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法的发源地
『壹』 世界上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经济法规是美国的谢尔曼法还是德国的煤炭经济法
谢尔曼法.
谢尔曼法1890年制订,德国的煤炭经济法1919年制订.但德国的煤炭经济法是世界上第一个以经济法命名的法规.
谢尔曼法
1890年,美国国会制定的第一部反托拉斯法,也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授权联邦政府控制、干预经济的法案。
该法规定:凡以托拉斯形式订立契约、实行合并或阴谋限制贸易的行为,均属违法,旨在垄断州际商业和贸易的任何一部分的垄断或试图垄断、联合或共谋犯罪。违反该法的个人或组织,将受到民事的或刑事的制裁。
该法奠定了反垄断法的坚实基础,至今仍然是美国反垄断的基本准则。但是,该法对什么是垄断行为、什么是限制贸易活动没做出明确解释,为司法解释留下了广泛的空间,而且这种司法解释要受到经济背景的深刻影响。
现代经济法的概念 形成于20世纪初期。1906年,德国学者在《世界经济年鉴》中使用了经济法这一名词,用来说明与世界经济有关的各种法规,但并不具有严格的学术意义。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时,德国政府为了适应战争的需要,加强对重要物资的控制,颁布了大量的法规。1914年8月帝国议会通过了14项战争经济法规,其中最重要的是《授权法》,授权参政院在战争期间准予"发布对于防止经济损害所必要的措施",继之又颁布了《关于限制契约最高价格的通知》(1915)、《确保战时国民粮食措施令》(1916)等。战败后的德国,为了摆脱经济上的困境,制定了一些重要的产业统治法和卡特尔法,如《煤炭经济法》(1919世界上第一个以经济法命名的法规)、《防止滥用经济权力法令》(1923)等。这些法规,表现为行使国家权力直接干预和操纵经济,试图把实施社会化政策同保护私有财产制度、契约自由原则结合起来。这些法律的出现,引起了法学界的重视。一些学者认为这些法律即是经济法;研究经济法应是法学中的一门新的学科。
『贰』 经济法的起源
19世纪来末20世纪初,在西方,资本主义自国家为了克服经济发展过程中市场调节的盲目性与滞后性,排除市场竞争障碍,制定了现代意义上的“经济法”,其功能就是对付社会经济发展中因市场失灵引发的经济危机。而在东方,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直接刺激了社会主义经济法的出现。那时的经济法,功能也比较单一,即作为国家推行经济政策、实现经济计划的手段。在改革开放前的我国,经济法实质上已经成为国家行政权力命令的翻板。当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与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化,经济法被赋予了新的活力,它具有其他部门法所无法替代的独特功能,因而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也日益重要起来。当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进入攻坚阶段,当我们面临社会转型时期的当代中国而思考我国经济法体系构建,当我们最终决定“入世”并已经面对WTO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时,我们就不得不重新审视经济法在人们社会生活中所具有的独特功能了。
『叁』 为什么经济法起源于德国又传到了中国
中国很多现代法都是清朝的时候中国学者照小日本改良的。而小日本是照着西方法律抄专的其中属德国法律占很大的比重。因为日语比较容易,而且小日本当时的现代化进程也是得益于模仿欧洲的模式,并且非常成功。由于文化的相近清政府就决定也按照日本的模式改造中国。可惜记过不尽人意。
『肆』 经济法是最早产生于哪个国家
1、最先在其著作中提出经济法概念的学者是摩莱里。 2、世界上首次将经济法作为法律名称加以使用的国家是德国。 3、现代经济法的发源地是德国。 4、颁布世界上第一部经济法典的国家是苏联。
『伍』 经济起源
自从人类诞生以后,就产生了人与自然界的物质变换关系问题。这一关系的实质内容就是: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不断地向自然界“宣战”,通过劳动利用和改造自然资源以满足自己不断增长的多方面需要。这就是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这种经济活动要采取什么形式进行,不少思想家和经济学家都进行过考察和研究,而马克思的论述是为大多数学者所接受的。他提出的社会经济发展趋势是: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产品经济三个历史阶段。而现时我们所处的正是商品经济后阶段为“复杂商品经济”,即“市场经济”发展时期。
