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集锦 » 社会与法较量上

社会与法较量上

发布时间: 2020-12-19 15:35:00

A. 社会与法栏目包括哪路内容

《社会与法》频道每天播出20小时,节目形态多样,新闻、专题、访谈、电视剧等异彩纷呈,由撒贝宁、张绍刚、路一鸣、侯丰、李雨霏、张晓琴等将担纲重点栏目主持人。
主要栏目有《中国法治报道》、《大家看法》、《道德观察》、《第一线》、《庭审现场》、《法治视界》、《法律讲堂》、《忏悔录》、《天网》、《心理访谈》等设置了10个主要栏目,另外还开设了2档电视剧场分别是《方圆剧场》(法治类)、《天地剧场》,(道德类)。
10个主要栏目
一、《中国法治报道》
日播:每期30分钟
栏目定位:一档着眼社会、立足法制,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法制新闻栏目,也是汇聚各方法律新闻信息的权威平台。本栏目强调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一切社会新闻以法眼观之,一切法制新闻关注其社会性。
栏目形态:在突出栏目的服务性、贴近性的同时,突出栏目的评论性。反应快速、梳理有方、表达有力、开放灵动将成为。
《中国法治报道》下设以下版块。
《要闻集粹》:为中央政法机关和广大政法系统服务,成为政令、法令的发布窗口。
《执法前线》:报道最新的重大法制事件,主要内容包括“随警出动”、“新闻110”、“119现场”、“120目击”、“315热线”、“城管在行动”、“反腐前线”等。
《民生视点》:解读最具吸引力的社会话题,主要涉及公民权利及义务、道德情操、社会风气、社会问题等领域,由具体的社会事件、人物或现象切入。并引入“记者调查”、“观察员评论”、“话题连接”等环节,当晚的话题要在第二天让老百姓津津乐道。
《国际天平》:报道世界各国的法制动态及现状、法理渊源、警界奇闻等,侧重于开阔中国公民的视野,为中国法治进程提供镜鉴。
《短讯集装箱》:每天一个主题梳理中国各地的民生新闻、社会新闻,主题包括珍爱生命、见义勇为、社区管理等等。
《通缉令》:播报警方发布的全国范围的通缉令,并及时报道缉捕动态。
二、《大家看法》
日播:每期20分钟
栏目定位:一档满足人民群众法制需求、提供热点法律信息资讯服务的大型互动节目。它一改《今日说法》“我说你听”为“你说我说”、“全民说法”。它以为热点事件中的当事人提供法律帮助为形式,集报道、点评、法律资讯于一体。实现观众想到的、需要的法律服务,与观众之间做到真诚的零距离沟通。栏目将以服务与帮助的电视化表现为核心竞争力。
栏目形态:以演播室为主,从当天或一周的热点新闻中发现和开掘新闻人物,就他们所面临的法律问题,请专家和观众通过短信、网络可视电话等互动平台,参与讨论。
节目内容将由外拍故事、请当事人和观众参与、主持人调动、专家团引导等元素组成。无论是外拍故事、当事人诉说,还是主持人的引导、专家的点评,其最终的落点都是为具体热点事件中的当事人提供可供操作的法律帮助。
三、《道德观察》
日播:每期20分钟
栏目定位:是中国电视界的主流道德栏目。它将是中央电视台第一个系统、全面、深入报道中国道德生态、推动中国道德建设的电视栏目,本栏目以《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指南,关注中国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加强对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的引导,在全社会形成崇尚高尚人格、高雅情趣的氛围,培养自律、勇于承担责任的现代公民,促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内容涵盖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家庭伦理等方方面面,其报道对象是一切有道德含量的事件和人物。
栏目形态:1、一期一个小专题片,一个小片只讲一个道德故事。
《道德观察》作为周播节目在一套播出一年多来,已经摸索和掌握了做好道德类节目的规律,扩充为日播后,将继续突出节目的故事性,把握好舆论导向,凸现选题的时代意义。
2、演播室设一位主持人和两位嘉宾。
演播室是节目的调度中心,其功能一是对片子里的信息进行梳理,推动故事,提炼事件的道德思考。演播室里重要的功能是展开讲座和点评,体现国家电视台主流道德栏目的舆论引导作用。
四、《第一线》
日播:每期20分钟
栏目定位:以司法人物为载体,以沟通民众与司法为目的,以“讲述传奇故事,直面本色人生”为创作宗旨,从司法人物不同凡响的职业生涯中截取奇人、奇案、奇事、奇情作为表现对象,以侦破判决产生过巨大影响的惊天大案的主人公人生的横断面的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通过截取特写人物和事件的“矛盾切点”,表现罪与罚交锋中的大智大勇。通过具体执法过程中人物的行为与心理,讲述正义同邪恶的较量中的惊心动魄;最终在观众面前展现出一幅在司法战线上穿梭奔波、无私奉献的人生画卷。
