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法21条是什么意思
⑴ 合同法解释二第21条实现债权的费用是指什么
指债权人为实现自己的债权而额外花费的一切费用,包括但不限于执行申请费用、
拍卖费用
等
⑵ <合同法>的第二十一条规定是什么
第二十一条在试用期中,除劳动者有本法第三十九条和第四十条第一项、第二项规定的情形外,用人单位不得解除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在试用期解除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说明理由。
本法条涉及到了第三十九条和第四十条第一项、第二项。
即在试用期内,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除此以外,一律不得解除劳动合同。
(一)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
(二)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的;
(三)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害的;
(四)劳动者同时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对完成本单位的工作任务造成严重影响,或者经用人单位提出,拒不改正的;
(五)因本法第二十六条第一款第一项规定的情形致使劳动合同无效的;
(六)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
(七)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
(八)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的;
这样,在试用期的劳动者还享有了不在试用期内的劳动者更多的权利,真是一大奇观。如果劳动者经过了试用期,用人单位反而更有解除合同的权利。比如出现了第四十条第三项及第四十一条的情况时,如果劳动者在试用期,用人单位不得解除,不在试用期,用人单位就可以解除了。
除了无辜变成试用期劳动者免疫法条的第四十条第三项及第四十条外,还有《劳动法》第二十五条中的严重违反劳动纪律。换而言之,试用期的劳动者可以违反劳动纪律,只要劳动纪律没有写入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劳动者就可以为所欲为。
本法条借用周星驰在食神中的一句话——“失败中的失败”。
⑶ 劳动法第二十一条的具体意思是什么
1、该抄条文是原则性的规定,现在实践中是按以下劳动合同法规定执行;
2、劳动合同期限三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一个月;劳动合同期限一年以上不满三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二个月;三年以上固定期限和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试用期不得超过六个月;
3、同一用人单位与同一劳动者只能约定一次试用期。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或者劳动合同期限不满三个月的,不得约定试用期。
⑷ 合同法的基本要素有要约,承诺,对价。指出各个基本要素的概念,并指出它们的意义
一、要约,是当事人一方向对方发出的希望与对方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一项订约的建议要成为一个要约,要取得法律效力,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要约成立的要件有四个:
1、要约是特定合同当事人的意思表示。发出要约的目的在于订立合同,要约人必须使接收要约的相对方能够明白是谁发出了要约以便作出承诺。因此,发出要约的人必须能够确定,必须能够特定化。虽然合同双方都可以作为要约人,但作为要约人的必须是特定的合同当事人。
2、要约必须向要约人希望与之缔结合同的相对人发出。合同因相对人对于要约的承诺而成立,所以要约不能对希望与其订立合同的相对人以外的第三人发出。
3、要约必须具有缔约目的并表明经承诺即受此意思表示的拘束。
4、要约的内容必须具备足以使合同成立的主要条件。
二、承诺是指受要约人同意要约的全部条件的意思表示。这是我国新合同法第21条规定的承诺的概念,在商业习惯用语上,承诺又称为接受、收盘等。一项具有法律效力的承诺应当具备以下要件:
1、 承诺必须由合同的相对人受要约人以通知的方式作出。根据合同的相对性,要约必须由合同的相对人受要约人来做出承诺。
2、承诺须向要约人作出。承诺是对要约的接受,,是受要约人同意按照要约的内容与要约人建立合同关系的意思表示,因此,承诺必须向要约人做出。
3、镜像规则。镜像规则”是普通法上的传统制度,其主要内容是指承诺的内容应当与要约的内容一致。
4、合理期间送达。 根据《合同法》第23条,承诺应当在要约确定的期限内到达要约人,并且对要约没有确定承诺期限作了两种不同情况的规定。关于合理期间,一般情况下要考虑三个因素:一,要约到达受要约人所需要的时间;二,受要约人对要约内容进行考虑的必要时间;三,承诺发出到达要约人所需的时间。
