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涉外经济合同法若干问题
㈠ 关于适用<涉外经济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答还有效吗
你好!
《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经济合同法》于1985.03.21发布,于1985.07.01正式实施,目前回已经失效。
最高答人民法院印发《关于适用<涉外经济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答》的通知于1987.10.19发布,于1987.10.19 正式实施,目前也以失效。
如能提出更加具体的问题,则可作出更为周详的回答。
㈡ 承包方与发包方签订承包合同应当采用何种形式
一、关于承包合同的形式,农村土地承包法第二十一条第一款规定:“发包方应当与承包方签订书面承包合同。”
我国法律和中央文件对于签订土地承包合同有明确规定。土地管理法第十四条规定:“发包方和承包方应当订立承包合同,约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农业法、水土保持法等法律对此也作了相同的规定。中央有关文件1983年指出,要建立和健全承包合同制,这是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重要环节。1991年指出,稳定和完善家庭承包经营,要认真完善土地和其他各业的承包合同管理,明确双方的权利、责任和义务。2000年指出,目前全国延长土地承包期工作基本结束,加强土地承包管理,重点是建立健全承包合同的各项管理制度,建立合同档案,及时调处纠纷,组织合同兑现。
对于承包合同的形式,民法通则第五十六条规定:“民事行为可以采取书面形式、口头形式或者其他形式。法律规定用特定形式的,应当依照法律规定。”合同法第十条规定:“当事人订立合同,有书面形式、口头形式和其他形式。”“法律、行政法规规定采用书面形式的,应当采用书面形式。当事人约定采用书面形式的,应当采用书面形式。”我国有的法律中明确规定合同采用书面形式。如已失效的经济合同法第三条规定:“经济合同,除即时清结者外,应当采用书面形式。”涉外经济合同法第七条m:“当事人就合同条款以书面形式达成协议并签字,即为合同成立。”另外,还有海商法、劳动法、商业银行法、合伙企业法以及担保法等。
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农民的最重要的权利之一,涉及到千家万户和亿万农民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社会稳定而且目前侵犯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情况比较多。采用书面形式,明确肯定,有据可查,有利于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也有利于防止争议和解决纠纷。书面形式一般指以文字等可以有形地再现内容的方式达成的协议。合同法第十一条明确规定:“书面形式是指合同书、信件和数据电文(包括电报、电传、电子数据交换和电子邮件)等可以有形地表现所载内容的形式。”在现实中,农村土地承包合同普遍采用的是书面形式。
在司法实践中,对于不符合法律规定的合同形式的合同,往往认定其为无效。如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涉外经济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答》规定,涉外经济贸易“订立合同未采用书面形式的”,“应当确认无效”。由于我国法律在对合同要求法定形式的规定中除了规定这些合同应当采用书面形式以外,没有对未采用书面形式的法律后果作出明确的规定。因此,实践中有不少未采用书面形式的合同被认定为无效。
㈢ 最高人民法院予以废止的1999年底以前发布的有关司法解释目录(第三批)
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公告
《最高人民法院予以废止的1999年底以前发布的有关司法解释目录(第三批)》已于2000年6月16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119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并自2000年7月25日起不再适用。
二000年七月十三日
最高人民法院予以废止的1999年底以前
发布的有关司法解释目录(第三批)
(2000年6月16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
第1119次会议通过法释〔2000〕20号)
序
号
分
类
司法解释名称
发文日期、文号
废止理由
1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华侨
买卖国内房屋问题的批
复
1982年8月19日
(79)民他字第40号
1999年3月15日全国人
民代表大会已经通过并
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
国合同法》,该司法解
释与之抵触,不再适用
。2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王正
贵与林作信、江妙法房
屋买卖关系如何确认的
批复1982年12月18日
(82)民他字第1号
同上
