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法的历史
『壹』 婚姻家庭法的历史出版
书名:婚姻家庭法
ISBN:750361194
作者:王洪
出版社:法律出版社
定价:27
页数:375
出版日期:2003-1-1
版次:1
开本:16开
包装:精装
简介:婚姻家庭法是民法中的一项基本制度。婚姻家庭法学是以婚姻家庭法律规范和婚姻家庭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基础法学学科。本门课程主要介绍了婚姻家庭法律制度的基本原则和法律措施,研究亲属制度、结婚制度、夫妻关系制度、离婚制度、父母子女关系和其他家庭成员关系制度、收养制度、监护制度、保护婚姻家庭成员合法权益的法律救济措施制度、涉外和涉港澳台婚姻家庭法律制度等内容。学习婚姻家庭法,对于学生培养正确的婚姻家庭观念和法律意识,运用婚姻家庭法律知识解决婚姻家庭领域的法律问题、维护公民在婚姻家庭领域中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录: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 婚姻家庭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
一、婚姻家庭法的概念
二、婚姻家庭法的调整对象及其规范内容
三、婚姻家庭法的基本特点
第二节 婚姻家庭法的渊源和地位
一、婚姻家庭法的形式渊源
二、婚姻家庭法的地位
第三节 身份法律关系与身份法律行为
一、身份法律关系
二、身份法律行为
第四节 婚姻家庭法的基本原则
一、概述
二、婚姻自由原则
三、一夫一妻制原则
四、男女平等原则
五、保护妇女、儿童和老人合法权益原则
六、实行计划生育原则
七、关于《婚姻法》第4条规定的道德原则
第二章 亲属关系原理
第一节 亲属的意义、分类和范围
一、亲属的社会意义
二、法律上亲属的概念和特征
三、亲属的分类
四、亲属的范围
第二节 亲系、辈分和亲等
一、亲系
二、辈分
三、亲等
第三节 亲属关系的发生与终止
一、配偶关系的发生与终止
二、血亲关系的发生与终止
三、姻亲关系的发生与终止
四、亲属关系的重复
第四节 亲属关系的法律效力
一、亲属在婚姻家庭法上的效力
二、亲属在民法上的效力
三、亲属在刑法上的效力
四、亲属在诉讼法上的效力
五、亲属在劳动法上的效力
六、亲属在国籍法上的效力
第三章 婚姻的成立
第一节 婚姻的意义、法律性质与成立要件
一、婚姻的概念及法律性质
二、婚姻的要件
三、婚姻成立的历史发展
第二节 婚约
一、婚约的概述
二、我国现行法对婚约的态度
第三节 结婚的实质条件
一、结婚的必备条件
二、结婚的禁止条件
第四节 结婚的形式要件
一、结婚的形式要件概述
二、我国《婚姻法》规定的结婚形式要件
第五节 无效婚姻和可撤销婚姻
一、无效婚姻和可撤销婚姻概述
二、我国《婚姻法》关于无效婚姻和可撤销婚姻的规定
第六节 事实婚姻
一、事实婚姻的概念
二、我国婚姻法对事实婚姻的原则变迁
三、事实婚姻的效力
第四章 婚姻的效力
第一节 婚姻效力概述
一、婚姻效力的概念
二、夫妻的法律地位
三、我国《婚姻法》对夫妻法律地位的规定
第二节 夫妻身份上的效力
一、概述
二、我国《婚姻法》规定的夫妻身份关系
三、关于婚姻身份效力的立法完善
第三节 夫妻财产制
一、夫妻财产制的概念及规范内容
二、夫妻财产制的类型
三、我国夫妻财产制的立法沿革
四、我国现行夫妻财产制
第五章 婚姻的终止
第一节 概述
一、婚姻终止的概念和原因
二、离婚与别居
三、离婚制度的历史沿革
四、我国现行离婚法的基本特点
第二节 登记离婚
一、登记离婚概述
二、登记离婚的条件
三、登记离婚的程序
四、关于登记离婚的几个问题
第三节 诉讼离婚
一、诉讼离婚概述
二、诉讼外调解
三、诉讼离婚程序
四、离婚诉权的限制
五、判决离婚的法定条件
第四节 离婚的法律后果
一、离婚对当事人身份上的效力
二、离婚对当事人财产上的效力
三、离婚损害赔偿
四、离婚对父母子女的法律后果
第六章 父母子女
第一节 父母子女关系概述
一、父母子女关系的概念和种类
二、父母子女关系的立法演变
第二节 我国《婚姻法》规定的父母子女间的权利义务
一、父母对子女有抚养教育的义务
二、父母对未成年子女有管教、保护的权利和义务
三、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
四、子女应当尊重父母的婚姻权利
五、父母子女有相互继承遗产的权利
第三节 婚生子女
一、婚生子女的意义
二、婚生子女的推定与否认
