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集锦 » 会计合同法

会计合同法

发布时间: 2020-12-24 01:40:07

⑴ 马靖昊说会计:劳动合同法为什么是恶法

劳动法实施一段时间后,最有可能的结果就是低利润的生产企业,尤其专是出口企业关门大吉,解属雇全体员工。造成社会不稳,然后影响蔓延到高端企业。

中国的劳动法和税法改革过急,是“未富先骄”。从最近纷扰不停的裁员事件就可见一斑。唯一的方法就是地方执法时放松,但这样也抵销不了全部的恶果。

劳动法和税法改革过急了呀!中国的经济还不至于好到那种程度......

⑵ 会计人员的八大原则

会计人员的八大原则:

1、重要性原则

指企业在全面核算的前提下,对于在会计核算过程中的交易或事项应当区别其重要程度,采用不同的核算方式,对资产、负债、损益等有较大影响,并进而影响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据以作出合理判断的重要会计事项。

必须按照规定的会计方法和程序进行处理,并在财务会计报告中予以充分、准确地披露;对于次要的会计事项,在不影响会计信息真实性和不误导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正确判断的前提下,可适当简化处理。

2、谨慎性原则

亦称稳健性原则,或称保守主义,是指某些会计事项有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可供选择时,应尽可能选择一种不致虚增账面利润、夸大所有者权益的方法为准的原则。

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的要求,不得多计资产或收益、少计负债或费用,但不得设置秘密准备,并且要求企业在面临经济活动中的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作出职业判断并处理会计事项时,应当保持必要的谨慎,充分估计风险和损失,不高估资产或收到也不低估负债或费用。

3、实际成本原则

亦称历史成本原则,是指企业的各项财产在取得时应当按照实际成本计量。其后,各项财产如果发生减值,应当按照规定计提相应的减值准备。除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另有规定者外,企业一律不得自行调整其账面价值。

企业在会计核算上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等项目的计量,应当基于交易或事项的实际交易价格或成本,这主要是因为实际成本具有客观性,便于查核,同时实际成本数据的取得和确定也比较容易。

4、配比原则

是指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收入与其成本、费用应当相互配比,同一会计期间内的各项收入和与其相关的成本、费用,应当在该会计期间内确认。

在会计核算中遵循配比原则,就是要求一个会计期间内的各项收入同与其相关联的成本、费用,应当在同一会计期间内进行确认、计量并登记入账,借以计算确定该期的损益。

5、权责发生制原则

是指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在当期收付,都不应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

权责发生制以权利取得和责任完成作为收入和费用发生的标志,有助于正确计算企业的经营成果。我国企业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要求企业在会计核算过程中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

6、明晰性原则

亦称可理解性原则,是指企业的会计核算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应当清晰明了,便于理解和利用。

对会计信息使用者来说,首先要能弄懂财务会计报告反映的信息内容,才能加以利用,并作为决策的依据,明晰性原则就是要求会计核算提供的信息应当简明、易懂,能简单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能为大多数使用者所理解。

7、及时性原则

是指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及时进行,不得提前或延后,对会计信息使用者来说,会计信息与决策的相关性不仅表现在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而且表现在会计信息时效性上,过时的会计信息对决策者的使用价值就会大大降低,甚至无效。

在会计核算中,坚持这一原则就是要求及时收集会计信息、及时对会计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及时传递会计信息,以满足各方面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需要。

8、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是指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而不应当仅仅按照它们的法律形式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

在实际工作中,交易或事项的外在法律形式并不总能真实反映其实质内容。为了使会计信息真实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就不能仅仅依据交易或事项的外在表现形式来进行核算,而要反映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

(2)会计合同法扩展阅读:

会计人员的其他原则

1、客观性原则

是指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如实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会计核算的客观性包括真实性和可靠性两方面的意义,企业提供会计信息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需要,因此,必须做到内容真实、数字准确和资料可靠。

2、相关性原则

亦称有用性原则,是指企业会计提供的信息应当能够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以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

会计信息与使用者的决策密切相关,表现在提供的会计信息能帮助决策者预测未来,把握可能的结果,从而改善当前的决策,在会计核算中应坚持这一原则,在收集、加工、处理和提供会计信息的过程中,充分考虑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

3、一贯性原则

是指企业的会计核算方法前后各期应当保持一致,不得随意变更。如有必要变更,应当将变更的内容、变更的累积影响数,以及累积影响数不能合理确定的理由等,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予以说明。