3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租赁
契约在履行期间发生争
执新订立协议在办理公
证时一方反悔并拒绝签
字、领受公证书,应如
何处理问题的批复1987年1月19日
(1986)民他字第
122号
同上
4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强锡
麟捐赠给国家的财产应
如何处理的批复
1988年3月12日
(87)民他字第66号
1999年3月15日全国人
民代表大会已经通过并
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
国合同法》,该司法解
释的有关内容已被合同
法相关内容所替代。5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公产
房屋的买卖及买卖协议
签订后一方是否可以翻
悔问题的复函
1990年2月17日
(89)民他字第50号
1999年3月15日全国人
民代表大会已经通过并
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
国合同法》,该司法解
释与之抵触,不再适用
。6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
执行《经济合同法》若
干问题的意见
1984年9月17日
(1984)法办字第
128号
1999年3月15日全国人
民代表大会已经通过并
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
国合同法》,原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
同法》有关规定作出的
该司法解释不再适用。7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在审
理经济合同纠纷案件中
具体适用《经济合同法
》的若干问题的解答1987年7月21日
法(经)发〔1987〕
20号
同上
8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
《涉外经济合同法》若
干问题的解答
1987年10月19日
法(经)发〔1987〕
27号
1999年3月15日全国人
民代表大会已经通过并
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
国合同法》,原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经
济合同法》有关规定作
出的该司法解释不再适
用。9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对无
法定和约定期限的工矿
产品内在质量提出异议
应如何确定期限问题的
复函1993年9月13日
法经〔1993〕195
号
1999年3月15日全国人
民代表大会已经通过并
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
合同法》该批复与之抵
触,不再适用。10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
科技纠纷案件的若干问
题的规定
1995年4月2日
法发〔1995〕6号
1999年3月15日全国人
民代表大会已经通过并
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
国合同法》,原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技术合
同法》有关规定作出的
该司法解释不再适用。
㈣ 在外国法内容无法查明时,应如何适用法律
问:中国一家公司与外国某银行签订了一份借款合同,合同签订地点在巴拿马,合同约定中国公司向外国银行借款500万美元,年利率15%,期限三年,到期还本付息。合同规定,合同若发生纠纷,选择中国法院进行诉讼,约定适用巴拿马国法。三年后,中国的这家公司不能到期还本付息,构成对借款合同的违约,外国银行遂起诉至中国法院,要求按照合同约定,判令中国这家公司立即将借款及利息还给外国银行,并加付违约期间的滞纳金。巴拿马与我国没有外交关系,按照合同约定,适用巴拿马法律,而当事人也不能提供相应的巴拿马法律,法院通过其他途径也无法查明。在此情况下,我国法院将以哪国法律来审理此案?答:我国法院应适用我国法律审理此案。在我国人民法院通过各种途径均不能查明本案适用的法律——巴拿马国法律的内容时,根据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涉外经济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答》中的意见,可以参照我国相应的法律处理。当冲突规则指引适用外国法时,就涉及到关于外国法的查明问题。 外国法内容的查明,又称外国法内容的确定,是指一国法院根据本国冲突规范指定作为准据法的某一外国法时,对该外国法的具体内容应如何确定适用。“法官知法”是一句古老的谚语,但事实上,各国法律千差万别,法官不可能了解世界各国的法律。当冲突规范指定某个涉外民事案件的准据法为某外国法时,而法院和法官又不了解该国法律的具体规定的条件下,就需要通过合法的途径和方法,查明、确定该外国法的内容。 外国法的查明方法大体有三类:1、当事人举证证明。他们把外国法不是看作法院应主动适用的法律,而是视为当事人引 用来证明自己主张的事实。外国法中有无相关规定及其内容如何,须由当事人举证说明,法官 没有依职权查明的义务。2、法官依职权查明,无须当事人举证。他们把外国法看作法律,认为法官应该知道法律,主张由法官负责调查认定,无须当事人负举证的义务。