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森合同法
『壹』 按份共有人要求依法分割共有财产的判决书,一定要判决书,不要调解书!~还有分数追加~
上海市杨浦区人民法院
民事判决书
(2009)杨民四(民)初字第87号
原告沈某
委托代理人汪某
被告林某
委托代理人施某
原告沈某与被告林某按份共有纠纷一案,本院受理后,依法适用简易程序,由审判员崔某独任审判,公开开庭进行了审理。原告沈某及其委托代理人汪某,被告林某的委托代理人施某到庭参加诉讼。本案现已审理终结。
原告沈某诉称,原告系被告的舅母。上海市杨浦区某村某号某室房屋系原、被告共同所有和共同使用的房屋。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因琐事经常发生矛盾,经双方亲友多次调解,无法达成一致的分割意见。2008年5月,被告还擅自对房屋进行装修,破坏了房屋结构,造成双方均无法使用该房屋。故要求对双方共有的房产按市场价人民币600,000元进行均等分割,由原告享有房屋产权,同时补偿被告300,000元;或由被告享有房屋产权,补偿原告300,000元。
被告林某辩称,原、被告双方系亲戚关系,房屋由被告的父母和原告共同居住,虽为生活琐事发生矛盾,但不是不可调和。被告装修房屋是为了改善生活,不是搞破坏,可以恢复原状。被告经济不宽裕,无力支付一半的房款,也无力另行购房居住。故不同意分割共有的房产,要求继续共有房产。
经审理查明:原告沈某系被告林某的舅母。系争房屋位于上海市杨浦区某村某号某室,建筑面积53.33平方米,产..
后面的已经通过消息发送。
『贰』 英国消费合同中的不公平条款法(1999)
我写得一定不会很完全的。
“霸王条款”之类
季风
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栏目特别报道节目,曾邀请著名律师对“霸王条款”进行评析。其间有观众问“最终解释权属××单位”这种条款是不是霸王条款,律师解释说,如果这“最终解释权”的条款显失公道,则应视为霸王条款,反之则不属于霸王条款。还有观众问,某商场在显著地方贴出告示,称开进本商场停车场的车,如有遗失,价格在20万元以上的,商场只负责赔偿2万元。价格在20万元以下的,只负责赔偿1万元,这是不是霸王条款?律师解释说,这显然是霸王条款,商场应该照价赔偿,而不是像某商场所说的只赔偿2万元或1万元。感谢“今日说法”,让我们对“霸王条款”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当然,这类“霸王条款”是从法律角度来给予界定的。环顾周遭,你或许还会发现不少也许无法用法律来界定的某些“条款”,你虽然不能说它是“霸王条款”,但你分明会感到只有“霸王条款”才有的霸道和霸气。有媒体就曾对某地书写于墙上的标语口号提出了质疑,“该扎不扎,东西全拿”,这是讲计划生育的,“不准越级上访”,“谁越级上访,谁就是违法犯罪”。这是讲群众上访的,“谁不按时上交提留,就要牵猪牵牛”,这是讲老百姓负担的,如此种种,不一而足。不知当地的老百姓对此如何看,反正我知道了只觉得有一股冷森森的霸气让人不寒而栗。从这点上看,提倡一点标语口号文明,还是很有必要的。还有,现在有一些商品,动不动就要称王称霸,彩电称“彩霸”,音响称“声霸”,空调称“凉霸”,杀毒软件称“毒霸”。前久还听说有一款车,被称做“路霸”,让人马上联想到不可一世的车匪路霸,不由你不感到惊悸。也许这些被称为“×霸”的商品。并非是什么“霸王条款”,但如果你还想购买商品,就得接受这“霸”那“霸”,其感觉跟接受“霸王条款”又有什么两样。还有,某些官员在那里干有损老百姓利益的事,有违老百姓初衷的事,有伤害老百姓感情的事,而且还要找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这大概也只会让老百姓有接受“霸王条款”一样的无奈和苦涩。
按照“今日说法”讲的,当遭遇到“霸王条款”的侵害时,可以寻找法律帮助,减少损失。但若遭遇到类似“霸王条款”之类的其他一些做法的伤害时,又该怎么办呢?诚然,让老百姓识破其“霸王条款”之类的性质,不上其当当然很重要,但让其始作俑者不再热衷于“霸王条款”之类的事物,则更为重要。比如书写标语口号者,多给群众话语权,最好能够平等对话,那么这些伤人的标语口号就会少些,群众就会真正感受到“良言一句三冬暖”;比如厂家多在产品质量上下功夫,少在徒有虚名的名份上动心思,这自然会赢得更多的市场份额;还有,我们的官员如果都能做到把老百姓放在心上,时刻想着群众利益无小事,一切从群众中来,凡事问计于群众,这样,让老百姓感到无奈和苦涩的“霸王条款”式的做法自然就不会再有了。
科学、民主、公正、平等,是人类社会文明和进步的必然要求,明乎此,有关“霸王条款”之类的东西可以休矣,应当休矣!