在会计核算中,经常会出现相同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有多种办法可供选择,例如存货发出的计价方法有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和个别认定法等,年数总和法、双倍余额递减法等,企业可以在会计准则或制度允许的范围内选择使用。

4、可比性原则

是指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会计指标应当口径一致、相互可比。

不同的企业可能处于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经济业务发生于不同时点,为了保证会计信息能够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决策的需要,便于比较不同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只要是相同的交易或事项,就应当采用相同的会计处理方法。

⑶ 合同法在会计实践中的作用

您好,随着我国法治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对于合同重要性的认识也在不断提版高。合同所具有的对于经济业务权的先导作用,使得合同管理成为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单位内部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许多单位尤其是规模较大的单位都设立了专门的合同管理机构或配备了专职或兼职的合同管理人员。我国有关法律法规也把合同管理作为单位管理的一项重要职能,对其进行了相应的规定。如《国有企业法律顾问管理办法》规定,企业法律事务机构(指法律顾问机构)履行管理、审核企业合同,参加重大合同的谈判和起草工作的职责。

如能给出详细信息,则可作出更为周详的回答。

⑷ 票据法 公司法 合同法在会计实践中的意义

您好,有以下意义:
(1)加速资金流转见的伪造票据、涂改票据、冒用票据等非法行为,票据法规定要在当今市场经济背景下,跨区域,尤其是跨国经济贸易常常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对有关人员和机构的责任追究的相关规定对造成成品积压、资金短缺等现象,而票据法的实施使企业间的信于制止目前出现较多的金融机构从业人员内部作案提供了有力的用实现票据化,有利于加速企业资本运转,提高资金利用效率。法律保障,因而在一定程序上帮助人们树立市场交易中的信用理同时,票据法对承兑时间、抗辩时间等都有相关规定,对违反规念,提高自身法制观念。定追究法律责任,这样对于执行票据法规定、及时行使票据权
(2)活跃市场交易氛围,增加市场交易的安全稳定性。在社利、履行票据义务具有重要作用,同时有助于企业资金的快速流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过程中,学习票据法,运用票据法,有利转。于开创中国票据市场,提高市场主体的交易安全性和灵活度。
(2)提高交易安全别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在对外贸易中,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票据承票据法的规范实施不仅加速企业资金流转,而且这种流转是兑业务对于解决外贸交易中的资金周转难、信用难以建立等问题安全的。例如票据法规定,对以欺诈、偷盗或者胁迫等手段取得具有重要作用。因而,只有全方位带动各个市场主体真正活跃起票据的或出于恶意取得票据的,不得享有票据权利。持票人因重来,相应地解决贸易中的问题才能真正增强市场交易的稳定性。大过失取得不符合票据法规定的票据的,也不得享有票据权利;不仅从微观还是宏观角度来看,票据法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由于金融机构工作人员在票据业务中玩忽职守给企业或当事人造了经济活动的开展。作为一种金融工具,票据法在未来的经济运成损失的,由该金融机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等等。这些都在很大行中将发挥更大的作用。它的坚守自有其固有的渊源,而作为经程度上提高了企业交易上的安全性。济活动的产物,票据法有必要在国际合作的背景下展开适当的、因为,学习票据法,学会运用票据工具,用票据法维护自身得体的修改,以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利益对于企业运营有深刻的意义。

⑸ 财务人员应该懂哪些法律常识

一、会计法
1、《会计法》第四十条:因违法违纪行为被吊销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人员,自被吊销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之日起五年内,不得重新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2、《会计法》第四十三条:伪造、变造会计凭证、会计帐簿,编制虚假财务会计报告,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3、《会计法》第四十四条:隐匿或者故意销毁依法应当保存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二、合同法

合同法对于财务从业人员来说特别重要,但是很多财务不看合同,会觉得这个是专业法律人员,律师和法务部的职责,其实这个非常重要。书面合同在审计时是一种很强有力的原始凭证。合同的签订和履行决定了业务的性质,决定了企业的责任,决定了会计的处理,决定了企业的纳税义务。要做好财务管理,就得管好合同,精通合同法等法规。
1、签订合同时,财务应该审核的内容:交易总金额是否准确;检查付款方式、付款条件、发票类型及取得时间是否清晰明了;双方当事人应具有实施法律行为的资格和能力;当事人应是在自愿的基础上达成的意思表示一致;合同的标准的和内容必须合法;合同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形式。
2、根据《合同法》的规定,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时生效。其中,合同的成立,是指双方当事人依照有关法律对合同的内容和条款进行协商并达成一致。合同成立的判断依据是承诺是否生效。而合同生效,是指合同产生法律上的效力,具有法律上的约束力。通常合同依法成立之际,就是合同生效之时。两者在时间上是同步的。但是,《合同法》还规定,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办理批准、登记等手续生效的,合同经批准、登记后即生效。

