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法家以法治国

法家以法治国

发布时间: 2020-12-18 04:48:52

① 法家思想主张以法治国德法并举吗

法家的主流思想主张以法治国,并不主张德法并举 。只有法家的一个分支学派——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法家主张先德后刑、德法并举。

② 历史:法家的以法治国和现在的依法治国有什么异同

1、理论前提不同

法家推行“法治”的理论是基于他们对人性和历史演进的看法。法家主张“好利恶害”的人性论。

现代法治的基本内涵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人在法律面前平等。统治阶级以法对国家权力的制约,以有效地制约和合理运用公共权力,使已经制定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基本原则是依法治国,有法可依。

2、本质不同

法家的“法治”维护的是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其本质还是为了维护建立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法家的“法”实质是维护新兴统治集团的法,并不能代表整个社会成员的利益。

现代的法治要求是人民是“法”的制定主体,法的作用是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推行法治的方法不同

法家“法治”的方法概括为以法为本,法令必须成为判断人们言行和行赏施罚的唯一标准。同时主张严刑峻法。在法家看来,重刑是达到法治的一个重要手段。

现在法治的法是惩罚犯罪分子,一切危害人民利益的犯罪活动都将受到惩罚。

(2)法家以法治国扩展阅读:

依法治国(现在法治)的必要性:

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不动摇,紧紧围绕建设法治中国的总目标,以构建公正高效权威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为重点,切实将加强法治建设贯穿于政法工作全过程,带头严格依法履行职责、行使职权,肩负起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者、实践者的重任。

要把严格执法、公正司法作为基本要求,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履行职责、行使权力,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切实维护国家法制的统一、尊严和权威。要把以人为本、公平正义作为灵魂,紧紧抓住影响司法公正和制约司法能力的关键环节,优化司法职权配置,完善诉讼法律制度,规范执法司法行为,进一步提升执法司法公信力。

要把促进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作为重要目标,深化法制宣传教育,弘扬法治精神、塑造法治文化,努力形成尊重法律、崇尚法治的良好氛围。

③ 法家思想,真的是倡导依法治国的吗

法家思想真的是倡导依法治国,不过这是一种极端做法。法家思想过分强调法制在治理国家中作用,忽视了人们身心发展正常规律,忽视了德治的地位,人是一个有感情的动物,不是一个没有感情机器,法律之外还有人性,这种完全依靠法制治理国家具有随意性和主观性,忽视人性发展和对世界的认知,法家思想诞生于春秋战国时代,这是一个处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间过渡时代,人们都在下个时代寻找出路,出现了百家争鸣局面,涌现出批具有优秀思想人物,提出了自己对世界和时代思考,法家思想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产生。

法家思想主张“以法治国”以“权,术,势”统治为根本。人们个人感情在这里不重要,人性被排除在外,法律视为一种有利于社会统治的强制性工具,在古代完全是服务统治阶级,体现统治阶级意志。

④ 韩非的法家思想就是今天所谓的"以法治国"吗

庄子:抄战国时道家的代表人袭物,继承并发展啦老子的道家学说和唯心哲学,认为世界就是“me”的主观产物.庄子鄙视富贵利禄,痛恨“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的不公平社会现象.
战国时期法家的集大成者是韩非子(商鞅的严刑峻法主张比韩非子更早).韩非子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当代必然胜过古代.人们应该按照现实需要进行政治改革,不必遵循古代的传统.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法治的对象是广大臣民,除国君意外,不论贵贱,一律要受法的约束,“法不阿贵”.这种思想在战国的大变革时期对打击奴隶主贵族特权,是有积极意义的.韩非子主张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这种主张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潮流.

⑤ 依法治国和以法治国的区别

1、概念不一样:

依法治国就是依照体现人民意志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法律版治理国家,而不是依权照个人意志、主张治理国家。

以法治国是用法律治理国家,法律就是一部真理。

2、历史背景不同:

依法治国是对新中国历史经验进行深刻总结的结果:建国以后,中国民主和法制建设一度有过长足的发展,但由于“左”的指导思想,而使民主法制建设的良好势头急转直下,最终酿成十年“文革”的历史性悲剧。

以法为本是韩非法律思想用语,是秦朝法制的重要思想。

3、意义影响不一样:

国家的政治、经济运作、社会各方面的活动通通依照法律进行,而不受任何个人意志的干预、阻碍或破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还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必要保障。

