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经济法
㈠ 朱崇实的学术成果
朱崇实教授长期从事金融抄法教学和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完成课题:
——“银企关系及若干法律问题研究”;
——“资产证券化的法律保障研究”;
——“金融创新的基础法律保障研究”;
——“中国金融监管法律基础理论与新兴问题研究”。 个人独著 1部,合著8部。
《外商投资的经济社会效益评价》
《经济法》
《金融法教程》 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
《论资产证券化的若干基本问题》,《现代法学》,2001年第5期
《论经济法的基本原则》,《厦门大学法律评论》,2001年第2期
《再论经济法的调整对象》,《现代法学》,1998年第7期
《论经济特区的重新规范》,《经济研究》,1997年第5期
《国际经济与国际经济法》,《厦门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
《论国民待遇原则及中国外资法的完善》,《金融研究》,1995年第7期
《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金融法制的完善》
《商业银行股份化过程中的若干法律问题》
《日本证券化发展之研究》 “孙冶方经济科学奖”
“国家首届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
“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2010“中国最具魅力校长”称号
㈡ 王继军的学术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为经济法
主要讲授经济法学、法学经典著作选读等课程。
已在《法学研究》、《法学评论》、《新华文摘》、《中国法学》等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
已出版《市场规制法研究》(独著)、《市场经济条件下民商法与经济法的关系》(与汪渊智等合著)、《新编经济法》(主编)等著作;
主持国家、省部级研究项目以及委托研究项目共11项。 1、矿产资源有偿取得法律问题研究,《政法论坛》,2008年第6期;
2、论公法与私法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山西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
3、社会安全与法律安全浅论,《山西政法》,2008年第8期;
4、研究性理念与法学本科教育的模式创新,《晋中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5、山西大学法学院的复健与发展,《三晋法学》2008年第3辑;
6、国有企业市场退出问题的物权法考察,《三晋法学》2007年第2辑;
7、论中部崛起与竞争法律秩序,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2期;
8、论公法私法的划分与区别,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9、物权法草案的社会主义性质与违宪性辨析,《三晋法学》2006年第1辑
10、 公用企业改革与市场规制法,《山西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12、对新《对外贸易法》中反垄断与反不正当竞争条款基本问题的思考《美中法律评论》2005年6期
13、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中的法制环境建设,《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4年3期
14、新《对外贸易法》中关于反垄断与反不正当竞争条款的规定,收录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规则解析,2004年8月
15、电信业反行政垄断的反思——从国际长途话费提高谈起,《生产力研究》,2004年1期。
16、高等法学教育现代化的思考,《山西大学学报》,2004年3期。
17、论市场规制法的基本原则,《山西大学学报》,2003年3期。
18、锻造警察法学教育的学术界石——评陈晋胜教授的《警察法学概论》《山西大学学报》,2003年2期。
19、入世后宏观调控法与市场规制法的协调问题,《宏观经济研究》,2003年5期。
20、试论地方大学法学教育模式,《海峡两岸法学学术研讨会首届全国JM教育论坛论文汇编》,2002年4月。
21、晋商诚实信用法律文化特点研究,《理论探索》,2002年第4期
22、传统法律文化与山西票号的兴衰, 人大复印资料,《法理学.法史学》,2002年11期(全文转载),《山西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23、试论商业秘密交存制度,《经济问题》,2002年第3期。
24、关于我国反垄断法的几个问题,《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2年第1期
