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分法适用于社会吗
Ⅰ 政治上什么是两分法什么是两分法,什么又是两点论
没有本质区别。其哲学理论基础都是对立统一规律。
常见的运用:
1、看社会,既要看主流,也要看支流;
2、看工作,既要看成绩,也要看问题;
3、看他人,既要看缺点,也要看优点;
4、看自己,既要看长处,也要看短处;
等等。
说起来简单,用起来复杂。
Ⅱ 什么是经济学里面提到的“古典二分法”
一、什么是经济学里面提到的“古典二分法”
古典二分法是古典经济学家把经济分为两个互不相关部分的研究方法。当时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分为实际经济与货币,相应地经济学分为经济理论和货币理论。经济理论研究实际经济中产量的决定,即产量是由制度,资源,技术等实际因素决定的,与货币无关。货币理论说明物价水平的决定,即我们所公认的货币数量论。宏观经济学中认为是名义变量和真实变量的理论区分。
二、古典二分法的发展
当人类社会进入市场经济之后,货币的作用日益重要了,不仅市场经济的最早代言人重商主义者把货币等同于一国的财富,以保护主义贸易政策实现富国富民,而且,有更多的经济学家看到了货币对经济的直接影响。18世纪的美国哲学家和经济学家大卫·休谟就指出:“在货币输入空前激增的各国,一切带有了起色,面貌一新;各行各业朝气蓬勃,干劲十足,商人更加雄心勃勃,力图进取,制造业者更加兢兢业业,精益求精,连农民扶犁也手脚轻捷,格外用心了。”休谟的这句话是指货币增加刺激了总需求,引起经济繁荣。
但货币量剧增也未见都是好事。十五六世纪地理大发现和随之而来的西欧各国对海外的掠夺使作为货币的金银大量进入这些国家。货币的这种急剧增加并没有引起经济繁荣,相反都导致物价飞涨,这被经济史学家称为“价格革命”。这次“价格革命”使经济学家更加审慎地看待货币,这就产生了至今仍有影响的货币数量论。在对货币与经济关系的研究中,凯恩斯以前的古典经济学家形成了一种与主流地位的观点——古典二分法。
三、古典二分法的内容
古典二分法就是把经济分为两个互不相关的部分———实物经济与货币。相应地,经济学也分两个互不相关的部分———经济理论与货币理论。经济理论研究实物经济中产量的决定,决定产量的是资源、人口、技术这些因素。货币理论研究货币如何决定物价水平。根据货币量同比例变动,货币的价值(即购买力)也取决于流动中的货币量,与货币量反比例变动。换言之,货币量变动引起物价水平同比例变动和货币价值反比例变动。这就是著名的货币数量论。由这种古典二分法又得出了一个重要的推论:货币中性论。这就是说,在经济中,货币量的变动只影响物价、名义利率、名义汇率、名义GDP这些用货币单位表示的名义变量,并不影响真实利率、真实汇率、真实GDP这些用实物单位表示的真实变量。这种理论的基本观点是货币对经济没有实质性影响。
Ⅲ 社会学中多重二分法的优缺点
“二分法”是哪个啊?数学里面的还是哲学的,如果是后者,那么“二分法”表面看上去公正、全面,实际可能走向极端的分立思维,许多客观事物不能简单的二分,可能其内在具有复杂的联系,一旦坚持二分,结果倒失去了客观、全面的基础
Ⅳ 什么是二分法
二分法(Bisection method) 即一分为二的方法. 设[a,b]为R的闭区间. 逐次二分法就是造出如下的区间序列([an,bn]):a0=a,b0=b,且对任一自然数n,[an+1,bn+1]或者等于[an,cn],或者等于[cn,bn],其中cn表示[an,bn]的中点。
(4)二分法适用于社会吗扩展阅读
典型算法
算法:当数据量很大适宜采用该方法。采用二分法查找时,数据需是排好序的。
基本思想:假设数据是按升序排序的,对于给定值key,从序列的中间位置k开始比较,
如果当前位置arr[k]值等于key,则查找成功;
若key小于当前位置值arr[k],则在数列的前半段中查找,arr[low,mid-1];
若key大于当前位置值arr[k],则在数列的后半段中继续查找arr[mid+1,high],
直到找到为止,时间复杂度:O(log(n))。
Ⅳ 二分法查找的适用条件
说”二分查找法只适用于顺序存储的有序表“是正确的,说”指线性表中的元素按值非递减排列(即从小到大,但允许相邻元素值相等)“是为了程序的确定性。
