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与法一念之祸
㈠ 佛教三毒是什么
三毒的内容
一、贪
贪又作贪欲、贪爱、贪著,略称欲、爱。是对於自己所喜爱的外境,生起染污的耽著心。
在经典中有许多形容贪爱的譬喻,可帮助我们瞭解贪爱的毒害:
1.贪爱如水:「水能载舟,也能覆舟」。水能长养身心,是维持生命不可缺乏的要素;水,也具有迅速的渗透力,能很快地浸染物体。贪爱就像水一样,能产生强大的力量,渗透内心,滋养恶法的生长。
2.贪爱如瘴疠:住在湿热的山林,容易受湿热的瘴气侵害而生病。如果常常生活在贪爱欲求中,不知觉醒,身心就会受到逼恼,甚至丧失生命。
3.贪爱如瀑流:在湍急的瀑流中行船,不但难以渡过,而且随时有灭顶之虞。贪爱如同瀑
流一般,能溺惑人心,将我们的善根漂失,使我们流转在生死苦海中,不得到达彼岸。
4.贪爱如轭:把轭架於牛马的颈上,可以方便驾驭。如果我们不能知足常乐,就会被贪爱的轭所驾驭,身心在恶业的牵引下,不得自在。
贪爱通於三界,依断惑的程度,可分为下列两种:
1.欲贪:是欲界的贪爱烦恼,性属不善。欲贪又分为淫欲贪与境界贪两类。
2.有贪:是色界和无色界的禅定贪爱,性属有覆无记;因为过患甚微,作用很弱,所以不会招感果报,但是能障圣道。
贪爱的习性不但使我们的心终日攀缘外境,产生许多痛苦,而且障覆修道,使我们不能渡生死流,所以,学佛修道应戒除贪爱。
二、瞋
瞋又作瞋恚、瞋怒、恚、怒。是对於违逆己意的有情生起憎恚,而使身心恼热的精神作用。
瞋恚烦恼属欲界所独有,在色界、无色界没有瞋恚的烦恼。
「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社会上多年的好友,由於一点芝麻小事而反目成仇;亲密的夫妻,因为一言不合而各奔东西;一句不顺心的言语,使人大动干戈,落得家破人亡;一个不经意的白眼,招来杀身之祸……,这些都是瞋心炽盛所带来的不幸与灾难。古德有云:「瞋火滔滔,烧尽功德林。」即使我们积集了多少的功德,瞋心一起,就像烈火一样,将过去努力修行的心血都焚烧殆尽。所以,在佛教的经典中,常常教诫佛弟子们应戒瞋。《增一阿含经》卷十四说:「诸佛般涅槃,汝竟不遭遇,皆由瞋恚火。」《大智度论》卷十四说:「瞋恚其咎最深,三毒之中,无重此者;九十八使中,此为最坚;诸心病中,第一难治。」菩萨戒中也特立瞋戒以为警惕,《梵网经》卷下记载:「若佛子自瞋、教人瞋、瞋因、瞋缘、瞋法、瞋业,而菩萨应生一切众生中善根无诤之事,常生悲心,而反更於一切众生中,乃至於非众生中,以恶口骂辱,加以手打,及以刀杖,意犹不息,前人求悔,善言忏谢,犹瞋不解者,是菩萨波罗夷罪(极重罪)。」
三、痴
痴又称为无智、无见、无明、非现观、惛昧、愚痴、黑闇、不觉。是愚昧无知,不明事理的精神作用。佛典中常以「无明」二字来代替以上诸辞,并有多种分类。例如《大乘起信论》将无明分为根本无明、枝末无明二种:
1.根本无明:又作无始无明、元始无明。是诸烦恼的根本,因不了达真如的道理,而忽然起动差别对立的最初一念。例如惑、业、苦三道,都是以此极其细微的最初动念之心为根本,而有惑、业、苦缠缚的因果关系。
2.枝末无明:是依於根本无明而生起的粗显的种种烦恼。
唯识宗根据种子与现行的关系,将无明分为随眠无明与缠无明:
1.随眠无明:指无明烦恼常随逐著众生,隐眠在第八阿赖耶识中的无明种子,称为随眠无明。
2.缠无明:指无明烦恼缠缚著众生的身心,而使众生不能出离生死苦海,所以称为缠无明。
佛典里常以无明喻父,贪爱喻母,二者和合而生我执,使众生起惑造业,流转生死,无有出期。
㈡ 身边的一件事要有法律知识 作文
暑假,老师给我们留了一个特殊的作业——写一篇与法律有关的作文。我天天冥思苦想,可是,暑假快过完了,我也没有一点灵感,一个字也写不出来。没办法,我只好请教妈妈:“什么是法?”妈妈说:“我先问你几个问题,同学发生矛盾动手动刀杀死了另一个同学,这算犯法吗?”“当然算,这是杀人行为。”“有人在深夜,跑进了别人家偷取了财物,这算犯法吗?”“这是盗窃行为。算!”我说。 “是的,法就在我们身边,许多的事都和它相关。”
是呀,法律就在我们身边,它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比如说在十字路口,有的司机一看没人,就闯红灯,违反了交通规则;有的人在红灯时旁若无人,大摇大摆地过马路,令一些正常行驶的司机猛踩刹车,车轮下发出刺耳的声音,令人心惊肉跳。每当看到这种情况,我总会想:“千万要遵守交通规则,否则就要出人命了!”
记得有人曾经说过:“法律好比一艘在大海上的船,在船上行动是自由的,可一旦跨出了这艘船的底线,就会掉入海里----接受法律的惩罚。在生活中,也有些虽然没被制裁,但其实已是违反法律的事件。比如说,吸毒,抢劫,偷窃,迷恋网吧等。有一次,我们班有位同学发现自己一千二百块钱的生活费掉了,于是便给老师说,老师听后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便马上和另外一个老师急忙地赶往了教室,说明了情况,便开始调查了。老师们首先便叫我们同桌互相交换检查书包和抽屉,结果下来还是没有,老师便又教育我们说:“拿别人钱的那位现在如果站起来承认了可能还会减轻你的错误,如果待会儿还不承认,那被我们查出来了,那事情可就严重了!”正当老师说完时,老便发现有一个同学的脸色突变,老师们见了一下便把那位同学请上了讲台。于是便开始审问她了,先那位同学还镇静自如,结果越到后面,她就越慌张,最后便不打自招了。……老师为此便语重心长地教育了他,这事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小时偷针,大时偷金”有时或许只是一时迷惑,却会让自己的命运出现另一个大转折点,让自己的“画纸”沾上抹不去的黑点。我们生活在一个法制社会里,因为法律、法规的约束,才得以让我们的生活如此安定。在21世纪,全社会都提倡和谐发展。我认为,社会的和谐发展需要不断提高人们的素质,我们必须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立志做一个知法守法的小公民
有时,犯罪只是一念之差。我们需要法律来止住将要上前跨出的这一步,也需要朋友拉住我们将要迈下的这一步而不是纵恿。但我们更需要一颗正直善良且坚定的心,指出一条踏实的成长道路,才不会迷失方向……
世界的美丽在于人们对规则、法律的遵守。为了让世界变得更美,让我们人人学法、懂法、守法。我们要时时谨记:法律就在我们的身边。
让作为当代的学生,我们有幸生活在中国改革开发的年代。我们在法制的蓝天下健康成长我们是二十一世纪的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希望。国家十分关注我们的成长。这些年,党一直在加强对我们的法制教育。在法制的蓝天下我们从一群羽毛未丰满的小鸟,逐渐转换成一群正准备腾飞的雄鹰。
提起法律,就应该给人一种神秘、威严、崇高的感觉。其实,法律与道德、习惯、宗教、纪律一样,都在规范着人们的行为举止。正是因为由于这些规范的存在,我们这个社会才会变得有条有理:正是因为由于法律的存在,才使我们的权利得到了应有的保障,我们应该感谢法律带给我们的一切。