25、对加入WTO后中国大陆经济法功能的再认识—兼论经济法与民商法的关系,人大复印资料《经济法学.劳动法学》,2002年5期(全文转载),《法学家》,2001年第6期。
26、 公司董事表见代表制度之我见,人大复印资料《民商法学》,2001年11期(全文转载),《现代法学》,2001年第3期。
27、对加入WTO后中国大陆经济法功能的再认识—兼论经济法与民商法的关系,《第7届海峡两岸法学学术研讨会》,2001.5.14
28、坚持马克思主义法学 促进法学研究创新,《山西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
29、论特别取回权—国有企业法人财产权制度新创设研究,《法学评论》,2000年第3期
30、反经济垄断中的豁免问题研究—中国垄断性企业集团立法的合理性分析,《经济问题》,2000年第8期
31、经济法是市场规制法与宏观调控法的有机结合,人大复印资料《经济法学.劳动法学》,1999年3期(全文转载),《法律科学》,1999年第1期。
32、刑事诉讼证据制度的立法完善,《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
33、股份有限公司累积投票制度研究,人大复印资料《经济法学、劳动法学》,1999年1期(全文转载),《中国法学》,1998年第5期
34、附赠式有奖销售的若干法律问题,《法学研究》,1998年第5期
35、市场经济应是民主与法制经济,《新华文摘》,1998年6期(全文转载),《经济问题》1998年第1期。
36、邓小平法制思想论纲,《山西大学学报》,1998年第1期
37、股份有限公司股东累积投票制度研究,《山西财经大学学报》,1998年第1期
38、不动产、企业集合财产转移占有担保债权研究,《中国法学》,1996年第4期
39、解决我国若干经济问题的法律对策,《山西大学学报》,1992年第2期
40、对我国经济法制建设的反思,《山西大学学报》,1990年第1期
41、对我国刑法修改和解释的思考,《文科学报文摘》,1988年6期(全文转载),《山西大学学报》,1988年第3期
42、未构成犯罪的人在被关押期间逃跑是否构成逃脱罪,《中国法制报》,1984.9.21 1、《经济法》法律出版社2006年1月 主编
2、《国际经济法》法律出版社2006年1月 主编
3、《市场规制法研究》(独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2月出版。
4、《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民商法与经济法》(合著,国家社会科学规划基金资助项目成果),人民法院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6月出版。
5、《新编经济法》(主编),山西经济出版社,2000年5月出版。 1、市场规制法理论问题研究 高等学校校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 O509030 2005.04
2、反行政垄断研究 山西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20053203 2005.06
3、市场规制法研究 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 01JA820022 2001.05-2005.07
4、山西法制环境建设研究 山西省教育厅A0401 2004.08-2005.12
5、山西企业竞争力培养与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法律问题研究 山西省科技厅 031032-1 2003.07-2005.06
6、公用企业与市场规制法研究 山西省电力公司 0306025 2003.06-2005.06
7、民法、商法、经济法的功能、作用与相互关系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00bfx011 2000
8、山西地方经济立法及民主政治问题研究——山西企业竞争力培育与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法律问题研究山西省软科学研究项目 03056 2003
9、太原市地方法规与城市竞争培育法律问题研究 太原市科技局 031108 2003
10、法学理论教学队伍建设问题与实践 山西省21世纪初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一般项目0205726 2002
11、山西市场经济法治环境研究 省市自治区教委人文社科研究规划项目 99003 1999
12、民事审判方式改革研究 山西省教委人文社科研究项目 9409 1994
13、山西市场经济法治对策研究 山西省社科规划项目 93051 1993
14、市场经济行政管理法律规范问题 山西省教委人文社科研究项目9309 1993
15、民事审判方式改革研究 山西省社科规划项目 93051 1993
16、市场规制法理论问题研究 高等学校校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 0509030 2005
17、市场规制法研究 山西大学社科研究项目 0109031 2001
