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毅婚姻法
A. 哪里能找到清华大学法学本科教材
法学院本科生用教材:
一、法学院9字班版本法学绪论(入门课):沈宗灵《法理学》(不常用)
宪法学:许崇德《中国宪法》(不常用),王世杰/钱端升:<比较宪法> 龚祥瑞<比较宪法与行政法>
民法学(1)(总论部分、物权):马俊驹《民法原论》(主要是上册) 民法学(2)(合同法):崔建远《合同法》(修订本)
刑法学(1、2):张明楷《刑法学》 民事诉讼法学:张卫平《民事诉讼法教程》 婚姻与继承法学:杨大文《亲属法》、同系列的《继承法》
中国法制史:叶孝信《中国法制史》(新编本) 知识产权法:郑成思《知识产权法教程》 刑事诉讼法:陈光中、徐静村《刑事诉讼法学》
商法学(1)(商法总论、公司法): 王保树《中国商事法》(同时也是商法学2) 王保树《中国公司法原理》等等(主要是这两种)
外国刑法学:张明楷《外国刑法纲要》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姜明安《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北京大学出版社 经济法:王保树《经济法原理》
法律出版社2003年出的崔建远老师的《合同法》(新版是黄色封皮的)、法律出版社
2004年3月版的韩世远老师出的《合同法总论》和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的张广兴先生的《债法总论》老版本。
14 侵权行为法(程啸老师) 王利明《侵权行为法归责原则研究(修订版)》,政法2003 杨立新《侵权法论》(第二版),人民法院2004张新宝《中国侵权行为法》《第二版),社科1998 王泽鉴《侵权行为法:基本理论,一般侵权行为》,政法2002 15 知识产权法(王兵老师)
刘春田《知识产权法》,21世纪教材,北大/高教版 16 婚姻家庭继承法学(陶毅老师)
陶毅《新编婚姻家庭法》,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B. 媒人的出现和各种称谓有哪些传说
在我国的传统婚姻中,从提亲、订婚,最后到促成结婚,都少不了媒人的参与,只有通过"媒妁之言",男女双方才能共结连理、谐秦晋之好,婚姻才能合乎礼教和道德。"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双"这句民谚,反映了媒人在我国传统婚姻制度中所扮演着的重要角色。
媒人起源于何时,史料中并没有明确的记载,揆之情理,媒人应当是人类婚姻由群婚制向一夫一妻制演变后的产物。
夏商时的媒人并不称为"媒"或"妁",而是以"使"为媒。在殷墟的甲骨文中,就发现多有使者议婚的卜辞,如"己口卜,使人妇伯"、"来妇使。"前者大致说男方使者往女方,与其家族之长伯议娶女事;后者则为女方使者来说合嫁女。
在古代文献中,最早记载媒人的作品就是《诗经》。如《豳风·伐柯》说: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娶妻如何?匪媒不得。
意思是说,怎样才能砍下大的树枝?不用斧头砍不断它。怎样才能娶到妻子?没有媒人成不了婚。
这说明早在周代,媒人就已成为婚姻的要件了。后来,便称媒人为"伐柯"或"伐柯人",称做媒为"执柯"。如宋代吴自牧《梦梁录·嫁娶》中记载说:"其伐柯人两家通报,择日过帖。"
在婚姻形式上,民间实行的不只是一种以男女相悦为基础的自主婚姻,以一夫一妻制为标志的聘娶婚姻正逐渐被人们所接受。聘娶婚姻,既是上层社会政治联姻的结果,也是规范下层社会婚嫁的需要,因而成为当时社会的一种发展趋势。
自周代以后,通过媒人缔结婚姻已逐渐成为一种风俗,明媒正娶已为广大民众所认可。《孟子·滕文公》说: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父母国人皆贱之。
史书无媒而遭讥耻的例子很多。如鲁桓公无媒而娶于齐,季姬无媒自嫁于郐子,遭经传讥耻,太史氏女自嫁于齐王子法章,虽贵为王后,其父仍深恶痛绝。这些例子都说明媒人有不可缺少的作用。
