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社会法那是
Ⅰ 什么是乡土社会,什么是法理社会
乡土社会:普遍认为,中国传统的乡土社会是一个"没有法律"的社会,虽说内没有法律,但不是说这个社会没容有秩序,秩序的生成主要是依"礼"和依"习惯"。
法理社会是指在社会体系中,有完善的,全面的法律来制衡社会各阶层的矛盾,并以法律作为国家和社会的管理手段。
(1)传统社会法那是扩展阅读:
礼和法一样都是行为规范,“但礼和法不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传统是社会所积累的经验。行为规范的目的是在配合人们的行为已完成社会的任务,社会的认为是在满足社会中各分子的生活需要。”
“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治从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确,只是主动地服从成规罢了。”
“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用礼来维持。”“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不管一种生活的方法在过去是怎样有效,如果环境一改变,谁也不能再依着法去应付新的问题了。
Ⅱ 礼俗社会和法理社会的划分是谁提出的
是德国的社会学家滕尼斯提出的。礼俗社会就是传统的社会:规模小分工专与角色分化少。人的行为属受习俗传统的约束。法理社会是现在工业社会:规模大,有复杂的分工和角色分化,人的行为守规章法律的制约。这是社会学的问题,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可以给我留言。希望可以帮到你。
Ⅲ 社会学有哪些研究方法,这些方法适用于那些社会问题
社会学研究方法有四种:调查研究、实验研究、文献分析、实地调查。每一种总研究方式都有适用范围,也存在一定优缺点。
调查研究适用于社会生活状况调查、社会问题调查、市场调查、民意调查和学术性调查。
实验研究适用于探索两种现象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实验的类型有实验室实验和实地实验、标准试验和准实验。
文献研究适用于研究那些无法接触的研究对象和纵观分析,类型有内容分析、二次分析和现存统计分析。
实地研究适用于研究现象发展变化的过程及其特征,它是一种深入到研究现象的生活背景中,以参与观察和无结构访谈的方式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定性分析来理解和解释现象的社会研究方式。
(3)传统社会法那是扩展阅读:
社会学是一门研究社会事实(客观事实:社会行为、社会结构、社会问题等;主观事实:人性、社会学心理等)的拥有多重范式的学科,起源于19世纪末期。是从社会哲学演化出来的现代学科。社会学是一门具有多重研究方式的学科。主要有科学主义的实证论的定量方法和人文主义的理解方法,它们相互对立相互联系,发展及完善一套有关人类社会结构及活动的知识体系,并以运用这些知识去寻求或改善社会福利为主要目标。社会学的研究范围广泛,包括了由微观层级的社会行动(agency)或人际互动,至宏观层级的社会系统或结构,因此社会学通常跟经济学、政治学、人类学、心理学、历史学等学科并列于社会科学领域之下。
Ⅳ 中国古代宗法制度的内容及其影响下的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
宗法制源于氏族社会父家长制公社成员间的亲族血缘联系。作为一种庞大、复杂却又井然有序的血缘一政治社会构造体系,宗法制孕育于商代,定型于西周。宗法制规定,社会的最高统治者“天子”,是天帝的长子,奉天承运,治理天下土地臣民。从政治关系而论,天子是天下共主;从宗法关系而论,天子是天下大宗。君王之位,由嫡长子继承,世代保持大家地位。其余王子(嫡系非长子和庶子恻封诸侯,他们对天子为小宗,但在各自封国内又为大宗,其位由嫡长子继承,余于封卿大夫。卿大夫以下,大、小宗关系依上例。嫡长于继承制、分封制、严格的宗庙祭把制度,共同构成宗法制的基本内容。
2.3.1西周之宗法制度
周朝的”家”,是一个政治单位,并不等同於我们现在对”家”的概念。所以我们看《孟子?梁惠王下》中说:”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从这段文字的叙述中可以明白,当时的”国”是拥有千辆马车的战斗单位,而”家”是具有百辆马车的战斗单位,可见在这时”国”和”家”是相提并论的。不过我们现在从古代的文献来看,”家”虽然是一个政治单位,但是仍然以具有血缘关系的人为织成核心。一般而言,”家”所涵盖的范围,是由同一祖父的三代组合而成。至於”族”,则由同一高祖父的血亲,以及他们的配偶,上下九代共同合起来的。简言之,”家”是包含在”族”之中。所以相较之下,”家”中的人,比起”族”中的人,血缘关系更为亲密。
”宗”的本义是祭祀祖先的庙,只有属一同一家族的人,才可以到”宗”去祭祀祖先。不过在祭祀祖先时,必须依照血缘的亲疏远近来决定”大宗”和”小宗”。一般最简单的分别,就是以始祖的嫡长子一脉相传的为”大宗”,其余的庶子便是”小宗”。以当时的制度来看,周天子的传承是”大宗”,其他的诸侯(含公、侯、伯、子、男等爵位)便是小宗;但是在这些诸侯世袭的领地中,继位的嫡长子在领地中便是”大宗”,其他的庶子就是”小宗”。以此类推,扩及到每个阶级之中。以这个精神来看,”家”中的成员,比较接近”大宗”,而”族”中的成员,则比较接近”小宗”。
这种制度设计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让后代子孙不可忘了自己的来源出处,用血缘关系把人紧紧的团结在一起,这项措施对於当时正在发展的周民族而言,是一项十分有利的制度。我们现在看到先秦留下来的许多文献,都会先谈到如何持”家”,再谈如何治”国”,最后才谈到如何平”天下”。探究其中的发展过程,我们也可以说,在当时观念中,先要将”小宗”的力量凝聚起来,再去发巩固并发挥”大宗”的力量,於是才可以得到”天下”。基於这样的认知,特别重视家族中伦理的观念便自然出现了。
以嫡长子继承为核心的宗法组织
嫡长子继承制的产生,是阶级统治在社会中的一种完善。
关于大、小宗的组织,《礼记大传》有记载: 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有百世不迁之宗,有五世则迁之宗。百世不迁者,别子之后也。宗其继高祖者,五世则迁也。
别子:或曰庶子,或曰包括本国公子、异姓公子(来自他国者)以及庶民起为卿大夫三种,或曰除嫡长子之外的其他儿子。后一说较合理。
继别:谓继承别子位置的后代,就是别子的嫡长子孙。
继祢:祢,指宗法制度下死去并在宗庙中立了神主牌位的父亲。此处当指诸弟,继祢是指继承别子诸弟的后代子孙。
别子为一宗的正支,虽经百世仍得祭其始祖,是为大宗。别子诸弟是一宗的旁支,传至五代之后其与别子关系已超出同一高祖范围,因此就不再祭别子的祖先,而另祭祀本支的祖先,是为小宗。大、小宗虽是相对的,但对于天子来说则是绝对的。大宗率小宗,小宗率群弟,天子、诸侯、大夫(卿)、士形成一个严密的家族式的统治体系。
