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法英汉双语
1. 如何学好法律英语(3)
法律英语学习经验之三 一、我反对为英语而英语的“纯英语”主义。 人生苦短,而学海无涯。中、小学教育,偏重于基础,升入大学,便有了专业定向;工作之后,分工更细、定向更明确。学英语也是一样,要有明确的专业定向。同学们都希望法律英语的学习更有效率,也就是说在相对短的时间里,进步更快、成果更大。须专一精进,心无旁骛,放可中此鹄的。 国内关于英语的学习资料,主要有三大类:一是所谓“应试英语”,四六级、托福、雅斯等,这些东西,都是敲门砖,不是真知识。如果没有特殊需要(如出国或参加考试),不可以此学英语。另一类,可以称为“文化英语”,诸如名人演说、世界名著、英文电影、歌曲等,用来做个辅助和消遣可以,万万不能因此荒废专业;还有,就是“教科书英语”,从入门到精通、英语背诵文选、高级英文等等不一而足,同学们应该将之视为基本教材,学一套足以。一本一本地看下去,便是浪费时日了。凡此种种,都是“为英语而英语”的纯英语读物。 “纯英语”主义,说到底,是一种应试教育与出版社商业利益联姻的产物。学校、考试机构和出版商利用大众希望学好英语的心态,一方轻佻地许诺“精通”、“高级”“无敌”“高效(三十天就能流利对话?)”,另一方不断推出各类考试,颁发各种证书,证明考生的英语水平。不断地有四级、六级、托福满分的神话传出,鼓动学子浮躁的心。 我在大学就过了六级,但初次与老外谈判,却如聋如哑,如白痴一般。来澳洲后,曾经在中餐馆打工,认识一些厨师、老板,完全不懂英文,或者只能说几句蹩脚的唐人街英文,生活也没有什么不方便,收入也比多数澳洲本地人要高得多。澳洲法学院的一个小师弟,12岁随父母移民来澳洲,英文几乎成为母语,中文只听说,不能读写,他很羡慕我的双语优势,我说:“但是你的英文很好啊!”他回答:“英文好有什么用,谁都会讲英语!”。我的英文不是很好,进饭馆不会点菜、别人将笑话听不大懂,看电视、听广播,最多懂80%,但有几次作业(这里称“assignment”)在全班80几个学生中,却得了最高分。 我的意思是:(1)英语水平的高低,不能通过考试来评价(试问:通过专业八级的中国学生的英语水平与美国街头辍学少年相比,孰高孰低?);(2)学习英语的重要性不是绝对的,做外贸的当然要学英语,可是,如果北京的哥不会说“hello”,难道老外就不来看奥运了吗?(3)学英语没有专业定向,实用价值不大。有些人甚至建议,一字一句的听写VOA。即使VOA100%听懂,也就是美国的中小学生的听力水平。对于一个中国人,花上千个小时,100%听懂VOA或能流利背诵林肯讲演,又有什么实用价值呢? 纯英语主义,是一层窗户纸,大家谁都不想捅破!政府为了与世界接轨,需要英语人才,可对人才的评定,也只能通过考试;学校有教学计划,招生名额,考试通过率的要求,自然强调考试的重要;出版商出于利益最大化的考虑,当然喜欢出版大众读物(专业英语书籍有几个人买?);海归派回国后,为了混饭吃或者炫耀,时不时蹦哒出几个单词,有意无意之间,也跟强调大众英语的重要性。谁都不捅破的结果,就是误人子弟,象困在地牢里的令狐冲,炼吸星****,结果炼倒了。 纯英语主义,是将手段视为目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好英语的目的,对于中国人,是更好的交流、借鉴、吸收和评价。而现代社会又以分工细密、专业化为其特征。所以,在国内学英语没有专业定向,就是浪费时间。一句话,英语是钥匙。如果你天天为钥匙打光上腊,装金贴银,却始终不知道开哪扇门,你就是“纯英语主义者”,基本上是傻瓜的代名词。 二、我反对好高骛远的“名著主义” 学习法律英文,一定要脚踏实地,从基础学起。基础就是教科书。教科书有两特点:(1)介绍基本的专业词汇、逻辑分类和推理过程;(2)使读者对一门学问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名著和经典往往是对以往学问的总结、批判,进而提出新理论、新观点。因此,这些书不适合初学者作为入门教材来阅读。因为,没有这些基础知识、背景资料作为铺垫,费了半天劲,也是一头雾水。 比如,中国法律界一时对公平和效率的问题,探讨颇多,基本问题:“是先把蛋糕做大(efficiency)还是先把蛋糕分均(equity)”。围绕着这一问题,各种法学和经济学的经典、名著满天飞。