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服装
1. 品德 多姿多彩的中华服饰
《多姿多彩的中华服饰》第二课时教案
同学们,这节课让我们继续来学习《多姿多彩的中华服饰》。上节课我们认识了纺织业的始祖黄道婆,知道了丝绸的制做过程,从而形成了我们56个民族多姿多彩的中华服饰。请看大屏幕:(出示幻灯)
同学们,让我们来看,中华服饰多姿多彩,形式各异。但居住在同一地区的不同民族,在服装上又有着共同之处。你们发现了吗?同小组同学可以互相讨论一下。(老师把问题打在了屏幕上,同学们可以看一下)
同学们回答的很好。北方地区因为很冷,人们穿的衣服很厚,南方地区因为很热,所以人们穿的衣服很薄。从北到南,人们的衣服由厚变薄,那么你们知道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吗?
小结:回答的很好。(点板书)由此可见,不同地域,由于受气温的影响,人们的服装都各不相同。因此居住在祖国各地的汉族也形成了一些独具特色的服饰。大家请看(出示幻灯片)
1、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我国哪个地区的服装吗?(北方)那么你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呢?当地的人都穿着什么呢?当我们这儿已经是春暖花开的季节时,在我国最北边的大兴安岭还是一片冰天雪地。那里气候寒冷,最低温度会达到零下五十多摄氏度。大兴安岭是我国最大的原始森林,那里的人们靠打猎为生,所以人们为了抵御风寒,都喜欢穿以兽皮为主的衣服。但总的来说,北方地区的人们,到了冬天,人们在衣服上的特点就是一个字:厚。同学们,北方地区,尤其是东北地区,那里的气候是冬天冷,夏天凉爽,因此一到夏天,我们都喜欢向北走,到那里去度假、去避暑。
2、 在让我们来看下一幅图。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又是我国哪个地区的服装吗?同学们可能对她们的服饰感到有些陌生,甚至以为是我国少数民族的服饰。其实,老师也是查阅了有关资料才知道,这是我国具有传统特色的民俗服饰。江南水乡气候怡人,比北方地区要暖和的多。因此,那里的人们都喜欢穿长布衣、长布裤,头上还围着蓝布包头,脚上穿的是绣花圆口的布鞋,这就是江南水乡的服饰特点,同学们,你们了解了吗?
3、 老师这里还有一幅更具特色的服装呢?你们想不想看?同学们,图片中的人物你们认识吗?她们呀居住在我国南方福建沿海的惠安县。所以我们称那里的妇女为惠安女,她们穿的服装就叫惠安女服饰。同学们,惠安女服饰是不是很有特点,很与众不同呢?那么她的服饰哪部分最吸引你呢?她们带的帽子叫斗笠,斗笠边缘两侧还缀有塑料花或者是绢花来作为装饰。她们除了带黄斗笠特别外,头上还围着花头巾。那么,你们知道她们为什么带斗笠、围花头巾吗?(她们居住在我国南方,气候炎热,再加上她们常年居住在海边,带黄斗笠,围花头巾,是为了防止日晒的。)
同学们,刚才我们看到的这三个不同地区的服装都属于我国的汉族服装。让我们再回到地图上来看看,同一个时间,尤其是冬天,我国的气候是北冷南热,因此说,不同地域,由于气温的影响,人们的服饰各不相同。
那么你们知道吗,即使在同一地域,一天之内,人们的服装也是不同的。(出示幻灯)让我们来看这样两句话:(你们可以小声念一念)
山上穿皮袄,山下围皮袄。(青藏高原)
早穿皮袄,午穿纱,晚上围着火炉吃西瓜。(新疆吐鲁番盆地)
同学们那里为什么会流传着这样的话呢?同学们之间先讨论一下那么,谁来说一下,那里为什么会流传着这样的话呢?