法律和我们息息相关,“与法律同行”从表面意思看是:和法律一起行动。最简单的例子就是走路了,人们走在马路上可不是那么简单的,它也受法律的控制。“红灯停,绿灯行”这是法律规定的,人人都知道,可是并不是人人都可以做到。这样,法律就起到了它的作用。如果发生了交通事故,当纠纷的出现也意味着法律的到来。它可以合理解决事故,可以让一切平息。没错,如果没有人违反法律,就没有事故的出现,也就不需要法律的制裁。这里面有着很奇妙的关系,而一切都关于法律,所以如果我们从一开始就与法同行,那么一切都不会发生了。作为青少年的我们,我们必须要知法守法,做任何事都要与法律同行。法律素质如何,就关系到我们的生活,我们的人品道德,甚至直接关系到我国依法制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进程。
法律,要靠我们大家自觉遵守。遵纪守法,我们要从小做起,从小事做起。小学生的社会经验不够丰富,却自我感觉已经是大人了,喜欢独来独往,而有时却有怀疑自己的能力,需要寻求他人的帮助,因此有些学生喜欢拉帮结派,重“感情”,讲“义气”,崇尚“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有人更是无法无天,强行索取他人的个人财产,发生与他人斗殴,一句话说他不对就拳脚相加,打得你求饶为止。连点学生的样子也没有,说难听点,这就是地痞流氓。当他们在家庭、公共场所遇到社会难题时,只相信自己,过于信任自己的狐朋狗友,而不听家长老者的劝阻,遇事不冷静,行动不计后果,喜欢“先动手”,“后动脑”,事过之后也没任何反应,知道冷静下来发现出了大祸才惊慌失措,痛恨不已。也有些人沉迷于网络、电子游戏之中,因没钱玩游戏,常常干出不可饶恕和难以想像的事情来。这时,一切的一切已经迟了,一个人的花季被黑雨所污染了。
要以为上面所说的都是哄哄人而已,那你就大错特错了,这样的事例非常多,下面我讲个给大家听听吧,是有关于迷恋电子游戏机的。王彬同学是某小学五年级学生,成绩优秀,还好似班级里的班干部。有一次他考试考得特别好,爸爸就奖励了他10元零花钱给他,王彬和同学商量怎样庆祝一下,就马上有人提议去打电子游戏机,并说打电子游戏机特别新鲜、刺激。抱着试试的心理,王彬和同学一起去了一家电子游戏厅学打电子游戏。没想到就这么一脚迈进,他就被游戏机迷住了,而且很快成为了游戏机的“俘虏”。学习时间越来越少,成绩越来越糟糕,视力也在不断下降。父母给的零花钱根本就不够用。怎么办的?他决定铤而走险,干脆去偷。他从家里偷到学校,从学校偷到附近的商店。有一次,他实在没有钱去打电子游戏了,就想到一家超市偷些值钱的东西去换钱。当时,超市里只有一位收银的老太太,没想到在出口处被当场发现。为了不被抓住,他居然随手拿起啤酒瓶朝老太太的头部连击数下,致使老太太当场死亡。痴迷于电子游戏机会使他丧失了人性,由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沦落成了一个杀人凶手,这是多么可怕啊。
在守法律的制度的同时,还要懂法的学生。其中离不开学校和家长的教导。学校要经常开展法制教育课。同学们能从中学会不少法律知识,知道什么是法律,意识到法律的重要性,学会了如何守法,如何面对周围的突发事件……老师也经常提醒我们,要我们时刻遵守学校、社会制度。在家,只要我们一犯错,父母就应该立刻指出来,教育我怎样才是正确的,下次如何避免……我们用法律来约束自己,使自己避免犯错误。这样,我们的确做到了与法同行。要不,将来成为一个法盲,那可就惨了。
在人的一生中,总会有相互对立的力量在起作用,正与邪、善与恶、真与假、美与丑,人性的光辉与丑恶交织在一起,影响着每一个人。愿我们在法制的蓝天下健康成长,成为二十一世纪的栋梁之材!
提起法律这个词,或许大家会很自然的联想到法庭、监狱和犯罪,大家会认为法律离我们的生活很遥远。其实则不然,法律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在你我身边。法律有各种分类,比如:交通法、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但是我觉得,与我们联系最密切的是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作为一名消费者,我们必须要了解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只有这样,在消费权益受到侵犯的时候,才能拿起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
从六岁那年,我就开始看关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介绍的节目,但是我从没想到,自己能学以致用。那是三年前的一天,由于妈妈要早一点去单位,没有给我做早饭,她让我去卖些吃的。我走到社区超市,直奔买奶制品的货架。由于着急上学,我忘记了看生产日期,拿起一袋牛奶,又走到卖饼干的货架,随手拿起了一包饼干,快步走到收银台结账。在路上,我一边走,一边吃早饭。喝完牛奶,吃了饼干后,我没找到垃圾桶,就把包装袋放在小塑料袋里,塞进了裤兜。到了学校后,我得肚子有些疼,还想吐。刚开始,我还能忍受,但是过了一会儿,像有什么东西在肚子里绞,疼得直不起了腰。老师发现后,连忙带我去了医院。医生问:“你有没有吃过期的食物?”我说:“早上我只喝了牛奶,吃了饼干,应该……”话还没说完,我就急匆匆地把裤兜里的食品袋掏了出来,发现牛奶已经过期2天了,饼干过期了半年。医生了解了情况,给我开了些药。
之后,我又去了社区超市,和超市的主管理论:“你们怎么能买过期食品呢?这样会危害健康的!”“你一个小毛孩子懂什么?赶快回家,别给我们捣乱!”我不依不饶:“前几天,我在这里买了牛奶和饼干,导致我肚子疼,去了医院。我不仅花了100多元医药费,还耽误了课,你们得赔偿!”“你胡说什么呢,赶快走!”我恼羞成怒,大声喊:“你违反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你若不在今天和我好好解决问题,我就要把你告上法庭!”“别拿法律吓唬我,再说,你要告我,有什么证据?”“我当然有证据了,销售小票不是证据?况且食品的包装袋我还留着呢!还有医生的诊断证明!”我像机关枪扫射一样,把几年中积累的消法知识一股脑地倒了出来。这显然出乎了主管的意料,他知道自己没有道理,直说:“赔你不就完了吗?”说着他就拿出了200元钱,甩在了桌子上,说:“快回家吧!别找我麻烦了。”我往货架上扫了一眼,居然还有其他过期食品。我又生气了,指着那些货品说:“你们怎么还不把这些过期的商品下架?还想让更多的人生病吗?”“行——”主管漫不经心地答着。我见他爱搭不理,就决心把所有过期的商品买下来,去消费者协会告他。他见我来真格的,害怕了,赶忙吩咐店员检查商品,我帮他们一起把好几件过期的商品挑了出来。主管对我刮目相看,连连称赞:“没想到这么小的孩子也懂得法律了。”
法律并不深奥,它无处不在。我们要多学习法律知识,这样不仅能遵守法律,还能运用法律来武装自己,保护自己!