如果要研究这个问题,其实应该首先读一本法理学教科书,了解“公平”的定义;再读一本经济学教科书,了解“效率”是什么。然后在看看这一争论的始作俑者,美国的“经济分析法学派”提出这一理论的历史背景是什么。然后才能真正明白“whataretheytalkingabout?”。这样,你会发现,其关键问题,在于“交易成本(transactioncost)”理论的提出。然后,我们反问:中国法律的交易成本有多高,是否高到影响效率了? 因此,建议同学,在读所谓经典、权威、名著之前,安静下来,读几本教科书,把基本理论、概念搞清楚。在这点上,用中文学法律和用英文学,没有任何区别。 三、我反对不求甚解的“范本主义” 借助英汉词典翻译法律文书,通过“外贸书信选”或“涉外合同范本”学习法律英语,可以“速成”,不能通达。另外,“范本”并不规范,错译、曲解、牵强附会的地方很多。 我在国内做律师的时候,见到过很多“翻译公司”翻译的合同文本,其错讹之多,令人惊讶。原因很简单,字词只有在特定语境中,才有意义。法律英语学习者遇到的尴尬局面是,多数中英文的法律词汇,都不能准确互译。比如我在论坛中曾经解释过的“法人”一词,不能译为“legalperson”,因为“legalperson”在普通法中是指能够独立承担法律后果的人,既包括自然人,也包括法人。所以,法人应该译为“bodycorporate”。 所以,范本用以用来应急或者做个参考,但不能作为学习资料使用。最好的教材还是教科书(Textbook)。 另外,最好手头有一本英文法律词典,含有对法律名词的英文解释,尽量不用或少用英汉法律词典。我曾经用过三本英汉法律词典,都是强译,没有对相关词条的解释。比如:“tribunal”在法律出版社出版的《英汉法律词典》中,被定义为(1)法庭、裁判所;(2)法官席、审判员席;(3)裁判、批判。如果在法律文书中出现“”,该如何翻译能?如果按该字典的解释,将这句话翻译为“在法院或裁判所进行的程序”,这到底是什么意思?什么是“裁判所”?其实,tribunal一词与法院相对,指行政裁量机关,也就是独立于法院之外的,对行政行为有权做实质性审查(meritsreview)的机关。(注:中国没有类似机关,因此不能直译) 四、我反对“多多益善”主义 英语国家的法律,都继承英国普通法传统,既包括成文法(statute)也包括判例法(caselaw)。如新西兰这样的小国的“法律”,印出来,也比四库全书多,而且还在不断地增加。不要说美国、加拿大、澳洲还有联邦立法和州立法之分! 因此,即使是澳洲最高院****官,也不敢说他精通“法律”(除非喝多了)。我们这些中国学习者,更不能奢望太多。所以,即使是法律书籍,也要有选择,不能看得太杂。如果对合同法感兴趣,建议先攻合同法总论。通了之后,再读合同法分论(如货物购销合同、技术转让许可合同等等) 前面说的专业定向,也包括在法律内的专业选择。以一两个法律部类为主,其他相关部类为辅,这才是一个聪明而有效的学习法。忽而宪法、忽而刑法、忽而国际法,看似花哨,也只是花拳绣腿而已。 另外,国内还有一些所谓法律英语教材,东拼西凑了一些文章,加上注释和译文,既无体系,又无侧重。这类读物,只能算作英文教材,不能当法律书学习。我们既然不能靠读法律文摘学中文法律,同样不能这样学英文法律。总结: (1)学习法律英语,是用英文学习法律,不是通过阅读法律资料学习英文。所以,要用法律的方法学习;不能用语言的方法学习。因此,我反对“纯英文”主义; (2)法律的方法,就是从基础学起,找到法律发展的逻辑起点,了解名词术语的特定含义,把握法律单元的整体构架。唯一能够满足这一要求的就是教科书。因此,我反对“名著”主义。 (3)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是“记问之学”,古人说,“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因为背来背去,都是别人的东西,没有自己的心得,不是真实的学问。学习法律英语也是一样。因此,我反对“范本”主义。 (4)最后,法律涉及面太广,因此,必须有专业定向,有选择,有取舍,有主次,有先后。把有限的时间安排好。否则,枉费心血,一事无成。因此,我反对“多多益善”主义。
2. 从商务合同法的角度来看,misrepresentation的定义是什么意思
1. 虚假陈述
2. 误述
3.虚报
例1. 虚假陈述
Misrepresentation is different from warranty in the contract law.
