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社会现象的法
A. 法律对社会的作用是什么
法的作用可以分为规范作用与社会作用。这是根据法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作用的形式和内容,对法的作用的分类。从法是一种社会规范看,法具有规范作用,规范作用是法作用于社会的特殊形式;从法的本质和目的看,法又具有社会作用,社会作用是法规制和调整社会关系的目的。这种对法的作用的划分使法与其他社会现象相区别,突出了法律调整的特点;同时,又明确了各个时期法律目的的差异。 法的规范作用可以分为指引、评价、教育、预测和强制五种。法的这五种规范作用是法律必备的,任何社会的法律都具有。但是,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在不同的法律制度中,由于法律的性质和价值的不同,法的规范作用的实现程度是会有所不同的。 指引作用是指法对本人的行为具有引导作用。在这里,行为的主体是每个人自己。对人的行为的指引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个别性指引,即通过一个具体的指示形成对具体的人的具体情况的指引;一种是规范性指引,是通过一般的规则对同类的人或行为的指引。个别指引尽管是非常重要的,但就建立和维护稳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而言,规范性指引具有更大的意义。从立法技术上看,法律对人的行为的指引通常采用两种方式:一种是确定的指引,即通过设置法律义务,要求人们作出或抑制一定行为,使社会成员明确自己必须从事或不得从事的行为界限。一种是不确定的指引,又称选择的指引,是指通过宣告法律权利,给人们一定的选择范围。 评价作用是指,法律作为一种行为标准,具有判断、衡量他人行为合法与否的评判作用。这里,行为的对象是他人。在现代社会,法律已经成为评价人的行为的基本标准。 教育作用是指通过法的实施使法律对一般人的行为产生影响。这种作用又具体表现为示警作用和示范作用。法的教育作为对于提高公民法律意识,促使公民自觉遵守法律具有重要作用。 预测作用是指凭借法律的存在,可以预先估计到人们相互之间会如何行为。法的预测作用的对象是人们相互之间的行为,包括公民之间、社会组织之间、国家、企事业单位之间以及它们相互之间的行为的预测。社会是由人们的交往行为构成的,社会规范的存在就意味着行为预期的存在。而行为的预期是社会秩序的基础,也是社会能够存在下去的主要原因。 强制作用是指法可以通过制裁违法犯罪行为来强制人们遵守法律。这里,强制作用的对象是违反者的行为。制定法律的目的是让人们遵守,是希望法律的规定能够转化为社会现实。在此,法律必须具有一定的权威性。离开了强制性,法律就失去了权威;而加强法律的强制性,则有助于提高法律的权威。 法的社会作用是从法的本质和目的这一角度出发确定法的作用,如果说法的规范作用取决于法的特征,那么,法的社会作用就是由法的内容、目的决定的。法的社会作用主要涉及了三个领域和两个方向。三个领域即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思想文化生活领域;两个方面即政治职能(通常说的阶级统治的职能)和社会职能(执行社会公共事务的职能)。 当然,尽管法在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但是,法律不是万能的,原因在于:(1)法律是以社会为基础的,因此,法律不可能超出社会发展需要“创造”或改变社会;(2)法律是社会规范之一,必然受到其他社会规范以及社会条件和环境的制约;(3)法律规制和调整社会关系的范围和深度是有限的,有些社会关系(如人们的情感关系,友谊关系)不适宜由法律来调整,法律就不应涉足其间;(4)法律自身条件的制约,如语言表达力的局限。在实践活动中,法律必须结合自身特点发挥作用。
B. 法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产生和发展的根源是什么
人的行为,思想道德
C. 法的本质特征
法的本质
大家好,今天我们 学习的内容是法的本质。
主要包括法的本质的含义和法的本质的三个层次两方面的内容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法的本质的含义,也就是什么是法的本质。一般认为,法的本质是法的根本属性,是法内部稳定的、必然的、内在的联系。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任何事物都有本质和现象两个方面,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二者密不可分。研究法律,也要从这两方面入手。法的现象是法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外露的、多变的,通过感性认识即可获知。法的本质是深藏于法的现象背后,是法存在的基础和发生变化的决定性力量,是深刻的、稳定的,只有通过抽象思维才能把握。只有正确把握法的本质,才能真正理解“法”的含义。
下面,我们看一下法的本质所包含的三个层次。它们分别是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法的内容最终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以及其他因素对法的影响。
首先,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所谓“统治阶级”就是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统治阶级意志由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和整体利益所决定,而不是统治者个人的意志,也不是统治者个人意志的简单相加。但是,统治阶级意志本身不是法,只有当统治阶级的意志经过专门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并确定为国家的法律规定后,才具有法的效力。当然,统治阶级在制定法律时,出于维护政治统治的需要,还要考虑被统治阶级的承受能力、阶级的现实力量对比等多种因素。但是,被统治阶级的意志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能作为独立的意志直接体现在法律里面。所以,在阶级社会中,法归根到底还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这是法的初级本质。