栏目形态:以演播室、现场纪实、人物采访三部分结构而成。其风格淡化静态的传记因素,强化动态的故事因素,选取人生的横断面,以特殊的事件推动情节发展,营造叙事高潮。以案带人,以事带人,在事件进程中塑人物,表现人物。
五、《心理访谈》
日播:每期20分钟
栏目定位:观察心理个案打开心理话题探索心理路径促进心理健康实现和谐的人生。
用演播室谈话的方式为面临种种社会生活压力、处于心理危机、心理困境中的现代人提供解决方案、并为公众提供心理服务的栏目,即对可能引发社会问题甚至是反社会人格进而导致犯罪、影响社会稳定和谐的人们潜在的心理压力进行“防患于未然”的心理疏导、心理指导、心理矫正、心理引导,帮助这些人树立积极、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栏目形态:以个案故事为导入线索的演播室谈话类节目。演播室以谈话为主,一名主持人,一名能够提供心理分析和支持、有心理学背景的学者或专家,一至两名能够表达自己故事和心理困境、心理感受的当事人。
栏目风格:谈话氛围是温馨、平等、交流和互动的,当事人娓娓道来,专家循循善诱,分析合情合理、入耳入心,并且有深切的人文关怀气息,整个节目的调性不仅积极、向上、进取,而且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和理性的思考。
六、《法治视界》
日播:每期20分钟
栏目定位:一档以改编为主、强调整合的栏目,整合和改编的对象是地方台法制频道和法制栏目制作的节目和公检法司系统以及国家其它执法部门制作的节目。
栏目形态:每期以一个精心策划的主题和严格筛选的故事贯穿始终,并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改编并加入新的元素。节目的录制方式是模拟直播,即主持人可以随时通过电话或可视电话与节目提供方主持人、主创人员进行连线,从而营造出很强的即时感和现场感。
七、《庭审现场》
周播(周日):每期40分钟
栏目定位:栏目以录播的方式,客观记录庭审过程,强化“进行时”和现场感,给电视观众提供与法庭“零距离”的接触效果,使观众感悟法律精神、了解法律程序与类型,普及法律知识、化解社会矛盾。
栏目形态:录播播出,融合专家点评与相关背景介绍。
八、《忏悔录》
周播(周六):每期40分钟。
栏目定位:以“心灵的焦点访谈”为品质追求的人物访谈式栏目。倡导自律精神,推崇“没有经过反思的人生是没有价值的人生”的价值观,记录良心复苏和觉醒的过程。
栏目内容:涉及的忏悔者是其过错或犯罪行为已经在相当范围内给社会和他人造成较大危害,其忏悔有重大启示和震撼力量的人群。避免做成一份刻板乏味的电视检讨书;“人性的批判、忏悔的力量”是栏目的追求。忏悔方式上,注重开掘忏悔者的心路历程。“堕落——觉悟”的转换点是节目把握的关键,使忏悔令人信服,为观众接受,让人感到其罪可诛,其情可悯。
九、《法律讲堂》
日播:每期30分钟
栏目定位:
一档普及法律知识、宏扬法制精神的学术性栏目。国内法律法规及其部分条款的补充与修正一经出台,必定会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在这过程中存在着部分受众由于法理内涵、立法背景或动机认识不清而产生不理解相关出台方案的现象。为帮助大众回顾司法历程,深刻认识法理内涵,以解开受众心中存在的困惑。
栏目宗旨:回顾司法历程,诠释法理内涵,普及法律知识,弘扬法制精神。
栏目内容:相关法律法规所蕴涵的法理及立法背景、中外司法史话。寓法理和观点于故事中,贴近生活、贴近观众。风格是:高品位,轻松而不失庄重。有利于提升频道的品位。
栏目形态:突出主讲人以“讲”的方式、“史”的内容、“故事化”的特征,传授相关法律知识,将法律学科领域中学术性的内容直接搬上屏幕,让在现实生活中渴望法律知识以求帮助的人免去书册之累,透过现代化电子传媒,得到权威的法律导向。注重营造“讲堂”氛围,以独特的法制节目视角,诠释法理内涵,突现节目特有权威性;弘扬法制精神,彰显节目特有栏目紧靠时事变动,围绕百姓生活,区别于个别案例的具体分析,宏观但不空洞,让百姓在最权威的法律讲堂中,从对法律知识本源认识的高度获取相关实用知识,保护自己、保护家庭,或通过对司法史话的详尽阐释,丰富受众的法律知识,让受众了解法律发展的本原性规律,从深层次理解法律,培养受众法律思维模式,有利于大众更好地理解和接受相关立法内容。强调栏目的知识性、权威性、服务性。
十、《天网》
每周5期:每期40分钟
栏目定位:以解读案件故事为主,侧重于国内外刑事、经济和反腐领域中有较大反响和较强故事情节的案件,在记录侦破过程的同时,融入对人性和社会意义的思考。
“天网”一词语出自于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老子,意指天道如同一张广阔的网,作恶者最终无法逃脱惩罚。栏目以此为名,意在表现国内外社会力量打击犯罪、维护稳定的决心和成效,以及正义最终战胜邪恶的必然结果。
栏目风格:客观真实,厚重大气,富于人文精神和深刻内涵。
十一《方圆剧场》(法治类)
日播:每期100分钟
十二《天地剧场》(道德类)
日播:每期100分钟