3、法官依职权查明,但当事人亦负有协肪的义务。这种作法更重视法官的调查,对当事人的证据既可以确认,也可以限制或拒绝。 在一国法院不能查明冲容规范应适用的外国法的内容的情况下,处理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是驳回当事人的诉讼请求或抗辩。这一作法源于把外国法看作“事实”的理论。当事人的诉讼主张所依据的事实之一——外国法不能查明,则其诉讼请求不能成立。第二种是适用法院地法。这是大多数国家所采取的办法。采用这一办法所依据的理由各不相同。有的认为外国法既然不能查明,法院地法是法官最熟悉的法律,也是唯一可以适用的法律。有的认为既然外国法不能查明,则应推定外国法与法院地法相同。 根据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涉外经济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答》中的意见,在适用的法律为外国法时,人民法院如果不能确定其内容,可以通过下列途径查明:1.由当事人提供;2.由我国驻该国使、领馆提供;3.由该国驻我国使、领馆提供;4.由中外法律专家提供。通过上述途径仍不能查明的,可以参照我国相应的法律处理。 在本案中,合同双方当事人约定适用巴拿马法,法院不了解巴拿马的有关法律,而巴拿马与我国未建立外交关系,当事人也不能提供。在我国人民法院通过各种途径均不能查明巴拿马国家有关法律的基础上,我国法院适用我国法律审理了此案。(地平线律师事务所)
㈤ 涉外经济合同的涉外经济合同争议的解决
当事人双方因涉外经济合同而发生争议时,应当尽可能通过协商或者通过调解求得解决,不能解决时,就要通过诉讼方式或仲裁方式去解决。当事人采用诉讼方式解决争议时,首先要确定管辖法院。确定管辖法院,有几种方法。第一是当事人双方在合同中或在订立合同后(或争议发生后)协议决定以某一法院为有管辖权的法院。但该法院并不是必须接受当事人的选择,受理起诉的法院仍有权依其所属国的法律(法院地法)决定有无管辖权。另一方面,如当事人违反协议向其他法院起诉时,其他法院除依法认为自己有管辖权外,应驳回起诉。第二、当事人就受理争议案件的法院没有协议时,可以任意向某一法院起诉。此受理案件的法院应依照其所属的法律(法院地法)判断自己有无管辖权。如受理案件的法院认为自己有管辖权,就可审理该案件,否则,起诉是要被驳回的。
所以在订立涉外经济合同时,如果要采用诉讼方式解决争议,或者因涉外经济合同发生争议要诉讼法院时,对于法院管辖问题应注意事先进行调查研究。现在国际间解决经济纠纷大多不采用诉讼方式而采取仲裁方式,或者在合同中订立仲裁条款,或者另行订立仲裁协议。涉外经济合同法规定:“发生合同争议时,当事人应当尽可能通过协商或者通过第三者调解解决。当事人不愿协商、调解的,或者协商、调解不成的.可以依据合同中的仲裁条款或者事后达成的书面仲裁协议,提交中国仲裁机构,或者其他仲裁机构仲裁。”关于仲裁问题,首先要考虑的是仲裁地和仲裁机构,其次是仲裁所适用的法律。至于仲裁程序则一般适用该仲裁机构的仲裁规则,仲裁所适用的实体法则依关于合同准据法的规定去决定。
㈥ 涉外合同的法律适用
涉外合同的法律适用,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
1、广义的法律适用包括确定合同的订立和效力的应适用的法律。
2、狭义的法律适用仅指确定合同效力应适用的法律,也就是合同准据法。
3、广义、狭义的法律适用,都可能是法院地法、外国法或判例、国际条约、国际惯例等。
涉外合同的法律适用依据:
1、立法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以下简称《合同法》)第126条第1款规定:“涉外合同的当事人可以选择处理合同争议所适用的法律,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涉外合同的当事人没有选择的,适用与合同有最密切联系的国家的法律。”它明确规定了我国涉外合同法律适用的基本原则,是以当事人意思自治为主,以最密切联系为辅的原则。这与被取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经济合同法》(以下简称《涉外经济合同法》)的规定是一致的。
2、司法解释的配套:
在实务操作中,原《涉外经济合同法》的具体操作依据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涉外经济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答》(以下简称《解答》),该《解答》相对原法律具有突破的是增加了特征履行理论的适用。
㈦ 签订涉外合同如何约定适用的法律
涉外合同,以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为例,在签订时应主要包括如下条款:标的物条款、价格条款、运输条款、商检条款、保险条款、支付条款、免责条款或不可抗力条款、法律适用条款、争议解决条款。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合同当事人往往会忽略了“法律适用条款”的签订。
先看一下我国关于涉外合同的法律适用的相关规定:
1、涉外合同中若不另做法律选择,将自动适用《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对外经济贸易部《关于执行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第1条规定:“目前已经参加公约的国家除中国外,还有美国、意大利、赞比亚、南斯拉夫、阿根廷、匈牙利、埃及、叙利亚、法国和莱索托等国家。1986年,该10国与我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已达92.3亿美元,贸易合同的数量是相当大的。我国政府既已加入公约,也就承担了执行公约的义务,因此,根据公约第一条(1)款的规定,自1988年1月1日起我各公司与上述国家(匈牙利除外)的公司达成的货物买卖合同如不另做法律选择,则合同规定事项将自动适用公约的有关规定,发生纠纷或诉讼亦须依据公约处理。故各公司对一般的货物买卖合同应考虑适用公约,但公司亦可根据交易的性质、产品的特性以及国别等具体因素,与外商达成与公约条文不一致的合同条款,或在合同中明确排除适用公约,转而选择某一国的国内法为合同适用法律。”第3条规定:“公约并未对解决合同纠纷的所有法律都做出规定。我国贸易公司应根据具体交易情况,对公约未予规定的问题,或在合同中做出明确规定,或选择某一国国内法管辖合同。”
2、涉外合同中未做法律选择,公约中也未有相关规定时,适用与合同有最密切联系的国家的法律。《民法通则》第145条规定:“涉外合同的当事人可以选择处理合同争议所适用的法律,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涉外合同的当事人没有选择的,适用与合同有最密切联系的国家的法律。”《合同法》第126条规定:“涉外合同的当事人可以选择处理合同争议所适用的法律,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涉外合同的当事人没有选择的,适用与合同有最密切联系的国家的法律。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履行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合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合同、中外合作勘探开发自然资源合同,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
最密切联系原则的运用,曾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涉外经济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答》第2条第6款中有相关规定。其中,关于国际货物买卖合同最密切联系地的规定如下:“国际货物买卖合同,适用合同订立时卖方营业所所在地的法律。如果合同是在买方营业所所在地谈判并订立的,或者合同主要是依买方确定的条件并应买方发出的招标订立的,或者合同明确规定卖方须在买方营业所所在地履行交货义务的,则适用合同订立时买方营业所所在地的法律。”《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涉外经济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答》已废止,但《合同法》颁发以来,相关的规定并未出台,故该解答仍具指导意义。
3、关于外国公司、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是否具有法人资格,是承担有限责任还是无限责任的问题,应当根据该公司、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成立地的法律予以确定。它们在中国境内进行经营活动的能力,还应当根据中国的法律予以确定。
从上述规定看来,涉外合同中包含“法律适用条款”是有必要的。因此,除了签订在中国境内履行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合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合同、中外合作勘探开发自然资源合同以外,签订其他涉外合同时,均宜在合同中约定适用的法律。如此操作,可避免将来发生纠纷时,适用的法律处于不确定状态或适用的法律为当事人所不熟知。
㈧ 关于《合同法》
合同是复有效的。
但是因胁迫手段或者制乘人之危,使张某的意思表示并非真实。这个是可以请求法院撤销的。
我的意思就是: 合同在请求撤销前是有效的,如果法院依法撤销后,就自始无效。
但是这样的官司不是很容易打,因为你要举证此份合同是违背了张某的真实意思,而且确实是显失公平。
㈨ 现行合同法前的合同法有哪些都是何时失效的
一、法律
1、《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1981)自1991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施行之日起失效。
2、《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经济合同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技术合同法 》
4、《中华人民共和国技术合同法实施条例》
5、《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1993)
以上5个相关法律自1991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施行之日起失效。
二、司法解释
最高人民法院予以废止的1999年底以前发布的有关司法解释目录
1、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华侨买卖国内房屋问题的批复
