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立法问题

立法问题

发布时间: 2020-12-18 08:54:26

『壹』 法理学的一个立法过程的问题

本质不在这里,不存在什么"发达""不发达"之说, 你所言的后者本质是法律工具主义, 就是把版"法治"文本化\八股化权,主要作用就象中国回应美国的白皮书一样, 是骨子里就没准备、不准备也绝对禁止真正的“法治”,所以它只需要文本道具, 用这个来抵挡世人对于非法统治的质疑和抨击。 所以说,在这样的国家,“事实上的法治”状态不需要进程、甚而是忌讳有真的“进程”,它只需要做做样子,佯作“准备”就达到目的了。事实上推不推、有没有“法治”这个劳什子,就完全不重要了。

『贰』 有关立法问题

。。。。。。。。。。。。立法程序 是这个样子的 立法 分为 地区法 和 全国 法 地区法的程序是 你要 先 找你所在地的回 人大代表 由人大代表 提出 提案 然后 这个提案 要有 广泛性 普遍性 然后 得到其他人大代表的支持与联署 然后 才能在 人大会议上 提交 如果 提案 能够获得通过 就 移交给人大会议的立答法委员会 由委员会 进入 立法程序然后的事情 就是立法委员会的事情了 全国性法律 资本程序一样 只不过 换 全国人大代表

『叁』 如何把立法看作一个系统问题,立法系统包括哪些要素

进行科技立法,实现法制和科教有机结合,作为治国、兴国的保障,才是解决重大战略问题的关键。而考虑如何进行科技立法,要涉及方方面面问题。具体来说,影响科技立法的要素很多,诸多要素又是处于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之中,因此,从根本上解决科技立法问题,决不可就事论事,只抓一点不及其余,而必须采取系统科学方法,把“科技立法”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找出和抓准这一系统的主要要素(子系统),做到整体优化、结构调整、统筹兼顾,才能收到实效。 科技立法是一项系统工程,其要素主要包括体制要素、政府要素、经济要素、要素等。体制要素,就是要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和政府在科技方面的各项基本政策,并通过进一步的改革,使科技立法得到体制保障;政府要素,就是要坚持不懈地发挥政府对于科技立法的保护和扶持作用,这一点可以说是大多数经济发达的国家的普遍重视。针对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市场经济仅实行20多年的时间,制度不健全,而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具体落实到政府部门就要“依法”,政府部门转化职能、转变思想观念、改进方式等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对于科技立法这一系统来说,政府及其致力于科技立法的行为,有利于科技立法制度的健全等,则成为重要的子系统;经济要素,就是指在实施的现存经济制度中和从事经济活动中对科技立法的建设起促进作用的有利经济因素,既能保证科技的高速发展,又使其得以转化为经济的繁荣,即达到科技经济协调发展因素;社会要素,就是指一如既往地发挥社会对科技立法的响应和支持作用。 “整体优化规律作为系统科学中的首要原则,是指系统整体功能的增殖、放大和最佳化。在一般情况下,系统整体呈现最佳状态有以下三种情况:一是系统内部各要素比较协调和谐;二是系统相互作用系数最大、性能最强;三是系统性质取决于序参量组合最合理、最科学状态。”[1]依此看来,科技立法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符合整体优化规律,即要使科技可持续发展而进行立法,就应使这一系统中的各个要素统筹兼顾,大力协同,配套联动

『肆』 中国立法程序存在哪些问题

立法主体的专业性过强、民众参与立法机会小、参与的范围过窄、民众监督体制不健全等等。

『伍』 立法的表达技术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1、规定性法律文件的内部结构、外部形式、概括的语言表达、文体的选择技术等。

规范性法律文件的表达。规范性法律文件的要求,也就是规范性法律文件的规范化。首先,法的名称的表达要规范和统一也就是说,不同的制定法律的机关所制定的法律文件,因为其法律效力层次不同必须有不同的名称来表达。

2、法的内容要完整,法的要素应该齐全、完备。

法律规范的表达。法律规范的表达要做到完整、概括和明确。

3、法的体例安排要规范和统一。

法律规范的表达。法律规范的表达要做到完整、概括和明确。

4、法律规范的结构和分类技术;

5、规范性法律文件规范化和系统化技术。

6、立法语言的运用。立法语言的运用要做到准确、严谨和简明。

①所谓准确,就是说要用明确肯定的语言表达明晰的概念。

②所谓严谨,是指用逻辑严密的语言表达法律规范的内容。

③所谓简明,是指用尽可能简练明白的语言表达法律的内容。



(5)立法问题扩展阅读:

用立法表达中国人的精神:

这些年,热点社会新闻中常常有好心人挺身而出、见义勇为,却反而可能被要求赔偿,让“流血又流泪”。长此以往,谁还敢对陌生人出手相助?

