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合同法
㈠ 想做加拿大代购,但是不知道程序应该是什么样的,应该怎么做代购
作为一个代购入门者首先要考虑如下5个问题:
1,货源
做代购你要想好要怎么做。是准备自己淘,还是与国外的朋友合作,还是做国内代购的下线。自己淘,缺点就是不一定什么都能买到,有很多东西都只在超市或者商场卖,比如日本的很多东西,网上的价格比店里的贵。
与国外的朋友合作,那么要谈好分成以及对代购这件事要有一个预期,两个人的步调要一致,一定要注意磨合。做国内代购的下线,就是俗称的代理了。顾客都知道你是做代理的,不会追问货源,你可以多家拿货。
2,运输
其实国际运输很简单,但是不同国家的运输政策不同,美国按磅计费,日本德国是首重加续重,因此越多越好,加拿大澳洲等按公斤收费。所以,在买不同国家的东西时,要注意重量问题。有的需要自己搭东西拼箱,有的可以自己买。但是对于美国日本这种有境内税收与运费的国家来说,尽管美国国际运费政策很好,但是要考虑美国境内运费,有的时候还是需要拼单凑箱的。
运费影响着货物的成本。
3,销售
生意开始时,要学会亏本。这个本,不一定是钱,还可以是你的精力与劳动力。所以,开始的时候平价出,是最好的。但是,平价出,不是所有东西都平价出。有的东西成本高,利润低,可以平价出。有的东西成本低,但市场价高,就不能平价出,就是少挣点出,不然惹一堆麻烦,诸如:你的东西是不是正品啊?别人卖那么贵呢,你的怎么那么便宜?
如果在淘宝或者微店开店,那么要学会烧钱做推广,光靠口碑可不行。另外,淘宝水深,大家恐怕都不敢去淘宝买东西,所以,你可以去申请一个淘宝店,用做涮信誉与付款,经营的同时涮出个淘宝皇冠店,你也是个本事。
而在朋友圈卖东西,纯属口碑传播。买过你东西的人,接受过你服务的人,会将你介绍给他认识的人。传递的是信任,卖出的是人品。刷屏不是人人都爱的,所以,可以每天刷一点。
4,顾客
用不让人反感的方式去推销自己,在不同的群,展示我不同的专长,让大家认识我,继而信任我,找我买东西。通过这个,我有了很多新的顾客。像网红一样去展示自己。朋友圈里还可以有转发送礼,关注送礼等活动。
5,售后
卖东西,不是卖完就拉倒的,靠好售后带回回头客。在和顾客前期的交流中,在回答问题的时候有所侧重。尽可能让顾客了解产品,为自己减少麻烦。东西卖出去了,顾客遇到问题了,尽快答复,一定要专业点,不要老用不知道来搪塞,时间长了,人家会不信你了。
(1)加拿大合同法扩展阅读:
海外代购主要分两种,一种是私人代购,另一种则是官方代购。前者一般在电子商务网站上开个网店,为顾客提供代购服务;而后者则多为专业类的购物网站。私人代购又可以分为熟人海外代购和职业私人代购。而不论是私人代购还是官方代购,又大多涉及网络代购。
在海外代购的法律关系中,一般涉及三个主体:实际购买人、名义购买人和商品出卖人。海外代购的整个过程实际上包含着两个法律关系:一是实际购买人和名义购买人之间的委托合同关系,委托的内容是购买指定的商品,如化妆品、箱包等;二是名义购买人和商品出卖人之间的买卖合同关系。中国民法上对此也有一种特殊的制度设计,称为“隐名代理”。
中国《合同法》第402条规定:“受托人以自己的名义,在委托人的授权范围内与第三人订立的合同,第三人在订立合同时知道受托人与委托人之间的代理关系的,该合同直接约束委托人和第三人,但有确切证据证明该合同只约束受托人和第三人的除外。”在一般的代理关系中,代理人要以被代理人的名义从事法律行为,而隐名代理中代理人一般以自己的名义从事法律行为。
一般情况下,海外代购面临法律风险的主要环节在于商品售出以后,实际购买人的权利如何保障。
㈡ 加拿大房租提前解约
你的问题很有代表性,回复如下:
1、你的“搬出去和朋友一起住”未必是好事。你应该冷静地想想:你去加拿大的目的是什么?是单纯地追求和朋友一起生活??如若你希望将来的加拿大移民,现在就要开始学做一个“加拿大人”——要学会像他们那样讲究诚信、像他们那样时时处处遵守规则、要学会融入他们的社会和群体......,而这些只能够在Homestay起步!所以,现在的着眼点不应该在于房子的大小,更不必在于价格的高低;
2、刚才,已经有网友告诉你:“好好和房东商量”。要是和房东好好协商解决,不管是承担一定的违约金还是房东看你不懂而宽容你,那都是可以的。否则,还是住满一年为上策。
3、但是,绝不能够去“单方面解约”!你帖子中说的“单方面解约”是轻描淡写了吧??哪有“单方面解约”的道理——解约必须是“双方面”的!“单方面”是没有资格解约的。你所说的“单方面解约”的行为实质上是“违约”——应该说违反了经双方同意并签字的合同约定、更没有遵守《合同法》对合同双方的行为要求的有关规定。要是房东一旦追究,这个问题很可能要上法庭解决,你想想是不是值得?
4、最后要告诉你的是:一旦房东起诉闹上法庭,那就不仅仅是以后的“移民是不是受影响”的问题,而是你现在的Visa以及Studypermit是不是受影响的问提了。
我这里所说,绝非危言耸听,敬请谨慎从事。学着做一个“守规则的人”。
供你参考!
