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经济法
A. ni法的操作要领
不锈钢中的铬与镍含量都比较高,一般不适合用比色法测定,建议用滴定或光谱.
滴定法只要几根滴定管,用不着其它仪器.比色法对于镍与铬很难做比较,颜色都很深.
B. GNP,GDP,NDP,NNP,NI,PI,DPI之间呈怎样的关系
指标之间的关系是:
GDP+本国居民来自国外的要素收入-本国支付给外国居民的要素收入=GNP-固定资本消耗=NNP-统计误差=NI-包含存货价值和资本消耗调整的公司利润-净税收-净利息-社会保险税-政府所经营之企业的当前盈余-政府当前转移支付+个人资产收入+个人接收的转移支付=PI-个人所得税和非税支付=DPI-个人各项支出=个人储蓄。
各个指标具体含义如下:
1、GDP是国内生产总值,是一国的总收入及其用于产品和服务产出的总支出,GDP衡量在国内生产的总收入。
2、GNP是国民生产总值,是衡量国民(一国居民)所赚取的总收入。
3、NNP是国民生产净值,它是指从GNP中减去资本折旧——在一年期间经济中工厂、设备和住房存量磨损的数额得到的。
4、NI指国民收入,是从NNP中减去企业间接税(如销售税等)得到的,是家庭和非公司企业所得到的收入额。
5、PI是个人收入。
6、DPI是个人可支配收入,是在个人收入中减去个人对政府的税收支付和某些非税收支付(比如停车罚款)。
(2)NI经济法扩展阅读
gdp(国内生产总值)一般指国内生产总值。
GDP(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的总和,常被认为是衡量国家(或地区)经济状况的指标。
GDP是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指标,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的总体经济状况重要指标,但不适合衡量一个地区或城市的经济状况,因为每个城市的生产总值上缴上级或国家的量都不同,所以在每个城市留下的财富就不一样。
C. 西方经济学中有关“储蓄=投资”恒等式的问题
西方经济学中有关“储蓄=投资”恒等式的问题如下:
公司利润是资本所有者或者企业家才能生产要素提供者所获得的要素收入,是按收入法核算的GDP中的一部分.应该暗含于等式右边“C+I+G+NX=C+S+T”即(C+S+T)中。
储蓄是指国民收入扣除消费后余下的部分(假设考虑两部门经济的情况),理应包括私人储蓄与公司留利。社会消费函数并不是家户消费函数的简单加总,还要考虑一系列限制条件....公司未分配利润无形中是一种储蓄...公司未分配利润在利润中所占比例大,消费就少,储蓄就多。充分证明了从全社会的角度看,储蓄S是包含了公司留利的。
所以,储蓄=投资,应该说储蓄S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个人储蓄,一部分是公司留利,也就是公司利润减去红利等。
D. NI在宏观经济学中表示什么
NI是指国民收入,是一国生产要素(包括土地、劳动、资本、企业家才能等)所有者在一定时期内提供生产要素所得的报酬。在收入法计算GDP的公式中,GDP=工资+利息+租金+利润+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工资、利息、租金和利润等的总和就是国民收入。
E. 宏观经济学中、各个字母代表的意思齐全的。
名义GDP: (网络文库找的)
实际GDP:
GDP:国内生产总值.
GNP:国民生产总值
NDP:国内生产净值 (NDP=GDP-折旧)
NNP:国民生产净值 (NNP=GNP-折旧)
NI:国民收入(亦可用Y表示)
PI:个人收入
DPI:个人可支配收入
C:(消费)居民消费支出
I:(投资)企业投资
G:(政府购买)政府购买支出
T:(税收)政府税收
TR:政府转移支付
NX:净出口(X-M;X:出口,M:进口)
GDP=C+I+G+(X-M)=C+I+G+NX(支出法)
N:就业量
U:失业量
L:劳动力总量 (L=N+U)
u:失业率 (u=U/L)
n:就业率 (n=N/L)
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PPI:生产者价格指数
GDP缩减指数
c:消费
i:投资
s:储蓄
t:税收
g:政府购买
x:出口
m:进口
y:可支配收入
APC:平均消费倾向
MPC:边际消费倾向
APS:平均储蓄倾向
MPS:边际储蓄倾向
Ki:投资乘数(+)
Kg:政府购买乘数(+)
Kt:税收乘数(-)
KB:平衡预算乘数(KB=Kg+Kt=1)
Ktr:政府转移支付乘数(+)
Kx:出口乘数(+)
Km:进口乘数(-)
(第65页)
K:资本存量 (ΔK=i )
R0:现值或本金
Rn:第n年的未来收入或终值本利和
r:年利率
Rn=R0(1+r)n
(第66页)
Pk:资本品的供给价格
MEC:资本边际效率:是一种贴现率,这种贴现率正好使一项资本物品的使用期内各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等于这项资本品的供给价格或者重置资本。
R1,R2,R3,...,Rn:某项投资从第1期到第n期各期的收益
d:投资需求对利率变动的反应程度 ()
e: 自发性投资
α:边际储蓄倾向
β:边际消费倾向
I:投资
S:储蓄
L:货币需求
L1:货币的交易需求和预防需求
L2:货币的投机需求
L1(y):交易货币需求量
L2(y):投机货币需求量
M:货币供给(名义)
m:货币供给(实际)
k:交易货币需求量对收入变动的反应程度
h:投机货币需求量对利率变动的反应程度
A:技术水平
W:实际工资额