随着华夏文化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对于媒人的称谓也逐渐多起来。据唐房玄龄等人合著的《晋书·索忱传》记载:孝廉令狐策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走在冰湖之上,竟同冰下的人说话,不觉赫然惊醒。
有占卜人解释这个梦认为,能站在冰上和冰下的人说话,这象征着做梦者在调和阴阳,调和阴阳就是做媒介,寓意将会给别人做媒。但这媒很不容易做,要用做梦者的热情把冰融化了,男女双方才能成婚。
就这样,"冰人"做媒一事便不胫而走。此后,"冰人"便成了"媒人"的别称,给人做媒也叫"作冰"。
媒人在婚姻的缔结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成就了一段段良缘。因此,在媒人行业几千年的发展史中,不乏许多著名的媒人传说,他们的故事在后世广为流传。
比如蹇脩和红娘。蹇脩又作蹇修,据说是古代的贤媒,很善于为人做媒。语出屈原《离骚》:吾令丰隆乘云兮,求宓妃之所在;解佩纕以结言兮,吾令蹇脩以为理。
王逸《楚辞章句》注说:"蹇脩,伏羲之臣也。理,分理也,述礼意也。使古贤蹇脩而为媒理也。"由此,后人将媒妁也称作"蹇脩"。
红娘原为唐代文人元稹传奇小说《莺莺传》中的一个人物,她是崔莺莺的婢女。在张生与莺莺产生爱慕之情以后,张生曾向红娘倾诉衷肠,得到了她的同情。红娘给张生出主意,要他以情诗打动莺莺,莺莺果然以诗相和。
起初莺莺还难以从礼教的束缚中彻底摆脱出来,表现得十分犹豫动摇。在红娘的帮助下,莺莺终于毅然投入张生的怀抱,与之私下结合。
崔莺莺靠了红娘的帮助得到勇气,张生则在红娘那里得到智慧,而老夫人却因红娘的机智不得不退却让步。红娘成为促成崔莺莺与张生婚姻的关键性人物。此后,红娘遂成为帮助人结成美满婚姻的"媒人"的代称。
民间传说中的另一位婚姻神是氤氲大使。宋代陶毅笔记小说《清异录》中记录了一个氤氲大使的故事。
有一个叫朱起的青年暗暗地爱上了一个叫宠之的女子,然而两个人要相爱,却障碍重重,朱起因此郁郁寡欢,神思恍惚。一天他送来访的朋友,直送到了郊外,和朋友分手后便独自一人回家。
朱起在路上遇到一个身着青巾短袍、挑着药篮的道长。道长对他看了又看,走近他身旁,对他说道:"郎君亏得遇我贫道,否则危矣。"
朱起听他这样一说,不禁吃了一惊,即刻下马作揖,问个究竟。道人说:"你有心事,请跟我直说,我可以给你解难。"
朱起便把他和宠之的事告诉了道长,那道长叹道:"世上的男女姻缘,都由缱绻司总揽,那儿的长官叫氤氲大使。有缘分的男女,要下了鸳鸯牒才会成功。我把你的事跟他说去。"
分手时,青巾道长从篮子里取出一把扇子,对朱起说:"这把扇子叫坤灵扇,你去探望宠之时,只要以扇遮面,人家就看不见你了。自此以后,你们七日可得一见,15年而止。"
朱起回去后,试用道长教他的方法,果然灵验,从此和宠之相会,来去无阻。15年后,宠之病逝。
这个故事传播以后,人们对氤氲大使的膜拜就更虔诚了。氤氲大使似乎比月老更近人情,月老系定的"结婚结"不容更改,氤氲大使却还容人说情,似乎显得更富同情心。
C. 哪个少数民族有抢婚抢婚是什么回事
土族“抢婚”
生活在甘肃天祝、永登及青海互助县的土族中,旧时流行着一种“抢婚”的习俗。
土族的婚礼要经过提亲、送彩礼、设喜筵招待“红仁切”(西客)、亲友邻里等繁杂的礼仪程序。
一些无力送彩礼和举办喜筵的贫苦人家,就利用奇异的天象采取“抢婚”来解决问题。
在发生日食或月食的夜晚,已定了亲,但缴纳不起彩礼的“准新郎”,骑上一匹快马,随身携带用红布包裹起来的一把木梳,骑马来到未婚妻家门前,把包裹木梳的红布包儿扔上房顶,然后大声喊:“快把许给我的姑娘送出来!”……
等到女方的家里人应声之后,“准新郎”策马回头,往回奔跑。女方家的人则奔出房门,一边骑马追赶,一边大声叫骂。没有养马的人家,也要徒步追赶一程。其实,姑娘家里人的这种追逐和叫骂,只是一种“掩人耳目”的形式,他们并没有将未婚女婿追上惩罚一番的意思。第二天,未婚女婿请上“瓦日哇”(媒人)和庄子上的头面人物,前往老丈人家要人。女方的父母必须将女儿送到女婿家里,并免除送彩礼和办喜筵等一些繁杂的礼仪程序。