㈢ 海外集运包裹丢失如何维权我四月份从国内买的东西通过集运(海运)寄往加拿大,过了半年包裹还没到,集运
摘要 直接投诉,不行就走司法程序
㈣ 请教加拿大的肖像权
加拿大好像没肖像权法。
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二十条规定:公民的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受到侵害的,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可以要求赔偿损失。
一、什么叫“肖像权”。
“肖像”,从不同角度上有不同的理解。美术意义(或摄影)上的肖像,是指通过绘画、摄影等艺术手段,使肖像权人的人物形象在物质载体下再现的一种观赏造型作品。
法律意义上的肖像,则蕴含了肖像权人基于其肖像而享有的人格利益。一般具有以下法律特征:
1、肖像是艺术地再现自然人的外貌形象。
通常,我们判断人物的外部形象表现是否构成肖像,应结合其表现的形式和表现的部位来看待。
首先,必须人物形象必须具有肖像特征。一是其表现形式即通过摄影反映出特定公民的图像;二是肖像还必须反映出特定公民的姿态、容貌、表情等主要特征;三是肖像必须真实可辩、熟知的人一看就知道是谁的肖像。
其次,必须是特定的公民肖像的事实。公民肖像在图片中,应占整个图像中被凸显的主体地位,被作为特定对象来表现,而不是作为陪衬体;同时目的也不是通过肖像使用(手段),来达到目的。
2、肖像具有物的属性。
肖像被艺术地再现,应是具体地、独立地被固定在某一特定的物质载体上(如相纸、电视屏幕、报刊杂志等),它是来源于肖像权人又独立于肖像权人的客观视觉形象,能够为人所支配、控制和处分,并具有一定的财产利益。
3、肖像是肖像权的客体,表现了自然人特有的人格利益。
所谓的“财产利益”并非产生于自然人外貌特征本身、而是基于肖像产生的人格利益所派生的,并体现了不同的人格利益需求。对自然人的肖像权给予法律上的保护,实际上就是对人格利益保护的需要。
所谓 “肖像权”,是一种专属于自然人的人格权。法律意义是:自然人对自己通过造型艺术或者其它形式,在客观物质载体上的再现自己的形象(肖像)所拥有的不可侵犯的专有权。
公民在自己的肖像上所体现的人格利益,是我国法律规定保护肖像权的对象。它包含基于肖像所体现出的人格利益上之精神利益和财产利益。
它的特点是:
1、肖像权的权利主体只能是自然人。只有自然人才拥有肖像及其肖像权利。法人或其他社会组织,由于不存在客观的、能够独立反映其容貌的“肖像”,因此不享有肖像权。(法人的“企业形象”不是指人的肖像,而是有关法人的经营、规模、管理、效益、资信以及产品质量等综合状况及社会评价。)
2、肖像权也具备一种财产利益,这种财产利益是通过肖像权人的人格利益所派生和产生的,它允许肖像权人在一定的范围内有限度地转让肖像权,允许他人制作和使用自己的肖像,并从中获得应有的使用价值。
3、肖像权还是一种标识性人格权,具有基层性。基本作用在于以外貌形象标识人格,借以辩识每一个特定的自然人。(而姓名权是通过文字符号标识人格)。
肖像权的内容:
1、肖像制作专有权
就摄影而言,即通过照相将自然人外貌形象固定在一胶片、相纸或其他物质载体上,使自然人的形象转化为肖像的全部过程。
肖像制作专有权内容包括:一是肖像权人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或他人、社会的需要,自己有权决定自我制作肖像或由他人制作自己的肖像,他人均不得干涉;二是肖像权人有权禁止他人未经自己的同意或授权,擅自制作自己的肖像。非法制作他人的肖像,构成侵权行为。
在理解“肖像制作权”时,我们经常是以为只要不公开肖像权人的肖像,就不构成侵权行为,这是对法律的一种误解。严格意义上的理解应当是:是否侵害肖像制作专有权,取决于制作人在制作时是否取得了肖像权人的许可,未经许可进行制作的——即使是以私藏为目的,不会侵害肖像权人直接的利益,那么,同样构成侵害制作肖像的专有权。以摄影人来说,你只要拿着照相机对准了自然人进行肖像摄影,如果肖像权人不同意而强行拍照,就是一种侵权行为。
2、肖像使用专有权
肖像一旦固定的一定的物质载体上(制作出来),使独立于世,可以为人们所支配、利用。尽管肖像的利用价值有普遍的意义,但享有使用专有权的只能是肖像权人。其基本内容是:
一是自然人有权以任何方式使用自己的肖像,并通过使用取得精神上的满足和财产上的收益,他人不得干涉(但不得违反法律和公序良俗)。二是自然人有权允许他人使用自己的肖像,并决定从中获得报酬(这需要与使用人平等协商,签订肖像使用合同)。三是自然人有权禁止他人非法使用自己的肖像。
3、肖像利益维护权
肖像利益是公民专有的人格利益,他人不得干涉和侵犯。内容是:一是公民有权禁止他人未经自己允许制作自己的肖像;二是公民有权禁止他人未经允许使用自己的肖像;三是公民有权禁止他人对自己的肖像进行毁损、玷污、丑化和歪曲。
一般原则是:公民对自己的形象的再现权——有权同意或者不同意在客观物质媒介上和空间里的再现自己的形象的权利;公民有权使用自己的肖像、有权允许他人使用自己的肖像、有权禁止他人使用自己的肖像的权利。
侵犯肖像权的民事责任
认定肖像权被侵害,有一定的原则。按照我国民法通则规定,只要符合这样三个要件,即可认定构成侵害肖像权的民事责任:一是有损害事实的发生。如被
侵犯肖像权的民事责任
认定肖像权被侵害,有一定的原则。按照我国民法通则规定,只要符合这样三个要件,即可认定构成侵害肖像权的民事责任:一是有损害事实的发生。如被摄者肖像权受到侵害后,受害人的名誉、地位、身份受到打击带来了精神上的痛苦,主要体现为肖像权人就其肖像获取财产利益的可能性减少,这里包括直接和间接的损失、包括精神损害和物质损害。2、侵权人主观上有过错(这里包含故意和过失)。即摄影活动中确有法律、法规禁止的行为,非法侵害他人肖像权的,即可认定有过错。3、损害事实和侵权行为之间有因果关系。这种有因果关系必须是摄影者的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的内在、本质、必然的联系。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在摄影活动中,只要有下列情形之一,即可被视为侵害他人肖像权。
一、在没有阻却违法事由情况下,未经肖像权人的同意使用其肖像的行为。