山上冷,山下热,说明山上、山下温差很大。那么说到山上、山下温差大,你有没有亲身体会呢?那么同学们,是什么原因造成山上、山下这么大的温差呀?(地形)青藏高原海拔很高,堪称世界屋脊。同一时间,山上是白雪皑皑,山下却是树枝茂密,一片绿色的景象,那么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青藏高原这种特殊的地形。
同学们,青藏高原地区聚集着我们的藏族同胞,同学们,你们知道藏族人们的服饰是什么样的吗?(男藏袍,女藏裙)那么你们知道藏服的最大特点是什么呢?(长袖)让我们来看大屏幕。这就是藏袍服饰,当地人穿藏服很特殊,通常只穿一只袖子,冷的时候两只袖子都穿上,热的时候只穿一只或两只都不穿,藏族人们这种特殊的穿法是以为青藏高原“长冬无夏,春去秋来”这种特殊的气候影响的,但归根到底,造成这种特殊气候的原因就是因为青藏高原这种特殊的地形影响的。
让我们再来看下一句,那里为什么会流传着这样的话呢?(昼夜温差大)那么造成昼夜温差大的原因也是因为盆地这种特殊的地形。老师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报道,印象深刻,说给你们听听:一位游客去新疆旅游,回来后就大病一场,躺在病床上,他感慨的说道:尽管他饱缆了新疆的美景,却吃了不少的苦头,最让他难以忍受的就是当地的气候,昼夜温差很大,简直就是冬天和夏天的区别。那么同学们,今后有机会到新疆去,一定要注意当地的气候,多带些衣服去。
同学们,通过这两句话,我们知道了,服装的变化不仅受气温的影响,还受地形的影响。
那么同学们,你还知道哪些独具地方特色的服饰吗?你的爸爸、妈妈带你们去旅游时,你有没有看到过比较有特色的服饰呢?或者是在书上、电视上,有没有看到过?同学们互相之间先来说说。
好了同学们,老师来给你们说一个。你们看过星光大道吗?那你们看,他是谁(阿宝)阿宝,来自民间的歌手,嗓音很高。那么阿宝穿的服装就很有地方特色。你们知道这是我国哪个地区的服装吗?是居住在陕北地区的服装。当地的人们头上都系着白手巾,你们知道是因为什么吗?因为陕北地处黄土高原,风沙非常的大,因此当地的人们头上都会系着一条白毛巾,是为了防止风沙的。同学们,在我国还有着不少独具特色的服饰呢?你如果感兴趣,课下可以查阅一下有关这方面的资料,你会感到非常有意思的。
好了同学们,社会在发展着,人们的服装在不断的变化着。同学们请看这个短片。(看短片)
短片看完了,从中我们知道了,不同年代,人们的服装各不相同。
课前,老师让同学们搜集家中的新老照片,谁搜集到了?那好,就请这位同学到前面来。问:刚才的短片你认真看了吗?那好,你就结合短片中的知识,向大家介绍一下,你们家庭成员不同年代的服装是什么样的。(实物投影)(学生发言,介绍)那么谁还想来向大家介绍介绍?
总结:同学们介绍得真好,那么你再来说一下,看了这些照片,你有什么体会吗?
好了同学们,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穿衣从只求保暖到追求时尚,追求美,说明了社会在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
那么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穿着也都是不同的,请看大屏幕,你能说出他们都是从事什么工作的吗?(医生、警察、清洁工、空姐)那么你们又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呢?(他们的服装)也就是说职业也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穿着。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谁来说一下,服装的变化都受什么因素影响的呢?(地形、气温、社会发展)那么也就是说,气温、地形、社会发展以及职业都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穿着。
好了同学们,让我们来轻松一下,欣赏一下现代童装。同学们,好看吗?那么你们想不想也来为你们自己设计美丽的服装呢?
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些曙光楼小学同学们设计好的服装作品,让我们先一起来欣赏一下。(实物投影)
好了同学们,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比他们设计的更好,回去后,可以为你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或者你自己来设计一套服装,下节课将你的作品拿来,我们再来一同欣赏,好了。这节课就上到这儿,下课。