分封制
宗法直接导致了分封制(或封建制)。
嫡长子分封诸弟,在政治上是“授土授民”,在宗法上是“别子为祖”,对于巩固嫡长子的最高统治和天下宗主地位,是大有裨益的。
后人追述以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天子御极六合,四方如星拱卫。因此需要选建道德贤明之人,藩护王室,成为天下中枢的屏障。
严格的宗庙祭祀制度
宗法之“宗”,“宀”为房顶,“示”为神主,合指供奉神主之位的庙宇,其原始义为“尊祖庙也”(《说文解字》)。 “宗者,尊也,为先祖主者,宗人之所尊也(《白虎通义》)。”
宗法制度既以血缘亲疏来辨别同宗子孙的尊卑等级关系,以维护宗族的团结,故十分强调“尊祖敬宗”。商人也有繁复的祭祀仪式,但不像西周人那样具有严格的宗法意义。西周时代,祭祖是大宗的特权,所谓“支子不祭,祭必告于宗子”(《礼记曲礼下》)。又所谓“庶子不祭祖者,明其宗也。”大宗的责任在于尊统收族,在于别亲疏,序昭穆。
周朝以前,天子宗庙为五庙:
到了周中期,尽管文、武功业辉煌,但按周人世系的排列,已不复属于考、王考、皇考、显考辈,按制不专列庙。但“有德之王,则为宜宗,其庙不可毁”,故增设文武二庙,将文武以下、显考以上诸神主供奉于内,故成七庙。即《礼记王制》所载:“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
严谨的道德维系与礼乐文化
宗法制度既严格区分亲疏之别,因此血缘重孝、崇德、亲民等道德伦理遂得以建立。诸如同姓不婚这一道德内容得以体现。礼乐文化确立。
2.3.2宗法制度影响下的中国传统社会结构
一是父系单系世系原则的广泛实行
所谓父系单系世系,是指在血缘集团世系排列上,完全排斥女性成员的地位。虽然这在世界文明早期历史上是普遍的,但只有中国最为坚决。
二曰家族制度长盛不衰
家族由男性同祖子孙团聚而成,因其经济利益和文化心态一致,形成稳固的、超越历史的社会实体,成为社会生生不息的基本细胞。
“族权”成为与政权、神权、夫权比立而四的强劲的社会维系力量。
族权在社会生活中具有强大影响,是中国家族制度长盛不衰的主要标志。族权有严格、固定的组织形式,它既与地方绅权结合,同时又与政权相结合。族权在很大程度上承担了地方政权的职能。
三曰家、天下同构
此亦所谓“家天下的延续”。
“家国同构”的本质就是家、家族、国家在结构上的同一性,也就是国是家的放大,“族权”与“政权”的统一。换句话说,中国的社会伦理、国家伦理都是从家族伦理演绎而来的。或者如梁漱溟所曰,中国有家而无国。
在古代西欧,血缘政治基本被地缘政治、等级政治所取代。在中国则不同,地缘、业缘、物缘都以血缘为基础,君权与父权互为表里,“国”与“家”彼此沟通,“社会赖以运转的轴心,是宗法原则指导下确立的以父子—君臣关系为人格化体现的伦理—政治系统。”
四曰根据血亲道德关系形成宗法法律制度
春秋战国的兼并战争使宗法秩序呈瓦解之势;秦汉以降,分封制被郡县制取代除帝王继统仍由皇族血缘确定外,行政官员的选拔、任用,实行荐举、考试制(隋唐以后定型为科举制),即以“贤贤”取代“亲亲”。但是,宗法制的影响仍然延及后世——
其一,政治权力和经济产权的继承,普遍遵循父系单系世系原则,完全排斥女性成员的地位,以确保权力和财富不致流入异姓他族。
其二,由血缘纽带维系着的宗法组织——家族长盛不衰,成为超越朝代更迭的不绝如缕的社会细胞。这种家族香火的延绵,又往往仰赖祠堂、家谱、族田三要素的顽强存在。
其三,族权与政权结合,族权在宣扬纲常名教、执行礼法、维护宗法专制秩序方面,与国家政权目标一致;国家政权也以家族精神统驭臣民,正所谓“家国同构”、“君父一体”。诚如近人梁启超所说:“中国社会之组织,以家族为单位,不以个人为单位,所谓家齐而后国治是也。周代宗法之制,在今日其形式虽废,其精神犹存也。”
近人严复也认为,直至近世,中国人“犹然一宗法之民而已矣”。这都是透视古今的灼见。
中国社会组织的特色,与宗法制延绵不绝紧密相连的,是专制政体的长期持续。
早在国家初成的商周时代,君主专制便现端倪。如果说,春秋以前,天子的专制权力以分封制为基础,世袭诸侯赐土而且临民,享有较大分治权;那么,战国以后,郡县制逐步确立,君主的专制权力通过直接指挥非世袭的朝廷官吏实现,从而向统一的专制主义集权制过渡。公元前206年,秦王赢政“振长策而御宇内”,正式建立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政体,此制一直沿袭至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与欧洲在中世纪后期方形成君主专制相比,中国的君主专制形成早、持续久,而且两千余年间虽有起伏跌宕,其总趋势是愈益强化,并形成对社会生活各层面的严密控制,包括用户籍、里甲制度牢笼人身;用政治控摄文化、权力干预学术,从而使“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
“宗法一专制”社会结构与农业自然经济相辅相成,造成一种以“内圣一外王”为目标的伦理一政治型文化范式,延绵久远,直至近代方有解体之势,然其深层结构继续承传不辍。
Ⅳ 求尔雅法社会学答案。
1.1
1.哪一流派不属于社会法学在西方法理学的三大流派?(儒家)
2.哪一项不是法社会学的名称?(社会学)
3.法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法律与社会)
4.法社会学是一门研究法律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学科。(对√)
5.法律现象只是法学的研究对象。(错×)
1.2
1.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法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例证”?《宪法》
2.埃尔文认为哪项不是法学家研究法律制度的特点?(从历史的、哲学的等角度出发)
3.埃尔文认为社会学家研究法律制度不关心的是(书本上的法)
4.法学家意见的特点就是从法律观点出发。(对√)
5.从多种角度来研究同样的问题很有可能得到不同的结论。(对√)
1.3
1.布莱克认为法学模式的目标是(判决)
2.(弗里德曼)提出“内在的观点”和“法律观点”这两种观点。
3.那种人不是“内部的人”?(普通人)
4.布莱克认为社会学模式关注的焦点是规则而不是社会结构。(错×)
5.人类学家在处理家庭纠纷时感兴趣的可能是不同文化在处理这类问题中的差异。(对√)
1.4
1.不属于“法律多元”表述的是(国家的法和政府的法)
2.拿类学家使用了国家法和非国家法的二元结构?(法人类学家)
3.《野蛮社会的犯罪和习惯》这本书是(马林诺夫斯基)写的
4.《法社会学研究的主题是法律的有限性和法律的受制性.(对√)
5.民间法仅仅是指习惯法。(错×)
1.5
1.法律是“暴力的授权行使”是(霍贝尔)
2.拿一项不是原始与现代法的共同之处?(现代成熟的法律制度)
3.“第一类规则”和“第二类规则”是(哈特)