三、公司法

1、《公司法》第一百六十四条:公司应当在每一会计年度终了时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并依法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

2、《公司法》第一百七十一条:公司除法定的会计账簿外,不得另立会计账簿。对公司资产,不得以任何个人名义开立账户存储。

在通用的这些法律之外,比如票据法和税法等等之外,财务从业人员还要时刻关注其他的行业性法规。比如物流行业,当年营改增出来的时候,物流行业一片哀嚎,现在也慢慢走上正轨了,再比如一些特殊行业,类似建筑业的会计,要知道一些《建筑法》的知识,这样在工作中才会更加得心应手。
四、刑法
1、《刑法》第一百六十二条:公司、企业进行清算时,隐匿财产,对资产负债表或者财产清单作虚伪记载或者在未清偿债务前分配公司、企业财产,严重损害债权人或者其他人利益的,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
隐匿或者故意销毁依法应当保存的会计凭证、会计帐簿、财务会计报告,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
2、《刑法》第二百五十五条: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的领导人,对依法履行职责、抵制违反会计法、统计法行为的会计、统计人员实行打击报复,情节恶劣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以上是会计遵守和保护自己的常识,一定仔细关注!

⑹ 注册会计师合同法里债权债务可以相互抵消吗

法定抵销VS债权转让中的抵销

1.法定抵销

(1)互负到期债务(未到期债务人可主张抵销),标的物内种类容、品质相同。

(2)不得附条件或附期限。

(3)不能抵销:

a.法律规定不得抵销:因故意侵权行为产生的债务;

b.合同性质:提供劳务的债务、不作为的债务;

c.约定不得抵销。

2.债权转让中的抵销

债务人接到债权转让通知时,债务人对让与人享有债权,并且债务人的债权先于转让的债权到期或同时到期的,债务人可以向受让人主张抵销。

【提示】“法定抵销”是站在“债务到期的先后”来说的,而债权转让中的抵销是站在“债权到期的先后”来说的,因站的角度不同,所以表述不同,实质上都是一样的,即先到期的债权人或后期的债务人可以将自己对他方享有的债权,作为主动债权主张抵销。

⑺ 在会计经济法中不签订劳动合同到底有没有11个月的限制

在《劳动合同法抄》中袭,用人单位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双倍工资有11个月的限制。

《劳动合同法》

第八十二条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

《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

第七条 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自用工之日起满一个月的次日至满一年的前一日应当依照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二条的规定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两倍的工资。

