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与社会保障法课件
① 劳动保障监察信息系统讲课介绍以及讲课课件大体内容
劳动监察工作
基本情况
***劳动保障监察大队*年*月经县编委批准成立,规格正股级,编制**人,是具有独立法人的局属二级机构。
大队现有工作人员**名,其主要职责是:按照《劳动保障监察条例》和《劳动法》及其配套的法律、法规、规章的相关政策和规定,受上级行政部门的委托,在全县范围内实施劳动保障行政执法工作:
1、宣传国家的劳动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规章;
2、监察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对国家的劳动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贯彻执行情况;
3、检查用人单位执行《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和《失业保险条例》《工伤保险条例》情况;
4、制止和纠正违反国家劳动法律、法规、规章的行为;
5、对违反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行为依法进行处理。
工作流程
劳动监察行政执法是受上级劳动行政部门委托,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劳动监察工作,依法制止和纠正各类劳动违犯案件。
工作目标完成情况
1、上半年共受理各类举报投诉案件和劳资纠纷**起,结案**起,结案率为100%。
2、按照《劳动保障监察条列》要求,每名监察员年巡视50户的要求,认真开展劳动保障日常巡视监察,上半年共主动巡视有人单位**户,涉及职工**万人,已完成同步任务的100%。
3、继续加大农民工工资支付举报、投诉查处力度,上半年共受理举报投诉案件和劳资纠纷**起,结案**起,结案率为100%。为劳动者追讨和责令支付工资**万元,处理群体性突发事件**起,及时化解了矛盾,消除了负面影响,为长垣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
4、截止目前,无一例违规、违纪、错案发生。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劳动保障工作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直接影响着党和政府的形象。近年来,我县的劳动保障工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省、市劳动保障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人为本,以促进就业和再就业为重点,继续巩固“两个确保”成果,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各项工作均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我县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劳动保障服务。但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主题多元化、用工形式多样化,导致劳动关系日趋复杂,暴露出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值得我们去认真研究和亟待解决。
(一)劳动监察机构力量薄弱
目前劳动监察机构人员少,装备落后,按照《劳动保障监察条例》的规定和**政府(**号)文件精神,劳动保障监察经费应列入同级财政预算,但我县劳动监察经费目前尚未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对开展正常的工作没有经费保障。
(二)网络化建设进展缓慢
由于目前资金问题,尚未对其他乡镇延伸,尽管在此情况下,我们还积极着手落实中心安排的此项工作,在原划分*个乡镇网络的基础上,进一步搜集全县其他乡镇和城镇用人单位劳动用工信息,为下一步开展工作和输机工作打好基础。
(三)企业法制观念淡薄
随着国有、集体企业改制的不断深入和私营企业的大量崛起,我县的用工主体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企业片面追求经济效益,部分企业以“言”代“法”,用人单位的法律意识淡薄,导致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劳动纠纷案件呈逐年上升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四)拖欠农民工工资案件呈逐年上升趋势
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解决好农民工问题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任务,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制定了一系列保障农民工权益和改善农民工就业环境的政策措施。在我县,农民工主要集中在加工制造业、建筑防腐业和餐饮服务业,用人单位视法律若无物,但是农民工的法律意识正在逐步提升,因此引发了诸多的劳资纠纷案件,甚至升级为一些社会问题。近年来,我县屡次出现大量农民工围攻政府机关以及赴省、市上访的事件,而且这样的集体上访案件还在逐年递增。
(五)劳动合同签订率不高
劳动合同是建立劳动关系的基础,是维护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合法权益的法律保障,在劳动法中是重要的法律制度,是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义务的协议。《劳动合同法》自2008年1月1日实行以来,我们积极对全县用人单位宣传签订劳动合同的必要性,并通知用人单位前来领取劳动合同文本,但是收效甚微。不签订劳动合同,就无法明确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随意辞退和随意辞职成为我县用工行为的主要形式,也使劳动纠纷增多,劳资双方关系日趋紧张。
下步工作打算和思路
1、认真落实劳动保障监察工作经费
建议政府按照国务院**号《劳动保障监察条例》和“省政府***号文件”规定,解决劳动保障监察工作经费,将劳动保障监察办公办案工具费、监察员培训费、宣传费、工作制服制作费、办案补助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切实改善办案条件。