在猜想未来世界经济格局前,先得有一个对经济发展的认识,这就是社会客观经济形态发展的每一个历史阶段,都有一个由产生到成熟、由初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因而会体现出不同发展时期的阶段性。认识了这点就明白了发展的总体方向。
市场经济在本质上就是商品经济,是商品经济形式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它以“市场”为核心、以市场机制为纽带来构建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的系统,通过市场把社会各个经济主体紧密地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网络结构。
『陆』 "经济法"这个概念,最早哪国人提出的
"经济法"这个概念,最早德国人提出的。
经济法是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关系进行整体、内系统、全面、综合调容整的一个法律部门。在现阶段,它主要调整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以各类组织为基本主体所参加的经济管理关系和一定范围的经营协调关系。
经济法最早产生于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国家学家关于经济法的概念,主要见于德国,日本等大陆法系国家的学术文献中。英美法系国家尽管存在我们看来属于经济法的法律规范,但它们不注重法律部门的区分,没有民法的概念,更没有经济法这一概念。因此,要说明大陆法系国家,尤其是德日学界对经济法的解说。
『柒』 经济法的概念最先由谁提出来的起源于谁的那个著作
“经济法”这个概念是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摩莱里在1755年出版的《自然法典》一书中首先提出的。
『捌』 根据主流观点,国际经济法什么时候起源 a 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的产物 b 二
根据主流观点,我今天就说了,什么时候去办证,对方的闹钟断就断。
『玖』 金泽良雄的著作介绍
《经济法》一书共分经济法总论、经济组织法、经济活动法三部分。经济法总论包括经济法的意义、本质,经济法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经济法中的规制与计划,日本经济法的沿革、经济行政组织等7章;经济组织法包括个别企业法,合理化法,竞争政策法,产业结构法,国家管理法,特别企业形态法等6章;经济活动洗包括资金和金融规制法,物资与物价规制法,对外经济法,资源规制法,消费政策法等6章。限于篇幅,这里仅就本书第一部分经济法总论中的要点作些介绍、评述。 1、经济法的概念与本质
金泽良雄首先对关于经济法概念的历来的学说作了探讨。他指出,在经济法发源地德国,关于经济法的要领主要有五种观点;集成说,认为凡是以直接影响国民经济为目的的规范的总体就是经济法;对象说,与集成说相对,主张将经济法作为对象来研究,并作为法律分支承认其独立性;世界观说,认为只有具有现代法特征,并渗透于现代法的经济精神为基调的法才是经济法;方法论说,强调经济法是有关经济生活的法律领域中适用法学研究的社会学方法;机能说,着眼于法律的机能,认为以国家编制经济特有的法律是经济法。
为了解决战后日本的经济法律问题,日本学术界在接受德国学说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关于经济法概念析诸种见解。主要有:
(1)与市民法对比来理解经济法的见角,认为经济是与“现代性所有权法”的现代法(市民法)相对的“社会性所有权之法”的后现代法。
(2)将约束和统制列为经济法中心概念的见解,认为经济法是从国民经济整体立场来约束经济之法,或是将市场“统制”列为中心概念的法律。
(3)将《禁止垄断法》理解为经济法重点因素的见解。
(4)将经济法理解为“维持垄断阶段中资本主义体制的经济政策立法”的见解。
(5)关于以“经济性从属关系”为前提的法律是经济法的见解。
金泽良雄认为,在上述各种学说中,集成说、世界观说、方法论说,在严格意义上不是经济法概念本身,故不予深入讨论。对象说虽需再作进一步分析,但它着眼于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现象之外,,又以由此所产生的实质性社会结构(“组织经济”、对国家和个人的“社会”、“统制经济”)为对象,这一点比以前在日本流行的、将经济法对象仅仅一般地求之于“企业者’’的企业者说远为优越。机能说从国民经济整体的立场出发来把经济规制到一定方向,以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现象为前提,符合经济法产生的基础和发展实际。但是对经济法机能发生的内在基础的讨论,将涉及经济法的本质,故有待进一步探讨。至于战后日本学者对经济法概念的诸种见解,也都既有可取之处,又不乏进一步商榷与探讨的地方。