2. 求孟子说过关于衣服与道德的一句话,大意有道德的人不会羡慕衣着华丽的人
是的,就抄像老子先前曾说的:“圣人披褐怀玉”,
本人觉得孟轲先生是继承了很多老子李耳思想精华的,如老子说“含德之厚,比于赤子”,孟子就说“赤子之心”;老子说“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贱,不可得而贵”,孟子就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老子说“重积德则无不克”,孟子就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老子说“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孟子就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老子说“圣人恒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孟子就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老子说“兵者,不祥之器”,孟子就说“不恃杀人者”“能一之”;
3. 怎么写服装设计需要什么职业道德这篇文章,
最近应付大学论文有了一点小小的经验,希望能有所帮助。
我觉得首先要有社会责任感,要引导公众正确的审美倾向。(这可以从炒“赵薇军旗装事件”的冷饭说起。)
第二,要有创新意识,不能照搬照抄,这也是很多职业的职业操守需要。
第三,要尊重客户的需要,争取设计师与受众的品位和谐。
我觉得这些写到六百字问题不大。
4. 服装设计师的职业道德是什么(200字)
(1)专业理论知识: 服装设计理论知识、主题性服装设计知识、服饰配件回设计理论知识、立答体裁剪设计理论知识、结构及工艺理论知识、服装编导理论知识 。
(2)专业设计实践能力:主题性方向服装系列设计实践能力、服饰配件设计及制作实践能力、立体裁剪设计实践能力、结构及工艺设计实践能力、服装整体形象编导设计的实践能力。
(3)素质及修养: 服装专业审美能力、对于其他类姊妹艺术的审美能力、突出的个人设计风格、服装设计师的职业道德修养。
5. 关于服装行业的道德规范有什么意义
(1)中国明代服复饰体现制的是儒家文化,重视人的道德规范和修养;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服饰体现的是西方人文主义思想,重视人性解放和个性发展。
(2)美国是由移民建立起来的新国家,没有社会等级传统;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民主政治的影响;工业革命,生产技术的提高,服装生产批量化。
6. 道教服装
概述
早期道教服饰,并无严整规范,自南朝陆修静之后,开始形成制度。《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二十四说:“修静立道士衣服之号,月破星巾,霓裳霞袖,十绝灵幡,于此著矣,”说明道教服饰自陆修静起有了定制。《太平御览》卷六十五引《传授经》说:陆先生“对上下接,谓之俯仰之格,披、褐二服也。”披,即披肩,又作“帔”。褐,《玉篇》作“袍”解。此后,道教服饰便逐渐定型。
《三洞法服科戒文》规定:“一者初入道门,平冠、黄帔。二者正一,芙蓉玄冠、黄裙、绛褐。三者道德,黄褐、玄巾。四者洞神,玄冠、青褐。五者洞玄,黄褐、玄冠,皆黄裙对之。冠象莲花,或四面两叶,褐用三丈六尺,身长三尺六寸,女子二丈四尺,身长二尺四寸,袖领带,就令取足,作三十二条,帔用二丈四尺,二十四条,男女同法。六者洞真,褐帔用紫纱三十六尺,长短如洞玄法,以青为里,袖领带,皆就取足,表二十五条,里一十四条,合三十九条,飞青华裙,莲花宝冠,或四面三叶,谓之元始冠,女子褐用二丈四尺,长二尺四寸身,二十三条,两袖十六条,合三十九条,作青纱之裙,戴飞云凤炁之冠。七者三洞讲法师,如上清衣服,上加九色,若五色云霞,山水袖帔,元始宝冠。皆环佩执板,师子文履,谓之法服。”将道士服饰分为初入道门、正一、道德、洞神、洞玄、洞真、三洞讲法师七种品第,并以不同的巾、冠、褐、裙、帔等加以区别。
