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法则

道德法则

发布时间: 2020-12-18 04:07:36

1. 坚持你的道德准则讲的是什么

在公司事务中,你最难处理同时对你最致命的打击就是被怀疑有道德问题。一旦给人留下“道德有问题”的形象,你在公司中的前景可就不妙了,不仅上级不会重用你,而且其他同事也会疏远你。

道德问题是一个很强的伦理判断问题。说你有道德问题,除了你自己的表现以外,其他人的价值取向和利益动机也会对此产生直接影响。因此,一些你无法左右的事情往往会使你蒙受“不白之冤”,比如,同事的所作所为、经理层的决定、公司政策的变动或外来压力等,都会影响你的“形象”。这样,我们就无法预测道德问题会何时出现、来自何方、究竟是什么问题等。不过,问题的关键还在于你如何把握自己,尽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在道德上无可置疑的人。

在工作中避免道德冲突的关键是自身要有心理准备,在你和受你影响的人的头脑中确立这样一种观念:你确有自己明确的道德准则。

第一步,你要明确自己的个人道德限制及其范围。第二步,要让别人知道你的这些限制和范围。如果你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标准,并准确地向其他人表达,你就不会遇到太多这方面的问题。

在工作中,我们会在许多场合出现种种道德问题。你自己的行为、同事的行为、公司政策的建立和变动、财务分配、法律案件及处理敏感信息等,都会引发道德问题,因此,你最好在确定你个人的道德准则时把每个因素都考虑进去。下面就是你在考虑一些令人迷惑、至关紧要的道德问题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1.敏感信息

如果你怀疑信息是否真的会带来道德问题,只要想想内部交易的例子就够了,这些人会利用秘密信息来增加他们自己和客户的收益。让不该知道的人在不该知道的时间得到准确的信息,破坏那些通过合法权利得到这些信息和给出信息的人之间的道德信任。由此可见,这种利用敏感信息来获取暴利的行为是不道德的。

如何不使自己陷入此境呢?这里有一条十分重要的经验就是,如果你想在某一问题上保持清白,就应该像对待个人隐私一样,对保密的信息始终保密。

2.法律事件

令人吃惊的是,人们经常将道德等同于法律。在一个公平的社会里,人们期望法律最高程度地反映道德准则,但每个人都知道,有时道德问题也会向法律提出挑战。例如,一个穷人急需为其妻子弄一些救命药品,这个人买不起这些药,而且他所有正当努力都失败了,绝望之中他潜入一家药店,偷走了药。通过此例,我们可以看出,这个穷人尽管违法,但其行为在道德上却值得同情和理解。

一些研究伦理道德的专家认为,类似这个穷人的行为在道德上应该是说得过去的,因为在道德的最高水准上,一个人的生命之可贵应该胜于法律加之于人行为上的限制。

无论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但有一个问题是,你不能总是靠法律来指导你的道德判断。毫无疑问,一些矛盾的现实会向你的道德观提出挑战。因此,将你的道德观念与法律的关系界定清楚,这会帮助你面对这类问题。

3.财务分配

与法律事件一样,关于财务问题也有一个正式的基本准则。然而,有时你会被引诱去违规,就像内部交易的例子一样。有时获得钱财的机会对你的影响甚于你的判断与控制力,金钱会令有些人失去理智。当他们负债累累、有机可趁,或者贪婪不已时,就会失去自己应有的判断力。对于金钱,有一个帮你远离泥沼的标准,那就是保持自身的清白。

4.公司政策

当公司的政策转变缺乏道德标准时,也可能会给员工造成一定的困境。假设公司突然通知你,公司决定开发一种会产生有毒废弃物的新产品,并且由你来负责这一项目。对于这一问题的道德问题,也许会引起你的关注,也许不会。但如果你是一个环境保护主义者,你就会处于一种两难的困境。你可能会向公司上层提出异议,但公司领导一再坚持,于是你要么遵命服从,要么表示抗议,以至离开公司。尽管你不能预见所有行为的可能结果,但如果你拥有一些个人的道德原则,无论公司做出什么样的令人难以忍受的决策或采取什么行动,你都不会全然手足无措。

5.同事的行为

如果你与他人共事,很可能会发现别人做出违背你道德准则的事情,这时你也会陷入一种困境。尽管你会小心翼翼地不把自己的立场强加于人,但有时你还是觉得,必须对潜在的危险行为做出自己的反应。违反安全原则,滥用麻醉品和烈性酒的情形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这些情况下,如果你拥有个人的道德和行为准则,你就能在面对问题时快速做出自己的决定与选择。

6.个人行为

这或许是与道德有关的领域中最容易控制的一个方面,因为你惟一能完全控制的就是你自己。为自己的道德行为确定明确标准并坚守它们,当其他因素危及你的道德观时,你就不会为难。

2. 康德所言的道德律令的三条法则是什么

康德的道德律令体现在“普遍立法”、“人是目的”、“意志自律”三大道德法则之中。

(1)“普遍立法”,即个人行为的标准必须可以成为普遍规律;