18、强化预算监督的有关法律问题 企事业单位委托研究项目0108059 2001
19、国有企业财产权制度研究 企事业单位委托研究项目9908026 1999
20、附赠式有奖销售的若干法律问题研究 企事业单位委托研究项目 9808020 1998
2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行政管理研究 山西大学社科研究项目9711002 1997
22、我国经济法若干理论问题探讨及对策 山西大学社科研究项目9109 1991 1、2006年山西省社会科学联合会评为2004——2005年度先进社科工作者
2、2006年《市场规制法研究》一书荣获二00五年度“百部(篇)工程”一等奖
3、2005年山西省首届杰出中青年法学家称号
4、2005年“光荣从事律师工作二十周年”“光荣从事律师工作二十周年”荣誉称号
5、2005年山西省高校法学师资理论队伍建设问题与实践 山西省2005年优秀高教研究成果三等奖
6、2005年 尊老敬老先进个人荣誉证书
7、2005年为政之道 山西省社科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高峰论坛优秀论文奖
8、2005年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优秀共产党员
9、2005年社会安全与法律安全—公安机关执法目标研究山西省公安机关执法能力建设理论研讨会特别奖
10、2004年《市场经济应是民主与法治经济》获山西省第四届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 一等奖
11、2003年《传统法律文化与山西票号的兴衰》获2002年度“百部(篇)工程”一等奖
12、2002年《对加入WTO后中国经济法功能的再认识—兼论经济法与民商法的关系》获山西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
13、2002年《市场经济应是民主与法治经济》获第三届山西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 一等奖
14、2001年《运用模拟法庭教学法,培育高素质法律人才》获山西省人民政府教学成果 一等奖
15、2001年《经济法是市场规制法与宏观调控法的有机结合》获山西省第三届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16、奖2000年《对新世纪发展律师业的几点思考》获山西律师2000年大会一等奖
17、1999年《市场经济应是民主与法治经济》获1998年度“百部(篇)工程”优秀成果奖
18、1998年《关于中美瑞合资建立长治铝厂项目法律咨询意见书》获山西省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推广应用奖二等奖
19、1998年《关于中美瑞合资建立长治铝厂的法律咨询意见》(咨询报告)获山西省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 二等奖
20、1997年《不动产、企业集合财产转移与有担保债权研究》获1996年度“百部(篇)工程”优秀成果 优秀成果奖
21、1997年《试论依法治省与山西市场经济法制对策》获山西省依法治省理论研讨会 一等奖
22、1995年《对我国经济法制建设的反思》获山西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23、1994年《庭审制度改革研究》(研究报告)获山西省社会科学研究成果 推广应用奖二等奖
24、1993年《对我国经济法制建设的反思》获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佳作
㈢ 许光耀的学术成果
1、欧共体竞争法通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独著
2、欧共体竞争立法,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主编
3、欧共体竞争法经典判例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独著
4、欧共体竞争法研究,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独著
5、国际私法,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主编
6、民商法英语学习,中国方正出版社2003年版,主编
其中,前三部著作合称为“欧共体竞争法研究丛书”,共170万字,以欧共体竞争法为依托,从立法、理论与实务三方面全方位阐述反垄断法学科体系,完整阐明了反垄断法的内容,系统揭示了反垄断法的法律与经济分析方法,为我国反垄断法学理论建设做出重要的基础性工作。该丛书于2010年获得湖南省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7、联邦反托拉斯法——竞争法律及其实践,译著,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134.4万字。该书为目前美国最权威的反垄断法著作,其翻译历时28个月,本人实际投入4500个小时以上,是所经历过的工作中最艰苦的一项。
