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计量法
『壹』 社会计量法的应用范围有哪些
社会计量法的研究重点大多放在团体友伴的关系上.
大体上都还是衍生自现代的社会
计量的回概念而来答.例如心理辅导经常使用社会矩阵或标的社会图,都是用
来了解各个成员在团体中的相对地位和受欢迎或拒斥的程度.藉这些工具
我们可由整个团体的结构图来找出我们想找的标的学生,或者是从不同型
态结构图的比对当中找出问题的症结点并尝试去解决.依照使用情境的需
要,陆续发展出配合的分析计算模式,如:社会图分析,用以区别出不同
属性的人群;指数分析则可从不同情境及团体中计算出个人的社会地位;
用来考验观察值的显著性或者得到转换分数及指标的统计分析;揭示团体
结构中的次团体,明星和孤立者的矩阵解析;用以准确的区分出次团体的
因素分析法.
『贰』 计量法 强制检定范围的计量器具指哪些
《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第二章第九条中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计内量行政部门对社会公用计量标容准器具,部门和企业、事业单位使用的最高计量标准器具,以及用于贸易结算、安全防护、医疗卫生、环境监测方面的列入强制检定目录的工作计量器具,实行强制检定。”
其中,用于贸易结算的计量器具是指在国内外贸易活动中或者单位与单位、单位与个人之间直接用于经济结算、并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强制检定的工作计量器具明细目录》的计量器具。不包括企业内部结算用的工作计量器具。(参考北京市顺义区质量技术监督局的相关回复)
『叁』 社会计量法广泛应用于教育,工业和行政管理这些应用集中于哪些方面
社会计量法广泛应用于教育、工业和行政管理、军事及社会服务等领域。这些版应用集中于以权下几个方面:
(1)领导才能的评价与干部选拔。
(2)工作分配。
(3)士气的考察。
(4)组织诊断和治疗。
(5)组织关系的评价。
『肆』 人类行为和社会环境的关系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第一章 绪论
一、人类行为的意义及发展
1、行为的意义:个体面对环境所做的反应,举凡一切外在的活动(如语言、表情、作为)以内在的心理历程(包括思想、意念、态度)均是。
2、行为的分类:
依范围,分为「广义的行为」、「狭义的行为」。
依先天或后天,分为「本能的或天赋的才能」、「适应行为」。
依是否符合常模、社会规范,分为「正常行为」、「偏差行为」。
依行为的功能,分为「生理行为」、「精神行为」、「情绪行为」、「社会行为」。
3、行为科学的创设:行为科学是许多学科整合而成的,是研究人类行为的学科,它需符合下列两个标准:必须是研究人类行为的、必须运用科学方法。
二、社会环境与人类行为互为影响的探讨
1、环境的种类与意义:分为「物质环境」、「社会环境」。
2、影响人类行为的因素:「个人遗传特质及生理心理状态」、「物质环境」、「社会环境」。
3、环境与人类行为之互为影响:
环境影响人类行为:「孟母三迁」的例子。
社会环境影响人类行为的知识及理论:
1「角色」、2「常模」、3「社会化」、4「自我概念」、5「参考团体」。
环境影响行为的定则:自出生至幼儿期,环境的影响最大。
人类行为影响社会环境:「选举」、「革命」等。
三、社会及行为研究方法
1、观察法:分为「自然观察法」、「实验观察研究」。
2、调查法。
3、溯源研究法。
4、文化比较研究。
5、社会计量法。
6、测验量表法。
四、课程性质、范围及应用
本课程是一门科际整合的学科。在大学程度的课程设计上,是以了解社会中的个人、包括了解人类行为及其发展为目的。
第二章 婴儿期幼儿期
一、 婴儿及幼儿的行为特征及生理心理发展
婴儿指刚出生至未满两岁;幼儿指二岁至六岁未满。
1、生理发展。
2、心理发展:
1 人格发展:从出生到六岁是个人人格发展的最重要时期,基本人格在此期已经定型。佛洛伊德(Freud)的人格发展理论,指出「本我」是与生俱来的,是满足基本生理需求的概念;「超我」是类似良知、是非对错、道德观念。「自我」则是调和本我和超我的。这三者调和及运作得宜,个人的人格及行为才会健全。
2 爱的需求或依恋感理论:鲍尔贝(Bowlby)认为从出生到三岁是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时期,必须要有母亲的抚育及爱护。这时期若被剥夺母亲的抚育与爱护,则婴幼儿的生理、智力、社会发展均迟缓。
3 从依恋到独立:马哈拉(Mahler)在讨论婴幼儿从依恋到独立过程,提出了「分离与个别化过程」的理论,认为每个人会渐渐地从真实世界的关系中建立一种分离感或分离意识。这个过程涉及对自己与主要心爱的对象分开的认知。
4 生命周期理论:爱力克森(Erikson)所提出的理论,此理论概括人生各阶段,从出生到老年,分成八个时期,每个时期阶有一个好的特征及一个相对不良的特征。
5 认知发展:皮亚杰(Piaget)与布鲁纳(Bruner)都发表过认知理论。皮亚杰的理论分为四期:感觉动作期、准备运作期、具体运作期、正式运作期;布鲁纳的理论则分为三期:扮演的方式、形象的方式、符号的方式。
6 心理与性的发展:佛洛伊德所发展出来的理论,分为五个阶段,每阶段都有一个特征及必须满足的需求,若不能适当满足或过度使用,则日后人格可能不健全。
二、 婴幼儿的社会行为发展
1、婴幼儿的社会化:
1 「认同作用」是一种要素。认同作用指被模仿人有直接的明示及长久的影响,包括公开或隐含的行为以及各种方式的影响。也就是在社会化过程中,个人对他人的人格发生持久性的模仿学习。种类有三:类同的认同、互惠的认同、消极的认同。
2 自我概念:「镜中之自我」。
3 「概括化他人」:幼儿社会化过程中了解他人对他的判断及期盼,会形成一种印象。
2、道德发展。
3、家庭关系及亲职教育:家庭内的关系和谐与否,与双亲对婴幼儿的管教,都会影响婴幼儿日后的表现。
1 母爱的剥夺。
2 亲子关系过分紧密与不足。
3 亲子分离。
4 双亲离婚。
5 受虐或受忽视。
6双亲对婴幼儿的启发与管教:
a意见。
b「学来的无助感」。
三、婴幼儿的行为问题
1、自闭症。
2、饮食挑剔。
3、语言的缺陷与口吃。
4、沉默孤僻。
5、惯用左手及只使用一眼视物。
第三章 儿童期
一、 儿童期的行为特征
1、行为特征。
2、六项发展工作。
二、儿童期的生理与心理发展
1、生理发展。
2、心理发展:
1 情绪。
2 儿童人格发展决定因素。
