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合同法判断
Ⅰ 如何判定一份合同是否合法有效
合同是否具有法律效力,关键取决于合同当中的内容,以及签订合同的一些形式要件是否具备。(一)合同当事人必须具有签约能力。我国合同法规定:“当事人订立合同,应当具有相应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由此可见,在订立合同时,注意当事人的缔约能力和主体资格问题是十分重要的。(二)合同必须具有对价或约因。(三)合同的内容必须合法。根据我国合同法规定:“当事人订立、履行合同应当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扰乱社会经济秩序,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四)合同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形式。(五)合同当事人的意思表示必须真实。符合以下情况之一的,合同无效:(一)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二)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三)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四)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五)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六)合同中的下列免责条款无效:1、造成对方人身伤害的;2、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对方财产损失的。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九条【订立合同的能力】当事人订立合同,应当具有相应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当事人依法可以委托代理人订立合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七条【遵纪守法原则】当事人订立、履行合同,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扰乱社会经济秩序,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Ⅱ 合同法判断题
★是非题:> A公司与公司签订一买卖合同,约定2004年9月2日由A向M供货。同年6月初,A公司所在地发生洪水灾害,A公司未及时通知M公司,至9月2日M公司催促交货,A公司未交。同年l0月9日,A公司发货并函告遭灾一事。M公司因货物迟到被发包方扣罚工程款5万元。有关该案的正确表述是由于A公司未能及时通知M公司不能按时交货,故应向M公司承担5万元损失的赔偿 Y、对。
★是非题:> 下列各项中,债权人可以代位行使的债权是继承财产的权利。 N、错。
★是非题:> 撤销权行使的客观要件是指债务人实施了有害于债权人的债权的行为,但不包括为本企业正常运转支付必要费用。 Y、对。
★是非题:> 买卖汽车变为买卖拖拉机属于合同变更。 N、错。
★是非题:> 2003年2月,A公司与M公司签订一份货物订购合同,后来因为M公司违约致使合同的履行对A公司而言已成为不必要。则A公司无权解除合同。Y、对
★是非题:> 2001年3月甲向乙借款5000元,约定2004年3月偿还,2002年3月乙向甲借款5000元,约定l年后偿还。2004年3月,甲向乙表示,各自债务都不用偿还了,乙表示同意,其后果是合同变更。 Y、对。
★是非题:> 借贷合同可以适用继续履行责任。 Y、对。
★是非题:> 租赁合同是实践合同。 N、错。
★是非题:> 实际履行与解除合同可以并用。 N、错
Ⅲ 我国现行《合同法》对合同效力的认定有哪些类型
根据《合同法》规定,当事人订立的合同可能是有效、无效、可撤销和效力待定等状态,当事人对合同效力的认识出现分歧时,可以诉至法院请求法院依法确认。 合同有效是指法律对当事人签订的合同予以肯定评价,可以发生当事人订立合同时所预期的法律效果,当事人各方都应受合同约束,承受依据合同约定产生的相关权利义务。依据《民法通则》第55条规定,民事法律行为应当具备下列条件:(1)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2)意思表示真实;(3)不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当事人订立合同的行为符合上述条件,即可认定为有效。 合同无效是指法律对当事人签订的合同予以否定评价,当事人订立合同时所预期的法律效果不能实现,但可能会因此承担返还原物、赔偿损失等法定权利义务。依据《合同法》第52条规定,当事人汀立合同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即认定无效:(1)一方以欺许、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2)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第二人利益;(3)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4)损害社会公共利益;(5)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无效合同只是不发生当事人预期的法律效果,并非不产生任何法律效果,当事人可能要依据《合同法》第58条的规定承担法定权利义务:合同无效,因该合同所取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不能返还或者没有必要返还的,应当折价补偿;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因此所受到的损失,双方都有过错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
Ⅳ 2021年的合同中写着“依据《合同法》”等话语,还有效吗
在2021年之后,我们国家推出了《民法典》。这是一部非常健全的法律,它让很多法律成了过去式,不再适用于当下。我们所说的《合同法》,就是其中之一。而此时人们会产生一个疑惑,为什么新签订的合同里,仍然会写着“依据《合同法》”,这样的依据是否生效?