解读“霸王条款”
『叁』 nba2010年合同到期的球员有哪些说一下他们最后一年合同是多少
伦多猛龙 杰梅因-奥尼尔 C/PF 7年 1亿2659万,2003/7/16签,2010夏到期 *克里斯-波什 PF/C 4年 6300万,2006/7/14签,2007夏生效,2011夏到期,2010夏球员选项 安德里亚-巴尼亚尼 PF/C 4年 2104万,2006/7/2签,2010夏到期,2009夏球队选项 芝加哥公牛 拉里-休斯 SG/PG 5年 6000万,2005/8/2签,2010夏到期 泰鲁斯-托马斯 PF 4年 1500万,2006/8/1签,2010夏到期,2009夏球队选项 布拉德米勒 克里夫兰骑士 本-华莱士 PF/C 4年 6000万,2006/7/13签,2010夏到期 *勒布朗-詹姆斯 4年6300万,2006/7/12签,2007夏生效,2011夏到期,2010夏球员选项 扎诸纳斯-伊尔戈斯卡斯 C 5年 5500万,2005/8/2签,2010夏到期,2009夏球员选项 安德森-瓦莱乔 PF/C 3年 1700万,2007/12/5签,2010夏到期,2009夏球员选项 亚历山大-帕夫洛维奇 SG/SF 3年 1200万,2007/10/30签,2010夏到期 底特律活塞 理查德-汉密尔顿 SG/SF 7年 6200万,2003/8/12签,2010夏到期,2009夏球员选项 安东尼奥-麦克戴斯 PF 2年 1450万,2007/7/23续签,2008夏生效,2010夏到期 阿米尔-约翰逊 PF/C 3年 1100万,2007/7/12签,2010夏到期 印第安纳步行者 马奎斯-丹尼尔斯 SG/PG 6年 3675万,2004/7/14签,2010夏到期,2009夏球队选项 肖 迈阿密热火 *德维恩-韦德 SG 4年 6000万,2006/7/12续 ,小奥尼尔,哈斯勒姆 亚特兰大老鹰 乔-约翰逊 SG/PG 5年 6967万,2005/8/11签,2010夏到期 夏洛特山猫 亚当-莫里森 SF 4年 1692万,2006/7/7签,2010夏到期,2009夏球队选项 拉加贝尔 达拉斯小牛 *德克-诺维斯基 PF 06/9/26续约,3年 6000万,2008夏生效,2011夏到期,2010夏球员选项 杰里-斯塔克豪斯 SG/SF 3年 2100万,2007/7/13签,2010夏到期 休斯敦火箭 特雷西-麦克格雷迪 SG/SF 3年 6300万,2004/11/1签,2007夏生效,2010年夏到期 *姚明 C 5年 7600万,2005/09/01签,2011夏到期,2010夏球员选项 拉夫-阿尔斯通 PG 6年 2630万,2004/7/14签,2010夏到期 路易斯-斯科拉 PF 3年930万;2010夏到期 布伦特-巴里 SG/PG 2年 390万,2008/7/11签,2010年 圣安东尼奥马刺 马努-吉诺比利 SG 6年 5200万,2004/7/15签,2010夏到期 梅森、邦纳、奥伯托(被裁)、科特.托马斯(转会雄鹿)、麦克芬利 犹他爵士 卡洛斯-布泽尔 PF/C 6年 6800万,2004/8/2签,2010夏到期,2009夏球员选项 梅米特-奥库 C/PF 6年 5000万,2004/7/27签,2010夏到期,2009年夏球员选项、布鲁尔(非自由球员) 波特兰开拓者 拉玛库斯-阿尔德里奇 PF/C 4年 1883万,2006/7/5签,2010夏到期,2009夏球队选项 史蒂夫-布雷克 PG 3年 1200万,2007/7/13签,2010夏到期,2009夏球队选项 特拉维斯-奥特罗 SF/PF 3年 1200万,2007/7/18签,2010夏到期 布兰顿-罗伊 SG/PG 4年 1256万,2006/7/5签,2010夏到期,2009夏球队选项 雷霆 卢克-里德诺 PG 3年 1950万,2006/10/30续约,2007夏生效,2010夏到期 厄尔-沃特森 PG 5年 2900万,2005/9/7签,2010夏到期 洛杉矶湖人 *科比-布莱恩特 SG 7年 1亿3640万,2004/7/15签,2011夏到期,09&10球员选项 费舍尔、莫里森、法马尔、孙悦 菲尼克斯太阳 沙奎尔-奥尼尔 C 5年 1亿,2005/8/2续约,2010夏到期 纳什(已续约)、小斯 波士顿凯尔特人 雷.阿伦、埃迪.豪斯、托尼.阿伦、隆多 密尔沃基雄鹿 理查德.杰弗森(球员选项 转会马刺) 纽约尼克斯 杜洪、哈林顿、昆廷.理查德森、杰.詹姆斯、蒂姆.托马斯 新泽西网队 西蒙斯 丹佛掘金 肯扬马丁 金州勇士 克劳福德(转会老鹰) 孟菲斯灰熊 鲁迪盖伊 明尼苏达森林狼 兰迪-弗耶 新奥尔良黄蜂 钱德勒,佩贾 洛杉矶快船 肖恩坎比 基本上就这些了。。。。
『肆』 国际商事合同规则和中国合同法的比较
合同法与国际商事合同通则的比较分析与适用