基于上述分析,金泽良雄指出,对经济法概念与本质的分析,必须从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特征入手。可以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立法分为两类:作为自由主义经济的法与垄断资本主义的法。前者是以确保个体自由的市民法,后者就是协调国家对经济干预的经济法。由此,金泽良雄得出自己的结论:经济法不外是适应经济性即社会协调性要求的法律。换言之,经济法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为了以“国家之手”来满足各种经济性,即社会协调性要求而制定的法。
2、经济法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 在德国与日本,有许多学者认为,经济法作为一种社会法,是介于公法和私法之间的第三类独立的法律部门。金泽良雄认为,这种观点值得商榷。因为公法、私法与经济法之三分法是以然而,在当代社会,随着资本主义的日益成熟,国家与个人间经济的日益交叉、同一,使国家与市民社会的二元论必然趋向崩溃,使将公法与私法的区别绝对化的观点自然地受到批判。因此,金泽良雄认为,三分说中提出的所谓经济或社会法的“独立法域”本身,实质上应该包括在公法和私法的自身发展之中。换言之,应该认为经济法是与公法、私法两者重叠存在的。他认为,在实体法领域,绝对不能忽视实施着公法和私法的规制。在这一限度内,经济法为满足社会协调性的要求,不仅采取公法的规制(如作为《禁止垄断法》执行机关公正交易委员会作出的裁决措施等),也采取着私法方面的规制(如依据私法规定,一定资金以上的公司须以某行政长官的批准为成立要件等)。在这种意义上,经济法正是跨于公法与私法两个领域,并也产生着与这两个领域互相牵连以至彼此交错的现象。
根据上述对经济法的分析,金泽良雄阐明了经济法与相关学科的关系以及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即在经济法与宪法的关系上,经济法由宪法确认其存在,并在许多方面受宪法的规制。而经济法又通过其经济协调功能,实现宪法的目标;在经济法与行政法的关系上,经济法中的规制,往往须通过行政权干预经济才能实现,在这个意义上,也可以将其理解为经济行政法。在经济法与刑法的关系上,经济法作为刑事特别法或经济刑法而与刑法发生联系。在经济法与民法的关系上,一方面,经济法因协调某些纵向经济关系和采用行政法手段而与民法相区别;另一方面,经济法有时也采取私法规制的形式。在这个意义上,经济法具有民事特别法的属性而与民法相联系。在经济法与商法的关系上,商法一般是以企业自身的组织与相互交易以及个体间利益为规范中心,而经济法则从国民经济的立场出发,是在包括企业在更广泛的范围里实现经济秩序化的法律规范。在经济法与劳动法的关系上,劳动法作为劳资关系法、工人生活秩序法,与经济法是有区别的。在经济法与国际法的关系上,作为国内经济法,与国际国家支持公法、市民支持私法与社会支持经济法为理论基础的。经济法在规制方法、目标等各方面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3、经济法中的规制 “规制”一词,是日本经济法中的重要概念,不弄清它,就很难理解日本经济法的实质。金泽良雄是从下述几个角度阐述这个,概念的。
(1)规制的含义。在经济法上,规制相当于广义的“国家干预”。这种“干预”涉及到消极的(权利限制)和积极的(促进保护)两个方面。
(2)规制的对象。经济法规制的对象,就是经济生活,即涉及到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经济循环的全过程,并包括与此有关的金融、运输等一系列经济生活。
(3)规制的目的和作用。经济法规制的目的,在于从经济政策上实现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社会协调的要求,其作用主要是为了国民经济的宏观发展而通过修改甚至破坏民法的平等关系或建立这种关系的条件,形成一种特权(或优惠)关系,如某种产业的保护促成法、优先贷款措施等等来实现的。 、
(4)规制的方式。分为权力强制性规制和非权力性规制两种,前者包括依据法律实施的直接规制(如依据《物价强制令》规定的禁止不当高价合同)、依据行政权进行的规制(禁止许可等)…以及通过立法对私法方面设置强制性的规制(如农业危机时制定的《金钱债务临时调停法》等)等等。非权力性规制包括国家成为经济活动的主体以及国家对私人经济给予经济援助两个方面。
4、日本经济法的沿革
日本各经济法学家的著作,一般都涉及这个课题。相比之下,金泽良雄的论述较为充分。这主要得益于他对日本经济立法史的专深研究(1985年,金泽出版了日本第一本经济法史专著《经济法的史的考察》)。从金泽的论述中,我仃J可以探知日本经济法发展的大体轨迹。
(1)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经济法。如《军需工业动员法》(1918年)、《炼钢行业奖劢法》(1917年)等,它们为第一次大战后日本经济法的正式产生打下了一定基础。
(2)第一次大战后经济危机时期的经济法。为了治理战后的经济危机以及对付后来的战时经济干预,制定了一系列法律,如《米谷法》(1921年)、《银行法》(1927年)、《重要产业编制法》(1938年)等,这些立法已具务了现代经济法的诸项特征。
(3)第二次大战期间的经济法。为确保战时经济,制定了一系列国家编制的法律,如《国家总动员法》(1938年)、《战时紧急措施法》(1945年)、等。