第四节 非婚生子女
一、非婚生子女概述
二、非婚生子女的认领与准正
三、非婚生子女的法律地位
第五节继子女
一、继父母子女的概念及类型
二、继父母子女法律地位
三、继父母子女关系的终止
第六节人工生育子女
一、人工体内受精子女
二、人工体外受精子女(试管婴儿)
第七节 亲权
一、亲权的概念与特征
二、亲权的主体
三、亲权的内容
四、亲权的行使与限制
五、亲权的停止和消灭
第七章 收养
第一节 收养的概述
一、收养的概念和特征
二、收养的基本类型
三、收养的性质
四、收养制度的变迁
第二节 收养法的基本原则
一、有利于被收养人的抚养、成长原则
二、保障被收养人和收养人的合法权益原则
三、平等自愿原则
四、不违背社会公德的原则
五、不违背计划生育的原则
第三节 收养关系的成立
一、收养成立的实质要件
二、收养关系成立的形式要件
三、关于《收养法》施行前形成的收养关系的确认
第四节 收养的效力
一、收养的法律效力
二、收养行为的无效
第五节 收养关系的解除
一、协议解除
二、诉讼解除
三、解除收养关系的法律后果
第八章 扶养
第一节 概述
一、扶养的概念
二、扶养的特征
三、扶养的分类
四、扶养制度的演变
第二节 我国现行扶养制度
一、夫妻之间的扶养
二、父母子女间的扶养
三、祖孙问的扶养
四、兄弟姐妹之间的扶养
第三节 亲属扶养的完善
一、扶养的范围
二、扶养的成立要件
三、扶养的顺序
四、扶养的程度
五、扶养的方式
六、扶养的变更
七、扶养义务的消灭
第九章 监护
第一节 概说
一、监护的概念
二、监护与亲权的关系
三、监护的目的和性质
四、监护制度的沿革
第二节 监护的设立
一、对未成年人设立监护的原因
二、对成年人设立监护的原因
三、监护开始的时间
第三节 监护机关
一、监护机关的概念和种类
二、监护人
第四节 监护的内容
一、监护事务
二、监护责任
第五节 监护的变更与终止
一、监护的变更
二、监护人的撤换
三、监护的终止
第十章 附论
第一节 救助措施与法律责任
一、概述
二、妨害婚姻家庭的不法行为与法律规范竞合
三、救助措施
四、妨害婚姻家庭行为的法律责任
第二节 民族婚姻
一、民族婚姻的概念和特征
二、民族自治地方对《婚姻法》的变通或补充性立法
三、变通或补充规定的主要内容
四、处理民族婚姻纠纷应注意的问题
第三节 涉外婚姻家庭关系
一、涉外婚姻的概念和特征
二、涉外婚姻家庭关系的法律适用
三、涉外结婚
四、涉外离婚
五、涉外复婚
六、外国离婚判决的承认
七、涉外收养
第四节 涉及华侨、港澳同胞的婚姻家庭关系
一、涉及华侨的婚姻
二、涉及港澳同胞的婚姻
第五节 涉台婚姻家庭关系
一、涉台婚姻家庭关系概述
二、台湾居民与大陆居民的结婚问题
三、去台人员与其留在大陆的配偶之间婚姻关系的处理
四、大陆居民与台湾居民的离婚问题
五、涉台婚姻家庭财产关系的处理原则
六、对台湾地区有关婚姻家庭民事判决的认可
第六节 区际婚姻家庭法律冲突
一、区际婚姻家庭法律冲突的客观存在及原因
二、中国区际婚姻家庭法律冲突的特点
三、区际婚姻家庭法律冲突的解决途径
参考书目
『贰』 新中国婚姻家庭立法与社会变迁的关系
婚姻法治的历史变迁是一个时代变迁和社会文化转型的晴雨表,从中也折射出新中国成立以来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巨变。
第一,反映了新旧中国政权的转换。
1950年《婚姻法》是一部废除旧式封建婚姻制度、树立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婚姻制度的宣言。从所用术语来看,“包办强迫”、“男尊女卑”、“重婚”、“纳妾”、“革命军人”等暗含了从“旧制度”变为“新制度”、从“革命”变为“建设”的巨大历史转换。后两部《婚姻法》开宗明义指出是“婚姻家庭关系的基本准则”,从内容来看,“计划生育”、“夫妻财产”、“感情破裂”、“家庭暴力”、“婚外恋”等富有时代气息的术语表明了与1950年《婚姻法》在立法主旨上的巨大差异,也表明后两部《婚姻法》出台时不同的时代背景。
第二,反映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反映了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