其次,法的内容最终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指与人类生存相关的自然条件、人口条件、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等多种因素构成的综合体,它是人类社会的基石。法律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现象,它所体现的统治阶级意志不能凭空产生,而是由统治阶级所在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法的存在、实施和发展都受制于社会生产方式,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因此,法是经济的集中体现和反映,一切法律问题归根到底都是经济关系、经济状况、经济机制的反映和要求。一切法律现象都可以还原为经济现象,一切法律问题都可以归结为经济问题,这是法的深层本质。
D. 与其他社会现象相比,法有哪些基本特征
1.法律关系是在法律规范调整社会关系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人们之间权利与义务关系。法律关系由法律关系主体、法律关系内容(权利义务)和法律关系客体三要素构成。
2.特征:法律关系是以法律规范为前提的社会关系;法律关系是以权利义务为内容的社会关系;法律关系是以国家强制力作为保障手段的社会关系
E. 宪法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如何理解
宪法是约束人类社会的一种工具,是必须飞遵守的
F. 法是社会生活的什么现象填空题
一、 法律具有明示作用.法律的明示作用主要是以法律条文的形式明确告知人们,什么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哪些行为是合法的,哪些行为是非法的.违法者将要受到怎样的制裁等.这一作用主要是通过立法和普法工作来实现的.法律所具有的明示作用是实现知法和守法的基本前提.
二、 法律具有预防作用.对于法律的预防作用主要是通过法律的明示作用和执法的效力以及对违法行为进行惩治力度的大小来实现的.法律的明示作用可以使人们知晓法律而明辨是非,即在人们的日常行为中,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绝对禁止的,触犯了法律应受到的法律制裁是什么,违法后能不能变通,变通的可能性有多少等等.这样人们在日常的具体活动中,根据法律的规定来自觉地调解和控制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从而来达到有效避免违法和犯罪现象发生的目的.严格及时有效的执法也可以警示人们,未违法,违法必受罚,受罚不可变通也.这样可以在每一个人的心底上建立起一道坚不可崔的思想行为防线.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有令必行有禁必止.收到欲方则方,欲圆则圆的良好的规范效果.
三、 法律的校正作用.也称之为法律的规范作用.这一作用主要是通过法律的强制执行力来机械地校正社会行为中所出现的一些偏离了法律轨道的不法行为,使之回归到正常的法律轨道.像法律所对的一些触犯了法律的违法犯罪分子所进行的强制性的法律改造,使之违法行为得到了强制性的校正.
四、 法律具有扭转社会风气、净化人们的心灵、净化社会环境的社会性效益.理顺、改善和稳定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提高整个社会运行的效率和文明程度.作为一个真正的法制社会则是一个高度秩序、高度稳定、高度效率、高度文明的社会.这也是法制的最终目的和最根本性的作用.
G. 法律现象是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一种什么现象
法律现象并非一个法律名词,在法律范畴与之相对应的概念是“法律行为”,具体解释如下:
法律行为的概念:
以意思表示为要素,依照意思表示内容发生法律效果为目的的行为。
人们所实施的、能够发生法律效力、产生一定法律效果的行为。
以发生一定司法效果的意思表示为要素的法律事实。
成立条件
法律行为的成立必须具有下列条件:
①必须是出于人们自觉的作为和不作为。无意识能力的幼年人、疯癫、白痴,精神病,以及一般人在暴力胁迫下的作为和不作为,都不能被视为法律行为。
②必须是基于当事人的意思而具有外部表现的举动,单纯心理上的活动不产生法律上的后果,如虽有犯罪意思而无犯罪行为的,不能视为犯罪,也不能视为法律行为。
③必须为法律规范所确认、而发生法律上效力的行为。不由法律调整、不发生法律效力的,如通常的社交、恋爱等不是法律行为。
特征
法律行为具有以下三个特征:第一,法律性。法律行为是法的现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法律规定的、具有法律意义、可以用法律进行评价的人的行为,由此区别于一般的社会行为。第二,社会性。法律行为作为人的活动,具有社会性的特征,法律行为并不是一种孤立的行为,而是其他社会行为的一种形式或一个方面。第三,法律行为是能够为人的意志所支配的行为,具有意志性。法律行为是人所实施的行为,受人的意志所支配。反应了人们对一定的社会价值的认同,一定利益和行为结果的追求以及一定的活动方式的选择。
结构
法律行为的结构有两个方面:一是内在意志方面,即法律行为有一个内在的、主观的领域,包括动机、目的和认知能力等要素;二是外在表现方面,即法律行为外在地客观表现为行动、手段和效果等要素。
能发生法律上效力的人们的意志行为。即根据当事人的个人意愿形成的一种有意识的活动。它是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实施的能够发生法律效力,产生法律效果的行为。法律行为包括直接意义上的作为,也包括不作为(即对于一定行为的抑制)。通常又把前者称为积极的法律行为,后者称为消极的法律行为。法律行为的成立必须具有下列条件:①必须是出于人们自觉的作为和不作为。无意识能力的幼年人、疯癫、白痴的作为和不作为,都不能被视为法律行为。②必须是基于当事人的意思而具有外部表现的举动,单纯心理上的活动不产生法律上的后果,如虽有犯
H. 为什么称宪法是一种社会现象
为什么说宪法是根本法?: 1、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最根本的问题 2、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3、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比其他法律更...
