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性研究法社会情境的观察与分析
㈠ 质性研究与访谈法、定性研究、定量研究、调查研究、实证研究的区别是什么呀
一、方法不同
1、质性研究: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访谈、观察、实物分析),对研究现象进行深入的整体性探究,从原始资料中形成结论和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2、访谈法:通过访员和受访人面对面地交谈来了解受访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心理学基本研究方法。
3、定性研究:通过发掘问题、理解事件现象、分析人类的行为与观点以及回答提问来获取敏锐的洞察力。
4、定量研究:用数学的工具对事物进行数量的分析。
5、调查研究:以探求客观事物的真相、性质和发展规律的活动。
6、实证研究:研究者亲自收集观察资料,为提出理论假设或检验理论假设而展开的研究。
二、特征不同
1、质性研究:包含但不限于民族志研究,人类学研究,论述分析,访谈研究等。质性研究注重人与人之间的意义理解、交互影响、生活经历和现场情景。
2、访谈法:因研究问题的性质、目的或对象的不同,访谈法具有不同的形式。
3、定性研究:几乎每天在每个工作场所和学习环境下都会进行定性研究。
4、定量研究:是社会科学领域的一种基本研究范式,也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步骤和方法之一。
5、调查研究:为了弄清情况后据以传播新闻。
6、实证研究:数理实证研究比较适合研究较为复杂的问题;案例研究可以分为单个案研究和多个案研究。
三、特点不同
1、质性研究:是一种在社会科学及教育学领域常使用的研究方法,通常是相对量化研究而言。
2、访谈法:访谈法运用面广,能够简单而叙述地收集多方面的工作分析资料,因而深受人们的青睐。
3、定性研究:是确定事物本质属性的科学研究,科学研究的基本步骤和基本方法之一。
4、定量研究:定量研究设计的主要方法有调查法、相关法和实验法。
5、调查研究:针对性与指导性。
6、实证研究:实证研究就是不断地通过研究,去接近这个客观的世界。
㈡ 什么是质性研究方法
质性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访谈、观察、实物分析),对研究现象进行深入的整体性探究,从原始资料中形成结论和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包含但不限于民族志研究,人类学研究,论述分析,访谈研究等。质性研究注重人与人之间的意义理解、交互影响、生活经历和现场情景,在自然状态中获得整体理解的研究态度和方式。
(2)质性研究法社会情境的观察与分析扩展阅读:
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是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两大范式。教育学者对于教育研究中应采用质的研究还是量的研究更为科学有着激烈的论争,同时也企图寻找结合的路径。
但通过分析教育研究者在实践中对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的运用,看到的却是教育研究者对方法论及其方法的忽视。因此涵养科学精神才是教育研究者必须且迫切的选择。
质性研究以描述的方式实现意义的理解,根本的问题,在近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与思辨的研究、科学的研究不同研究传统,具有了独特的研究风格和特色。
㈢ 归纳总结的质性研究方法是什么意思
摘要 1、参与观察法,研究者深入到所研究对象的生活背景中,在实际参与研究对象日常社会生活的过程中所进行的观察。
㈣ 质性研究的质性研究的基本步骤
1、确定研究现象,聚焦研究问题,明确研究目的
2、文献综述,反思自我经验
3、选择研究对象,探讨研究关系
4、选择研究方法
5、进入研究现场,收集资料
6、分析资料,建构理论
7、写研究报告
8、质量检测(效度、信度、推广度、伦理问题)
㈤ 如何理解质性研究对教育实践的意义与影响
三、质性研究的特点
当代比较成熟的质性研究的方法论体系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后现代主义心理学思
潮的形成而渐趋成熟。后现代主义心理学主张采用自我参照的现实性来代替客观的现实性。他
们引用新物理学派的观点来否定因果律,尤其重视人的高级心理,提倡用历史文化学的研究方
法对人的思维、创造性、人际关系、共存意识等高级心理进行多信息源的综合性研究。同时,
心理学的本土化运动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心理学所研究的问题、创