未经肖像权人同意而使用其肖像的行为,也称为“不当使用他人肖像”。我国民法有关肖像权的法律规定基本上是针对肖像的“不当使用”而规定的。这种不当使用区分为:“以营利为目的”和“非以营利为目的”的非法使用。我们不能认为只要不以营利为目的,或者虽经肖像权人同意,就可以非营利地任意使用公民的肖像,这种理解是片面的。我国《民法通则》第100条规定:“公民享有肖像权,未经本人同意,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139条,对这种侵权行为限制在:“以营利为目的,未经公民同意利用其肖像做广告、商标、装饰橱窗等”范围。第120条规定:“公民的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受到伤害的,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可要求赔偿损失。”
在未经本人同意,非以营利为目的的使用他人肖像的行为中,只有具有阻却违法事由的行为才是合法行为。如为新闻报道、公安机关为缉拿犯罪嫌疑人而发的“通缉令”等等。
肖像权与姓名权一样,具有专有权,对于自己的肖像的占有、使用和处分,只能归公民本人所有,未经本人同意,他人不得享有。侵犯肖像权的行为,不在于以盈利为目的使用公民肖像,而在于不尊重公民对其肖像的专有权。因此,无论出于何种目的,将公民肖像予以复制、传播、展览等,都应征得公民的同意,否则就构成对肖像权的侵害。
二、擅自制作他人肖像(包括拥有他人照片)。未经本人同意,擅自创制、占有他人肖像(照片)的行为。对于摄影人来说,就是偷拍他人的照片行为。
肖像是公民“人格”外在表现,只有本人有权决定是否再现自己的形象。至于制作(拍摄)的肖像作品,是为了公开发表,还是以私藏为目的,并不影响侵害肖像权行为的构成。就是说:虽不加公开的使用,也同样地构成侵权,如照相馆私自加印顾客照片保存等。
三、恶意侮辱、污损他人肖像。即不法行为人恶意的以侮辱、丑化、玷污、毁损等的方式,侵害他人的肖像或破坏他人肖像的完整性。包括涂改、歪曲、焚烧、撕扯或倒挂他人照片,这样的行为不仅构成对肖像权的侵害,还往往会构成对名誉权的侵害。
综合上述,在摄影实践中,经常会构成侵犯肖像权的,有以下三种情况:
近几年来,所谓的侵犯“肖像权”的报道,似有愈来愈多趋势,为什么?我想原因很多,但归结可能有这样三种:一是摄影人不懂法律;二是摄影人有故意侵犯人家肖像权而意图想“获利;,三是被摄影者不懂肖像权的法律意义,只要看到自己的肖像见了报端就起诉索赔。
1、“以营利为目的”的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未经本人同意,而使用他人的肖像;二是是以营利为目的的行为,侵犯了他人的肖像权,即使用者在主观上,希望通过对他人的肖像的使用,获得经济利益。但是,所谓的“营利”并不是我们通常理解上的要有营利实事,只要有营利的主观意图,有客观营利的行为,无论行为人是否实现营利目的,都构成“营利”实事。
2、以任何形式侵害了他人的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同样要承担法律责任:即被侵害人有权要求侵权人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可见,未经肖像权人许可,不以营利为目的而使用他人肖像的,如给肖像权人造成实际损害的,如给肖像权人造成精神上的损害等,使用人也同样构成侵权(肖像权)责任。在司法实践中,同样存在许多不以营利为目的,而污损、丑化、歪曲公民肖像的案例。
以上可以清楚的表明:是否“以营利为目的”,并不是决定是否存在侵犯公民肖像权的唯一前提和要件,而只是确定侵权责任大小的重要情节。
3、肖像权人虽然同意使用其肖像作品,但是由于使用人超出了肖像权人许可的使用范围、使用区域、使用时限。这种情况无需是否存在给肖像权人造成实际损害,都构成侵权责任。当然,这种情况一般是属于合同的违约责任问题。
侵害肖像权民事责任的承担方式
我国的侵害肖像权的责任方式主要是民事责任方式。该民事责任方式包括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其中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礼道歉为非财产性责任方式,赔偿损失为财产责任方式。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侵权责任的确定一般是:一是以“营利为目的”的,是以营利目的作为赔偿的标准。即无论是否“情节严重”,也无论是否赢利,只要非法使用的目的是为了赢利,且肖像权人要求赔偿的,侵权人就必须承担赔偿责任。二是对于非以营利为目的的侵害肖像权的,就是说侵害肖像权精神利益损害赔偿的确定,是以“情节严重”这一基本标准为标准。情节轻微,不造成严重后果的,一般不判定物质方面的赔偿。
据我国的法律和司法实践(主要是后者),基于若干特定情况和社会公共利益原因,可以不经肖像权人的同意,即合理地使用其肖像:
一般而言,未经肖像权人同意,不得擅自使用其肖像,但在某些情况下,虽未经肖像权人同意,仍可使用其肖像,并不构成侵害肖像权,这便为使用他人的肖像的人提供了抗辩的事由。这些抗辩的事由为使用人提供了合理使用的条件,阻却了未经肖像权人同意使用其肖像的违法性。
我国虽未在这方面制定具体的法律规定,但在司法实践中,一般掌握有:
1、为维护国家的利益和社会的需要,使用具有新闻价值社会公众人物肖像。如对于国家领导人、政治活动家和先进人物事迹报道的肖像使用。
公众人物,是具有一定身份和地位,并具有新闻价值的人物,一般多为社会各界知名人士,他们的活动往往涉及到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文化娱乐等方方面面,因此,为报道其事迹而使用其肖像,应为合理使用。 第一,为维护国家和社会利益需要,对社会公众人物的肖像进行使用。公众人物是具有一定身份和地位,并具有新闻价值的人物,一般多为社会各界知名人士,他们的活动往往涉及到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文化娱乐等方方面面,因此,为报道其事迹而使用其肖像,应为合理使用,如国家主席、政治家、外交家、学者、发明家、作家、艺术家、演员、运动员、成功的实业家等,具有新闻价值,为报道其活动而使用其肖像,虽未经其本人同意,但并不构成侵权。例如,中央电视台主持人陈某和公安大学教师李某诉中远威药业公司侵犯二人肖像权纠纷一案,即为其例。2000年7月5日,经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法院一审审判陈某和李某二人败诉。该案案情是,由于原告在中远威摄影展上的留影出现在了被告的广告宣传画册上,并且照片被作了淡化背景的处理,陈、李认为山西中远威公司侵犯了其肖像权,因而告上法庭。经调查后,法院认为,陈、李合影留念的中远威摄影展是属于公益性质的社会活动。完全可以向社会公开传播,而且照片上的技术处理也未影响和歪曲其主要内容的表达。此外,中远威公司编印的广告宣传画册是为了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不具有直接的营利目的,没有违反国家的有关法规。每个公民都享有肖像权,但肖像权的行使应受到一定的限制。最后法院判定,陈某、李某两人的肖像权并没有受到侵犯。
