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剖析法
①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分析法
社会分析法就是指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辩证唯物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法
作为马克思主义重要组成部分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整个马克思主义一样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整个物质世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作为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最一般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必然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发展充分证明了它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这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些具体结论,都是以时间、空间、条件为转移的,当时代发生了变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中那些反映特定时代的结论,也应当变化,必须对现时代所提出的问题做出新的哲学概括。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要求我们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更不能否定经过实践证明为真理的哲学原理,而是要科学地反映人类在实践领域和认识领域所取得的最新成果,及时回答和解决时代提出的重大问题,从中得出新的结论,提出新的观点,发展新的理论。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本质上是统一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集中概括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内容、本质特征和社会功能。实事求是就是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从中找出其固有的规律,作为行动的向导,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解放思想就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不符合客观实际的旧的思想观念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的批判的本质所在;与时俱进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指导下的实践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不断开拓创新,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品质,也是它的强大功能。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和根本要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人们正确认识社会现象、提高道德素养和精神境界中的重要作用
胡锦涛同志指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因此,掌握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本质,为我们理解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在马克思主义以前,旧的社会历史观之所以从总体上看都是唯心主义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社会现象具有不同于自然现象的特点。离开人和人的活动,自然界照样存在,自然规律照样发生作用。但是,社会是由人组成的,历史是人的活动的结果,离开人和人的活动,也就无所谓社会和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人则是有思想的,人的活动是受思想支配的。这种现象使得在社会历史领域内,人们往往会片面夸大思想的作用,在思想中寻找社会历史发展的原因。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出,关键的问题在于找出人们思想动机背后的客观的物质的动因,也就是恩格斯所说的“动力的动力”,这是发现“在历史中起支配作用的规律的唯一途径”。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这个动因就是社会的物质生产方式,这就坚持了对社会历史现象认识的唯物论原则。列宁指出:“只有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才能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作自然历史过程。不言而喻,没有这种观点,也就不会有社会科学。”具体到我们今天的实际,那就是发展是硬道理,发展社会生产力是解决中国各种社会问题的最终出路。
第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我们认识社会提供了辩证法的原则。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论思想,同时又强调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的辩证法思想。今天,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也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而思想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积极建设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思想道德体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的思想,深刻地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则。因此,我们要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建设中道德建设和思想建设的重要作用。我们不能像过去一段时间那样空洞地夸大思想的作用,但又不能陷入只讲物质利益,只讲金钱,不讲理想,不讲道德的拜金主义。我们要保护和发扬一切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人民团结、社会进步的积极思想和精神。总之,我们要变精神力量为巨大的物质力量,引导亿万人民共同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第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能够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终身受益,它能够帮助人们把握自我、规范人生,正确理解自我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摆正自己在社会上和自然界中的位置,为人们树立科学的人生观起着导向和激励的作用。
第四,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能够提高人们对社会发展、社会管理规律的认识和运用能力。“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我们既要反对那种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为自然、社会、思维等领域提供一个万能公式的“哲学万能论”,也要反对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已经失去价值的“哲学无用论”。当今社会变化越来越快,社会互动越来越频繁,社会生活越来越复杂,更要求人们具有越来越高的社会认知能力、社会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我们做好一切工作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
② 社会剖析派小说的弊病
1、背景广阔2、贴近生活3、描写细腻(这是他的特点)
可是太贴近生活的话会不会有点残忍?
【从你这第一次听说这个东西,我瞎说的,你无视我好了……】
③ 如何分析社会根源
结合他所处的社会和历史状况分析
怎样分析重要思想产生的社会根源?