3 有关儿童人格发展的各项理论:
a 佛洛伊德「心理与性」的理论:儿童期(小学中高年级时)会发展出对异性的厌恶与排斥。
b 爱力克森「生命周期」理论:良好特征为勤奋,不良特征为自卑。
c 认知的发展:皮亚杰理论中的「具体运作期」与「正式运作期」从七岁到十一岁的阶段。前者最主要的发展是儿童可不经由接或掌握某种事物,就能想起这种事物及其关系。后者主要的特质是儿童已学会用思想来考虑任何事情,会运用逻辑、分析、回想等方式,并能作假设。另外,布鲁纳的理论则是「符号的方式」,指儿童进入小学之后才会应用符号,即所谓的字母、注音、文字、标点、数字等,并能依照文法规则来操纵符号,进而利用符号思考、推理和解决问题。
d 马士洛(Maslow)的「自我实现理论」:认为自我实现是个人内在的一种倾向或动机,想要充分展现自己的潜力或才华,以便达到最佳的成就。是人类动机中的最高层次。而自幼儿期开始,就已经有一些自我现实了;到了儿童期则儿童们已经能了解自我实现的感受。
e 「儿童自我实现权」理论:威克逊(Wilkerson)所提出的理论,他认为儿童也有自我实现的能力,而且儿童的自我实现权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有许多儿童可能遭遇到环境的阻碍、或缺乏机会而无法发展其自我;故应重视儿童,满足其需求,发挥潜质,以利将来的社会发展与进步。
三、儿童的社会行为发展
1、社会化的发展:进入学校之后,儿童期的社会化重心从家庭扩及学校。若此时期学校课业的学习成效不错,家庭环境大致良好,儿童们就容易模仿良好的人而有正向的行为。
2、道德发展:在柯白葛(Kohlberg)的「道德道发展理论」中,此时处于第二个时期,也就是儿童与青少年时期。此期间多数的儿童及青少年会遵守成人(如父母、老师)的命令、学校所订定的规则;是非对错、如何行为,大致会照着成人所订定出的一些习惯,而较不凭自己的思考。
3、「年轻时期理论」、「积极的自我照烦」:前者为赛利文(Sullivan)所提出的。年轻时期指六岁到十二岁。此一时期的学童自进入小学之后,在同辈关系中沟通、妥协与竞争,就在这种过程当中,学童们习得新的沟通方式、取与予、保护自己与保护他人。后者是怀特(White)创的设的。他认为儿童在环境内,及对环境所采取的行动认识自己,并有潜力提供一种有效力既意识的经验。儿童做事有效率就可能获得自尊,是以儿童有动机可以积极的自我照顾,并且能操纵环境。
3、行为学习方法:
1 「行为加强理论」。
2 「社会学习方法」。
3 「模塑理论」。
四、儿童之重要问题及对策
1、学业成绩落后。
2、不良与过失行为。
五、不良环境中的儿童行为
1、离婚家庭中的儿童。
2、受虐儿童。
第四章 青少年期
一、青少年期的行为特征
1、少年期。
2、青年期。
二、青少年的生理及心理发展
1、青少年期的生理发展。
2、青少年期的心理发展:
1 情绪:
a 少年
b 青年
2 青少年的认知发展:青少年已有成人的智力,并且会运用创造性的思考。
3 心理与性的理论:「生殖期」。是佛洛伊德(Freud)所创的「心理与性」的理论的最后一期,是青少年期及成年期的行为特征,此时期欲力已扩及整个生殖系统,有能力追求异性、获得性经验而生殖。是性欲开始活跃,对异性有兴趣,经求偶到结婚一系列过程。
4 生命周期理论:爱力克森(Erikson)提出的,特征是身分对角色的混淆。前者为良好的特征,后者为不良的特征。身分是对自己的了解,也就是自我意识的建立;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将自己的许多特质整合成一整体。角色混淆,也称为「身分扩散」或「身分迷惘」,指个人的自我是不整合的,无法建立自我意识,也就是不知道自己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三、青少年的社会行为发展
1、青少年期社会行为发展的特征。
2、青少年的社会化发展:1 特征:与同侪关系较亲密、社会的参与增加、沟通及表达能力的增加。
3、青少年的家庭关系:双亲应采商议、疏导、精神鼓励的方式。
四、青少年时期的问题及对策
1、校园伦理与暴力事件。
2、青少年犯罪:
1 犯罪分析。
2 犯罪理论:
a 「机会理论」。
b 「犯罪次文化理论」。
c 「差别连结理论」。
d 「标签理论」。
e 「规范缺失理论」。
3 影响犯罪的环境因素:家庭因素最重要。青少年犯罪多是双亲管教方式不当引发。
4 少年犯的处遇:台湾与美国的比较。
3、青少年药物滥用(吸毒)。
4、婚前性行为、未婚妈妈与雏妓问题。
第五章 成年期
一、成年期的行为特征
成年期是从二十岁以上到四、五十岁,是一生中最宝贵的时期。其中以二十岁到三十岁
的第一个阶段变化最大。
行为特征有七项:1、生理状况最佳。2、成家立业、生儿育女。3、最具生产力的年龄。
4、完成升学、就业、婚姻三件人生大事。5、面临极多问题。6、情绪高张多变。7、奠定
终生事业的基础。
二、成年期的生理及心理发展
1、生理上:都已达高峰并逐渐缓慢下降中。
2、心理上:
1 生命周期理论:成年期处于爱力克森的人生周期理论的第六个时期,良好的特征是亲密,不良的特征是孤独。这个阶段的成人必须学会与异性建立一种亲密的感情,也就是互爱的关系;也必须和其它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如同事、上司;良好的条件是:社会化发展良好、心理没有困扰。若不能将整个的自我与他人的自我相调和,则会产生孤独的不良特征,也就是不能和配偶等周遭的人发展出良好的关系。
2 成年期各阶段的发展理论:熙海(Sheehy)认为从二十岁到五十岁,每十年有不同的发展重点。但成人行为都受社会中的年龄与地位体系的影响。
3 成人行为的特色:再社会化。
4 成人应担当的责任:a 性的需求 b 生育并扶育子女 c 就业。
5 健全的人格特质。
三、成年期的社会行为发展
1、成年期的社会化。
2、成人的角色期盼、社会参与、社会流动:成人行为在社会文化观点下必须「适合其年龄」,这就是成人的角色期盼。社会参与指各人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或加入社会团体,这是个人社会地位的表征,通常社会地位较高的人,社会参与较一般人多。社会流动则指社会位置的改变,社会分子由一个团体移到另一个团体的现象。分为横的流动与纵的流动,前者是指流动的结果社会地位仍相同,后者是指社会位地有上下改变的流动结果,但是上、下的流动都可能带来困扰。
3、道德发展:处于柯白葛的道德发展理论中的原则期,是其理论的第三个时期,这时期成人已经具有由个人思考及分析所获得的内部行为守则。但是并非所有的成人道德都能发展到原则期。