(4)第二次大战后初期的经济法(1945-1954年)。适应战后初期日本的各项政策,日本制定了《关于限制武器、飞机等生产的事宜》(1945年)、《持股公司清理委员会令》(1946年)、《禁止垄断法》(1947年)、《企业合理化促进法》(1952年)、《农产品价格稳定法》(1953年)等法律,从而,有效他促进了当时的经济恢复工作。
(5)经济成长期的经济法(1955-1970年)。特点是向开放性经济体制过渡,扶植中小企业、改进农业现代化等方面的立法日趋完备。
(6)美元危机与石油危机后不景气时期的经济法(1971-1976年)。此时,日本主要制定了一系列稳定经济、节约能源的立法,如《国民生活稳定紧急措施法》(1973年)、《石油供求适度化法》(1973年)等等。
(7)稳定发展和结构性不景气时期的经济法(1976年以后)。这时期主要有《稳定特定不景气产业临时措施法》(1977年)、《稳定特定不景气产业临时措施法》(1978年)、《中小企业破产防止互助法》(1977年)、《特定不景气地区中小企业对策临时措施法》(1978年),以及强化反垄断措施的《禁止垄断法》的修改和外江及外贸管理法修改等等。 与日本其他经济法革作相比,金泽良雄的《经济法》一书具有自己的显著特点,即:第一,紧紧扣住战后日本数十年经济立法的实践。战后日本的经济立法,是世界各国中最频繁、最活跃的,通过各个时期、各个阶段目标与重点不同的法律措施,日本的,通过各个时期、各个阶段目标与重点不同的法律措施,日本修正了垄烦恼资本主义的体制,有效地治理了战后各次经济危机,促进了工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的蓬勃发展。金泽良雄的《经济法》一书,反映了这一波澜起伏的历史过程。它紧紧扣住上述经济立法的实践过程,从经济组织和经济活动两大系统入手,多层次、多角度地作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和阐述,既对战后日本各项主要的经济立法的形成、发展、内容、功能、社会价值以及利弊得失等作了说明,又对日本战后数十年宏观的经济立法实践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在使经济法学适应、指导日益变动的社会经济生活实际方面树立了楷模。
第二,资料丰富、内容充实、论述详密。金泽良雄从事经济法教学和研究达40年,并参加过一系列经济立法实践活动,具有丰富的经济理论与实务经济。经过他精雕细刻、多次修订再版的本书,阐述重大经济法理论与实务经验。经过他精雕细刻、多次修订再版的本书,阐述重在经济法域数十个,涉及具体法规上千个,参考了各种语言文献数十种,加上各种附表等,资料十分丰富。同时,本书除对《禁止垄断法》这一日本经济宪法作了深刻分析之外,还对个别企业法、合理化法、产业结构法、国家管理法、特殊企业形态法、资金和金融规制法、物价规制法、物价规制制法、对外经济法、资源规制法、消费者政策法等作了充分论述,内容充实,体系也较完整。此外,《经济法》一书对日本经济法学中的一系列概念、术语的解释、阐述也比较清晰、确切。因而,本书在战后日本十余种经济法著作中可以说是比较杰出的一本。正如日本著名经济法学家丹宗昭信在《书评·金泽良雄的<经济法>》一文中所说:“战后关于经济法的菱出了若干册,但其中大多数只将《禁止垄断法》作为论述中心,对其他高速经济关系的法律涉及甚少。金泽良雄的《经济法》一书与这类经济法著作截然不同,它不仅研究《禁止垄断法》,而且还将其他各类经济关系法规与〈禁止垄断〉话在同等重要地位而广泛涉及予以充分论述,它是战后出版的经济法专著中最全面、最优秀的一本。”
第三,本书在将满足社会协调性要求作为经济法之目的与本质,并将各项经济法规纳入其中以构造现代经济法学体系方面进行了尝试,作出了努力。同时,在将经济法作为完成日本政府经济政策的法律技术和手段方面,本书也作了系统的论述。这些,也是本书与其他各种经济法著作相区别的地方。
当然,如有的日本学者指出那样,金泽良雄的《经济法》一书在体系上也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如将竞争政策法(禁止垄断法、垄断形成法、市场进入规制法、市场领域高速法)放入第二编经济组织法中就不太妥当。因为,竞争政策法作为规制和高速妨害经济活动自由行为的法律,具有经济活动自由保障法的性质,将其放入第三编经济活动法似更为贴切,等等。 尽管如此,金泽良雄的《经济法》一书仍不失为日本经济法学界一本划时代的作品,具有重大的社会价值,对我国也有借鉴意义。尤其是本书中总结与阐述的数百种日本现行经济法规的精神与实施情况;关于经济法的概念、本质,经济法中的规制与计划,日本经济法的历史沿革等的见解;《经济法》一书所构造的经济法学体系,等等,对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强经济立法与经济司法,促进经济法学教学与研究等,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拾』 “经济法”这个概念,最早哪国人提出的
1、最先在其著作中提出经济法概念的学者是摩莱里。
2、世界上首次将经济法作为法律名称加以使用的国家是德国。
3、现代经济法的发源地是德国。
4、颁布世界上第一部经济法典的国家是苏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