据说,在日食或月食之夜“抢婚”,是因为在那天“没了天日”,世界又回到了混沌未开的时候。在这样的黑夜里“抢婚”不会触犯天神地煞。既然天神地煞都管不了,家法、民约自然就更不起什么作用了。其实,土族的这种“抢婚”并没有真正去“抢”,而是“强行”向岳父母“索要”媳妇。这实在是聪明的土族人利用奇异的天象抗拒买卖婚姻的一种绝妙办法。
抢 婚
抢婚,亦称抢亲、抢夺婚等,是旧时一种流行于部分地区和民族中的婚俗。如在迎亲之日,小伙子约集同伴,持刀,袋藏铜钱,来到事先与新娘约好的地点,隐蔽起来。待新娘出现后,“伏兵”四起,“抢”着新娘就走。新娘则大声呼“救”,家人亲友闻声追来,乡邻随同起哄。抢亲的一方便抛撤铜钱,乘追赶的一方拾钱之时,逃逸而去。此例可窥抢婚之一般特征,即通过打闹式气氛的制造给婚礼增添一些情趣。
抢婚习俗的由来,一般认为是古老的掠夺婚(也称劫夺婚、抢劫婚)的遗存或变异。典型的例证见《周易·屯》爻辞:“屯如邅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乘马班如,泣血涟如。”是说一支似寇非寇的马队抢来不从的女子,被抢女子拼命呼喊,血泪汪汪(陶毅、明欣《中国婚姻家庭制度史》,东方出版社,1994)。但这种掠夺婚俗究竟出现于什么时候、其形成原因是什么,是一个颇有争议的话题。
一说,掠夺婚盛行于以男性为中心的游牧时代。此时因女子已是男子的所有物,所以成为部落与部落、民族与民族发生斗争时的掠夺对象(《东莞婚歌研究》,《民俗》第一卷,第二期)。
一说,掠夺婚产生于对偶婚向个体婚演进的原始社会末期。对偶婚制实行“夫从妇居”,男子“寄人篱下”,难以树立性别权威,无法改变传统的继承制度。随着男子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日趋重要,他们要求不再“嫁”出去,而将女子“娶”回来。但由“妻”方居住改变为“夫”方居住,并非轻而易举之事,其间存在着尖锐的对立和激烈的斗争,“抢劫婚”就是以暴力掠夺手段来实现的变革。
一说,掠夺婚出现在母系氏族社会解体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之时。论者同时指出导致这种婚俗的原因有二:一,男性成为主要生产劳动力后,妇女的地位下降,为了生存常有溺杀女婴的现象。由此出现的后果是男多女少,两性比例不平衡。二,女子也是家庭劳动力的一分子、氏族财产的一部分,家长或族长不愿其被分流出去。然而在父系氏族时代,发展族外婚已成为必然趋势,所以抢婚就成了缔结婚姻的方式之一(郭兴文《中国传统婚姻风俗》,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
一说,掠夺婚的出现可追溯到人类由原始杂交向血缘家族班辈婚演变的原始社会前期。当时,家族与家族之间经常为争夺某一生存条件、某一猎获物而械斗。所获俘虏,男的予以杀害,女的则可用以满足性的需要。有了这种诱惑,各家族之间经常发生以掠夺对方妇女为目的的战斗。被抢劫的妇女在对方家族长期与人同居,也会逐渐适应新的两性生活。尤其生儿育女之后,她们与新的家族的关系,更是密不可分。于是抢夺妇女的事件屡有发生,甚至会演成各家族之间习惯性的报复。因抢亲出现的不同家族的远缘结合,其后代远比血缘家族近亲繁殖的畸形婴儿优越。此时人们遂有“男女同姓,其生不蕃”的认识,开始到族外寻找更为美满的婚姻,从此抢亲变成自愿的结合(郑慧生《上古华夏妇女与婚姻》,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
此外,还有学者断言中国历史上只有虚拟性的“抢婚”仪式,并无野蛮的掠夺婚俗形态的存在。如有人认为,所谓“劫夺婚”,一般是假劫真婚。《仪礼·士昏礼》规定,男方“亲迎”要用全副的黑色装备(“载鬼一车”),可能是受这种风俗的影响。魏晋以后,我国爨族仍实行劫夺婚的制度,“将嫁女三日前,(女家)执斧人山伐带叶松,于门外结屋,坐女其中。旁列米淅数十缸,集亲族执瓢、杓,列械环卫。婿及亲族新衣黑面,乘马持械,鼓吹至女家,械而斗。婿直入松屋中挟妇乘马,疾驱走。父母持械,杓米淅洗婿,大呼亲友同逐女,不及,怒而归”(清人曹树翘嘉庆《滇南杂志》)。这段叙述几乎是对《周易·屯》劫夺婚的疏解,也说明在夺婚之前,男女已有婚约关系,而不是男子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女子(向黎《古代“劫夺婚”》,《文史知识》1981年第4期)。
