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运用法治思维

运用法治思维

发布时间: 2020-12-18 03:15:24

① 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重要意义表现在哪些方面

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内国家治理体系和治容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定性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我们党面对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依法治国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党要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更好维护和运用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更好统筹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使我国社会在深刻变革中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实现我国和平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更好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

② 如何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

(一)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法治理念,形成法治思维定势。
1、领导干部充分认识加强法治建设对于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重大意义,全面理解法治建设与经济建设、法治思维与权力行使、依法行政与依法治权的关系,不断增强法治建设的使命感、紧迫感和责任感。
2、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法治理念。牢固树立依法治国、公平正义,以人为本、以法为尊、保护人权、依法治权等法治理念,不断追求自由、平等、公平、公正、公开的法治价值,使领导干部能自觉用法治理念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用法治思维解决问题,推动工作,自觉而坚定地维护社会主义法治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3、领导干部要形成运用法治的思维定势。法治思维定势,就是思维主体在运用法治思维时的一种心理定势和法律价值趋向。领导干部遇到问题和矛盾时,选择运用法治思维,还是行政思维、经济思维、道德思维解决问题,就是一个思维定势的问题。领导干部形成运用法治思维的定势,就是让选择法治思维成为领导干部自发的一种心理需求和思维选择,养成依法履职、依规办事的良好习惯。
(二)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的法律教育,充实干部队伍法治思维知识储备。
1、在领导干部法律学习内容上,要注重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能力的提升,关键在于法律素养的提高和法律知识的储备。从现实情况看,苛求领导干部像法律工作者一样,系统掌握法律体系,熟练使用法律条款,准确把握法律关系,是难以实现的。首先要认真学习宪法和宪法性法律,理解国家制度的基本内容、公民的基本权利义务和国家权力运行的规则,特别要重视对法律基本原则的学习。其次要熟练掌握业务工作中涉及的基本法律法规、各种法律关系及法律程序,成为熟悉业务工作的行家里手,再次要加强法律基础理论、法律逻辑、反腐倡廉、平安中国、综治维稳等社会法治知识的学习和更新。
2、在在领导干部法律学习方式上,要注重加强多元化和有效性。不断创新法治教育培训方法,完善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制度,建立健全学法用法长效机制。要通过初任培训、中心组学习、法治讲座、专题交流、学习考试等多种形式,使法律知识、法治意识、法治精神融入身心,内化为领导干部的自觉意识和精神修养,外化为依法执政和依法行政的能力。
(三)领导干部要不断提升法律思维运用能力,丰富法治思维实践途径。
养成法治思维不是简单的学习法律知识,而是要注重优化领导干部知识结构的同时,提高其依法思考、依法决策、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一是领导干部在法治实践中,要善于发挥法治的引导、规范、保障、惩戒作用,切实做到依法化解社会矛盾、依法预防打击犯罪、依法规范社会秩序、依法维护社会稳定、依法发展市场经济。二是要运用法治思维引导人民群众依法表达诉求,鼓励人民群众通过调解、仲裁、诉讼等法治方式解决矛盾纠纷,实现定分止争,维护法治机制、法治权威,努力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氛围。三是要把握多种法治思维方式的综合运用和价值判断,依法决策正确处理好政治思维、经济思维、道德思维与法治思维的相互关系,使问题得到合情合理、合法合规的解决,实现决策科学化。