《初真戒·三衣格》对全真派受戒道士的服饰作有具体规定:“领受初真十戒、三戒、五戒、八戒、九真妙戒者,身著初真信衣,计二百四十条、三台十褶、云带二拽、净巾芒鞋,行千二百善,持《清静经》、《大通经》、《洞古经》,得真人戒果。行持具足,当受中极净戒,或持身戒、或智慧戒、或观身戒、或妙林戒,俱著轻尘净衣,或用浅蓝单布为之,或用纯帛为之,亦三台云带、净巾芒鞋,行二千四百善,持《玉帝大法》,得地仙戒果。行持具足,当受天仙大德妙戒,行一百八十细行密戒,或三百大戒,行三千六百善,参《道德真经》,身著天仙霞衣,领用直开,袖不合缝,霞带云边,戴五岳真形冠,著五云轻履,行持俱足,得天仙戒果。”
道教对其服饰相当慎重,无论全真派和正一派都是如此。比如《三洞法服科戒文》就说了四十六条关于法服的规戒,《初真戒》亦有四十六条关于戒衣的戒律。 道士服饰,古无定制。大约从南朝宋陆修静起,始据古代衣冠之制,结合宗教需要,
定为制度。《陆先生道门科略》曰:此前,道士也有法服,“旧法服单衣袷帻,箓生袴
褶,所以受治之信,男赉单衣墨帻,女则绀衣”。现在则改以巾褐裙帔为道士之法服,
“巾褐及帔,出自上道(盖指上清法——引者注),礼拜着褐,诵经着帔。……夫巾褐
裙帔,制作长短,条缝多少,各有准式,故谓之法服”。①此后,逐渐增修,至南北朝
末,基本形成一套完整的服饰制度。即按道士入道年限及学道之深浅,分为若干等级,
对每个等级道士的衣服、冠巾、靴履,应该使用什么布料、应采的颜色、应取的样式等,
作出具体的规定。每个等级的道士皆须按此着装,不得混淆。
据南北朝所出之《传授经戒仪注诀》载,道士服饰有:
“葛巾、单衣、被(帔)、履、手板。”②据时间大体相同之《洞真太上太霄琅书》
载,则有:“葛巾、葛单衣、布褐、布裙、葛帔、竹手板、草履。”③参照同时期的其
他道书,其服饰不外法服、冠巾、靴履三大项。此三项的形制、颜色及制作方法,略如
下述:
法服南朝宋时所出之《洞玄灵宝道学科仪》卷上《制法服品》曰:“内外法服,
须有条准。若始得出家,未渐内箓,上衣仙褐法帔,皆应著条数。……若受神咒五千文,
皆合着二十四条,通二十四气;若年二十五已上,受洞神灵宝大洞者,上衣仙褐合著三
十二条,以法三十二天天中之尊,法帔二十八条,以法二十八宿宿中之神。亦听二十四
条。随道学之身,过膝一尺。皆以中央黄色为正。若行上法,听著紫。年法小,为下座
者,勿著紫。若中衣法衫、筒袖、广袖,并以黄及余浅净九色为之。皆大领两向交下,
揜心已上覆内衣六寸。若内衣、法裙,听以余浅深色为之,……皆垂及踝。若女冠具上
法者,听以轻紫纱为褐,若裙必用深黄,不得辄用余浅色。其上、中、下之衣,不可计
缘之内外,皆大幅帖缘为之。”④《洞玄真一自然经诀》规定灵宝道士所穿之法服为:
“褐皆长三尺六寸,三十二条。若鹿皮巾褐至佳,皮褐无条数也,黄裳对之。”⑤
《洞真四极明科》规定上清道士之法服为:
“帔令广四尺九寸,以应四时之数;长五尺五寸,以法天地之气。表里一法,表当
令二十四缝,里令一十五条,内外三十九条,以应三十九帝真之位。……凡女子学上清,……
当冠元君之服,用紫纱作褐,令用二丈四尺,身袖长促(《要修科仪戒律钞》卷九引此
文‘促’作‘短’,是——引者注),就令取足,当使两袖作十六条,身二十二条(当
为二十三条——
引者注)。又作青纱之裙,令用四十五尺,作八幅,幅长四尺九寸,余作攀腰,分
八幅(《要修科仪戒律钞》卷九作‘分幅’——引者注)作三十二条,此则飞青之裙元
君之服也。”⑥由上可见,道士法服的基本形制为:上著褐,下著裙(裳),外罩帔。
此实为沿袭古代上衣下裳之制。同时,在褐、帔等之制作上,又采取条块剪裁与缝制的
方法。上云“二十四条”、“三十二条”之“条数”,即指衣料被剪裁之条块(幅)
数,亦即将此条块加以缝合而成衣的“条缝”数。此法亦源于古制。《礼记·深衣》
即规定“深衣”须裁剪成十二幅后加以缝合,谓:“制十有二幅,以应十二月。”⑦另
外,“长裙大袖”是道教法服的一大特点,其道袍、戒衣等,袖口宽一尺八寸,或二尺
四寸,故旧时有民谣云:“二可怪,两只衣袖像口袋。”⑧冠巾《洞玄灵宝道学科仪》
卷上《巾冠品》云:“若道士,若女冠,平常修道,戴二仪巾。巾有两角,以法二仪;
若行法事,升三箓众斋之坛者,戴元始、远游之冠。亦有轻葛巾之上法,元始所服,……
亦谓玄冠。”⑨梁或隋代所出之《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始》卷三引南北朝所出之
《科》书曰:
“道士、女冠,皆有冠、帻,名有多种,形制各殊,……并用谷皮笋箨或乌纱纯漆,
依其本制,皆不得鹿皮及珠玉采饰。”AB大体说来,平时戴巾、帻,作法事时戴冠,而
巾冠之名称、式样则有多种。
靴履《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始》卷三引南北朝所出之《科》书曰:“道士、
女冠履制皆圆头,或二仪像,以皮、布、絁、绢装饰,黄黑其色,皆不得罗绮锦绣。……
其袜并须纯素,絁、布、绢为之。其靴圆头阔底,鞋唯麻而已。自外皆不得著。”AC又