虚假陈述侵权与契约法上的担保制度不同。
Study on the Scope and Computational Method of the Compensation for Misrepresentation in the Securities Market
证券市场虚假陈述损害赔偿范围及计算方法研究
Secondly, it discussed the essential factor of misrepresentation;
其次,论述了虚假陈述的内在要素,即虚假陈述以其内容的重大性为前提。
Legal Principle Analysis on Deficiency in Civil System of Misrepresentation
虚假陈述民事制度供给不足的法理分析
On the Action Form of Civil Case of Misrepresentation
论虚假陈述民事案件的诉讼方式
例2. 误述
Discussion on the misrepresentation of charter party and its legal effect
论租船合同中的误述及其法律后果
In practice of chartering market, a lot of disputes arise because the misrepresentation made by one party caused the loss or damage of the opposite.
租船合同中 ,通常会因为一方当事人的误述导致对方的损失 ,因此产生的争议时有发生。
例3 虚报
Misrepresentation of the Registered Capital
虚报注册资本罪探微
其余
“misrepresentation”译为未确定词的双语例句
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 Information Misrepresentation in Social Decision Making
社会决策中信息错误表征的实验研究
The system is that according to the agreement and laws the insurer appoints the auditor to audit the financial reports of the insured, and undertakes the responsibility for compensation to third parties' losses suffered as result of misrepresentation in financial reports.
财务报表保险制度,指的是根据投保公司与保险公司签订保险合同,由保险公司负责委托审计师对投保公司的财务报表进行审计,并依法承担投保公司过失造成财务报表陈述不实,导致的第三者经济损失赔偿责任。
The beginning of the article has drawn the conception of the pure economic loss through several concrete cases, and point out that the research range of this article is relational economic loss and the pure economic loss caused by negligent misrepresentation of experts.
文初通过几个具体的案例引出了纯经济损失的概念,通过契约法和侵权法对该问题处理机制的评析,作者将本文论述的核心——第三人纯经济损失问题提取出来,即相关经济损失和第三人由于专业人士过失不实陈述导致的纯经济损失。
The content of the second part incorporates the liability incurred on lawyers for securities misrepresentation in USA, the job difference between accountants and lawyers in securities issuing and trading must be cleared to differentiate their liabilities.
第二部分介绍美国证券法上律师在信息披露中因为不实陈述对投资者承担的民事责任,律师在证券发行和交易过程中辅助发行人的工作与会计师并不相同,律师和会计师因为各自工作所要承担的责任应该分清,另外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要认清法律上认定的陈述作出者才是责任的真正承担者;
Insurer can only revoke the insurance contract when the insured makes misrepresentations instead of finding clues of misrepresentation in order to terminate the contract.
笔者认为,因投保人不如实告知订立的保险合同是意思表示不真实的合同,属于可以撤销的合同,而非可以解除之保险合同。 保险人因此只享有保险合同的撤销权。
3. 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程中can't+offer+和acceptance的区别
摘要 您好,Promise,Acceptance 和 Offer三者均为合同法中常用词。其中,promise是要约人向被要约人所作要约,为一种主动的“允诺”或“许诺”[1]。而acceptance 则为 “承诺”,是被要约人(offeree)对要约(offer) 的一种认可[2]。offer则与promise意思相同,是主动对他人的 “要约”[3];但与promise不同的是offer可以撤销(revocable); 而promise作为“允诺”则不能撤销[4]。
4. 合同法 英译汉
考虑的有价值的东西抄的承诺者一个受允诺人交换有价值的东西的承诺人对约定。典型的,有价值的东西是一个付款,虽然它可能是一个行为,或克制行动,当一个特权这样做,如成人不吸烟。
考虑由一个法律上的损害和讨价还价。一个法律上的损害是承诺者做什么或不做什么,你有权利去做,或自愿做或不做某事,在一个协议。便宜的东西是允诺人(党作出承诺或提供),通常是一个法律意识。在法律上的损害和讨价还价原则一起考虑和创建一个交换关系,双方同意交换的东西,其他有希望。
5. 合同法英文版翻译问题
首先说明,我不是专业人员呵,这里尽力给你分析一下吧
对句子的理解关键就在 assent acceptance agree这三个词上
第一句话condition assent is not acceptance 对assent给出了一个大概的定义,就是 assent并不等同于 acceptance
这是英文里的词义辨析了,可能在需要的情景里就用英文原词表达比较准确。
我认为在这里 assent表意的程度是最轻的 而 agree和acceptance几乎就是等同程度的了,都比assent要重,要更进一步
这里给出《现代英汉综合大辞典》的解释:
assent acceptance
vi n.
同意;赞成;答应 接受; 验收
让步 答应, 承认; 认可, 肯定
【商】承兑, 认付(票据等)
信受(学说)
agree
vi.