与上述观点相似,有人把《周易·屯》的爻辞看成一首浪漫的婚礼进行曲,“首先造成一种悬念:这是些什么人?强盗吗?然后云破月来,挑明主题:原来不是盗寇,而是求婚的队列。接着便是婚礼的发展,介绍求婚的聘礼。最后进入高潮,新娘无声饮泣,泪水中似乎交融着悲与喜”(黄玉顺《易经古歌考释》,巴蜀书社,1995)。
众说纷纭。掠夺婚的时代与成因尚无定论,进而连其是否存在过也成了悬而未决的问题。推敲起来,朦胧难辨的原因,在于直接性证据的缺乏,因而有些论证不无凭假设加上想像之嫌。欲求得上述问题的历史真相,看来还有一段艰难的探索历程。
D. 窦唯为什么烧了卓伟的车
简单的说就是 卓狗无良 烂写文章 窦唯无奈 烧车泄愤
主要就是因为高原和窦唯离婚后,产生的一些事件。
高原当年插足窦唯王菲的婚姻导致最终窦唯和王菲的离婚
但是高原自己的婚姻却也因为家庭琐事最后也是不欢而散
因为高原工作的原因和摇滚圈子里的很多乐手都是好朋友
所以难免会有一些言语透露出来,但是被人利用炒作文章
后来 经过公安机关的调查取证和法院的审判,加之窦唯主动报警自首,窦唯免予刑事责任。
记者今天获悉,2007年3月7日,著名摇滚歌手窦唯火烧某报社职工车辆一案终审宣判。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维持了一审法院的判决,即窦唯犯故意毁坏公私财物罪,因其情节轻微,且有自首情节,对其免予刑事处罚。
2006年5月10日上午10时左右,窦唯因对北京一家报社的有关报道不满,前去该报社交涉,在交涉过程中,他把办公室内的DVD机、电脑、电视机等物品予以摔毁,经鉴定价值1644元。当日下午5点左右,窦唯再次来到这家报社,并往报社职工停放在门前的一辆小轿车上泼洒汽油,然后用打火机点燃,汽车表面因火烧受损,经鉴定损坏价值5379元。
E. 向警予是什么人物有什么故事
向警予(1895-1928),女,原名向俊贤,1895年生于湖南溆浦县商会会长之家。她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及早期领导人之一 ,女权主义领袖 ,无产阶级革命家、妇女解放运动领导人之一。
在有迹可循的史料里,她是中国共产党唯一的女创始人。1928年3月20日,由于叛徒的出卖,向警予在法租界三德里被捕,同年5月1日向警予被押赴余记里空坪刑场,年终33岁。
主要成就:
1919年秋,向警予参加了毛泽东、蔡和森等创办的革命团体新民学会。同年10月向警予和蔡畅等组织湖南女子留法勤工俭学会,成为湖南女界勤工俭学运动的首创者。
1922年初加入中国共产党,开始领导中国最早的无产阶级妇女运动。她为党中央妇女部起草了《妇女运动决议案》等许多重要指导文件,发表了《中国最近妇女运动》《中国妇女宣传运动之新纪元》《妇女运动的基础》等大量论述妇女解放运动的文章,培养了大批妇女工作干部,在妇女解放运动史上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24年,向警予直接参加并出色领导了上海闸北丝厂和南洋烟厂的大罢工,罢工最终取得胜利。这两次罢工为迎接工人运动新高潮的到来做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
1925年5月,向警予任中共中央妇女部主任,并当选为中共第四届中央局委员。
1925年10月,向警予赴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
1927年回国,在中共汉口市委宣传部和市总工会宣传部工作。大革命失败后,党的大部分领导同志先后转移,向警予主动要求留在武汉,坚持地下斗争。有的同志考虑到她在社会上影响很大,在严重白色恐怖笼罩下的武汉太危险,劝她离开武汉到上海去,向警予说:武汉三镇是我党重要的据点,许多重要负责同志牺牲了,我一离开,就是说我党在武汉失败了,这是对敌人的示弱,我决不能离开!