此外,副主编若干部,参编十余部。 1、论国际商事仲裁中的非仲裁地化趋势,《法学评论》1992年第2期
2、论最密切联系利弊得失,《法学评论》1999年第1期
3、经济法科学理论体系的构建,《江汉论坛》1999年第9期
4、欧洲共同体竞争法研究,《经济法论丛》1999年第2期
5、欧共体竞争法哲学的新发展,《经济法论丛》2001年第5期
6、竞争法视角下的公法冲突,《中国国际私法与比较法年刊》2002年卷,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7、行政垄断并非反垄断法上的特殊问题,《湖南社会科学》2003年第9期
8、欧共体委员会汽车销售协议成批豁免条例,《经济法论丛》2003年第8期,中国方正出版社2003年版
9、经济越权代理行为的法律责任及其后果,《中南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人大复印
10、欧共体及其成员国竞争法的协调,《江汉论坛》2003年第6期
11、论合法垄断,《湖南工学院学报》2003年第9期
12、论国际惯例,《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
13、行政垄断的反垄断法规制,《中国法学》2004年第6期
14、限制竞争协议的违法性标准,《经济法论丛》第10卷,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
15、论经济法的社会本位,《宁夏大学学报》2004所第9期
16、合法垄断、适用除外与豁免,《竞争法评论》第1期,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17、欧共体理事会1/2003条例,《国际法与比较法论丛》第9卷,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版
18、反垄断法的域外适用,《时代法学》2004年第3年
19、英国1997年不公平合同条件法,《国际法与比较法论丛》第9卷,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版
20、“合理原则”及其立法模式比较研究,《法学评论》2005年第2期
21、企业合并的竞争法分析,《时代法学》2006年第1期,人大复印
22、论竞争法上的“相关企业”,《湖南大学学报》2006第6期,人大复印
23、欧共体竞争法的实施机制及对我国的启示,《湘潭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24、欧共体竞争法实施机制的现代化,《中国竞争立法探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25、《反垄断法(草案)》中关于垄断协议诸条款之评析,《反垄断立法热点问题》,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26、论反致的不合理性,《时代法学》2007年第5期,人大复印
27、纵向协议的竞争法调整,《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
28、竞争法上的相关市场界定问题比较研究,台湾《月旦财经法杂志》2007年11期
29、著作权拒绝许可行为的竞争法调整,《环球法律评论》2007年第5期
30、美国反托拉斯法上的行业协会,《河北法学》2008年第5期
31、《反垄断法》中垄断协议诸条款之评析,《法学杂志》2008年第1期
32、关于《反价格垄断规定(草案)》的修改建议,载《国际法与比较法论丛》,第18辑,中国检察出版社2009年版。
33、《关于禁止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的有关规定(征求意见稿)》的意见,《反垄断法实施中的重大问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34、《关于禁止垄断协议行为的有关规定(征求意见稿)》的修改意见
35、美国《谢尔曼法》意义上的垄断化,《时代法学》2010年第5期
36、知识产权在反垄断法上引起的特殊问题,《电子知识产权》2011年第3期
37、转售价格维持的反垄断法分析,《政法论丛》2011年第4期
38、价格歧视行为的反垄断法分析,《法学杂志》2011年第11期
39、搭售行为的反垄断法分析,《电子知识产权》2011年第11期
40、法律理性之美的探求——《质检法教程》的评价与建议, 《国际法与比较法论丛》第21辑,中国检察出版社2012年版
41、竞争经济学对反垄断法律制度的影响,《东北亚法研究》(韩国),2012年版
42、略论国际私法上的法律规避制度,《法学评论》2012年第6期 1、中国—欧盟高等教育合作项目:欧共体竞争法研究,2001
2、教育部留学归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反垄断法域外适用制度比较研究,2004
3、湖南省社会科学联合会:竞争法理论体系的构建,2005
4、湖南省社科基金:限制竞争协议的反垄断法规制,2006;项目编号06YB18,结项证书号20120046
5、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垄断协议的法律调整,2007;批准号07JA820037,结项证书编号:2011JXZ1270