我国最近几十年在国际贸易和其他商务往来方面日渐活跃。在我国加入WTO以后对国际经济交往的游戏规则,更是不能置身度外,熟视无睹,国内法与国际公约、惯例、通则等游戏规则的接轨已势在必行。我国现行的合同法的一些相关规则已经借鉴了一些世界先进的立法理念,因此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国际法学界的赞誉。其实,不独中国,其他如德国、瑞士、荷兰、法国等国家都在做与国际接轨的有益探索和尝试。
一、关于法律适用范围的比较
1、通则的适用范围
我国1999年颁布的《合同法》与国际私法协会公布的《国际商事合同通则》(以下简称通则)[1]有一定关联性,通则的有些规定,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都是可以适用的。我国《合同法》第126条规定,“涉外合同的当事人可以选择处理合同争议所适用的法律,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涉外合同的当事人没有选择的,适用与合同有最密切联系的国家的法律。” 该条规定与通则前言第2款规定一致,即在当事人一致其合同受通则管辖时,适用通则。因此,我国当事人在与涉外当事人签订合同时可约定适用通则。该通则比《联合国国际货物买卖公约》适用范围要更宽泛得多,具有相当的灵活性。除国际商事合同外,该通则也可替代国内法适用。如前言第4条规定,“当无法确定合同的适用法律对某一问题的相关规则的,通则可对该问题提供解决办法。” 该条规定旨在说明,即使合同是由某一特定国内法管辖,但对案件解决遇到困难的时候,可以从通则中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以往我国的司法实践在处理案件遇到困难时,一般求助司法解释、学理解释,还有专家论证。现在通则关于交易纠纷的一些规定又给我们开辟了解决纠纷的途径。通则不是国际公约,不具有强制性,适用与否完全可依当事人的意思选择,但是要明确的是,通则是由近20个国家的法律专家对国际交易的规则进行潜心研究的成果,具有很强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它较之国际货物买卖公约适用范围要宽泛得多。参照通则的有关规定,可为我国《合同法》的立法与适用拾遗补缺。通则的宽容之处在于,任何规定都不得限制根据有关国际法原则而应适用的强制性规则的适用,无论这些理制性规则是国家的、国际的还是超国家的(1.4条);除通则另有规定外,当事人可以排除通则的适用,或者减损或改变通则任何条款的效力。因通则所具有的这种非强制性,当事人根据各自的情况既可以排除或部分排除该原则适用,使之更适合于当事人的特殊交易需要。“凡属于通则范围之内但又未被通则明确规定的问题,应尽可能地根据通则确定的基本原则来处理”(1.6),这就给我们在实务中遇到法律障碍的时候提供了有益的鉴镜。
2、关于格式条款的理解与适用
《合同法》关于格式条款共有三个条款,从表面上看对出具格式合同一方不利,但在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不少,非但起不到保护非格式合同一方,而且往往成为出具格式合同免责的武器。《合同法》第39条规定,“采用格式条款订立合同的,提供格式条款的一方应当遵循公平原则确定当事人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并采取合理的方式提请对方注意免除或者限制其责任的条款,按照对方的要求,对该条款予以说明”;第41条“对格式条款的理解发生争议的,应当按照通常理解予以解释。对于格式条款有两种以上解释的,应当作出不利于提供格式条款一方的解释。格式条款和非格式条款不一致的,应当采用非格式条款。” 格式合同亦称定式合同或标准合同,对于同一种类、性质并且重复交易的行为,采用标准文本,既节约了交易成本、洽谈时间、条款的争议,也有平等待人的“镜像”。这是人们通过长年累月的交易总结出来的经验,对此应予肯定。但是格式合同的弊端也很多,一是不允许当事人协商和修改(如借款合同、租赁合同、保险合同、房屋买卖合同等);二是绝大多数条款,特别是免责条款都对出示格式合同一方有利,在某种程度上属于强奸民意。而缔约的另一方往往是弱势群体,对某些条款即使不同意,但迫于急需无奈,也只有违心签字;三是有些专业术语,作为缔约的另一方难以理解,糊里糊涂签了字;四是这类合同都是出具格式合同的一方代理人或中介人代办,但这些人为了急于收取代理费或中介费的功利目的,常常会对另一方作虚假承诺。对于格式合同最为人们诟病的是保险合同。无论是人寿保险还是财产保险,都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的部门立法,其目的并不在于“保险”,而在于“圈钱”。所以保险合同纠纷频繁出现,投保人屡受拒赔之苦。笔者经常承办这类案件,对于法律上的障碍困惑费解。
