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他律道德阶段

他律道德阶段

发布时间: 2020-12-18 07:30:15

㈠ 简述他律道德阶段儿童特点

他律道德阶段儿童的特点为:

1、道德判断受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支配,具有客体性。

2、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是一个由他律逐步向自律、由客观责任感逐步向主观责任感的转化过程。此类儿童的思想以道德实在论为基础。

3、此期儿童认为,制定规则的人是权威,规则是神圣的、不可改变的,必须绝对服从。

(1)他律道德阶段扩展阅读

他律道德阶段儿童的观点来自于皮亚杰。皮亚杰将儿童的道德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自我中心阶段”或前道德阶段(2-5岁),该阶段儿童缺乏按规则来规范行为的自觉性,在亲子关系、同伴关系、价值判断等方面均表现出自我中心倾向;

第二阶段为“权威阶段”或他律道德阶段(6-7、8岁),该阶段儿童表现出对外在权威绝对尊重和顺从,把权威确定的规则看作是绝对的、不可更改的,在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时完全以权威的态度为依据;

第三阶段为“可逆性阶段”或初步自律道德阶段(8-10岁),该阶段儿童的思维具有了守恒性和可逆性,他们已经不把规则看成是一成不变的东西,逐渐从他律转入自律;

第四阶段为“公正阶段”或自律道德阶段(10-12岁),该阶段的儿童继可逆性之后,公正观念或正义感得到发展,儿童的道德观念倾向于主持公正、平等。

㈡ 处于他律道德阶段儿童的特点有哪些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科尔柏格的这一理论是基于皮亚杰的理论,认为儿童道德的发展是分阶段的,他在研究中发展

㈢ 2017电大简述处于他律道德阶段儿童特点

儿童跟动物不同。他一开始就生活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并向着人类社会成专员的方向发展。儿童属从出生的时候起,就过着社会生活,在成人长期抚养和教育下,通过跟成人的交际,通过有系统的学习,去掌握人类已有的社会经验。随着儿童的日益成长,他就不但能适应社会生活,而且也能改造社会生活,这样,他就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成员。

㈣ 在皮亚杰的理论中,儿童处于他律道德阶段时有哪些特点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科尔柏格的这一理论是基于皮亚杰的理论,认为儿童道德的发展是分阶段的,他在研究中发展,道德发展不止两级水平,应该有多个水平,于是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著名的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1)前习俗水平。这一水平的儿童已具备关于是非善恶的社会准则和道德要求,基本以自我为中心,根据受表扬或被谴责来判断正误。有两个阶段:
阶段一惩罚与服从的定向阶段,认为受权威人物表扬就是好的,遭批评就是坏的。
阶段二工具的相对主义定向阶段,首先考虑准则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初步考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人际关系常被看成是交易的关系。对自己有利就好,不利就坏,是非以自己的利益为标准。
(2)习俗水平。以社会为中心,有了满足社会的欲望,关心别人的需要。
阶段三人际关系的定向阶段(好孩子定向阶段)。认为一个人行为正确与否,主要看他是否为别人所喜爱,,对别人有帮助或受称赞。
阶段四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意识到普遍的社会秩序,强调服从法律,使秩序得以维持。遵守不变的权威和法则并要求他人也遵守。
(3)后习俗水平。
阶段五社会契约的定向阶段。不违反大多数人的意愿,道德判断灵活了,能从法律道义上辩证的看待是非善恶。
阶段六普遍的道德原则定向阶段。有某种抽象的超越某些刻板的法律条文,在判断道德行为时,已超越了某些规章制度,更多的考虑道德的本质,而非具体的准则。
道德教育启示:应首先了解儿童的道德发展水平,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儿童道德发展顺序是一定的;要让儿童不断接触道德环境和道德两难问题。

㈤ 简述处于他律道德阶段儿童特点简答题

他律道德阶段或道德实在论阶段(3~7岁)。
这是比较低级的道德思维阶段,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单方面地尊重权威,有一种遵守成人标准和服从成人规则的义务感。也就是说,他律的道德感在一些情感反应和作为道德判断所特有的某些显著的结构中表现出来。其基本特征是:一是绝对遵从父母、权威者或年龄较大的人。儿童认为服从权威就是“好”,不听话就是“坏”。二是对规则本身的尊重和顺从,即把人们规定的规则,看作是固定的,不可变更的。皮亚杰将这一结构称为道德的实在论。
第二,从行为的物质后果来判断一种行为的好坏,而不是根据主观动机来判断。例如,认为打碎的杯子数量多的行为比打碎杯子数量少的行为更坏,而不考虑有意还是无意打碎杯子。第三,看待行为有绝对化的倾向。道德实在论的儿童在评定行为是非时,总是抱极端的态度,或者完全正确,或者完全错误,还以为别人也这样看,不能把自己置于别人的地位看问题。皮亚杰与英海尔德在谈到这个时期的儿童特点时说:“道德实在主义引向客观的责任观,历而对一种行为的评定是看它符合法律的程度,而不管是出于恶意的动机违反这个原则,还是动机好却无意违反了规则。例如,儿童在理解不准撒谎的社会价值之前很外(因为缺乏充分的社会化),在对有意的欺骗与游戏或纯粹的愿望有失真实区别之前,成人就告诉他们不要撒谎。结果说真话就成了儿童主观人格之外的东西,并引起了道德实在论和客观责任观,从而使儿童认为一切诺言的严重性似乎并不是看有意欺骗的程度,而是看实际上跟真实性相差的程度。”
第四,赞成来历的惩罚,并认为受惩罚的行为本身就说明是坏的,还把道德法则与自然规律相混淆,认为不端的行为会受到自然力量的惩罚。例如,对一个7岁的孩子说,有个小男孩到商店偷了糖逃走了,过马路时被汽车撞倒,问孩子“汽车为什么会撞倒男孩子”,回答是因为他偷了糖。在道德实在论的儿童看来,惩罚就是一种报应,目的是使过失者遭遇跟他所犯的过失相一致,而不是把惩罚看作是改变儿童行为的一种手段。