③ 作为一名公务员,怎样理解运用法治思维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法治是迄今为止人类能够认识到的最佳治国理政方式。当今世界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制度的竞争,法治是现代制度文明的核心,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一、法治思维的基本内容
法治思维的概念。法治思维是以法治作为判断是非和处理事务标准的思维。它要求崇尚法治、尊重法律、敬畏法律,善于运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和推进工作。运用于认识、分析、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是一种以法律规范为基准的逻辑化的理性思考方式。
法治思维的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多元多样多变,各种利益分歧、矛盾冲突相互交织,只有法律才能统一思想、法治才能规范行为,有效整合各种张力、化解各种冲突,为社会和谐稳定奠定根基。
法治思维的范畴。法治思维是个文化范畴。广义的法治包括了立法、执法、司法、守法。法治文化的精神方面大致可分为三个不同层面。一是法治意识和观念的层面,这是最低最基本的层面。全社会成员都应当具备相应的法治意识、观念,才能够形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观念基础。二是法治思维和理念的层面,表现在法治意识和观念上升到思维、理念的层面,对制度建构和具体实践起到更加巨大的推动作用。三是法治的价值与态度层面,表现在人们的内心价值观和态度上对于法治的内在认同和尊崇,直至法治内化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这是法治文化的最高层面。
二、法治思维的主要特点
法治固有的取向是:权力来源于法律,权力受制于法律,权力与责任相统一,权力要尊重权利。
法治思维是规则规矩思维。规则是一定程度上凝聚众人意志并为众人所认同的行为规范,具有确定性、可预期、可执行等特征,是人们对事物理性期待的体现。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就是这个意思。法治思维是权利义务思维。权利和义务是法律关系的关键要素,是判断是非对错的标准。法治思维的实质就是从权利和义务角度观察、分析、处理问题,通过权利和义务的运行,实现法的指引、评价、预测、教育、惩罚功能。法治思维是程序表达思维。程序的本质是一种形式合理性、可实践的理性。借助程序这个“形式性操作杠杆”,就把利益的博弈和价值衡量转化为在法治规程上表达的诉求,人情、关系、偏见、恣意才会被消除,相应纠纷和问题最后都会在法治轨道上得以解决。法治思维是选择权衡思维。法治作为定分止争的实践理性,突出特征在于对各种价值和正当利益的合理平衡,因而法治思维必然体现着权衡利弊、瞻前顾后、兼顾各方的思维特征。法治思维是建设修复思维。建设性思维以建设社会、修复被损害的社会关系为目的。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最佳方式,它的目的是讲秩序、讲规则,因而都是建设性而不是破坏性的。
三、维护稳定中的非法治问题
“花钱买平安”,“摆平就是水平、搞定就是稳定”,这是我们在维稳中一直在做、现在还在做、今后可能还要做的事情。维护社会稳定中的非法治问题主要有:
重大决策执行中的非法治问题。包括不民主、不公开;不讲程序;不进行稳定风险评估;不讲诚信;法治部门化、部门利益化。
执法司法中的非法治问题。包括不公正、不透明;非执法主体执法;随意办案、机械办案;既不讲法律效果,更不讲社会效果。
处理进京非正常上访中的非法治问题。首先,缺少法治思维。非访是“进京非正常上访”的简称,特指到北京天安门广场、中南海周边、外国使馆区、中央和国家领导驻地进行上访、栏车、告洋状的行为。非访是政治概念而非法律概念。解决非访问题不能用政治思维、行政思维,最佳的是用法治思维。因为非访地既不是军事上的禁区,又不是法律上的管制区。第二,缺少法律依据。目前,在直接处理信访(含“非访”)问题上,除一个法律位阶不高的国务院《信访条例》之外,再无专门的信访方面的法律。与信访有关的《集会游行示威法》,是唯一的一部没有实施过的法律。第三,缺少法律手段。处理非访中出现的问题,不能怪基层同志,在天天要通报、周周要排名、月月要督办、年年要问责的情况下,基层同志只能选择一些非法治办法。如果法治健全、法律手段强硬,他们绝对不会如此。第四,缺少法治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理论、道路、制度自信,为何不能有法治自信?在处理非访问题上,各级都怕,中央怕把首都搞乱,特别是核心中枢出问题。省市怕影响维稳成绩,基层怕问责。
四、养成高度的法治思维
人人成为法学家不现实,但是信仰法治、坚守法治,养成良好的法治思维都是可以做到的。这既需要国家和社会由外而内地推动,更需要我们由内而外地自觉培养。
形成法治共识。法治既是工具,更是价值,是工具和价值的结合、手段和目标的统一。只有把法治作为价值来追求,才能提高法治思维的层次和水平。法治既授予权力,更约束权力。权力来源于法律,权力的行使必须按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进行。
