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经典诵读篇目

道德经典诵读篇目

发布时间: 2020-12-18 05:24:26

1. 每周诵读一篇中华道德经典篇目的原因

中华民族拥有几千年的灿烂文化,国人不断从厚重的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回神食粮,从中感答悟到中华民族团结奋进、和谐友善、包容宽厚、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感悟到诚信报恩、精忠报国、勤俭朴实、互助友爱的传统美德。
中华经典诵读能丰富人的内涵、开阔人的胸襟、净化人的灵魂、启迪人的智慧。经典诵读的生命力、价值及影响,主要在于与时代的结合,与民生、素质教育的结合。诵读经典把传统文化与近代以来的先进思想,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进理论密切地结合起来,使语言文化的发展有一个正确的方向。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是弘扬民族精神的一个非常好的契机。诵读中华经典能产生强大的、无形的民族凝聚力。
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其主要目的在于传承文明、化育人心,美化大众生活。只有通过活动的有效开展,才能使深藏“象牙塔”的国学精髓变成我们生活中鲜活的东西,营造一种更加和谐的人际社会关系,服务广大群众
我们始终着眼于古为今用,采用喜闻乐见的形式,把红色经典的内容列入诵读活动中,把经典诵读同学习当代道德模范活动结合起来,引导大家在诵读的基础上理解经典内涵,明白做人、处事的道理,规范自己的言行。

2. “道德经典诵读”班会。1.要《道德经》的音频朗读,选哪一段比较好,不用文件,就推荐一段,五分钟左右

《老子》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
取道于寻常可取之道,其道非恒久之道;取名于寻常可取之名,其名非恒久之名。取名于无名,就好比天地未判之初始;取名于有名,乃是万物化生之根本。所以,通常要无所趋求,以便观想那无以名状的微妙;时常又要有所趋求,以便观想那成名化物的极限。这两方面是同一行为体的不同显现,同样深及于行为体的幽深内殿。在这同样深及幽深的两者之间作不断深入的循环运行,就是一切行为运作的微妙法门。

《老子》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译文】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于是就有了令人嫌恶的丑;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于是就有了反面的不善。所以,"有"与"无"相互突显,"难"与"易"相互促成,"长"与"短"相互显现,"高"与"下"相依而存,"音"与"声"相互陪衬,"前"与"后"相互照应——这些"名"相反而相成,迁延不居而不独立自足。因此,圣人从事于无所成名的事务,施行无须仗名立言的劝教,坦荡迎候万物的涌现与流变而不抵触畏避,生养了一切并不拘系自有,做成了什么并不执为仗恃,成就了事业并不矜居功名。就是因为他不矜居功名,所以他不会消逝。

《老子》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
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
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热点内容
劳动法最近案例 发布:2024-11-16 01:43:34 浏览:741
刑法总论ppt 发布:2024-11-16 01:33:36 浏览:572
法院的作用与职能 发布:2024-11-16 01:21:15 浏览:135
巴南区人民法院 发布:2024-11-16 01:13:28 浏览:890
刑事诉讼法关于冻结期间 发布:2024-11-16 01:12:36 浏览:195
刑事诉讼法第18条第一款 发布:2024-11-16 00:47:33 浏览:527
劳动法资遣费计算 发布:2024-11-16 00:45:33 浏览:68
离婚协议书具有什么法律效力 发布:2024-11-16 00:37:39 浏览:113
新民法院l 发布:2024-11-16 00:26:38 浏览:506
公司愿不愿法律仲裁 发布:2024-11-16 00:07:01 浏览: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