㈢ 一念之仁是什么意思
就是一刹那之间产生的仁慈之心。常因一念之仁,而铸成大祸。
㈣ 一念之欲不能制,而祸流于滔天是什么意思
一念之欲不能制,而祸流于滔天:(如果)不能制止一时的欲念,就会酿成天大的祸患。
PS:“一念之欲不能制,而祸流于滔天”这句话是告诫人们,要有自制力,控制自己心底的邪欲,否则就可能造成极大的祸患,后悔莫及。
㈤ 写一篇社会观察论文,就社会热点问题中有关道德与法律问题
写作思路:言之有序,条理要清楚。根据所述时间选择合理的顺序来安排材料。一般叙事顺叙、倒叙和插叙三种。详略得当,突出重点。一般事件的材料有主次之分,能体现文章中心的材料是主要材料,这部分要详写,次要内容可略写或不写,主次分明,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法律是道德的底线。
人与人之间会因为各种原因产生各种各样的纠纷,相应道德和法律也会随之产生。不管是道德还是法律,共同目的就是规范人的某种行为,从根本上解决一些冲突问题,来达到最终目标。道德问题的解决方法一般是提倡或者谴责;法律却是强制的、无情的,只要你触犯了法律,就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因为道德的没有法律的强制性,有很多人以为只要不触法干什么都可以,只要法律不要道德了,这是大错特错的,因为法律是道德的底线,它和道德没有严格的划清界限,是冰与水的关系。如果我们不在道德上严格要求自己,在日常中不注意提高学识修养,就有可能触犯法律,滑向深渊。
错与对只是一念之差,守法与犯罪也只是一步相隔。古人云:“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一个意念可能导致你犯罪,一个想法可能会让你一生流泪。有多少人平日不注重修养,事到临头常因一时冲动,一句话可能导致大打出手,一个动作导致车毁人亡。
网络上有段视频,在高速路上的斗车,一辆越野车一直在前面别着一辆轿车,不让它超越自己,后来轿车找了个空挡冲到了越野车前面,两车相撞直接滚到右侧的大卡车下面,人车具毁。看后深刻反思,其实开始时才多大点事,就是因为两个司机赌气,谁都没有在道德修养上严格要求自己,结果冲动起来,结果酿成大祸。既然冲动是魔鬼,那就应当从日常的点滴小事做起,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当冲动来袭时,我们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我们中学生是当代青少年的一个重要群体,是未来的栋梁。我们的道德法律意识如何将对实施依法治国、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有着及其重要的影响。
我们要遵纪守法,就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从保证每一节课的纪律开始,做到严格自律,养成自我约束的好习惯。我们还要努力学法、知法、守法、用法,增强个人的道德法律意识。
注重道德的法制社会是和谐的。让我们携起手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加强道德法制观念,描绘更加美好的明天!
㈥ 张子强绑架李嘉诚儿子,交赎金时李嘉诚给他两个建议,后来怎样了
人而好善,福虽未至,祸其远矣。”向善不一定能够立刻得到福报,但是却可避免灾祸跟随。劝谏世人向善的话语如此般甚多,有些人懂了,有些人却还未懂。一念之祸酿成的悲剧每天都在重复上演。曾经发生的悲剧亦是数不胜数。
在影视剧的分类中,刑侦题材的剧本向来独树一帜,其惊险悬疑的特点往往引人注目。“刑侦一号案”这部作品曾经引得很多人关注,其原因不仅是由于故事性好,更主要的是因为这部作品是根据真实案件改编而成的。这部剧有一个别名,为“末路”,其实笔者认为这一名字更为贴切,“走向歹徒的身份便是走向了末路”。
很多人都知道白宝山是其中最大的“恶徒”,手中染上了许多人的鲜血。而在这个人的身边总是跟随着一个女人——谢玉敏。她全程未沾染鲜血,却也是十足的“凶手”,可怜也可恨。不过,这始终是影视作品刻画的形象。真实的“谢玉敏”名为谢宗芬,她的过往与现状亦是一篇令人唏嘘的故事。
06尾声
22年前的一场大案,看似是几个人犯下的恶行。然而,事实上这不仅仅是“罪恶”的真实写照,在案件的背后,还有许多个无辜受难的家庭,他们遭受的苦难更加的痛彻心扉。几个人和十几个家庭,却因为一个“恶”字将他们画上等号,“作恶”带来的伤害太大了。
为什么我们的观念中总要劝人向善,正是因为“恶”的后果我们无法轻易承受。生而为人,我们还是要多多反省,多明事理。每个人的一生都会有恶意滋生的时候,然而,每当站在阳光与阴影之间的时候,记得莫要急于行走,先看一看阳光下的温度和风景。
㈦ 关于佛教的因果报应问题
因果报应遵循哪些定律?
佛典中所说的因果报应,遵循的是因果律,大略包含5个定律:
一、善恶业因必生同类果报
亦即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不可能杂乱,也不可能有因无果或有果无因。
不管人们是否相信,因果报应的铁律都是宇宙和生命现象的基本规律。众生所造的业必定遵循这不变法则,同类因必生同类果报,善业必生善报,恶业必生恶报,善恶杂造业(黑白业)必生善恶夹杂果报,有漏业必生有漏果报,无漏业必生无漏果报……无有错谬,丝毫不爽。
善恶因果,主要依众生的相互关系而建立。对他人于自己之损益恩怨施以报偿,是一种本性。这种本性相似于“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物理定律。“业”有不可思议的巨大力量,称为“业力”,为佛经所说世间四种不可思议力(佛力、神通力、龙力、业力)之一。四种不思议中,神通力、龙力都没有业力大,佛家说:“神通敌不过业力”。在业力面前,多大的神通也会失效。《南传弥兰陀王问经》载:弥兰陀王问神通与业力之不可思议孰为大,龙军罗汉答道:“于此不可思议中,业之成熟力非常猛烈及更强大。”就是佛力,尚不能随意卒消定业。只要身在众生生死界,造了善恶业,便无法摆脱所造业力的束缚,无处逃避善恶业果报的追逐。
有一个故事:有四个仙人,各各神通自在,以天眼看见将受恶报而死,力图以乃尽其所能,上天入地,赴雪山,入海底,结果仍无法摆脱如影随形般的业报(见《增一阿含经》卷二三等)。善恶业必生同类果报,还意味着:一个人若既行善又作恶,则其善恶各自生果报,不可能互相抵消,不可能用行善的方法消灭恶业之恶报,而恶业再大,也不能消灭起所作善业的善报。《佛说未曾有因缘经》卷下佛言:
“夫人修福,不与罪合,不共和故,要须方便,令得灭罪。”
谓善恶各有其果报,不相混合,若要消灭恶业罪报,必须用能消灭恶报的方法(修学智慧等)。
二、自作自受,不由于他
众生既然以自我为中心而造业,有一个造业的“俗我”,其所造业的果报,按因果决定不杂乱等缘起义,只能由造业主体的相续变化来承受果报。而众生现在所承受的业报,必定是自己前生宿世的业力所感。就象饮食睡眠,不能由别人替代,就是至亲如父母子女,也不能互相承受业报,只能是自作自受,不必怨天尤人。《泥犁经》载佛言:“父作不善,子不代受,子作不善,父不代受,善自获福,恶自受殃。”
《无量寿经》佛告诫世人:“天地之间,五道分明,善恶报应,祸福相承,身自当之,无谁代者。”
三、业因多类,果报五种
众生所造能生必然果报的业,从作为生果之因的角度,佛典作了二因、三因、六因、十因等多种分类。
二因:贪淫等多作则淫欲愈益增长,如渴饮咸水,愈饮愈渴,这样的业因叫做“习因”或“同类因”。善恶业因能生后世的果报,这样的业因叫做“报因”或“异熟因”(异时异地而成熟)。
三因:生因(异熟因)、习因、依因(识等之所依)。