4.trobrander人服从这些“原始法”是因为畏惧法律的制裁。(错×)
5.原始与现代法有原则的区别。(对√)
1.6
1.(格里费斯)从社会控制分工的角度对人类学家法的概念进行了整合。
2.“国家的法与非国家的法”的框架着眼点是(未开化的社会)
3.“政府的法与非政府的法”的框架的着眼点是(现代社会)
4.习惯的再制度化就是法律产生的过程(对√)
5.“暴力的授权行使”就是非法律与法律的分界点(错×)
1.7
1.“正义与非正义”和“善和恶”是从那种观点思考问题?(伦理观点)
2.“私人政府的法”是(马考利)的观点
3.(图博纳)提出将法律多远主义观点带入到法律全球化的研究当中
4.对于社会的同一个问题应该从不同的观点不同的角度分析和看待(对√)
5.只有公共政府才能制定规则、解释规则(错×)
1.“正义与非正义”和“善和恶”是从那种观点思考问题?(伦理观点)
2.“私人政府的法”是(马考利)的观点
3.(图博纳)提出将法律多远主义观点带入到法律全球化的研究当中
4.对于社会的同一个问题应该从不同的观点不同的角度分析和看待(对√)
5.只有公共政府才能制定规则、解释规则(错×)
1.8
1.(弗兰克)认为法官是凭感情而不是凭推理判决。
2(布莱克)认为“法是可变量。可增加可减少”
3.(社会)不是影响行为的因素
4.“全球法”就是民族国家的法和国际法(对√)
5.马考利认为书本上的法按其效果排练可以分为:从来没有执行的法、有时执行而有时又不执行的法、从来都执行的法(对√)
1.9
1.下列哪项不属于中国习惯法?(国家法)
2“行动中的法”指的是(法的实际运行)
3.下列哪位不是西方经典法社会学创始人?(卡尔·马克思)
4.中国古代的社会生活中。习惯法与国家法同时共存,构成一种二元或多元的结构。(对√)
5.法律是神圣的,在实际运作过程中法律不会发生任何变化(错×)
1.10
1.杜尔克姆提出(社会一致性)
2.马克斯韦伯的核心问题是(资本主义为什么只产生于西方)
3.哪一项不是马克斯韦伯提出的三种权威?(皇家权威)
4社会分工导致了古代和现代社会一致性的变化(对√)
5.结构功能法社会学是批判的左翼的理论(错×)
1.11
1.冲突论法学社会主义的鼻祖是(马克思)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占主导地位的法学是(马克思主义法学)
3.马克思主义法学的侧重点是(法律与社会)
4.冲突论法社会主义认为社会和法律不是建立在冲突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共识的基础上。(错×)
5.马克思主义法学在很大程度上属于法社会学的研究范围。(对√)
2.1
1.下列哪一项不是经验研究方法?(纯理论研究)
2.观察的方法分为哪两种?(个人观察和机器观察)
3.只要出于研究的目的,实验就可以在人的身上进行。(错×)
4.一分材料一分话,十分材料十分话,没有材料不说话(对√)
2.2
1.哪一项不是抽样调查的特点?(抽样的全面性)
2.“盖洛普民意测验”失败的原因(调查的代表性不好)
3.哪一项不是实验的方法?(抽样调查)
4.个人观察同个人体验有着直接的关系。(对√)
5.人口普查虽然成本很大但准确率较高(对√)
2.4
1.哪一项不是按照现象之间的相关程度划分的?(正相关)
2.相关系数值在0.5-0.8之间的是(显著相关)
3.代表数量关系的点的分布大体上在一条直线的附近,代表这两个变量是(线性相关)
4.相关是现象之间存在的反复出现的、非确定性的数量关系(对√)
5.现象之间数量依存关系的具体数值是固定的。(错×)
2.5
1.下列哪一项不是相关系数的表现形式?(相关性)
2.下列哪项描述是错误的?(有相关关系一定存在因果关系)
3.采用什么方法可以排除其他变量只研究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控制的方法)
4.相关系数是反映两变量间相关关系密切程度的综合指标。(对√)
5.“北美冰淇淋销量和强奸 案数量有很高的相关关系”说明二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错×)
2.6
1.哪一项不是因果关系的确定过程?(直接判定二者是否为因果关系)
2.哪一项是法律指标的特点?(具体性)
3.法律指标通常由(指标树)表示
4.在判定两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时,只要看两者是否高度相关就可以了。(错×)
5.法律指标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指标。(对√)
2.8
1.“严打”中投入的警力、物力指的是(投入指标)
2.下列哪项不是对法律指标恰当性的描述?(增加主观性)
3.伊万的《法律体系-跨国分析》中选择的法律指标有(7项)
4.主观指标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依赖于调查对象本人的感觉如何(对√)
客观指标和主观指标意味着客观指标是真实的、主观指标是主观的不真实。(错×)
PS:错1题
2.10
1.那一项不是立法机构设置?(地方政府(市一级))
2.中国法律发展报告:数据库和指标体系(2007)中最不理想的是哪一模块?(经费与收入)
3.下列哪项是社会指标?(教育)
4.全国人大是法律实施机构。(错×)
5.法社会学一个主要的研究特点就是问题导向。(对√)
3.1
1.“在法律规定的幅度、范围之内进行自由裁量”是自由裁量的那种形式?(规则之内的自由裁量)
2.“审判因人而异。放映了治安法官的脾气、个性、教育、处境和个人特点”这句话出自(弗兰克)
3.“法官审判并非是根据规则”是那种观点?(现实主义法学派OR规则OR事实怀疑主义)
4.判刑期从多少年到多少年是由法官进行自由裁量的(我答×)不知答案
5.法官判决公式其一:法律规则(R)*事实(F)=判决(D)(对√)
3.2
1.那一项不是布莱认为的社会歧视?(法律空间平等)
2.下列哪项不是文化歧视?(熟人和陌生人)
3.“黑人与白人相比,有更高的比例被确认为有罪并获更长的刑期”从这句花可以看出(种族歧视)
4.在社会空间没地位的人更容易受到歧视(对√)
5.黑人更容易犯罪(错×)
3.3
1.从刑事立法看,《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规定中的自由裁量不包括(原则性规定下的自由裁量)
2.“对某一种犯罪的处罚,往往有多个主刑和附加刑,同时判决刑期可以在法定刑的幅度内进行选择”,着属于那种自由裁量权?(选择性规定下的自由裁量权)
3.哪一项不是刑事司法实践的过程?(监狱看押)
4.刑法颁布实施以后,法官仍有很大的自由裁量权(错×)
3.4
1.下列哪种情况不会发生?(任何法庭对同一案件的判决都是相同的)
2.《人民法院第三个五年改革纲要》中,试点旨在规范自由裁量权,并将(量刑)纳入法庭色温审理程序,以增强量刑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实现量刑公正和均衡。