⑻ 公司法,合同法,税法,财务知识,会计学的基础,财务管理大神们帮帮忙

多了解一下没问题的。 看书就是这回事,我看劳动法,就是先看一遍,然后回忆,有问题的再看一次。 关键还是自己用

⑼ 《会计准则》与《合同法》对租赁的几种划分

依据《合同法》上文对租赁合同和融资资租赁合同的定义,不难看出,合同法上的租赁和融资租赁至少存在以下区别:
1、租赁仅涉及出租人和承租人两方当事人,而融资租赁涉及出租人、承租人和出卖人三方当事人。
2、租赁仅涉及法律规定的租赁合同这一类有名合同,而融资租赁涉及法律规定的融资租赁合同和买卖合同这两类有名合同。
3、租赁涉及的租货物的所有权在整个租赁过程中(包括租赁前、租赁期间和租赁后)自始至终都确定归出租人,而融资租赁涉及的租赁物的所有权虽然在租赁期结束前确定归出租人,但是在租赁期结束后租赁物的所有权归属需要依据出租人和承租人的约定,至于约定的时间,可以在租赁期结束前的任何时候,包括租赁开始日之前、租赁开始日和租赁期间。不过,如果出租人和承租人对租赁期结束后的所有权归属没有约定,那么,依据《合同法》第250条的规定,“出租人和承租人可以约定租赁期间届满租赁物的归属。对租赁物的归属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依照本法第六十一条的规定仍不能确定的,租赁物的所有权归出租人”。
4、租赁关系中,承租人无权选择租赁物的出卖人,而融资租赁关系中,承租人对租赁物的出卖人有选择权。
二、《会计准则》及相关解释、讲解对租赁的划分
《会计准则》第2 章对租赁进行了划分。依据《会计准则》第2章第4条第1款规定:“承租人和出租人应当在租赁开始日将租赁分为融资租赁和经营租赁。”据此,租赁分为融资租赁和经营租赁。《会计准则》第2章第6条规定了融资租赁的认定标准,即“符合下列一项或数项标准的,应当认定为融资租赁:
( 一)在租赁期届满时,租赁资产的所有权转移给承租人。
(二)承租人有购买租赁资产的选择权,所订立的购买价款预计将远低于行使选择权时租赁资产的公允价值,因而在租赁开始日就可以合理确定承租人将会行使这些选择权。
(三)即使资产的所有权不转移,但租赁期占租赁资产使用寿命的大部分。
(四)承租人在租赁开始日的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几乎相当于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公允价值;出租人在租赁开始日的最低租赁收款额现值,几乎相当于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公允价值。
(五)租赁资产性前特殊,如果不作较大改造,只有承租人才能使用。”
《会计准则》第2章第10条规定,经营租赁是指除融资租赁以外的其他租赁。经营租赁中,出租人对租赁物享有的所有权最终不转移给承租人,租赁视界期届满后,承租人可以选择退租或续租,但是不享有优惠购买选择权。对此,2006年10月30日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1号—租赁》应用指南(下载)第2条第2款明确释明:经营租赁资产的所有权不转移,租赁期届满后,承租人有退租或续租的选择权,而不存在优惠购买选择权。
三、融资租赁、租赁、经营租赁、经营性融资租赁和融资性融资租赁的关系
《合同法》规定的融资租赁不等于《会计准则》规定的融资租赁,《合同法》规定的租赁不等于《会计准则》规定的经营租赁,经营性融资租赁也不等于经营租赁。《合同法》规定的融资租赁的范围大于《会计准则》规定的融资租赁的范围,也就是说,《会计准则》规定的部分经营租赁属于《合同法》规定的融资租赁。据此,经营性融资租赁的范围小于《会计准则》定义的经营租赁,因为《会计准则》定义的经营租赁还包括《合同法》定义的全部租赁。
融资性融资租赁等于《会计准则》定义的融资租赁。融资性融资租赁的范围小于《合同法》定义的融资租赁的范围。实际上,经营性融资租赁和融资性融资租赁是依据《会计准则》有关经营租赁和融资租赁的划分对《合同法》定义的融资租赁的划分。据此, 明显可以获知,《会计准则》定义的经营租赁的范围要大于《合同法》定义的租赁的范围,也就是说,《会计准则》规定的部分经营租赁是《合同法》规定的融资租赁,即经营性融资租赁。依据《合同法》签订的租赁合同只能按《会计准则》定义的经营租赁进行会计处理。但是,依据《合同法》签订的融资租赁合间,既可以按《会计准则》定义的经营租赁进行会计处理,也可以按《会计准则》定义的融资租赁进行会计处理,具体应当依据出租人和承租人在租赁开始日的约定。
《合同法》定义的租赁、融资租赁,《会计准则》定义的经营租赁、融资租赁,以及依据《会计准则》有关经营租赁和融资租赁的划分对《合同法》定义的融资租赁划分出来的经营性融资租赁和融资性融资租赁,功能和风险防范点等都是不同的。例如,租赁、经营租赁和经营性融资租赁具有表外融资功能,而《会计准则》定义的融资租赁,即融资性融资租赁,不具有表外融资功能。