B. 十大经典反贪剧有哪些

在我心目中十大反贪电视剧有这些:《人民的名义》、《国家行动》、《国家干部》、《国家公诉》、《蜗居》、《绝对权力》、《高纬度战栗》、《忠诚》、《红罂粟》、《大江东去》

还有一部特别推荐的是《大江东去》,该剧是由雷献禾执导,李幼斌、曹力等主演的继《大雪无痕》、《绝不放过你》之后的反腐打黑三部曲终结篇。讲述的是古城奉阳一起市长女儿被绑架案轰动全市,公安机关迅速介入立案侦破,并由此引发出一起震惊全国腐败大案。最后黑帮头目陆天宇在得知自己即将被抓捕后一夜白头,在亡命天涯的途中被追捕,最终落网。

C. 社会与法频道上的案例都是真的吗

社会与法频道 普法栏目剧中的案例可能是虚构的,除此之外,其他节目播出的都是真实案例。

D. 一个精通法律,同时反侦察能力又极强的普通公民跟政府公职人员展开法与法的较量,你说结果会怎样

我只能说,在当前的这种法治环境下,该公民十有八九会被公职人员罗列罪名入狱。等以后中国的法制环境改善了,真正做到依法行政了,那么该公民有可能赢。

E. 我要上《社会与法》栏目怎么联系

可以通过写信件和打电话的方式联系。
地址:北京海淀区复兴路11号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
邮编:100859
电话: 010—68130550
《普法栏目剧》采用观众喜闻乐见的栏目剧形态,运用真实再现、情景剧、系列剧等手法,在和全国普法办等部门充分合作的前提下广泛搜集素材,进行二度创作,生动普法,弘扬正气,震慑犯罪。

F. 一)孟德斯鸠:社会与法的精神

(一)和谐社会与法治精神的关系

最早提出“和谐”一词的是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他认为“整个天是一个和谐”;而“和谐社会” 这一用语则是由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首次提出的,他主张在未来的和谐社会中,通过由富人捐资组织的“试验性”股份公司制协作社,把对抗性的资本主义社会改造成和谐社会。

而最早给法治界定内容的是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他“把一个以法律为基础的国家假设为达到‘善生活’的唯一可行的手段”,并认为“法治应该包含两重含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良好的法律”。当我们将法治不仅作为一种信仰、意识、观念,而且成为一种思想方式、行为方式,甚至是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时,法治的“软件系统”——信任和尊崇就建立起来了,这也是法治精神的内涵。

