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集锦 » 社会法调整主体

社会法调整主体

发布时间: 2022-07-17 09:24:04

⑴ 我国民法调整的社会关系包括什么

法律分析:我国民法调整的社会关系包括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二条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

经济法是公法,私法,还是社会法

对于公法与私法的化分,主要是依据调整对象、调整方式、法的本位、价值目标等方面的不同为标准,来将法律划分为公法与私法。从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具有私法的因素(调整人与人之间私权利、公民与法人及社会组织的法律),但从法律特征与法律地位看,经济法体系(利用国家权力,宏观调整社会财富分配,调整国家与公民的关系的法律)更具有公法的特征。

经济法是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关系进行整体、系统、全面、综合调整的一个法律部门。在现阶段,它主要调整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以各类组织为基本主体所参加的经济管理关系和一定范围的经营协调关系。要从以下三点把握这个概念:(一)经济法是经济法律规范的总称 (二)经济法是调整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三)经济法调整的是一定范围的经济关系。
经济调整的基本原则:包括社会本位原则、实质公平原则、经济效率原则和可持续发展原则。
经济法的特征:经济法作为一个独立的、新兴的法律部门,与传统的相邻法律部门相比,其主要特征有:
一、经济法是国家干预经济的法
经济法的产生是国家干预经济的必然结果,它把调整的重点始终放在引导各类经济主体依法进行经济活动,保证经济关系的正确确立和有序的进行上,以形成本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环境和经济秩序。
二、经济法是社会责任本位法
经济法与民法、行政法相比较,在调整社会整体与社会个体的关系上,各有自己的主导思想。经济法是“社会责任本位法”,它以社会利益为基点,无论是国家机关,还是社会组织或个人,都必须对社会负责,在此基础上处理和协调相互之间的关系。

三、经济法是商品经济发达的法
只有当商品经济成为社会的主导,经济法才会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因而经济法是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
四、经济法是以经济为目的的法
经济法始终调整经济关系,调整的目的就是使社会的整体经济能持续、稳定的发展,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而且在这个调整过程中甚至会有意使局部利益或个体利益有所损失。
五、经济法是综合调整的法
经济法所调整的经济关系是纵向经济关系,但对横向经济关系会产生明显的影响;采取的手段既有惩罚性的,也有补偿性的,既有鼓励类的,也有禁止、限制类的,体现了明显的综合调整的特征。

⑶ 社会法的性质是什么

社会法是弥补私法和市场经济不足的新的法律体系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论》 第一条 立法目的

为了保障公民、法人的合法的民事权益,正确调整民事关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根据宪法和我国实际情况,总结民事活动的实践经验,制定本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论》 第二条 调整范围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⑷ 社会法是调整什么等方面的法律规范

法律分析:社会法的主旨在于保护公民的社会权利,尤其是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在社会关系中,有天生的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之分,而且市场经济会自发的导致强者越强、弱者越弱。此时如果没有公权力的介入来保护弱者的利益,将使社会关系的失衡状态加剧并最终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通过法治途径即制定和完善社会法是改变这种失衡局面的必然选择,尤其在当前我国深化改革而社会法理论与实践又比较薄弱的环境下,完善社会法,保障公民的社会权,使人们实现真正的解放——社会解放,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 第一条 为了规范社会保险关系,维护公民参加社会保险和享受社会保险待遇的合法权益,使公民共享发展成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⑸ 根据法的主体调整对象和渊源所作的分类是

国际法和国内法。

法律最初指国内法,只在一国主权范围内适用。随着国家间交流的频繁,国际法也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重视。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国际法和国内法常常发生冲突,也随着冲突逐渐彼此协调。

虽然所有的法律体系处理的议题通常都是很类似甚至是一样的,不同的国家对于各种法律的分类和命名上通常都会不同。最一般的区分为与国家密切相关的“公法”(包括宪法、行政法和刑法)和规范私人间权利义务关系的“私法”(包括合同、侵权行为和物权法)。

在大陆法系中,合同法和侵权行为法属于债法的一部分,信托法则在法令制度或国际公约下运作的。国际法、宪法、行政法、刑法、合同法、侵权行为法、物权法与信托法被视为“传统核心课题”,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可能更为重要的课题。