(2)“人是目的”,即人的行为必须把人当作目的,而不是当作工具。康德提出人是目的,强调意志自律和道德原则的普遍有效性﹐它体现了康德道德的人道主义和人文情怀。

(3)“意志自律”,每个有理性者的意志都是颁布普遍规律的意志,即道德主体不受外界因素制约,为自己规定法则。善良意志作为自己的主人服从自己的立法,从而实现真正的自由。



(2)道德法则扩展阅读

道德律在西方,智者安提卡、西塞罗以及托马斯,阿奎那等对此都作过探讨。早期称为“未写出的法律”,主要表现为“黄金定律”,即《圣经》中耶稣的箴言:“你们愿意人怎样对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

法国伏尔泰认为,根据道德的自然规律制定的道德律是:像你希望别人对待你那样去对待别人。

圣多玛斯以为,自然道德律的最基本内容和原则是“行善避恶”,这是人类原始而基本的伦理经验。除此之外,自然道德律也包括人类一些生存上的基本需要,例如:生活、繁殖、理性的生活、社会生活、基本人权……等。

台湾当代学者王臣端认为:伦理生活的最大规律,就是以人性作基础根据理智指导生活,并认为道德律的最大原则是“行善避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马克思主义反对从抽象的人性中引申出“共同”、“永恒”的道德律。

3. 康德说的“头顶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法则”的英文原句是什么

这句话是没有英文原文的,因为康德是德国人。这句话的英文翻译是: things fill the mind with ever new and increasing admiration and awe, the more often and steadily we reflect upon them: the starry heavens above me and the moral law within me.

德文原文是:Zwei Dinge erfuellen das Gemuet mit immer neuer und zunehmender Bewunderung und Ehrfurcht,je oefter und anhaltender sich das Nachdenken damit beschaeftigt:der bestirnte Himmel ueber mir und das moralische Gesetz in mir.

意思是: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

(3)道德法则扩展阅读:

“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这句话是人类思想史上最气势磅礴的名言之一,刻在康德的墓碑上,出自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

康德是世界公认的近代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是近代西方哲学的集大成者,其学说深深影响着近代西方哲学。他最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是他的“三大批判”,即《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这三部著作。

4. 这个世界以丛林法则为主道德法则都是辅助物

这个世界整抄体上来说还是以丛林袭法则为主,道德是可以被利用的,是有不同标准的。
比如美国对伊拉克发动战争的主要借口,一是萨达姆独裁,二是伊拉克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可谓是占领了道德的制高点。一丈下来,伊拉克人民生灵涂炭,至今还活在战争的阴霾之下。但事实是伊拉克没有大规模杀伤武器,如果说萨达姆独裁,为什么不打沙特呢?
美国最后也承认伊拉克没有大规模杀伤武器,但谁能去惩罚美国呢?美国是有核国家,自己就有超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谁能以这个原因去打美国呢?
很显然,这个世界还是活在丛林法则之下的。道德和法则是利益的需要,有利益就遵守,无利益就抛弃,甚至可以加以利用

5. 法律中的哪些法则体现了道德

法律中的(一是来政治国家公序;二自是市民社会善良风俗习惯;三是他人人格尊严;四是家庭道德关系准则;五是其他公序良俗。)法则体现了道德。
扩展:
我国民法中规定了公序良俗原则。《民法通则》第七条规定,民事活动应当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破坏国家经济计划,扰乱社会经济秩序。

公序,指公共秩序,是指国家社会的存在及其发展所必需的一般秩序;良俗,指善良风俗,是指国家社会的存在及其发展所必需的一般道德 。 公序良俗指民事主体的行为应当遵守公共秩序,符合善良风俗,不得违反国家的公共秩序和社会的一般道德。

公序良俗原则,一方面是指民事主体在参与民事法律关系时,在不违背法律强制性规则的条件下,可以以及公共秩序的一般要求和善良的风俗习惯进行民事行为;另一方面,民事纠纷的仲裁者在法律规定不足或不违背强制性法律规范的条件下,可以运用公共秩序的一般要求与善良风俗习惯处理纠纷。根据公序良俗原则,民事法律制度对民事主体权利行使作出必须的法律限制性规定,加上公认的道德规范,形成了具有系统性的公序良俗。
供参考。

6. 论语的道德准则是什么

【仁】为仁之本来:仁是孔子哲自学思想的最高范畴,又是伦理道德准则。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仁”。引申为“爱人”(包含民本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是一种道德观念.在《论语》中,孔子对“仁”的解释.尽管有许多不同,但“仁”的基本内容还是很明确的,这就是“爱人”.孔子极力鼓励人们“为仁”。仁”是孔子所倡导的道德理想的最高境界.《论语》中计有109次谈到“仁”,其核心,孔子认为是“孝悌”之道