【方法提示】方法一,运用“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政治经济在思想领域里的反映”原理进行分析。具体是⑴看看持这种思想的人所处的时代,他代表哪个阶级或阶层的利益?⑵这个时代的政治经济形势有什么特点?⑶这个阶级或阶层在这种形势下的处境如何?要求是什么?按照这一原理,顺着这一思路,答案就出来了。
方法二,运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进行逆向分析。具体是从内容出发推断当时的情况。如“兼爱”是互爱、互利的意思,墨子主张人们要互利互爱,说明当时剥削和压迫很重,人民不堪忍受。墨子主张“非攻”,说明当时战乱不已,人民渴望安定。再如,韩非子主张“法治”,说明当时矛盾尖锐,反抗激烈。想想韩非子所处的时代,就知道当时,新兴地主阶级不仅要镇压农民阶级的反抗,而且要镇压奴隶主残余势力的反扑。为确保稳固自己的统治,发展封建经济,维护自身的利益,必须依靠严厉的刑法来镇压人民的反抗。
【例题释疑】
例1 (1994·全国)墨子说:“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又说“(战争)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获敛,……百姓饥寒冻馁而死者,不可胜数。”就上述言论,指出其思想核心,说明其社会根源,并分析其积极意义。
答案要点:
思想核心:“兼爱”、“非攻”。
社会根源:墨子生活在战国初期,当时社会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封建经济初步形成,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小生产者的队伍不断壮大。他们深受剥削和压迫,要求摆脱贫困,渴望温饱富裕。同时,各诸侯国为掠夺土地和人口混战不已,生产破坏,生灵涂炭。广大小生产者厌恶战争,渴望安定。
积极意义:墨子要求人们相亲相爱,互助互利,和睦安定,共同富裕,是符合人民利益的。他反对掠夺战争,谴责战争对生产的破坏,这也是符合人民利益的。墨子提出“兼爱”、“非攻”,企求一个和平安定的环境,发展生产,有利于社会进步,顺应了历史潮流。墨子的这些言论,是祖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值得弘扬的。
例2 韩非、董仲舒二者的思想主张有何异同?试分析各自思想产生的社会根源。
答案要点:
同:⑴都主张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实行君主专制。⑵都适应了历史向统一发展的趋势,代表地主阶级意志,有利于封建制度的建立和巩固。
异:⑴韩非思想有较强的改革意识;董仲舒的思想则有守成固本的特点。⑵韩非主张以法治国,董仲舒提倡仁政,以德治民。⑶韩非主张用严厉的刑法镇压人民的反抗;董仲舒则主张“大一统”;宣称皇帝代表天统治人民,借此欺骗人民。
社会根源:⑴战国时期,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他们迫切要求取得统治地位,实行国家统一以发展封建经济。为此,新兴地主阶级一方面要通过改革夺取政权,建立地主阶级专政;另一方面,为稳固自己的统治,发展封建经济,维护自身的利益,必须依靠严厉的刑法来镇压农民阶级的反抗,奴隶主残余势力的反扑;必须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来维护封建经济基础和地主阶级统治。韩非思想集中反映了战国时期地主阶级的上述要求和社会现实。⑵秦以法治国,排斥儒学,结果法治过度而亡。汉批判地继承了秦的治国思想,一方面“削藩”解决王国问题,一方面休养生息,推行“仁政”,加强了集权,繁荣了经济。封建制度至西汉基本稳定,激进的法家思想已不适应巩固封建制的需要。董仲舒正是适应了西汉统治者建立集权统治巩固封建制的需要,提出了他的理论——新儒学思想。
例3 清朝时有人说:“凡置产业,自当以田地为主,市廛次之,典与铺又次之。”试分析产生这种思想的社会原因。
答案要点:
⑴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我国封建社会一直占主导地位,商品交换不发达,拥有货币、店铺、作坊远不如拥有土地使生活更有保障。⑵中国的封建地租剥削一直很重,拥有土地可以榨取更多的巨额财富,且地租收入比较稳定,因此是发家的最好手段。⑶中国封建统治者一直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对商人、手工业者实行歧视政策,对工商业者进行种种限制并征收重税。⑷这种地主阶级的经济思想,正是由于以上经济的政治的特点的反映。
④ 什么是社会网络分析法
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是由社会学家根据数学方法、图论等发展起来的定量分析方法。
社会网络分析是对社会网络的关系结构以及属性加以分析的一套规范和方法。它又被称为结构分析法(structural analysis)
社会网络分析不仅是对关系和结构加以分析的技术,还是一种理论方法--结构思想。
社会网络分析是社会学领域比较成熟的分析方法,该方法可以解决一些社会学的问题。
社会网络要素:
①行动者,在社会网络中用节点表示;
②关系,在社会网络中用剑线表示,关系的内容可能是友谊、借贷或是沟通,其关系可以是单向或双方,且存在关系强度的差异,关系不同即构成不同的网络
社会网络分析的原理:
关系纽带经常是不对称地相互作用着的,在内容和强度上都有所不同
关系纽带间接或直接地把网络成员连接在一起;故必须在更大的网络结构背景中进行分析
社会纽带结构产生了非随机的网络,因而形成了网络群(network clusters)、网络界限和交叉关联
交叉关联把网络群以及个体联系在一起
不对称的纽带和复杂网络使稀缺资源的分配不平等
网络产生了以获取稀缺资源为目的的合作和竞争行为
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数学表达式:
①图论法和矩阵法,这是社会网络分析最基本的方法
②二方关系图和三方关系图
③图的矩阵表达
④反应行动者的关系图。通过网络密度、结点度、割点、桥等指标进行具体测量距离,行动者之间的距离越小,意味着他们之间的联系越密切,交流互动越充分。由此可以了解一个网络中行动者之间的分化与差异
⑤ 跪求分析社会问题的角度方法!