以法作为治国的根本。法家主张“法治”的重要观点,对中国封建法制的确立、巩固和发展起过重要作用,对秦朝法制的发展有重大影响,对后世封建法制的重视也有深远影响。

⑥ 战国法家的以法治国于当今的有何异同

这种流派主要盛行于战国时的韩、魏、赵三国,而早期的法家学派人物亦来自这三国,如商鞅来自魏国、申不害来自韩国、慎到来自赵国等。法家中有三个学派:慎到重“势”、申不害重“术”,商鞅重“法”,这些学派思想由韩国人韩非子集以大成,构成法家思想的终极核心。

法家这种学说乃一种纯功利主义的思想体系,内容核心主要是针对君主如何加强统治。在战国时代那种“捐礼让而贵战争,弃仁义而用诈谲,苟以取强而已矣”的殊死竞争的情况下,法家这种思想在斗争中确是相当实用,如秦统一六国就是明证,而儒家那种固守传统的温和政治主张就未免显得有些“愚远而阔于事情”了(《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西汉后期,法家思想被“废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儒家所吸收,并开始以儒法并用“儒表法里”的理论治理国家,独立的法家学派逐渐被排斥掉。

有人认为法家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意识形态。

法家是先秦诸子中对法律最为重视的一派。他们以主张“以法治国”的“法治”而闻名,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这为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后来的汉朝继承了秦朝的集权体制以及法律体制,这就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与法制主体。

法家在法理学方面做出了贡献,对于法律的起源、本质、作用以及法律同社会经济、时代要求、国家政权、伦理道德、风俗习惯、自然环境以及人口、人性的关系等基本的问题都做了探讨,而且卓有成效。

但是法家也有其不足的地方。如极力夸大法律的作用,强调用重刑来治理国家,“以刑去刑”,而且是对轻罪实行重罚,迷信法律的作用。他们认为人的本性都是追求利益的,没有什么道德的标准可言,所以,就要用利益、荣誉来诱导人民去做。比如战争,如果立下战功就给予很高的赏赐,包括官职,这样来激励士兵与将领奋勇作战。这也许是秦国军队战斗力强大的原因之一,灭六国统一中国,法家的作用应该肯定,尽管它有一些不足。

法家的思想简略介绍如下:

反对礼制

法家重视法律,而反对儒家的“礼”。他们认为,当时的新兴地主阶级反对贵族垄断经济和政治利益的世袭特权,要求土地私有和按功劳与才干授予官职,这是很公平的,正确的主张。而维护贵族特权的礼制则是落后的,不公平的。

法律的作用

第一个作用就是“定分止争”,也就是明确物的所有权。其中法家之一慎到就做了很浅显的比喻:“一兔走,百人追之。积兔于市,过而不顾。非不欲兔,分定不可争也。”意思是说,一个兔子跑,很多的人去追,但对于集市上的那么多的兔子,却看也不看。这不是不想要兔子,而是所有权已经确定,不能再争夺了,否则就是违背法律,要受到制裁。

第二个作用是“兴功惧暴”,即鼓励人们立战功,而使那些不法之徒感到恐惧。兴功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富国强兵,取得兼并战争的胜利。

“好利恶害”的人性论

法家认为人都有“好利恶害”或者“就利避害”的本性。像管子就说过,商人日夜兼程,赶千里路也不觉得远,是因为利益在前边吸引他。打渔的人不怕危险,逆流而航行,百里之远也不在意,也是追求打渔的利益。有了这种相同的思想,所以商鞅才得出结论:“人生有好恶,故民可治也。”

“不法古,不循今”的历史观

法家反对保守的复古思想,主张锐意改革。他们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一切的法律和制度都要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既不能复古倒退,也不能因循守旧。商鞅明确地提出了“不法古,不循今”的主张。韩非则更进一步发展了商鞅的主张,提出“时移而治不易者乱”,他把守旧的儒家讽刺为守株待兔的愚蠢之人。

“法”“术”“势”结合的治国方略

商鞅、慎到、申不害三人分别提倡重法、重势、重术,各有特点。到了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时,韩非提出了将三者紧密结合的思想。法是指健全法制,势指的是君主的权势,要独掌军政大权,术是指的驾御群臣、掌握政权、推行法令的策略和手段。主要是察觉、防止犯上作乱,维护君主地位。