可见,和谐社会一直是人类所希望的理想社会,但我们必须认识到“和谐社会”不是绝对平均主义实现的社会,不是法律虚无主义横行的社会,不是人格尊严和基本自由的个体消失的社会,它与法治精神有密切的关系:法治精神是和谐社会的基石、内在要求、努力方向和目标,是和谐社会特征的有力保障,并服务于和谐社会的主要方面。“构建和谐社会就是构建法治社会”——这种一体化的联系根源于他们具有共同的价值追求。

(二)和谐社会与法治精神的价值追求

1、公正

社会和谐的根本、法治精神的精髓都在于社会的公平正义,即公正。维护和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法治国家最基本的原则。柏拉图在《共和国》一书中指出,正义存在于社会有机体各个部分间的和谐关系之中。毕达哥拉斯也认为,不公正,就破坏了秩序,破坏了和谐,这就是最大的恶。尽管正义有一张普洛透斯似的脸,但历代法学家仍保持着探索的狂热;尽管法学家对正义有不同的表述和标准,但他们总是将正义观念与作为规范大厦组成部分的规则、原则和标准的公正性与合理性联系起来。就笔者而言,本人赞同约翰·罗尔斯的正义标准:(1)每个人对与其他人所享有的类似自由相一致的最广泛的基本自由都应有一种平等的权利;(2)社会的和经济的不平等将被安排得使人们能够合理地期望它们对每个人都有利,并使它们所依系的地位与职务向所有的人都开放。所以,公正是和谐社会、法治精神追求的价值目标,是构建和谐社会和弘扬法治精神过程中进行制度安排和创新的重要依据,是任何文明社会的核心价值取向。

2、秩序

秩序与和谐有着紧密的关联——秩序往往意味着起码的和谐,而法律构建的初始动因起源于人们对秩序(安全)的强烈欲求。佛洛伊德指出,人类神经系统在节省能量与减少精神紧张方面的需求,解释了人对于有序生活方式的先见取向。马斯洛也指出,我们社会中的大多数成年者一般都倾向于安全、有序的、可预见的、合法的和组织的世界,这种世界是他所能依赖的,而且在他所倾向的这种世界里,出乎意料的、难以控制的、混乱的以及其他诸如此类的危险事情都不会发生。西方中世纪神学主义奥古斯丁承认:“无论天国还是地上之国,也无论社会还是个人,一个共同的目标是追求和平与秩序,以便获得社会和个人的心灵安宁,法律正是维护和平与秩序的必要工具”。因此,秩序是社会和谐的基本要求,是法律产生的直接价值追求,就如同英国宪法学家韦德所认为的“法治理论的出发点就是秩序优于无政府主义”。

3、自由

无论从社会的变革历史,还是从科技发展的进程,无不能看到人类追求解放和自由的需要。我们要建立的和谐社会必然包含着自由的价值目标,否则社会不可能有序,也就不会有和谐局面的产生,因为“要求自由的欲望乃是人类根深蒂固的一种欲望”。同时,整个法律和正义的哲学是以自由观念为核心而建立起来的。约翰·洛克宣称,“法律的目的并不是废除或限制自由,而是保护和扩大自由”。所以,一个追求和谐与法治的社会必然要充分彰显公民的自由权利,限制政府的强权干预,保证人的能力不为压制性的桎梏束缚,从而建立一种有益于尽量多的人的高度文明。

4、效率

和谐社会和法治精神对效率的需求根本上出于经济的考虑。按照社会学的思维路径,人们对某种价值追求的偏向总会打上时代的烙印,在“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今天,效率决定社会内部的稳定,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人与自然的长久和平共处,有限政府应当鼓励市场主体通过提高效率减少外部不经济效应,获得资源的最优配置和利用。法治从来都存在着对效率的向往:法治将社会主体之间重复博弈的行为固定,给人以稳定的预期,理性的经济人基于这种预期进行选择,就当然地节约社会成本、提高效率;法治要求及时的正义,尤其体现在司法上要及时保障公民的人身自由,尽快确定财产归属并尽快使其进入流通领域。