首先,所谓通常理解,可以说公说公的理,婆说婆的理,无任何标准,这又给法官提供了自由裁量的空间,谁送礼多,谁就获胜。投保人是弱势群体,纵然满身是嘴,也难抵法官的“通常理解”。比如前例中的重大疾病保险合同的心脏病(心肌梗塞)一条,投保人和保险人完全可以各执一词。投保人称心率过速是心脏病的一种,保险人抗辩说,按通常的语法理解,这里的心脏病仅指心肌梗塞。从字面上看,保险人是有道理的,因为按照中国语法习惯的心脏病,只是特指括号里的“心肌梗塞”,这本身就会使法官处于两难境地,在实务中肯定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和诠释。
我们认为通则对于确认格式合同条款效力的规定倒是切中时弊:第2.20条(1)如果标准条款中某个条款是对方不能合理预见的, 则该条款无效, 除非对方明确地表示接受;(2)在确定某条款是否属于这种性质时, 应考虑到该条款的内容、语言和表达方式。第3.10条:(1)如在订立合同时,合同或其个别条款不合理地对另一方当事人过分有利,则一方当事人可宣告该合同或个别条款无效。除其它因素外,尚应考虑下列情况:(a)该另一方当事人不公平地利用了对方当事人的依赖、经济困境或迫切需要,或者不公平地利用了对方当事人的缺乏远见、无知、无经验或缺乏谈判技巧的事实,以及(b)合同的性质和合同的目的。(2)依有权宣告合同无效一方当事人的请求,法院可修改该合同或条款以使其符合公平交易的合理商业标准。(3)依收到宣告合同无效通知的一方当事人的请求,法院也可以如前款所述修改该合同或该个别条款,条件是该方当事人在收到通知后,并在对方当事人依赖该通知行事以前及时告知发送通知一方当事人。本章第13条(2)款的规定相应适用。” 我们认为,《通则》这些条款胜过《合同法》关于格式合同的所有条款,为此,我们建议关于在将来的《合同法》的司法解释中应将《通则》条款纳入国内法,这对于格式合同的纠纷处理将大有裨益。
3、关于合同的效力
《合同法》第52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无效:(一)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二)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三)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四)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五)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我们认为,对于上述合同规定无效,非但不能保护另一方(守约方)的合法财产利益,恰恰减轻了对不法民事行为人的惩罚力度。对此应借鉴通则第3.3条:(1)合同订立时不可能履行所承担义务的事实并不影响合同的效力。(2)合同订立时一方当事人无权处置与合同相关联之财产的事实本身并不影响合同的效力。通则规定的即使是自始不能履行的合同,如一方当事人已将所有的房屋出卖给另一方并已过户,在合同已无法履行的情况下,并不影响合同效力,判令违约方承担违约责任并赔偿损失。在一方当事人将无权处置他人的财产的情况下,也不影响合同效力。这就是对擅自签订合同坑害他人的所谓不道德的人予以惩罚,对于欺诈、胁迫等致合同无效的条款,通则的规定也有利于受害人一方。请看通则第3.11条:(1)如欺诈、胁迫、重大误解或一方当事人错误归因于第三人,或为第三人知道或理应知道,而第三人的行为由另一方当事人负责,则可宣告合同无效,其条件与由另一方当事人本身签订的合同宣告无效的条件相同。(2)如欺诈、胁迫或重大悬殊归因于第三人,而其行为不由另一方当事人负责,如果另一方当事人知道或理应知道此欺诈、胁迫或重大悬殊,或者在合同宣告无效时还未本着对合同的信赖行事,可以宣告合同无效。这两条较优于合同法的地方在于:第一,对于合同的有效与否的决定权由守约一方决定。可以承认有效,也可以宣告无效,合同的效力不是由法律规定。第二,守约方宣告无效是对另一方的严厉惩罚。因为该条所谓的欺诈,其原因并不在于缔约的一方,而在于第三方的原因,这与合同法第52条之规定大相径庭。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法律规范也属法律文化,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应当根据国情合理继受、过滤和消化对我们有益的立法理念,这应当成为我们的共识。关于格式合同的效力,除《通则》可资借鉴外,其他大陆法系国家的规定也可参考。如德国《民法典》第138条第2款将“程序性的”和“实质性的”公平标准合而为一:(1)合同履行和相对履行之间“明显地不相称”,(2) 并且一方当事人“通过利用另一方当事人的困境、缺乏经验、缺乏判断力或无重大的决断力”而达成的合同,则合同无效。 [2]以色列对格式合同(标准合同)的限制更为严格,该国《合同法》第14条规定,“就契约文句之全部参酌其他情事检讨后确信限制文句对顾客不利,或给予供给等以有危害顾客之虞之利益等,证明该文句之全部或一部为无效”。[3]世界各国对格式合同的免责条款有的称为“灰色条款”,有的称“黑色条款”,对此效力都作了严格的限制,这符合20世纪以来的照顾弱者的立法潮流,对合同自由原则进行了修正,为此有学者将当前的时代称为“从契约到身份的回归” 的时代,颇有几分合理之处。 因此,笔者建议在未来修改合同法或作出司法解释时,将格式合同对另一方当事人不利的免责条款,规定法院可以直接认定无效,这比所谓通常“理解”更为有利于保护弱势群体。