同年10月,向警予担任中共湖北省委党报《大江报》主笔,撰写了许多短小精悍的文章,激励了广大党员和革命群众不屈不挠地进行斗争。
1928年3月20日,由于叛徒的出卖,向警予不幸被捕。敌人对她实施了严讯和逼供,但她始终坚贞不屈,严守党的秘密,严守共产党员的操守,表现了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和崇高品格。
敌人威胁说已经查明了她是共产党重要领袖,逼她招供。向警予凛然地说:“要杀就杀!至于我是不是向警予,没有多大关系,横竖你们都是屠杀人民的刽子手!革命者不会在你们的屠刀下求生。等着吧,你们的末日,就在明天!”
(5)陶毅婚姻法扩展阅读:
个人作品:
向警予为党中央妇女部起草了《关于妇女运动的决议案》等许多重要指导文件。
发表了《中国最近妇女运动》、《中国妇女宣传运动之新纪元》、《妇女运动的基础》、《评王碧华的女权运动谈》、《上海女权运动会今后应注意的三件事》、《中国知识妇女的三派》、《女国民大会的三大意义》、《给陶毅的信》等大量论述妇女解放运动的文章。
培养了大批女性工作干部,在女权运动史上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后世纪念:
为纪念中国共产主义女战士、妇女运动的先驱向警予而建立的纪念性博物馆。位于湖南省溆浦县城。前身是向警予故居管理所。1981年7月1日开放。1985年9月4日改名向警予同志纪念馆。
为纪念向警予烈士牺牲80周年,学习她的革命精神,由共青团中央、中央党史研究向警予纪念馆掠影室、国家档案局主办,团中央信息办、国家档案局办公室和中国青少年社会服务中心承办的网上"向警予纪念馆"2008年正式开通。
1999年由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文史研究馆评选念向警予烈士为百年英烈。2009年9月14日,她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F. 陶毅的其他成就
先后担任湖北省法学会民法研究会副会长、湖北省婚姻家庭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法学会婚姻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法学会法学教育研究会理事、全国自学考试委员会特聘命题教师、人民日报海外版法律顾问、德赛律师事务所顾问专家等。教学情况:曾主讲本科及研究生课程:民法学、民商法总论、民法分论、婚姻家庭法、继承法、航空法、比较家庭法、中国婚姻家庭制度史、民俗学、民族学等。人才培养情况:由1980年起执教于高等学校,培养多届本科生,在武汉大学担任本科生导师;由1988年起担任民法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指导多届硕士研究生。培养、指导过的本科生及研究生中,有多人担任最高人民法院和各级人民法院法官、各级人民检察院检察官、高等学校教授、副教授和各级司法、行政部门的领导工作,并有多人成为知名律师 。
G. 中国婚姻的发展趋向
我觉得中国人,不,可能这是一种世界趋势,----的婚姻,将会成为一种版“速食”婚姻,爱情权没有了感情基础,被物质玷污,于是,婚姻也就成了一种交易,或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尝试,爱情,成了速食的罐装食品,随手拿来开启,不喜欢就丢在一边。可悲啊!
仅代表个人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