中国婚姻法治发展变迁最根本的动力是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没有改革开放进程的日益加快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推进,就没有婚姻法治的进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对社会的控制基本上是全方位的大包大揽,《婚姻法》的制定和颁布也不例外。而随着经济体制的转轨,政府对个人生活干预的方式发生变化,从计划经济下的大包大揽解决问题转变为赋予个人更多权利,这就使个人有了更多的活动空间,也必将促使婚姻家庭朝着更加有利于人的自由、平等的方向发展。从1950年《婚姻法》制定中的国家主导逐渐变为民众广泛参与2001年《婚姻法》制定可以明显地看出这一特点。
第三,反映了人治与法治之争以及依法治国进程的不断加快。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国家对婚姻的治理、人们对婚姻家庭的重视、社会法治观念的变化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其间,有20世纪50年代中期要求加强“革命法制”的要求,也有60年代“要人治不要法治”的主张,有20世纪50年代“重视法制”的良好开端,也有60年代“砸破公检法”的狂热;有20世纪80年代“人治与法治”的争鸣,也有90年代“依法治国”思想的高度一致。在当代中国的政治框架和权力运行体制之下,党和政府在法治问题上的抉择对当代中国婚姻法制的嬗变至关重要,《婚姻法》的历史演进折射出国家治理方式的变迁和法制建设进程的加快。
第四,体现了国家不断走向富强和人民生活日渐富足的社会现实。
从三部《婚姻法》法律文本的对比中,这一事实表现得十分明显,其中最典型的是关于“夫妻财产分割”的条款:1950年《婚姻法》中对此只是较为笼统和粗略的规定;1980年《婚姻法》在此方面的规定虽做了少量调整,但并没有明确规定整体的分割办法和相关细则;2001年《婚姻法》对离婚后夫妻财产的分割问题做出了较为全面、详细和明确的补充。这既是法律不断走向完善的表现,也反映出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百姓生活日益富裕的事实。此外,关于“感情破裂”、“计划生育”、“家庭暴力”、“婚外恋”等相关条款相继写入《婚姻法》,也表现了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后对生活质量的追求以及维权意识的增强。
总之,《婚姻法》的制定和修改经历了60多年的变革历程,从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中国民众的婚姻家庭生活在立法与现实之间不断进行调适和整合的过程中日渐表现出民主化、法治化、规范化的时代特征,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依法治国的艰难探索和取得的良好成效。但是,在立法与现实之间又时而存在一些社会冲突现象,这也表明,任何法治实践只有在与民众的日常生活变革紧密关联和平衡中才会更加完善起来,进而促进当代中国社会的和谐发展与良性运行。
『叁』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婚姻法是什么
中国的婚姻制度一直是一夫一妻多妾制,但是在国民党统治时期的中华民国就已经推行专一夫一妻制了。属
在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5月1日颁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更是加以明文规定,所以正式一夫一妻制正式被法律肯定。
『肆』 婚姻家庭法就其历史而言,分为那三个发展阶段
新中国婚姻家庭复法经由以1950年《婚制姻法》为标志的初创、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的停滞、以1980年《婚姻法》为标志的恢复和发展,至90年代逐渐形成了以《婚姻法》为主干、以《收养法》和《婚姻登记管理条例》为配套、以其他部门法相关规范和各个不同效力层次的法律渊源为补充的分散化结构态势。与此相伴随,法学界关于修改婚姻家庭法的研究从80年代末拉开序幕,90年代中期趋于共识,至今已提上立法工作议程,初步完成了“专家试拟稿”,并正在展开讨论。参与这一跨世纪的重要立法研究活动的学者,理应感受到一种学术的沉重和历史的责任。为此,笔者特就中国婚姻家庭法宏观定位的五个方面提出粗略思路,以期学界同仁加以提升和深化,并纳入到具体法律制度的建构之中。
『伍』 我国的婚姻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实施的及具体的发展历程