P:实际工时
F. 宏观经济学中AE-NI模型中的AE是什么的缩写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一种,宏观经济学中的基础理论,国民收入(NI)=总支出(AE)。在使用价值上,国民收入是由体现新创造价值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所构成。
宏观经济学中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仅包括产品市场,即国民收入(ni)=总支出(ae)。
要分两部门,三部门,四部门来考虑,部门越多越复杂,两部门是c+s=c+i:三部门就是c+s+t=c+i+g;四部门就是c+s+t+k=c+i+g+(x-m).c是消费,s是储蓄,i是投资,t是政府净收入,g是政府购买,k是本国居民对外国人的转移支付,(x-m)是净出口。
(6)NI经济法扩展阅读:
宏观经济学中描述国民收入和总需求相等关系的基础模型。其中NI表示国民收入,AE表示总需求。这个模型论述的是国民收入和总需求的关系。在净税收NT和政府购买支出GP以及净出口NX都等于零的两部门(消费品部分和投资品部门)模型中。
其中C为消费,MPC为边际消费倾向。,表示I投资是外生变量,由于NI=AE,这样在边际消费倾向给定的条件下,每一个数量的I都会导致一个均衡的国民收入NI。实质上这里表述的是《通论》中所说的乘数效应。
G. Gdp,ndp,ni,dpi是什么,西方经济学
GDP:国内生产总值,是指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
ndp:国内生产净值,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运用生产要素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包括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ni:国民收入(national income),是指物质生产部门劳动者在一定时期所创造的价值,是一国生产要素(包括土地、劳动、资本、企业家才能等)所有者在一定时期内提供生产要素所得的报酬,即工资、利息、租金和利润等的总和。
dpi:个人可支配收入,是个人收入减去个人纳税支出后的余额。它是可以由消费者个人或家庭自由支配的货币额。
(7)NI经济法扩展阅读:
GDP的核算方法:
GDP核算有三种方法,即生产法、收入法、支出法,三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国民经济生产活动成果,理论上三种方法的核算结果相同。
生产法是从生产的角度衡量常住单位在核算期内新创造价值的一种方法,即从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在核算期内生产的总产品价值中,扣除生产过程中投入的中间产品价值,得到增加值。核算公式为: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投入。
收入法是从生产过程创造收入的角度,根据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应得的收入份额反映最终成果的一种核算方法。按照这种核算方法,增加值由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四部分相加得到。
支出法是从最终使用的角度衡量核算期内产品和服务的最终去向,包括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和货物与服务净出口三个部分。
H. 国民收入NI实际上就是GDP或GNP,为什么呢!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国民收入(NI)、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国民生产总值(GNP)这样的经济名词,这些名词在经济学上是什么意义呢?有什么用途呢?真正能说清楚的人并不多,所以造成在理解和应用这些词汇时产生偏差、造成误会。本人为避免这样的问题,查阅了有关经济学书籍,得出了答案如下:
经济学上想用一个参数来描述一国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总量,故选用了“国民收入”这名词来达到这个目的。国民收入这个参数是用来描述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的经济活动总量,它的增长率是用来描述经济活动总量的变化。国民收入有两种方法来核算方法,即支出法和收入法。用支出法核算国民收入时,由于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折旧无法得到数据,因此就用总固定资产投资代替净固定资产投资,因此就得到了近似国民收入---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ct,GDP),从而使得描述国民收入有了可操性。
国民生产总值(Gross National Proct,GNP),是指一个国家的国民在一定时期内(年货季)收入初次分配的成果。是指在一定时间里,不管一个国家的生产要素流入哪个国家,只要它们仍然为该国的个人或法人所有,那么用这些要素生产出来的最终产品或劳务价值就称为该国的国民生产总值。