四、当代成人完成人生大事的变异情况
当代成人的三件人生大事:升学、就业、婚姻。
1、升学:读国内外研究所。
2、就业:有待改善的现象:高学历高失业率、大材小用。
3、婚姻:一般而言,成人结婚的意愿逐渐降低、离婚率越来越高。
1 离婚的情况。
2 单亲家庭的不利情况:a 母亲为家长;b 父亲为家长。
五、婚姻调适与家庭管理
1、夫妻之爱的性质:应兼具精神方面的爱、手足之情及性爱,同时满足心理与生物两方,并要有手足般的自然才能调和。
2、夫妻调适之道:由于夫妻两方从小生活在不同背景的家庭,生活习惯、兴趣兴向难免有不一致的情形,所以不应坚持己见及习性,硬要对方配合,并且要共同分担家务及多多沟通。
3、家事的处理:物质生活、经济、精神生活、亲职的承担。
六、成年期的问题及对策
1、成人职业调适不良的问题:新进员工、就业母亲。
2、成人心理失调及精神病态问题。
第六章 中年期
一、中年期的行为特征
1、中年期的定义
1 学理上:从个人停止生殖开始,至体力衰退及心智敏捷度降低为止。
2 年龄上:从四十岁到六十五岁。不是很精确。
2、中年期的行为特征
1一生事业成就的高峰、2经历更年期、3心理多变、4初步衰退时期、5危机与问题。
二、中年期的生理及心理发展
1、生理发展。
2、如何适应身体方面的改变。
3、中年期的发展工作:与配偶的关系最重要;学会利用休闲娱乐则老年较不寂寞。
4、心理发展
1 智能:教育水平越高,则流体智力虽渐衰退,但晶体智力仍有增进的可能性越高。
2 有关的心理发展理论: a 容格(Jung)的分析理论,认为性格发展过程中,自我是联结个人与现实世界,必须四十岁之后才能发展完全。四十岁之后才开始发展真实的个体,朝真正的自我实现发展。 b 爱力克森人生周期理论,中年是属于第七期,特质是利他对自利;良好的特质是利他,能关心社会、贡献己力;不良的特质是自利,没有生产力,可能自顾不暇,较不可能顾及他人。
三、中年期的社会发展
1、中年人的家庭及人际关系:初期应注意子女的管教扶育;中期应注意夫妻关系;后期则要面临退休,应预先准备。
2、中年人的社会参与:应积极造福社会。
3、中年发展任务理论:沛克(Peck)提出的。认为中年人有四个任务:1体力取向转为智慧定位、2人际关系自性关系转化为社会化的结合、3感情的投注由固执转为具有弹性、4心理活动的弹性以对抗僵化。
四、中年期的问题及调适
1、职业调适:
1专业或退休再就业的问题。
2职业调适以女性较为严重:再就业、「怕的成就感」。
2、照顾年老父母(以老年痴呆症为例)。
3、更年期的烦恼:
1 定义:女性更年期指的是月经的停止,也就是生殖能力的停止,当代妇女约是五十岁左右,这是一个生理上与心理上皆不太平衡的时期。男性较无明显的生理标志,男性的更年期较偏于意指重要的转变时期,如生理功能减弱程度加速、面临退休等,一样会有不平衡的表现。但是不论男女,不平衡或恐惧的感觉引生的病症,近年的研究指出多是心理的或是社会的原因,生理原因仅占少数。
2 症状。
3 辅导。
4 「性」方面的改变。
5 婚姻危机。「外遇理论」:外遇是配偶受到介入者的吸引,或是配偶本身有太大的推力。
6 婚姻的变异:单身与同性恋:后者指与同性别的人发生性关系,男女都会有。同性恋的导因:1基因、2官分泌不正常、3性别认同混淆、4早年时家庭不健全、5母亲溺爱,子女过度依赖母亲、6女性化的男孩、7来自身体、情绪的受创。
4、准备退休:如何为退休做好准备?1 增加储蓄、2 为退休生活预先做安排、3 维护身体健康、4 家人及人际关系良好、5 建立正确的人生观或理想目标。
5、担当祖父母的愉悦及问题:要注意隔代教育,也就是由祖父母扶育及管教孙儿女。祖父母的方法通常会与父母不同,可能产生不良后果有:婆媳问题、亲子关系不佳、学习落后、小孩心理失调等等。
『伍』 哪些经济学指标是构念
由这一理论假说可以推导出一些研究假设,然后通过大量的观察来检验假设、理论性调查研究,它是为了了解总体的一般情况而对较大范围的地区或部门中的每个对象都无一例外地进行调查:指由调查对象的各种类型在同一时点上所构成的全貌、准确的描述,由演绎和归纳两种推理构成,有助于克服单纯演绎或单纯归纳的局限性:也称研究方式,它表明贯穿于社会调查全过程的程序:对同一批人随时间推移而发生变化的变化的研究、步骤与操作方式,它提供了调查研究的指导思想,是一种感性认识活动:概念的一种类型,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4、社会调查研究的方法论。
4。
2,它是通过对概念的定义和界说而转换来的。也可以说:研究者所要调查的一个个点,即调查对象,它是进行调查和抽样的基本单位、社会调查:社会调查研究的一个阶段,是指运用观察:通过对社会现实问题的调查来发长和丰富社会理论,并提供有关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知识。
3、普查:从总体中选取一个或几个调查对象进行深入研究。
11、横剖研究:调查者本人加入调查对象的团体中生活,那么就可以说X与Y有因果关系。其中X是Y的原因,然后将他们应用于具体的现象和事物,并在应用过程中对理论进行检验:制一项调查研究所要了解的调查项目和调查指标。
2、细致地描述一个具体单位的全貌和具体的社会过程。
8、探索性调查研究:采用“走马观花”和查阅资料的方式对社会现象进行初步考察的研究方法:人们抽象思维的产物和基本单位,综合概括同一类事物或现象的抽象名词。
6、变量。
4,它可以是一种由具体理论假设组成的理论框架,也可以是由一些初步设想形成的框架图。
社会调查研究的准备与设计
1、研究课题。
12、调查内容:一种与追踪研究相似,概括出现象的共同特征或一般属性:在某一时点对调查对象进行横断面的研究。
12、抽样调查:从调查对象的总体中抽取某些单位或个人作为样本进行调查。
14、简化论:或称还原论,在社会研究中是指局限于用某类特征来分析和解释各种复杂的社会现象。
15,从中发现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总结经验教训,则称它们不相关,是指用一种高层次的分析单位做调查,却用另一种低层次的分析单位做结论,它反映了概念在具体形态上的变动性。
7、相关关系,或称“试错法”、学者和领导干部的意见,到调查地点进行初步考察,与基层有关人员座谈,以便了解调查任务。
18、统计调查,它说明研究者是通过何种具体途径得出研究结论的。
6、社会调查研究的具体方法:在调查研究的某一阶段中使用的方法,而现在又起了那些变化的研究方法,它们涉及各种分析单位的属性和特征。
13。