2、进一步做好“两网化”建设工作
由于该项工作被省厅和市局列为试点单位县,年终还要对此进行检查验收,网络建设进度与落实上级工作目标至关重要。为此,建议中心党组高度重视此项工作,积极向上级领导汇报,争取资金支持,在适时召开一次全县专题工作会议具体安排,以便该工作的全面顺利开展。
3、改变方式继续加大对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
下一步,我们将劳动法律、法规及政策的宣传重点放在对企业法人培训上,以增强他们在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法律意识,进一步明确他们的权利和义务。建议举办一期由各乡(镇、办事处、园区)和城镇企业主要负责人参加的劳动和社会保障知识培训班,以促使他们自觉依法规范自身行为,重点解决以“言”代“法”的问题。
4、抓紧解决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
以刑法修订案(八)通过在《刑法》中增设“恶意欠薪罪”为契机,严格规范用人单位工资支付行为,确保工资按时足额发放给本人,加大对拖欠农民工工资用人单位的处罚力度,对恶意克扣、拖欠农民工资的用人单位采取责令停产停业、降低或取消资质,直至吊销营业执照,并对相关责任人员依法移交公安机关追究刑事责任。同时建议政府牵头尽快建立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制度,从根本上解决克扣、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
5、切实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
按照《**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工作的意见》(豫政**号)和《关于优化执法环境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切实维护社会稳定的通知》(*****号)文件精神,努力优化劳动保障监察执法环境,认真履行工作职责,不断提高工作效能,坚持高效便民原则,热情为企业和劳动者更好更快捷的服务,同时以《劳动法》和《劳动保障监察条例》为依据,严厉打击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行为,确保我县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劳动保障监察大队
**年*月*日
② 劳动力市场化不足的原因ppt
一、劳动力的商品化
关于劳动力市场交易对象--劳动要素的内涵和外延的界定,历来就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观点:一是以马克思为代表的,以劳动力来命名劳动力市场的交易对象,并正式的区分了劳动与劳动力、必要劳动时间与剩余劳动时间、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等,讨论了劳动力的使用价值与价值,并明确地阐述了劳动力价格形成的机制。第二种观点认为劳动力市场的交易对象是人力资本,这个概念指出了劳动力与劳动者之间不可分离的关系,着重关注劳动者在市场上使用其人力时的机制,强调劳动者进入劳动力市场之前的培养教育过程对于劳动力质量的意义,关注劳动力在其使用过程中劳动能力的增长(即所谓的干中学),特别关注劳动力作为劳动者的一项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与实物资本的使用情况的讨论,得出在这一合作关系中应当理性地遵循劳动与资本边际产出相等原则。第三种观点以人力来定义,这其实是一个更为一般的概念,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指明人作为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动因,当然也蕴含了经济领域中人的行为是经济结果,特别是财富创造这一结果的基本原因的内涵。
劳动要素作为劳动力市场的交易对象,我们必须关注其价格的形成机制,因为市场是以交易来定义的,而交易是以交易双方达成的均衡价格的存在为基本条件的,也就是说,市场、交易与价格是三位一体的。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的劳动力概念能够更好地描述劳动力市场上的交易行为、交易价格的形成机制,也就成了一般的概念,当劳动力概念不能覆盖有关的内涵时,也用人力资本和人力概念加以代替,以弥补其不足。
在我国,劳动力是否可以作为商品进行交易存在四种观点:一是劳动力不是商品,二是劳动力是准商品,三是部分劳动力是商品,四是劳动力形式上和本质上都是商品。
二、劳动力供给主体与需求主体的发展
计划经济时期,我国不存在一般意义上的劳动力市场。在生产资料公有的前提下,劳动这一生产要素是通过计划进行配置的,劳动力不是可供交易的对象,因为劳动者在进入国有或集体所有制企业的同时便占有了生产资料,换言之,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前提消失了。这一格局的突破始于20世纪80 年代初期,原因一方面来自劳动力供给方面的转变,另一方面则来自于体制外需求主体的增长。
最先出现转变的是劳动力的供给。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社会其实存在着大量的城镇和农村失业人口,但这种失业都是隐藏性的,由于计划经济在理论上不允许失业的存在,所以不可能有相关的统计数据可供分析。农村中的隐性失业只能通过农业整体的、持续的低效率和就业不足来观察,而城镇中隐性失业的观察只能通过用城镇人口向农村地区的流动来实现,这是缓解城市就业压力的重要途径,这种劳动要素大规模的逆向流动主要有两次:第一次是新中国建立之初遣散军队和城镇失业人口,他们主要的流入地就是农村地区;第二次是六七十年代的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这种劳动力由生产效率较高的第二、三产业向生产效率较低的第一产业流动的现象并没有持续太久,“知青返城潮”就是对这种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失业问题解决方案的一种矫正。
城镇隐性失业显性化是城镇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力量之一。如果说这些计划经济体制所不能覆盖的失业群体构成了中国劳动力市场最初的劳动要素供给主体,那么,几乎与此同时发展起来的乡镇企业、城镇非公有制企业则扮演了中国劳动力市场上最早的劳动要素需求主体的角色,这时市场尚未形成,劳动力供需双方的交易是散在的、零星的发生在非公有经济组织中,但却为劳动要素最终的市场化奠定了重要基础。