其实我们不用担心,从法律的角度来说,这句话仍然会生效。只不过由于《合同法》的过时,它顺延到了全新的法律上。现在仍然有一些合同,写着依据几十年前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这个法律在1999年就已经失效,合同上写这句话仍然管用。当然,管用的不是依据什么,而是合同本身。
3、合同内容在签订合同的时候,我们要看的就是里面的内容。虽然在法律上有规定,一些不合理的东西会被直接作废,但难免会影响到我们。比如说劳动合同,很多人找工作入职后,都会签订一份。没看清里面的内容,可能就会受到不公平待遇。
Ⅳ 根据《合同法》的规定,欺诈合同会被判定为以下哪一种结果
《合复同法》规定,一方以欺制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订立合同的当事人之间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合同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如果合同存在以上规定内容之一,则合同应当被认定为无效。
Ⅵ 如何依据《合同法》第52条的“恶意串通”认定合同无效
一 、恶意串通”的含义。包括《合同法》在内,我国现行民事法律及司法解释中并未对“恶意串通”作出明确界定,通常说法将“恶意串通”定义为牟取不法利益合谋实施的损害他人利益的违法行为。其构成要件有二:一是主观心态是故意而为之,即明知某行为会损害他人权益,仍积极促成该行为发生或实施;二是为了牟取利益,即通过实施该行为可以获取一定收益,包括直接增加自身收益,以及通过减少支出而间接增加自身收益。
二、如何认定“恶意串通”。当事人主观心态如何,是认定是否构成“恶意串通”的关键,而主观心态属个人内心活动范畴,除当事人自行承认外,难以直接予以证实或查实,若仅按照“谁主张、谁举证”的规则分配举证责任,要求主张权利的当事人承担全部举证责任,其基于客观原因而导致举证不能,进而败诉的可能性较大,不具备可操作性。对于类似情况,采取推定方式完成举证、认证则较为合理,即以当事人提交的证据或已查明事实的基础上,依照日常习惯经验,推理、判断未知事实是否存在,并允许相关当事人进行反证、辩驳,只要存在高度盖然的可能性,则可择优判定某种事实,从而在最大限度内反映案件真实情况。《证据规则》第九条第一款规定,“下列事实,当事人无需举证证明:…(三)根据法律规定或者已知事实和日常生活经验法则,能推定出的另一事实;…”,因此在民事诉讼过程中采取推定方式认定案件事实,符合法律规定。需注意的是,推定方式仅限于难以用证据直接证实的情况,推定事实仍需以可知事实为基础或以有效证据佐证,并且不因采取推定方式而免除当事人需承担的其他举证责任。在认定是否“恶意串通”时,推定方式仅适用于认定当事人在实施某行为时是否故意而为之的心理状态,对于当事人基于该行为是否牟取了利益,主张权利的对方当事人仍需举证。
Ⅶ 民法典生效后法院判决仍依据《合同法》可以吗
合同法已经废止,法院审理案件不得援引已经废止的法律,对法院审理中的违法行为可以向上级法院上诉或者去检察院要求抗诉
Ⅷ 合同成立与否判断
合同的订立又称“缔约”,是指当事人之间为了建立具体的合同关系,通过交互进行的意思表示以达到成意思表示一致而形成合意的过程。合同的订立过程一般需要经过要约与承诺两个阶段,《合同法》第十三条规定,当事人订立合同,采取要约、承诺方式。要约的法律效力是指要约生效后的法律后果。要约到达受要约人时生效。它依要约的形式不同而不同:口头要约一般自受要约人了解时发生法律效力;非口头要约一般要送达受要约人时发生法律效力。要约生效后,受要约人取得依照他的承诺而使得合同成立的法律资格。承诺的时间是指承诺的意思表示到达要约人支配的范围内时,承诺发生法律效力。承诺不需要通知,根据交易习惯或者要约的要求作出承诺的行为时生效。要约人发出要约,受要约人接受要约,双方达成合意,合同有效成立。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十三条当事人订立合同,采取要约、承诺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