(5)社会法调整主体扩展阅读

从总体上看,法的作用就是建立、维护和发展对统治阶级有利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具体来说,法的作用体现在其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上。

法的政治职能为统治阶级运用法开展阶级斗争,维护其政治、经济统治的职能。主要表现在:体现国家政权的性质,确认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镇压被统治阶级的反抗,确保自己的统治地位;调整统治阶级内部关系以及统治阶级与其同盟者的关系,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维护自己的经济基础,维护自己阶级统治的物质条件。

法的社会职能为统治阶级从自己的根本利益出发而维护全体社会居民公共利益的职能。主要表现在:维护人类社会的基本生活条件;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社会文化;规范某些技术指标。

法的政治职能为法的作用的核心,法的社会职能又是法的政治职能的基础。因此法的两种职能是统一的。

⑹ 民法“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关系”中的“平等”如何理解

一、公权力与私权利、公权利与私权力

法学概念中,有公私之分,还有权利权力之分。理解“民法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关系”,就要明白这两组关系以及建立在两组区分之上的部门法分工。

公,国家强制力为后盾的国家行为主体,也即国家机关
私,平等地位之间的平等行为主体,也即公民与社会组织

权利,平等主体间互相拥有或绝对拥有的利益要求,与义务相对应。
权力,不平等主体间上级对下级的强制命令,与服从相对应。

注意:公私是指行为主体的性质,而权利和权力则是两种关系,权利为平等利益关系,权力为命令服从关系。公主体对外发生的权力关系为常见,但也会发生权利关系;私主体对外发生的权利关系为常见,但也会发生权力关系。

公主体的权力关系:立法行为、行政命令、司法行为
公主体的权利关系:国家机关与公民或公司签订除劳动合同以外的合同
私主体的权利关系:物的所有与使用、债的形成与消灭、合同关系
私主体的权力关系:雇佣关系下的章程指令、宿管秩序中的强制规定
二、公法、私法与社会法

民法调整对象为平等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这句话的意思是,民法调整平等的公私主体之间的权利,落脚点在权利,不在公私。也就是说,不管你是国家机关、公民、公司、其他组织,只要你是干的事儿归物权、债权一类,就归民法管。在物权与债权角度,所有主体都是平等的。

至于题主所困惑的那部分,其实都是私权力,它们归劳动法、公司法、金融法、高校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调整,这些法律法规已然从民法体系中逐渐独立了出来,有些甚至已经成为规制公权力的行政法规(私权力部分法条附属在此类法规体系中)。这一部分法律法规,在法学界刚好处于公法(规制公权力)和私法(规制权利)之间,被称为社会法(规制私权力)。

如果要用法律语言来表达我们所见证的社会关系和思潮的巨大变革(一战前后的社会变化),那么可以说,由于对“社会法”的追求,公法与私法、民法与行政法、契约与法律之间的僵硬区分已越来越趋于动摇;这两类法律逐渐不可分地渗透融合,从而由此产生了一个全新的法律领域,它既不是私法,也不是公法,而是崭新的第三法域:经济法和劳动法。 --------拉德布鲁赫《法学导论·第五章·经济法与劳动法》
社会法的出现以及私权力的厘定,是现代社会发展趋势的反映。公司制、社团制、党团制的出现,呼应了近现代生产力飞跃后,社会组织对凝聚力与人事管理的需要,弥补了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初期理论的不足。社会法便是在上述趋势与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完善私权力法理的。

当国家不再以纯私法的方式保障各种经济力量的自由放任(指一战及经济危机前),而是尝试着通过法律规范来把握社会学的运动规律时,经济法就诞生了——法律规范本身就是一种可能有效干预社会学运动的社会学事实。 --------拉德布鲁赫《法学导论·第五章·经济法与劳动法》

拉氏将法律看做社会学现象的主张,代表了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的法学方法与社会学方法的联姻趋势,加之应对经济危机所采取的社会本位政策,法学思潮与社会政策叠加,在法学各部门以及法律体系中便逐渐出现了用于规制介于公私法之间第三法域的“社会法”。

三、高等院校管理性质的复杂性(包含公私法、社会法三个法域)