(一)劳动市场供给主体的发展
1.劳动力供给结构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劳动力市场供给主体经历了由城镇就业人口为主要构成向城乡一体化演变的过程。
起初城镇方面劳动要素的供给主要来自“返城知青”和城镇中存量的“待业”青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劳动要素的供给主要来自城镇发展与人口自然增长所带来的新增就业人口,还有就是城镇中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下岗职工。据有关方面测算,2005年农民工数量估计1.5亿人。农民工主要分布于建筑业、采矿业、第三产业和其他产业链低端或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说明农村剩余劳动力供给已成为我国劳动力市场上劳动要素供给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农民工的出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市场经济的一个有意义的进步,它标志着劳动要素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由生产率相对低的农业部门向生产率相对高的非农产业部门的正向的转移,并且意味着城乡二元劳动力市场开始进入一体化发。
2.劳动力供给数量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数量上升的同时,劳动人口(14-65岁)所占比重也不断上升,由见表1可见,我国在人口持续增长的背景下,具有丰富的劳动要素资源。
3.劳动力供给质量的变化
中国政府一直注重发展教育事业,长期致力于劳动力供给质量的提高。改革开放之初的1982年,每十万人口中,专科以上人口仅为615人,高中和中专人口6779人,初中人口17892人,小学人口35237人,到2000年,每十万人中各类人数分别为3611,11146,33961与35701人。这些数据表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劳动力市场中供给主体的质量也明显提升,表现为每十万人口中专科以上、高中和中专以及初中人口比例明显上升,与之相对应的是每万人口的文盲人数从1982年的22996下降到2000年的8507人。
(二)劳动力市场需求主体的产生和发展
我国劳动要素的需求主体可大致分为非国有经济主体、国有经济主体和其它社会单位三个部分。这三大主体在改革开放之前,都是在计划体制下运行的,在改革开放过程中,首先是非国有经济主体成了劳动要素的主要需求主体,因为它们无法从计划体制内获得所需要的劳动力。
1.非国有经济主体的发展
非国有企业的迅速成长是中国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极为引人注目的现象之一。总体而言,改革前的非国有企业规模很小,基本上是计划体制的附属物。改革开放之后,以乡镇企业、个体私营企业和三资企业为主体的非国有企业才作为一支独立的力量真正登上经济活动的舞台。伴随着非国有经济主体的迅速壮大,非公有制单位对劳动力的需求越来越大。从不同经济成分就业结构看,1990-2003年,国有单位从业人员减少为6876万人;城镇个体私营经济组织的从业人员增加了3596万人,为4267万人,已占同期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的46.5%。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增加,不仅打破了原来国有、集体部门垄断城镇劳动力市场的格局,更重要的是为非国有部门的长足发展提供了充分的、低成本的劳动要素资源。值得一提的是,1985年起外商投资企业的用工情况开始在《中国统计年鉴》中得到体现,当年数据表明共有6万人供职于外商投资单位,到2007年末这一数值已改写为903万人。说明外商投资企业的进入是促成我国城镇劳动力市场形成与发育的又一动力源泉,并日渐成为劳动要素的重要需求主体。
2.国有经济主体成为劳动力市场需求主体
改革开放以前,受计划经济的制约,国有企业不能自由进入劳动力市场购买劳动要素,这一现象直到1984年国有企业开始推行劳动合同制才被打破,这标志着国有企业不再拘泥于计划配置劳动要素,而是转而开始以市场机制配置劳动要素,并以此为契机,渐次成为了劳动要素市场的又一需求主体。改革开放初期,城镇所有劳动人口均由国家计划统筹,国有经济单位职工人数为7451万人,城镇集体经济单位职工人数为2048万人。1984年出现了209万合同制职工,其中国有经济单位拥有174万人,但仅占总职工人数的2.0%;截止1996年全国合同制职工已达6096万人,而国有经济单位有4396万人,此时国有经济单位合同制职工人数已占总职工人数的40.1%,说明国有经济单位已切实成为劳动要素市场需求的主体,这一进程与国有企业改革的进程也是基本吻合的。
3.其它社会单位成为劳动力需求主体
随着劳动力市场的不断发展,政府机关与事业单位也开始进入劳动力市场获取劳动要素,特别是我国于1993年建立的国家公务员制度,开始面向社会公开选拔与录用优秀人才,优化了公务员结构,提高了公务员队伍素质,并为劳动力市场的规范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总之,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企事业单位倾向于通过市场交易选择所需要的劳动力。2006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原劳动保障部)对121个城市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状况的分析数据显示,当年用人单位通过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设立的劳动力市场招募并录用各类人员1465.8万人次,而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求职人员累计达1524.2万人次,说明我国劳动力市场日渐成为劳动要素交易的重要场所。