云:“《科》曰:凡道士、女冠,履、屦,或用草,或以木,或纯漆布、帛、絁、绢。”
AD《洞玄真一自然经诀》《洞玄太极隐注经》又规定灵宝道士著草履。AE以上布鞋、草
履盖为平时所穿,高功法师作法事时,则穿靴或舄(复底靴)。
《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始》卷五《法服图仪》,还将各阶道士之不同著装绘制
成图,并逐一作了解释:正一法师,玄冠、黄裙、绛褐、绛帔二十四条;高玄法师,玄
冠、黄裙、黄褐、黄帔二十八条;洞神法师,玄冠、黄裙、青褐、黄帔三十二条;洞玄
法师,芙蓉冠、黄褐、黄裙、紫帔三十二条;
洞真法师,元始冠、青裙、紫褐、紫帔青裹,表二十四条,里十五条;大洞法师,
元始冠、黄裙、紫褐加上清法,五色云霞帔;三洞讲法师,元始冠、黄褐、绛裙、九色
离罗帔。又云:“女冠法服、衣褐,并同道士,唯冠异制,法用玄纱,前后左右皆三叶。”
AF以上就是南北朝时期形成的道士服饰在用料、颜色、形制及制作方法等方面的制度的
大概情形。
道教十分珍视自己的服饰,称其传自黄帝或老君,要道士依制穿著,以有别于普通
百姓。南北朝所出的一些道书中,还借服饰名称解释的机会,赋予以宗教道德意义,用
以勉励道士修道立德。《洞真太上太霄琅书》卷四《法服诀第八》云:
“法服者何也?伏也,福也,伏以正理,致延福祥。济度身神,故谓为服。”AG
“夫冕者,勉也,勉励立德,免诸尘灾。冠者观也,德美可观,物所瞻睹。巾者洁也,
敛束洁净,通神明也。
帽者焘(通帱,意谓覆盖——引者注)也,覆焘身首如云雾也。……龙衣华服,明
德所堪,单衣通著,本是深衣。衣此深衣,学以正心,心得深理,终入道源。……褐者
遏也,遏恶扬善。帔者披也,披道化物。裙者归也,万福所归。一名曰裳,裳者常也,
虑迷夫道,常存得常。女子袿?,道继真?,以防诸恶,义与褐同。……履者何也?理
也,非礼不动,非礼不行,行则善理,唯礼是从,从礼得理,入道成真。舄者释也,解
除滞踪。准此而思,触长无惑矣。”AH为了使道士珍惜道服,道教还制定了一套道士入
道时授受道服的仪式。此制不知始于何时,现见载于北宋贾善翔所作《太上出家传度仪》
中。据该书载,仪式开始,由保举师引入道弟子先拜三清大道,次拜度师,礼皇帝,谢
先祖,辞父母,辞亲友,然后进入授衣正仪。略谓:“次保举师与脱俗衣,先着履。度
师赞云:汝先足蹑双履,永离六尘。……愿汝一心奉道,履践灵坛,凡所行游,不步凶
恶之地,常登法会,径陟仙阶……次系裙。度师赞云:裙者群也,以群统为意,群于道
友,统以清净。又谓之裳。盖在上为衣,在下为裳,以表守谦下为常行之法则。能如是
者,灾害不生,诸圣佑护。……次着云袖。度师赞云:轻剪黄云,裁成法服,上以衬霜
罗之帔,下以统飞霄之裙,为中道之衣,不可须臾离体。……次披道服。度师赞云:道
服者,乃天尊老君之法服也,真圣护持,人天赞仰。……行住坐卧,常须护持。……
次顶簪冠。度师持于手中赞云:汝顶是冠,冠者冠也,一身之上,最处崇高,总括
众发,斗星灿烂,岳势巍峨,像列真之朝元。……AI道士入道,须举行仪式授以道服,
实为道教服饰制度之又一内容。
再次,南北朝时期还对法服的使用、存放等作出种种规定。《洞玄灵宝道学科仪》
卷上《敬法服品》曰:“若道士,若女冠,上衣褐帔,最当尊重。……一者,未著之前,
函箱盛之,安高净处;二者,既著之后,坐起常须护净;三者,暂解之时,勿与俗衣同
处;四者,虽同学同契之人,亦不许交换;五者,不得乞借俗人非法服用,直至破敝,
皆须护净焚弃。”AJ这也是道教服饰制度之又一内容。
道教十分重视自己的传统,凡是已经形成的信仰、制度,总是长期坚守不渝。其服
饰制度就是如此。据唐朱法满《要修科仪戒律钞》、北宋刘若拙《三洞修道仪》等所载,
唐、宋的道教服饰,即据南北朝所定之制度。《三洞修道仪》所规定的各阶道士之法服、
冠、履,与《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始》所定者大同小异。今人周锡保《中国古代服
饰史》第九章“宋代服饰”中叙及宋代道士服饰,曰:“道士的服饰有法衣、褐、被和
常服的道袍、大衫。法衣是法师执行拜表、戒期、斋坛时穿的,指的如全真派中的霞衣、
净衣、信衣、鹤氅(又名羽衣)等,以及正一派中的行衣、罡衣、混元衣、班衣、忏衣
之类。其中法衣、鹤氅等,一般以直领对襟为多。常服即是道袍,所着的大小褂衣,或
名大小衫,这是平常穿的,大多是用交领斜襟的。这种外衣和内衣,大致同一般人相似。”
又云:“道家的服色有褐、青和绯,是指法服而言。自唐开始赐李泌紫色之后,宋
代也有赐林灵素以紫服的。”“道家著衣,是先穿道袍之类,然后在道袍之外束以环裙,
即下裳,再把鹤氅、罡衣等加罩在外面”。宋时道士所戴之冠,“同一般人戴者相似,
如黄冠、金冠、芙蓉冠、五岳灵形图冠、二仪冠等。……道家平时穿履,法事时穿舄,