对于高校管理,题主其实没有区分清楚高校管理制度中的三个不同性质的部分:

①录取、学制、学历等属于作为事业单位的高校与学生之间的行政法(公法)关系(公权力关系);
②宿舍管理、后勤管理、图书馆管理属于高校各部门与学生之间的社会法(组织章程)关系(私权力);
③高校各部门与高校工作人员与学生之间的合同、侵权、侵害则属于相应主体与学生之间的私法关系(权利关系)。
我国的高等院校,属于事业单位(公法性质的来源),并非单纯的社会组织,高等院校在录取、学制、学历、学位等方面与学生发生的关系,属于国家教育机关与学位授予机关与学生之间的行政关系,当然不平等咯,行政法关系得按行政诉讼起诉,你按照民事诉讼起诉行政法关系当然要被驳回。如果高校部门或工作人员对你侵权或侵害,那么就要由民法刑法出场咯。

总结:民法只是法律体系中的一个部门法,它是私法之母,它是权利之典,它和它的子嗣一般只管权利关系。行政法是典型的公法,它主管公权力。社会法是补充公私法的,主管私权力。
宪法是万法之根源、是起点,刑法是最后红线、是终点,介于宪、刑二者之间的是与日常生活相伴的公法、私法、社会法,它萌分工合作,各管一方,并且偶尔在法条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题主要注意用三分(公、私、社)甚至五分(宪、公、私、社、刑)的思路看待法律哦,二分思路(公、私)已经过时一个多世纪了哦

⑺ 社会保障的法律关系和主体是什么

社会保障法律关系是指在社会保障活动中,社会保障法调整人们行为而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
社会保障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指参加社会保障法律关系、享受社会保障权利和承担社会保障义务的当事人。由于社会保障法律关系具有广泛性和复杂性,其主体种类也十分多,概括地讲,社会保障主体包括国家、用人单位、受托单位和公民。其中国家以社会保障管理机构为代表参加社会保障法律关系,履行国家保障全体公民基本生活的义务;用人单位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包括各种类型的企事业法人,以及合伙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等特殊自然人主体,国家通过立法强制用人单位参加社会保障法律关系;受托单位也是很广泛的概念,只要社会保障管理机构委托,其接受委托,便参与了社会保障法律关系,如医疗服务机构、公共福利设施单位、各种社会福利院、参与社会保障基金管理和运作的金融机构、审计机构等;社会保障是公民的一种权利,但是,从形式上说,社会保障是国家强制施行的,不管个人愿意不愿意,只要在法定范围内,都必须参加社会保障法律关系。
在各种具体的社会保障法律关系中,其主体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公民。
按照我国宪法的规定,每个公民都有享受社会保障的权利,都是社会保障法律关系的主体。这一点体现了我国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普遍性原则,同时也符合国际人权公约的基本要求。具体类型包括:城镇中以工资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劳动者和个体劳动者,他们是按照强制性规定必须参加社会保险的主体;而广大农村人口是农村养老保险、合作医疗保险的参加者;残疾人、农村五保户、城乡特困户等特殊群体公民以及复员军人、退伍军人和军属、烈属等,是社会福利、社会救济、优抚安置的覆盖对象。
②行政机关。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主管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的民政部,以及这两个部门下属的各级政府中相应的行政机关,是社会保障法律关系主要的两类行政主体;其他的行政机关,则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统一领导下,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参与社会保障法律执行的监督和管理。
③企业、个体经济组织、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
它们都应该参与社会保险,成为社会保障法律关系的主体。在这里,国家机关并非以国家行政权力机关的身份,而是与企业、个体经济组织等所有单位一样,以平等的身份,参加到社会保障法律关系之中,成为主体的一员。
④社会保障事业经办机构、慈善机构、社区服务机构、各级工会组织、社会保险基金保管机构等等,都是社会保障法律关系的重要主体。
其中,社会保障经办机构一般隶属劳动行政部门,但根据政事分离的原则,应脱离劳动行政部门的直接行政领导,成为独立的事业单位。此外,各地还设立了由政府劳动、财政、计划、审计、人民银行、工会等部门负责人组成的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委员会,对基金的管理进行监督。
⑤社会保障争议的仲裁机构和人民法院
目前,我国城镇企业里发生的社会保险争议同其他劳动争议一样,由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负责仲裁,不服仲裁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和人民法院同争议双方当事人一样,都是诉讼法律关系的主体。