三、对劳动要素进行宏观管理机制的演变与劳动中介组织的出现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劳动者既是生产要素的提供者,也是生产要素的占有者,劳动要素不具备可交易的条件,其配置是由政府的计划统管实施的,这样,劳动要素的需求方--国有经济单位只是被动接受政府的计划指令,而劳动要素的供给方--劳动者也无须承担工作搜寻的成本和风险。随着劳动要素交易市场的形成,政府通过计划配置劳动要素的角色与职能日益淡化,转而向市场的监管与服务主体演变,比如在劳动保障方面,1997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1997]26号),形成了“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全国统一制度,城镇职工的社会保障职能由市场统一进行管理,此外,还陆续出台了《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以及向市场定期提供信息的规划、人才开发目录用等,体现了政府对劳动力市场管理的监管与服务职能。
(一)微观市场运营主体的建立:劳动力市场中介(LMIs)的出现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劳动要素的配置职能不再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政府承担,这时供求的匹配问题催生了专门的就业服务机构--劳动力市场中介组织(LMIs),这是劳动力市场运营的主体,可以说,中国的劳动力市场的形成经历了一个供给 —需求—中介的三步走的过程,从而最终实现了劳动要素市场化配置的进程。在劳动力市场上,除了供给与需求之外所有的运营主体都可以被视作为劳动力市场中介组织(LMIs),这些机构通过提供职业介绍、信息传递、人才搜寻、培训、咨询等服务为劳动要素的供求双方提供服务,并对劳动力市场的发育进程起到主导作用,其形态的演化经历了由综合到细分的过程。改革开放初期,劳动力市场中介最核心的功能是促进劳动力的流动,表现为就业服务组织,最为典型的形式一是以政府建构的就业服务组织,二是个体职业介绍所。
(二)劳动中介市场分工深化
尽管劳动力市场中介的形态呈现了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但促进劳动力流动仍然是其基础性的服务功能,其它功能则是附加的、衍生的服务功能,而随着市场的进一步发育,又形成了更加细分的职业中介市场与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在职业中介服务功能的基础上,市场上还出现了旨在促进劳动力专业化与职业化的培训机构,以及旨在提供简化企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服务的人事代理机构,同时,为了解决企业用工的灵活性问题,还出现了一种与第三方(中介机构)建立劳动关系的用工模式--劳动派遣,这是通过中介机构解决劳动力要素灵活配置的机制;随着企业与劳动者对职业发展的深层需求的增加,具有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服务功能的机构也应运而生。目前,我国主要劳动力市场中介组织主要由以下几类就业机构构成:各级人事部门举办的人才交流中心、各类民办的人才交流中心、各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开办的职业介绍所、各类民办的职业介绍机构、政府有关部门举办的各类劳动力供需交流会、社区劳动服务部门、专门的职业介绍网站等中介服务部门,以及培训、人才测评、人才派遣、职业生涯辅导、人力资源管理咨询、职业鉴定、劳动与社会保障等衍生的中介服务机构。
③ 丁善营在厦门市劳动局讲课的课件谁有啊谢谢了!!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各位朋友:
大家上午好!
非常荣幸也非常高兴在这美丽的上午和大家进行交流和讨论,首先感谢主办方的邀请,更应该感谢劳动局给我们提供这样的机会。
美国次贷危机导致金融危机已经波及全球,中国的企业也受到了巨大影响,对于创业者来讲这是巨大挑战也是难得的机遇,作为创业者我觉得在这特殊时期需要信心,勇气和合作。下面我谈下我对企业的基本认知,供大家参考。
任何一个企业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主个人的性格,技术水平和经济状况。在决定创办一个企业之前,我们必须真实的审视自己,以判断自己是否是适合创办企业的那种人,目前是否具有创办企业的基本条件。在这一步里,我们将了解和评价自己是否有条件创业,因为创业是一种挑战。
一.什么是企业
企业是以赢利为目的而进行的商品生产和交换活动的经济组织。从动态的角度看,企业是一个人或者一个群体,以赢利为目的而进行的商品生产和交换活动。一个企业既要从市场上采购商品(产品和服务),又要在市场上向顾客出售其生产加工的商品(产品或服务)。这些经营活动形成了两股流:
1.商品流—指从市场购买商品(设备.材料),并向市场销售商品(产品.服务)的商品活动流.
2.现金流_指资金支付(原材料费用,修理费用,租金)和资金收入的资金活动流.
由于企业的木的是赢利,因此,流入企业的资金应多于流出的资金.一个经营成功的企业,可以连续通过有效的经营循环,不间断地进行采购.生产.销售活动.
二.创办企业面临的挑战
创办企业意味着你要去从事企业的经营活动,这与受雇别人拿工资的情况是完全不同的.可以说,创办企业是人生的一个重大步骤,它会改变我们的生活.要办企业,就得全力以赴,做大量艰辛的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使你的企业获得成功.当然,一旦你获得成功,你为之付出的努力会使你获得经济收益,并感到满足.
我们出于多种原因创业.有的人是为了体现自身价值而创业:有些人则是为了改变生存方式而创业:还有些人可能是因为下岗和失业等原因而决定创业.不管因何创业,我们都应该记住,创业既有好处,也有烦恼和困难.
自己创业获得许多好处,比如:
更好的掌握自己的命运
不听命于他人
按自己的节奏工作
因出色的工作而赢得尊重.威望和利润
感受创造以及为社区和国家做贡献的乐趣.
自己做老板也会出现许多问题,比如:
拿自己的积蓄去冒风险
不分昼夜地长时间工作.
无法度假,生病也得不到休息.
失去稳定的工资收入
为发工资和债务担忧,甚至拿不到自己的那份工资.
不得不做自己不喜欢的事,如清洁,归档,采购等.
无暇与家人和朋友呆在一起
如果你已经有了一份工作,就要认真考虑是否放弃每月稳定的工资收入,奖金福利,以及养老,医疗,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待遇,经营一个公司要承受非常大的压力,必须考虑将要面临的巨大挑战.
务必记住:企业可能会失败,会本钱无归.导致企业失败的原因很多,例如:
管理不善_业主不能很好地管理企业,发现问题不能及时采取行动
盗窃和欺骗_员工从企业盗取财务或是偷懒
缺乏技能和专门知识_不会管理资金.人员.机器.库存,不懂怎样与客户做生意
经验不全面_往往有销售经验,却没有采购经验;有财务经验,却没有生产或销售经验.