总之,和谐社会与法治精神的基本价值内涵相同:直接宣扬公平正义,确立核心价值定位;要求诚信友爱、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确立对秩序的基本价值追求;强调民主法治,满足与生俱来的对自由的向往;要求充满活力,更大程度上则是对效率的追求,以保证和谐社会与法治精神所需要的物质条件。

(三)和谐社会与法治精神的价值平衡需求

社会科学从来都没有停止思考“善社会”的问题,所以,绝大部分社会学家和法理学者关注社会控制所应追求的最高价值目标,应然的社会和实然的社会辩论从来未停止过。正义、公平、自由、效率、秩序(安全)、公共利益甚至服从自然或上帝的意志——所有这些和其他一些价值被不同时代的不同思想家宣称为社会的最高价值。

实际上,在我们一直追求“善社会”的过程就是肯定公正所具有的基础性价值。然而,我们必须认识到:每个时代都面临着有一些社会控制的重大问题,而这些问题则需要最有才智的人运用智慧加以解决;思想家们试图激励他们同时代的人去关注他们各自时代所存在的某些尖锐且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社会制度不平等极为凸显并引发威胁社会基础的强烈不满的时代,有洞见的思想家所提出的价值目标会着重强调较多的平等;在遭到混乱和无政府主义危及的社会制度,必会期望秩序(安全);在一个政治上专制主义的时代,人们则可能倾向于在政治控制所确定的限制范围内或在无视这种限制的情形下强调社会价值中反专制主义因素——自由。

因此,在和谐社会与法治精神的基本价值平衡过程中,我们需要确立公平正义作为贯穿始终的价值目标;而对于秩序、自由、效率的价值平衡问题无法给予一个“一刀切”的等次排列,如前所述,必须针对具体时代、具体职能部门及具体事件来确定他们的次序。那么,司法部门作为社会和谐的重要保证、法治精神的关键体现,公正处于当然的核心地位,依法有效保障公民自由的第二位价值追求当然对效率提出了要求。而当我们的司法体制能够依法公正高效地保障公民自由时,秩序就水到渠成了。

二、我国司法体制的弊端

我国司法体制是根据我国现行宪法和人民法院组织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的规定设置的,其司法体系由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系统构成。在此所探讨涉及的司法及司法体制,主要指我国专司审判的审判机关——人民法院和以法院为中心的司法体制。

1、司法权设置的地方化

我国宪法规定,地方人民法院由同级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并对其负责。这样一种宪政安排,决定了地方司法系统隶属于地方的客观属性。虽然我国宪法又同时规定司法权的国家专有性和专属性,但地方司法系统的人、财、物大权、生存和发展都掌握在地方手中,法院对行政机关实际上存在机构、人员和经费等依附关系。利益张力的存在使审判权非常可能成为地方政府博弈的对象,设在地方的国家审判机关成为地方的审判机关。在每个地方都有其特殊利益的情况下,占主导性的行政机关必然要求行政、立法、司法等权力机构为维护地方利益而竭尽全力,这就为司法上的地方保护主义和司法活动的功利化提供温床。

司法权作为一种运用法律这一机制来配置资源的专属权力,其地方化设置会阻碍资源在全社会的自由流通、影响资源的最优配置和利用,不利于统一有序市场的形成;会干预平常主体交易的自由,甚至为政府侵害公民的基本自由权利提供司法保护;会影响法制的统一实施,破坏司法权存在的最高价值——公正。而司法主动的功利化是对司法中立的严重挑战,因为“假如司法者采取主动的行为,试图积极的发现和解决社会中出现的或潜在的纠纷,必将自己卷入当事人之间利益冲突之中,难以保持公正的面目”。

2、法院管理的行政化

法律文化作为全世界共有的文明成果,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和规律,从国际通行的做法来看,为确保司法公正和司法独立,不同法系的国家在架构以审判权为中心的司法体制时,共同遵循将司法权的行使与司法行政事物相分离的原则,从体制上保证司法权在行使过程中处于一种超脱、公允和中立的地位,有效避免行政权或其他权力对司法权的干扰。但我国的法院管理实际上是一种行政化管理模式。

第一、从法院与其他行政机关关系上看,法院的人、财、物是由行政机关按照行政模式进行管理的。法院的管理人员和法官是依照统一的《公务员法》进行录用、确定工资福利待遇和职级;法院的资金由地方行政机关拨付;法院的物资装备必须由地方政府支持。这种与行政人员采取相同的管理模式无异于鼓励司法者采取主动的行为——或介入纠纷之中,或与政府保持密切的关系,以追求“政绩”、获得晋升,确保“饭碗”甚至得到更丰厚的利益回报——不中立的法院和法官如何公正?