构的理论以及研究的方法,常常受到一定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心理学许多问题的研究也必须
扎根于本土。在这种背景下,人们开始重新对定性的研究方法进行发掘和充实,形成新型的定
性研究
——
质性研究方法。其具有如下特征:
第一,质性研究总是在某一自然情境中进行实地研究,具有情境性特征。它使研究者总可
以在任一自然环境中,观察正在发生的情况,不用控制变量,对结果的解释也依存于所收集资
料的情境。
第二,质性研究具有现象描述的特征。
从现象学出发,
对经历的现象进行认真细致的描述,
而不是无端提出观点,得出结论。观察某一行为现象,努力去理解这一行为对行为人意味着什
么。这种研究的意义在于可以避免被研究的现象形成先人为主的意见,依据事实资料,提出有
效理论。
第三,质性研究关注研究对象的整体,具有整体性、全局性特征。它与实验法不同,先假
设再检验。与此相反,质性研究注重在资料的收集分析中产生假设。研究者更关注整个情境的
整体观念,而不是把注意力分散在细枝末节上。质性研究是以整体、全局的观点看问题。
第四,质性研究强调行为的主体性,具有主体性特征。研究者本人既是研究的工具,又是
实践者。质性研究主要依靠研究者自己的观察、访谈去分析和总结,要求研究者直接以参与观
察者身份进入情境,参与研究对象的活动,并在与研究对象发生各种关系中,理解研究对象,
解释其行为意义。同时,研究者在教育组织中,注重与组织、群体的互动。
㈥ 质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区别和联系
一、区别
1、研究原理不同
定量研究用数学的工具对事物进行数量的分析;质性研究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访谈、观察、实物分析),对研究现象进行深入的整体性探究。
2、研究方法不同
质性研究通过视觉分析、论述分析方法来经常研究;定量研究通过调查法、相关法、实验法来经常研究。
3、着眼点不同
定量研究着重事物量的方面,重在对研究对象进行数量化测量。;质性研究着重事物质的方面,重在确定研究对象的性质。
二、联系:质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经验研究(empiricalresearch)的范畴。
㈦ 质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区别和联系有哪些
质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区别:
1质性研究:研究者参与到自然情境之中,采用观察、访谈、实物分析等方法收集资料,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采用归纳的思路来分析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来即理解和解释他们的行为。
2定量研究:重在对事物可以量化的特性进行测量和分析,以检验研究者的理论假设。包括抽样方法、资料收集方法、数据统计方法等。基本过程是:假设-抽样-资料收集-统计检验。
定量研究依靠的是对事物依靠量化的部分以及相关关系进行测量、计算和分析以达到对事物本质的一定的把握;而质性研究是通过研究者和被研究者之间的互动对事物进行深入、细致、长期的体验,以对事物的质达到一个比较全面的解释性理解。
3.可以说两者可以互为补充,数量证据补充质性分析,质性研究为数量研究指明方向,二者相互包含,相互补充,共同作为科学研究的基础方法。
㈧ 质性研究的相关理论及方法
ground theory(根基理论):
现象学:
认识论epistemology:
批判理论critical theory
女性主义
个案研究 (case study):
实地勘察调查法(Fieldwork):
参与观察法(Participant observation):
视觉分析(visual analysis);
论述分析(discourse analysis)。
㈨ 什么是质性社会学
1.质性社会学是以质性研究方法为基本理念的社会学
质性研究,一般是作为一种社会研究方法。我们主张将其上升为社会学的基本理念和逻辑出发点,提出“质性社会学”概念,定义为:是以质性研究方法为基本方法,从历史和文化的视角,解释和理解社会现象,促进社会质量提升的社会学。
质性社会学首先强调的是质性研究方法,包括参与观察、个案研究、深度访谈、焦点小组、民族志、扎根理论、叙事研究、行动研究等一整套方法体系,这一方法体系与传统实证主义社会学量化分析法形成鲜明对比。
质性社会学是人文社会学。源自自然科学的经典社会学明确标榜价值中立,强调客观性、实证性、逻辑性,突出工具理性,旨在求“真”;质性社会学则重视参与、理解,倡导人文关怀,彰显价值理性,内在向“善”。因此,如果把经典社会学称之为“科学社会学”,则质性社会学应倾向于“人文社会学”。