1950年5月1日公布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是新中国颁布的第一部法律。全文分为8章,包括原则、结婚、夫妻间的权利和义务、
父母子女间的关系、离婚、离婚后子女的抚养和教育、离婚后的财产和生活及附则,共27条。内容以调整婚姻关系为主,同时涉及家庭关系方
面的各种重要问题。“废除包办强迫、男尊女卑、漠视子女利益的封建主义婚姻制度。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保护妇
女和子女合法利益的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就是该法在原则问题上所作的重要规定。为了肃清封建婚姻制度的残余,该法还明确规定禁止重
婚、纳妾、收童养媳、干涉寡妇婚姻自由、借婚姻关系索取财物等。
1980年9月10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新的《婚姻法》;自1981年1月1日起施行,原婚姻法自新法施行之日起废止。
『陆』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婚姻法典是哪个朝代的
在西汉时期,有了第一部婚姻法典----<<汉婚律>>
它的内容包括婚姻范围(禁止直系亲属通婚),夫妻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后嗣,离婚等六方面的法规。
『柒』 历史是谁提的一夫一妻制
一夫一妻制最早产生于西方,谁提出来的已经无从考证了,中国的一夫一妻制比较晚,回民答国时期才提出来,建国之后才正式实施,在中国体现更多的是尊重女权和与世界接轨。
西方自古以来从法律上就规定了严格的一夫一妻制。从古希腊罗马到中世纪欧洲,再到近现代,莫不如此。从传说中的罗马建城直到西罗马灭亡,罗马人都是古代世界严格实行一夫一妻制的范例。古罗马法学家莫德斯丁即称,“婚姻是一夫一妻的终身结合,神事和人事的共同关系”。即便贵为罗马皇帝或各国国王,也不例外。西方的帝王基本没有妻妾成群,嫔妃如云。他们只能有一个配偶,同普通百姓一般。
1545年至1573年,在意大利特兰特召开的罗马天主教大主教会议上,一夫一妻制婚姻法正式实行。早在公元前2世纪,罗马帝政时代就已经确立了一夫一妻制的“神圣婚姻”,但那时还有自由离婚制度和占有女奴的习俗存在。
到中华民国时,一夫一妻制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但最后确定一夫一妻制还是在1949之后。1950年5月1日颁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更是加以明文规定。
『捌』 夫妻共同财产的历史沿革
现行《婚姻法》颁布之前
我国法律最早对夫妻共同财产进行规定的是1950年《婚姻法》,1950年《婚姻法》第10条规定:“夫妻双方对于家庭财产有平等的所有权和处理权。”第23条规定:“离婚时,除女方婚前财产归女方所有外,其他家庭财产如何处理由双方协议;协议不成时,由人民法院根据家庭财产具体情况,照顾女方及子女利益和有利于发展生产的原则判决。”这种夫妻财产制,在亲属法学中称为一般共同制。
30年后的1980年,我国妇女的经济能力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在1950年《婚姻法》的基础上将夫妻财产制修改为: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归夫妻共同所有。这一修改,反映了我国妇女经济地位的提高,也使夫妻财产制的概念更加准确,范围更加清楚。同时,1980年《婚姻法》还对1950年《婚姻法》的夫妻财产制进行了补充,即规定允许夫妻双方根据自己的意愿和实际需要对财产作出约定,通过约定来处理他们的财产。约定制的规定,使得婚姻当事人可以依法行使自己的民事权利,可以满足某些婚姻当事人的特殊要求,同时也对多数国家的亲属立法保持必要的一致性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从而使夫妻财产关系更具合理性和灵活性。为了使婚姻法的原则性规定在司法实践中具有可操作性,最高人民法院在1993年11月3日颁布了《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处理财产分割问题的若干具体意见》,对夫妻共同财产的范围作出了限定,要求人民法院在审理离婚案件时对夫妻共同财产的处理,应当依照婚姻法、妇女权益保障法及有关法律规定,分清个人财产、夫妻共同财产和家庭共同财产,坚持男女平等、保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照顾无过错方,尊重当事人意愿,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原则,合情合理地予以解决。但是,我们也应看到,该司法解释主要是针对离婚时的财产分割问题而作的,以此代替夫妻财产制立法,用以调整平时的、婚姻存续期间的财产关系是不相宜的。