3.《2007年美国人权记录》妇女受攻击的概率是男人的(10)倍
4.法官行使自由裁量权将不再“自由”,“同案不同判”的现象将得到有效防止。(对√)
5.警察逮捕决定随加害者之间的关系距离而变化。(对√)
3.5
1.在家庭暴力案件中,决定着警察做出逮捕决定的可能性的是(当事人的性质(我)OR案件本身的直接性质)
2.下面哪种情况,警察做出逮捕的可能性最低?(女方拒绝签字逮捕)
3.那一项不是警察的自由裁量的原因?(警察权利最大)
4.警察到来时,双方在场,发现男方喝醉酒,逮捕的可能性减少(错×)
5.女方报警,警方作出逮捕的可能性降低(对√)
3.6
1.“说清“、”托关系“属于警察自由裁量的那种原因?(来自警察局外部,内部的压力)
2.我国女性犯罪的主因是(家庭暴力)
3.那些现象不是模糊家庭暴力的体现?(对施暴方处以应有的惩罚)
4.家庭暴力案件与财产状况。文化程度、民族有必然的关系(错×)
5.在某种程度上,虽然反对家庭暴力,但社会对其容忍度还是比较高的(对√)
3.7
1.那一项没有明确规定禁止家庭暴力?(劳动法)
2.对于儿童家庭暴力事件上处理偏轻属于那种困境?(我(观念上的困境 不知道)
3.追究父母责任后孩子无人监管属于那种困境?(我:观念上的困境)
4.对于撤销监护人监护权利,司法机关的态度一向比较谨慎(错×)
5.审判回避制度是指审判人员具有法定情形,必须回避,不参与案件审判的制度(对√)
3.8
1.“肯定性行动”是从哪个政府开始的?(肯尼迪政府)
2.哪些人群不是弱势群体?(富人)
3.印第安大学的学生对中国最感兴趣的是(民族自治政策)
4.在社会中实际存在的歧视是造成执法者自由裁量时偏袒强势一方,而不利于弱势一方的重要原因(对√)
5.“肯定先行动”对一些弱势群体的照顾就会得到他们的感激(错×)
3.9
1.控辩双方存在的交易在英国被称为(认罪请求)
2.控辩交易程序在刑事案件中所占的比例是(90%以上)
3.控辩交易在美国法律界受到的职责不包括(控辩交易是秘密进行的违反公平的原则)
4.控辩交易是刑事案件中被控方与检察官达成的并经法院同意的相互满意的解决办法的过程。(对√)
5.控辩交易的价值取向是一种纯粹的法制(错×)
3.10
1.该老师考过驾照后,由原来的扣9分变为后来的(3)分
2.控辩双方存在的交易在英国被称为(认罪请求)
3.在英国认罪请求大多用于什么案件?(轻罪案件)
4.在美国法官员询问是否有罪,如果回答没罪则进入控辩交易程序(错×)
5.在英国法官询问是否有罪,如果不承认有罪,则进入正式审判程序(对√)
3.11
1.德国惩罚令内容不包括(所使用的刑法条款)我:估计错了
2.坦白制度是(日本)的制度
3.控辩双方存在的交易在中国被称为(坦白从宽,抗拒从严)
4.惩罚令的惩罚可以适用于罚金和监禁的案件(错×)
5.口供不再是证据之王(对√)
3.12
1.“犯人的二难推理中”如果两人同时认罪会受到怎样的处罚?(减轻处罚但不能得到报酬)
2.控辩交易或类似的制度在所有的国家都受到指责,最主要的指责是(审判不公)估计错啦
3.控辩交易的前提是(证据不足)
4.控辩交易或类似的制度能够很好的快速处理案件。不应该受到指责(错×)
5.控辩交易在一定程度上是在牺牲受害人的利益的基础上(对√)
3.13
1.那一项不是刑事案件“私了”的目的?(将加害者绳之于法)
2.在强奸案件中,受害者除了经济考虑外还主要考虑(对名誉的考虑)
3.“私了”具有什么性质(不公平性)
4.“刑事案件的私了”是肇事者和受害者的一种交易、(对√)
5.医疗事故中,医院选择“私了”的原因往往是出于对医院的名声、时间,精力等角度的考虑(对√)
3.14
1.“不告不理”指的是刑法中的什么性质?(谦抑性)
2.矿难后经协商煤老板瞒报改怎样处理?(国家必须干预)
3.不告不理原则是法院审理的原则。是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对√)
4.法院审理民事纠纷的范围法院有权利变更、撤销当事人的诉讼请求(错×)
3.15
1.《家庭群体会议》是哪个国家的?(新西兰)
2.在家庭群体回忆中,(受害者家属)不参与私下商谈赔偿和再犯预防的问题(不知道)
3.“和解普遍化”运动发生在(法国)
4.那一项不是决定实行调解的前提(受害者不同意和解)(不知道)
5.家庭群体回忆制度适用于罪行轻微、对公众利益影响不大的案件(对√)
6.英国的刑事案件制度主要用于对成年人犯罪案件的处理(错×)
7.迄今为止最为全面规定和解制度的国家是英国(错×)
3.16
1.德国罪行轻微的自诉案件调解无效时则(自诉人起诉诉讼)
2.《关于轻伤案件在诉讼阶段委托人民调解的规定(试行)》是哪个城市颁布的?(上海)
3.哪项处理不属于轻微案件的从宽处理(依法严肃处理)
4.德国刑法典规定刑事和调解对象可扩展至未成年人(对√)
5.我国不同地区刑事和解制度可能不同(对√)
3.17
1.2002年,在轻伤案件中刑事和解的比例是(0,221)
2.2005年,对未成年人和在校大学生犯罪案件进行刑事和解的比例是(0.076)
3.国家机关贪腐行为主要因为什么问题(退赔能力)
4.刑事和解制度可能产生因为贫富不均导致刑罚适用不平等问题,违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对√)
5.有其罪必有其罚在任何时候都是正确的(对√)PS:错了1题
4.1
1.合同的条款中哪项不是必须的(违约责任和解决争议的方法)
2.订单的战斗是指(订货单和确认单上违约责任与解决争议条款经常不一致)
3.商人之间的交易和合同是一回事(错×)
4.合同有主要条款和次要条款(对√)
4.2
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商人之间的允诺是不可信 的是不受尊重的)
2.在商业交易过程中,对合同有替代作用的是(协议)
3.下列选项中商人最不注重的是(一次的合作)
4.大量的交易都是在没有合同或者合同有缺陷的情况下进行的(对√)
5.大多数合同纠纷都会请律师来解决(×)估计我错啦
4.3
1.那一项不是合同对交易的阻碍(可以明确交易时间、地点)
2.在中国白酒行业,交易的订货意向有多大的比例可以实现(0.1)
3.那种合同在交易中不必严格按照合同法履行和解决纠纷(销售性合同(订货意向))
4.合同对交易有阻碍作用(对√)
5.企业不同部门对合同重要性的看法是一样的(错×)
4.4
1.“契约分为个别性契约和关系型契约”是(麦考尼尔)的观点
2.“与习惯、内部规则、社会性变化、对于将来的期待等交织在一起的契约”是那种契约?(关系型契约)
3.英美的现代契约法理论将(关系契约)因素吸收了进去
4.由于诚实信任的介入导致契约责任和违约责任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不清(对√)
5.“除了单纯的物品交换外当事人之间不存在任何关系“的契约是指关系型契约(错×)
5.1
1.我国《劳动合同法》是2007年颁布的
2.我国经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牺牲劳动者的权益)
3.《劳动合同法》颁布后,被调查的用人单位人力资源有近三分之一的认为面临的最大的挑战是(员工辞退成本增加和选人压力加大)
