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经卷二属于

道德经卷二属于

发布时间: 2025-04-28 09:14:28

Ⅰ 鲜于枢生平

鲜于枢(1257~1302),字伯机,号困学山民,寄直老人,渔阳(今北京蓟县)人,官太常博士,赵孟頫对他的书法十分推崇,曾说:“余与伯机同学草书,伯机过余远甚,极力追之而不可及,伯机已矣,世乃称仆能书,所谓无佛出称尊尔.”二人书法当时并称“二妙”.他的功力很扎实,悬腕做字,笔力遒健,同时代的袁褒在《书林藻鉴》中说;“困学老人善回腕,故其书圆劲,或者议其多用唐法,然与伯机相识凡十五,六年间,见其书日异,胜人间俗书也.”而书法家陈绎曾也说:“今代惟鲜于郎中善悬腕书,余问之曰:胆!胆!胆!”可见他敢于创新的精神.他的楷书有《李愿归盘谷序》现藏于上海博物馆,笔法古朴,字体严谨,气魄恢宏.行草有所写的自做诗《大字书赞》和《唐诗草书卷》,更现笔法纵肆.此卷若与鲜于枢的《大字书赞》和《杜诗卷》〔现藏故宫〕相比,在气度开放和笔锋节奏上要远远超过前二者.

在唐代,曾有两位大诗人写过《石鼓歌》,一是韦应物,一是韩愈.鲜于枢所写的《石鼓歌》是韩愈所做的七言诗.韩愈〔768-824〕是唐代的文学家和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孟县〕人,郡望昌黎,史称韩昌黎.因官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三岁而孤,受兄嫂抚育,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20岁赴长安考进士,三试不第.25~35岁,他先中进士,三试博学鸿词科不成.先后赴卞州董晋和徐州张建封两节度使处任幕府任职,后回京任四门博士.36~49岁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减免赋税,贬阳山令.宪宗时北归,为国子博士,累官至太子右庶子,但不得志.50~57岁先从裴度征吴元济,后迁刑部侍郎.因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后移袁州.不久回朝,任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政治上较有作为.
石鼓文,亦称猎碣或雍邑刻石,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刻石文字.无具体年月,唐人韦应物和韩愈的《石鼓歌》都认为是周宣王时期的刻石.宋人欧阳修的《石鼓跋尾》虽设了三个疑点.但还是认为属周宣王时史籀所作.宋人郑樵《通志略》则认为《石鼓》系先秦之物,作于惠文王之后,始皇之前.近人罗振玉《石鼓文考释》和马叙伦《石鼓文疏记》都认为是秦文公时物,于韦、韩说法出入不大,只相差十七年.据郭沫若考证,《石鼓》作于秦襄公八年,距宣王更近.所不同者,出于宣王时史籀手笔或秦臣手笔罢了.《石鼓》于唐朝初出土于天兴三畴原〔陕西省宝鸡市凤翔三畴原〕以后被迁入凤翔孔庙.五代战乱,石鼓散于民间,至宋代几经周折,终又收齐,放置于凤翔学府.宋徽宗素有金石之癖,尤其喜欢《石鼓》,于大观二年〔1108年〕,将其迁到卞京国学,用金符字嵌起来.后因宋金战争,金兵进入卞京后,看到石鼓认为是“奇物”,将其运回燕京〔北京〕.此后,石鼓又经历了数百年的风雨沧桑.抗日战争爆发后,为防止国宝被日寇掠走,由当时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主持,将石鼓迁到江南,抗日战争后又运回北京,1956年在北京故宫展出.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清高宗为更好的保护原鼓,曾令人仿刻了十鼓,放置于辟雍〔大学〕.现仿鼓在北京国子监,其形状于刻字位置与原石鼓有不少差别.石鼓的拓本,唐代就有,但没有流传下来.石鼓文比金文规范、严正,但在一定程度上保留的金文的特征,它是从金文向小篆发展的一种过渡性字体.传说在石鼓文之前,周宣王太史籀曾经对金文进行改造和整理,著有大篆十五篇,故大篆又称“籀文”石鼓文是大篆流传后世,保存比较完整且字数较多的书迹之一.宋安国所藏石鼓宋拓本,被民国秦文锦售给日本东京河井荃庐氏.

鲜于枢行书《石鼓歌》传世有二件,一在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作于大得五年辛丑,年45岁,伯机即逝于此年,盖绝笔也.书于经折纸上,表为横卷.其二即此卷,虽无款,而笔法圆劲雍容,挥洒自如,望而知其为鲜于枢最成熟期之精品,且纸墨完结,又胜大都会一筹.