实际上只要有序就可以。按递减排序也可以用二分法。只是必须把算法规则改变一下。
递增的算法:拿要查找数值与中间序号的数值比较若相等,查找成功;要查找数值比中间序号的数值大,在右边查找,低端序号改为原中间序号加1;要查找数值比中间序号的数值小,在左边查找,高端序号改为原中间序号减1;如此反复。
递减的算法:拿要查找数值与中间序号的数值比较若相等,查找成功;要查找数值比中间序号的数值大,在左边查找,高端序号改为原中间序号减1;要查找数值比中间序号的数值小,在右边查找,低端序号改为原中间序号加1;如此反复。
Ⅵ 货币供给为什么有二分法,三分法,受什么决定
一、二分法(流通现金和存款)体现的是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对社会的负债,而三分法(现金、准备金和存款)体现的是中央银行对社会和商业银行的负债以及商业银行对社会的负债。
二、原因:我们知道中央银行的地位关键,银行的银行、发行的银行、国家的银行。为了体现央行对最终货币的调控所有权,我们就要探寻准备金和存款之间到底有没有一种稳定的关系来满足使得央行对最终货币量的调控,由此使二分法和三分法有了一个稳定统一关系。其二,由于准备金是央行对商业银行的负债,存款又是商业银行对社会的负债,这两者能不能统一问题就是三分法出现的原因。
(欢迎接受不同意见和批评!)
Ⅶ 社会问题的分类
二分法:默顿和尼斯贝特将社会问题分为两大类:①偏差行为,包括犯罪、精神病、吸毒、自杀、娼妓;②社会解组,包括世界人口危机、种族关系、家庭解组、社区解组、都市交通问题、灾难等。洪雷将社会问题分为:现性社会问题;隐性社会问题
(2)三分法:杨国枢和叶启政将社会问题分为三大类:①社会性的社会问题,如人口、贫穷、农村和都市发展、环境污染与保护等;②制度性的社会问题,如家庭与婚姻、老人与福利、宗教问题、就业问题等;③个人性的社会问题,如犯罪、色情与娼妓、自杀等。(详细见P38)
(3)四分法:H.奥杜姆针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各种社会病态现象,将社会问题分为:①个人病态问题,如酗酒、自杀、心理缺陷、精神病残疾等;②社会病态问题,如离婚、遗弃、私生子、娼妓等;③经济病态问题,如失业、分配不均、贫富悬殊等;④社会制度病态问题,如政治腐败、贫民、宗教中的病态等。
(4)五分法:兰迪士的分类是:①个人调适的失败;②社会结构的缺憾;③个人对适应的失败;④政治和经济问题;⑤社会政策和制度的失调
Ⅷ 两分法和两点论的含义及区别
含义:
1.两分法就是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2.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也就是全面看问题啦)
虽然两分法和两点论看似没有什么区别,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具有相通的地方
但是我们可以发现这两种都是哲学上所说的方法论,而它的世界观是不一样的,世界观是决定方法论的。
1.两分法的世界观是矛盾是对立统一的;
两点论的世界观是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建议楼主将两点论和重点论和在一起记忆,因为回答问答题时,这两个一般都是连在一起的。
2.第二个区别是两分法是要求看到事物的两面,既不利一面和有利一面
而两点论是既要看到事物中最重要,可以决定一切的一面,也要看到不是很重要的一面
举个例子:比如说我们看待网络发展的问题,如果用两分法来看,就要看到它对于社会发展的进步方面,也要看到它阻碍社会发展的方面,就像是网瘾啊,浏览不健康网站啊。
那如果我们用两点论来看待一件历史事件产生的原因,可以从经济,政治和文化角度来回答,但是起根本作用的就是经济(所以经济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但是我们全面看待了这一历史事件,所以说我们坚持了用两点论的观点来看待
明白了吗?