市场营销问题
赊销和现金控制不当
高支出
某些资产过多
库存管理不善
营业地段不理想
灾害
三.从企业创办者的角度分析自己
企业的成败取决于自己,决定创业之前,应该分析评价自己,看看自己是否具有创业的素质.技能和物质条件.成功的创业者之所以成功,不是因为他们走运,而是因为他们工作努力,并具有经营企业的素质和能力.思考下面问题有利于我们判断成功的可能性有多大.
承诺
动机
诚实
健康
风险
决策
家庭状况
技术能力
企业管理技能
相关行业知识
四.增强自己的创业能力
很多人创业获得了成功,但初办企业时,他们并不具备创业必须的所有素质或技能.技术可以学习,素质可以培养.我们应当克服自己的弱点,将其转变为优势.
作为创业者,我觉得有五个最基本的做事方法必须遵循。
1.是一定要有激情和理念。短暂的激情是不值钱的,只有持久的激情才是赚钱的,创业者只有拥有了激情和理念才能感染自己和其他人,在最困难的时候,在所有人绝望的时候,要感染客户,感染员工,感染合作伙伴……我现在每天早上起来都对着镜子大喊为理想而战.
2,是要专注。我觉得选择好一个项目就要坚持去做,不能三分钟热度,专注就是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这点非常重要.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但很多人都死在明天晚上,看不到后天的曙光,坚持是成功的重要因素,有困难想办法,办法永远比困难多.
3,是要有执行力。我经常给公司的同事讲我们宁肯选择三流的创意加一流的执行,也不选择一流的创意加三流的执行,我最近也一直在心中默念赢在执行力,我在这方面摔过跟头,我觉得要少说多做,要把自己美妙的想法努力转化成结果。很多人去找合作企业的时候,都把自己的事业说得云山雾罩,合作企业根本不明白是在说什么。其实,我们只要踏踏实实地说清楚想做什么,这个东西能解决什么问题就可以了。想法只是一个开头,行动的价值才是最高的。对我们来讲,要看自己是不是有这种经验和执行力,同样的想法两个人同时做,谁的执行力更强,谁的经验更丰富,谁就更容易成功。
4,是我们要有一种胸怀,就是与时俱进的学习能力。很多人不成功我觉得就是因为他们太自负,听不进好的建议或者不善于从成功人士那里学习经验。我觉得很多大企业家都会妥协,妥协是一门非常好的行为艺术,很多人没有经验,没有经验不可怕,关键是有没有谦虚和开放学习的心态。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办法是时机不成熟就不创业,先给别人打工,把公司让做的事情做好,提高自己的能力,逐步摸索创业的方向。虽然是打工,实际上是在不同的平台上积累经验,只有积累经验,创业能力才更高,创业成功才更有把握。
5,是不要盲目去模仿和抄袭别人的做法。很多人在报纸和杂志上会看到很多公司的做法建立一些规范制度。但大公司为了稳妥,做事情一般都显得比较慢,大公司付得起代价,小公司却不能用大公司的这种做事方法。大象和免子的故事就有很典型的意义。大象和骆驼3天不吃也没事,但是新创业的公司像小免子一样,每一步都要跑得快,要到处找食。本来就是个免子,却以为自己是个大象,用大象的心态做事,在狼面前慢慢踱步,最后就会被狼吃掉。
五.评价个人的财务状况
办公司除了经营能力之外,还需要有足够的资金.如果你没有任何存款,也没有可接受的担保品,你就不可能从一家银行机构获得贷款.
如果用自己的积蓄去办公司,不能把自己所有的钱都投进去.因为,如果家庭没有其他收入来源,所有的生活开支旧得从积蓄中支付,直到能靠企业赢利来支撑家庭生活为止,一般新公司至少要运转3个月以上,才会产生足够的利润来支付业主及其家庭的生活费用.
这是一个激流竞进的世界,生活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人生,虽有阳光明媚、也有阴雨连绵,有成功的辉煌、也有失败的辛酸,但没有梦想的人生,将是一潭死水,更不会演绎精彩。面对风云变幻、激烈竞争的社会,祝愿在座的所有的人都能拥有美丽的人生梦想,与时俱进,自我提升,用青春的激情、持之以恒的毅力,拼搏的双手去实施生涯规划,开辟成功之路,演绎自己精彩的竞争人生,共同迈向成功的巅峰!
谢谢大家!