6、司法部国家法治与法学理论研究项目:软件产业支配地位滥用行为的认定及其救济,2009;批准号: 09SFB2046
7、国家社科基金:企业集中行为的反垄断法调整,2012;批准号12BFX098
㈣ 曹建明的学术成就
在法学特别是国际经济法领域具有扎实的基础和深厚的学术造诣。主编有《国际内经济容法概论》、《国际经济法新编》(三卷本)、《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等著作。教材20余部,发表论文230余篇。他率先提出土地批租的法律问题、在法学界、经济学界有较大影响;他的《国际产品责任概论》是国内最早的关于产品责任法的专著;他主编并共同撰写的《国际经济法新编》三卷本150万字,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成果(1986-1994)著作一等奖和国家教委第二届全国高校出版社优秀学术著作奖。他还积极参与国家和地方立法工作,在全国较广范围内进行了大量的法制宣传工作。
㈤ 从学术角度预算法属于经济法范畴吗
从学术界角度,预算法作为财政法的核心,属于经济法的范畴,是中国经济法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㈥ 李昌麒的学术观点
李昌麒教授鉴于任何一门法学学科的独立存在都是以一定的理论观点为其基石的,经济法也不例外,因此,他在整个教学和科研活动中,始终是把对经济法的基本理论的研究作为其主要研究方向,力图构建一个适应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经济法基本理论体系。
把握现代经济法产生和发展的轨迹
这是因为,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学家总是在不断寻求一种能够促进经济发展或能够走出某种经济困境的理论支点。这个支点一旦成为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学主张,往往就要为这个国家掌握政权的统治者作为政策目标而加以采纳,进而通过立法把这种政策上升为普遍的规则,所以,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立法实际上就是其经济政策的法律化,与此相适应,法学家们也总是沿着某种经济学说而确立的经济政策目标及其相应的经济立法来阐明自己的法学主张。因此,在他的论证体系中,也总是沿着在资本主义发展的每一个阶段中影响资本主义改革目标的经济学家们的主张,来阐述经济法理论及其立法实践,从而才能从深层次上把握经济法产生的客观必然性,进而加强对经济法作为一个独立法律部门的认识。
把科学社会主义引入经济学研究领域
法律思想本来是属于法律史学研究的范畴,但是考虑到历史上杰出人物的法律思想对法学理论乃至立法都要产生重要的影响。然而,纵观我国和外国的法律史,往往又忽略了对经济法律思想的研究,因此他认为,无论是从教学还是科研角度来讲,都有必要把经济法律思想纳入经济法基本理论的研究范畴。于是他沿着最早提出经济法概念的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经济法律思想,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的经济法律思想,邓小平建立法治社会的法律思想的逻辑顺序,对它们的经济法律思想进行了概括。这种概括不仅有利于拓展人们的知识领域,也有助于丰富经济法的基本理论研究。
多学科多维度阐明经济作为独立部门法的依据
经济法为什么应当成为我国整个法律体系中的一个独立部门,人们的认识并不一致,这种状况的存在不利于树立人们对经济法作为一个重要的法律部门的认识,为此,他提出了公私法兼容论、对象论、专业化分工论、优化调整论、协调发展和共同作用论等“五论”作为确立经济法是一个独立法律部门的认识论基础和客观依据。“公私法兼容论”表明经济法既不是纯粹的公法,也不是纯粹的私法,而是两者兼而有之的“第三法域”。“对象论”表明凡是体现需要由国家干预的经济关系,都是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它是民法和行政法的调整对象所不能包容的。“专业化分工论”表明不是所有的需要由国家干预的同类社会关系都只能由一个法律部门进行调整,而应当按照法律专业化的分工原则,分别由不同的法律部门进行调整,即组织行政关系由行政法调整,经济行政关系由经济法调整。“优化调整论”表明现代部门法的调整不应是一种一般过得去的调整体制,而应当是一种能够达到最优化调整目标的体制,只有把现实生活中那些需要由国家干预的经济关系从行政法和民法调整体制中划分出来,由一个新的经济法部门调整,才能达到最优调整的目的。“协调发展和共同作用论”表明不要对行政法、民法、经济法和社会法作“一刀切”的划分,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着某种交叉,不要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否定另一个法律部门的独立存在,而应当按照法律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的主导方面来确定其部门法归属。
把经济法定位于需要国家干预经济之法