法家思想和我们现在所提倡的民主形式的法治有根本的区别,最大的就是法家极力主张君主集权,而且是绝对的。这点应该注意。法家其他的思想我们可以有选择地加以借鉴、利用。由柳洪平创建。

b]韩非子有两个解释,一指人物战国末期韩国的哲学家、法家学家韩非;二指一本书,也就是韩非的作品《韩非子》

韩非(约前280-前233),是战国

⑦ 法家的“法治”思想和现在的“以法治国”有何不同

法家主张“以法治国”以“权,术,势”逐级统治为根本.讲究“以刑去刑”版“轻罪重罚权”
假如你偷了东西,就有可能被砍头,如果你杀了人或是更严重的罪,就会被腰斩.
和现在的“以法治国” 有很大区别,一个是用重罪来威慑人们,一个是用一个适当的刑罚来给予告诫.
至于中央集权制也是和法家有很大渊源.法家也正是将一切的权力全都集中到了君王身上.让君王拥有权势可以惩罚违法之人.
法家的“法治” 是用重刑来威慑人他人,以达到惩罚威慑他人的作用.
而现在的“以法治国”更多的是来保护受害者的权益.也让那些违反了法律的人有的相应的处罚,以与警示.

⑧ 老子的无为而治,孔子的中庸之道,法家的以法治国。详情。越详细越好!!!

中国的佛家出自印度,有一个故事叫盲人摸象。一个人摸到了大象的鼻子,说大象长得象管子;一个人摸到了大象的腿,说象柱子;一个人摸到了大象的肚子,说象墙壁;一个人摸到了大象的尾巴,说大象就象鞭子。四个盲人在国王面前,大吹大擂自己的观点,都说自己的观点是对的,别人的观点是错的,从争辩到争吵,甚至大打出手。

中国的古代有一个老人叫老子,他被孔子称为:犹龙也。他有一帮学生,有孔子、孟子、荀子,孙子等等。

老子给学生们系统地讲述了道德仁义礼刑兵,着重讲述了道德经,并强调道德是自然的基础,是为人处世的根本,并赠送了自己写的《道德经》,然后就让他们毕业了。

孔子毕业以后,心中十分佩服老子,决心继续研究,既然老子研究了道德,他就选仁来作为他的研究课题。十年过去了,他提出人之初性本善,要治国必然有仁爱之心,提出道德为基础、仁爱治国的道理。他又善于教学,桃李满天下,他的弟子以有这样的老师而自豪,就把孔子尊为圣人。圣人的话就是真理,那圣人弟子的话也就是真理了,说真理的人也就是能人了,当然要做官呀。传来传去,孔子的弟子就把老子所讲的道德仁义礼刑兵掐头去尾,只剩下了仁爱。

孟子毕业以后,心想也该有所作为,见师兄选择了仁字,自己就选择义字,研究来研究去,发现光靠义字治国是不行的,也发现了孔子仁爱治国的一些毛病。认为只靠仁爱或只靠义无法达成治国的梦想。抬头一看自己的弟子寥寥无几,大多都跑到孔子的教室里去了。然后自己到孔子的办公室商量,两个人共同研究治国方针,以孔子为主,孟子为辅,提出孔孟之道,也就是以仁义治国,要求人人修身、齐家、治国,然后才有平天下的能力。从此以后,孔孟就是一家了,对外号称儒家。

荀子也毕业了,在家没事,心想孔子和孟子在研究仁义治国的方针,我也不能落后呀,想起老师说过的道德仁义礼刑兵,还有几个呀,就着手研究礼刑,说你们一个人只能研究一个,我一人就能研究二个,看看谁能耐,比比谁厉害。荀子也真不是白给的,说到做到,真的从礼刑开始研究,认为人之初性本恶,必须约束和制裁才行。而且教了二个学生,一个韩非子,一个是李斯。韩非子发现老师有问题,直接去找老子进行请教,后来写了一本书叫《喻老》。李斯是个好学生,正赶上秦始皇统一中国用人之际,李斯就选上了,就把老师教的知识全部用在了治国之上。荀子在临死之前还大叫,李斯,真乃吾徒也。就是后来的法家。

秦始皇相信了李斯,认为治国靠的是礼刑,对老百姓实施暴政,结果发生了陈胜吴广起义,最后导致了秦朝的灭亡。李斯没有帮助秦始皇治好国家,结果亡国了。

当时李斯当政时,儒家的弟子很生气,说礼刑怎么能治国呀,要以仁义才能治国呀。到处反对李斯,说李斯会亡国。李斯很不高兴,向秦始皇告状说儒家弟子要造反,秦始皇一听就火了,下令把儒家的弟子活埋了,儒家的书都烧了,这就是历史上的焚书坑儒。