④ 跪求社会保障学教学案例
工伤认定
⑴ 工伤认定遵循的原则包括:工伤保险应以承担起社会责任作为工伤认定的出发点,只要没有证据否定其是工伤,在排除其他非工伤的情形下,就应认定为工伤;准确把握《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把“因工作原因”作为认定为工伤的核心;认定为工伤的情形在把握时应主要考虑是否因工作原因,视同工伤的情形在把握时应严格掌握法律的规定,在作出不得认定为工伤的决定时应有充分的证据。
⑵ 应当认定为工伤的七种情形: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工作时间前后在工作场所内,从事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伤害的;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的;患职业病的;因工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或者发生事故下落不明的;在上下班途中,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的;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认定为工伤的其他情形。
视同工伤的三种情形: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在抢险救灾等维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动中受到伤害的;职工原在军队服役,因战、因公负伤致残,已取得革命伤残军人证,到用人单位后旧伤复发的。
不得认定为工伤或者视同工伤的三种情形:因犯罪或者违反治安管理伤亡的;醉酒导致伤亡的;自残或者自杀的。
⑶ 工伤认定的程序
① 工伤认定申请
申请工伤认定的主体和时限为:职工所在单位应当自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30日内,向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用人单位未按规定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工伤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工会组织在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1年内,可以直接向用人单位所在地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申请工伤认定时应提交的材料包括:工伤认定申请表;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包括事实劳动关系)的证明材料;医疗诊断证明或者职业病诊断证明书(或者职业病诊断鉴定书)。
② 工伤认定受理后,职工或者直系亲属认为是工伤,用人单位不认为是工伤的,由用人单位承担举证责任。
③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自受理工伤认定申请之日起60日内作出工伤认定的决定,并书面通知申请工伤认定的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和该职工所在单位。
认定决定应当自作出之日起20日内以书面方式送达;送达对象包括工伤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和该职工所在单位,并抄送社会保险经办机构。
2 劳动能力鉴定
⑴ 劳动能力鉴定是指运用医学技术的方法、手段和依据鉴定标准,对因工或非因工负伤以及患病的劳动者的伤、病、残程度及其劳动功能障碍程度和生活自理障碍程度进行诊断和鉴定确认的全过程。劳动能力鉴定的性质是一种客观、公正、合理的科学证明行为,而非一种具体行政行为。
申请鉴定的单位或者个人对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作出的鉴定结论不服的,可以在收到该鉴定结论之日起15日内向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提出再次鉴定申请。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作出的劳动能力鉴定结论为最终结论。
⑵ 劳动功能障碍分为10个伤残等级,最重的为一级,最轻的为十级。一至四级的为完全丧失劳动能力,五至六级的为大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七至十级的为部分丧失劳动能力。
⑶ 工伤评残标准的操作思维原则是:实事求是原则;“一元化”原则;综合定级原则;先易后难原则。
工伤评残标准的操作要点主要有:工伤鉴定时的伤病情状态;重新鉴定及原有伤残与合并症的处理;特殊情形(毁容、脾切除、创伤性骨关节炎、生殖器损伤)评残时的处理;继发性癫痫、精神病与工伤和职业病的关系的鉴定;工伤旧伤复发的鉴定确认;椎间盘突出症的工伤认定与评残的处理,以及眼睛外伤鉴定处理等。
3 工伤保险待遇
⑴ 工伤保险待遇标准
① 工伤医疗期间待遇标准
治疗工伤所需费用适合工伤保险诊疗项目目录、工伤保险药品目录、工伤保险住院服务标准的,从工伤保险基金支付;职工住院治疗工伤的,由所在单位按照本单位因公出差伙食补助标准的70%发给住院伙食补助费;经医疗机构出具证明,报经办机构同意,工伤职工到统筹地区以外就医的,所需交通、食宿费用由所在单位按照本单位职工因公出差标准报销;工伤职工到签订服务协议的医疗机构进行康复性治疗的费用,符合规定的,从工伤保险基金支付;职工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需要暂停工作接受工伤医疗的,在停工留薪期内,原工资福利待遇不变,由所在单位按月支付。停工留薪期一般不超过12个月。生活不能自理的工伤职工在停工留薪期需要护理的,由所在单位负责。
② 因工伤残待遇
工伤职工已经评定伤残等级并经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需要生活护理的,从工伤保险基金按月支付生活护理费。生活护理费按照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生活大部分不能自理或者生活部分不能自理3个不同等级支付 ,其标准分别为统筹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50%、40%和30%。
职工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一级至四级伤残的,保留劳动关系,退出工作岗位,享受以下待遇:从工伤保险基金按伤残等级支付一次性伤残补助金,标准为:一级伤残为24个月的本人工资,二级伤残为22个月的本人工资,三级伤残为20个月的本人工资,四级伤残为18个月的本人工资;从工伤保险基金按月支付伤残津贴,标准为:一级伤残为本人工资的80%,二级伤残为本人工资的85%,三级伤残为本人工资的80%,四级伤残为本人工资的75%。伤残津贴实际金额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由工伤保险基金补足差额;工伤职工达到退休年龄并办理退休手续后,停发伤残津贴,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基本养老保险待遇低于伤残津贴的,由工伤保险基金补足差额。
职工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五级、六级伤残的,享受一下待遇:从工伤保险基金按伤残等级支付一次性伤残补助金,标准为:五级伤残为16个月的本人工资,六级伤残为14个月的本人工资;保留与用人单位的劳动关系,由用人单位安排适当工作。难以安排工作的,由用人单位按月发给伤残津贴,标准为:五级伤残为本人工资的70%,六级伤残为本人工资的60%,并由用人单位按照规定为其缴纳应缴纳的各项社会保险费。伤残津贴实际金额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由用人单位补足差额;经工伤职工本人提出,该职工可以与用人单位解除或终止劳动关系,由用人单位支付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伤残就业补助金。具体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