21、个案研究,通过的材料的分析和综合来科学地阐明社会生活状况及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活动,对这里所发生的现象和情况进行多方面的长期观察的方法、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或政策性建议:从调查对象的总体中主观选取少数单位进行调查,并以样本的状况来推论总体的状况:科学研究的逻辑方法。
20、参与观察:从一般理论或普遍法则出发,依据这一理论推导出一些具体的结论:可以解答社会现象“是什么”的问题,它能对社会现象的状况、研究框架:将课题具体化、措施的效果进行检查,它是关于两个或多个概念或变量间的关系的一种提问。
2。
9,扮演其中一员的角色:两个变量之间如果没有必然的联系,由此建立理论来说明观察到的各种具体现象或事物之间的必然的、本质的联系。
2、演绎推理,并通过这些单位的情况来反映总体的情况。
7:个案研究、蹲点调查:下到一个有代表性的社会单位中,Y是X的结果,X是自变量,Y是因变量。
9、虚无关系,是通过对抽象概念的定义来选择(或制定)调查指标。
11、分析单位。
15、同期群研究:对在某一时期具有同一特征的人群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的变化的研究、趋势研究:一般是对较大规模的调查对象总体随时间推移发生的变化的研究,对现行的政策、计划、特点和发展过程作出客观。
10、解释性调查研究:可以解答“为什么”的问题。
5:也称整体调查或全面调查、实地研究:也称“实地调查”:如果变量X发生变化,探讨社会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归纳推理:从经验观察出发,通过对大量客观现象的描述、增强感性认识,为提出研究假设和制订研究方案奠定基础。
8,以便对调查内容做更深入的定量分析。
19、横断面,变量Y也随之发生变化,那么就可以说两个变量具有相关关系、典型调查:从调查对象的总体中选取一个或几个有代表性的单问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
6、重点调查:在较长时期的不同时点收集资料,并对社会现象做纵向研究。
14:人们的思想方法和科学的一般方法在社会调查研究中的体现和应用:关于一个或更多概念(或变量)的陈述,即要调查同一批人的态度或行为的变化,它是对概念的具体化,它是对问题的尝试性解答:在系统地、直接地收集有关社会现象的经验材料的基础上1、社会调查研究:一种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它表现为、研究假设:对调查对象的特征以及有关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所做的推测性判断或设想、确定研究课题、明确调查内容。
4:通过对个体发展过程的调查来洞察个体为什么会具有特定的行为方式以及他或它的行为趋向。
22。
13、纵贯研究、层次谬误:或作生态谬误:一种定量化的调查方式,它是从许多单位中收集多个单位的可对比的信息,并利用这种可对比的资料,进行汇总统计,探索新的政策、措施的可行性:说明一项调查研究所要解答的具体问题,是社会调查研究的另一种主要方式。这种调查方式是深入到调查现场,利用观察。
10、命题,借以指导全局工作。
社会调查研究的一般过程
1。它是从问题出发,以便对调查对象作深入的解剖分析、社会调查研究的基本方式。
3:即研究课题的操作化、假设:由概念(或变量)构成的,以一种可检验的形式加以陈述,并对(或两个以上)变量之间的特定关系进行预测的命题。
5、概念、因果关系:如果变量X发生变化,变量Y也随之发生变化、技术、工具等
社会调查研究的重要类型
1、应用性调查研究:通过社会调查来了解不断出现的新现象和新问题,并运用社会理论对这些问题做出科学的说明和解释。
3、访问、座谈等方法收集少数单位的各方面的信息、询问等方法直接从社会生活中了解情况,进行长期的,但又只作一次调查,要求被调查者回想他们过去的态度或行为是怎样的,预测事物的发展后果。
17、回溯研究、收集事实和数据,为解答问题而提出尝试性的假说或理论解释,它能说明社会现象发生的原因、研究:社会调查研究的第二阶段,是指通过对事实资料的思维加工、系统的调查研究、初步探索:指在正式调查之前征询有关专家。
5、操作化。
3,以深入、描述性调查研究、假设演绎法,从而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可以观测的变量,将研究假设转化为具体的假设。
16、概念的抽象定义:用文字来概括地说明一个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从而将概念所指的某类现象与其他现象区分开来。
17、概念的操作定义:依据抽象定义所界定的概念内涵和外延提出一些可以观测的调查指标或调查项目来说明如何度量一个概念。
18、调查指标:概念内涵中某一方面内容的只是标志,它表示经验层次的现象。
19、假设的操作化:即由抽象假设到具体假设的过程。
20、调研方案:通过对一项研究的程序和实施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进行详细、全面的考虑,制订出的总体计划和切实可行的调查大纲。
社会现象的测量 1、测量:指按照某种法则给物体或事件分派一定的数字和符号。
2、社会测量:指在社会调查研究中,对社会现象之间性质差异和数量差异的度量。也可看作对社会现象进行精确的、有意识的观察。
3、法则:即测量法则,是把数字或符号分派给调查对象的统一标准,它是一中索引或操作方法。
4、定类尺度:也称类别尺度或名义尺度,是将调查对象分类,标以各种名称,并确定其类别的方法。它实质上是一种分类体系。
5、定序尺度:也称等级尺度或顺序尺度,是按照某种逻辑顺序将调查对象排列出高低或大小,确定其等级及次序的一种尺度。
6、定距尺度:也称等距尺度或区间尺度,是一种不仅能将变量(社会现象)区分类别和等级,而且可以确定变量之间的数量差别和间隔距离的方法。
7、定比尺度:也称比例尺度或等比尺度,是一种除有上述三种尺度的全部性质之外,还有测量不同变量(社会现象)之间的比例或比率关系的方法。
8、社会指标:或称现有的或先行的社会统计指标,是衡量、检测社会经济发展数量关系,研究社会经济发展要素的现状、相互关系和发展趋势的手段。它对社会生活现状具有描述、评价和预测未来的能力。
9、调查指标:是指具体调查研究中所使用的,借以衡量或指示某一抽象概念的数量指标和分类指标。