2、使用在特定场合出席特定活动的人物的肖像。如参加各种集会、游行、仪式、庆典等活动的人的肖像。这类活动往往具有新闻报道价值,参加者身处其中,已说明其已一定程度上放弃了其肖像权,任何人参加此类活动均不得主张其肖像权。对利用这些特定场合形成的肖像,应不属构成侵害肖像权,而属对肖像的合理利用。
3、在风景区的摄影创作,将人物作为点缀,或者拍摄照片将他人摄入照片内,在这些场合并不以人物为主体;
4、为行使正当的舆论监督权(宪法规定:公民有监督权)、为批评某种不文明的行为、举止,以谴责行为人的不法行为或不道德行为,教育公众遵纪守法,尊重社会公德,维护社会秩序等,登载其不文明行为而使用公民肖像。如拍摄破坏社会公共财物、环境污染的行为等;
5、为肖像权本人的利益、其他自然人利益和其他社会公益目的需要而使用其肖像。如为寻找下落不明的人而在报刊、电视上刊登寻人启事时所用的本人照片。
6、在诉讼活动中,作为证据(在刑事或民事,在诉讼阶段过程中)而使用公民肖像;国家机关为执行公务而强制使用公民的肖像。如公安机关为追捕逃犯或其他犯罪嫌疑人而使用其肖像制作通缉令等。
7、国家机关为执行、适用法律(如在行政执法过程中)而使用公民肖像;
8、为了科学研究和文化教育目的而在一定范围内使用他人的肖像(主要是指社会公开的范围),如出于临床医学教学和科学研究目的,而在特定场合或专业报刊上展示病人照片等。使用公民肖像。
因此,我个人认为,目前使用公民肖像还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正确理解文章中的“插图、配图照片”与新闻图片、摄影报道的不同。
二、规范图片说明词。(如作品的命名等。)
三、不要相信“口头协议”。
四、谨慎将图片用于杂志封面。
五、投稿时(报刊杂志、各种影赛),要注意在说明词的后面,加上使用作品授权的限制。
六、参加各种有雇用模特的摄影活动,要注意组织者与模特之间的协议内容。
七、关键是要取得肖像权人的书面协议。
法律虽然已经有了对侵犯公民肖像权行为的界定,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加入WTO以后,对于摄影作品的使用(范围),越来越摆脱不了“利益”的影响,尤其是经济因素的渗透。因此,从总体上来看,我国的法律关于肖像权的法律保护仍然比较原则。比如,如何界定何为“营利性”,新闻媒体上的配图是否属于营利;公众人物的肖像权,特别是政治家、娱乐业等肖像使用权;对死者肖像使用权的界定等。而我们在处理摄影肖像作品时,遇到的问题往往是非常具体的,所以,当我们凭借这些抽象的名词,来处理我们所遇到的具体事情时就非常困难,这里最难办的就是“营利目的”。鉴于此,作为一名摄影师在拍摄涉及人物肖像时,尤其是使用时,更应当要注意:谨慎、依法、有据——这三点十分重要。我的意思是每一个人都有肖像权,如果你要使用别人的肖像权,要经过别人的同意——这是最为保险的(所以我今天特意带了几份关于“肖像使用”、“作品代理”等方面的合同、协议书样本,仅供大家参考)。
一些常见的有关“肖像权”问题:
1、企业有权使用员工的肖像吗?
回答是肯定的:没有!
2、肖像权只是关照到“脸”吗?
不!每当人们看到肖像时,总会联想到被记录的法律主体的人格特征,这种人格特征是人类社会中一项重要的资源,其潜在的巨大的商业价值尤为现代商业社会所重视(如近期的TCL手机广告,请的韩国女影星。)
具有明显特征的其他身体部位的视觉形象也会让人联想到被记录的法律主体及法律主体的人格特征。因此,具有明显特征的其他身体部位的视觉也属于肖像,也在肖像权保护范围之内。
是否构成“肖像”是以自然人的正面面部为中心,同时还应考试社会一般人的认知程度,予以全面综合判断。可见,判断但如果表现侧面或者其它部位,而一般熟知的人也已能够判断得出其所表现的是谁,那么该侧面或其他部位也构成“肖像”。
3、集体照片中有肖像权问题吗?
有。大家知道,个人的肖像之肖像权人的人格权是独立存在的,一旦被侵权,肖像权人即可依法向侵权人主张其权利。但集体肖像之肖像权却有其自身特点,集体肖像是各权利人独立肖像的集合体,具有独立性与同一性相统一的特征。一是各肖像权人在照片中均享有独立的人格权;另一方面,在物理上集体肖像又具有不可分的特质(每个人都有权独立主张权利)。
从目前的司法实践来看,一般是:使用人如果是针对集体肖像中特定人,有恶意毁损、沾污或丑化等行为,此特定人的人格权的比重程度足以涵盖全体肖像权人,其肖像受到侵害是显而易见的。
其次,在判断使用集体肖像的行为是否侵害了集体肖像中特定个人肖像权时,使用者是否为营利目的、是否有商业性使用?应该是一个基本依据。
可见,集体肖像的法律保护程度要低于个人肖像,就是说:集体肖像中之个人肖像权受到一定的的限制,此种限制以确保全体合影者对合理使用为限度。(只因为目前法律没有完善)
4、拍摄他人争吵的照片是否构成肖像权侵权?
这要看有没有阻却违法事由情况的存在。如商店的售货员与顾客发生争吵,且态度十分的恶劣。这种情况从社会效益上看,售货员的恶劣态度、与顾客不讲道理等,违背了售货员的职业道德,也是社会的消极现象。对这样的消极现象进行披露,对于社会的进步是有利的。因些,这样一个事件无疑是一件社会新闻,任何公民都有进行新闻报道的权利,而拍摄新闻照片,正是新闻报道的手段之一。拍摄这种场面照片,属于为了社会公共利益使用他人肖像,不构成侵害售货员的肖像权。
但是,如果是两兄弟在争吵,你也。。。那一般的说,就不是。。。。
5、行政机关或有关单位是否可以对公民的肖像进行“照片曝光”?
如,某汽车站抓了几个小偷,但又构不成犯罪,就与当地的公安派出所把其肖像张贴在商场,进行“照片曝光”,以期提醒乘客注意。这看来本意是好的,善意的,“小偷事件”也存在违法事由,但是。。。。
随意使用他人的照片,特别是将他人的照片张贴在公众场合,并因这种张贴以及相关的文字说明引起不特定多数人对该人的否定性评价,就极有可能构成对他人肖像权的侵犯。上述的“小偷事件”只能通过合法的途径和程序加以解决。即使是犯罪,也只能由人民法院依照法定程序和规定,进行告示。
按照《行政处罚法》规定,行政处罚的种类和幅度只能由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设定,其他规范性文件不得设定行政处罚。这里有一个原则:即就行政机关而言,法律没有授权的,政府机关就不能做;就公民而言,只要法律没有禁止的,公民就可以为。
因此,查遍所有的法律、法规和规章,是找不到公安机关可以以将公民的照片,在公开的场合张贴的形式来进行惩罚。所以,公安派出所的行为是属于一种任意的侵权行为。
6、已知被“侵权”后,受害人的的保护期限?
