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婚姻法
㈠ 中国黎族男女多少岁才能领结婚证
男的22岁,女的20岁。
《婚姻法》第六条 结婚年龄,男不得早于二十二周岁,女不得早于二十周岁。晚婚晚育应予鼓励。
㈡ 关于黎族的结婚习俗有哪些
婚礼,无论在古今中外,都被认为是人生仪礼中的大礼。由于民族、文化的差异性,使得各地的婚俗都呈现出很大的不同,众多绚丽多姿的婚俗习惯中,黎族婚俗礼仪构成了一道独特亮丽风景线。
琼中黎族自治县的黎族同胞,能歌善舞,婚礼上必不可少的当属身着民族服装的八音队。在整个婚礼的过程当中,黎族传统乐器演奏的八音队,全程走在队伍最前面,新郎和伴郎跟随其后,最后是拿着彩礼的队伍。
黎族的彩礼一般是槟榔、烟草、山兰米、山兰酒以及猪肉等,随着新郎家庭条件而有所差别,到了女方家要把槟榔破开分给众人吃。过去黎族的接亲过程哪怕是翻山越岭、涉水过河,也是要靠步行的。而现如今虽然很多习俗都变了,接亲的过程也由乘车代替了步行,但是出村和进村的这段路,还是要下车走的,以示接亲的诚意。
图片
而此时新娘一家已经备好碗筷,在家里等待着。新娘出嫁前三天要洁身,请人妆饰打扮,拔脸汗毛,修眉等。新娘身穿传统服饰,颈脖戴银项圈、玉珠圈,胸前挂银牌、银铃、珠链,腰系银链,银铃,手戴镯子、戒指,脚戴银圈。
随着新郎的队伍音乐的声音越来越大,新娘父亲点燃了鞭炮迎接。到达新娘家,由新娘的父母查看彩礼,合格了新郎才能进屋见到新娘。而这个过程中新郎要和伴郎等在屋外,等到时辰到了,才进去接新娘,一番等待之后,新郎终于见到了身着正装的新娘。
图片
新郎接走新娘之前,要先在女方家里吃一顿饭,酒桌中,迎亲队伍与女方家眷饮酒对歌,气氛十分热闹。一位长辈会用箭杆与骨头穿钉起来,向众人展示,代表新娘就此许给新郎,不能再许给别家,也不允许其他人抢亲,这便是黎族穿骨折箭定亲。
吃完饭后,送新娘队伍要及时赶往男家的村口,举行迎亲仪式。八音队又重新吹奏起来,新郎新娘打着红伞走了出来,又没下雨为什么要打着伞呢?原来这是黎族的风俗习惯,为的就是图个吉利。象征着今日日子红红火火。
这时我们看到一位黎族老人,远远就拦在了入村的道路中间,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根据风俗,要由黎族村寨的一位长者,手持一把弓箭或镰刀,在进村路口中央铺一片芭蕉叶,放上一个鸡蛋,面向送新娘队伍,念祈平安词,大意是“今日两位成婚,希望未来吉祥如意,早生贵子”。祝福过新郎新娘之后,长者将鸡蛋打破,代表开吉、吉利的意思,认为这样会使一家得到平安。过去的新娘和送亲队伍,回到新郎家基本是晚上了,所以新郎村寨的人,会在村寨前点亮火把,为到来的新娘,照亮回家的路。
㈢ 汉族男子可以娶云南黎族三名女子吗。 听说的。 不住在黎族行不行
不行,本本人黎族的!一夫一妻
㈣ 黎族家庭及夫妻的关系是什么样的