树立法治信仰。法治信仰,是基于对法治油然而生的神圣情感,是对法治发自内心的认同和尊崇。法治之所以能够被信仰,是因为法律是人民意志的体现,是社会全体成员的行为准则。信仰法治,在内心要敬畏法治,这样才能由衷地认同和尊崇。要树立法治尤其是宪法至上的理念,自觉把法治顶在头上、记在心中,明白法律是神圣不可亵渎、必须严格遵照执行的。对领导干部和执法司法机关来说,敬畏法治,最根本的是要敬畏法治对权力的约束、对执法司法权的约束,敬畏公民的合法权益,自觉把执法司法权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提高法治素养。领导干部和执法司法工作人员要认真学法尊法守法。不仅学履行职责所需要的法律知识,而且要学法治原则、原理和精神,为什么有些法律科班生和执法司法部门的人员甚至领导干部会做一些不可思议的违法问题?而一些没有系统学过法的人却能严格守法?关键在于他们理解法的原则、精神。要重点掌握法律授予什么权力、边界在哪里、行使的程序是什么、不依法行使权力应承担什么责任等,提高依照法定权限、程序行使权力的素养。要掌握法律逻辑规律。法律逻辑推理是运用法治原理和法律规定,对社会问题、各类案件进行分析判断、综合推理,并得出相应结论或者拿出解决办法的思维过程。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第一原则就是依法办事。最后,要十分注重法治实践。要深入执法司法一线,剖析案例,探寻个中法律精神、法律规则及其运用方法;了解掌握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运用法治原则、法律规则思考解决办法,提高从法治层面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维护稳定
当前,我国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社会稳定进入风险期,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工作、解决问题。
首先,正确处理预防与化解矛盾的关系,实现维权与维稳的统一
法治是最大的社会公约数。从人民内部和社会一般意义上说,对涉及维权的维稳问题,首先要把群众合法合理的利益诉求解决好,同时不能一味迁就用“闹”来解决问题的做法。把法律作为判断是非曲直的标准,符合人们的普遍理性。
一是要依法办事办案。领导干部和执法司法人员要带头依法办事,形成示范效应。对各个办案环节的执法司法活动,都要建立责任倒查机制,谁不依法办事引发矛盾就追究谁的责任。同时,要结合执法司法实践,加强对群众的法制宣传教育,善于引导群众把法律作为规范自身行为的基本准则,自觉做到依法办事办案。
二是要依法化解矛盾。运用法治思维要三思而后行。依法化解矛盾具有权威性,可以较少留有后遗症。如果以牺牲法律权威为代价,求得问题一时解决,就会破坏人们的行为预期,引发新的矛盾和问题。面对矛盾,我们要善于用法律上的事实分清是非,用权利义务思维分清对错,在法律框架内明确权利、界定义务。对进入法定渠道的矛盾问题,要严格依据事实、法律,公开公正处理,以依法解决矛盾问题的实际成效,让群众体会公平正义、信服法律权威。
三是要依法预防纠纷。对矛盾纠纷,依法达成的协议、依法作出的处理结论,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和普通百姓都要一体执行;如果不服,可以通过法定渠道寻求解决。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不执行或执行不到位的,应严肃追究责任。同样,如果有人在合法合理诉求解决以后无理取闹甚至聚众滋事、扰乱公共秩序,也要依法严肃处理。
四是要依法处理非访。用法治思维、法治方法处理非访问题,首先是顶层设计要科学:一是迅速制定《信访法》,以及相配套的法规制度,取消进京非正常上访这个概念,代之以“合法上访”和“非法上访”的概念。二是建议在北京除天安门广场之外,将其他3处划为管制区,进入就视为非法。三是凡属于信访终结,特别是涉法涉诉信访终结的,一律不接待、不登记、不接返,让那些想通过非访得好处的人得不到实惠。四是让《集会游行示威法》真正实施。五是对违反《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道路交通安全法》的非访行为依法处理。六是让信访回归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的本能。
第二,正确处理实体与程序的关系,实现公平与正义的统一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成为维护稳定的价值追求。执法司法人员要把好每一个案件的事实关、证据关、程序关、法律适用关,确保实体正义、程序正义。程序正义是实现实体正义的前提,实体正义是程序正义追求的目标,两者相辅相成。