请楼主注意!由于原地址无法复制我可是一字一句的打出来的!
这是原地址:http://www.cangdian.com/RenWu/RenWu.asp?ID=A-00134

道德经分几卷

一 章 〔道,可道,非恒道〕 二 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三 章 〔不尚贤〕 四 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五 章 〔天地不仁〕 六 章 〔谷神不死〕
七 章 〔天长地久〕 八 章 〔上善若水〕
九 章 〔持而盈之〕 十 章 〔载营魄抱一〕
十一 章 〔三十辐共一毂〕 十二 章 〔五色令人目盲〕
十三 章 〔宠辱若惊〕 十四 章 〔视之不见〕
十五 章 〔古之善为道者〕 十六 章 〔致虚极〕
十七 章 〔太上,不知有之〕 十八 章 〔大道废,有仁义〕
十九 章 〔绝圣弃智〕 二十 章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
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 二十二章 〔曲则全〕
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 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
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 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
二十七章 〔善行,无辙迹〕 二十八章 〔知其雄〕
二十九章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 三十 章 〔以道佐人主者〕
三十一章 〔夫兵者,不祥之器〕 三十二章 〔道常无名〕
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 三十四章 〔大道泛兮〕
三十五章 〔执大象〕 三十六章 〔将欲歙之〕
三十七章 〔道恒无名,侯王若能守之〕 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
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 四十 章 〔反者道之动〕
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 四十二章 〔道生一〕
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 四十四章 〔名与身孰亲〕
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 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
四十七章 〔不出户,知天下〕 四十八章 〔为学日益〕
四十九章 〔圣人常无心〕 五十 章 〔出生入死〕
五十一章 〔道生之〕 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
五十三章 〔使我介然有知〕 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
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 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
五十七章 〔以正治国〕 五十八章 〔其政闷闷〕
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 六十 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
六十一章 〔大国者下流〕 六十二章 〔道者万物之奥〕
六十三章 〔为无为〕 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
六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 六十六章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
六十七章 〔天下皆谓我道大〕 六十八章 〔善为士者,不武〕
六十九章 〔用兵有言〕 七十 章 〔吾言甚易知〕
七十一章 〔知不知〕 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
七十三章 〔勇于敢则杀〕 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
七十五章 〔民之饥〕 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
七十七章 〔天之道〕 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
七十九章 〔和大怨〕 八十 章 〔小邦寡民〕
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

Ⅲ 《道德经》讲了什么

《道德经》主题思想为“道法自然”。

《道德经》主要论述“道”与“德”:“道”不版仅是宇宙之权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给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础,道是德的升华。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治家、治国,很可能都失败,就没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修“德”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缺“德”不可。《道德经》德经部分,在经文中占了很大部分,这是修道的基础。

“道”是浑全之朴,“众妙之门”。“道”生成了万物,又内涵于万物之中,“道”在物中,物在“道”中,万事万物殊途而同归,都通向了“道”。

“道”不只是有形的“物质”、思虑的“精神”、理性的“规律”,而是造成这一切的无形无象、至虚至灵的宇宙本根。“物质”、“精神”、“规律”皆是“道”的派生物。 “道”是先天一炁,混元无极,“道”是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至简至易、至精至微、至玄至妙的自然之始祖、万殊之大宗,是造成宇宙万物的源头根本。

Ⅳ 在真实的历史中老子究竟活了多大年龄,胡适是怎么说的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约出生于公元前571年,逝世于公元前471年。

老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更是被唐朝帝王追认为了李姓始祖。

纵观老子的思想,不仅对中国的哲学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其思想核心还是朴素的辩证法。而且,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养性方面,老子更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

此外,老子是西方人眼中的“东方三大圣人”之一。美国《纽约时报》曾把老子列为“世界古今十大作家之首”;伦敦的大英图书馆广场有“世界十大思想家塑像”,老子为其中之一。

可见,老子的思想早已突破国界,成为了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Ⅳ 绝圣弃智出自《道德经卷二第几章

《老子》第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道德经是中华文化的活水源头,如果您对中华文化有兴趣,那么,就从道德经开始吧!

热点内容
2010版教材国际经济法自考复习提纲 发布:2025-04-28 17:21:12 浏览:25
外国收养条例 发布:2025-04-28 17:20:25 浏览:526
中国文化道德 发布:2025-04-28 17:19:20 浏览:538
普及农村法律知识 发布:2025-04-28 17:19:19 浏览:287
法国法官退休年龄 发布:2025-04-28 17:14:09 浏览:421
中国与维卡币公司有签订法律文书吗 发布:2025-04-28 17:07:50 浏览:661
打假律师 发布:2025-04-28 16:56:04 浏览:867
劳动法对员工的约束 发布:2025-04-28 16:44:17 浏览:308
法院能帮什么 发布:2025-04-28 16:29:13 浏览:421
法官专业业务评语 发布:2025-04-28 16:27:42 浏览:7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