舄、履用朱色”。“至于女道士的冠服,大体也同男者相似,也是束发戴冠巾而衣道服”。
AK该书作者经此考察后认为,道教冠服“不同于僧侣们源于天竺的佛教的服饰,而道服
是源出于本土的服饰。所以《学斋占毕》载:‘然冠、履两事,反使今之道流得窃其所
以,坚持不变。凡闲居则以巾覆冠,及谒见士大夫并行科开章,则簪冠而彻巾穿舄,是
三代之制,尚于羽士见之。’这就是说,我国早期的服式(饰)制度,在道家者流还保
持着遗制,也就是说,宋时道士还保持着古人上衣下裳的簪冠的形制。”LB元代后期,
道教诸派合并而为全真、正一两大派,此后,两派的着装大同小异,皆大体沿袭古制。
今人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第一三○节,据永乐宫纯阳殿元代壁画择取五道童服
饰加以研究,认为:“五道童衣着近似一般宋、明道童式样,青绿绢衣,长才过膝,用
丝绦系腰,衣左衽交领加沿,和宋代‘道服’小有同异。”LC并称:“据元明间通俗读
物《碎金》记载,道服中即有星冠、交泰冠、三山帽、华阳帽、漉酒巾、接篱巾等等名
目,必然具备不同式样。又元明读书人戴的纯阳巾,也和道家传说吕洞宾有关系。”又
据《绿云亭杂言》称,明太祖初有天下,一夕至神乐观,见一道士于灯下结纲巾,后即
下旨将此纲巾推行天下,从而使道教服饰“影响到明代巾裹制度。”LD朱元璋第十六子
宁王朱权所著《天皇至道太清玉册》中,曾记明代道教冠服制度,其所记上清法服、女
真衣等,即南朝所出《洞真四极明科》所规定的上清道士服制;所记道袍、鹤氅及雷巾、
纲巾、靴、履之形制,亦与古制大同。LE可见至明代,道教服饰仍无多大变化。
至清代,全真龙门派道士闵一得在《清规玄妙》中,记载了清代全真派的服饰,曰:
“全真所戴之巾有九式:一曰唐巾,二曰冲和,三曰浩然,四曰逍遥,五曰紫阳,六曰
一字,七曰纶巾,八曰三教,九曰九阳。所谓唐巾者,唯唐朝吕纯阳祖师之派裔可戴。
其或老者戴冲和,少者戴逍遥,或冷时用幅巾,雪夜用浩然,平时用紫阳、一字,各从
其宜。上等有道之士,曾受初真戒者,方可戴纶巾、偃月冠;中极戒者,三教巾、三台
冠;天仙戒者,冲虚巾、五岳冠。巾皆用元色布缎所置。盖元为天,头圆象天;天一生
水,水色属元,元机于道,以元色顶于首,尊道也。”LF又称:“凡全真服式,唯青为
主。青为东方甲乙木,泰卦之位,又为青龙生旺之气,是为东华帝君之后脉,有木青泰
之喻言,隐藏全真性命双修之义也。朝参公服,顶黄冠,戴玄巾,服青袍,系黄绦,外
穿鹤氅,足缠白袜,脚纳云霞朱履,取五行俱备之故耳。若宗、律两师,加中单礼足,
方谓合式。”LG现代道士之服饰,“约有六种:(1)大褂。袖宽一尺四寸,袖长随身。
(2)得罗(俗称道袍——引者注)。袖宽一尺八寸,长随身,大礼服。以上衣服均蓝色。
(3)戒衣。袖宽二尺四寸,袖长随身,受戒用,黄色。(4)法服。方丈大典用,紫色。
(5)花衣。出外念经用,杂色。(6)未受戒道士之大褂及得罗均应为黄色。”LH冠巾
大体与清代同,其名目如《清规玄妙》所载。平时,“道士一般著白布袜、云履或青鞋。”
分类
可以分为道巾、道冠、道袍、鞋袜、佩饰等五个部分。
道巾
道巾指道教徒戴的帽子。俗言“道有九巾”,但是九巾的名目并不固定。清代闵小艮《清规玄妙》记载的九巾,为唐巾、冲和巾、浩然巾、逍遥巾、紫阳巾、一字巾、纶巾、三教巾和九阳巾。清末至今,变化较大,现在流行的九巾为;混元巾、庄子巾、纯阳巾、浩然巾、逍遥巾、荷叶巾、太阳巾、一字巾、包巾等九种。
混元巾:又称“冠巾”。圆形,硬壳,帽顶有洞,可以露出发髻。后上部稍高起,以示超脱。混元巾是道教最正式的头巾,规定举行“冠巾”仪式拜师之后的道士方可戴用,现在这一限制逐渐打破,未经冠巾戴用此巾的道士不在少数。全真派高功在举行斋醮科仪时均用此巾,并在露出的发髻上面别以道冠。正一派道士今日已无蓄发传统,为了方便,就将混元巾和道冠缝在一起戴用,有的帽顶还折出方角,成为混元巾的一种变体,台湾道士称为“网巾”,又名“角冠”。
庄子巾:又称“南华巾”。帽底圆形,顶坡而平。帽顶向后上方高起,以示超脱。帽前正中饰有“帽正”(见后介绍)。多在秋冬天气戴用,道士不蓄发者或年老脱发者喜戴此巾。
纯阳巾:亦称“乐天巾”、“华阳巾”、“紫阳巾”、“九阳巾”或“九梁巾”。帽底圆形,顶坡而平。帽顶向后上方高起,以示超脱。帽前上方有九道梁垂下,“九”为纯阳之数,代表道教“九转还丹”之意。帽前正中镶有帽正。现在的正一派道士多戴此巾。
浩然巾:即“风帽”。里面絮以棉花,以为御风挡寒之用。北方的道士(尤其老年道士),冬日风雪天气可用此巾。
逍遥巾:乃是一块方形(亦有圆形)巾料,包于发髻之上,系上两根长长的剑头飘带,称为逍遥巾。另有一种是用庄子巾或纯阳巾,饰以美观的云头图案,帽后缀上两根长长的剑头飘带,亦称逍遥巾(古称“雷巾”)。年轻道士喜戴此巾,行动之间,飘带摇拽,显得潇洒自如。但有些道观的老道长认为戴用此巾有失庄重,而废止之。