二、关于要约与承诺的比较
我国《合同法》借鉴通则最多的部分是要约和承诺的方式部分,即第1条—31条、34条,共计20条之多。这部分条款涵盖要约、要约邀请、要约的撤回、要约的撤销、承诺及承诺的期限及撤回等。通则关于要约和承诺计有12条,即2.1—2.12。两者内容大致相仿,但有些差异是值得重视的。《合同法》第13条,“当事人订立合同,采取要约、承诺方式”。通则第2.1条规定,合同可通过要约的承诺或通过当事人能充分表明其合意的行为而成立。但《合同法》对合同的订立方式只采用要约、承诺方式似乎绝对,也不大符合人们的交易习惯,而《通则》在要约和承诺之外加上“可通过当事人的能充分表明其合意的行为而成立”则宽容和豁达,而且囊括其他所有的合意行为。仅此一点,合同法就稍逊一筹。市场交易的实践表明,所有的合同并不都是要约和承诺达成的。关于通则乃至其他民法典在订立合同方式局限于要约和承诺的错误已被德国法学家海因?克茨所发现。这位德国民法学家尖锐地指出各国立法的偏颇,“近来很多民法典规定,要约和承诺是合同订约的惟一方式”,这是错误的和非理性的。他认为,订立合同的要约和承诺的规则基本上是从18世纪发展起来的。《葡萄牙民法典》和《奥地利民法典》几乎没有涉及这一问题,在《法国民法典》中根本没有提及。但是,近年许多国家的民法典都规定了要约和承诺是订立合同的唯一方式。如《德国民法典》第145条“向他人发出订立合同的要约的人,受要约约束,但要约人已排除要约的约束力的除外” ;第147条“(1)向在场者发出的要约,只能立即承诺之……(2)向不在场者发出的要约,只能到要约人在通常情况下可预期收到答复时为止承诺之。” [4] 《瑞士民法典》第5条,“向不在场当事人发出的,没有承诺期限的要约,在要约人收到以合理方式在合理的时间内送达的承诺之前,要约有效。要约人可以推定其要约在合理的时间内到达要约人。在合理时间内发出的承诺,但到达要约人时迟到的,要约人应当立即将比情况通知对方。否则承诺产生法律效力。” [5] 2002年第1版第2页的《日本民法典》第521条、第522条也有此规定。荷兰1892年新修改的债法总则第217条,“合同经要约和承诺而成立,” [6] 也只能通过要约和承诺才能订立合同。意大利、蒙古等国也都未忽视要约和承诺这个20世纪最新的合同法范畴。除大陆法系国家民法之外,英美国家大都把要约作为合同订立的一个要素,尽管各国合同法理论或实务中对要约称谓有所不同,诸如投价、发盘、建议等,对承诺的称谓在各国贸易实务中称为“还盘”等。[7] 我国《合同法》借鉴通则最多的也是在关于订立合同须有要约和承诺的方式方面。笔者上引的德民、瑞债均指要约和承诺是指“不在场”的情景下才适用。我国《合同法》实际上根本没有必要必须将“同意”写进要约和承诺中,因为双方当事人是面对面地订立合同。这是我国《合同法》食洋不化,照抄照搬,违反人们交易习惯的结果。在罗马时代,合同义务原本是以订立契约为目的确立的。订约时双方当事人都需要亲自到场,即使这种手段被放弃,一般来说合同的订立仍需要双方当事人在场。……因此,罗马法学家从未认为有必要将“同意”用要约和承诺这两种陈述方式单独地表示出来。这种需要中介在可信赖的邮政服务出现和远距离订阅合同成为可能之后,才成为可能,这就是德民和瑞债指的双方当事人不是面对面的“不在场”的情况下才适用要约和承诺。如果将所有的交易都定格在要约和承诺的一种方式上,这是错误的。毫无疑问,在许多业已订立的合同案件中,任意将一方当事人的行为视为要约而把另一方当事人的行为视为承诺是不可能,也是不现实的。我们以土地买卖为例,其文件已起草并已公证,并由双方当事人同时签字,因此,很难说一方当事人向另一方当事人发出了要约,且另一方当事人表示了他的“承诺” ;再如,一位消费者用现金买一包香烟时,显然,双方当事人是在订立协议。但是,将整个程序分解为“要约”和“承诺”,并讨论卖方交付一包香烟是否就算作出了“要约”和“承诺” ,卖方交付一包香烟是否就算作出了“要约”,或买方在收款处交付了现款是否就算作出了“承诺”,这几乎是没有什么用处的,或许对新任律师有些用处。在强行将合同订分立为“要约”和“承诺”时,另一难以处理的情形是,相对方向的建议和反建议在进行长时间的协商谈判后才达成协议,在合同成立时,很难作出明确决定,但是那种认为合同应通过要约和承诺订立的思想对于完成任务毫无意义。[8] 除此之外,笔者认为,订立合同从理论上讲,有要约和承诺是成立的。