记得有一张很有名的照片,是《倒闭后的滋味》(新闻照片)。该照片配的文字是:“正在抽闷烟的是原沈阳市防爆器械厂厂长石永阶。”照片拍摄于1986年,在《中国青年报》上发表,曾经在全国轰动一时。以后该幅照片也经常见诸于报端等媒介。1999年4月,石永阶将作者和有关媒体告上了法院,认为:报道实际贬低、丑化了原告,侵犯了原告的肖像权和名誉权。
按照我国的《民法通则》规定: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二年。也就是说:当权利人得知或者应当知道自己的权利被侵犯之日起,2年内没有向人民法院依法提起诉讼的,该权利人即不再享有请求人民法院保护的权利。也即权利人的胜诉权归于消灭。所以,实际上,石永阶的诉讼已经超过了法律所规定的诉讼时效,已经没有了胜诉权。
7、诚实信用原则 !
我记得在《人民摄影》报上,有一位作者写了一篇“对付肖像权纠缠的一种方法”,阐述自己如何取得肖像权人的所谓“授权书”之秘诀。即在给对象拍照后,请被拍摄者在一张空白纸上,留下姓名、地址,将给被摄者寄去放大照片,而实际上该空白纸的另一面是折页,上面有同意发表之类的声明。这类做实不可取!
我国《民法通则》和《合同法》均作了“无效民事行为”的规定。如合同法第52条规定: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的行为视为无效合同。
同时,我国《民法通则》还规定了相应的原则,有一条是:“自愿、公平、等价有偿、诚实信用”原则,其中的“诚实信用”原则被称之为“帝王条款”这里是指:一是民事主休在民事活动中,依诚实信用方式行使自己的权利和履行义务,不得滥用权得,不得损害他人利益,不得违反国家或社会公共利益。二是在合同解释上,应依诚实信用。即法院或仲裁机构进行合同解释时,应依诚实信用的原则,判定是非,确定责任。三是以诚实信用原则弥补法律规定之不足。这重要的是在最后这第三点上,“诚实信用”原则赋予了司法人员一定的自由裁量权!所以人称之为帝王条款。也就是说:在出现法律漏洞的情况下,诚实信用原则可对法律进行解释和填补。
因此,千万不要自作聪明,要知道“聪明反被聪明误”。
·
·
·
·
·
·
·
应该就这些了~~~~~~~~
给你个网址你去看看:http://tanjiabin.any2000.com
㈤ 法律上的“货到付款”属于承诺还是要约还是要约邀请
首先,电子商务合同
中国合同的概述,亦称契约。根据中国新的“合同法”第二条规定:。 “合同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平等的设立,变更或终止该协议清偿债务的主题为”合同反映表示一致的法律行为两个或两个以上当事人的意思。在这个阶段,该合同已成为确保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重要手段。对于电子商务的合同,因为中国还没有使它成为明确的法律界定,所以引用学者各自的意见,并结合国际公认的“电子商务合同”的概念,以实现定义为当事人之间一定的目的,通过电子数据交换(EDI),电子邮箱和相互权利和明确的约定义务等手段的应用。合同的传统形式主要有口头和书面两种形式。口头形式是指当事人通过使用直接表达达到口头或电话的协议。和写装置的一方认为是一种非直接的表现来表达协议的文本内容。与此相比,具有的意义和合同的效力电子商务合同没有改变,但承运人和操作已经发生了变化显著,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由于两个或更多方的合同大多在网络上的业务的虚拟市场,它们不会相互见面。合同等资料的内容被记录在计算机或磁盘,这些中间载体可以进行智能交易系统,即电子存储和自己的传输代理的,必须依靠自己的信用标识或认证密码认证机制。
中国(2)代表签署并盖章生效的传统方式逐渐合同数字签名,被替换的电子签名。言语
(3)在传统的贸易合同,常常表现为店交易,和商家的发票作为合同的基础。电子商务的较小的量,有事务协议的具体形式之间没有简单的关系,表现在是直接通过网络订购,支付,例如使用因特网直接购买软件。但这种形式没有发票,电子发票仍然只是理论上的概念。将生效
中国(4)传统合同成立的一般的地方,并在数据电文形式订立合同,收件人的主营业地为合同,无,把他们的惯常居住地是建立在合同业务的主要营业地点。
中国(5)电子合同依赖于电子数据易于消失,便于。在互联网上并没有像同一个书面合同可以通过方式的签名和印章进行识别。
中国改变在电子商务合同的形式,为世界各国带来了一系列新的法律问题。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的贸易形式,与现有的合同法的矛盾是很容易理解的。但对于法律的说法,有一个发展,以及如何现有的合同法,以适应贸易问题的新形式。在1999年的立法方面,中国的“合同法”与此问题的第一次,但粗线,实际操作中也有很多不同的人意的地方。因此,我们还需要深入现行立法的研究进行合理调整。在这里,我们首先要明确电子签名和电子问题,上述代理商。进入电子“代理”
中国合同
中国(一)通常需要两个过程,即要约和承诺。在传统的交易中,双方将协商本金并达成了共识的条款。但是,电子商务的出现之后,许多商家在电子交易合同的签订采用人工智能系统,它可以自动发送,接收或处理交易订单。由于这些系统有一个审单,并自动预定的功能,省去了磋商人工干预的传统交易过程的需要。这样的系统被形象地称为电子代理。在一些欧美国家,电子剂被定义为“人不需要检查或动作,并且可以在一个单独的问题可以使用,电子记录响应,并且一些或全部的计算机程序的合同的履行的,电子或其他自动化手段。“尽管电子代理人是不是一个人,而是在某种意义上,但聪明。例如,购买或按照主要销售电子代理人的条件设置自动查找相关信息或产品,并能够比较价格和性能,为交易的最佳条件。由于电子代理人有这样独立的功能,那么,这是否会对资格是否合法?当然不是,虽然意图电子代理人能够执行者,但它只是一个聪明的交易工具,将事实上在编制方案时各方的愿望已经融入它。因此,这种特殊的应用工具,由最终使用的工具体,即人的决定的法律地位的性质。事实上,电子代理人,之所以会被称为“代理人”,实际上是党给它的各方的利益,实现党的代表权利的实现,其权威性是当事人在规定范围内。正是因为思维电子代理人预先有限,物化人工智能。
因此,程序执行过程中,当事人可以进行干预在任何时间,通过电子代理人来表达其意思表示。在订立合同的具体过程中,当事人没有赋予代理商的有意使电子版本,但它仍然意味着,双方同意成立的政党要约条件。这意味着,只有在提出的要约要约人同意的条件的情况下,计算机程序将继续下去,这就像双方的合同当事人在合同过程中,双方正好表达的意思相同,合同将被建立。因此,通过电子代理人签订的合同完全收购方的意图,因此,通过签订电子代理合同,应该是有效的。在美国,“统一电子交易法”和“统一计算机信息交易法”,并在电子代理人做了详细的规范中的“信息交易法”,形成了完整的体系。我国可借鉴,重要的是要解决电子代理合同要约和承诺的格式合同,合同的有效性和法律责任承担等。