政府之所以要干预经济,是因为市场不是万能的,它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必然会产生某种盲目性和局限性,集中地表现为市场失灵,而市场失灵是以调整行政隶属关系和平等关系为己任的行政法和民法所难以克服的,因此只能由经济法调整。为此,他采取了一种特殊的定义方法,即把经济法的功能与经济的调整对象和范围结合起来的办法,将经济法定义为是国家为了克服市场调节的盲目性和局限性而制定的需要由国家干预的具有全局性和社会公共性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对此,人们将其称为“需要国家干预论”。“需要国家干预论”与一般的干预论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使用了准确的切入点即市场缺陷理论,并以“需要”两字加以配合,因而显得独树一帜。“需要干预论”表面上使用了“需要”这样一个不确定且模糊的词语,但是事实上它包含了均衡干预、有效干预、被干预者对干预者的干预以及经济民主、经济法权威等理念,从而有助于国家根据不断变化的经济形势采取相应的经济法干预措施。
正确处理国家权力与发展市场经济的关系
他在对国家权力促进和阻碍经济发展的“二重性”进行分析以及对过去社会主义国家过多地强调权力干预、资本主义国家过多地强调权力放任进行批评之后,提出我国的经济法的任务是要从国家对经济生活的过多干预和放弃干预这两个极端中走出来,建立一个既不是放弃干预又不是一味干预、而是一个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规律要求的权力运行机制。为了更好地揭示经济法的历史作用,他运用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方法,比较系统地阐明了国家运用法律特别是经济法的方法干预社会经济关系的全部历程,进而把经济法划分为传统经济法和现代经济法。认为传统经济法是以对政府的“完全理性假设”为认识论基础的,因而它是从全面干预出发构筑经济法的理论体系和制度体系的,这时的经济法表现为强烈的扩权趋势,其特征是经济控制权的高度集中;而现代经济法则是以对政府的“有限理性假设”为认识论基础的,因而主张政府只应适度地干预经济,这时的经济法表现出追求授权和限权相结合的趋势,其价值目标是经济民主和经济公平。
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概括经济法的基本原则
在过去经济法学界,由于对经济法的本质属性存在着不同的认识,因而对经济法基本原则的概括就显得较为混乱。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之后,他一方面对过去在经济法基本原则研究中的缺陷进行了反思,另一方面又按照他所理解的经济法的基本属性把资源优化配置、社会本位、经济民主、经济公平、经济效率和可持续发展作为经济法的基本原则,同时它又是国家运用经济法律干预经济的基本价值取向。
概括经济法的调整方法
根据他对经济法基本属性的认识,他把经济法的调整方法概括为指令性的调整方法、指导性的调整方法、国家直接介入经济的调整方法以及激励与惩罚相结合的调整方法。同时,认为这四种方法又不是行政法、民法和刑法调整方法的简单的分别实用,而是经济法独有的调整方法。
把由国家干预的经济关系纳入经济法调整范围
鉴于国家已经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加强宏观调控和推进分配体制改革作为我国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环节而统一考虑,因而,他把经济法的具体调整对象归结为市场主体调控关系、市场运行调控关系、宏观经济调控关系和社会分配调控关系。把市场主体关系纳入经济法的调控范围,主要是基于对企业的社会责任的认识;把市场运行关系纳入经济法的调控范围,主要是因为国家权力在形成市场秩序中起着其他法律部门所不能替代的作用;把宏观经济关系纳入经济法的调控范围,主要是基于政府责任的考虑;把社会分配调控关系纳入经济法的调控范围,主要是因为国民收入如何分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家意志,因此对社会分配领域,国家不能不进行适度干预。
树立属于经济法自己的法律关系范畴
认为经济法律关系仍然是由主体、内容和客体所构成,所不同的是他把经济法的主体分类为经济决策主体、经济管理主体和经济实施主体,这既可以与民法和行政法主体相区别,又能体现经济法自己的特性,从而有助于构筑经济法自己的主体制度;把经济法律关系的内容概括经济权限,即经济职权和经济职责、经济权利和经济义务的总和,从而构筑了经济法自己的权限结构体系;把经济法律关系的客体归纳为经济调控行为、与国家调控因素有直接关系的物、科学技术成果和经济信息,从而构筑经济法自己的客体范围。
法律部门的划分应以整体性与互动性为前提