但对于面对面的交易行为,很难界定哪一方是要约,哪一方是承诺。如律师与当事人谈代理费的数额时,通常是在讨价还价过程中达成的代理协议。比如就某一收费标准,律师提议按标的额的5%收费,委托人说太高能否按3%,律师说不行,最少也得按4.5%,双方最后达成按财产比例的3.5%收费。这种讨价还价中有要约,有反要约(新的要约);有承诺,有否定承诺,双方在订立合同时,互有要约和承诺,两种方式混合在一起,很难分得清何者为要约,何者为承诺。当然,在人对机器或物发生交易的场合,如自动售货机、投币买地铁票、在宾馆使用备用的特殊物品如安全套等,只要开封,就可视为承诺。物品上标明的价款是要约,投币或开封视为承诺,这是简易的交易,但是大量的交易远非如此简单。再如,建筑工程合同的订立则更为复杂。一般认为,招标公告是要约邀请,建筑施工单位前去投标是要约,招标人接受投标是承诺,一旦接受,合同便正式成立。[9] 笔者对这种认识不敢苟同。在司法实践中,招投标仅是建设工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整个建设施工合同中的一个链条,就投标人前去投标而言,因投标人数众多,在未开标之前,尚未涉及建设项目实体内容,即未涉及项目、价款、履行方式等合同主要条款情况下,合同即使是成立了,也是无内容的。按照我国《招投标法》规定,建设工程招投标有如下环节:招标(公开招标和邀请招标)→投标→开标→评标→中标→发中标通知书→签订建设工程合同。建设部标准合同文本第二部分“通用条款”对此有明确的解释。上述组成部分均为建设施工合同的组成部分。这是一连串的民事行为,最后归纳在一个总的合同之中。若按高尔森教授的观点,在招投标中,投标人只要前去竞标合同就成立了,但一旦未中标,按此逻辑可以告投标人违约了,然而这岂不荒唐?笔者用此案例证明,何为要约、何为承诺并非楚河汉界一目了然。至此,我们认为,通则第2.1条的“或通过当事人的能充分表明其合意的行为”合同即成立的规定更加符合交易习惯。德民和瑞民将要约、承诺限缩在当事人不在场的情况下,均有理论的、立法的和实践的意义。因此,我们在代理具体案件的实务操作时不妨借鉴一下通行的相关规定,以解除法律解释上的困惑和障碍。
三、缔约过失:先合同责任、后合同责任、侵权责任?
对于缔约过失责任,是合同责任、非合同责任,还是侵权责任,目前在理论界尚存争议。缔约过失责任理论是由德国目的主义法学家耶林于1861年发表的《缔约上的过失、契约无效于未臻完全时的损害》这篇著名的论文中创立的,被誉为法学上的重大发现,填补了法学上的盲区,其基本内容是指一方违反先合同义务,给另一方当事人造成信赖利益损失时应承担民事赔偿责任。这个理论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承认。1994年通则第2.15条(恶意谈判)规定:(1)当事人可以自由进行谈判,并对未达成协议不承担责任;(2)但是,如果一方当事人以恶意进行谈判,或恶意终止谈判,则该方当事人应对因此给另一方当事人所造成的损失承担责任;(3)恶意,特别是指一方当事人在无意与对方达成协议的情况下,开始或继续进行谈判。
对于缔约过失责任,《欧洲合同法通则》称之为磋商过程中的责任。该通则与国际商事合同通则的缔约过失关于恶意谈判中的第2.301条1——3项,第2.302条关于保密义务的规定几乎完全一致,这充分说明了国际商事游戏规则的趋同化乃大势所趋,人类的文明成果可以相互吸纳互为消长。[11] 诚如德国法学家海因?克茨在《欧洲合同法》德文原著前言中所预言的那样:如果说欧洲在经济方面必然要形成统一的单一市场的话,那么毫无疑问,欧洲的私法起码在某种程度上势必要统一起来,那一天终会来临,鸿沟将会被填平。[12]这是智者之识。笔者认为何止欧洲,在将来的某一天世界会统一于一个游戏规则,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我们乐观的期待着这一天的到来。我国《合同法》不仅成功的消化了耶林的缔约过失理论,而且在借鉴了通则的基础上还有一定的发展。
缔约过失的前合同义务的体现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1)假借订立合同,恶意磋商;(2)故意隐瞒重要事实或提供虚假情况;(3)未尽协力义务;(4)未尽先义务,以及未尽保密义务。
缔约过失后合同义务体现在第58条,即合同无效或者被撤销后,因该合同取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不能返还或没有必要返还的,应当折价补偿。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因此受到的损失,双方都有过错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这就是梁慧星先生所讲的“合同关系虽然消灭了,法律仍要求当事人负某种义务,违反了这种义务就要承担责任。这个责任不属于侵权责任,也不属违约责任,类似合同义务。” [13]
