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投标合同法预付款
⑴ 工程预付款不能超30%是哪里规定的急!!!!
《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50500—2003)里规定,工程预付款不能专超30%,主要是为了规属范风险和便于财务审计,实体性消耗和非实体性消耗部分应在合同中分别约定预付款比例。按年度工程计划逐年预付,对重大工程项目,不高于合同金额的30%,原则上预付比例不低于合同金额的10%,《建设工程价款结算暂行办法》包工包料工程的预付款按合同约定拨付。
(1)招投标合同法预付款扩展阅读:
建设工程造价的计价方式已经历了四次重大变革(定额计价方式、2003清单计价、2008清单计价、2013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当时2013版清单规范与08版变化较大有很多调整的地方,而且同比08版六个专业基础上2013版又增加三个专业,而且在诸多内容上面也有大幅度修改,随时简政放权简化资质标准,部分专业资质的取消。
参考资料:网络-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
⑵ 工程预付款比例
《合同法》中无约定,但《建设工程价款结算暂行办法》有相应规定:
第十二条:工程预付款结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包工包料工程的预付款按合同约定拨付,原则上预付比例不低于合同金额的10%,不高于合同金额的30%,对重大工程项目,按年度工程计划逐年预付。计价执行《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50500—2003)的工程,实体性消耗和非实体性消耗部分应在合同中分别约定预付款比例。
二、在具备施工条件的前提下,发包人应在双方签订合同后的一个月内或不迟于约定的开工日期前的7天内预付工程款,发包人不按约定预付,承包人应在预付时间到期后10天内向发包人发出要求预付的通知,发包人收到通知后仍不按要求预付,承包人可在发出通知14天后停止施工,发包人应从约定应付之日起向承包人支付应付款的利息(利率按同期银行贷款利率计),并承担违约责任。
三、预付的工程款必须在合同中约定抵扣方式,并在工程进度款中进行抵扣。
四、凡是没有签订合同或不具备施工条件的工程,发包人不得预付工程款,不得以预付款为名转移资金。
案例:惠州市规定工程预付款比例不超过15%:
1、日前,惠州市财政局印发并开始实施《关于市级政府投资项目财务管理办法》(下称《办法》)。其中对政府投资项目的前期管理、资金预算和使用管理等方面进行了规范。在工程价款的支付比例上,其中明确,工程预付款支付比例不超过15%,抢险、救灾等特急工程预付款支付比例不超过30%。
2、市财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制定该办法,意在规范政府投资项目的财务管理,加强管理和监督,保证资金的安全和合理使用,提高投资效益。
3、据介绍,所谓政府投资项目财务管理,是指使用财政预算内,外资金,政府贷(借)款,国债,地方债券及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财政性资金所进行的固定资产投资建设项目的财务管理。政府投资项目必须依照国家和省,市政府的有关规定进行招标或政府采购,包括项目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以及与工程建设有关的设备,材料及咨询服务等。
4、市财政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政府投资项目资金实行财务核算集中监管,执行国库集中支付相关规定。同时,政府投资项目实行履约担保制度,中标单位依照招标文件和合同约定提交履约保证金或履约保函,保证金或保函期限按建设工期确定,如提交的为履约保证金,由建设单位开设保证金银行专户,期满后退还。
5、针对工程价款及各项待摊费用支付比例,《办法》也有明确规定。例如,工程预付款,预付款支付比例不超过15%,如遇特急工程(抢险,救灾等)预付款支付比例不超过30%。而针对合同价款内工程进度款的支付,工程项目竣工验收前,工程进度款支付比例不超过80%;工程竣工验收合格后,结算完成审核前,支付比例不超过90%。
6、同时,工程勘察,设计费的预付款支付比例不超过20%,工程竣工验收合格前支付比例不超过90%,余款在工程竣工验收合格后支付。工程监理费用的预付款支付比例不超过20%,工程竣工验收合格支付比例不超过80%,工程竣工验收合格后支付比例不超过95%,余款在质保期满后支付。
此外,工程项目竣工验收合格、结算审核完成后,工程价款支付比例不超过95%,余款为质量保证金,保质期满后支付。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建设工程价款结算暂行办法
⑶ 如何理解履约保证金等同预付款金额
摘要 是履约保证金的金额要等合同预付款金额,以体现合同法规定的公平原则;
⑷ 合同预付款一般是百分之多少
法律分析:1、预付款的数额没有任何限制;
2、预付款为主合同给付的一部分,当事人关于预付款的约定,具有诺成性,不以实际交付为生效要件;
3、预付款为价款一部之先付,在性质上仍属清偿;
4、预付款无双向或单向担保的效力,当事人不履行合同而致合同解除时,预付款应当返还。各方的违约责任通过合同约定的其他条款来定,如果没有约定违约责任的,一般不承担违约责任。
预付款项的多少,我国的合同法中没有明文规定,一般由购销双方协商完成。很多时候,采购方只会预付部分定金而已,常见预付款一般为30%,多的情况下也可能达到50%,甚至于100%也是有的。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百六十二条 当事人协商一致,可以解除合同。当事人可以约定一方解除合同的事由。解除合同的事由发生时,解除权人可以解除合同。