荷叶巾:外形类似庄子巾,帽底圆形,顶坡而平。帽顶向后上方高起,以示超脱。帽前正中镶有帽正。帽子有褶如同荷叶,故名。
太阳巾:即草帽或棕笠。道士夏季在烈日下劳作,可戴此巾。有的道士为了和社会上有所区别,就在帽顶掏洞露出发髻,或在帽沿上绘以八卦、太极等道教图案,或者写上自己所住道观的名字。
一字巾:即一根束发用的带子,两端各缀一片帽正,两片帽正相叠扣在一起,就能戴在头上。这是所有道巾之中,最为简便的一种。道教规定,不可光头进入殿堂,必须戴有道巾,若无其他道巾,扎上这根带子也可顶替。
包巾:又称“扎巾”。乃是一块方形布料,四角缀有带子,可以勒在头上。帽前正中可饰帽正,但多数不用帽正。包巾是道教最不正式的一种头巾,初入道门尚未拜师者即戴此巾,也有人认为不应列于九巾之内。《三才图会》:“幅巾古贱者之服也,汉末始为士人之服。”不过现在有的正式道士也戴此巾。
道教虽有“九巾”之名,但是一般道士只取少数几种日常戴用。现在全真派道士日常多用混元巾、庄子巾和一字巾,正一派道士多用纯阳巾和网巾。
道冠
道冠指道士所戴之冠。多为木制,近世也有塑料制品。按其不同用途,可以分为黄冠、五岳冠、星冠、莲花冠、五老冠等五种。
黄冠:又称“月牙冠”或“堰月冠”,俗称“冠子”。月牙状,下沿有相对两孔,穿过木簪,可以别在发髻上面。这是全真派道士常用的道冠,冠巾拜师之后即可戴此。冠顶两端,各刻一道指甲掐痕。传说全真祖师丘处机掌教之时,元代皇帝曾赐给他一块金子和一块玉石,要他戴在头上,丘处机当即运用道家内功,调动体内二味真火,在手心把金子揉捏成月牙冠,又把玉石掐捏成簪子,用指甲掐着戴在头上,惊得皇帝目瞪口呆,丘处机从此成为掐金断玉的金玉两行的祖师爷。后来的全真弟子为了纪念丘处机,就在黄冠上留下这两道印痕。
五岳冠:又称“五岳真形冠”或“五岳灵图冠”。覆斗形,上刻“五岳真形图”。受过三坛大戒的道士,方可戴用。
星冠:又称“五斗冠”。覆斗形,上刻东西南北中五方斗宿图案。道士拜斗时戴用此冠。
莲花冠:又称“上清冠”。状似莲花式画顶插有如意头。做道场时,高功戴用此冠。
五老冠:乃围戴头部之冠。无顶,莲瓣形,五片莲瓣上绘有“五方五老”的神像。两边垂有两条剑头长带,上有神像图案或“太乙救苦天尊”字样。一般在做施食道场时,高功戴用此冠。
以上各种道冠,均在参加宗教活动时才可戴用,其他非正式场合,则须摘下。
道袍
道袍指道教徒穿在外面的长袍。可以分为大褂、得罗、戒衣、法衣、花衣、衲衣等六种。
大褂:大襟,长及腿腕,袖宽一尺四寸,袖长随身。是最普通的一种道袍,道教徒日常穿用。另有长及于膝者,称为“中褂”。现在多为窄袖,以便日常作务。皆为蓝色,代表法天之意。《大明会典》云:“道士常服青”。
得罗:蓝色,大襟,长及腿腕,袖宽一尺八寸以上,袖长随身。冠巾之后成为正式道士,方可着用此衣,为参加宗教活动之礼服。
戒衣:黄色,大襟,长及腿腕,袖宽二尺四寸以上,袖长随身。黄色属土,土可化育万物,戒衣采用黄色,除了示以庄重之外,寓有“道化万物,参赞化育”之意。惟有受戒道士,方可着用此衣。从前道教传戒制有“三衣”,以供领受初真戒、中极戒和天仙大戒的道士分别着用。现在传戒是一次授完,所以仅用此种戒衣。
法衣:又称“天仙洞衣”。对襟,长及小腿,无袖披,袖长随身。上有金丝银线绣的各种道教吉祥图案,如郁罗萧台、日月星辰、八卦、宝塔、龙凤、仙鹤、麒麟等。举行大型斋醮科仪时,道场为主的高功身着此衣。方丈在举行隆重祀典时穿着此衣,则为紫色。传言道祖老子骑牛出关时“紫气东来”,故道教崇尚紫色道服。唐宋以来的皇帝,亦多赐给名道高真以紫色道服。
花衣:又称“班衣”。亦属法衣。对襟,长及小腿,无袖披,袖长随身。上面亦有各种绣花图案,但较天仙洞衣显得简洁,举行大型斋醮科仪时,众经师着用此衣。也有红色或黄色不带图案者,为做一般道场的经师穿用,称为“经衣”。
衲衣:亦称“衲头”。大襟,长及小腿。多层粗布缝制,显得笨拙厚重。过去云游的道士野外打坐时穿用,以御风寒。今日道士多已不用,少数道士还保存着过去代代相传的衲衣。
以上服装,均取肥大宽松,以寓包藏乾坤、隔断尘凡之意。又取直领,以示潇散。
鞋袜
道教徒所穿的鞋袜,有常见的几种样式。
圆口鞋:黑色,鞋口深,圆口。为一般道士日常穿用。
双脸鞋:黑色,圆口,鞋脸中间有两条突起的梁子,将鞋脸一分为二,故名。有的还在鞋帮部位饰以云头图案,显得超脱出俗。这是较为正式的一种道士鞋。
十方鞋:鞋口圆,鞋帮为黑白相间的条形图案。还有一种,是在鞋帮上面相间开洞,适宜夏天穿用。
麻鞋:古云“履”或“麻履”。是用麻绳编制的鞋,适宜夏天或下雨天气穿用。现在穿此鞋者较为少见。
以上几种鞋,在道教并无严格规定。现在道士,平时亦有穿用社会上出售的布鞋或运动鞋者。