为什么说中国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在我国的法律体系中居于首要地位。这是因为:【第一,宪法规定国家生活的根本问题。】...
为什么说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 1.宪法的内容与普通法律不同。宪法规定的是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的基本原则和基本问题,主要包括国家性质、...
为什么说民俗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在生活中有哪些体现?: 民俗是在民族传承过程中经过不断发展传承、大家约定俗成的文化、思想、信仰、生活方式。一般情况下,我们所...
为什么说1954年宪法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因为1954年的宪法是我国第一部宪法,它明确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
为什么要把阅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 因为人是有最求精神生活并且重精神上获取愉悦的“动物”。而获取精神愉悦的重要途径就是阅读,读书。
为什么说伊斯兰教是一种信仰,也是一种制度,也是一种生活方式: 我们所信仰和宣传的伊斯兰,并非任人捏造的东西。伊斯兰是一个完美的文明体系。伊斯兰学者们已经十分清晰的...
为什么说宪法的内容同其他法律一样,都是取决于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 宪法也要基于一定的物质条件。超越当时物质条件的条文是没法实现的,反而会影响宪法的权威。 按...
为什么说新中国的第一步宪法的颁布是全国各民族长期奋斗并获得的胜利的一个结果? 结合八下历史,语言简略...: 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确立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宣告了我国已经摆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即已经完成了反帝...
为什么说微信是一个生活方式: 的确是生活的一种方式啊,较娱乐。
I. 应该用什么方法来解析社会现象!
辩证法 两点论两分法 全面的看待社会的现象 还要客观 一切从实际出发 是主观符合客观
J. 法是社会生活的_____现象
一直以来,法被认为是阶级社会特有的社会现象,是和国家政权相联系的。它是产生于原始社会还是阶级社会是一个备受争议的问题。它的作用拓展,曾经在阶级统治中发挥很重要的控制作用,但是并不能由此断定它仅是阶级社会特有的社会现象,有人便必然有社会,国家或许终有一天会消亡,社会却会是人类存续和发展的必然形式,而法可能是留下来保证每个人自由平等权利的有力工具,不可或缺的,它不仅可以作为阶级统治的工具,恐怕它最大的作用是在保证人人平等、自由和谐的社会中慢慢发挥出来的。
法一直作为一个与国家相连的历史范畴在讨论,确实原始社会存在“严格的法则”、“道德的法则”,但跟我们现在强调的法律是有很大区别的约束方式,并不是恩格斯讲的“历史的法”,但自阶级社会出现后,法律便作为统治阶悉世级控制和剥削被统治者的工具之一。很多人有这样的观点,人类历史最初不存在的,那么到共产主义社会也就不会存在,我想并非如此,一切社会现象或事物的出现都有其客观历史性,说明有其现实需要才会出现雹陆明,但是否会随历史发展而消亡,那就要看它是否已无存在的价值。众所周知,阶级社会中法主要是用来统治被统治阶级的,而社会发展到当代,法职能有了更大的发展变化,随着社会生活日趋复杂,为保证社会生活的正常秩序,法的作用也越来越大,需要完善立法、建设法治方面越来越多。可见,法已成为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一部分,和自原始社会就一直传承演变下来的“严格法则”、“道德法则”一起为我们的生活保驾护航。因此,我认为,就算到了共产主义社会,法依然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它是复杂社会规范社会秩序、保障正常活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人们固有观念认为到了共产主义社会国家会消亡,随之一切相关社会现象也会消失,但是我想就算整个地球都到了共产主义社会,美国还是会叫美国,也还是要有美国人组织的政府来管理公共事务,那是的国家可能仅是作为地区称谓或国别存在,但并不能就此论定它将消亡,它不在存在剥削、统治的作用,但是源告社会管理的职能还是要继续而且更好的发挥下去。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我们现在对于国家和法的认识应该有所改观,我们更应该着重思考如何更好的发挥国家的公共管理职能、避免其低效、腐败等问题的滋生。而法便是规范管理、保证权利与权力的有效工具,如何开展法制建设,强化法律对社会生活、公共事务的规范和约束是当前乃至今后我国需要面对的首要问题,因为只有规范、健全的法制体系才能保证公平、有效率的社会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