儒家和法家从此就仇深似海、势不两立,在社会上变成了水火不相容。但儒家的弟子太多了,那真是桃李满天下呀,杀也杀不完呀,后来的皇帝学习了历史,认为只靠法家无法治国,也就把儒家又发展起来了,儒家和法家共存。但儒家动不动就写文章骂法家,大说儒家的思想才是正确的,法家也找机会杀几个儒家的弟子,也说法家的思想才能治国。

儒家的弟子太多了,为了证明只有自己才是孔子的正宗门生,内部闹意见分成了几大派。虽然他们发展了儒家的思想,也给后人留下了文人相轻的祸根。

老子还有一个行武的学生到边疆去打仗了,在边疆深入研究老师的知识,研究来研究去,也就只能研究兵了,也只有兵现在没有人来研究。这个人就是孙子也叫孙武,根据自己在行军打仗中的经验提高到理论上来,并写了一本书叫《孙子兵法》。他的书写的非常的好,他很会带兵,但不会带学生。他儿子的儿子叫孙膑,被送到鬼谷子的学校去读书。孙子的后人及读过孙子兵法的人不计其数,孙子兵法也成为世界上的最被推崇的兵法之一。美国大兵侵占伊拉克时,口袋里装的唯一的一本书就是孙子兵法。

孙子的书不用教,只要自学就让多少人成就大事,中国的诸葛亮、岳飞都是学习孙子兵法的榜样。学习这种兵法的人大多不乐意教人,包括诸葛亮没有留下多少弟子,所以看过这本书的人就越来越少了呀。里面讲的是计谋,在生活中用计谋的人被称为可怕的人,或坏人。所以人们拒绝学习这本书,可惜呀孙子,你的心血没有多少人懂得呀。

不过后来的将军们,认为是战争上的英雄改变了历史。这些人可能就是孙子的后人吧。

当今社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各种派别分别发展起来了,相互争斗,相互谩骂,相互拆台。比老子的学生们更加厉害,更加可怕。比盲人更加盲目。这让老子也想不到的。

老子在地下看着这些后人在那里争论不休,很是生气,但也没有办法。孔子也来到地下见老师,向老师汇报了自己的研究情况,遭到了师的一顿臭骂,自己躲在一边反思。孟子也来了,没敢像孔子那样汇报,先去找孔子问了问,自己也就坐在孔子旁边不敢出声了。

荀子也来了,向老师汇报自己的研究成果,也不看老师的黑脸,自吹自擂礼刑如何治国平天下,秦始皇如何统一中国。老师瞪他他也不停,老子只好动手把荀子揍了一顿,荀子也老实了,坐在一边想为什么老师要发这么大的火。

孙子来了,他不动声色,先去看望了几位师兄,了解了基本情况,做到了知彼知已,然后到老师跟前说:兵者,国之大事。夫兵,犹火也。穷兵黩武,亡国也。老师看了孙子一眼,气消了不少,说孙子的研究还有点用处。

学生都到了,老子也不想说什么,就领导着学生们上升到天空中,看着他们的学生的学生,弟子的弟子,后人的后人在不停的吵着、打着、斗着、杀着、哭着、喊着、叫着。学生们都低下了头,理解了老师为什么生气,承认自己就是盲人摸象的盲人。真正理解了老师的无为而无不为呀。

热点内容
李林法学 发布:2025-01-10 16:58:28 浏览:449
老百姓最关心的法律知识 发布:2025-01-10 16:31:40 浏览:400
经济法本科属于什么学科门类 发布:2025-01-10 13:31:54 浏览:969
裁定书发生法律效力 发布:2025-01-10 13:22:08 浏览:623
合同法设备修理保修期 发布:2025-01-10 12:21:32 浏览:169
关于道德的俗语 发布:2025-01-10 12:10:18 浏览:798
厨柜售后规章制度 发布:2025-01-10 11:54:42 浏览:865
劳动合同法五金一险 发布:2025-01-10 11:54:02 浏览:1000
法院党建工作问题 发布:2025-01-10 11:44:39 浏览:131
行政法公众号 发布:2025-01-10 11:31:57 浏览:7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