社会交换行为可视为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人际关系则是社会互动的结果。文章通过角色关系分析,把社会交换行为、人际关系与社会角色结合起来,说明社会交换行为与人际关系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指出社会交换行为类型与人际关系好恶亲疏的密切关系和社会交换原则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要知道,别人是不会无缘无故对我们感兴趣的。因此,如果想赢得别人的信任,与别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摆脱孤独的折磨,就必须去主动交往。
对主动交往来说,我们应该让别人觉得值得与你交往。著名社会心理学家霍曼斯提出,人际交往本质上是一个社会交换的过程。也就是说,我们在交往中总是在交换着某些东西,或者是物质,或者是情感,或者是其他。人们都希望交换对于自己来说是值得的,希望在交换过程中得大于失或至少等于失。不值得的交换是没有理由的,不值得的人际交往更没有理由去维持,不然我们就无法保持自己的心理平衡。所以,人们的一切交往行动及一切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持,都是依据一定的价值尺度来衡量的。
正是交往的这种社会交换本质,要求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必须注意,让别人觉得值得与我们交往。无论怎样亲密的关系,都应该注意从物质、感情等各方面来“投资”,否则,原来亲密的关系也会转化为疏远的关系,使我们面临人际关系的窘境。
在我们积极“投资”的同时,还要注意不要急于获得回报。现实生活中,只问付出,不问回报的人只占少数,大多数人在付出后而没有得到期望中的回报时,就会产生吃亏的感觉。
心理学家提醒我们,不要害怕吃亏。一方面,人际交往中的吃亏会使自己觉得自己很大度、豪爽,有自我牺牲的精神,重感情,乐于助人等等,从而提高了自己的精神境界。同时,这种强化也有利于增强自信和自我接受。这些心理上的收获,不付出是得不到的。
另一方面,天下没有白吃的亏。与我们交往的大多数无非都是普通人,在人际交往中都遵循着相类似的原则。我们所给予对方的,会形成一种社会存储,而不会消失,一切终将以某种我们常常意想不到的方式回报给我们。而且,这种吃亏还会赢得别人的尊重,反过来将增加我们的自尊与自信。
但不怕吃亏的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不要过多地付出。过多的付出,对于对方来说是一笔无法偿还的债,会给对方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使人觉得很累,导致心理天平的失衡。这同样会损害已经形成的人际关系
而对于把握交往的分寸来说,就要把握好交往的对象多少和周期长短。
⑥ 城市规划原理里人口的社会分析方法中的技术性评估中的多准则分类法和成本分析法是什么意思
技术性评估(Technical SIA):多准则分类法、成本收益分析法
参与性评估(Participatory SIA):数据分类法、焦点内小组访谈法、情景容分析法、人口情况研究等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社会指标分析法
常用社会指标:
关于社会组织系统的指标:基本人口特征、人口素质水平、社会结构、外来人口状况、社会公平、行政效率与城市政策、社会组织能力、公民意识。
关于社会文化环境的指标:社会投资水平、物质生活质量、精神文化生活、社会安全与治安控制、社会保障、社会整合、社区建设。
供参考。