10、信度:即可靠性,指测量结果的一致性或稳定性,也指测量工具能否稳定地测量所测的 变量。换言之,所谓信度乃是指同一或相似母体重复进行调查或测验,其所得结果相一致的程度。
11、信度系数:即用同一样本所得到的两组资料的相关系数作为测量一致性的指标。可以解释为在所测对象实得分数的差异中有多大比例是由测量对象本身的差别决定的。信度系数高表明测量的一致性程度高,测量误差小。
12、效度:是指测量工具测出变量的准确程度。换言之,效度指的是测量的有效性,即测量工具能准确、真实、客观地度量事物属性的程度。
13、内容效度:是指测量内容的适合性和相符性,也可以说是指测量所选题目是否符合测量目的和要求。
14、准则效度:指的是用几种不同的测量方式或不同指标对同一变量进行测量时,将其中的一种方式或指标作为准则,其他的方式或指标与这个准则作比较。如果其他的方式或指标与准则的方式或指标具有相同的效果,则其他的方式与指标就具有准则效应。
15、构念效度:通过对某些理论概念或物质的测量结果的考察,来验证该测量对理论构念的衡量程度。
16、经验效度:即选择对有关情况比较了解的人来鉴定调查资料的效度。
抽样
1、非概率抽样:指依据研究任务的要求和对调查对象的分析,主观地、有意识地在研究对象的总体中进行选择的抽样方法。
2、概率抽样:指依据概率理论,按照随机原则选择样本,完全不带调查者的主观意识的抽样方法。
3、抽样:一种选择调查对象的程序和方法,也可以说是由总体中选取一部分代表的过程。
4、样本:通过抽样所选取的这一部分代表。
5、代表:所谓代表,也就是说,抽取出来的样本从调查所要研究的总体特征来看,能够再现总体的结构。
6、个体:收集信息的基本单位,即分析单位。个体可以是某种类型的人,也可以是家庭、组织、社区等。
7、研究总体:在理论上明确界定的个体的集合。
8、调查总体:研究者实际抽取样本的个体的集合体。
9、抽样框:又称抽样范畴,是抽取样本的所有抽样单位的名单。
10、参数值:关于总体中某一变量的综合描述。
11、统计值:关于样本中某一变量的综合描述。
12、抽样误差:在用样本的统计值去推论总体的参数值时存在的偏差。它是衡量样本代表性大小的标准。
13、置信水平:指总体参数值落在样本统计值某一区间的概率。
14、置信区间:指在某一置信水平下,样本统计值与总体参数间的误差范围。
15、简单随机抽样:又称纯随机抽样,是最基本的概率抽样。是对总体中的所有个体按完全符合随机原则的特定方法抽取样本,即抽样时不进行任何分组、排列,使总体中的任何个体都同样有被抽取的平等机会。
16、等距抽样:也称系统抽样或机械抽样。它是在按一定顺序排列好的个体中先计算出抽样间距K,然后在头K个个体中,按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区一个个体K,再从K开始,每K个个体中抽取一个个体的抽样方法。它适用于同质性较高的个体。
17、分层随机抽样:先将总体依照某一种或某几种特性分为几个子总体,每个子总体称为一层,然后从每一层中随机抽取一个子样本,将这些子样本合在一起即为总体样本的方法。
18、比例分层抽样:要求各层子样本在总体样本中所占比例与本层在总体中所占的比例相同。
19、整群随机抽样:又称聚类抽样。是将总体按照某种标准划分为一些子群体,每个子群体作为一个抽样单位,用随机的办法(如简单随机抽样、等距抽样、分层抽样)从中抽取若干子群,将抽出的子群中所有个体合在一起作为总体样本的抽样方法。
20、多阶段抽样:不将样本子群中的所有个体作为样本,而是再从中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出最终样本,因最终样本的获取经过两次抽样,我们称之为二阶段抽样。同样的,可进行三阶段、四阶段……即多阶段抽样。
21、偶遇抽样:又称方便抽样,是指研究者将其在一定时间内、一定环境里所能遇见或接触到的人均选入样本的方法。
22、主观抽样:又称判断抽样或立意抽样,即研究者依据主观判断选取可以代表总体的个体作为样本,这种样本的代表性取决于对总体的了解程度和判断能力。
23、定额抽样:又称配额抽样,它与分层随机抽样相似,也是按照调查对象的某种属性或特征将总体中所有个体分成若干类或层,然后在各层中抽样的方法。
24、滚雪球抽样:先从几个适合的样本开始,然后通过它们得到更多的样本,这样一步步扩大样本范围的方法。
25、样本大小:又称样本容量,指的是样本所含个体数量的多少。样本的大小不仅影响其自身的代表性,而且还直接影响到调查的费用和人力的花费。
26、精确度:就是这项研究能允许样本估计量有多大的误差。社会研究常选用的误差界限是5%。
1、问卷
:社会调查中用来收集资料的一种工具,它的形式是一份精心设计的问题表格。
2、自添问卷:由被调查者自己添答的问卷。
3、访问问卷:由访问员根据被调查者的口头答案来填写的问卷。
4、封面信:一封给被调查者的短信。它的作用在于向被调查者介绍和说明调查者的身份、调查的内容、目的、意义等。
5、指导语:用来指导被调查者填写问卷的一组说明。
6、开放式问题:不为回答者提供具体答案,而由回答者自由填答的问题。
7、封闭式问题:在提出问题的同时,还给出若干个答案,要求被调查者选择一个作为回答。
8、编码 :赋予一个问题极其答案一个数字作为它的代码。
9、探索性工作:通俗的说,就是先摸摸底,熟悉和了解一些基本的情况,以便对各种问题的提法和可能的回答有一个初步的、感性的认识。
10、答案的穷尽性:答案包括了所有可能的情况。
11、答案的互斥性:答案之间不能相互重叠或相互包含。
12、双重含义:在一个问题中,同时询问了两件事件,或者说,一句话中同时问了两个问题。
量表与测验法
1、量表:适于较精确的调查人们主观态度的测量工具,它由一组问题构成,用以间接测量人们对某一事物的态度或观念。
2、总加量表:也叫利克特量表,它的最初形式是给出一组问题,请被调查者作出同意或不同意的回答,后改为五种回答。然后根据每个被调查者对各道题的回答分数的加总得出一个总分,这一总分就说明他的态度强弱或他在这一量表上的不同状态。
3、分辨能力:指一个题目是否能区分出人们的不同态度或态度的不同程度。
4、测评表:一种类似与量表的调查表,用一组题目来度量,然后用各项题目的分数或用一个总分来评价。常用于考核和评价一个人的能力、素质和工作绩效。
5、测验:以间接的方式收集个人的态度、人格结构和心理行为等方面资料的方法。它是一种标准化的程序。
6、测验的标准化: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测验必须经过标准化的程序进行编制,二是使用时必须按标准化的程序使用。