4.劳动报酬占国民收入的比例越来越高(错×)
5.从宏观的角度,我国劳动者出于劣势地位(对√)
5.2
1.2007年泸州老窖销售公司北京片区要求80名老员工以个人名义辞职是以(劝辞模式)规避《劳动法》
2.属于“玻璃小鞋”隐藏裁员模式的是(通过调整岗位降低薪水使员工被迫辞职)
3.深圳劳动行政部门对华为“劝辞”时间保持沉默最主要的原因是(遭遇法律难题,对退辞行为无应对条款规范)
4.一次或分批裁减人员是用人单位以裁员模式规避《劳动法》(对√)
5.将工资分为基本工资和职务津贴的模式属于“金蝉脱壳”模式(错×)
5.3
5.4
1.用人单位通过相应的甚至丰厚的补偿而与劳动者达成协议”是属于劳动者向用人单位妥协的哪种因素?(利益因素)
2.现在的劳动合同制度处于(社会法时代)
3.对于劳动合同法颁布以后引起的争端,采取“防水养鱼”态度的是(法院)
4.书本上的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对劳动者都是有利的。(错×)
5.由于我国历史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劳动者权利的阈值较高。(对√)
5.5得40分
5.6
1.哪一项不是政府积极推进劳动合同法的表现?(认为劳动合同法存在修改问题)
2.我国政府对劳动合同法的态度是(不动摇,认真执行)
3.哪一项不是劳动合同法颁布前后,在经济危机条件下做出的一些变通?(地方政府严格执法,不为侵犯劳动者权益的企业开绿灯)
4.我国政府坚定地维护劳动合同法,认为不存在修改问题,只有认真执行的问题。(对√)
5.我国政府在经济危机条件下对劳动合同法的执行做出了一些变通。(错×)
5.7
1.促使行动中的劳动合同法向书本上的劳动合同法靠近的理由不包括(劳动者维权意识能力不高)
2.立法对行动中的自由裁量和交易起的作用,描述错误的是(没有作用)
3.关于劳动合同与物权法的说法错误的是(劳动合同法和物权法都创造了某些关系)
4.在当事人之间进行交易和执法者自由裁量时法律是没有约束力的。(错×)
6.1
1.下列不属于正式的解决争端的方式的是(舆论)
2.下列属于自己解决的方式解决争端的是(辱骂责打)
3.“第三方独自决定”指的是哪种解决争端的方式?(独裁)
4.“嘲笑、批评赞扬等”是一种正式的解决争端的方式。(错×)
5.是否有一致性要求指的是是否需要双方都同意(对√)
6.2
1.关于美国解决争端的现状错误的是(诉讼爆炸)
2.面对诉讼爆炸,属于“节流”的是(提高诉讼费用,限制审判数量)
3.美国解决争端的最主要的方法是(简易程序)估计错啦
4.日本选择的是一条扩大法院规模的一种“大司法制度设计”。(错×)
5.美国面对诉讼爆炸的压力所采取的措施:截流、开源。(对√)
6.3
1.法院不受理的许多案件实际是通过哪种方式解决的?(行政管理)
2.下列关于我国解决争端状况说法错误的是(信访和法制社会是相背的)
3.信访中占主要比例的是(涉诉涉法信访)
4.改革开放以来不论是民间调解,还是法院调解和仲裁调解都日趋弱化。(对√)
5.95年之后,经济合同仲裁属于行政仲裁。(错×)
6.4
1.下列哪一项不属于行政管理?(经济纠纷仲裁)
2.哪一项不是简单关系的特点?(目的复杂)
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简单关系,关系距离近,不适用于法律)
4.劳动仲裁与经济纠纷仲裁的性质是一样的,都属于民间仲裁。(错×)
5.当人们处在一种复杂关系的时侯,更适用于法律的手段解决争端。(错×)
6.5
1.更愿意采用调解的方式的是(边缘关系)关系。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像孩子。珠宝等具有不可替代性的东西更容易成为核心关系)。
3.以“日本四大污染案件为例”说明的是哪种解决争端的理论模型?(利益的最大化)
4.东方人厌诉,西方人好诉。(对√)
5.如果争端之间有亲密关系,一般都不愿选择诉讼的方式。(错×)错啦一题
7.1
1.马克斯·韦伯是(德国)人。
2.法律体系之外的标准是(实质的法律体系)
3.案件所遵循的标准是个案决定的,没有普遍性和一般性的法律体系是(不合理的法律体系)。
4.所谓形式的法律体系是指运用法律体系内在的标准,它用于衡量法律体系的自主性程度。(对√)
5.韦伯认为形式的法律体系是落后的,实质的法律体系是先进的。(错×)
6.韦伯提出了法律思想的类型学四种范畴:形式的不合理性、实质的不合理性、形式的合理性、实质的合理性。(对√)
7.2
1.韦伯将合法性的权威分为三种,其中不包括(合理的统治)
2.人们遵守酋长的命令是哪一种权威?(传统的)
3.韦伯说明“法律权威与形式合理的法律体系的联系”的目的是(说明资本主义为什么只产生于欧洲)
4.实质不合理的法律体系适用于可观察的标准,但是它根据特殊案件的具体道德和实际的考虑。(对√)
5.只要是首领就会具有一种权威。(错×)
8.1
1.传统社会的社会结构和法律类型是(机械连带性和压制性法)
2.下列属于压制性法的是(刑法)
3.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的过程中最早出现的是(调解人)
4.杜尔科姆认为社会分工是区分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的主要的标志。(对√)
5.从调解人到警察再到辩护人这样产生的顺序意味着人类社会最先出现的是刑法。(错×)
9.1
1.基布兹出现在(以色列)
2.关于基布兹下列说法错误的是(这种生产方式完全适应资本主义私有化)
3.关于库迪撒的基布兹生活描述错误的是(建立了处理纠纷的司法委员为)
4.基布兹的生活是目前最接近共产主义的生活。(对√)
5.摩沙坞是进行集体生产和居住的。(错×)
10.1
1.宪法规定禁酒令的是(美国)
2.哪一项是中亚伊斯兰妇女解放运动后出现的不好的状况?(有些妇女沦为娼妓)
3.美国康纳狄各州的限速法令规定高速开车不能超过(55迈)。
4.法律能够概念人们的行为方式。(错×)
5.“中亚伊斯兰妇女解放运动”事件是法律不能改变习俗的一个例证。(对√)
10.2
1.哪位国家领导人提出集中地点放炮?(李鹏)
2.哪个不属于我国曾颁布的禁令?(禁酒令)
3.禁止卖淫嫖娼、吸毒、赌博的法令在什么时候死灰复燃?(改革开放以后)
4.北京的限放令在一开始执行就受到了阻扰。(错×)
5.对于一些无法禁止的行为,只有把它合法化才能进而规范化。(对√)
10.3
1.哪一项禁令不是用来标明法律不能改变人们行为的例证?(票证制度)不确定
2.哪一项不是孟德斯鸠关于法律改变人们行为的消极的的观点?(法律具有能动作用,法律是人类改变自身的工具)
3.(一切宗教制度等都是人类精细设计出来的)不是进化理论主义的观点。
4.人们对采用法律的手段改变习俗都是消极的观点。(对√)
5.萨维尼认为法随着一个民族的壮大而壮大,随着一个民族的消亡而消亡。(√)PS:60分
11.1
1.不守法就会被制裁是哪种理论?(威慑理论)
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存在两种犯罪行为有两种相同的法律曲线)