六因:见《俱舍论》。能助成或不障碍果报出生的业因叫做“能作因”;互相依存而生果的业因叫做“俱有因”;能出生同类果报的业因叫做“同类因”;同时相应而生的业因叫做“相应因”;无明、身见、邪见、见取见、疑等能遍生一切烦恼惑业的业因叫做“遍行因”;有漏善恶无记业能生来世成熟于五道中的果报,这叫做“异熟因”。
十因:见《瑜伽师地论》卷五。随说因、观待因、牵引因、生起因、摄受因、引发因、定异因、同事因、相违因、不相违因。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引发、相违、不相违三因。引发因,谓三界有漏的善业不但能引发自界的有漏和无漏善业,还能引发其余二界的有漏无漏善果,如多行好事容易坐禅入定,这当属间接引发;所以很多的佛教修行者都把行善作为修行的助行来做,这是很有道理的。反过来看,有的人长期静坐也不能入定,正是缺乏善因的引发。相违因与不相违因说明:果报将生时,若有障碍之缘现前阻挡,便暂不得生。
诸种业因出生的果报,有五种:
1、现法果(或士用果)。指当前现世就可得实际的果报,如世俗的学习及经济活动等,现世便得到果报利益。《瑜伽师地论》卷九说两种极重的善业和五种极重的恶业必得现法果报:极重善业指于佛法僧正信、正解,以佛法为指导作大善行,能于现世获得福寿安乐等果报;五种极重的恶业指五无间罪——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含劫夺僧寺财产和诽谤大乘佛法)等,得现世恶报。
2、等流果。就是同类因果相续,有如同一河水相续而流。如杀生者喜杀,修禅者喜清净,布施者仁慈等。
3、异熟果。果报成熟于来生后世,使人流转于六道。佛经说人一日一夜有八万四千念,每一念都可能牵引出一生乃至多生的异熟果。人一生多造无数业,死后如何受异熟果呢?《阿毗达摩杂集论.决择谛品》中回答说:
“重者先熟,或将死时现在前者,或先数习者,或最初所引者,彼异熟先熟。”
谓极重业、临死时现前的业(近死业、临终业)、一生常作成习的业(习惯业)和宿世积累但未生果报而于临终、死后最先成熟的业(累计业、储备业)四种业,决定死后最先受的异熟果,亦即决定死后的去向。四种业中数极重业与临终业对决定死后去向来说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业道经》云:“业道如秤,重者先牵。”佛书有云:“临终片刻,能胜多时。”
4、增上果。指主体的业行对其生存环境发生的作用。佛法认为众生的生存环境——包括地域、时代、气候、物产、人缘等条件都是众生业力所感,为业报的一部分,与主体“正报”相应,称“依报”。行善,会感得好的生存环境,生于富强文明之邦;作恶业,会招致不好的生存环境。《增一阿含经》卷四三佛说十恶而导致十种“外物衰耗”。《业报差别经》佛言:
“若有众生于十恶业多修习故,感诸外物悉不具足。”
5、与他增上果。指一众生所作的业对他的亲属、他周围的人乃至社会所产生的影响,如常言“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一人犯罪,则全家人脸上无光。众生,尤其人类,是社会性的存在,生活于众人、社会、自然界乃至动物界的缘起关系中,互相关联,按五果中的增上果、与他增上果二义,则一人所造业的果报,可波及于他的生活环境(社会、自然界),而众人共同造的业(共业),则感得众人共同依止享用的或好或坏的生存环境。按此,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贫富强弱、先进落后、文明程度、社会秩序、社会心理氛围、生存环境等,是这个社会群体所共造业的果报,由社会群体“自作自受”。
四、果依众缘,报通三世
业因虽然必定生果,但“因”仅为缘起果报诸条件中最重要的一种,尚须待必要的一切条件齐备,才能生出果报。按《中论》等说,缘起一个现象的条件,有因缘(因)、所缘缘(外境)、增上缘(起关键作用的其它条件)、等无间缘(因果相续中间没有停顿)四种缘。
具伦理、社会性的业因出生果报,须视造业主体和业所作用的对象之间的因缘际遇等而决定,有一种条件不具备,便不得生果,就象植物的种子,不一定即刻便能落地发芽,要等到一定的时候,具备适宜的温度、湿度、土壤、光照等条件时,才会发芽、生长、开花、结果。
众生所造业的果报,也未必都能现前或今生现世便能见到,也许要经历长时或到来生乃至极久远的后世才能成熟。业力果报,要从整个生死轮回的漫长过程去观察,不能仅局限于眼前和今生。
按佛经说,业因之果报,按其成熟的时间,分成三种报应形式:
一是现报(现世报),果报在现前、今生便会成熟,这在生活中是大量存在的,如学习工作,现前便见成效(士用果);信修佛法,不久便身心获益;犯罪违法,先前便遭法律制裁、众人唾弃等。《中阿含经》卷五三《痴慧地经》佛言:造恶业者,现前身心要受被人责骂、蔑视、抛弃,受国法处罚及临死时畏惧堕入恶道等三种忧苦,而行善者则现前受被人尊重、无所畏惧、坦然善终三种喜乐。
二是生报,今生造业,来生受报,而今生所受果报的因,自然要追溯于前世了。佛经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这主要指异熟因、异熟果而言。异熟果,当指生来既定、不容自己选择的诸条件,如所生的时代、地域、家庭,天生的身体、容貌、智力、性格等禀赋。
《瑜伽师地论》卷七言:“或有诸业,唯用宿作(宿世所造业)为因,犹如有一自业增上力故,生诸恶趣及贫苦家。”
谓生诸恶趣及贫苦家庭等异熟果报,唯由前世的业决定。
三是后报,谓今生或宿世所造的某些业,由于诸缘未具,要在多生后世,乃至极为久远的未来,才会诸缘齐备,果报成熟。但不管受后报的时间多长,即使长到多劫之后,只要已经种下业因种子,便会出生果报,没有不受报的道理。《大宝积经.入胎藏会》有偈子说:
“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法句经》偈云:“妖孽见福,其恶未熟,至其恶熟,自受罪酷;祯祥见祸,其善未熟,至其善熟,必受其福。”
《大般涅盘经》卷九说,人间虽然不乏“作恶不即受” 的现象,然而“如乳即成酪”,总有果报成熟的一天,犹如灰覆火上,似乎无火,愚痴之人贸然踏过,只会招致烧足之祸。不能因为只看到社会上有好人受罪、恶人享福的现象,便轻易说善恶无报。好人受罪,受的是他前世所作恶业的果报;坏人享福,享的是他前世所作善业的果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不到”。“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
佛学还分众生所造业为定业、不定业两种。定业,谓果报已经决定,难以转变。《大般涅盘经》卷三一解释说:
“若定心作善恶等业,作已深生信心欢喜,若发誓愿供养三宝,是名定业。”
定业,指以决定心、深重心所造的重业,作后没有后悔,其善者如发愿供养佛法僧等,其恶者如五无间业、杀人等。定业的报应,又分三种:一种报定,肯定会有果报;二者时定,受报的时间已成定数;三者报定而时不定,要等到时机成熟才受定报。除定业外,其它非以决定心作,作后反悔改正者,属不定业,不一定必受果报。《优婆塞戒经.业品》就定不定,分业为四种:
“一者时定果报不定,二者报定时不必定,三者时定果报亦定,四者时果二俱不定。”
当然,不定业之不定,只是所说业的力弱,或有可能因其它强大障缘而难得生果,如植物种子成熟得不太好,或有可能会被破坏,便不一定能发芽生长,并不意味业因无报。
五、业由心生,转消有道
这是因果律的第五条定律,说的是若依佛法看破业之本质的智慧,则已造有漏业可以转变,业力可以摆脱,这是佛教因果说的真谛所在。若仅见及前四条业必生果的属于世俗谛的法则,而未见及于此,则失去了佛法的神髓。《华严经》所载佛言甚至说:
“以我所说世间正见、顺生死理、业缘果报可戏论法为上智慧,是人则为毁谤如来及如来法!”