关于主观评价的指标:城市环境评价、公共设施的供给和可达性评价、城市生活中的现状问题评价、公共事业的发展状况评价、政治和社会氛围评价、地方归属感
⑦ 为什么说矛盾的“社会剖析小说”在30年代开创了新的文学范式
茅盾在小说领域继承了五四文学研究会人生派的现实主义精神,建立了全新的“革命现实主义文学模式”。
1、积淀深厚的现实主义传统与时代典型的创造。不似鲁迅的“历史视角”,而采用“现代视角”,反映重大题材,反映“时代性”与“社会化”的现实主义传统。其创作充分适应了30年代社会生活内容的变化,大大提高了小说反映广阔社会生活的可能性。
2、气势阔大的创作“史诗传统”,以描写社会的“全般”见长,将笔触深入到到现代中国社会的各个历史时期、生活领域和社会阶层。以历史性的巨大内容,宏伟的史诗性结构,大规模地、全景式地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
3、注重社会分析的“理性化”叙事传统。在小说叙事中贯穿清晰的理性思路,通过精细观察,运用社会科学理论分析现实,指导创作,客观叙述,并以此取舍情节,创造人物,托出主题,揭示现实社会生活的“本质”。具有社会科学家的气质,依靠理性分析来开拓形象思维的深广度,从典型环境来解释并塑造典型人物,在戏剧性强的情节中突现人物性格及其成长史。
“茅盾模式”的创造开创了左翼文学中“社会剖析派”的主流范式,是对五四的“个人化”和“情绪化”以及“革命浪漫主义”中过分追求直觉与非理性创作倾向的反拨。
⑧ 矛盾分析法的社会现象的矛盾分析步骤
对社会现象作矛盾分析的具体步骤是:首先把社会现象看成是运动中多层次、回多方面的矛盾统一答体,考察影响这种现象存在的诸多矛盾。其次,从这诸多矛盾中找出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社会现象的本质,社会现象是以上诸多矛盾的外部表现。分析矛盾发生变化的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同时注意矛盾发展量变到质变的临界点,即主要矛盾发展转化的条件与时机。
⑨ 社会剖析小说哪些作品是对社会生活的全景式描绘
40年代乡土小说的代表作家是沙汀和艾芜。沙汀的作品主要有《淘金记》、《在其香居茶馆里》。这一时期沙汀小说的风格特点是:以小见大,通过描写宗法制度最为根深蒂固的四川乡场,深刻揭露了国统区昏聩的现状。笔法冷峻,朴实,文风极为严谨,严格遵循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描述中透露出无情的讽刺。在沙汀的笔下,反映宗法的根深蒂固,底层小官吏、地方乡绅的互相倾轧算计,刻画乡土小有产者的迂腐,是他最擅长的内容。艾芜的作品有《一个女人的悲剧》、《石青嫂子》、《丰饶的原野》。这一时期艾芜小说的风格特点是:走出了30年代浪漫色彩的贫瘠阗缅地区,笔触转向四川乡场,反映了国统区农村劳动人民的深重苦难以及他们的挣扎和反抗,作品尤其关注女性的命运,凸现女性面对压迫的抗争。在40年代艾芜的作品中,虽然浪漫的色彩逐渐变淡,现实的成分占据了主导,但是他依然注重环境氛围的描写,通过雾、云、露等自然景观的刻画反衬人物的心境与心理变化,这也是他与沙汀的乡土小说一个主要的区别(沙汀更重视的是语言描写)。其实沙汀与艾芜本是四川同乡,曾共同以书信形式向鲁迅请教文学创作问题,皆成名于30年代,但他们都是在40年代达到创作的巅峰。值得注意的是,现代作家赵树理也创作农民题材的小说,而且如《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等代表作也是40年代的作品,但现代文学史教材中一般把他列入“解放区文学”范围中,另起新章节加以研究,所以我没把他和他的作品算入“40年代乡土小说代表作家作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