实体正义的关键是依法律靠证据,确保证据的真实性、合法性。要把证据作为保证案件质量的生命线,严格执行防止冤假错案的规定,对采取刑讯逼供等非法方法收集的证人证言、供述陈述,不得作为定案的依据;对定罪证据不足的案件,坚持疑罪从无。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办理的每一个案件都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适用法律正确、裁判处理公正,让受到侵害的权利得到救济、违法犯罪行为受到制裁。对穷尽法律手段仍不能完全实现实体正义的,要给予适当补偿或救助。
程序不仅成为保障实体正义的机制,而且成为社会成员实现普遍性的载体。特别是实体上验证以分清对错或实体正义难以保证时,按照事先设置的公平透明的程序来处理,即使最终结果不尽如人意,人们也会自我释然、坦然接受。政法机关要肩负起维护社会公平面正义最后一道防线的责任,必须把程序正义的要求落实到执法司法全过程,确保中立公正,严格办案期限,落实告知、回避开庭辩论等制度,让社会成员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公平正义。
第三,正确处理法理情的关系,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在执法司法活动中,有时会出现“合法不合理”、“合理不合法”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关键是正确理解法理情的内涵,善于用法治思维处理好法理情的关系。
一是明确公理、常情。法治意义上的理是社会大众认同的公理、伦理,不是歪理邪说;法治意义上的情是绝大多数人公认的常情,不是个别人的私情。公理和常情是构成国法的重要内容,国法是公理、常情必须坚守的底线。司法实践中,合法公正的判决往往于情于理讲得通;不合法、不公正的判决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只有用法治思维把法理、事理、情理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做到既有法律效果又有社会效果。
二是找准观察视角。由各种矛盾相互交织、相互影响表现出来的法律问题,往往蕴含着更为深层、复杂的经济、社会问题。我们不能做法盲,也不能做“法呆”,如果单从法律技术角度机械地去分析、处理,有时不仅不能有效解决,甚至会引发更多问题。法律限期有明确的条款,也有极大的包容。执法司法人员要加深对国情、社情、民情的理解,既善于从法律视角依法办事,又善于从社会视角处理问题,做到执法司法行为最优、执法司法效果最佳。
三是文明执法司法。公民衡量执法司法活动首先是希望合法,同时要合理合情。只有准确把握社会心态、群众情绪,积极主动向当事人说透法理、说明事理、说通情理,以法为据、以理服人,才能既解开“法结”,又解开“心结”,达到定纷止争的目的。要规范执法司法言行,推行人性化执法、阳光执法。
四是规范管人管事。建设一支信念坚定、执法为民、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法治工作队伍,既要端正执法理念、提高执法素质、改进执法作风,又要善于运用法治思维,从制度建构层面,对管人管权管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长远解决方案,确保权力规范、公正行使,确保队伍清廉、司法清正。
五是审慎用好公权。法治既授予权力,更约束权力。把执法司法权关进制度的笼子,最重要的是明确执法司法权都由法律授予;对公权力,法不授权即禁止,没有法律授权,不得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实施执法司法行为。要对法律授予法治工作队伍的执法司法权进行全面梳理,清晰界定执法司法人员行使权力、承担责任的界限。
六是落实监督机制。执法司法权的行使关乎当事人权利,如果缺乏监督,既会影响执法司法公正,也会产生腐败。要坚持以权力制约权力,健全政法各单位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依法制约的制度机制。正在进行的司法体制改革从开始设计改革方案就要注重强化对执法司法权的监督制约,确保权力行使到哪里、监督制约机制就到哪里,最大限度减少权力出轨、寻租的机会。
七是公开透明运行。通过健全制度,确保除法律规定的情形外,执法司法依据、程序、流程、结果都及时公之于众,以公开促公正、树公信、保公正。把信息化和公开化结合起来,健全执法办案全流程信息化管理机制,做到动态管理、刚性约束,促进执法司法公开、规范、公正、高效。
八是制度保障权责。有了制度,没有严格执行,就会形成破窗效应。要在执法办案各个环节都设置“隔离墙”、通上“高压线”,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制度约束没有例外。对违反法律制度的,无论涉及谁,都要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不能姑息。
第四,正确处理媒体宣传与依法应对的关系,实现网上网下有序统一
维护社会稳定既要打好主动仗,也要打好舆论仗。必须牢固树立舆情就是警情的意识,对受理的每起案件、参与处置的每起事件,都要及时介入、科学引导。
一要主动发声。及时讲话,讲真话、讲实话,不给好事者留下炒作的空间。二要防范未然。在突发案事件出现后,把善后事宜、维稳和舆论引导一起考虑。三要着眼治本。斩断不良信息来源,力争事件的关键人、关键证据为我所掌控,权威信息源为我所掌控。