第五百六十三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当事人可以解除合同:(一)因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二)在履行期限届满前,当事人一方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不履行主要债务;(三)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主要债务,经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内仍未履行;(四)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债务或者有其他违约行为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五)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以持续履行的债务为内容的不定期合同,当事人可以随时解除合同,但是应当在合理期限之前通知对方。
⑸ 合同法预付款规定多少
法律分析:在合同拟定时,预付款条款一般要注意三个问题∶1、预付款的额度,比如按合同价的10%左右计;2、预付款的支付时间与方式,比如在合同签订后30日内支付预付款的50%,在承包人主要人员及主要机械到位后30日内再支付50%,支付预付款时承包人需提供预付款保函。3、扣回工程预付款的时间和比例,比如在工程进度款支付至25%到75%之间按工程进度款比例扣回。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五百八十六条 当事人可以约定一方向对方给付定金作为债权的担保。定金合同自实际交付定金时成立。定金的数额由当事人约定是,不得超过主合同标的额的百分之二十,超过部分不产生定金的效力。实际交付的定金数额多于或者少于约定数额的,视为变更约定的定金数额。
⑹ 招标文件没有顶付款合同有预付款合法吗
一、根据招标文件来确定是否要支付预付款,所以研究招标文件的合同条件时,关于付款条件,应搞清是否有预付款及其金额,扣还时问与方法。
二、招投标的概念:
招投标,是招标投标的简称。招标和投标是一种商品交易行为,是交易过程的两个方面。招标投标是一种国际惯例,是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是应用技术、经济的方法和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的作用,有组织开展的一种择优成交的方式。这种方式是在货物、工程和服务的采购行为中,招标人通过事先公布的采购和要求,吸引众多的投标人按照同等条件进行平等竞争,按照规定程序并组织技术、经济和法律等方面专家对众多的投标人进行综合评审,从中择优选定项目的中标人的行为过程。其实质是以较低的价格获得最优的货物、工程和服务。
⑺ 预付款比例最高不能超过
工程预付款不能超30%是《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50500—2013)规定的。
按照这个计价执行的工程,主要是为了规范风险和便于财务审计,实体性消耗和非实体性消耗部分应在合同中分别约定预付款比例。
按年度工程计划逐年预付,对重大工程项目,不高于合同金额的30%,原则上预付比例不低于合同金额的10%《建设工程价款结算暂行办法》包工包料工程的预付款按合同约定拨付。
(7)招投标合同法预付款扩展阅读:
《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是2013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编写颁发的文件。
内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投标法》等法律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法释200414号),按照我国工程造价管理改革的总体目标,本着国家宏观调控、市场竞争形成价格的原则制定的。
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网络
GB 50500-2013-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⑻ 标书写次性付款,合同签了要求先付一半预付款,怎么办
《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第五十七条规定“招标人和中标人应当依照招标投标法和本条例的规定签订书面合同,合同的标的、价款、质量、履行期限等主要条款应当与招标文件和中标人的投标文件的内容一致。招标人和中标人不得再行订立背离合同实质性内容的其他协议。”
实质性条款得看招标文件如何约定,是否把付款方式作为实质性条款。但一般不建议对付款方式做修改,特别是改成预付方式,这种付款方式业主方会承担一定的风险,不利于后期权利的维护。
⑼ 预付工程款在招标合同写出来吗
要写出来的。也需要投标人认可的。不认可可提出差异。
付款方式是招标文件中合同部分必须包含的内容。一般包括预付款的时间、预付比例。可以一次性付款,也可有一次,过两次,三次……根据根据工程需要或行业惯例确定预付款的时间和比例即可。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⑽ 施工合同里预付款条款有什么规定
在合同拟定时,预付款条款一般要注意三个问题:
1、预付款的额度,专比如按合同价的10%左右计;
2、预付款的支属付时间与方式,比如在合同签订后30日内支付预付款的50%,在承包人主要人员及主要机械到位后30日内再支付50%,支付预付款时承包人需提供预付款保函。
3、扣回工程预付款的时间和比例,比如在工程进度款支付至25%到75%之间按工程进度款比例扣回。
这三个方面一般没有强制性的规定,主要由招标单位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握,但不要对投标人过于苛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