除此之外,还有后合同义务,即附随义务。该义务在缔约前存在,在合同权利义务终止后也存在,合同法第92条对此作了明确规定,即合同权利义务终止后,当事人应当根据诚实信用原则,根据交易习惯履行通知、协办、保密义务。我国《合同法》所提出新的规范,并未将缔约过失责任局限在缔约前的通则之中,而是根据市场交易的复杂性,加大了保护交易安全、惩罚违约的力度。遗憾的是,有的论文在2006年还引用明显过时的观点,[14] 仍局限在缔约前的过失责任范围内,这就落后于我国《合同法》何止十万八千里!所谓缔约过失责任,德国法称为先合同责任,它摇摆于合同法和侵权法之间。在缔约过失责任产生之初,关于应当将其置于何种责任之下的争议便开始了。迄今为止依然争论未休。据笔者归纳,在大陆法系之间关于缔约责任有三种归属方式:第一种方式为先合同义务,德国自2002年起将缔约过失纳入了合同法的框架之内(见《德国民法典》第311条第2款和第3款),其可归纳有如下原则:注意义务、信赖责任、附随义务、保护义务。如一方违反上述义务,则承担原合同可得利益。案件类型有缔约前的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害,受损义务导致合同终止等。 缔约过失理论付诸于司法实践始于德国1911年的一宗“油毯”判例。帝国法院在该案中将适用于合同责任的规则延伸到了与侵权责任更为相关的事实上。一位女士走进一家商店,在购买了许多商品后,向店员说明要买一卷油毯。店员从货架上抽出她要买的一卷油毯时,不小心让另外两卷油毯从货价上滚落下来,砸伤了这位顾客和她的儿子。帝国法院将合同原则适用于这一案件,并论证说:原告是带着购买油毯的意愿走进这家商店的。因此在双方之间便产生了导致销售者应当保护消费者的特定关系。违反此义务,便应当承担合同损害赔偿的责任。由此引发的是,合同责任原则究竟能够在多大的程度上适用于侵权事实领域?德国法官的论证表明,假如人们走进一家商店在收银台前等候过程中却踩在乳酪上而滑倒在地板上,合同责任应当包括这种侵权行为。依据油毯一案,若第三人与意在缔结合同之人之间存在某种特定关系,则注意义务则可能延伸到第三人身上。[15]我国近年也多有这种判例,如上海一家书店一学生从电梯掉下摔伤;北京一旅客雨天在饭店门前滑倒摔伤等,都是按缔约过失对待的。 梁慧星教授也举过一个商场因工作人员疏忽未盖地下室盖板,将一顾客脊骨损伤的案例,也称之为缔约过失责任。这是将缔约过失责任扩大化的倾向,值得商榷(下文将涉及该问题)。第二种方式为侵权行为。如2002年9月17日欧洲法院在判决中认为,根据国际管辖法,恶意终止合同磋商的损害赔偿责任应由《布鲁塞尔条约》第5条第3款调整。该款的调整对象是侵权行为或类似行为。将违反诚信原则、恶意终止合同磋商归属于侵权法,法国、比利时及卢森堡等多国持此观点。法国主流观点认为先合同责任属于侵权性质。1988年法典对此法律观点予以确认。比利时法学界的立法观点同样倾向于合同责任归于侵权责任之中,卢森堡法律体系主流观点也将先合同责任纳入侵权责任之中。第三种方式为将缔约过失与侵权责任相区别,其代表性的国家是希腊。其民法典采取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态度,该是什么就是什么,不将所有先缔约出现的损失或侵害都往缔约过失篮子里装。《希腊民法典》第197-198条依据缔约的目的来界定何为缔约过失、何为侵权行为。该法典首先承认缔约过失的赔偿责任,对诚实信用原则在合同和先合同的首要地位予以确认,并创造健康的商业交易关系。对此,法学家们举例说,假使某人走进一家商店打量陈列的商品,或走进一家餐馆找位子,并不属于希腊所理解的缔约过失责任范围,因为他们与合同标的之间没有任何内在联系。对学者们经常引述的德国法院判决的缔约过失案例,如“亚麻油地毡案”、“顾客香蕉皮滑倒案”、“菜叶案”,[16]希腊法学家认为应当适用侵权法,而不是缔约过失责任,所说缔约过失应为缔约时违反诚实信用原则,恶意磋商或违反保密义务等才符合缔约过失构成要素。对此观点,笔者甚表赞赏。现略陈述浅见如下:
首先,要认定是否属缔约过失责任,应按缔约过失理论和通则、合同法的观点和规范去把握,即本文前面引用的如恶意磋商、隐瞒真相、协力义务、告知义务、附随义务等。如违反这些原则性规范可以确认缔约过失责任。第二,要依照当事人是否有缔约之目的认定是否确属缔约过失责任。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在节假日或闲暇时,逛商店习以为常,有购物的,也有以消遣为目的的(不在少数)。第三,要把握缔约过失法律概念的含义。缔约过失责任概念有三层含义:一是缔约是前提,无缔约的明确目的,即使受到伤害也不能往缔约上靠。二是须有过失。过失有两种含义,一是疏忽大意的过失,二是过于自信的过失。这两种都不含故意之意。三是在具备前两个要素的情况下才存在责任承担问题。只有具备这三个要件,才构成民事行为的缔约过失责任。