7. 道德准则和道德原则的区别

来道德准则即指道德的标源准规范,无形的约束枷锁,它是依道德之理所遵循的标准原则或是行为准则,顺应道德的准则是善,违逆道德的准则是恶,道德本身并无矛盾,而执行者在依道德之理执行准则时会产生冲突,详见准则矛盾。道德二是连用,成为一个概念,始于春秋战国时的《管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书。荀况不但将道和德连用,而且赋予了它较为确定的意义,即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道德品质、道德境界和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德原则和规范。
道德原则指一定社会或阶级用以调整人们之间利益关系的根本指导原则。是对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关系的本质概括,最集中地反映了社会经济关系和阶级利益的根本要求,表现了道德的社会本质和人们行为的基本方向。在中国,通常认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体系中的道德原则是集体主义。

8. 康德所说的道德定律指的是什么

您好:康德的三大道德律为:普遍的行为法则,人是目的以及意志自律。(详见《实践理性批判》)……以下,我参照一些资料进行简要的说明。
1、普遍的行为法则——“要只按照你同时认为也能成为普遍规律的准则去行动。”……后来康德又对此准则做了一点延伸,即“你的行动,应该把行为准则通过你的意志变为普遍的自然规律。”这一经过变化了的定言命令,在突出行为准则需具备普遍性的同时,强调了如何实现准则向法则转变的关键在于人自身的意志,法则体现着对意志的命令,准则则体现着意志的选择,那么当我们回忆起定言命令表达着的是自身即为意图目的,而不是作为其他目的的手段时,我们知道了与这个道德律令相关联的意志就只能是我们的善良意志了。因为“善良意志,并不因它所促成的事物而善,并不因它期望的事物而善,也不因它善于达到预定的目标而善,而仅是由于意愿而善,它是自在的善。”
2、人是目的——“你的行动,要把你自己人身中的人性,和其他人身中的人性,在任何时候都同样看作是目的,永远不能只看作是手段。” 该律令是在保证普遍性同时解决实践原则的质料问题,即目的的依据。康德指出,人之作为有限理性存在者是作为自在目的而存在着的,在任何时候都只能被当作是目的而不是手段,人在目的王国中是有尊严而不是仅有价值的。正因为人是最终的自在目的,人类的善良意志是自在的善,这才促使我们将道德律令看作是行为的直接决定者,道德毕竟是人性中的道德,道德上的善正是善良意志本身。“只有道德以及与道德相适应的人性,才是具有尊严的东西。”
3、意志自律——服从定言命令的人类自身就是道德规律的立法者。任何规律皆为自由的,道德规律亦不例外。人类正是在立法的参与过程中,体现出人的自在目的性。人的尊严、人的法则也因透显着与规律必然吻合的意志,才成为彻底善良的意志。“他之所以崇高,并不由于他服从道德规律,而是由于他是规律的立法者,并且正因为如此,他才服从这一规律。……既不是恐惧,也不是爱好,完全是对规律的尊重,才是动机给予行为以道德价值。只有在其准则可能是普遍立法的条件下才是行动的意志,才是人们可能的理想意志,才是固有的尊重对象。人类的尊严正在让他具有这样的普遍立法能力,虽然他同时也要服从同一规律。”对道德律的尊重最终实现的是对人性自身尊严的尊重,这样的一个道德律才是唯一值得尊重也是配得上服从的规律。

9. 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法则

星星之于夜空,就如崇高的道德准则于世俗,格外耀眼,灿烂,所以最能震撼人的心灵.
对于本人,这句话的作用是,它表达了他内心的想法.
对于他人,这句话的作用是,它唤醒麻木的,不再感动的内心,让这些心能够想起如何感动,想起什么是美好的.

10. 康德的那句很经典的话是什么啊,头上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法则

康德经典语录如下:

“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版中唤权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越来越历久弥新,一个是我们头顶浩瀚灿烂的星空,另一个就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法则。”

这是人类思想史上最气势磅礴的名言之一,它刻在康德的墓碑上,出自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每当想起这句话时,内心原本被压抑的美好的情操都会被调动出来 , 感到自己的人格得到了净化 。

伊曼努尔·康德是世界公认的近代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整个一生住在东普鲁士的柯尼斯堡,出生于德国柯尼斯堡,也逝世于德国柯尼斯堡。康德是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是近代西方哲学的集大成者,其学说深深影响着近代西方哲学。

他最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是他的“三大批判”,即《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这三部著作。

热点内容
16岁具备法律责任么 发布:2025-01-10 17:05:58 浏览:270
14岁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发布:2025-01-10 17:05:52 浏览:758
李林法学 发布:2025-01-10 16:58:28 浏览:449
老百姓最关心的法律知识 发布:2025-01-10 16:31:40 浏览:400
经济法本科属于什么学科门类 发布:2025-01-10 13:31:54 浏览:969
裁定书发生法律效力 发布:2025-01-10 13:22:08 浏览:623
合同法设备修理保修期 发布:2025-01-10 12:21:32 浏览:169
关于道德的俗语 发布:2025-01-10 12:10:18 浏览:798
厨柜售后规章制度 发布:2025-01-10 11:54:42 浏览:865
劳动合同法五金一险 发布:2025-01-10 11:54:02 浏览: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