第二、从法院内部管理体制上看,法官职务的行政化、非程序的内部请示和批复制度、审判委员会对案件的决议职能、案件指标管理制度都严重违背审判权的“亲历性”规律。这种缺乏亲历性的审判必然会提高错判率,造成案件不断地请示、发回重审,严重影响“高效司法”的实现,浪费本就紧张的司法资源,限制财产流转速度。而对于涉及到人身自由、生命权利的刑事案件,错判对司法公正的打击无疑是摧毁性的。即使他们最终被昭雪,但“迟来的正义即非正义”。

内外一致的行政化管理使法院不能独立行使司法权,使法官不能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对案件形成内心确信断案,这就增加了干预司法的机会,而这种干预必然导致各种利益的较量——增加社会成本,降低办案效率,阻碍公正的实现。

3、法官职业的大众化

我国法官队伍的成分非常复杂,不仅有专家学者型的精英法官,还有姚晓红式的“三盲法官”。若干年前的法官选拔制度,无论什么人,只要有一定关系都可以轻而易举地调进法院,并名正言顺地当法官。这种先天不足并没有通过后天的培训机制得到很大改观,司法权的地方化和行政化又将法官的精力和注意力引向功利化的东西上。无法想象,一个根本不懂法律这架精密仪器的人,怎么会知道法治精神是何物,怎么会生产出大众迫切需求的公正、秩序、自由和效率?

这些司法体制弊端的存在与和谐社会要求的内容格格不入,与法治精神及和谐社会共同追求的价值目标南辕北辙。因此,重构我国司法体制势在必行。

三、重构我国司法体制

面对背离法治精神的不和谐现象和行为,重构我国司法体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选择;同时,我们在构建司法体制的过程中,必须贯彻法治精神,符合其与和谐社会的价值追求。本文仅就司法体制中主要的具体制度构建提出一些个人的看法。

(一)司法独立,改变法院行政化管理模式。

司法独立包括两个层面的涵义:一是法院独立审判,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二是法官独立审判,不受其他法官的干涉。法官独立居于核心和根本地位,对审判独立或司法独立起着决定性和支撑性的作用。

1、通过立法确立两级产生体制,即全国人大产生最高法院和高级法院及其法官,经费由中央财政保障;省级人大产生中级和基层法院及其法官,经费由省级财政保障,同时规定中级以下法院经费保障标准,必要时中央可采取转移支付的财政政策,避免各省法院和法官经费和待遇不均。

2、将其他机关、组织监督司法的程序明确化、法定化。首先,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司法必须坚持的,但党的领导有一个科学领导的问题。实际上我们的法官坚持体现党的意志、人民利益的法律,就是坚持党的领导的过程。其次,虽然司法体制改革后,省级以下的人大将不产生法院和法官,但地方人大仍有监督的权力。该监督权不是个案监督,而是人大在行使监督权时必须有充分的证据请求产生该法官的人大通过诉讼程序行使弹劾权。

3、取消案件的审批签发制度,确立主审法官或合议庭负责制。院长不需要为自己不办理的案件负责。当责任具体明晰到个人时,迫使审理案件的法官不得不尽全力甚至利用他人的智慧谨慎细致地处理案件。

4、将审判委员会的决议职能转变为法律咨询职能。不仅可以避免审判委员会间接判案,避免权责不明、无法找到真正责任人,而且可以调动法官自觉提高自身素质的积极性。

5、取消请示和批复制度,确保二审终审和上诉制度的存在意义。司法裁判依据的是法律的规定以及法官的知识、经验和良知,没有理由认为同样是法官,下级法院的法官就不如上级法院的法官。

6、单立《法官保障法》,对法官的人身、工资福利待遇、权利救济等方面作明确的规定。司法无权威的极端表现是法官被殴打、法庭被冲击,此类现象务必杜绝。

(二)法官职业精英化

构建精英化的法官职业是一个庞大繁杂的体系,除了制度设计避免精英法官庸俗化、功利化外,更重要的是司法主体的法律意识、现代社会的执法与司法意识、操守和品质等全面素质的提升,这又涉及到充分的物质、精神和人才准备。