『伍』 遗赠抚养协议和公证遗嘱效力哪个高
被继承人贺家新,有自住瓦房三间,生有一子一女,中年丧妻,未续娶。儿子贺树林自从结婚后,虽在本地工作,但很少回家看望父亲,父亲生活困难,也从不给予接济,老人对儿子很不满意。女儿贺小凤未结婚时和父亲一起生活,当时老人的身体尚好,自己坚持劳动,加上女儿的照顾,生活还能过得去。1996年5月,贺家新立下书面遗嘱,言明他死后将自己的三间瓦房和全部生活用具由女儿一人继承。遗嘱由女儿贺小凤保存。
1997年初,女儿贺小凤嫁到了外村,也像哥哥一样,很少回家来照看老人。这时老人身体越来越弱,不能参加劳动,困难颇多,一双儿女都不来过问。
住在本村的本家远房侄子贺树森见贺家新孤老无依,生活困难,便主动帮助老人拉柴、挑水、做饭,晚上还常与老人做伴。老人手头缺零花钱,他给予接济;老人的房子漏了,他帮助修理。贺家新觉得侄子贺家森心眼好,对自己照顾的很周到,于是在1999年主动找到村干部作见证人,与侄儿贺树森签定了遗赠抚养协议。协议上申明,贺家新的生养死丧义务由侄子贺树森承担;贺家新死后,他的三间瓦房和全部生活用具归贺树森所有。
2001年夏天,贺家新去世。贺树森据协议安葬了老人以后,搬进了贺家新留下的三间瓦房内居住,并使用了老人留下的全部家具。
不久,贺树林来找贺树森,以自己是死者惟一的亲儿子,法定的继承人为理由,要求继承父亲的遗产。女儿贺小凤也回来要求按父亲生前立过的遗嘱继承父亲的全部遗产。贺树森则拿出与贺家新签定的遗赠抚养协议,认为自己按照协议接受遗产,是正当的、合法的。村里的干部认为应该按照遗赠抚养协议办事,支持全部遗产由贺树森继承。贺树林、贺小凤兄妹不服,到人民法院起诉,控告贺树森霸占其父亲的遗产。
问题:遗嘱和遗赠抚养协议的效力哪一个更高?
答:法院经过调查审理,根据我国《继承法》规定,即“继承开始后,按照法定继承办理;有遗嘱的,按照遗嘱继承或遗赠办理;有遗赠抚养协议的,按照协议办理。”在贺家新生前立下的遗嘱中以言明不分给儿子贺树林遗产,因此贺树林不能再继承父亲的遗产;女儿贺小凤虽持有父亲要其继承遗产的遗嘱,但由于她没有对遗嘱人尽赡养义务,遗嘱人在自己生活困难的情况下,已经依法变更了自己的遗嘱,与侄子贺树森签定了遗赠抚养协议,而遗赠抚养协议在继承顺序上有是先于遗嘱继承的。据此,法院驳回了贺树林、贺小凤兄妹的诉讼,判决按遗赠抚养协议执行,贺家新的三间瓦房及全部生活用具归贺树森所有。
本案主要涉及的问题是遗赠抚养协议及其效力。
遗赠抚养协议是遗赠人与抚养人或集体组织就遗赠和抚养问题所达成的协议。按照协议,抚养人或集体组织承担遗赠人生养死葬的义务,享有受遗赠的权利。
遗赠抚养协议是双方民事法律行为。协议必须由遗赠人与抚养人或集体组织双方意思表示一致方能成立。抚养人或集体组织自愿承担遗赠人的生养病死的义务,遗赠人则自愿将个人财产的一部分或全部在其死后赠给抚养人或集体组织。
遗赠抚养协议的主体是特定的人。遗赠人通常是鳏寡孤独的老人,或者是虽有亲属但不能对其尽抚养义务的公民。抚养人只能是遗赠人的法定继承人以外的公民或集体组织。
遗赠抚养协议是一种双义务合同。遗赠抚养协议的双方当事人都享有一定的权利并承担一定的义务,是互为权利义务关系。遗赠人按协议享有受抚养人或集体组织生养死葬的权利,负有在其死后将其个人财产的一部分或全部赠给抚养人或集体组织的义务;抚养人或集体组织按协议负有对遗赠人生养死葬的义务,享有获得遗赠财产的权利。遗赠人的财产应明确的记载于协议中,遗赠人不能对该项财产另行处分。
遗赠抚养协议一经签定,即发生法律效力,任何一方当事人都不得随意变更或解除。抚养人或集体组织无正当理由不履行协议,致使协议解除的,不能享有受遗赠的权利,其支付的供养费用,一般不予补偿;遗赠人无正当理由不履行协议的,致使协议解除的,则应偿还抚养人或集体组织已支付的供养费用。
遗赠抚养协议的规定,主要是为了保护被继承人,尤其是年老多病、生活不能自立的老年人的权利,使其得以安享晚年,老有所养而制定的。同时,它也是根据权利和义务,尤其是继承权和扶养义务相统一的原则而制定的。在全国各地,经常出现老人虽有子女,但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子女没有对老人尽必要的赡养扶助的义务,而在其被继承人死后却要求继承其遗产的情况。如果允许其继承,对其继承不加以限制,必然会导致权利义务的脱节,使得大量鳏寡老人无人供养,败坏了社会风气,侵犯了老年人,尤其是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因而,法律明确规定,一般按法定继承办理,有遗嘱,按遗嘱办理,有遗赠扶养协议的按协议办理。如果被继承与他人既定有遗赠扶养协议,同时又立有遗嘱,如遗嘱与遗赠扶养协议的内容没有抵触,则遗产分别按遗嘱和协议办理,倘内容矛盾,互相抵触时,应按遗赠扶养协议办理,遗嘱则全部或部分无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