《大般涅盘经》卷三一佛言,谓认为诸业定得报者,“当知是人非我弟子,是魔眷属!”为什么?因为若一切业皆须受报,“则不得有修习梵行、解脱涅盘”。
宗喀巴大师《显密修行次第科颂》云:“因果若决定,众生不成佛。”如果业力因果决定不可转、消,则一切众生自无始以来造业无量,只能业果相续、生死不休,不可能摆脱业力之束缚,至多是行善生于人天,报尽还堕,岂有横渡生死之流、到达涅盘彼岸的可能性?何况因果报应,并非佛家孤发独明,是婆罗门教等也都宣扬的世间学说,非佛家独有的、核心的出世间之说,以此为最上真理,当然是贬低了佛法,要被斥为谤佛谤法了。因此,佛典中多处宣说:业报可转,并非决定。《大般涅盘经》卷三一佛言:
“非一切业悉定得果,虽不定得,亦非不得。”
“当知作业有定得果,不定得果,或有重业可得作轻,或有轻业可得作重。”
有智之人以智慧力,能令地狱极重之业现世轻受,愚痴之人则令现世轻业地狱重受。而且:“一切众生不定业多,决定业少,以是义故,有修习道,修习道故,决定重业可使轻受,不定之业非生受报。”
龙树菩萨《十住毗婆沙论》中说:具有大智慧大福德者,虽然作恶,能“不令堕地狱,现身而轻受。”比如佛经中所讲一位名鸯掘魔罗的外道,杀过许多人,有曾想谋害生母和佛,罪大恶极,堕地狱无疑了,然而竟闻佛说法,得大智慧,悔过修行,现身证阿罗汉果。
宗喀巴大师《菩提道次第广论》卷三说:佛经和戒律中说“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是对缺乏佛法之智慧、不知消转业报之道者而言,若有大智慧,得佛法转消业报之道,“则虽定当受果,亦能清净。”这是《小品般若经释》中所说。
转变乃至消灭已造业之恶报,唯靠如实彻了业报真实本性的智慧,由依佛法修道。经中把依佛法智慧修道可转变、消灭恶业果报,比喻为能治百病的妙药“阿伽陀药”和一种据说一擂便能消除诸毒的“除毒鼓”。
业报为什么可依智慧而消而转?首先,若以智慧掌握因果法则,则可利用因果律“果需众缘”方能出生的定律,创造条件阻碍业果的出生,便可转移业报。现代高僧太虚大师《真现实论》说:
“虽佛亦不能超越及改变于因果律,然若了知于因果律,则能创造善业,和集善缘,生于善果。因不值缘终不生果,故因亦非必能生果。或远其助缘,或别造强因,借可使此因之果暂不生起,或终不生起。”
如人因前世杀生业报,命中本应遭遇车祸夭折,若特别注意乘车安全(远其助缘),依佛法发菩提心,努力护生、放生(别造强因),便能延寿乃至长寿。
其次,依佛法的智慧观察,则业、因果缘起无自性,本性是空,空故可转,就象一张白纸好随意图画。如果业有其不改变的自性,那便没有可消可转的道理了。而且,业由心造,心之为物,在佛家看来是世间最为灵妙、最不可思议、力量最大者,业力虽大,虽不可思议,但不及心力之不可思议。心,无形无相,却具有创造一切的奇妙能力,潜具诸多不可思议的功能、智慧。《禅经》中说,地火水风四大元素中,水的力量大于地,火的力量大于水,风的力量大于火,比风更为轻巧无形的心,其力量大于风。心力虽大,心性本空,与本性空相契合的智慧心,即是真实、绝对,超越时空,不生不灭,超越了因缘生灭的因果界,具有消融一切的巨大力量。《永嘉证道歌》说:
“证实相,无人法,刹那灭却阿鼻业。”
还有,已证实相的佛菩萨,依实相成就了转、消众生业报的巨大能力,众生依虔诚信心的净因,通过礼拜、供养、诵经、持咒、念佛、忏悔等修行,仰仗佛菩萨的“加持”作强大增上缘,也能转、消恶业果报。关于业随心转的道理,清代彻悟禅师语录中的论述颇为精辟:
“业由心造,业随心转。心不能转业,则为业缚;业不随心转,则能缚心。前境来报,皆有一定,以业能缚心故。唯心所现故,前境来报,皆无一定,以心能转业故。若人正当业能缚心、前境来报一定之时,而忽发广大心,修真实行,心与佛合,心与道合,则心能转业,前境来报,定而不定;又心能转业,前境来报不定之时,而大心忽退,实行有亏,则业缚心,即前境来报,不定而定。”
佛典中不但说转、消业报之理,而且设计有多种转、消业果之道的具体操作方法,《菩提道次第略论》卷三总结大乘所说清净业障罪报之法为依四种力:
1、依能破力,指忏悔。佛经中多处讲,内心对所犯过错深自忏悔,决心悔改,具有消灭罪障、转变身心的强大力量。《增一阿含经.马血天子品》载佛言:
“人作极恶行,悔过转微薄,日悔无懈怠,罪根永已拔。”
《金光明经》卷二说:
“千秋所作极重恶业,若能至心一忏悔者,如是重罪,皆悉消灭。”
《四十二章经》忏悔灭罪如有病出汗,渐至痊愈。
《大集经》比喻忏悔灭罪如“百年垢衣,一日而浣,可得鲜净”。
佛教诸乘诸宗,都以忏悔业障为佛弟子修行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列为修行者的日课之一。忏悔又分事忏、理忏。
事忏,是在众僧或佛像或自己伤害的人之前,诚恳坦白发露过错,表示悔过,“所未作者,更不敢作,已作之业,不敢覆藏。”(《金光明经》卷二)。
大乘《观普贤菩萨行法经》说观想专表忏悔灭罪的普贤菩萨而忏悔之法。汉传佛教界依经编有多种忏悔的仪轨,如《法华忏法》、《金光明忏法》、《药师忏法》、《华严忏法》、《礼念弥陀道场忏法》、《梁皇宝忏》、《慈悲水忏》、《大悲忏》等,以供佛弟子依法修忏悔。密乘则主要观想密法总管、普贤菩萨的秘密身金刚萨多,诵念其“百字名”(咒语)而忏悔,这被列为密乘修行者必修的“四加行”之一。事忏忏至罪障消除,有严格标志,称“见罪净相”。依《准提陀罗尼经》所说,见罪净相有看见或梦见佛菩萨、光明,或梦见听闻佛法,吐恶食,或吐或饮乳及酪,或梦见日月、空行母、猛火、水牛、黑色人、僧尼、乳树、象、牛王、山、狮子座、微妙宫殿及飞行上升等。
理忏,又名“实相忏悔”、“无相忏悔”,即依佛法真理,观业从心起,由自心妄想而生,妄想依缘而生,即生即灭,无实自性,本来是空,如空中风,无所依止。《观普贤菩萨行法经》偈云:
“一切业障海,皆从妄想生,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众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
这种理忏,因与绝对真理——本来空性相契合,故消灭罪障恶业的力量比事忏更大。
2、对治现行力。即修佛教所说种种能对治业障的法门,如读诵大乘经,观空、无我,持诵有消业力用的真言密咒,及以虔敬心、忏悔心塑画佛像、供养佛和佛塔,礼佛、持念佛菩萨名号等。
多种大乘、密乘经典中,都盛说此类修行能消业灭罪。如《观普贤菩萨行法经》说若昼夜六时礼十方佛,诵大乘经、思第一义甚深空法,“一弹指顷,除却百万亿阿僧祗劫生死之罪。”