职工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七级至十级伤残的,享受以下待遇:从工伤保险基金按伤残等级支付一次性伤残补助金,标准为:七级伤残为12个月的本人工资,八级伤残为10个月的本人工资,九级伤残为8个月的本人工资,十级伤残为6个月的本人工资;劳动合同期满终止,或者职工本人提出解除劳动合同的,由用人单位支付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伤残就业补助金。具体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
③因工死亡待遇
丧葬补助金,标准为6个月的统筹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供养亲属抚恤金,标准是按照职工本人工资的一定比例发给由因工死亡职工生前提供主要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的亲属,标准为:配偶每月40%,其他亲属每人每月30%,孤寡老人或者孤儿每人每月在上述标准的基础上增加10%,核定的各供养亲属的抚恤金之和不应高于因工死亡职工生前的工资;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标准为48~60个月的统筹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
⑵特定的待遇支付包括:用人单位分立、合并、转让的,承继单位应当承担原用人单位的工伤保险责任;原用人单位已经参加工伤保险的,承继单位应当到当地经办机构办理工伤保险变更登记;用人单位实行承包经营的,工伤保险责任由职工劳动关系所在单位承担;职工被借调期间受到工伤事故伤害的,由原用人单位承担工伤保险责任,但原用人单位与借调单位可以约定补偿办法;企业破产的,在破产清算时优先拨付依法应由单位支付的工伤保险待遇费用;职工被派遣出境工作,依据前往国家或者地区的法律应当参加当地工伤保险的,参加当地工伤保险,其国内工伤保险关系中止;如果用人单位既为职工缴纳了工伤保险费,又为职工缴纳了意外伤害商业保险,当职工发生工伤后,对于工伤医疗费用,无论在社会保险还是商业保险哪一方报销,工伤医疗费用都是不能重复支付的,而对于工伤职工的其他待遇,只有意外伤害险的赔付是可以兼得的;无营业执照或者未经依法登记、备案的单位以及被依法吊销营业执照或者撤销登记、备案的单位的职工受到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的,由该单位向伤残职工或者死亡职工的直系亲属给予一次性赔偿,赔偿标准不得低于本条例规定的工伤保险待遇。
⑶停止享受工伤保险待遇的情形有:丧失享受待遇条件的;拒不接受劳动能力鉴定的;拒绝治疗的;被判刑正在收监执行的。
终止工伤保险关系有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是当用人单位破产而中断缴纳工伤保险费,在破产前,所在单位应当支付工伤职工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伤残就业补助金,从此工伤保险关系终止;另一层含义是当工伤职工与用人单位解除或终止劳动关系,用人单位不再为其缴纳工伤保险费,支付工伤职工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伤残就业补助金后,与工伤职工终止工伤保险关系。
4 工伤保险基金
⑴ 工伤保险的个人不缴费原则:用人单位必须按时缴纳工伤保险费;职工个人不缴纳工伤保险费。
⑵ 行业差别费率和浮动费率:国家根据不同行业的工伤风险程度确定行业的差别费率,使工伤保险缴费更为公平。在实行行业差别费率的基础上,再根据用人单位的工伤保险费使用、工伤发生率等情况确定用人单位的缴费费率,即建立单位缴费的浮动机制。
5 工伤保险争议处理
⑴ 工伤保险争议的概念及种类:《工伤保险条例》主要以工伤保险关系双方主体法律地位为标准划分,规定了两类工伤保险争议,即:平等主体的用人单位与职工之间因工伤保险权利义务而引发的工伤保险劳动争议,非平等主体之间因工伤保险权利义务而引发的工伤保险行政争议。
⑵ 工伤保险劳动争议解决适用的法律是劳动法和相应的工伤保险规定。解决此类争议适用的程序法是劳动争议处理法律规定。职工与用人单位发生工伤待遇方面的争议的处理途径有四中:当事人协商解决;用人单位劳动争议协调委员会调解;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仲裁;人民法院审判解决。
工伤保险行政争议解决适用的法律是行政复议法和行政诉讼法及有关工伤保险法律规定。解决此类争议适用的程序主要是行政争议处理法律规定。工伤保险行政争议的处理途径是: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工伤保险行政复议是行政诉讼的前置条件。
⑤ 谁有广东省自考 人力资源管理 专科的视频课件呀,可以提供给我吗
人力资源管理自考专科课程设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专和“三个代表属”重要思想概论大学语文,高等数学(一),政治经济学(财经类),经济法概论(财经类)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管理心理学,社会保障概论,人力资源管理(一),国民经济统计概论企业管理概论,劳动就业概论,劳动经济学,工资管理,宪法学
⑥ 如何正确把握工伤认定政策《课件》
1. 哪些情形应当认定为工伤?
《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规定,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工伤:
(一)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
(二)工作时间前后在工作场所内,从事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伤害的;
(三)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的;
(四)患职业病的;
(五)因工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或者发生事故下落不明的;
(六)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轨道交通、客运轮渡、火车事故伤害的;
(七)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认定为工伤的其他情形。
2.哪些情形可视同工伤?
《工伤保险条例》第十五条规定,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视同工伤:
(一)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
(二)在抢险救灾等维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动中受到伤害的;
(三)职工原在军队服役,因战、因公负伤致残,已取得革命伤残军人证,到用人单位后旧伤复发的。
3. 哪些情况不得认定为工伤或者视同工伤?
《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六条规定,职工虽符合认定为工伤或者视同工伤的规定,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认定为工伤或者视同工伤:
(1)故意犯罪的;
(2)醉酒或者吸毒的;
(3)自残或者自杀的。
4.劳动者存在多个用人单位时如何缴纳工伤保险费?