中国(2)在“电子签名”
中国电子签名是签名全新的方式,为电子文档“的一种表现在名字的人“来识别文本和”制造商“的记载或符号。它具有以下特点:第一,由于技术的原因,还没有通过电子数据传输手写签名是可能的,电子签名已表明只有一个通过连接到一个特定的人的代码组代码,签字,以反映识别。因此,电子签名具有非直观;签名验证第二,合同一般由面板或专门的认证机制,以识别与主观因素写入。电子签名由主电子签名认证机制说明在计算机系统通过比较的验证数据,比前者更认证效果更为严格;第三,互联网本身含有大量的不安全感,“黑客”泛滥,电子签名认证势必会给计算机系统带来的危机。盗窃,改变电子签名交易,以逃避法律制裁,将不断出现,各方带来巨大的损失。有利的新事物总是有缺点。尽管电子签名有其非常脆弱的一面,但我们无法逃避这些困难。电子签名许多国际国家已经制定了相关法律,如新加坡,日本和澳大利亚。国际公认的用于电子签名法标准是“功能上等同”原则,这是传统的签名分析要求的核心部分,有必要获得一致认可与传统纸质文件的电子数据。因为我们的政府第三次浪潮带来的这个问题产业的发展机遇,我们有更充分的了解,因此,我国正在加紧相关政策的发展。电子签名法,建议草案合同法第28条(b)中,由“签名”的规定是指亲笔签名的“当事人及其授权代表,或在使用机器的情况下,如电脑,你可以识别信息传递的合理手段。“但是,这条规定,在”合同法“的正式文本并没有被采纳。可见,中国的现行法律,这个概念一直未能覆盖的“电子签名”类别中的签名。在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将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法律的情况下排除了电子签名的态度的法律效力,至少不明朗,他们说,这是一个遗憾。一些专家建议,国内立法可以借鉴新加坡的电子商务法的相对成功,电子签名的立法经验,重点就其定义,基本规则,签名者的责任,证据的有效性,认证体系,并与修订相关法律并特别规定,以避免与新的法律,而与普通法之间的冲突,尽量制定出相关的法律,以推动中国电子商务的健康,有序,规范发展。
中国第二,在1999年10月的要约和承诺
中国电子合同中涉嫌合同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指的是“平等主要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要约与承诺的合同包括两个过程。“”要约“是指当事人订立合同作出要约条件的目的给对方,对方愿意接受的意思。 “承诺”是指同意被收购方提出合同确定的含义表示的报价。当两个进程意思是相同的,它会建立一个合同,反之则是不正确的。电子商务的两种形式,其中的B to B指的是发生在企业对企业的电子商务活动分为B TO B和B TO C,这是通常的方式:向特定要约人受要约EDI或E-mail通过EDI或电子邮件的方式规定的期限内到达要约人要约作出承诺,答复; B到C是指在通常的方式是企业和电子商务活动,消费者个人之间发生:活跃用户浏览网页商场看到购买的商品,在其网站上确定电子合同为“同意按钮”或者发出带有E-MAIL模式下为系统,然后根据消费者的指示发货运营商,并要求消费者通过网上银行和其他形式的支付。
中国“合同法”第十一条规定:“书面形式是指合同书,信件和数据电文(包括电报,电传,传真,电子数据交换和电子邮件)等内容可以在一个有形的形式来表达。“这一规定将首先肯定了电子合同是有效合同。在“合同法”第16.2条还规定,要约的生效时间:“在合同的形式数据信息,指定一个特定的收件人系统接收数据电文,该数据电文进入该特定系统的,视为到达时间;未指定特定系统的,第一时间任何数据电文进入收件人的系统,视为到达时间,“合同法第26条规定,”本法第一承诺到达时间为准。合同成立时当事人使用字母,电子信息,合同可以在合同需要建立确认签字确认之前签订:“虽然合同法第33条还规定”56条的规定第2款。 “最后,将合同成立,合同法第34条:”。实际上位置承诺建立在合同的形式数据电文的地点,收件人的营业为主力合约;经营无主要营业地点,其经常居住地为合同成立的地点。当事人另有约定,该协议的条款。 “
中国虽然”合同法“对电子合同的报价是它提供的是,在实际操作中,传统的电子商务和合同的书面合同,采取要约,承诺使用也不是完全一致的。在电子商务,电子代理人具有自动审核判断的功能,进入处理数据在电脑操作完成收到收据和合同几乎完全,你可以无需人工干预。这包括提供并接受合同中的条款是否有问题的影响,事实上,能够进入一个合约电子代理和提高,我们在前面已经讨论过的问题,这是不是在重复。国际上这也涉及到法律规范。对于例如,第十一条“国际示范法电子商务”:“对于合同订立的目的,除非当事人另有,要约和接受要约的约定可以通过数据电文的手段,如果你使用的数据表示。消息合同,你不能只用对合同有效性和可执行性的理由被拒绝的数据消息。 “同时,美国在这方面,”统一计算机信息交易法“,其中双方只在合同的条款许可合同的形式约定的情况下,仅通过合同约束的规定;如果有些对格式条款的不那么明显或互相冲突,而不是相对人的格式合同具有约束力。在中国的合同法在这方面几乎没有什么投入,不少专家认为,这样的规定是,美国可以更好的保护允诺,我们可以借鉴。
中国加成,电子代理接收广告的功能与承诺有什么样的关系,并提供和其他规定的在传统的书面合同的可能性法律问题呢没有涉及到。每当提到电子代理接收,以便为取得可靠的进展和交易合同提供确定性广告的功能,当交易双方总要“接收播发”链接的内容。然而,接到报告中这个愿望无法实现。因为广告在交易接收的表示只有两个特征,其中之一是,以保护通信数据电信的正常运行;另一种是处理交易离开旁证,所以如果你想用它来证明合同的内容,它必须与其他证据手段相结合。在电子合同段新加坡“电子交易法”第14第五款说:“如果发件人收到收件人已收到相关电子记录,但这并不意味着在原来的记录器中的电子记录完全一致。”美国“统一计算机交易法”也有规定“收到电子收据的电子信息,通知,建立接受信息,这本身并不能证明什么是被发送和接收一致的内容。”这建立它合同法的水平得到了极其有限的法律职能的通知。因此,人们的商业交易不应该有过高的期望,它收到通知,并不意味着承诺。我国合同法这应该有更精确的描述。
中国能够提供电子,人们普遍认为遵守合同法,有人认为它应该被加入到新的内容。在传统的合同规定通知,,到达受要约人发出承诺通知之前。有人认为,这适用于EDI特定的环境可能不太现实,因为EDI是非常快,所以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有要约可以撤回,因为在邮件中使用的可能是沟通的手段,这一观点已被大多数人认同一个观点。如果电子交换要约采取电子数据的形式中,数据消息到达相反侧发出的身份,这使得不可能要约人,如果采取电传,电报,传真和通信传输的其他手段,有一段写人对付时差信息。在这种情况下,收购方改变主意,撤回,这是基于时间。因此,在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消息数据应撤回要约作出单独规定。这是行传播电子报价,但也有利于要约人本身的权利的保护。