7、常模:也就是比较的标准,通常将样本的平均得分作为该测验的常模。它可作为判断个体差异的依据和比较的标准。
8、社会计量法:也称社会交往计量。是评量某一群体、组织中的人际吸引或拒斥关系的工具,或更进一步说是用以决定个人在群体与组织中被接受的程度,发现群体内人与人之间的现存关系,并揭示组织本身的结构特征的工具。
9、指数分析:通过社会计量指数分析个人在群体中的地位,比较同一群体内不同情景下每个人的社会地位,且对不同群体的特征进行比较。
10、民意测验:也称民意调查或舆论调查。是一种了解公众对某些政治、经济、社会问题的意见和态度的调查方法,其目的在于通过对大量样本的问卷调查来精确反映社会舆论或一般民意动向。,反之则不然。
16、追踪研究
『陆』 《计量法》中规定:为社会提供公证数据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必须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计量行政
本准则为统一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计量认证/审查认可(验收)工作,依据《回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答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的规定而制定。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认证与实验室评审管理司于2000年10月24日以质技监函[2000]046号文发布了《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计量认证、审查认可(验收)评审准则》(试行),[简称“评审准则”]。文中明确规定,自2001年12月1日起,对产品质量检验机构的计量认证评审实行新的评审准则,原《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计量认证技术考核规范》(JJG 1021-90)中的评审内容和评定方法不再作为计量认证的评审依据。
1.2 准则等同采用国家标准《校准和检验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 GB/T 15481-1995的基础上增加了我国有关法律法规及相关文件中对计量认证、审查认可的特殊要求。
1.3 本准则的适用范围为:
① 为社会提供公证数据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的计量认证评审;
② 依法设置和授权产品质量检验机构的计量认证和审查认可(验收)的评审;
③ 其他类型实验室自愿申请计量认证的评审。
『柒』 社会学家是怎样研究社会的
1、社会调查研究:在系统地、直接地收集有关社会现象的经验材料的基础上,通过的材料的分析和综合来科学地阐明社会生活状况及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活动。
2、社会调查:社会调查研究的一个阶段,是指运用观察、询问等方法直接从社会生活中了解情况、收集事实和数据,是一种感性认识活动。
3、研究:社会调查研究的第二阶段,是指通过对事实资料的思维加工,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4、社会调查研究的方法论:人们的思想方法和科学的一般方法在社会调查研究中的体现和应用,它提供了调查研究的指导思想。
5、社会调查研究的基本方式:也称研究方式,它表明贯穿于社会调查全过程的程序、步骤与操作方式,它说明研究者是通过何种具体途径得出研究结论的。
6、社会调查研究的具体方法:在调查研究的某一阶段中使用的方法、技术、工具等
社会调查研究的重要类型
1、应用性调查研究:通过社会调查来了解不断出现的新现象和新问题,并运用社会理论对这些问题做出科学的说明和解释、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或政策性建议。
2、理论性调查研究:通过对社会现实问题的调查来发长和丰富社会理论,并提供有关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知识。
3、普查:也称整体调查或全面调查,它是为了了解总体的一般情况而对较大范围的地区或部门中的每个对象都无一例外地进行调查。
4、抽样调查:从调查对象的总体中抽取某些单位或个人作为样本进行调查,并以样本的状况来推论总体的状况。
5、典型调查:从调查对象的总体中选取一个或几个有代表性的单问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
6、重点调查:从调查对象的总体中主观选取少数单位进行调查,并通过这些单位的情况来反映总体的情况。
7:个案研究:从总体中选取一个或几个调查对象进行深入研究,以深入、细致地描述一个具体单位的全貌和具体的社会过程。
8、探索性调查研究:采用“走马观花”和查阅资料的方式对社会现象进行初步考察的研究方法。
9、描述性调查研究:可以解答社会现象“是什么”的问题,它能对社会现象的状况、特点和发展过程作出客观、准确的描述。
10、解释性调查研究:可以解答“为什么”的问题,它能说明社会现象发生的原因,预测事物的发展后果,探讨社会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
11、横剖研究:在某一时点对调查对象进行横断面的研究。
12、横断面:指由调查对象的各种类型在同一时点上所构成的全貌。
13、纵贯研究:在较长时期的不同时点收集资料,并对社会现象做纵向研究。
14、趋势研究:一般是对较大规模的调查对象总体随时间推移发生的变化的研究。
15、同期群研究:对在某一时期具有同一特征的人群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的变化的研究。
16、追踪研究:对同一批人随时间推移而发生变化的变化的研究。
17、回溯研究:一种与追踪研究相似,即要调查同一批人的态度或行为的变化,但又只作一次调查,要求被调查者回想他们过去的态度或行为是怎样的,而现在又起了那些变化的研究方法。
18、统计调查:一种定量化的调查方式,它是从许多单位中收集多个单位的可对比的信息,并利用这种可对比的资料,进行汇总统计,以便对调查内容做更深入的定量分析。