Ⅸ 什么是文学上的二分法
中国文学起源于先秦文学,如鲁迅所言自原始社会劳动的“杭育、杭育”派起,文学便已发端,那么,当早于先秦,但其写实之风与后来的眉目传情之类的浪漫之类均可分别归入孔、孟现实流派与老庄浪漫流派,而二者从孔、孟,老、庄方开始有集中式的代表人物,所以还从孔、孟及老、庄说起。
先说孔、孟,说及孔孟,便从《论语》起,《论语》实则是语录体散文,既是语录,就是伟人说了话,学生及后人用笔记录下来,与后来文革时期的“毛主席语录”并无二致,那自然是写实的成份更多,简直就是一些实际的对话实录,如现在电视的现场直播,央视二套的《对话》,我们看到的更多的就是当时当世,伟人或名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所以是名符其实的“现实主义”写作流派。
《论语》仅20篇,后与南宋之后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和《孟子》号称《四书》,《论语》中可见孔子的思想与行为对后世的巨大和深远影响,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经诗书教习弟子,以德行影响身边人,不语怪、力、乱、神,教人循循善诱,对于现实,周游列国,为行己“道”,说破嘴皮,席不暇暖,对现实采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态度,是入世和积极的人生态度的实行者。
所幸《论语》中也有其他人的写实描写,不仅孔子一人的“独角戏”,虽只有20篇,但其他配角也演足戏份,《先进》侍坐章,仲由坦率、冉求、赤的谦逊,曾点的洒脱,虽则语言简短,但写实中自见人物性情。
《孟子》则是记录孟轲也就是孟子的言行的书,孟子散文特点气势雄浑、感情强烈,笔带锋芒,如政治演说般富于鼓动性,既如政治演说,当然也是写实与实写的居多,更多是孟老先生与各诸侯王之间的对话,其政治主张,历历在目,现实主义写法中夹杂复杂多样的譬喻,甚至全段整篇用比,前者如“牛山之木”一章(《告子》上),后者如“晋人有冯妇者”章(《尽心》下),各类写法,纷繁芜杂,令人目不暇及,但这些写法,全部写实,并不凭空取物,并不如现在的《星球大战》类的乱想,而所有文章材料,均取之于现实,来源于社会,文章也服务于社会,社会功利目的明显。
再说老、庄,说起老庄必谈《道德经》,而实际论之,老子姓李名耳,其成书《老子》实际考证后,应为《德》经在前,《道经》在后,故实际应名《德道经》,但此无关本文大局,避之不论,就以《道德经》称之,他是主张忘情寡欲,绝圣弃智的,主张无为而治,对现实有看透了的想法,于是想到“小国寡民”,想到“老死不相往来”,尽管老子悟出了一些祸福相因的通俗哲学,感受到了剥削者的“盗夸”,但其根骨里是乌托邦一样的虚无与浪漫。
河南商丘人庄子则更洒脱,与临省山东曲阜的孔子虽不同世,相距也不过200年间,但其思想体系与政治观点乃至创作手法,均如唱对台戏一般格格不入。因不满现实又无力反抗,因而决定隐居遗世,一方面议君相,讥儒墨,一方面否定一切,齐万物,一死生,强调精神胜利而自我麻醉,“人生天地如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干嘛那么认真呢,只要活得自在,活得洒脱,其他皆可不论。《庄子》之文大量引用神话,想象奇幻,最富于浪漫主义色彩,像我们现在的《哈利.波特》,各种小动物均能言语,一切有生物,一切无生物均能说话。读《庄子》文,如坐春风,如享浪浴,不美何哉。
更加《庄子》多用韵文,特别是庄周本人所作的内篇,声调铿锵,读之如听仙乐,写作风格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有时像万斛源泉,随地涌出,汪洋姿肆,妙趣横生
Ⅹ 文学类型二分法
二分法
二分法是我国最早的分类法,也是“文学”与“文章”尚未分家时的一种粗略的分类方法。它是根据作品的语言是否押韵而把所有的文章分为韵文和散文两个大类。韵文指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作品,如诗、词、歌、赋、铭、诔等;散文是指没有固定节奏和韵律的作品,如神话、寓言、游记、小品、小说、论、表、奏、檄,以及历史、哲学、各种社会和人文科学的文章等。二分法也叫“文笔”之分。在魏晋以前,有韵的韵文作品叫“文”,无韵的散文作品叫“笔”。如刘勰说:“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 [1] 那时的“文笔之辨”,也就是韵文与散文的区别。后来文学样式增多,“二分法”显得过于笼统,局限性较大,不能适应文学体裁发展的需要,人们不再使用这种分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