中国指定的“合同法”,该要约可以撤回,要约的撤回,报价应约到达之前或同时到达受要约人要约人。在签署电子合同的过程中,电子可以提供被撤回。因为许多网络系统是“尽力而为传送”系统,这样的系统通常的作法是,当消息无法到达目的地时,系统将等待一段时间(通常为几分钟到几个小时),然后再次交付这样,当网络繁忙时的信息不能立即到达受要约人,在这个时候要约人收购方的要约发出通知,该通知是要约到达受要约人或受要约同时系统到达受要约人之前由所接收的信息指定。因此,电子商务,电子要约可以撤回。
中国三,电子商务格式
中国建筑合同的出现,取代了一系列复杂的纸质文件,实现“无纸贸易。 “但是,如何接受电子商务的特点无纸化的合同,但也不能忽视。在国际上,大陆法系国家强调书面形式作为合同的价值存在的证据;德国被视为合同的有效元件;美国,加拿大趋向于电子合同写作。英国法律规定必须输入合同可以是口头的合同,它可以在合同的形式写的,为了防止欺诈和伪证,法律规定,担保合同,商品房买卖合同,一年承包使用非后表现书面合同按法律规定的形式。 “示范法电子商务”第6条“为法律要求信息必须是书面的,那么如果其中所载信息数据消息可调,以采取后续参考做好准备,即以满足这种需求。”这是写在形式它确实扩大解释。
中国根据中国的“合同法”第11条规定,电子数据交换(EDI),电子邮件和其他电子信息属于合同的书面形式。这实际上指的是“示范法”的基础上的功能,并直接纳入书面形式的数据信息的可读性。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合同法”在立法技术上的先进,电子合同的规定也有一定的推进。但“合同法”对电子合同对这种方式来鼓励双方订立的合同结束之前独立的“确认书”保留,在签署“确认”合同成立。 “合同法”的任何法律规范的规定,建议网签约双方将在互联网相结合的意思变成了“纸面合同”达成协议,然后到纸张上手写签名和盖章为准。这实际上是电子合同已被转换为书面合同的传统形式,或者该数据电文仅仅是书面合同的传统,电子合同的有效组成部分的方式快捷,方便,及时,低成本等优势不能发挥。 “合同法”,因为双方看到对方上网,缺乏了解的,尤其是对B期间到B的交易,当涉及到的因素这些规定的业务范围,权限和其他代理合同可能影响的有效性双方将签署确认,可以有效地避免纠纷。事实上,自合同法的颁布,对提高交易的安全性,以确认交易者的技术标准的身份,协议相继成立,为交易双方提供不同级别的安全保护系统,如安全套接字层(SSL),安全超文本传输协议(S-HTTP),安全电子交易协议(SET),等,具体的技术手段具有公共和私有密钥,数字抽象,数字签名,认证中心,数字时间印章,数字证书等,通过这些措施的综合应用,可以有效地防止电子信息(要约和承诺)已被,由于要代表要约和承诺,或其他的发送真实性或冒用别人的损失发行(收)碰巧被拒绝等提供或许诺然后。因此,关于“确认书”的要求已显著多余的。在实践中,双方应鼓励采用电子签名等安全性措施,但立法不应该设定具体的技术手段,但不能依靠一个或偏见或某些种类的技术,但只能提供一般原则占总数的标准,要约或承诺,发送到数据电文的形式,只要交易双方确定身份,数据内容的真实意义是明确的,不管其使用的技术手段,电子合同依法成立。电子合同的
中国四
中国效力,“合同法”第44条:依法成立的合同,采取自成立以来的效果。但并不是每个合同根据电子合同的法律效力成立,最初主要影响其有效性:
中国1,未授权的代理合同的形成。在B到B模式更容易产生纠纷的代理权,因为交易双方不能像传统交易那样容易审查的授权代理,这可能导致没有得到批准代理合同,具体情况有两个方面,一种是利用任意一方或双方没有被加密,身份验证的电子邮件系统,二是双方都采用数字认证等安全系统。在前者的情况下,该消息的发送,他一直截获,篡改的可能性,因此不被保证的合同的效力,我们不鼓励交易双方不使用传统的电子邮件系统加密。在后一种模式中,虽然该消息的真实性和原创性的保证,但如果交易被视为已被合约一方是建立在自我挫败的,想想后悔了,他可能会主张作出的承诺(报价)系其工作人员或系统操作人员未经授权擅自行为,其中,除非当事人主张合同无效的确凿证据,否则相对方可以“合同法”关于命题的代理程序第49条规定的行为的有效依据。
中国2,限制民事行为合同的能力结束。在正在进行的B到C,确定为民间消费行为的能力是很难,甚至采用数字签名技术的消费者方面,电子商务运营商只能从消费者的年龄学习不知道自己的心理状态,因此主张只有合同无效与法定代表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行使,其代理人没有挑战合同的效力,合同是有效的;如果电子商务的经营者方知购买者是未成年人,他们的购买行为的年龄,智力,精神健康状况不适合的情况下,可以通知其法定代理人应召集代理商批准的情况下,不能采取从收回的主动权合同公告。
中国3,可合同。根据“合同法”,由一个主要的误解,当合同是显失公平的,当事人可以请求变更或订立合同的第54条的规定。网络购物过程中的情况下,很容易导致一个显著误解,因为网上购物是通过视觉,触觉,试验现实生活中一样,尝试其他方法来进一步了解产品的性能,规格,功能,这就要求消费产品足够的认识和理解,例如,与生产商品的公司,也有不同类型的点,略显不足的消费者不会购买自己所需的商品。根据合同法的理论,是产品性能的严重误解,但消费者必须证明这一点并不容易。该法应得到限制,其中规定,经销商必须有醒目的字体和颜色在网页上,使性能差异另有说明,否则所产生的误解,无疑可合同。
中国4,标准合同和免责声明。由于网络购物的特殊性,在几乎无一例外,合同的格式,一些不法商贩利用这一点的方式,B到C,大量的兴奋剂是不是有利于消费者在漫长的条款合同的格式,特别是免责条款,因为成本和时间的限制,通常不是研究他们当消费者在网上购物,即使有问题,消费者发现这些条款只能被动地选择“接受”或“否”,但不能被或提出自己的观点。基于标准的合同纠纷引起的或免责条款,应按照合同法\本法四十40 21第39条来处理,如果他们有兴趣在电子商务经营者免除责任本身,增加了消费者的责任,对消费者权利主要的排除,除非合同无效,应当责令其外部损害了消费者。
中国5,系统设置和系统紊乱。在B到B模式,交易一方或双方确认或将系统设置为自动自动回复功能,如果没有主人的断言自动回复系统合同无效证实,不予支持,因为人们准备进行电脑该方案体现了人民的意愿。由于导致错误的反应在B到B模式可以终止合同效力的系统问题;在B到C模式,如果故障是电子商务系统,合同是有效的,因为电子商务运营商面对的是不特定多数消费者的青睐,其商誉既要保证这一点,所以他必须承担经营风险;如果故障是计算机的消费端,可以终止合同,以确保消费者作出真实意图。之后
中国五