3.人们服从法律是由于自我利益的权衡,如果服从法律利益大,就会选择服从法律”是哪种理论?(利益理论)
4.守法对我来讲是一种习惯”是一种习惯理论。(对√)
5.只要威慑的力度一直加大,违法的次数会相应一直不断减小。(错×)
11.2
1.马考利举例中的女教授每天循规蹈矩遵守制度和法律的原因是(是一种习惯)
2.都属于自愿遵守法律的角度回答遵守法律的原因的是(道德和习惯理论)
3.芝加哥和人大做的违法行为调查中唯一相同的一项是(从商店偷小东西)
4.法律和道德是高度一致的,所以人们遵守法律都是为了遵守道德。(对√)
5.在作弊这件事上,道德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起决定性作用的是还是惩罚。(对√)
·
Ⅵ 我国传统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建立
一、社会保障与社会保障法律制度
“社会保障”系由英语中“Social Security”一词翻译而来的,亦可译为“社会安全”。社会保障,是指国家为了保持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对公民在年老、疾病、伤残、失业、遭遇灾害、面临生活困难的情况下,由政府和社会依法给予物质帮助,以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需要的制度。各国社会保障的项目广泛繁杂,各有差异,概括起来一般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互助和优抚安置等几大体系。
在现代社会里,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的基本制度之一,是国家通过立法建立起来的。社会保障法就是调整在社会保障中发生的各种权利义务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同时也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法律表现形式。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发展到今天,已成为当代各国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西方大陆法系国家对法律部门的划分,社会保障法律制度既不属于公法,又不属于私法,而是属于社会法的范畴,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世界大多数国家的政府都很重视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建设,这是因为,国家对社会成员的社会保障待遇标准只有通过立法才能加以确定和公之于众,国家对需要保护的特殊群体给予的帮助只有通过建立法律制度才能得以强制施行。因此,国家制定和实施的社会保障措施都被纳入到了法制化的轨道。
建立对公民的社会保障制度,是我国宪法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十四条规定:“国家依照法律规定实行企业事业组织的职工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退休制度,退休人员的生活受到国家和社会的保障。”宪法第四十五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国家发展为公民享有这些权利所需要的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医疗卫生事业。国家和社会保障残疾军人的生活,抚恤烈士家属,优待军人家属。国家和社会帮助安排盲、聋、哑和其他有残疾的公民的劳动、生活和教育。”上述宪法规定,是中国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立法根据和最高法律准则。
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应当包括如下基本内容:
第一,社会保险法律制度。该制度具体规定对劳动者在年老、失业、患病、工伤、生育等情况下获得帮助和补偿,即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制度。
第二,社会救济法律制度。该制度具体规定对公民在遭受自然灾害或者生活发生严重困难的情况下获得经济帮助,即建立灾民救济、城市居民最低生活救济、城乡特殊贫困人员救济等制度。
第三,社会福利法律制度。该制度具体规定对不同的社会成员在分享社会发展成果方面获得的经济帮助,即建立老年福利、托幼福利、残疾人福利、社区服务、城镇居民福利津贴等项制度和设立文化、教育、卫生、保健等社会公益设施。
第四,社会互助法律制度。该制度具体规定由不同的社会组织建立其成员之间相互提供帮助,如工会组织建立的工会会员互助金制度。
第五,社会优抚法律制度。该制度具体规定由国家和社会对军人和其家属提供社会优待和经济帮助,即建立优待军人和军人家属、军人转业和退伍安置、军人伤残抚恤和死亡抚恤等项制度。
二、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作用
现代的社会保障法律制度是伴随着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迈进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本身就是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在自然经济社会里,社会成员的生活保障是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基础的,体现为家庭自我保障,并未形成规范化、法制化的社会保障制度。市场经济开创了现代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先河。
国家通过立法使社会保障成为政府管理的社会事务,并使之具有强制性、普遍性、互济性和社会性。起源于19世纪末叶欧洲工业社会的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经过100多年的历史发展,已经推行到世界160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带有国际性的一项制度,成为各国政府治国安邦的一项基本手段。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完善与否,已经成为体现一个国家社会文明进步程度的标志之一。