民法总则为匡正社会风气,鼓励见义勇为的行为,不仅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

而且还规定,因保护他人民事权益使自己受到损害的,由侵权人承担民事责任,受益人可以给予适当补偿。没有侵权人、侵权人逃逸或者无力承担民事责任,受害人请求补偿的,受益人应当给予适当补偿。

“法不远人,民法乃至法律中充满着浓厚的人文关怀色彩。”中国民法学研究会秘书长助理王雷认为,民法总则第183条、第184条中关于对见义勇为行为的鼓励和宽容,是团结互助、友善待人的社会美德在民法典具体规则中的体现,增强了民法典的道德底蕴。

以法安天下,才能以德润人心。在一个利益日趋多元、结构深刻变动的社会中,道德价值的坚守更加离不开可靠制度的支撑。老百姓对于得到广泛认同、较为成熟的道德要求及时上升为法律规范有迫切需求。

『陆』 立法民主化存在的问题在哪

在我国,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利益不断分化,形成利益多元化格局后,利益集团这种参与和影响立法的方式早晚会盛行起来,我们应当未雨绸缪,推动立法民主化程序化就很亟待解决的一大问题。
为了保证利害关系人的要求得到反映,利益得到合理安排,许多国家在立法起草和法案审议阶段,都要召开主要由法案利害关系人参加的调查会、听证会、座谈会等,以专门听取意见。同时,他们还可以其他各种形式主动向立法起草者反映其意见和要求。
在我国,完善现行的立法提案程序,亟待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扩大提出法案主体的范围。在我国有关组织法和议事规则中规定的立法提案主体,不包括政党、社会组织和一定数量的公民个人,这对于发展民主、健全法制和依法治国,弊多利少。我国实行的是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党制度,在共产党之外,还有八个民主党派,还有共青团、工会、妇联等社会组织,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其他党派和社会组织都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力量,它们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鉴于它们的代表性、组织性和实际作用,建议通过立法允许它们享有立法提案权,即规定上述党派组织可以依照宪法和法律向立法机关提出其任务范围内的法案。这种设计在我国是有先例可循的。从1988年以来我国三次修改宪法,最初的修宪动议均由中共中央提出来。这种作法在外国也不乏其例。据世界议会联盟对83个国家的统计,有8个国家的法律规定政党组织、社会组织或者经济组织享有立法提案权。
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但是广大人民群众却不能依法直接向立法机关提出法案,这在民主实践上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人民享有立法创制权并不是一种创新,在一些国家早已实行这种制度。例如,奥地利规定,20万以上的选民联名,可以提出法律草案;意大利和瑞士规定,5万以上选民联名,可以提出法律草案;索马里规定,1万以上选民可以联名提出法案。(25)为了更加充分地体现社会主义民主的无比优越性,体现主权在民的原则,建议在制定《立法法》和修改人大组织法时,应当允许50万以上选民联名可以向全国人大提出法案;30万以上选民联名可以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法案;20万以上选民联名可以向省级人大提出法案;15万以上选民联名可以向省级人大常委会提出法案;10万以上选民可以向省会市和较大市的人大提出法案;8万以上选民联名可以向省会市和较大市的人大常委会提出法案。
其次,法律草案的规范化。如前所述,立法议案和立法动议是不同的,但我国立法机关常常把立法动议等同于立法议案。例如,据九届人大一次会议统计,共收到立法议案830件,这些立法议案往往仅有建议"应当制定×××法"或者建议"应当修改×××法"的内容和极为简单的理由。在立法学上,这些"立法议案"只能称作"立法动议",因为立法议案最少应当有:名称,案由,宗旨(目的),基本框架,主要内容,条件论证,选择方案等。有少数国家的立法程序开始于提出立法动议,其后的程序是将立法议案交由议会和政府的有关部门(如法律委员会)加以论证,如认为需要和可行,则委托立法专家会同相关人员共同起草法案。在我国的立法程序中,没有这种咨询论证程序,也缺少专门的立法起草机构和人员,而且采行这种模式的立法程序给立法机关增加了许多工作量,也增大了立法成本,因此我国不宜采行这种立法程序的模式。
为了降低立法成本,提高立法质量,应当把好立法的"入口",即从立法程序一开始,就要求法案的提案者必须提交规范化的法律草案。立法机关应当要求,提出的法案必须具备有关内容:(1)法案的名称;(2)提出法案的理由;(3)法案的目的或者宗旨;(4)法案的主要原则和基本架构;(5)法案的主要条款极其内容;(6)提案人署名,附议者联署。对于不符合规范要求的法案,应当建立退回重新修改的制度予以处理。
实行法案咨询论证程序。立法机关在受理法案时,应当在一定时期内由专家机构或者专家小组对法案进行咨询论证,以便立法机关决定是否接受法案,并决定是否以及何时将法案列入立法机关的议事日程。这种程序实质上是对法案的专业预审,目的在于保证立法的质量和效率。法案咨询论证程序主要是由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员审视法案的形式要件和实质要件,考虑立法的条件和时机。审视法案的形式要件,是要看法案是否符合上述"其次"的规范化要求;审视法案的实质要件,是要看法案的内容是否符合宪法、相关法律和基本国策。如果法案经审视获得通过,专家应当建议立法机关受理该法案,否则就由立法机关退回提案人重新修改。对于已经受理的法案,专家还应当提出进一步修改完善的意见和列入立法机关议事日程的建议。法案咨询论证程序与审议法案程序有明显区别,从目的来看,前者主要是解决立法机关是否受理法案的问题,一旦受理,法案即进入立法程序,反之则退出立法程序;后者主要是解决法案是否"成熟"可以付诸表决的问题。即使不"成熟",在法理上也不宜将法案退回原提案主体,而应当搁置法案,对它作进一步修改,待条件和时机"成熟"时再提交审议。