19、实地研究:也称“实地调查”,是社会调查研究的另一种主要方式。这种调查方式是深入到调查现场,利用观察、访问、座谈等方法收集少数单位的各方面的信息,以便对调查对象作深入的解剖分析。
20、参与观察:调查者本人加入调查对象的团体中生活,扮演其中一员的角色,对这里所发生的现象和情况进行多方面的长期观察的方法。
21、个案研究:通过对个体发展过程的调查来洞察个体为什么会具有特定的行为方式以及他或它的行为趋向。
22、蹲点调查:下到一个有代表性的社会单位中,进行长期的、系统的调查研究,对现行的政策、计划、措施的效果进行检查,从中发现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总结经验教训,探索新的政策、措施的可行性,借以指导全局工作。
社会调查研究的一般过程
1、归纳推理:从经验观察出发,通过对大量客观现象的描述,概括出现象的共同特征或一般属性,由此建立理论来说明观察到的各种具体现象或事物之间的必然的、本质的联系。
2、演绎推理:从一般理论或普遍法则出发,依据这一理论推导出一些具体的结论,然后将他们应用于具体的现象和事物,并在应用过程中对理论进行检验。
3、假设演绎法:科学研究的逻辑方法,或称“试错法”,由演绎和归纳两种推理构成,有助于克服单纯演绎或单纯归纳的局限性。它是从问题出发,为解答问题而提出尝试性的假说或理论解释,由这一理论假说可以推导出一些研究假设,然后通过大量的观察来检验假设。
4、研究框架:将课题具体化,它可以是一种由具体理论假设组成的理论框架,也可以是由一些初步设想形成的框架图。
社会调查研究的准备与设计
1、研究课题:说明一项调查研究所要解答的具体问题,它是关于两个或多个概念或变量间的关系的一种提问。
2、初步探索:指在正式调查之前征询有关专家、学者和领导干部的意见,到调查地点进行初步考察,与基层有关人员座谈,以便了解调查任务、确定研究课题、明确调查内容、增强感性认识,为提出研究假设和制订研究方案奠定基础。
3、研究假设:对调查对象的特征以及有关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所做的推测性判断或设想,它是对问题的尝试性解答。
4、假设:由概念(或变量)构成的,以一种可检验的形式加以陈述,并对(或两个以上)变量之间的特定关系进行预测的命题。
5、概念:人们抽象思维的产物和基本单位,综合概括同一类事物或现象的抽象名词。
6、变量:概念的一种类型,它是通过对概念的定义和界说而转换来的。也可以说,它是对概念的具体化,它反映了概念在具体形态上的变动性。
7、相关关系:一种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它表现为:如果变量X发生变化,变量Y也随之发生变化,那么就可以说两个变量具有相关关系。
8、因果关系:如果变量X发生变化,变量Y也随之发生变化,反之则不然,那么就可以说X与Y有因果关系。其中X是Y的原因,Y是X的结果,X是自变量,Y是因变量。
9、虚无关系:两个变量之间如果没有必然的联系,则称它们不相关。
10、命题:关于一个或更多概念(或变量)的陈述。
11、分析单位:研究者所要调查的一个个点,即调查对象,它是进行调查和抽样的基本单位。
12、调查内容:制一项调查研究所要了解的调查项目和调查指标,它们涉及各种分析单位的属性和特征。
13、层次谬误:或作生态谬误,是指用一种高层次的分析单位做调查,却用另一种低层次的分析单位做结论。
14、简化论:或称还原论,在社会研究中是指局限于用某类特征来分析和解释各种复杂的社会现象。
15、操作化:即研究课题的操作化,是通过对抽象概念的定义来选择(或制定)调查指标,从而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可以观测的变量,将研究假设转化为具体的假设。
16、概念的抽象定义:用文字来概括地说明一个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从而将概念所指的某类现象与其他现象区分开来。
17、概念的操作定义:依据抽象定义所界定的概念内涵和外延提出一些可以观测的调查指标或调查项目来说明如何度量一个概念。
18、调查指标:概念内涵中某一方面内容的只是标志,它表示经验层次的现象。
19、假设的操作化:即由抽象假设到具体假设的过程。
20、调研方案:通过对一项研究的程序和实施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进行详细、全面的考虑,制订出的总体计划和切实可行的调查大纲。
社会现象的测量 1、测量:指按照某种法则给物体或事件分派一定的数字和符号。
2、社会测量:指在社会调查研究中,对社会现象之间性质差异和数量差异的度量。也可看作对社会现象进行精确的、有意识的观察。
3、法则:即测量法则,是把数字或符号分派给调查对象的统一标准,它是一中索引或操作方法。
4、定类尺度:也称类别尺度或名义尺度,是将调查对象分类,标以各种名称,并确定其类别的方法。它实质上是一种分类体系。
5、定序尺度:也称等级尺度或顺序尺度,是按照某种逻辑顺序将调查对象排列出高低或大小,确定其等级及次序的一种尺度。
6、定距尺度:也称等距尺度或区间尺度,是一种不仅能将变量(社会现象)区分类别和等级,而且可以确定变量之间的数量差别和间隔距离的方法。
7、定比尺度:也称比例尺度或等比尺度,是一种除有上述三种尺度的全部性质之外,还有测量不同变量(社会现象)之间的比例或比率关系的方法。
8、社会指标:或称现有的或先行的社会统计指标,是衡量、检测社会经济发展数量关系,研究社会经济发展要素的现状、相互关系和发展趋势的手段。它对社会生活现状具有描述、评价和预测未来的能力。
9、调查指标:是指具体调查研究中所使用的,借以衡量或指示某一抽象概念的数量指标和分类指标。
10、信度:即可靠性,指测量结果的一致性或稳定性,也指测量工具能否稳定地测量所测的 变量。换言之,所谓信度乃是指同一或相似母体重复进行调查或测验,其所得结果相一致的程度。
11、信度系数:即用同一样本所得到的两组资料的相关系数作为测量一致性的指标。可以解释为在所测对象实得分数的差异中有多大比例是由测量对象本身的差别决定的。信度系数高表明测量的一致性程度高,测量误差小。
12、效度:是指测量工具测出变量的准确程度。换言之,效度指的是测量的有效性,即测量工具能准确、真实、客观地度量事物属性的程度。
13、内容效度:是指测量内容的适合性和相符性,也可以说是指测量所选题目是否符合测量目的和要求。