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在我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保障法律制度是建立和发展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市场经济是人类社会历史进步过程中不可逾越的经济发展阶段,而社会保障法律制度是市场经济建立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
保护劳动力的再生产和合理配置劳动力资源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机制所形成的优胜劣汰,必然会造成部分劳动者被迫退出劳动岗位,从而使其本人和家庭因失去收入而陷于生存危机;社会保障通过提供各种帮助使这部分社会成员获得基本的物质资料,维持基本生活水平,从而使劳动力的再生产成为可能。
市场经济要求建立劳动力合理流动机制,社会保障通过建立全社会统一的保障网络打破了劳动者自我保障或企业保障的局限,使劳动者在更换劳动岗位和迁徙时没有后顾之忧,促进了劳动力的合理流动与合理配置。此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日益增多的社会保障项目,必然给社会成员提供更多的社会保障服务,而社会保障的服务性工作的增多,也会增加劳动者的就业机会。
市场经济要求平衡社会供求关系,保持投资结构的合理化和保证投资收益。社会保障的支出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增长或下降的运行变化情况而增减的。在经济发展强劲、失业率下降时,社会保障的支出会进行相应的缩减,社会保障基金的存储规模必然会因此增大,从而减少社会需求的急剧膨胀;而当经济衰退、失业增加时,社会保障的支出会相应地增多,给失去职业和生活困难的人们提供相应的购买能力,唤起社会的有效需求,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社会的经济复苏。可以说,社会保障具有调节市场经济中供求关系的蓄水池作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平抑经济过热或过冷的现象,促进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社会保障基金经过长期的积累,会形成庞大的资产,成为投资融资的一大财源。如果国家通过立法规定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项目和投资比例,指导投资的方向,会促进社会保障基金向国家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投资,从而成为国家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有效手段。同时,社会保障基金的有效投资收入,也会使社会保障基金本身保值增值。
目前,国际社会对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已经形成这样的共识,即社会保障不能被简单地看作是对国家的一种负担,而应该把它看作是为了在经济中使工作能力、效率和动力保持高水平的一种手段;如果一个国家缺少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特别是缺少产业工人的社会保险,那么,这个国家构建任何一种市场经济体制都是不可能的。这种认识,值得我们深思。
2、社会保障法律制度是社会公平的调节器
社会公平,是人类社会发展中客观产生的一种需要。社会公平体现在经济利益方面主要是社会成员之间没有过分悬殊的贫富差别,即所谓“不患贫患不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收入分配机制与竞争机制相联系,必然形成社会成员之间在收入分配方面的不均等,甚至收入相差十分悬殊,强者成为富翁,弱者陷于困境。为了解决这一社会问题,就需要运用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干预,通过提供社会保障措施,通过对社会成员的收入进行必要的再分配调节方式,将高收入者的一部分收入适当转移给另一部分缺少收入的社会成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缩小社会成员之间的贫富差距,弥补市场经济的缺陷,缓和社会矛盾,以促进社会公平目标的实现。
3、社会保障法律制度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安全网
没有社会的稳定,就没有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社会保障则是社会稳定的重要防线。社会保障法律制度本身就是一种社会安全体系,它通过对没有生活来源者、贫困者、遭遇不幸者和一切工薪劳动者在失去劳动能力或工作岗位后提供救助,满足基本生活需要。保证其基本生活需求,消除社会成员的不安全感,以维护社会稳定。因此,社会保障又被誉为“社会安全网”和“社会减震器”。
Ⅶ 中国传统社会中宗法制的基础是
宗法来制的基础就是血亲关系,宗自法制本来是古时为了管理大族内部所确立的法度,后来放大成政治制度,它的核心就是在维护父权的基础上突出嫡长子的地位。家族就是父为宗,长兄次之,以此来类推。作为国家就是君为宗,嫡长子为王位第一王位继承人。这些是宗法制的基本。 如果你要放大到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不能说包括哪些阶层吧,遵照它的核心,任何一个体系都可以遵照这个核心顺序推之,长幼有序,大小有序,它可以渗透到任何一个阶层的。事实上就是这样的,他呼应了儒家的三纲五常。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的基本秩序就是由这个玩意确定的。
Ⅷ 在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有哪些特征
1、“人道亲亲”(亲爱自己的亲属)的人伦关系.“人道亲亲”指的是个人和群体的关系.在宗法观念下,个人是被重重包围在群体之中的,因此,每个人首先要考虑的,是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之类,个人的权力则显得不那么重要,这就是所谓“人道亲亲”.
2、家族本位.以家族为本位的社会关系的基本单元是宗族.在宗族内,每一个人都不被看作是独立的个体,而起码要和上下两代人发生关系,各个家庭成员在经济上不独立,必须仰赖家庭的共同财产生活,家庭的命运也就是个人的命运.因此,家族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正是由于传统文化重家族轻个人,重群体轻个体,因而总是强调个人在群体中的义务和责任,而忽略了个人在社会中的权利,也就使得“人人皆可以为尧舜”这样的道德平等意识仅仅是一种理想,而“法制”在这样的系统之内没有用武之地.