⑽ 合同法的原则与会计基本原则的关系

合同的定义合同是指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
平等主体指: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法律地位是平等的,在合同的缔结和履行过程中,任何一方当事人都不能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另一方,合同双方是平等的法律关系,而《合同法》就是一部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合同关系的法律。
在现实生活中,虽然有一些协议也是以合同名义出现的,但事实上当事人的法律地位并不平等,这种合同不属于《合同法》中所指的合同,也不属于《合同法》的调整范围,比如:单位内部的管理制度、内部承包责任制合同、行政机关的命令、具有行政指令色彩的合同等。
合同的基本原则
合同的基本原则是在订立合同的过程中双方应当共同遵循的原则。合同除应遵循民法的一些基本原则外,还具有其特有的原则,主要是:自愿、等价有偿、协商一致这三个原则。
1、自愿原则,即合同自由原则,主要体现在5个方面:(1)缔约自由,就是任何人可以自由决定是否和他人签定合同;(2)选择对方当事人的自由,就是可以自由决定和什么人缔结合同,不和什么人缔结合同;(3)合同内容自由,就是只要不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当事人可以自主决定合同的具体内容;(4)设定变更和解除合同条件的自由;(5)订立合同方式自由,当事人订立合同,可以自由选择合同的形式,包括书面形式、口头形式和其他形式。
2、等价有偿原则,即一方所承担的义务需要另一方给付对价。双方的这种给付在客观上虽然在金钱上不一定是等值的,但却应当是一方主观上愿以自己的给付换取对方的给付,这就是等价有偿原则的体现。
3、协商一致原则,即合同是双方进行充分协商后的结果,只有双方意思一致,才可能签订合同。《合同法》规定双方就合同主要条款协商一致,合同就成立。但是,我们根据以往的经验认为:双方签约的时候,应做到全部条款的协商一致,这样才能减少纠纷的发生。另外,合同的条款要明确具体,并且应像工艺流程、施工工艺一样具有操作性。
合同的内容以及签定合同应注意的事项
合同的主要内容一般应包括以下条款:
1、当事人的名称(或姓名)、住所
(1)签定合同应注意:当事人的姓名或者名称一定要准确,要用全称。当事人是个人的,应写明:姓名全称、性别、住址、出生年月日、工作单位及职业、联系方式、身份证号码等内容。当事人是单位的,应写明:单位全称、注册地址、办公地址、法定代表人姓名、职务、联系方式等。详细写明当事人的情况,关系到区分合同的当事人是谁以及在发生诉讼时判断对方是不是与你签定合同一方,谁有资格参与到诉讼或纠纷当中。
签合同时,如果对方是法人的,应当对对方的营业执照进行核对,看是否一致。同时,还应到工商局核实一下,看对方是否真实并是否经过了年检,有无变更、歇业或吊销营业执照的情况等。如果对方当事人是个人,应核对其身份证。应注意把营业执照、身份证的复印件附在所签定的合同后边备查。
当事人的地址也要写准确,这关系到发生诉讼时哪个法院具有案件的管辖权问题。
(2)合同中的具体经办人、授权代表或项目经理的问题
在合同在履行过程中,基本是由具体经办人、授权代表或项目经理来实际办理的,因此,在合同履行过程中,经办人要签署许多文件。但是,一旦发生纠纷或经办人离开对方单位,而对方单位又拒绝对经办人签署的文件予以认可,那么这些文件的效力将发生争议。为避免上述情况,建议:签合同时加上一条:本合同的具体经办人是某某某、男/女、经办人的签字样本是:......。该经办人在履行本合同过程中,有权代表本公司签署文件,该签署具有法律效力
2、合同的标的
合同的标的是指:双方权利义务所指向的对象。简单地说就是双方要做一件什么事情。在合同中要把标的物的情况写清楚。如要加工某个产品,就要写清楚产品的名称、规格、外观尺寸、颜色、光洁度以及内在的技术要求等。除了使用文字说明以外,有些还需要精确、清楚的图纸来表达。不同的合同,其标的物的情况不同,有的是加工产品,有的是建设工程,还有的是合资建立一个企业。无论签定合同是要做什么,一定要把该标的物的情况详细说明;二要对与标的物有关的权利归属和权利限制了解清楚;三要了解履行本合同所必需的批准文件对方是否已经取得。比如双方签定了合同,合同中约定一方要在对方的土地上合作建立企业,这时就要看对方对该土地上是否拥有合法的使用权,要验证有关证照、发票
,还要核实标的物上有无设置抵押、担保等权利。总之,尽量在签定合同的时候弄清标的物的真实情况,并清楚地写在合同中

热点内容
民法典8章 发布:2025-01-24 03:55:07 浏览:252
劳动合同法实习生 发布:2025-01-24 03:28:47 浏览:891
疫情期间法院问题 发布:2025-01-24 03:23:32 浏览:955
经济法押题试卷 发布:2025-01-24 03:03:22 浏览:24
日照卜法官 发布:2025-01-24 02:09:36 浏览:225
贵阳贵阳市人民法院 发布:2025-01-24 02:03:30 浏览:232
劳动法中假期是否包括节假日 发布:2025-01-24 01:28:53 浏览:786
初任法官改革 发布:2025-01-24 01:27:17 浏览:103
保密法律法规知识试题 发布:2025-01-24 01:05:13 浏览:197
1社会保障法的定义是 发布:2025-01-23 23:11:01 浏览: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