夫妻关系。丈夫是一家之主,享有家庭经济和其他事务的决定权,妻子虽处于从属地位,但大事要事丈夫仍要与妻子商量。在生产劳动中,夫妻分工合作:丈夫犁田、耕地、砍山栏、砍柴、狩猎、修缮房屋、编织竹藤制品、制作生产工具、主持家庭祭祀仪式等;妻子则拔秧、插秧、除草、收割、挑水、舂米、煮饭、纺织、饲养家禽等。在处理家庭事务中,如耕地、牛只的买卖、修缮房屋、子女婚姻等重大事情,均由两人商量决定,再通报其他家属和族人,妻子如不同意,丈夫亦不擅自主张。生产上互相帮助,生活上互相关心、体贴。空闲时间丈夫帮助妻子管教子女,挑水做饭,饲养家禽;妻子则帮丈夫管理家庭事务,砍柴,养牛等。汉族的“三从四德”等封建礼教在黎族地区中影响不深,所以黎族社会没有男尊女卑的思想。婚姻一般都是通过自由恋爱而结合的,因而离婚现象不多。夫妻间都严格要求自己,不忘恩,不背德,不丧义,不做违背伦理道德的事情。
关心爱护子女。黎族对子女的养育非常重视,把子女视为自己生命的延续,家中之财富。爱护子女,胜过爱护自己,宁愿自己受饥挨饿,也不让子女受苦。为了子女的幸福,不辞辛苦,日夜操劳,把养育子女当作自己最大的职责。在黎族社会里,虐待或抛弃子女是不存在的,生男生女一视同仁。即使是收养的,也与亲生子女一样对待,一样疼爱。
赡养父母。赡养父母是每个子女应尽的职责,父母是家庭幸福的标志和象征。尊重父母、赡养父母是黎族的传统美德。人们在劳动时,尽可能地让父母做些轻活;生活上关怀备至,父母如有病痛冷热,子女们会尽心尽力,热情照顾。在家庭事务的处理中,尊重父母的意见,即使要和父母分家,也必与父母商量,征求意见,不自作主张。分家后,媳妇不仅做好自家家务,还帮公婆挑水、舂米、做饭。新媳妇入门后,往往晚睡早起,给家里挑水,还要主动给伯、叔等亲属家挑水。
㈤ 关于走婚你知道多少
海南岛是个多民族省份,少数民族较多,汉族是外来民族,海南岛的原始主导民族是黎族、苗族、回族。这三个民族,最早在海南的起主导作用的,又是黎族。早在几千年前,黎族同胞从越南出海向东行驶发现了海南岛,他们把上岸登陆的地方取名叫“东方”,也就是现在的海南省东方市,(因为从越南到海南岛是朝着东方行驶,可登陆这个地方又是海南岛的西面。)在岛上,为了生存,他们辛勤劳动,开垦荒山、刀耕火种、打鱼捉蟹,繁衍后代。黎族的婚姻制度很严,直到解放初期,黎族都不和外来民族通婚,人口增长很慢。所以,在海南岛,黎族人口目前只有五万多人。
黎族的男女都很开放,男的叫走婚,女的叫试婚,但有一条,男人不能和本寨的女人结婚,所以,黎族男青年必须翻山越岭到另一个黎族寨子,等到天黑,唱起山歌,对方寨子的女青年就会和你对歌,如果双方对的开心,女人的歌声会把男人引到她自己的小屋,但这时他(她)们谁也不认识谁、谁也没见过谁。在小屋里,他(她)们可以尽情的做爱,直到拂晓,但有一条纪律,天亮以前,男人必须离开小屋。通过一夜的交往,如果看中了对方,男人在离开小屋的时候会丢下随身带的弯刀,或其它信物,然后出门。女人要看中男人了,她会出门送你一个荷包,如果看不中,她会出门叫你:阿哥,“你的东西丢了,把带上”,那就是说你别来了,白白了。如果男人看不中女人,做爱之后,天亮前,你什么东西也别丢,走人。啥事也没有。第二天晚上,男人继续到别的寨子对歌、做爱,女人也继续应歌、接客试婚。
男女双方都看中后,男方会叫本寨子的首领、家人,带着聘礼到女方家求婚,选个好日子,男方家杀猪宰羊,把新娘娶来,在本寨子里大摆宴席,就算是暂时结婚同居了,黎族是不领结婚证的,一个月后,女方家人,把新娘接回娘家。在娘家,新娘又可以象以前一样对歌、接客试婚。新郎也可以到别的寨子对歌、做爱。在二年之内,如果男方不下大礼把新娘二次娶回,婚姻自行解除。二年内,如果男方下重礼再一次把新娘取回,二次娶回后,新娘从此之后安分守己,生儿育女,操持家务,不再接客试婚。