《金刚经》说诵持该经能转后世重罪为现世受人轻贱的轻报。《观无量寿经》说临终者至心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一声,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观想佛的形相、净土等也皆灭罪无量。《大悲心陀罗尼经》说供养观世音菩萨并专称其名号,“得无量福,灭无量罪,命终往生阿弥陀佛国”,持诵此菩萨“大悲咒”,一宿满七遍,“除灭身中百千万亿劫生死重罪”,甚至接触从虔诵此咒者身边吹过的风,也“一切重障恶业,并皆灭尽,更不受三恶道报,常生佛前”,然“唯除一事:于咒生疑者”。
密乘经典中此类说法比比皆是,多数佛菩萨真言皆被说为有消罪灭障之效。这类灭罪法门的神力,来自佛菩萨与真实相应的誓愿和历劫修行所成就的功德,与众生虔诚敬仰心、忏悔心的清净心力之因缘和合。
3、遮止力。指严格遵守以“防非止恶”为旨的佛教戒律,谨言慎行,不作诸恶,奉行诸善,以实际行动证明已痛改前非,洗心革面重新做人了。
4、依止力。指皈依佛法僧三宝,发普度、普利一切众生的“菩提心”,依靠三宝的巨大法力和菩提心的强大愿力为殊胜增上缘,自能起到消罪灭障的作用。
虽说恶业罪障可以依以上种种法门,随心转、消,但是否转、消,须具严格条件。如前所述,事忏须修到“见相”,方算见效;理忏则须修至明心见性,与空性真实相契,《永嘉证道歌》曰:
“了则业障本来空,未了应须还宿债。”
了,指明了自心佛性,证见空的本面,其境界相当高深,非可轻易达到。若不能“了”,那就还得受因果律制约,偿还宿世所欠的债。可消可转之业,主要指非决定心作、作已有悔的“不定业”。《优婆塞戒经.业品》说:
“若时不定果报不定,是业可转,或果报定应后受者,是业可转现在受之。”
没有说过重大定业可以不受。佛典中说,以佛力之大,亦难卒灭定业,但也非绝对不可灭,只不过消灭转移的因缘难具罢了。智者大师《法华文句》卷十说:“若其机感厚,定业亦能转。”肯定深厚的非常机缘和大感应,可以转、消定业。
至于佛教所设各种忏悔灭罪法,虽可奏效,但经论中还是强调作了恶业之后忏悔而净,与注意防护不作恶业之清净,两者大有区别。
《瑜伽师地论.菩萨地》说,若破犯杀、盗、淫、妄(语)的“根本戒”(性戒),虽然可以通过深重忏悔灭罪后,重新受戒,但障碍现生证入菩萨初地。
只有皈依佛教、受佛教戒以前所造的重大恶业能忏悔而净,皈依受戒后所造的重业难以忏除。僧尼戒条规定,同性恋等重大恶业是不可忏悔(僧团不接受其悔,非驱逐不可)的。这就避免了业可转消说可能产生的“今天先尽情作恶,明天再忏悔念经持咒以消灭恶报”等副作用。
附录:野孤禅”公案
中国禅宗门下,流传着一则著名的“野孤禅”公案(参禅故事),讲的便是业报是否转可消的教理。故事说:禅宗六祖慧能三传弟子百丈怀海禅师,每日上堂,见常有一不认识的老人听他说法,听毕随众僧散去。有一天,众僧散去后,老人独自留下来,百丈乃问:“站在那里还不走的是什么人?”老人回答:“我于过去迦叶佛出世时,曾住此山为大禅师,有学禅者请教:‘大修行的人还会落于因果(被因果律束缚)吗?’我答:‘不落因果。’因为答错,遭受恶报,堕为野狐,已经五百生,今请大和尚代作一正确答案。”百丈说:“你只管问。”老人便问:“大修行的人还落因也未?”百丈答:“不昧因果。”老人于言下大悟,告辞说:“金也脱野狐身,住在山后,请求能按葬送亡僧的仪式烧送。”百丈乃命维那师(掌管僧众秩序的僧职)敲钟召集僧众,斋饭后率大家去后山葬送亡僧,果然在后山发现一只死狐狸(见《古尊宿语录》卷一等)。
迦叶佛(释伽牟尼以前出世的佛)时的一位大禅师,因为答徒众所问,一字之差,修行一世,竟然落得个百生堕为野狐的下场,此事的确发人深省。这禅师答错的,正是佛法中关于业报因果的重大理论问题:依佛法修行,究竟能否超越因果律,不受业力果报的束缚?禅师的答案,究竟错在哪里?如果说他答错了,那么慧能高徒永嘉玄觉禅师说“证实相,无人法,刹那灭却阿鼻业”,岂非更错?
依佛法义理,因果律,从世俗谛的角度来讲,是铁的自然规律,只能从遵遁中获得自由,不得随意超越。经传载释迦牟尼在成佛后,还曾因过去世的宿世,受“金枪马麦”(被木片伤足、施主忘记供食而屈尊食用马料)之报,佛神通第一的高足摩诃目犍连和禅宗西天第二十四祖狮子尊者等,尽管已证阿罗汉,仍因酬偿宿世所欠人命,被人打死、杀死。说明业报不是那么好超越。《优婆塞戒经》说,依佛法修行,只有修到阿那含果(第三果)和阿罗汉果,才能转应后世重受的欲界重业果报,在现世提前受报或从轻受报,轻业不受,不是一修行便可转、消业报。说大修行人不落因果,笼统肯定因果律可超越,忽略了可转、消宿业的条件,未能将真、俗二谛统一(依业空故必有因果报应),堕于“恶取空”的边见、断见,会起使人纵心放任、不勤苦修行的负面教化作用,令学人智眼不明,造下了宣扬邪见的恶业,因此应堕于畜生道,受痴暗无智之报。然毕竟善根不浅,五百世后,得遇百丈禅师说法,当下解脱。百丈回答“不昧因果”,与“不落因果”虽然只一字之差,但这个“昧”字非常关键,肯定因果律不可超越,只能如实认识,“不昧”,与常人的“不明”有别,意谓对前因后果及因果本空的性质看得清清楚楚,如大珠慧海禅师所说,“现前心通,前后生事犹如对见”(《传灯录》卷二八)。据说摩诃目犍连、狮子尊者,不是不知宿业果报,而是以神通智慧看清楚了,才主动找上宿世怨家债主的门,去痛痛快快地接受被杀之报。
至于永嘉玄觉禅师《证道歌》所说的“刹那灭去阿鼻业”、“了则业障本来空”,是从真谛的角度,肯定证会实相(空性)有消灭阿鼻地狱重业的巨大力量,这完全符合佛教教义。按大小乘所说修道阶位,修行者观修实相,当达见道前“四加行位”的第二位“忍位”时,便已转、消重业,不堕恶道,继而入见道位以上,便永断恶道之因,再也不会堕入地狱等恶道了。禅宗说的“证实相”与“了”,一般指见道,那当然已消灭了阿鼻地狱重业,若未达“了”,对不起,那还是得遵循因果律安排,去偿还宿债。 (小乘以八忍八智之十六心为见道,因十六心是初生无漏智照见真谛理之位。大乘的菩萨,则于初僧只之终,终四善根之加行,而顿断分别起之烦恼所知二障,叫做见道)
“野狐禅”公案因而被禅门重视,用以憼惩未得真“了”而无视因果业报的假开悟者,以后又被人加以引申,变成了对未得真正了悟的“狂禅”之贬称。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show1_15411.htm)
㈧ 22年前白宝山女友谢宗芬获罪入狱,2005年出狱后,她去哪儿了
人而好善,福虽未至,祸其远矣。”向善不一定能够立刻得到福报,但是却可避免灾祸跟随。劝谏世人向善的话语如此般甚多,有些人懂了,有些人却还未懂。一念之祸酿成的悲剧每天都在重复上演。曾经发生的悲剧亦是数不胜数。
在影视剧的分类中,刑侦题材的剧本向来独树一帜,其惊险悬疑的特点往往引人注目。“刑侦一号案”这部作品曾经引得很多人关注,其原因不仅是由于故事性好,更主要的是因为这部作品是根据真实案件改编而成的。这部剧有一个别名,为“末路”,其实笔者认为这一名字更为贴切,“走向歹徒的身份便是走向了末路”。