⑻ 社会法与民法的区别

民法包含社会法,社会法是民法的一个分类。社会法是与民生有关的法律部门,是国家保障公民的社会权利的法律制度,属于国家积极干预,保护弱势群体。比如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环境保护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金融法、计划和产业政策法、国有企业法,等。民法是调整平等民事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是处理民与民之间的关系。这个问题真专业,我很出汗1、调整对象不同经济法调整对象是在国家协调本国经济运行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公共性经济关系,不调整人身关系。民商法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2、主体及主体之间关系不同经济法的主体包括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企业的内部组织及有关人员、农户、个体工商户和公民。民商法主体是自然人和法人及其他组织。民商法的主体是平等的,没有管理关系;经济法的主体地位却不要求平等。3、调整方式不同民法是私法,以自由平等为核心,其调整方式相应地采取意思自治原则,即由当事人自己意志设定其权利和义务,国家并不予以过多干涉。商法的主体是商事惯例,但在现代社会中,为保护交易安全,其中也渗入了一些公法性因素。国家的强制性规定也在逐渐增加。经济法是公私兼顾的法,既强调市场之手,也强调国家之手。因而,其调整方式既有意志自治的因素,也有强制性因素。 4、内容不同经济法主要设计国民经济运行中关于公平竞争、防止垄断、市场规划、秩序维护、社会平衡、宏观调控、可持续发展等的规定,法律表现为: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垄断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价格法、产业法、预算法、财税法、金融法、证券法、社会保障法。民商法的内容主要是关于民商事主体、行为、权利、义务、责任等的规定,法律表现为:民法通则、物权法、债权法、人身权法、亲属法、公司法、合同法、票据法、海商法、保险法。5、价值取向不同经济法以社会整体利益为本位,着重于社会整体利益为导向,协调个体利益的矛盾与冲突,实现利益均衡,促进社会共同加之目标的实现。民商法以个人权利为本位,以保护个人利益为导向,着重调动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个人利益最大化。 6、本质功能不同保护利益的不同,必然导致法律本质功能的差异。民法维护商品交换,而商品交换要求平等和自由,要求交换者以自己意志设定权利和义务。因此,民法的本质是市民社会的法,是私法,是“天生的平等派”,也是权利法。它站在当事人平等这一平面上对商品关系加以保护,其功能主要是维护民事主体的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商法的本质功能基本与此相同。

⑼ 下述社会关系中属行政法调整范围的是( )。

C、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行使某一行政管理权所发生的社会关系

行政法是调节行政关系的法律规范内的总称。它容调整的对象是国家行政机关或者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在履行其职能或行使某一行政管理权的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即行政关系,所以C 项正确。A项所指的社会组织并非特定的行政机关或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B项所指的“缔结买卖合同而形成的关系”并非行政关系,D项所指的民事关系也并非行政关系,它们都不属于行政法调整的范围。

(9)社会法调整主体扩展阅读:

从大的法律门类来说,各个门类的法律都是调整特定的社会关系。我国的法律体系通常认为包括七个法律门类,即宪法及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其中,宪法调整的是公民权利和国家权力之间的关系;民法调整的是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非财产关系;刑法调整的是犯罪与刑罚之间的关系。

热点内容
国有企业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 发布:2025-01-22 17:29:17 浏览:398
2017劳动法补贴 发布:2025-01-22 17:23:24 浏览:63
小学生道德发展 发布:2025-01-22 16:47:07 浏览:412
新婚姻法女方多少岁 发布:2025-01-22 16:47:07 浏览:909
刑法66条 发布:2025-01-22 16:20:00 浏览:677
共青团工作条例 发布:2025-01-22 15:53:24 浏览:418
九江法院位置 发布:2025-01-22 15:45:06 浏览:734
联考法律硕士国家线 发布:2025-01-22 15:38:07 浏览:508
公司法电影 发布:2025-01-22 15:10:56 浏览:871
审理法官是什么 发布:2025-01-22 15:05:27 浏览: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