他认为我国法学界在对民法、行政法、经济法和社会法等“四法”的划分上却出现了教条化的倾向,突出地表现为:(1)固守法律部门划分的传统标准,忽视了法律部门已经出现和可能出现的交叉与融合;(2)部门法的本位主义倾向比较明显,不适当地夸大了某个法律部门的作用及其地位而轻视其他法律部门;(3)过分注重法律部门的划分,忽视了法律部门之间的互动关系,甚至出现了“你想包容(吃掉)我,我想包容(吃掉)你”的探索路径。这是对“四法”各自的调整对象难以达成共识的一个重大障碍。为了克服这种障碍,他在对“四法”特有的本质属性及其功能进行分析之后,认为在研究“四法”关系的时候,不能把思维仅仅局限于研究它们的区别,同时还要研究它们之间的互动作用,进而提出了在我国整个法律体系框架内,建立各个部门法互动机制的命题。他认为法律部门之间的互动是法治有效运行的基本环境,法律部门的划分本身应当是以法律部门的整体性与互动性为前提的,如果过多地、孤立地强调法律部门的绝对划分,而看不到它们的互动作用,这不仅可能造成人们对“四法”认识上的隔阂,而且也有悖法律部门划分的最终目标,同时还可能影响科学的市场经济法律体系框架的形成和完善。
构思了我国经济法律法规体系的框架
他认为,研究经济法的最终目的是要落脚于在我国应当建立起什么样的严格意义上的经济法体系。对此,他作了两方面的思考:一是从经济法的等级层次出发,可以将它划分为统帅性的基本经济法、领域性的基本经济法以及行政性和地方性经济法三个层次。同时,认为我国制定一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经济法》的条件已经基本成熟,应当逐步推进它的出台。二是从经济法调整的社会关系的范围出发,认为我国经济法体系应当由市场主体规制法、市场秩序维护法、宏观经济调控法和社会分配法所构成。鉴于分配关系的经济法调整一直未能引起经济法学界的广泛注意,因此早在1994年在他主编的司法部规划教材《经济法学》中,就将社会分配法作为整个经济法体系中的一个子部门加以论述,之后他又鉴于我国过去的经济学和法学研究中,通常只是笼统地把效益与公平兼顾作为一项分配原则,但并未清晰地指出应当怎样兼顾,于是他在2002年7月出版的由他主编并撰稿的法学主干课程教材《经济法学》中的“社会分配法概述”时,提出了应在不同分配层次上适用不同的分配原则的主张,即初次分配坚持效益优先兼顾公平,再分配坚持公平优先兼顾效益的原则,从而达到效益与公平在整体分配过程中的有机统一。这一认识与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所提出的“初次分配注重效率 ”和“再分配注重公平”是一致的。
构筑了经济法的实施保障体系
首先,他提出了这样一个命题,即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体系框架已经基本建立的形势下,经济法制建设的重点或者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和冲突,应放在经济法的实施上,已经制定的法律不能实施的负效作用要比无法可依的负效作用大得多。为此,他在建立经济法实施保障体系的时候作了五个方面的强调:一是强调了经济法实施中的新课题即经济行政执法和监督。认为经济行政执法和监督的任何偏差,不仅影响政府职能的正确发挥,同时还会影响政府的形象和与群众的联系。二是强调了排除经济法实施中的最大障碍即经济审判工作的地方保护主义。早在1988年3月5日,他就在 《经济参考》上发表了反对经济审判工作中的地方保护主义的文章,并对经济审判工作中地方保护主义的形式、根源、危害和克服对策作了深层次的论述。这之后,最高人民法院又把克服经济审判工作中的地方保护主义作为法院审判工作一项重要任务而提了出来。三是强调了经济法实施的直接形式是追究违法者的法律责任。四是强调了经济法实施中一个并未引起足够重视的问题即经济法实施中国内经济法的冲突问题,并对这些冲突的种种表现及克服对策提出了见解。五是强调了解决经济法实施中的最后一道难题即执行难,并对造成执法难的当事人原因、社会原因以及法院原因进行了中肯的揭示。
㈦ 漆多俊的研究学术活动
1、1981年编写《经济法学讲义》,共计20万字,打印稿。
2、1984年12月完成《国民经济的法律调整》书稿,1986年3月由河南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全书共4编23章,42万8千字。这是我国最早的两部经济法学个人独著之一。是“国家调节说”(“三三理论”)的发端。
3、1993年4月个人独著《经济法基础理论》(第1版)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中国法学》、《法学评论》等期刊书评称该书为“经济法学理论奠基之作”。
4、1996年4月上述《经济法基础理论》修订版出版。
5、2000年1月《经济法基础理论》第3版出版。
6、2008年6月《经济法基础理论》第4版由法律出版社出版。
7、2001年12月《经济法基础理论》(第3版)被评为“全国优秀畅销书”。销量突破10万册。
8、2007年1月《经济法基础理论》(第3版)被评为“第一届钱端升法学研究成果奖”(为全国唯一获此奖的经济法学成果)。
9、1996年10月在武汉发起、主办全国经济法基础理论研讨会。
10、1998年创办和主编我国第一套经济法集刊《经济法论丛》,1999年由中国方正出版社出版第1卷。截至2008年9月先后共出版了15卷。
11、2007年漆多俊主编、中国方正出版社出版的《经济法论丛》,经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指导委员会评选确定为CSSCI来源集刊。这是我国迄今以“经济法”命名的期刊、集刊中第一和唯一的一部进入CSSCI的连续出版物。
12、1999年开始至2008年召开以武汉大学、中南大学为主的经济法博士论坛,每年一届,已经连续十届。
13、2005年创办漆多俊经济法网站。