一致; 相合
同意, 赞成
约定, 允诺, 答应
相宜, 调和, 符合
和睦相处
【语】(人称, 数, 格, 性及前后对应)一致
感觉用中文表达可能多少会存在差异,不知道专业的书上是怎么处理的,这里提出我的看法供你参考吧(译文):
对(合同)条款的 同意 并不代表/并不等同于 对(合同)条款的 接受。
对(合同)条款的同意并不具有约束力,除非且直到 要约人 认可了(合同的)条款——这样,此后合同的条款就必须被 执行/完成
上面的翻译中,我用了 同意 接受 认可 来区分程度的轻重,希望不是词不达意吧!
呵呵,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
6. 有哪些法律翻译的入门书
法律翻译复的入门书推制荐:孙万彪《法律翻译教程》(英汉+汉英)、李克兴《法律文本与法律翻译》、陈忠诚 《民法通则》AAA译本评析、范文祥《英文合同阅读与分析技巧》、《法律英语实务》、《鏖战英文合同》、《法律英语 核心术语 :实务基础》,希望可以有帮助。
7. 单证中英文对照章有法律效率吗的用处
按照我国合同法的相关规定,合同上的所有条款都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因此,英文对照章是具有法律效力的。
1、中英文章。一般来说,和国外客户签合同都是用中英文章,你可以看下,国外客户盖的章一般也都是英文章。用途就是:销售合同,发票,箱单,托单等
2、报关专用章。这个上面有公司的中文名称还有企业的编号。用途:报关专用章嘛,就是用在报关单上的了
3、公司公章和法人章。核销单上要盖公司公章的,不过现在核销单取消了,也不用了。代理报关委托书上要盖公司公章和法人章
4、还有些附属的,可有可无的。比如刻有ORIGINAL字样的,COPY字样的章,这些不要也没事,我这边虽然有,我也都不用。
8. 请问谁有中国法制出版社1994年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英文对照)》的电子版可以发给我一份吗
1994年的合同法叫经济合同法,你确定需要这个已经作废的版本吗?
9. 合同翻译多少钱
合同翻译是根据翻译的语种和难易程度来定价的。一般英语合同翻译150-200元/千字,实际报价可联系翻译公司询问。
10. 想学习法律英语,有什么好的书籍推荐
如果要荐书的话,首推《英文合同阅读与分析技巧》、《英文合同草拟技巧》。网上各种老外起草的英文合同范本一大堆,如果有法律基础的话,挑不同类型的背背熟,水平就很不错了。
法律英语可以从两大类来分析。第一类是英美法为基础的法律英语。这类法律英语的学习,其实是要学习英美法的相关制度,这其中有相当多的法律术语,不系统学习整个法律制度,是很难有准确把握的。现在市面上很多介绍英美法的法律英语书籍,都是英美部门法的大杂烩,都无法起到系统学习的作用,而有可能对英美法制度产生误解或片面理解。不如选择英美法某一部门法的英文参考书进行学习,比如美国合同法,或者英国合同法;第一类之外的可以划分到第二类中。第二类可以细分为几个小类。第一种是大量的国际条约英文版本。国际条约是不同国家之间妥协的产物,所以其术语的使用,都在于条约的定义,有点自称体系的味道。这类法律英语在各大国际组织官网上俯拾即是,有很多的资料可以学习;第二种是非英语国家翻译成英语的资料,比如有的网站会把德国法院判决翻译成英文挂到网上,当然还有非英美法国家人士用英语介绍其国家法律制度的各种文章。此类文章,有强烈的法域背景,其中一些制度和术语的理解,必须结合所在国家的制度,否则也会产生误解。这类资料实务中不太常用,一般主要是搞学术研究的才需要用到。第三种是把中国的一些制度、法律文本翻译成英文形成的英语法律资料。这类法律英语实践中比较常用,所以从第二种里面分离出来单说。如果是单纯介绍中国的法律制度,那么无论如何翻译,都会带有中国制度的特色。这一类的法律英语资料主要是给外国人看的,中国人直接看中文的资料,更加可靠容易理解。实务中,也有需要把合同文本翻译成英文的,比较靠谱的是使用类似国际条约的法律英语,相对会比较准确。学习资料当然也就和学习国际条约法律英语类似。
小小总结一下,与其大而全的学习法律英语,不如选择某个感兴趣的或者与工作相关的部门法去深入了解。学习业务的同时也提高了英语。不太建议读把完整制度割裂得支离破碎的大杂烩法律英语书。实在要读,要找本相关制度的中文教材一同翻看,以免被误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