14、准则效度:指的是用几种不同的测量方式或不同指标对同一变量进行测量时,将其中的一种方式或指标作为准则,其他的方式或指标与这个准则作比较。如果其他的方式或指标与准则的方式或指标具有相同的效果,则其他的方式与指标就具有准则效应。
15、构念效度:通过对某些理论概念或物质的测量结果的考察,来验证该测量对理论构念的衡量程度。
16、经验效度:即选择对有关情况比较了解的人来鉴定调查资料的效度。
抽样
1、非概率抽样:指依据研究任务的要求和对调查对象的分析,主观地、有意识地在研究对象的总体中进行选择的抽样方法。
2、概率抽样:指依据概率理论,按照随机原则选择样本,完全不带调查者的主观意识的抽样方法。
3、抽样:一种选择调查对象的程序和方法,也可以说是由总体中选取一部分代表的过程。
4、样本:通过抽样所选取的这一部分代表。
5、代表:所谓代表,也就是说,抽取出来的样本从调查所要研究的总体特征来看,能够再现总体的结构。
6、个体:收集信息的基本单位,即分析单位。个体可以是某种类型的人,也可以是家庭、组织、社区等。
7、研究总体:在理论上明确界定的个体的集合。
8、调查总体:研究者实际抽取样本的个体的集合体。
9、抽样框:又称抽样范畴,是抽取样本的所有抽样单位的名单。
10、参数值:关于总体中某一变量的综合描述。
11、统计值:关于样本中某一变量的综合描述。
12、抽样误差:在用样本的统计值去推论总体的参数值时存在的偏差。它是衡量样本代表性大小的标准。
13、置信水平:指总体参数值落在样本统计值某一区间的概率。
14、置信区间:指在某一置信水平下,样本统计值与总体参数间的误差范围。
15、简单随机抽样:又称纯随机抽样,是最基本的概率抽样。是对总体中的所有个体按完全符合随机原则的特定方法抽取样本,即抽样时不进行任何分组、排列,使总体中的任何个体都同样有被抽取的平等机会。
16、等距抽样:也称系统抽样或机械抽样。它是在按一定顺序排列好的个体中先计算出抽样间距K,然后在头K个个体中,按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区一个个体K,再从K开始,每K个个体中抽取一个个体的抽样方法。它适用于同质性较高的个体。
17、分层随机抽样:先将总体依照某一种或某几种特性分为几个子总体,每个子总体称为一层,然后从每一层中随机抽取一个子样本,将这些子样本合在一起即为总体样本的方法。
18、比例分层抽样:要求各层子样本在总体样本中所占比例与本层在总体中所占的比例相同。
19、整群随机抽样:又称聚类抽样。是将总体按照某种标准划分为一些子群体,每个子群体作为一个抽样单位,用随机的办法(如简单随机抽样、等距抽样、分层抽样)从中抽取若干子群,将抽出的子群中所有个体合在一起作为总体样本的抽样方法。
20、多阶段抽样:不将样本子群中的所有个体作为样本,而是再从中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出最终样本,因最终样本的获取经过两次抽样,我们称之为二阶段抽样。同样的,可进行三阶段、四阶段……即多阶段抽样。
21、偶遇抽样:又称方便抽样,是指研究者将其在一定时间内、一定环境里所能遇见或接触到的人均选入样本的方法。
22、主观抽样:又称判断抽样或立意抽样,即研究者依据主观判断选取可以代表总体的个体作为样本,这种样本的代表性取决于对总体的了解程度和判断能力。
23、定额抽样:又称配额抽样,它与分层随机抽样相似,也是按照调查对象的某种属性或特征将总体中所有个体分成若干类或层,然后在各层中抽样的方法。
24、滚雪球抽样:先从几个适合的样本开始,然后通过它们得到更多的样本,这样一步步扩大样本范围的方法。
25、样本大小:又称样本容量,指的是样本所含个体数量的多少。样本的大小不仅影响其自身的代表性,而且还直接影响到调查的费用和人力的花费。
26、精确度:就是这项研究能允许样本估计量有多大的误差。社会研究常选用的误差界限是5%。
1、问卷
:社会调查中用来收集资料的一种工具,它的形式是一份精心设计的问题表格。
2、自添问卷:由被调查者自己添答的问卷。
3、访问问卷:由访问员根据被调查者的口头答案来填写的问卷。
4、封面信:一封给被调查者的短信。它的作用在于向被调查者介绍和说明调查者的身份、调查的内容、目的、意义等。
5、指导语:用来指导被调查者填写问卷的一组说明。
6、开放式问题:不为回答者提供具体答案,而由回答者自由填答的问题。
7、封闭式问题:在提出问题的同时,还给出若干个答案,要求被调查者选择一个作为回答。
8、编码 :赋予一个问题极其答案一个数字作为它的代码。
9、探索性工作:通俗的说,就是先摸摸底,熟悉和了解一些基本的情况,以便对各种问题的提法和可能的回答有一个初步的、感性的认识。
10、答案的穷尽性:答案包括了所有可能的情况。
11、答案的互斥性:答案之间不能相互重叠或相互包含。
12、双重含义:在一个问题中,同时询问了两件事件,或者说,一句话中同时问了两个问题。
量表与测验法
1、量表:适于较精确的调查人们主观态度的测量工具,它由一组问题构成,用以间接测量人们对某一事物的态度或观念。
2、总加量表:也叫利克特量表,它的最初形式是给出一组问题,请被调查者作出同意或不同意的回答,后改为五种回答。然后根据每个被调查者对各道题的回答分数的加总得出一个总分,这一总分就说明他的态度强弱或他在这一量表上的不同状态。
3、分辨能力:指一个题目是否能区分出人们的不同态度或态度的不同程度。
4、测评表:一种类似与量表的调查表,用一组题目来度量,然后用各项题目的分数或用一个总分来评价。常用于考核和评价一个人的能力、素质和工作绩效。
5、测验:以间接的方式收集个人的态度、人格结构和心理行为等方面资料的方法。它是一种标准化的程序。
6、测验的标准化: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测验必须经过标准化的程序进行编制,二是使用时必须按标准化的程序使用。
7、常模:也就是比较的标准,通常将样本的平均得分作为该测验的常模。它可作为判断个体差异的依据和比较的标准。
8、社会计量法:也称社会交往计量。是评量某一群体、组织中的人际吸引或拒斥关系的工具,或更进一步说是用以决定个人在群体与组织中被接受的程度,发现群体内人与人之间的现存关系,并揭示组织本身的结构特征的工具。
9、指数分析:通过社会计量指数分析个人在群体中的地位,比较同一群体内不同情景下每个人的社会地位,且对不同群体的特征进行比较。
10、民意测验:也称民意调查或舆论调查。是一种了解公众对某些政治、经济、社会问题的意见和态度的调查方法,其目的在于通过对大量样本的问卷调查来精确反映社会舆论或一般民意动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