答:《实施〈社会保险法〉若干规定》(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令第13号)第九条规定:“职工(包括非全日制从业人员)在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用人单位同时就业的,各用人单位应当分别为职工缴纳工伤保险费。职工发生工伤,由职工受到伤害时工作的单位依法承担工伤保险责任。
5.提交工伤认定申请的时限是如何规定的?
《工伤保险条例》第十七条规定,职工发生事故伤害或者按照职业病防治法规定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所在单位应当自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30日内,向所在地设区的市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或者其委托的县(市)区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遇有特殊情况,经报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同意,申请时限可以适当延长。
用人单位未按规定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工伤职工或者其近亲属、工会组织在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1年内,可以直接向用人单位所在地设区的市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或者其委托的县(市)区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用人单位未在规定的时限内提交工伤认定申请,在此期间发生符合《工伤保险条例》规定的工伤待遇等有关费用由用人单位负担。
6.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应当提交哪些材料?
《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八条规定,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1)工伤认定申请表;
(2)劳动、聘用合同复印件或者其他证明职工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人事关系(包括事实劳动、人事关系)的材料;
(3)医疗机构出具的受伤后诊断证明书、职业病诊断机构出具的职业病诊断证明书或者职业病鉴定机构出具的职业病诊断鉴定书。
属于下列情形的,还应分别提交相关证明材料:
(1)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伤害的,提交公安机关有关证明、人民法院的裁决书或者其他有效证明;
(2)因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轨道交通、客运轮渡、火车事故受到伤害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提交公安机关交通管理、交通运输、铁路等部门或者司法机关及法律、行政法规授权的组织出具的相关法律文书;
(3)在因工外出期间,因工作原因受到伤害的,提交公安机关证明或者其他证明;因发生事故下落不明认定因工死亡的,提交人民法院宣告死亡的证明;
(4)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因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提交医疗机构的抢救和死亡证明;
(5)在抢险救灾等维护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活动中受到伤害的,提交有效证明;
(6)因战、因公负伤致残的残疾军人到用人单位后旧伤复发的,提交残疾军人证明和当地民政部门出具的证明及医疗机构对旧伤复发的诊断证明;
(7)其他特殊情形,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提供相关证明材料。
工伤认定申请人提供材料不完整的,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应当一次性书面告知工伤认定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材料。申请人按照书面告知要求补正材料后,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应当受理。
⑦ 社会保险稽核培训课件
保险小编帮您解答,更多疑问可在线答疑。
社会保险稽核的最终目的是要专维护参保人属员的合法权益,这样才能保证社会保险待遇按照国家法律和政策规章顺利的执行下去,对于维护社会保险事业稳定和发展有很好的作用。
作用,社会保险稽核的主要作用有:促进社会保险基金的征缴;防止社保基金的流失;促进参保企业公平竞争;另外,可以提高社保管理质量。
社会保险稽核人员依法对用人单位的社会保险缴费情况进行稽核。主要内容:
第九条社会保险缴费情况稽核内容包括:
(一)缴费单位和缴费个人申报的社会保险缴费人数、缴费基数是否符合国家规定;
(二)缴费单位和缴费个人是否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
(三)欠缴社会保险费的单位和个人的补缴情况;
(四)国家规定的或者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交办的其他稽核事项。
⑧ 求文档: 劳动法《最低工资制度》ppt
关于调整北京市年最低工资标准的通知
京人社劳发﹝2011﹞375号 颁布时间:2011.12.29
各区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各人民团体,中央、部队在京有关单位及各类企、事业等用人单位:
为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合理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收入”的精神和国家人力社保部的有关要求,经市委、市政府批准,对我市最低工资标准进行调整。现将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我市最低工资标准由每小时不低于6.7元、每月不低于1160元,提高到每小时不低于7.2元、每月不低于1260元。
下列项目不作为最低工资标准的组成部分,用人单位应按规定另行支付:
(一)劳动者在中班、夜班、高温、低温、井下、有毒有害等特殊工作环境、条件下的津贴;
(二)劳动者应得的加班、加点工资;
(三)劳动者个人应缴纳的各项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
(四)根据国家和本市规定不计入最低工资标准的其它收入。
二、非全日制从业人员小时最低工资标准由13元/小时提高到14元/小时;非全日制从业人员法定节假日小时最低工资标准由30元/小时提高到33元/小时。
以上标准包括用人单位及劳动者本人应缴纳的养老、医疗、失业保险费。
三、实行计件工资形式的企业,要通过平等协商合理确定劳动定额和计件单价,保证劳动者在法定工作时间内提供正常劳动的前提下,应得工资不低于我市最低工资标准。
四、生产经营正常、经济效益持续增长的企业,原则上应高于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劳动者在法定工作时间内提供劳动的工资;因生产经营困难确需以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全体劳动者或部分岗位劳动者工资的,应当通过工资集体协商确定或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职工大会)讨论通过。
五、在劳动合同中约定的劳动者在未完成劳动定额或承包任务的情况下,用人单位可低于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劳动者工资的条款不具有法律效力。
六、上述各项标准适用于本市各类企、事业等用人单位。
七、本通知自2012年1月1日起执行。
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二○一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