㈥ 每个人一开始都是道德他律的"是谁的观点

皮亚抄杰根据儿童对规则的理解和袭使用,对过失和说谎的认识和对公正的认识的考察和研究,把儿童道德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有序的阶段: 第一阶段:前道德阶段(出生~3岁) 第二阶段:他律道德阶段或道德实在论阶段(3~7岁) 第三阶段:自律或合作道德阶段(7~12岁) 第四阶段:公正阶段(11~12岁以后)

㈦ 皮亚杰认知理论前道德他律自律分别是多少岁

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早来在20世纪源30年代,依据精神分析学派的投射原理,采用对偶故事对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进行了系统研究。
根据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把儿童道德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即
无律阶段(0—4岁)、
他律阶段(4—8岁)、
自律阶段(8—10岁)、
公正阶段(10—12岁)。

㈧ 简述处于他律道德阶段儿童特点

他律道德节,道德阶段,儿童特点,这个的话特点也很详细,我建议你去搜狗搜索一下。

㈨ 他律道德阶段儿童特点

第一,单方面地尊重权威,有一种遵守成人标准和服从成人规则的义务感。也就是说,他律的道德感在一些情感反应和作为道德判断所特有的某些显著的结构中表现出来。其基本特征是:一是绝对遵从父母、权威者或年龄较大的人。儿童认为服从权威就是“好”,不听话就是“坏”。二是对规则本身的尊重和顺从,即把人们规定的规则,看作是固定的,不可变更的。皮亚杰将这一结构称为道德的实在论。
第二,从行为的物质后果来判断一种行为的好坏,而不是根据主观动机来判断。例如,认为打碎的杯子数量多的行为比打碎杯子数量少的行为更坏,而不考虑有意还是无意打碎杯子。第三,看待行为有绝对化的倾向。道德实在论的儿童在评定行为是非时,总是抱极端的态度,或者完全正确,或者完全错误,还以为别人也这样看,不能把自己置于别人的地位看问题。皮亚杰与英海尔德在谈到这个时期的儿童特点时说:“道德实在主义引向客观的责任观,历而对一种行为的评定是看它符合法律的程度,而不管是出于恶意的动机违反这个原则,还是动机好却无意违反了规则。例如,儿童在理解不准撒谎的社会价值之前很外(因为缺乏充分的社会化),在对有意的欺骗与游戏或纯粹的愿望有失真实区别之前,成人就告诉他们不要撒谎。结果说真话就成了儿童主观人格之外的东西,并引起了道德实在论和客观责任观,从而使儿童认为一切诺言的严重性似乎并不是看有意欺骗的程度,而是看实际上跟真实性相差的程度。”
第四,赞成来历的惩罚,并认为受惩罚的行为本身就说明是坏的,还把道德法则与自然规律相混淆,认为不端的行为会受到自然力量的惩罚。例如,对一个7岁的孩子说,有个小男孩到商店偷了糖逃走了,过马路时被汽车撞倒,问孩子“汽车为什么会撞倒男孩子”,回答是因为他偷了糖。在道德实在论的儿童看来,惩罚就是一种报应,目的是使过失者遭遇跟他所犯的过失相一致,而不是把惩罚看作是改变儿童行为的一种手段。

热点内容
百万网民学法律知识竞赛活动 发布:2024-09-20 07:35:27 浏览:727
私人律师事务所 发布:2024-09-20 07:29:00 浏览:61
贵州省计划生育条例2017 发布:2024-09-20 07:07:36 浏览:762
司法考试超难 发布:2024-09-20 06:50:01 浏览:391
教育立法程序一般分为 发布:2024-09-20 06:45:48 浏览:427
罗云法院院长 发布:2024-09-20 04:50:17 浏览:660
人民法院委托鉴定 发布:2024-09-20 04:30:59 浏览:678
如何完善我国刑事法律援助制度 发布:2024-09-20 03:29:33 浏览:640
关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发布:2024-09-20 02:45:46 浏览:300
立法的价值取向 发布:2024-09-20 02:45:36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