1982年8月19日
(79)民他字第40号
1999年3月15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已经通过并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该司法解释与之抵触,不再适用。
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王正贵与林作信、江妙法房屋买卖关系如何确认的批复
1982年12月18日
(82)民他字第1号
同上
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租赁契约在履行期间发生争执新订立协议在办理公证时一方反悔并拒绝签字、领受公证书,应如何处理问题的批复
1987年1月19日
(1986)民他字第122号
同上
4、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强锡麟捐赠给国家的财产应如何处理的批复
1988年3月12日
(87)民他字第66号
1999年3月15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已经通过并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该司法解释的有关内容已被合同法相关内容所替代。
5、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公产房屋的买卖及买卖协议签订后一方是否可以翻悔问题的复函
1990年2月17日
(89)民他字第50号
1999年3月15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已经通过并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该司法解释与之抵触,不再适用。
6、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经济合同法》若干问题的意见
1984年9月17日
(1984)法办字第128号
1999年3月15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已经通过并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原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有关规定作出的该司法解释不再适用。
7、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在审理经济合同纠纷案件中具体适用《经济合同法》的若干问题的解答
1987年7月21日
法(经)发〔1987〕20号
同上
8、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涉外经济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答
1987年10月19日
法(经)发〔1987〕27号
1999年3月15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已经通过并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原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经济合同法》有关规定作出的该司法解释不再适用。
9、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对无法定和约定期限的工矿产品内在质量提出异议应如何确定期限问题的复函
1993年9月13日
法经〔1993〕195号
1999年3月15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已经通过并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该批复与之抵触,不再适用。
10、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科技纠纷案件的若干问题的规定
1995年4月2日
法发〔1995〕6号
1999年3月15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已经通过并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原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技术合同法》有关规定作出的该司法解释不再适用。
㈩ 我国法律在合同当事人未选择法律时适用最密切联系原则的规定
我国法律在合同当事人未选择法律时适用最密切联系原则的规定
一、最密切联系原则的历史发展及基本理论的确立最密切联系原则
是指在确立某一涉外民商事法律关系适用的准据法时,不能只按照单一的、机械的连结点去决定法律适用,而是要综合分析与该法律关系有关的各种因素,从中找出确立与该法律关系或当事人最直接、最本质和最真实的国家或地方的法律为准据法。
二、我国合同法中关于最密切联系原则的法律适用