『柒』 你认为我国立法中存在着什么问题

当前法律是不是能够完全落实的问题是最大问题!缺乏足够的监督机制。一内些地方人情大容于法,权利大于法,关系大于法。能把当前有的法律落实好,百姓已经得益不少!落实不好,制定再多,再完美的法律也是纸上谈兵——废话一堆!

『捌』 我国立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大哥,你这题也太大了吧??中国立法存在的问题想要用1000字来论述清楚,太有点难度了。 简单说吧,该立法的不立法,立出的法不像法,中国的立法工作再有一百年估计能像点样子。

『玖』 《立法法》修改应着力解决哪些问题

一、 哪些属于立法?
由于我国享有立法权的地方最低只到较大的市。较大的市以下的地方(比如县级、乡级)没有立法权,但是这些地方的权力机关、行政机关仍然可以针对不特定对象制定具有普遍约束力、能够反复适用的规范性文件(俗称“红头文件”)。同时,在我国,即使那些享有立法权的机关也可以在立法之外制定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那么,这些规范性文件与立法之间到底有什么区别?由于《立法法》并未对“什么是立法”以及“授予立法权的标准是什么”给出一个答案,这就导致了在实务中对规范性文件的法律效力的认定出现了困难。虽然2007年的《各级人大常委会监督法》第五章规定了对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2004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行政案件适用法律规范问题的座谈会纪要》规定了“人民法院可以在裁判理由中对其他规范性文件是否合法、有效、合理或适当进行评述”,但现实中规范性文件的数量远远超过立法,如果《立法法》不解决“立法与非立法”的实质区别问题,“依法治国”还是“依文件治国”的困惑势必长期存在。
二、 立法权限的划分问题
我国目前存在五种立法权:国家立法权、地方立法权、行政立法权、军事立法权和授权立法。但是,关于不同立法权之间的权限划分,尤其是国家立法权与地方立法权、行政立法权之间的权限划分仍然存在不够明确的问题。根据立法部门的观点,解决上述两种立法权限划分的主要依据是《立法法》第8条。但是关于《立法法》第8条的性质,立法部门与学界的认识并不一致。学界普遍将《立法法》第8条称为法律保留,即它主要用来横向划分国家立法权与行政立法权,而非用来纵向划分国家立法权与地方立法权。因为后者涉及到中央与地方的权限划分问题。根据国外的经验,中央与地方的权限并非“管辖范围”的大小不同——涉及全国范围的中央管、涉及地方范围的地方管,而是“管辖事务”的内容不同——即某些需要统筹规划的事务,比如外交、国防只能由中央管辖,而某些需要因地制宜的事务,比如教育福利、环境卫生只能由地方管辖,当然还存在中央与地方共管的事务(比如《立法法》第64条第2款)。从此次已经公布的《立法法》修改草案来看,一个是对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授权国务院制定行政法规作了具体规定,但问题在于,国务院根据授权制定的行政法规的数量很少(目前主要在税收领域),而现实中大量存在的是国务院没有根据授权制定的行政法规违反法律保留的情形。另一个是将较大的市地方性法规的内容限于城市建设、市容卫生、环境保护等城市管理方面的事项。这虽然具有了事务划分的意味,但范围未免太小,而且与《地方各级人大和地方各级政府组织法》第8条的“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行使下列职权:……(三)讨论、决定本行政区域内的政治、经济、教育、科学、文化、卫生、环境和资源保护、民政、民族等工作的重大事项”以及第44条的“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下列职权:……(四)讨论、决定本行政区域内的政治、经济、教育、科学、文化、卫生、环境和资源保护、民政、民族等工作的重大事项”也不尽一致。所以,当务之急是应对《立法法》第64条第1款第2项的“地方性事务”作出具体规定。
三、 立法之间的效力位阶
由于我国立法种类众多,所以,立法之间的效力位阶对于民众守法、国家机关执法、司法产生重要的影响。现行《立法法》第78-82条虽然规定了部分立法之间的效力关系,但是仍然存在很多不明确之处,比如全国人大的法律与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法律之间、省级的地方性法规与较大的市的地方性法规之间、地方性法规与部门规章之间、较大的市的地方性法规与省级的地方政府规章之间以及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之间的效力位阶关系,同时也缺乏判断立法效力位阶的实质标准,从而给立法冲突的认定带来很大困难。
四、 立法冲突了怎么办?