④ 如何运用法治思维推进依法行政工作

一、充分认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的重要性

法治是迄今为止人类能够认识到的最佳治国理政方式。法治思维是基于法治的固有特性和对法治的信念来认识事物、判断是非、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法治方式是运用法治思维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行为方式。在改革攻坚期、发展机遇期、社会风险期叠加的今天,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发展前进中的问题。能否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关系到法治中国建设,关系到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关系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现。
二、明确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的基本要求

运用法治思维和方式去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直接决定着依法治国的进程,法治国家的建立,决定着我们党能否依法执政、政府能否依法行政、司法机关能否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职权。
三、努力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

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是一项宏伟的系统工程,需要具备诸多条件和克服许多困难,但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毫无疑问是其中最需要具备的重要条件,努力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已经成为加强领导干部执政能力和水平的基本内容,成为衡量领导干部执政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标准。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直接影响着党的执政根基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⑤ 如何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

一要理解法治思维的概念。法治思维的形成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党的十五大,确立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党的十六大,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列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而十八大报告更进一步,不仅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还强调“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笔者理解,法治思维是执法人员在决策过程中按照法律的逻辑,以法为据、以法为绳,去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考模式,它是对法制思维的拓展与延伸,包含了民主、公平正义、权利保护等更加丰富的内容。
二要努力克服人治思维。与法治思维相对应的是人治思维,人治是以道德制度去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行为,从而产生社会秩序,具有强烈的主观随意性;而法治则具有客观上的普适性、稳定性和权威性。反对人治思维,就是要反对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现象。事实也一再证明,维护公民合法权益、实现公平正义是社会稳定的根本,偏离法治轨道的维稳,只能越维越不稳,法治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
三要养成合理的法治思维。首先要从思想上认识到依法治国、依法行政对于中国的重要性。要在处理问题的时候有一种法律规则的意识,坚持法律至上,坚持法律规则的运用,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等法治精神和原则。其次在日常行动中遵法守纪,转变“官本位”思想,杜绝“特权”思想,提高自身的法治意识,才能养成法治思维,做到用“法治方式”来治国理政。法治思维是深化改革的基本要求,是推动发展的内在动力,是有效化解各种矛盾的最佳路径。

⑥ 什么是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

一、法治思维是将法律作为判断是非和处理事务的准绳,它要求崇尚法治、尊重法律,善于运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和推进工作。

简言之,法治思维就是将法治的诸种要求运用于认识、分析、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是一种以法律规范为基准的逻辑化的理性思考方式。因此,法治思维需以法治概念为前设。

人类政治文明发展至今,于法治概念之认知尽管不完全一致,但对其核心内涵包括精神、实体、形式等层面诸要件已经有基本共识存在。

就中国当下而言,经过30多年砥砺耕耘,在法治概念上的初步共识也已基本具备。这是之所以提出法治思维命题的前提。

二、法治方式就是运用法治思维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行为方式。

简单地说,法治方式就是运用法治思维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行为方式。法治方式与法治思维是内在和外在的关系,法治方式就是法治思维实际作用于人的行为的外在表现。

可以说,法治思维影响和决定着法治方式。法治方式与原来人们常用的法律手段一词,在意义上相近。但,手段一词过于工具化,而方式则是更恰当更中性的描述。

(6)运用法治思维扩展阅读

一、法治思维四个层次

法治思维在不同问题和领域的运用包含了不同的层次。概括而言,法治思维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一是认知判断层次,即运用法治的概念原理对社会生活中的种种问题进行认识并得出初步判断的层次。人们可以根据法律对社会中的一些行为或现象得出是否合法的判断,例如饮酒驾车是违法行为。这种层次的法治思维,是普通社会成员都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具备的。