在我国,1985年3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经济合同法》,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对涉外经济合同的法律适用作出规定;1987年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关于适用<涉外经济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答》(简称“1987年解释”),对涉外经济合同的适用范围以及关于处理涉外合同纠纷的法律适用问题作出了较为明确的说明和解释,并对《涉外经济合同法》中的最密切联系原则进行了具体化,规定了有关合同的“最密切联系因素”。
(一)关于最密切联系原则的相关规定
关于最密切联系原则,我国《民法通则》第145条第2款规定:“涉外合同当事人没有选择的,适用与合同有最密切联系的国家的法律。”《合同法》第126条第1款也有同样规定。2007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外民事或商事合同纠纷案件法律适用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新解释》)中包括了适用“最密切联系原则”的最新规定,该解释已于2007年8月8月起施行,应视为现阶段处理涉外民商事合同纠纷的重要依据。《新解释》第五条规定:“当事人未选择合同争议应适用的法律的,适用与合同有最密切联系的国家或者地区的法律。”“人民法院根据最密切联系原则确定合同争议应适用的法律时,应根据合同的特殊性质,以及某一方当事人履行的义务最能体现合同的本质特性等因素,确定与合同有最密切联系的国家或者地区的法律作为合同的准据法。”并规定了二十种涉外合同的(其中第四项包括不动产买卖、不动产租赁、不动产抵押三类合同,第十一项包括仓储、保管两类合同)的准据法。
所谓特征性履行,又称为特征性给付,是指双务合同中代表合同本质特征的当事人履行合同的行为。例如,买卖合同中卖方交付物品的给付行为、雇佣合同中受雇人提供劳务的给付行为反映了这两种合同的本质特征,因而属于特征性履行。而买方支付货款的行为与雇用人支付劳务费的行为均属金钱给付,这种金钱给付行为反映了双务合同的共性,不能反映买卖合同和雇佣合同的本质特征,故属于非特征性履行,按照特征性履行说,合同准据法应为担负特征性给付义务的当事人的住所地法,或惯常居所地法,或营业所所在地法。
(二)《新解释》与“1987年解释”之比较
《新解释》对合同法律适用的具体规则有所细化,这体现在四个方面:
其一,从适用范围上看,《新解释》以列举的方式明确合同准据法调整的对象,这些方面几乎囊括了与合同相关的大多数内容,因此这种规定算是一种合同法律适用的“整体论”。
其二,《新解释》沿袭了我国传统做法,并将只承认明示法律选择的做法进一步明确化,从而最大程度地防止司法专断。
其三,《新解释》规定当事人不仅在争议发生前可以达成法律选择协议,争议产生后,只要在一审辩论终结前,当事人仍有权合意选择法律或变更应适用的法律。
其四,《新解释》吸收了国际先进做法,细化了原有民法通则与合同法的模糊规定,将合同划分为二十类,较“1987年解释”新增了动产质押、融资租赁、保证、债券的发行销售和转让、拍卖、行纪、居间等合同类型,并分别规定法律适用规则,这是不小的进步。而在“1987年解释”中有所规定的劳务合同、技术转让合同、咨询和服务合同等合同类型,又被“无情地”删除了。
三、我国适用最密切联系原则的研究现状及修正意见
1993年12月,中国国际私法研究会成立专家组起草《中国国际私法示范法》(简称《示范法》),于2000年最终完成并出版示范法文本。该示范法体例独立,内容完整,采取法典的模式,分为总则、管辖权、法律适用、司法协助、附则五章,共166条,对国际私法的各项制度做了较为全面、系统的规定,一方面总结了我国已有的立法经验,另一方面大胆吸收和借鉴外国优秀的立法成果和有关国际公约中的先进规范,并在一些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在立法指导思想上具有相当的超前意识。
由于中国现行的法律制度无判例法的传统,即使《最高人民法院公报》定期发布具有指导性的案例,但从实际效果来看,其案例并未发挥预期的统一全国法律适用的功能,具体到涉外合同纠纷中最密切联系原则的适用也不例外,因此,照搬判例制度国家的模式在我国是行不通的。另外,在立法思想上,应逐渐摒弃“宜粗不宜细”的思想和严重的属地主义观念。在立法内容上,竭力避免法律法规之间的重复和相互矛盾之处,注重吸收两大法系的立法优势,增强立法内容的科学性和完整性,使“最密切联系原则”与“特征性履行”的结合更加紧密,通过立法明确规定法官在适用最密切联系原则时所应当考虑的因素,如各个不同连结点之间的联系和价值、各相关法律与准据法的关系、以及个案的正义性等等,完善适用规则的同时最大限度地限制法官的自由裁量权,以避免司法专断。
现在,最密切联系原则已应用于许多国家的国际私法规范中,作为涉外合同法律适用的根据,它与“意思自治原则”一起,成为了各国确定涉外合同准据法的两个并行不悖的基本理论,为国际社会广泛采纳和认可。对最密切联系原则的研究不能止于理论上的探讨,其最终的归宿应该是用于指导立法和司法实践。所幸的是,2007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外民事或商事合同纠纷案件法律适用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五条的规定,应该说是“最密切联系原则”与“特征性履行原则”相结合的产物,这种结合使得我国涉外合同的法律适用兼具确定性与灵活性,有效克服了最密切联系原则抽象、空泛、缺乏操作性的缺陷,为最密切联系原则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提供了法律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