目前,立法冲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个是纵向的上下位阶的立法冲突,另一个是横向的同一位阶的立法冲突。对于前者,我国通过改变或撤销制度予以解决(《立法法》第88条);对于后者,则通过裁决制度(《立法法》第86条)予以解决。前者的问题在于,2000年以前,我国的改变或撤销以审查机关主动审查为主,但主动审查的缺陷是,审查机关发现下位法存在问题的几率较小,所以主动审查往往处于闲置状态。幸运的是,2000年的《立法法》第90、91条规定了被动审查方式,即由某些主体向全国人大常委会申请对违反上位法的下位法进行审查。但是,第一,被动审查的范围仅限于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值得注意的是,根据《立法法》第88条第1项,有权审查自治区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是全国人大,而非全国人大常委会),其他一些立法,比如法律、规章并没有纳入被动审查的范围。第二,由于该两条规定在《立法法》第五章“适用与备案”中,尤其是规定在第89条的备案制度之后,似乎被动式的审查要以该立法提请备案为前提,但实际上,《立法法》并未将备案作为立法机关的一项义务也未规定不备案的后果,同时,全国人大常委会并非自治区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备案机关。第三,被动审查虽然部分解决了审查机关动力不足的问题,但也产生了申请主体过泛、申请条件过宽的问题。由于《立法法》第90条规定的申请主体几乎涵盖了一切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公民,试想一下,如果每个人都可以申请立法审查,那么审查机关必然“疲于应付”,但如果审查机关不予答复,又会使上述规定变得没有意义,这估计就是修改草案中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和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在审查过程中可以将审查情况向提出审查建议的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以及公民予以反馈”的原因。可是,与其规定裁量权过大的“可以”为什么不在申请主体或申请条件上进行规范呢?第四,《立法法》第90条第1款虽然规定 “一府两院两委”可以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具有法律拘束力的立法审查要求,但由于“一府两院两委”与被审查的立法之间存在利益冲突,所以实践中“一府两院两委”申请的情形几乎没有。笔者认为,应当赋予“一府两院两委”之外的申请主体提出审查要求的权利,从而避免全国人大常委会“可以不答复”的情形。当然这样做的前提必须是对申请主体和申请条件进行限制,比如只允许案件当事人或审理法院对作为案件审理依据的立法是否符合上位法提出申请等等。后者的问题在于,一方面由于《立法法》只规定了裁决主体、未规定申请主体,所以裁决机关启动裁决缺乏动力;另一方面由于缺乏裁决程序的规定,裁决机关即使判定应当适用其中某一个立法,但对于另一个立法的规定如何处理,是继续让其存在还是对其进行改变或撤销,仍属空白。而上述问题不解决的话,立法裁决的效果就要大打折扣。
目前中央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全国上下对改革进入深水区充满期待。在这一大背景下,立法修改不应再局限于小打小闹、不痛不痒,而要着力解决那些阻碍实务发展、群众反响强烈的全局性、根本性问题。一旦基于“小心怕事”的顾虑错过了修改的良机,那么根据立法不能频繁修改的原则,等于把问题堆积到了五年乃至更长的时间之后。

『拾』 我国立法领域的突出问题

我觉得受到利益集团的影响,法律可能不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与愿望。

热点内容
忠诚协议与婚姻法 发布:2025-01-10 00:24:42 浏览:996
新监理工程师法律责任 发布:2025-01-10 00:05:32 浏览:402
天元律师事务所怎么样 发布:2025-01-09 23:40:10 浏览:997
劳动法五险之生育险 发布:2025-01-09 22:54:14 浏览:700
台湾公益募捐条例 发布:2025-01-09 22:49:24 浏览:735
合肥市瑶海区法院 发布:2025-01-09 21:43:56 浏览:933
脚部刑法图 发布:2025-01-09 21:23:15 浏览:339
法律援助辩护发生在那一阶段 发布:2025-01-09 21:19:49 浏览:56
律师微信签名 发布:2025-01-09 19:42:17 浏览:219
法制社会和法治社会 发布:2025-01-09 19:36:48 浏览: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