很多人都知道白宝山是其中最大的“恶徒”,手中染上了许多人的鲜血。而在这个人的身边总是跟随着一个女人——谢玉敏。她全程未沾染鲜血,却也是十足的“凶手”,可怜也可恨。不过,这始终是影视作品刻画的形象。真实的“谢玉敏”名为谢宗芬,她的过往与现状亦是一篇令人唏嘘的故事。
06尾声
22年前的一场大案,看似是几个人犯下的恶行。然而,事实上这不仅仅是“罪恶”的真实写照,在案件的背后,还有许多个无辜受难的家庭,他们遭受的苦难更加的痛彻心扉。几个人和十几个家庭,却因为一个“恶”字将他们画上等号,“作恶”带来的伤害太大了。
为什么我们的观念中总要劝人向善,正是因为“恶”的后果我们无法轻易承受。生而为人,我们还是要多多反省,多明事理。每个人的一生都会有恶意滋生的时候,然而,每当站在阳光与阴影之间的时候,记得莫要急于行走,先看一看阳光下的温度和风景。
㈨ 海天盛筵的最新资讯
海天盛筵女主被抓
10月8日,CCTV12社会与法频道《一线:一念之祸》播出的警方破获网络卖淫案件,涉及到“海天盛筵”外围女孙静雅。孙静雅在南京被山东警方抓获,涉嫌卖淫及组织卖淫,被曝2013年陪人睡三天赚了60万。警方调查发现,该案件涉及的一些犯罪嫌疑人,其中不乏高学历者,也不乏一些知名企业的高管。
三亚市政府2015年11月17日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从11月19日至12月16日,三亚将接连举办第65届世界小姐总决赛、第六届海天盛筵中国游艇、公务机及时尚生活方式展和第十届三亚国际热带兰花博会等三大国际性赛事和会展活动。三亚市常务副市长岳进表示,将突出三大活动的公益性,弘扬正能量。
2015年第六届海天盛筵中国游艇、公务机及时尚生活方式展将于11月27日—11月30日在三亚举行。本届展会主题为:“梦想·艺术·生活”,目前已正式签约的参展品牌已有110个,其中包括世界知名游艇集团在内的30多个游艇品牌、10个公务机品牌及40个国际一线顶级时尚生活方式类品牌,参展品牌数量是历年之最。
㈩ CCTV-12播过哪些心思缜密或离奇的真实犯罪故事
#你我身边的诡异事件#知乎上有人问CCTV-12(央视社会与法频道)播出过哪些心思缜密或离奇的真实犯罪故事?然后下面噼里啪啦一堆人回答,其中答主北风说的那五个案件,堪称是经典代表:案中案、卖茭白老人之死、残酷青春、仇人、法医与怨灵??
1、案中案
警方接到报案,一青年女子坠落公园湖中。经现场打捞,发现女子系骑电动车冲出桥面后溺水死亡。警方本拟做意外死亡结案,但是该女子的家属情绪激动,认为不可能是意外。于是警方开始调查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
这名女子结婚大半年了,刚刚买了一辆电动车,出门前告知丈夫A要去练车。外出这段时间中和丈夫有过多次微信交流。丈夫A曾在微信中提醒妻子B注意安全早点回家。事情的诡异之处在于,妻子B溺水死亡的地点距离她所居住的小区有5公里远,这明显超出了“练车”应有的范围,同时“练车”都会选择空旷的地点,不可能去公园这种障碍物很多的地方。
警方首先怀疑丈夫,但经调查丈夫A并无犯罪时间,所以排除了丈夫杀人的可能性。同时警方做了现场模拟,测试了电动车行驶状态下坠落后距离桥面的距离,发现电动车的确是在行驶状态下坠桥的。同时经尸检发现妻子腹中有水藻等物,可以证明是溺水身亡。
于是警方仍然倾向于这是一起意外事故。但家属坚持认为疑点还在,这里面大有蹊跷,不同意结案。于是警方进一步侦查发现妻子与另外一个人C存在暧昧关系。C是丈夫的发小,一度没有地方居住,于是这对夫妻接纳C在他们家居住了半年。于是警方对C展开密集调查,发现C在案发时无法说清去向,很可能就是和B在一起,于是传讯了C。
一进公安局,C倒是大大方方的承认说当时是和B在一起,当时两个人在搞婚外情。B驮着他行驶在桥上时由于B技术不熟,掉到了湖里。C一时慌张,自己游到湖边逃命去了,没想到B竟因此丧命。因为是婚外情所以C没敢报警。
案件到此为止貌似侦查清楚了,妻子B的奇怪行为也可以得到解释,C好像也没犯大罪。依然是个意外事故的结论。但这时候又有一拨人前来报案了!
这回的报案人是保险公司。因为丈夫A持保单要求保险公司赔付300万元的人身意外险。保险公司拒绝理赔,并希望警方再次严格调查。于是警方再次补充侦查,重新审视各项物证。发现妻子B的鞋底有淤泥,怀疑B曾经在湖中站起来过,返回湖中再次调查,发现湖中的水深并不深,如果稍加挣扎B完全可能不被溺死。A与C的犯罪嫌疑骤然上升。经过审讯C首先崩溃,交代了犯罪事实。
A是生意人,但是已经到了破产边缘,一直在假装有钱苦苦支撑。A曾经有一个打离婚的前妻,为了扭转现状A计划给他的前妻买完保险后害死前妻,骗取保险金。但没想到前妻察觉到不妙,及时和他离婚了。这样骗取保险金的计划就泡汤了。于是A物色了B,假装有钱和B闪婚,然后计划编个圈套害死B,诈取保险金。
于是他想到了发小C,先让C住进来,然后自己假装加班和出差,创造机会让发小C勾引B,然后再想用什么法子害死B比较好。经过日常接触,丈夫A发现妻子B不会游泳,于是设计了这么一个圈套,让C约妻子B出门,给自己留下无犯罪时间的证明,再由C开车冲入湖中,淹死妻子B。然后会游泳的C从容游走。哪怕被警方发现C的存在,也可推脱为意外事故。没想到:
1、家属和保险公司不依不饶
2、计划执行中出了问题,湖水比想象中的浅,于是C惊讶的发现B扑腾了一阵后站起来了??起来了??来了??了,C惊恐之余,把B的脑袋按入湖中,活活憋死了B。在挣扎中妻子B的鞋底带上了淤泥。
设计圈套的A和执行犯罪计划的C都被逮捕了。――看起来是个文弱书生的丈夫A每天午夜时分盯着枕边人B,并在脑海中一遍又一遍的计划如何杀死她。丈夫A的心理活动真是细思极恐。
2、卖茭白老人之死
有一个老人A每天天不亮都要开着电动三轮车从村子出发去市场卖茭白,结果有一天他的三轮车被一根挂在马路间的绳子绊住、挂翻、掉到路边沟里摔死了。
警方据此展开调查:
首先路口本来应该有录像,结果经检查监控线路被人为破坏了。因为监控线路很隐蔽,一般人不仔细观察不会发现,于是怀疑是本地人作案。警方非常高兴,认为这明显是针对这个A的蓄意谋杀,这种案子只要排查A的社会关系找到仇人就能解决。但经反复调查发现,A一向与人为善,邻里之间也是有口皆碑,不可能与人结下死仇。找了半天只发现两个犯罪嫌疑人分别是同村的老人B和中年人C。
因为老人A是本村茭白第一大户,老人B是本村茭白第二大户,两者在菜市场是竞争关系,同时B人缘不怎么样和A有过争吵。中年人C则是因为出门很早有犯罪时间,但是他和A没有任何私人恩怨。相反A还帮助过C。
根据蓄意仇杀的判断,警方加大了对B的排查力度,结果发现B的确有些可疑。B称他当天没走平时常走的大路(就是车祸现场),而是改走了另一条小路。警方当然不会觉得这是一个巧合,于是加大了调查力度进一步搜集证据,可是找了半天根本找不到B的犯罪证据。于是返回来继续讯问B,到底是真么回事?