3、修齐治平的政治学说.宗法制度与专制制度,思想上表现为儒法合流,文化上表现为“内圣外王”心态的形成.其作用是以伦理修养来沟通政治关系和家族关系,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追求.所谓“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身修而家齐,家齐而国治,国治而天下平”“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强调从个人修身开始,由个人道德品质的完善,到家庭伦理关系的协调,最终到天下国家秩序的稳定它以个人的道德实践为基础,以实行道德为核心,从小到大,由近及远.
4、宗法制和“家天下”形成了家、国同构的政治模式.在组织结构方面,“家国同构”,家族是家庭的扩大,国家是家族的扩大和延伸.这种模式,形成了忠孝两全的政治伦理和传统,宣扬孝悌为“忠”之本,忠是孝的极致.当然这种学说也形成了中国古代重道德、轻法律的局面,往往以德代法,以人治代替法治,从而影响了法律的效力.
e、专制主义的充分发展,导致中国传统文化形成政治型范式.一方面使中华民族在心理文化上普遍认同整体利益和集体原则,因而成为巨大的民族凝聚力得以产生的源泉;另方面也培植和强化了国人迷信权利、服从权威的官本位心态.
Ⅸ 在宪法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有那些特征
一、宗法制度的产生与确立
1
、由于自然环境和各地居民生活方式的不同,血缘关系在居民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表现形态也有很大的差异。地中海沿岸国家较早从事海上的工商业贸易活动,形成了以地域和财产关系为基础的城邦社会。中国人则过着与世隔绝、聚族而居的生活,较多地保留了血缘家族的社会组织形式。
2 、宗法制度是氏族社会的血缘关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演化而成的,产生于商代后期。主要内容包括嫡长子继承制、封邦建国制和宗庙祭祀制。
3 、西周宗法制度的创立者是周公。
二、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
1 、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有四:一是家天下的延续,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家族统治史;二是封国制度不断;三是家族制度长盛不衰;四是家国同构。
2 、战国时期,一些不同于西周礼制的新制度不断产生,而且已经相当成熟,如郡县制、官僚制、俸禄制、符玺制、上计制、耕田制等。
3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施中央集权,废分封制,行郡县制,实行编户齐民。
4 、宗法制度一直深深影响中华民族的主要原因是小农自然经济生活方式的一直延续。
5 、宗法制度的本质是家族制度的政治化。
6 、中国封建时代,统治和束缚人民的有四权:政权、神权、夫权和族权。族权是从父系社会家长制演化而来的,即是政权的补充,又能起到政权无法起到的特殊的社会作用。宋代以后族权膨胀与宋明理学学发展宗法制度的推波助澜是分不开的。
7 、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的共同性。中国传统社会家与国的组织系统都是严格的父家长制。受中国长期以商品经济不发达的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影响,中国的国家结构一直有着很深的家族结构的印记。家与国的组织系统与权力配置都是严格的父家长制。
8 、宗族和宗法关系在中国长期存在,导致了“家国同构”的格局。
9 、商鞅制定连坐法,把百姓按5 家一伍,10家一什的户籍办法编制起来。
三、专制制度与中国社会政治结构
1 、欧州政治与文化源于地中海沿岸国家,主要有古代埃及、两河流域和古希腊。
2 、欧州封建皇权的专制一直受到宗教力量的抗衡,宗教势力一直制约着皇权。
3 、中国从迈向文明开始,统治者就凭借武力使神职人员成了它的奴仆,形成了以个人为核心的权力专制体制。
4 、中国君主专制的阶级基础是奴隶主和地主,所依赖的经济基础是小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统治者普遍采取对工商业和贸易压制的态度,重农抑商成为历代统治者的基本国策。
5 、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有四:一是以武力为先导,控制宗教势力,专制时间漫长;二是经济基础稳固,土地国有和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维护了专制者的统治;三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走向极端,以皇帝与以丞相为首的百官共同决策的机制逐步被皇帝独断所取代;四是对人身控制严密。
6 、从春秋时期开始,以郡县制为其外在形式的君主官僚政体产生,这种新的专制一直持续到封建社会末期。
7 、以宗法色彩浓厚和君主专制度高度发达为主要特征的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有三:一是社会结构的宗法型特征导致中国文化形成伦理型范式。其正面价值是使中华民族凝聚力增强,注重道德修养,成为礼仪之邦;其负面影响是使三纲五常的伦理说教,“存理灭欲”修身养性和排外心理等成为中国文化健康发展的障碍。二是中国社会结构的专制型特征导致中国文化形成政治型范式。其正面价值是造就了中华民族的整体观念、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和民族心理上的文化认同;其负面价值是使国人存有严重的服从心态,对权威和权力迷信,缺乏个人自信心。三是宗法与专制相结合,在政治上表现为儒法合流,在文化上反映为伦理政治化和政治伦理化,突出地表现为内圣外王的心态,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和追求。
Ⅹ 社会法的产生和发展
现代大陆法系的国家首先提出了“社会法”的概念。社会法是什么呢?比如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环境保护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金融法、计划和产业政策法、国有企业法,等。这些现代法律主要是解决经济规划、环境保护、就业、社会保障等社会性的问题。这些法律既不是公法也不是私法,因此欧洲大陆法系国家的法学家在公法和私法之外,就有了“社会法”的提法。
社会法是我国近年来在完善市场经济法律体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大潮中应运而生的新兴法律门类和法律学科。
社会法是与社会主义制度最为契合的法。社会法在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方面能够发挥积极作用,和谐社会的建立尤其离不开社会法的发展。随着社会建设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被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社会法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在传统的法律部门中,民商法和经济法主要调整一国的经济生活,侧重于保护公民的民事权利;宪法和行政法主要规范国家的政治生活,保护公民的政治权利。传统的法律部门对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的关注是远远不够的。作为与经济相并列的社会领域的事务需要法律的调整和保护,公民政治权利和民事权利之外的权利(可以称之为“社会权利”)的保障也需要新的法律部门加以保护,社会法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
社会法的主旨在于保护公民的社会权利,尤其是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在社会关系中,有天生的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之分,而且市场经济会自发的导致强者越强、弱者越弱。此时如果没有公权力的介入来保护弱者的利益,将使社会关系的失衡状态加剧并最终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通过法治途径即制定和完善社会法是改变这种失衡局面的必然选择,尤其在当前我国深化改革而社会法理论与实践又比较薄弱的环境下,完善社会法,保障公民的社会权,使人们实现真正的解放——社会解放,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当然,社会法的概念、定位和体系、社会法不同内容之间的相关性、社会法的基本制度在短时间内,恐怕难以取得一致,社会法可谓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