质性社会学是解释社会学。质性研究的目的不是预测,不是控制,而是理解。强调在特定历史文化背景下,透过具体的日常生活实践,对典型个案、焦点群体和社会现象的诠释理解,在具体情境中把握现象和事件的意义。寓情于景,追求研究的特质化,强调地域的适用性,重视主观体验。寻求对区域社会发展质量的追求和人群生活意义的建构。
质性社会学是微观社会学。与传统社会学不同,质性社会学由追求科学性、规律性的宏大叙事,转向关注微观个体、本土经验、中观区域。遵循从个体、局部到整体的研究路径,去解释和理解社会现象。不追求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适性社会理论,类似于“中程理论”。如果说传统社会学的量化研究一般是一种“远距离”的研究,质性社会学则是一种“近距离”的研究,重视参与、体验、直接观察,因而是“本土社会学”“区域社会学”“微观社会学”。
质性社会学是社会质量学。质性社会学为自己确定的只是一个“有限”目标:研究和促进社会质量提升。社会质量也就是社会发展质量,即社会发展的程度和好坏,主要指经济增长之外的社会维度,包括“社会的文化价值、精神气质、历史积淀、人的社会认同、主观感受等方面,构成社会发展的质量”。江波:《构建“质性社会”与社会学的使命》,《质性社会学的探索:理论、方法、应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第7页。欧洲学者将“社会质量”定义为“人们在提升他们的福祉和个人潜能的条件下,能够参与社区的社会与经济生活的程度”。[英]艾伦・沃克:《社会质量取向:连接亚洲与欧洲的桥梁》,参见张海东主编:《社会质量研究:理论、方法与经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117页。并认为社会质量状况可以通过四方面要素来描述:一是社会经济保障;二是社会凝聚;三是社会包容;四是社会赋权。社会发展需要“量”的积累,但更在于“质”的提升。社会质量理论把每个个人看成是处在其自我实现和集体性认同这两方面的辩证关系中。质性社会学的社会发展质量,偏重于人的内心体验,是以人的主体感受为本的社会生活质量。
质性社会学是建构社会学。“参与”“行动”是质性研究的核心概念。这里涉及研究者的角色、立场、态度和信念。秉持建构主义的立场,提出建构优质社会的目标。着眼生活世界、探寻行动策略、追求意义空间。也体现质性社会学的出发点和目的地,不是单纯地“追求真理”,更多的应是“寻求价值”。
㈩ 质性研究的方法及怎么样去做研究
一、质性研究方法的定义及特点
“质性研究”这个词在台湾、港、澳地区用得比较多,在大陆有的称其为“质的研究”、“质化研究”;还有的为将其与定性研究、定量研究相比较,称为“定质研究”。
1.质性研究的定义
所谓质性研究,就是“以研究者本人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2.质性研究的特点:
1) 自然主义的探究传统
质性研究是在自然情境下,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直接接触,通过面对面的交往,实地考察被研究者的日常生活状态和过程,了解被研究者所处的环境以及环境对他们产生的影响。自然探究的传统要求研究者注重社会现象的整体性和关系性。在对一个事件进行考察时,不仅要了解事件本身,而且要了解事件发生和变化时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对该实践与其他事件之间的联系。
2) 对意义的“解释性理解”
质性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对被研究者的个人经验和意义建构作“解释性理解”,从他们的角度理解他们的行为及其意义解释。由于理解是双方互动的结果,研究者需要对自己的“前设”和“偏见”进行反省,了解自己与对方达到理解的机制和过程。
3) 研究是一个演化的过程
随着实际情况的变化,研究者要不断调整自己的研究设计,收集和分析资料的方法,建构理论的方式。因此对研究的过程必须加以细致的反省和报道。
4) 使用归纳法,自下而上分析资料
质性研究中的资料分析主要采纳归纳的方法,自下而上在资料的基础上建立分析类别和理论假设,然后通过相关检验得到充实和系统化。因此,“质性研究”的结果只适用于特定的情境和条件,不能推广到样本之外。
5) 重视研究关系
由于注重解释性理解,质性研究对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视,特别是伦理道德问题。研究者必须事先征求被研究者的同意,对他们所提供的信息严格保密,与他们保持良好的关系,并合理回报他们所给予的帮助。
“质性研究”就是一种“情境中”的研究。质性研究的特点决定了这是一种非常适合教育领域的研究。
如何选择研究的方法
从实际操作的层面看,研究方法主要由如下几个方面组成:进入现场的方式、收集资料的方法、整理和分析资料的方法、建构理论的方式、研究结果的成文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