国内生产总值是以国家的地理区域为核算范围,而国民生产总值则是以人的国籍为核算范围。这是二者的根本不同。国内生产总值(GDP)核算的支出法,是用对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支出总量来估计最终产品的价值。该方法的实质在于,先对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总量一分为二,即分成被支出的部分和未被支出的部分;再合二为一:将两个部分相加。因此,得到:
国民收入=个人消费支出+企业净固定投资+原材料增量+在产品增量+产成品增量+政府购买支出+出口-进口
原材料、半成品和库存,统称为存货。
存货增量=原材料增量+半成品增量+产成品库存增量
存货增量属于企业投资的一个方面,它与企业净固定投资合在一起称为企业净投资(In)。
国民收入(国内生产净值,NDP)=个人消费+企业净投资+政府购买+净出口=C+ In+G+(X-M)
上述国民收入公式中存在难以克服的困难,即无法精确地计算其中的企业净投资In。因为,净固定投资=总固定投资-折旧,而折旧却不容易求出。折旧表示资本的真实消耗。真实消耗,不仅包括使用损耗,而且包括自然损耗,不仅包括有形损耗(即使用损耗和自然损耗),而且包括无形损耗。估计真实损耗大小的精确度依赖于对两个方面的因素的了解程度:资本的寿命及其损耗的速度。不幸的是,无论对资本的寿命还是对其损耗速度,通常都知之甚少。由于不能精确地计算折旧,故不能准确地计算净投资,从而不能准确地计算国内生产净值。所以,尽管国内生产净值在理论上十分准确,但在实际上却很难计算。
一条明显的出路是:干脆不去考虑折旧问题,即不再考虑如何从总固定投资中求出净固定投资或从总投资中求出净投资的问题。因而就用总固定投资代替固定投资,或者说用总投资代替净投资。这一代替使我们得到以总投资代替净投资的国民收入,我们把它叫做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ct,GDP),以GDP表示,即GDP=C+I+G+(X-M);I= In+折旧。
(1)消费支出:指居民个人消费,包括购买耐用消费品(如小汽车、电视机、洗衣机等)、非耐用消费品(如食物、衣服等)和劳务(如医疗、旅游、理发等)的支出。建造住宅的支出则不包括在内。消费支出在总支出中占的比重最大,一般能占到一半左右,通常用字母C表示。
(2)投资支出:指增加或更换资本资产(包括厂房、住宅、机械设备及存货)的支出。资本物品由于损耗造成的价值减少称为折旧。折旧不仅包括生产中资本物品的物质磨损,还包括资本老化带来的精神磨损。
投资,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和存货投资两大类。固定资产投资,指新厂房、新设备、新商业用房以及新住宅的增加。住宅建筑属于投资而不属消耗,是因为住宅像别的固定资产一样是长期使用,慢慢地被消耗的。存货投资,是企业掌握的存货价值的增加(或减少)。
投资是一定时期内增加到资本存量中的资本流量,而资本存量则是经济社会在某一时点上的资本总量。用于重置资本设备的,故称重置投资。净投资加重置投资称为总投资。用支出法计算GDP时的投资,指的是总投资(包括折旧)。投资支出一般用字母I表示。
(3)政府购买支出:是指各级政府购买物品和劳务的支出,如政府花钱设立法院,提供国防,建筑道路,开办学校等方面的支出。政府购买只是政府支出的一部分,政府支出的另一些部分如转移支付,公债利息等不计入GDP。政府购买支出通常用字母G表示。
(4)净出口:指进出口的差额。用X表示出口,用M表示进口,则(X-M)就是净出口。进口应从本国总购买中减去,因为进口表示收入流到国外,不是用于购买本国产品的支出;出口则应加进本国总购买量之中,因为出口表示从外国流入,是用于购买本国产品的支出。因此,只有净出口才能计入总支出,它可能是正值,也可能是负值。
用收入法计算国民收入时公式为:国民收入(NDP)=工薪+间接税+利息+利润。其中的4个参数都是很难精确统计清楚的,统计操作上也是存在困难,即使能够得到,精确度也是存在问题的。因此,用支出法计算国内生产总值来描述一国的经济总活动量,是成本比较低的可操作的方法。 国内生产总值(GDP)于1953年初步形成,1968年和1993年在联合国的主持下进行了两次重大修改,成为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经济核算体系。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在国民经济统计中引入GDP,20世纪90年代正式使用。虽然在理论上用国民收入来衡量一国的经济活动总量,但由于折旧问题难以计算,因此都用国内生产总值(GDP)来近似描述经济总量,以此通过其绝对值及增长率来描述宏观经济活动规模及其变化。虽然世界的全球化进展到一定的程度,但世界对之也是毁誉参半,国家不论在政治上、军事上和经济上依然存在,因此在核算国民收入时,牵涉到国外的收入的计算问题,操作上存在困难,所以国民收入在核算上也存在问题。故在描述一国的经济总量时,最常用的参数值只有国内生产总值(GDP)了。
I. 用支出法、收入法两种方法计算GDP,并用两种方法计算NI(单位:百万美元),资料如下:
支出法:GDP=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出口-进口
收入法:GDP=工资+利息+租金+税前利润+非公司企业收入+间接税+折旧
如要支出法=收入法,则必需还要加上误差。
NI=工资+利息+租金+非公司企业收入+税前利润+政府对企业的补贴
NI=GDP-折旧-间接税+政府对企业的补贴
(数字算着太麻烦了,公式已经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