云履:也叫“朝鞋”。鞋底较厚,鞋帮上衬以云头图案。为斋醮法坛上高功所穿。
高筒袜子:又称“高靿袜子”,俗称“白袜子”。白色,袜筒裹至膝下,用带子扎系。白色代表白云,象征遨游天界。道教规定,进入殿堂必须穿上此袜,如果没有,也必须把裤脚扎住才行。
道靴:高功法师在举行大型斋醮法事所穿的鞋,其制黑色高筒,白漆高厚硬底;云鞋,大型斋醮法事中高功所穿,其制彩锦浅帮,绣制云纹,圆头厚白底,多在高功踏罡步斗时所用。
另外,近年出现一种“筒子袜”,属于高筒袜子的一种变体,即把高筒袜子的袜脚部分去掉、只用其袜筒部分。外观上与高筒袜子差不多,尤为适合夏天穿用。
佩饰
佩饰指道教徒佩戴的各种饰物用品。
道簪:俗称“簪子”。为道士盘别发髻之用。一般用黄杨木或玉石、金属制成。条状,略呈弯曲,亦有直形,有些后端还刻有太极、八卦图案或葫芦形状。
帽正:多为玉制。方形,镶在帽前正中。除了作为装饰之外,还有检查道巾是否戴正的作用。
慧剑:是道袍上的一种装饰。为两条剑形长带,缝于道袍的纽扣部位。唐末道人吕洞宾改剑术为“一断烦恼,二断色欲,三断贪慎”,慧剑的寓意即在于此。
佩剑:即道士佩带的宝剑。中国古人即有佩剑之风,《道书援神契》说“古之士大夫皆佩剑”。
道教多为雌雄双剑,相并背于身后。现在道士佩剑者并不多见,除了偶尔看到云游道士有佩剑者以外,一般是悬挂在住室之内,以为辟邪除魔之用。
葫芦:八仙之中的李铁拐即带有葫芦,里面盛放仙丹。道士佩带葫芦,一般盛放道教丹药,以为舍药疗疾之用,在云游道士中较为多见。
鱼鼓:又作“渔鼓”。打击乐器,在长竹筒的一头蒙上薄皮,用手敲打。从前道士演唱道教神仙故事的曲子 (即“道情”),以此伴奏。现在道教中已经绝迹。
单瓢:又称“缘瓢”。是用硬木刻制的瓢状器皿。为过去云游道士必备之物,在外面化缘盛放饭食之用。今日道士已不用此物。
拂尘:乃为木制或金属做成的柄,柄端扎有棕丝或马尾。可作拂扫尘埃或驱除蚊蝇之用。道士手持拂尘,意在扫除心灵的污垢,清静身心。
阴阳环:乃为连在一起的两个圆环,可以拿在手中来回转动,代表“阴阳循环,周而复始”之意。一般为木制或玉制。亦有三环相套者,称为“三才环”或“三环套月”。老年道士尤喜玩此,以为活动指腕之用。
7. LE|Cl是什么服装品德
这个服装是什么品德?他的品德应该是很不错吧?
8. 道德购买是什么意思 ethical shopping.用汉语或英语解释一下。
ethical shopping的意思是是说你购买商品的时候并没有任何不道德的行为产生
比如有些化妆品没有经过动物实验
有些服装不是通过血汗工厂流出来的
9. 古代传统服饰文化的道德界定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中国人习惯把日常生活概括为“衣食住行”,服饰被排在了第一位,可见它在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在这个历史悠久的衣冠大国,不仅有丰富的考古资料证明其服饰的发展历史,在古代神话、小说、诗词、绘画和戏曲中,与服饰有关的记录也随处可见。伴随着民族间的相互融合,服饰的样式和穿着习俗也不断的演变着,历代服饰不仅朝代之间有明显变化,同意朝代不同时期也有显著不同。种种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服饰见证了时代的变迁。本文主要归纳总结了从远古至近现代民国时期的服装发展历程,通过不同时期人们的服饰,窥测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中国传统服饰的审美观念
1、服饰与伦理道德
中国传统思想情感,视生命在一切事物之上,其他一切都是“身外之物”。所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损伤”。服饰作为保护身体的物质,不单是保护身体不受伤害,还有一种不可淫乱的意义。除了唐朝女性服饰,中国大多数传统服饰在穿戴上都不能过多暴露自己的身体。对妇女的要求可以说到了极其严格的地步。就是认为女性的任何部位如果裸露,都会产生“性引诱”的后果。因此在服饰的设计制作上,一般地说都采用宽松的款式,使一些突出的部位变得平坦,如乳房、臀部、肩膀、大腿等。
中国传统服饰的要求是很严格的,穿着得太过暴露或穿着不当都是不礼貌的,或者可笑,或者使人误解。有的地方穿衣服不戴帽子是不礼貌的,而且不能随便脱下帽子,进屋也不能脱帽子;也有的地方,进入室内不脱帽子反而是不礼貌的。汉族在帽子上也有不少规定,如:不能歪斜地戴帽子、不能带两个帽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