三、对价:指当事人一方在获得某种利益时,必须给付对方相应的代价。
对价的必备条件:
1、对价必须合法;
2、对价须是待履行或已履行的对价,过去的对价不能构成有效的对价;
3、已经存在的义务和法律义务不能作为对价;
4、对价须具有真实价值,但毋需完全等价;
5、对价必须来自受允诺人包括其代理人;
6、放弃有效的诉权构成对价;
7、部分支付不能作为偿还全部债务的有效对价,但这一规则受到禁反言规则的制约。
记住一点“等价交换”。
⑸ 劳动合同实施条例第21条内容是什么
法律分析: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合同效力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规定,劳动者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劳动合同终止。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 第二十一条 劳动者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劳动合同终止。
⑹ 关于合同法司法解释二的第二十一条
实现债权的费用指拍卖,变卖,保管等必要费用。如果不优先支付此项费用则无版人愿意替你保管拍卖和变权卖抵押物来清偿债务了。
债务人无力清偿全部债务并不免除将来有能力时再清偿的义务。优先利息而后主债务意味着将来债权人仍得就未清偿部分的主债务收取相关利息,中国一般不默认利滚利,所以优先清偿利息是对债权人有利的。
⑺ 关于电子合同中的承诺,合同法是怎么规定的
承诺,又称来之为接盘源或接受,是指受要约人做出的,对要约的内容表示同意并愿意与要约人缔结合同的意思表示。我国的《合同法》第21条规定:“承诺是受要约人同意要约的意思表示”。意思表示是否构成承诺需具备以下几个要件:
1、承诺必须由受要约人向要约人做出。
2、承诺必须是对要约明确表示同意的意思表示。
3、承诺的内容不能对要约的内容做出实质性的变更。
4、承诺应在要约有效期间内做出。要约没有规定承诺期限的,若要约以对话方式做出的,承诺应当即时做出,要约以非对话方式做出的,承诺应当在合理期间内承诺,双方当事人另有约定的从其约定。
⑻ 《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一条:劳动者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劳动合同终止。谈谈各位的见解
”劳动者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劳动合同终止“。此种“终止”是否需要单位履行终止手续,法律并未明确规定,因此各地的实践并不统一。所以是否终止需要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达成一致意见,并不能推定符合法定终止条件即劳动者达到退休年龄时单位不做任何终止手续而使劳动合同自动终止。
当劳动者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并不能想当然地认为劳动合同即行终止,用人单位应当及时办理劳动合同终止手续。如需继续留用劳动者,双方可以签订劳务协议,对劳务关系、劳务费、留用时间、劳动保护等予以明确约定。
3.《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 ,发布单位是国务院发布文号国务院令第535号,发布日期是2008年09月18日。
⑼ 合同的成立和合同的生效是什么意思,有何区别呢
合同的成立是指订立合同的当事人之间基于各自的真实意思表示,就各自的合同权利义务形成了一致的意见,双方在客观上建立了合同关系。
合同的生效是指已经成立的合同,按照法律规定在合同当事人之间产生一定的法律约束力。
区别如下:
1、内容判断上不一致。
合同的成立:属于事实判断问题,其着眼点在于判断合同是否存在,而合同的有效与否则是法律价值判断问题,其着眼点在于判断合同是否符合法律的精神和规定,能否发生法律上的效力。
合同生效:确认既要审查当事人的主体合法性,当事人的意思表示是否真实,又要审查合同内容的合法性。由此可以看出,对于合同成立的判断侧重于对合同表面状态的考察,而合同的生效则侧重于对合同实质内容的考察。
2、成立和生效适用规则不同。
合同的成立:适用意思自治原则,当事人有从事合同行为的意志自由,可以自由地选择合同的相对人、订立的形式和合同的内容,依其自由意志创设权利义务关系。
合同的生效:必须在国家的干预下,依法判断合同是否合乎法律,只有合法的合同才能有效。合同成立的条件只涉及到当事人之间的问题,而合同生效的条件不仅涉及到当事人,还涉及到法律的要求问题。
3、合同的成立与生效要点不同。
合同的成立:合同的一般成立要件包括双方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和以订立合同为目的。
合同的生效:表示一致的结果,意思表示一致本身就表明肯定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当事人。因此,再将当事人列入合同之成立要件已无实际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