14、2005年8月漆多俊主编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经济法学》被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评为中南地区大学出版社优秀教材一等奖。
15、2007年11月漆多俊主编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学校法学专业14门核心课程教材《经济法学》,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16、2003年列入全国引用率最高的法学家前50名(全国经济法学者共3名)。
17、2005年入选《当代中国法学名家》。
18、1996年10月受湖北省法学会委托,负责湖北省经济法专业委员会筹办和组建工作,并担任成立后的经济法研究会会长,至今。
19、2004年担任湖南省法学会副会长,至今。
20、2002年担任中国法学会经济法研究会副会长,至今。
㈧ 经济法调整对象的学术观点
关于经济法的调整对象,较为流行的学说有以下几种:
1.经济协调关系说。该说将经济法的具体调整对象分为:(1)企业组织管理关系;(2)市场管理关系;(3)宏观调控关系;(4)社会保障关系。(注:杨紫煊主编:《经济法》,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28~32页。)
2.需要干预经济关系说。具体有:(1)微观经济调控关系,包括国家对经济组织的调控及经济组织内部的经济关系;(2)市场调控关系;(3)宏观经济调控关系;(4)社会分配关系。(注:李昌麒:《经济法——国家干预经济的法律形式》,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经济管理与市场运行关系说。具体分为:(1)国家经济管理关系;(2)市场运行关系;(3)组织内部经济关系;(4)涉外经济关系。(注:刘文华主编:《新编经济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4.社会公共性说。具体包括:(1)市场管理关系;(2)宏观经济管理关系;(3)对外经济管理关系。(注:王保树主编:《经济法原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36~42页。)
5.国家经济调节关系说。具体包括:(1)市场规制关系;(2)国家投资经营关系;(3)宏观调控关系。(注:漆多俊:《经济法基础理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09页。)
6.国家管理经济领域说。此说直接以具体调整对象的罗列式为经济法下定义,具体包括:(1)经济管理关系;(2)维护公平竞争关系;(3)组织管理性的流转与协作关系。(注:史际春等:《经济法总论》,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48~50页。)
7.来自经济行政法论的观点。具体分为:(1)宏观调控法;(2)市场管理法;(3)国土资源、国有资产管理法。(注:王克稳:《行政法视野中的“经济法”——经济行政法之论》,《中国法学》1999年第4期,第65~73页。)
㈨ 经济法学产生的涵义在学术意义上是指什么
经济法学是研究经济法及其发展规律的法学学科。对此,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经济法学是一门法学学科。
法学是研究法及其发展规律的社会科学。所谓社会科学,是研究社会现象的学科。法学属于社会科学的范畴,是社会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学科。它与政治经济学、经济学、军事学、社会学、文学、史学等同属于社会科学体系的其他学科,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它们之间的本质区别,是各自研究的社会现象不同。法学是以法及其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
经济法学是一门法学学科。它与法理学、宪法学、行政法学、民法学、刑法学等同属于法学体系的其他学科,也是有共性,有个性。它们之间的本质区别,是各自研究对象的特殊性。
第二,经济法学以经济法及其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
毛泽东同志指出:“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因此,对于某一现象的领域所特有的某一种矛盾的研究,就构成某一门科学的对象。”可见,我们要在正确认识经济法学是一门法学学科的同时,必须明确它的研究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从而搞清楚经济法学不同于法学的其他分支学科的特殊本质,将经济法学同其他事物区分开来。
我们认为,经济法学的研究对象是经济法及其发展规律。这就是说,经济法学不仅研究经济法,而且研究经济法的发展规律;不仅研究经济法的现状,而且研究经济法的历史发展;不仅研究静态的经济法,而且研究动态的经济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