我国现行《婚姻法》规定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经济、文化和人的思想、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夫妻财产日益多样、丰厚,财产关系日趋复杂,各种新型的财产关系不断出现;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个人自由和权利观念不断增强,对个人价值的追求日益迫切;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快节奏地变化,特别是在年轻一代的知识阶层、白领阶层中,有不少人在尝试婚前协议、AA制的生活方式,采用夫妻约定财产制的人将越来越多。这一切使得原有的有关夫妻财产制的规定愈来愈显示出其局限性,不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调整变化了的夫妻财产关系,充分保护公民个人财产所有权以及对财产权利的合理行使。
1980年婚姻法关于夫妻财产制的规定存在两个方面的缺陷:一、夫妻共同财产的范围过宽,根据该法第十三条的规定,除非夫妻双方对婚后财产作出约定,否则,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基本上都归夫妻共同所有。这一规定重视夫妻作为生活共同体的一面,但对尊重个人意愿、保护个人财产权方面显得不足,应当适当缩小夫妻共同财产的范围,增加有关夫妻个人特有财产的规定;二、对夫妻约定财产制的规定过于简单,对约定的要件、范围、方式、效力等重要问题都没有规定,在实践中缺乏可操作性,应当对夫妻约定财产制作进一步的规定。
『玖』 一张结婚证后的文化与历史究竟有多深
结婚证背后有着很深的文化和历史,结婚证最开始不是这种形式的,后来才专有了结婚证。属
随着我国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结婚证不再只是一张夫妻二人压箱底的纸质结婚纪念品,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法律文书。也随着人们使用结婚证的次数也日益增多,为了方便保存和携带,结婚证取消了复杂多变的图案,统一的护照式本本。
『拾』 婚姻无效的立法历史
我国内地从1950年婚姻法施行以来,每一部婚姻法都强调结婚要具备一定条件,并符合一定的结婚程序。这些条件包括结婚年龄、单身身份、相互不具有近亲属关系、未患有法定禁止结婚的疾病等。这是因为婚姻既是男女双方的终身大事,事关当事人双方人身利益和财产利益,又是事关后代的健康与素质,还涉及社会伦理道德评价。因此,任何国家的婚姻家庭法,都要规定结婚的条件和程序。新婚姻法第2条、第5条、第6条、第7条规定了结婚条件。因此,男女结婚违背这些条件之一的,所缔结婚姻依法应为无效。新婚姻法第10条、第12条规定了婚姻无效的具体原因和法律后果。即当事人一方或双方重婚的;或者相互有禁止结婚的亲属关系的;或者一方或双方婚前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婚后尚未治愈的;或者一方或双方结婚时未达到法定结婚年龄要求的,所缔结的婚姻依法应认定为无效。不过,新婚姻法设立的婚姻无效未包括程序方面的原因,即不能仅仅因为当事人没有依法办理结婚登记就宣布其婚姻无效。婚姻一旦被宣布无效,就具有溯及既往的效力,从他们结婚那一天起就是无效的;当事人不具有夫妻的权利和义务。至于同居期间所得的财产,由当事人协议处理;协议不成时,由人民法院根据照顾无过错方的原则判决;共同生育的子女由当事人双方抚养教育,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与合法婚姻中的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