从此之后,新郎就是女方寨子的女婿,女方寨子的人都是新郎的亲人,天天都会有人到男方家吃喝,年纪大的男人、女人都是新郎的老丈人、丈母娘;年纪小的,都是舅舅、阿姨。直到现在,这种黎族的走婚风俗还没变。所以,在黎族,几十岁的女人没正式结婚的、抱着孩子在对歌的、新娘像老太的、老太象妖怪的都是很正常的现象。
现在,改革开放了,各民族也可以通婚了,但是,黎族同胞的婚姻习俗一直没变,在黎族寨里,没对歌的阿妹都很漂亮,大大的眼睛,雪白的皮肤,中上等的身材,比其它少数民族的阿妹都要漂亮,很吸引男同胞的眼球。可是她们黎族的婚姻习俗却叫汉族阿哥望而生畏,没人敢娶。
㈥ 黎族婚嫁男方聘礼中一定要有精心采摘的槟榔才能到女方家去提亲,槟榔对黎族人有什么特殊意义呢
《海南岛志》亦曰:“岛之东西部,婚俗各有不同。(西部女子)及至十五六,男家再备具酒肉、金钱送女家,谓之‘押命’,或谓‘出槟榔’。是日,男女家均大宴宾客。又有所谓出新妇者,有男家请亲属妇女盛装往贺女家,女艳妆出,奉槟榔、蒌几袋。男家亲戚受槟榔,给封包一二元,谓之‘押彩’……至其东部诸地之婚嫁,男女两方凭媒说合后,即行出槟榔礼,与西部同,独无出新妇礼。”
在槟榔诗文中,还应该提到的就是黎族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创造的民间文学作品,其中又以民歌为最多,兹节录两节:“口嚼槟榔又唱歌,嘴唇红红见情哥。哥吃槟榔妹送灰,有心交情不用媒。”“男重烟筒女槟榔,烟筒槟榔交游广。上村下寨情理重,烟丝槟榔大家尝。”槟榔成为一种文学题材是和黎族人民的日常生活实践是分不开的。东坡先生被谪海南,多与黎族人士交游,槟榔成为他笔下的描述自是当然。朱子为一代圣贤,以槟榔入诗,亦可算贯彻了他“以文入诗”的主张。有两位作为榜样,后人再作许多槟榔诗文也就不足为奇了。明清时期就有很多有关槟榔的诗文流传下来,丰富了我们的认识,也为我们今天研究黎族的槟榔文化提供了很多极有价值的资料。
槟榔作为一种实物,在黎族人民观念中成了一种象征,展示了黎族人民社会交往的规则,其主要的社会功能在于礼仪的表现,具有维护社区内部稳定的功效。
㈦ 汉族男人可不可以跟黎族女人结婚
主要是海南有些人有种族歧视,觉得黎族的女生都是花心、会花钱之类的,觉得黎族男生都是会喝酒,然后喝完酒打老婆什么的。其实这些都是片面观点,首先不能全部否定的说黎族的女生都是花心的,只能说只有一小部分,再说了怎么能因为一个人而否定全部人呢?还有就是黎族的文化本来就是那种有客人来到家里面就要给他们喝酒,以表示对他们的尊敬和尊重,所以黎族的男生世世代代基本都会喝酒,这是已经形成了一种特定的文化的了,再说了不能因为一个黎族男生做的事情而否定全部人。最后再说一句,如果你是真的喜欢黎族的男生或者女生,就根本不会担心为什么不能娶她做老婆/为什么不能嫁给他之类的问题,足够相爱,你就不会因为这点小事而纠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