二是逻辑推理层次,即运用法治原则、规范对问题进行分析判断、综合推理,并得出结论乃至解决办法的层次。法律职业者的思维多为这一层次。这一层次的思维是以通过法律解决个案为主要特征。

三是综合决策层次,即在前述法律性的认知判断、分析推理的基础上,还需要结合其他因素,进行综合性衡量,并作出符合法治要求的决策。对于领导干部而言,法治思维更多地体现在这一层次上。

四是建构制度层次,即在前面三个层次的思维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抽象,从而能够通过建构或改革法律制度对更宏观的问题提出长远的解决方案。这是最高层次的法治思维,也是高层级的领导干部所应当具备的。因此,考察法治思维能力的高低,应当按照对象和主体的不同设定不同的标准。

二、与法治思维相应的法治方式,其外延更为宽泛。通常人们所说的“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都是属于法治方式的范畴。

凡作决策、处理问题,都要先找法律依据。有法律依据的,看看法律是怎么规定的,所提出的处理措施是否符合法律规定。没有法律的具体依据的,看看上位法、宪法中有没有原则性的规定,有原则性规定,要按照法律原则进行办理。

有些事情可能是全新的,也要按照法律的基本原理进行比照处理,使之符合法律精神、合乎法理。有些情况下,出现法律规则之间相互冲突的情况,则要按照下位法服从与上位法的原则,依照法定程序来处理。

⑦ 要自觉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什么能力

要自觉提来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源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

八届四
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再次指出“党员干部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要自觉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高
级干部尤其要以身作则、以上率下”。
参考文献:《中
共中 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⑧ 如何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是要培养法治思维理念。首先,要养成运用法治思维的习惯。要通过各种途径,培养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理念,使其认识到什么是法治思维,为什么要运用法治思维,怎样运用法治思维,使“合不合法,合不合程序”成为领导干部的常用语,使法治思维成为领导干部自发的一种心理需求,养成依法履职、依规办事的习惯。其次,要重视法治思维的实践运用。在遇到权力与权利冲突、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冲突时,要牢固树立民本意识,主动运用权利本位、正当程序等法治理念和法律原则处理问题,坚持依法办事,减少官民对抗,树立领导干部在群众中的良好形象。再次,要把握多种思维方式的合理运用。正确处理好政治思维、经济思维、道德思维与法治思维的相互关系,使决策既合法合规、又合情合理。 二是要提升法治思维能力。领导干部法治思维能力的提升,首先在于法律知识水平的提高。要不断创新教育培训方法,完善领导干部学法制度,建立健全学法的长效机制。在学习形式上,要通过党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议会前学法、法制讲座等形式,通过举办领导干部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专题研讨班,定期组织领导干部参加专门法律知识轮训和新法律法规专题培训。在学习内容上,既要学习宪法、通用法律知识以及与履行职责相关的法律知识,又要重视法律原则、法治精神等法治思维能力方面的学习培养。 三是要考核依法履职水平。要像考核经济指标一样,把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依法决策纳入对领导干部的考核内容,建立健全考核评价机制;要通过鼓励、奖励、晋职、晋级等激励机制,引导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去思考和解决问题,重视提拔使用法治思维意识强、善于用法治方式解决问题、推动发展的优秀干部;要按照有权就有责、滥权应担责、侵权要赔偿的要求,强化领导干部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对那些不依法办事的领导干部要严肃进行批评教育;对给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公民权益带来重大损失,并造成严重社会影响的领导干部,要严格追究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热点内容
卫生条令条例 发布:2024-11-16 03:10:36 浏览:133
保护原则刑法 发布:2024-11-16 03:04:55 浏览:488
民法典手卡 发布:2024-11-16 02:55:41 浏览:838
单位法律知识讲座通知 发布:2024-11-16 02:30:12 浏览:182
观其复道德经 发布:2024-11-16 02:21:55 浏览:301
七零九律师 发布:2024-11-16 02:20:19 浏览:465
广东司法亲子鉴定 发布:2024-11-16 01:59:43 浏览:104
民法典之意 发布:2024-11-16 01:57:40 浏览:269
劳动法最近案例 发布:2024-11-16 01:43:34 浏览:741
刑法总论ppt 发布:2024-11-16 01:33:36 浏览:5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