1、建立完备的法律教育体系和丰富的法律教学内容。“教授法律知识的院校,除了对学生进行实体法规和法律程序方面的基础训练以外,还必须教导他们像法律工作者一样去思考问题和掌握法律论证与推理的复杂艺术。”我们的法律教育必须培养学生的法治精神,将法律作为自己坚定的信仰,并坚持担任法治有益的传播者。同时健全法官职业培训体系,完善法官继续教育制度。例如,每名法官必须每年参加为期一个月的培训,并有严格的考核制度,培训的内容不应仅限于成文的法律制度、法学理论,还应包括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论理学甚至现代的一些尖端技术的介绍。因为“法学并不是社会科学中一个自足的独立领域”

2、提高法官的待遇。在法官独立审判后,对承受压力的能力、法官素质、教育和再教育的要求必然会提升一定高度,这样,从事法官职业意味着首先必须付出更多的劳动和支出更多的费用,依据成本和产出的关系,提高法官待遇是必然的选择,也是吸引更多法律精英从事法官职业的必要物质保障。至于法官待遇的水平可以根据国家发展状况,高于一般公务员的5—6倍。

3、精简分流现有的法官,严格法官职业准入,规范法官选任程序,统一法官选任标准。针对法官队伍大众化的现实,按照“学历+经验”的标准,将一部分不符合任职标准的法官分流出去,按照合理的规模配置法官。然后通过考核,安排从事法官助理工作、司法辅助人员或司法行政人员。在法官职业准入方面,要进一步提高门槛——在法律精英竞相进入法官职业时——是必然的。

4、确定准入和退出法官职业的年龄标准要科学。就像其他的法律不能为每个人量身定制,我们确定法官准入和退出的年龄标准也只能根据一般情况。这个标准同时应考虑到法官职业对经验——“法律的生命不在于逻辑而在于经验”的特殊要求。因此法官职业的准入年龄应为28-30岁,退出年龄一般应在70岁。

综上,笔者就重构司法体制的具体制度提出以上看法,仅仅是司法体制大厦中某个房间甚至窗户的建构,而要将我国的司法体制重构成一座弘扬法治精神、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公正、秩序、自由、效率的理想城堡,不仅需要法律人不懈的努力,还需要具有改革的勇气和决心,克服制度的溯及力量与惰性力量,为那些可能成为变革的无辜牺牲者带来最低程度的损害。

作者:admin
出处:中国法院网

G. 社会与法王珏今天早上演的电视剧叫什么名子

成长的抉择

H. 中央12套社会与法天网,一线,栏目:

你好、这个就是世界上讲后人权、人权不管他犯多大的错\但他有权力自己是否暴光于天下、那个犯小错的同意上电视\也同意暴光、而那个犯大错的人家不同意、所以要打上马赛克

I. 真的有敢在庭上和法官对喷的律师存在吗

真的有感在庭上和法官最喷的律师存在吗?只要法官说的不对。没有什么道理版,那么律师可以在法庭上对喷的。权因为法庭是讲正义的地方。任何有道理,有证据的人都应该是据理力争的。这才是法庭的意义所在。所以应该有在法庭上和法官对喷的律师存在。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谢谢。

热点内容
滕州法律援助收费吗 发布:2024-11-15 18:25:41 浏览:893
检察院委托辩护人申请法律援助告知书 发布:2024-11-15 18:17:22 浏览:997
安徽城市市容管理条例 发布:2024-11-15 18:09:31 浏览:311
山东司法大学 发布:2024-11-15 18:09:30 浏览:754
行政法范畴论文题目 发布:2024-11-15 17:49:43 浏览:676
学习经济法的收获体会 发布:2024-11-15 17:14:28 浏览:687
行政法与民法的交锋 发布:2024-11-15 17:11:03 浏览:772
畜牧兽医行政法规包括 发布:2024-11-15 17:00:08 浏览:926
西方第一个主张依法治国 发布:2024-11-15 16:30:43 浏览:995
创远律师事务所黑律所 发布:2024-11-15 16:26:11 浏览: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