B说,他平时出于竞争需要,都会比A早起,第一个出村卖茭白。但前一天村口修路,导致路面颠簸,他的腰不好怕颠坏了,不敢走大路改走的小路。
警方恍然大悟,怀疑罪犯其实针对的是B!
经过调查,犯罪的是和B有仇的C!C作为本村人了解B的行动规律,于是一大早就在马路上架起绳子,破坏监控录像。打算干掉B,结果阴错阳差,B因为怕疼改了线路,结果A做了替死鬼。
――世上之事阴错阳差,做善事的未必有福报,机缘巧合往往如此。
3、残酷青春
这个故事没什么曲折,只是异常残酷。警方接到报案,云南某宾馆内怀孕的老板娘及幼女被杀。一下子出了三条人命!经调阅录像怀疑是两个年轻人所为,警方立即查找入住登记名单,寻找找出犯罪嫌疑人。在排查了几十名客人的嫌疑后后,一个尚未找到的名字引起了警方注意。于是警方根据登记的名字和证件号,锁定了疑凶。警方高度怀疑这个人就是犯罪嫌疑人。
于是大批军警浩浩荡荡的杀到嫌疑人所在的村庄。村民反映的确很长时间没看到这个人了,警方双眼放光,还等什么,破门而入寻找证据吧!结果破门后,所有人先闻到一股恶臭。原来这个证件的主人,也已经被杀了!凶手借用了死人的名字!
于是警方再度调查,经过种种曲折。警方在江西抓到了犯罪嫌疑人A年仅17岁。然后顺藤摸瓜在深圳的饭馆中抓到了犯罪嫌疑人B,年仅18岁。这是两个斯斯文文戴着眼镜的高中生。
在审讯室,警方问嫌疑人,知道为什么抓你吗?
嫌疑人回答的很干脆:因为杀了7个人??
警方:你说什么?!??
嫌疑人:因为我们杀了7个人。
原来在杀死后面3个人之前,这对少年已经做过两回案子,杀了4个人。原因颇为荒唐,他们觉得自己学习不行,受警匪片影响,打算去沿海拜个老大贩毒。他们觉得黑社会是要投名状的,自己先杀几个人锻炼锻炼胆量,老大一定喜欢他们这种杀过人的。就是因为这么荒诞的原因??
他们杀了7个人,害了8条命。
――这才真叫:一念成佛,一念成魔。4、仇人某当地首富A当街被人击杀,警方介入调查。
根据视频监控显示,死者是在下车时被人突然击杀的,一击得手后犯罪分子骑摩托车扬长而去,并未实行抢劫等行为。警方据此判断为情杀或者仇杀,开始调查遇害者A的社会关系,看谁有作案动机。
经调查,遇害者A之前做工程项目,属于当地一霸,各种拖欠货款,坏事做绝。经警方详细核查,共有300多人有杀人动机??300多人??甚至就连这个人的妻子也被认为有犯罪动机。因为夫妻双方关系紧张正在打离婚,丈夫死后妻子无疑是最大获益人。
因为犯罪嫌疑人太多,所以警方排查很久也没有结果。
于是只好放(fang)长(qi)线了。几年之后公安部要求清网行动,于是继续拿出卷宗审视案件,查访众多嫌疑人现状。这一走访就走访出问题来了,某医生兄弟的举动不同寻常。
这对医生兄弟在当地开了一个诊所,他们家世代从医,在当地祖祖辈辈与人为善、救死扶伤声誉很高。但是正是这么一对颇为正派的兄弟,却雇佣了一个流氓做医院职工,而且此流氓非常嚣张。兄弟两人对他基本有求必应。
警察凭直觉认为有大蹊跷。于是突然对这个流氓进行了抓捕,审讯的同时暗中监控兄弟二人有何举动。没想到警方刚一动作,这兄弟二人就来投案自首了!原来正是他们兄弟筹划的杀人事件。
当初他们家有一个老诊所,是他们的父亲传下来的,富商A看中了这片地,使出种种流氓手段搅扰诊所不许营业。霸占了这对兄弟的祖产(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两兄弟才被纳入300多犯罪嫌疑人)。兄弟两人气不过,于是花大价钱雇佣了流氓,杀死了富商。没想到流氓以此要挟兄弟二人,要吃要喝,已经多年了。
警方听完,也是长长的叹了一口气。
――金刚怒目,菩萨低眉,是邪?非邪?六道轮回。
5、法医与怨灵
这一天,黄浦江东方之珠附近捞出了一个编织袋。因为浸泡时间太久,尸体已经高度腐败,很多人体特征已经模糊。因为时值世博会期间,警方高度紧张。为了搞清死者的个人信息,警方调集多位顶级法医进行解剖,试图获得死者生前信息。负责侦办此案的正是鼎鼎大名的上海市刑侦总队――803。
经解剖发现这是一个20多岁的女子,让警方大吃一惊的是,女子腹腔中还有一个9个月大的男婴!因为编织袋中还有大量日用衣物,警方认定此人死于情杀或仇杀,而且多半与死者怀孕有关。于此同时法医将死者的死亡时间也大致确定了。
为了找到受害人,警方根据法医提供的死亡时间,对上海所有的孕妇进行了排查,逐一确认这些孕妇是否失踪。一共走访了了数千人,但却一无所获。
警方又对黄浦江边所有的租住户进行排查,走访了无数小区。却也找不到任何线索。
耗尽传统侦查手段,却没有丝毫进展,警方只好将胎儿的DNA上传到公安数据库,把它作为最后一点微弱的希望。
几年过去了,外地警察突然打来了电话。表示我们这里有一名犯罪嫌疑人,他的DNA和你们的死者数据高度吻合??
上海警方极为兴奋,直扑外地拘留所,并料定此人必是凶手!警方没想到的是案情还要比这复杂的多。
被抓获的A是个鸭子,他很坦诚的表示自己到过上海,但的确没有杀过人??他在上海通过妈咪嫖过妓仅此而已。警方当然不相信,但经过多方排查,此人的确没有杀人时间,也无犯罪动机,因此排除了他的杀人嫌疑。但通过调查相关的妈咪,死者的身份明确了,这是一个外地来上海淘金的娱乐业女子。
通过妈咪及死者生前好友,警方确认了死者的身份。803的一身本事终于有了施展之地。
再次排查死者周边所有社会关系!
通过排查最终发现死者生前与某公司领导交往频繁,该领导作为重大嫌疑人被批捕。
审讯过程中该领导十分强硬,坚决否认曾经杀人。直到警方拿出DNA证据证明死亡女子肚子里的孩子并不是该领导的。该领导精神防线突然崩溃,承认了杀人犯罪的事实??
原来这个女子与该领导是姘居关系,后来她以怀孕为理由要挟该领导,领导考虑到影响不好。一时冲动杀死了这个女子,然后抛尸江中。直到审讯之前该领导都以为这个孩子是他的,所以才起意杀人。事情已经过了很久,想不到警方通过法医解剖及DNA比对,找出了细微的线索,最终将他绳之以法。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诚哉斯言。
特别声明:除标注“原创”之外,其他文章资料部分来源于网络,摘录仅供阅读探讨,不代表悬疑志同意其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