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法第125条
⑴ 合同法125条 体现了合同法 什么原则
合同法第125条是关于合同解释的问题,其适用的是法律解释的一般原理。
⑵ 凉州词其二全文的意思
凉州词其二全文意思是什么呢?
一、原文
凉州词二首·其二
唐代:王翰
秦中花鸟已应阑,塞外风沙犹自寒。
夜听胡笳折杨柳,教人意气忆长安。
二、译文及注释
1、译文
关内此时应该已是暮春时节,可是塞外仍然是大风凛冽、尘沙满天,冷酷严寒。
夜晚听着凄凉的胡笳曲《折杨柳》,让人的思乡之情更加浓厚。
2、注释
凉州词:唐乐府名,属《近代曲辞》,是《凉州曲》的唱词,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凉州词:王翰写有《凉州词》两首,慷慨悲壮,广为流传。而这首《凉州词》被明代王世贞推为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
秦中:指今陕西中部平原地区。
阑:尽。
胡笳:古代流行于塞北和西域的一种类似笛子的乐器,其声悲凉。
折杨柳:乐府曲辞,属《横吹曲》,多描写伤春和别离之意。
意气:情意。一作“气尽”。
长安:这里代指故乡。
三、鉴赏
这首一首边塞诗,写边关将士夜闻笳声而触动思乡之情。万里别家,多年不归,有时不免思乡,无论是见景还是听声,都容易勾起悠悠的乡思。
“秦中花鸟已应阑,塞外风沙犹自寒。”写战士们在边关忍受苦寒,恨春风不度,转而思念起故乡明媚、灿烂的春色、春光来。
“夜听胡笳折杨柳,教人意气忆长安。”极力渲染出了一种思乡的氛围:寒冷的夜晚万籁俱寂,而笳声的响起更让人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并且悲凉的笳声吹奏的偏又是让人伤怀别离的《折杨柳》,悠悠的笳声在夜空回荡,教战士们的思乡之意更加浓厚。
这首诗抓住了边塞风光景物的一些特点,借其严寒春迟及胡笳声声来写战士们的心理活动,反映了边关将士的生活状况。诗风苍凉悲壮,但并不低沉,以侠骨柔情为壮士之声,这仍然是盛唐气象的回响。
这首诗的具体创作时间不详。唐人七绝多是乐府歌词,凉州词即其中之一。它是按凉州地方乐调歌唱的。从标题看,凉州属西北边地;从内容看胡笳是西北流行乐器。这些无一不与西北边塞风情相关。所以是一首边塞诗。
⑶ 合同法125条 体现了合同法 什么原则
体现的是合同信用原则。
本条是关于合同条款发生争议或者词句不一致的解释的规专定。
合同的条款应当是双方属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达成的协议,但在实践中由于种种原因对某些条款的含义发生争议。对发生争议的条款应当本着什么原则进行解释才能符合当事人真实的意思表示,所以这个条款,我认为是体现了合同法诚实信用原则。。
⑷ 合同法问题求解答。甲于11月1日在报上刊登广告出售某件古佛像石雕,价金125万元。
合同未成立,具体分析如下:
1、根据《合同法》第三十条之规定,承诺的内容应当与要约的内容一致,受要约人对要约的内容作出实质性变更的,为新要约。在本案中,甲于11月1日向乙发出以125万元出售石雕的要约,乙于11月3日致函表示愿以80万元购买,此时,乙对要约内容作出了实质性变更,合同未成立,乙的致函应该视为新的要约。同理,甲于11月6日所作出的自愿降价5万元的函复也对要约内容作出了实质性变更,应视为新的要约。而后,乙未在规定的一周内作出表示,至此,合同尚未成立。
2、11月26日,甲致函乙,称其愿意以100万元的价格出售该古佛像石雕,这是对乙发出的新的要约。
3、11月28日上午,愿意出售的信件先于取消出售的信件到达乙处,要约未撤回,要约生效。
参考法条:《合同法》第十七条:“要约可以撤回。撤回要约的通知应当在要约到达受要约人之前或者与要约同时到达受要约人。”
4、11月28日下午,取消出售的快递到达乙处,此时乙尚未作出承诺,甲发出的要约被撤销,合同未成立。
参考法条:《合同法》第十八条“要约可以撤销。撤销要约的通知应当在受要约人发出承诺通知之前到达受要约人。”
5、补充说明:本案中,不存在要约不可撤销的情形,因此,11月28日下午,取消出售的快递到达乙处时,要约即被成功撤销。11月29日,乙发出愿以100万元购买石像的信件,即便该信件到达甲处,也不能促使合同成立,只能视为新的要约,如果甲不作出相应承诺,合同便未成立。
参考法条:《合同法》第十九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要约不得撤销:(一)要约人确定了承诺期限或者以其他形式明示要约不可撤销;(二)受要约人有理由认为要约是不可撤销的,并已经为履行合同作了准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