中国承担违约依法成立的合同,合同责任,双方当事人必须正确,全面地履行了自己的义务合同。在电子商务交易打上三个主要的,第一,商品交易,二是知识产权交易,第三是提供约定的服务,其中最常见的,也是最重要的商品交易。支付的价格和交货是他们的主要责任是合同的核心,一方当事人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构成违约,应当承担继续履行按照“合同法”,采取损害的补救措施赔偿,违约,电子合同在这一点上分别有什么普通的合同。
中国注违反断言B到C模式为例,为消费者订单的最终确认之前,更改或取消订单,停止合同的权利成立时间不存在争议。有争议的是,合同,建立什么阶段为标准?是确认订单为合同成立或者合同是一个迹象,实际支付的标志?鉴于电子商务的商品交易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为保护消费者权益,也应根据实际支付作为合同的一个标志,就是当客户进入后完成订单确认的视图在支付环节,如果卡被用于支付的方式,一次用于认证和上牌量的分配制度,建立持卡人身份的合同,不允许;
㈥ 劳动合同法产生的社会背景
劳动合同法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企业劳动关系的重要性和复杂性也日趋凸现。企业劳动关系不和谐不仅影响着劳动者的收入和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而且还影响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以及社会的稳定。由于企业劳动关系的不和谐而导致的罢工和集体辞职事件无疑会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不可估计的损失。
当前,由于我国企业劳动关系的管理制度不健全,导致了我国劳动者权益被侵害的现象频频发生,企业劳动关系双方的矛盾不断激化,劳动争议案件大幅增加。只有建立和谐的企业劳动关系,企业的劳动质量和效率才能最大限度的提高,企业才能创造出建设和谐社会所需要的物质和文化基础。而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来看,只有建立了和谐的企业劳动关系,才能够激发广大员工的工作热情,才能够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
劳资关系是破解市场经济语境下社会关系的一把钥匙。平衡劳资关系、保障劳动者人权是所有市场经济国家政府必须破解的难题。劳动关系具有行政隶属关系的性质,这使得劳动者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在劳动力市场上劳动者很难与用人单位抗衡;劳动者通过艰辛劳动,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其所付出的与其所应当得到的存在着严重的不均衡态势。为此,现代国际和国内的劳动法一般都以保护劳动者权益为其基点和核心,以期达到平衡劳资关系,保护劳动者人权的效果。
在当前中国“劳资失衡”的社会状态下,宪法赋予劳动者的基本人权常常得不到有效的贯彻和保障。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大量的劳动争议,通过其他救济途径无法解决,最终拥挤到“最后一道安全阀”司法救济门前。
一、我国劳动争议的现状分析
总的来说,根据2005年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劳动争议具有以下特点:
5.劳动报酬、保险福利和解除劳动合同案件仍是劳动争议案件的焦点
劳动报酬、保险福利是引发劳动争议案件的主要因素。2005年劳动报酬和保险福利争议案件数量最多,分别为10.3万件和10.2万件。这两类案件数量分别占当年全部受理案件总数的33%和32%。从近三年看,保险福利和劳动报酬两方面的劳动争议案件量均占到当年案件总数的60%以上。劳动报酬和保险福利连续几年成为劳动争议的主要案由。其中,拖欠工资争议在劳动报酬争议中依然占较高比例。
解除劳动合同争议持续增多。2005年,解除劳动合同争议5.5万件,占全部受理案件总数的17.5%。近年来,解除劳动合同争议有不断上升的趋势,2002年解除劳动合同争议案件占全部劳动合同争议案件的65.9%,2003年占全部劳动合同争议案件的68.9%,2004年占全部劳动合同争议案件的70.5%,2005年占全部劳动合同争议案件的71.8%。这表明,目前的劳动合同争议基本上是解除劳动合同争议,也表明由于现阶段企业改制力度的加大等原因,对劳动合同的履行造成了较大的影响,从而导致劳动关系双方提前解除劳动合同。
二、签订劳动合同的必要性
从1997年至2003年,全国当年发生的劳动争议案件数量从71524件急剧上升到226391件,6年间增加了近2.2倍。国有企业的劳动争议案件在2000年以前快速上升,而在2000年后,随着国有企业改制的逐步完成,非公有制企业逐渐成为了劳动争议案件发生的重点部门。
根据《中国劳动统计年鉴》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各级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所受理的私营企业劳动争议案件数从1997年的7327件增加至到2004年的45098件,呈现出较快的上升趋势。其中,2004年较前一年增加了43%,值得关注。另外,2004年受理的私营企业劳动争议案件数占全社会的同类案件的比例为17.3%。
私营企业劳动争议案件的可能原因,包括劳动合同的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等方面。2002年私营企业劳动争议的主要原因是劳动合同的履行,占全部劳动争议案件数的78.3%,达到30618件。解除劳动合同等关系到劳动者基本权益的方面,也是争议的重要原因。
劳动合同的履行包括四个方面,分别是劳动报酬、保险福利、工伤和职业培训。2002年数据显示,劳动报酬、保险福利、工伤和职业培训引起的案件数分别为12169件、5502件、6226件和95件,劳动报酬是劳动合同履行争议案件最主要的原因,而保险福利和工伤也是合同履行过程中争议的重要原因。因此,我国私营企业劳动争议原因集中在劳动报酬、工伤、保险福利和解除劳动合同四个方面。
根据2003年全国职工队伍状况抽样调查,相当一部分民营企业不签订用工合同,劳动合同签订率低,无法为劳动者权益保护提供法律保障。全国劳动合同的签订率仅为57.1%,其中私营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只有30.5%。在民营经济发达的广州市,国有企业职工的劳动合同签订率在99%左右,中外合资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为85%,而民营企业的签订率只有40%。
如上所述, 劳动合同制度的缺失不仅使劳动关系处于一种无序状态,而且法律赋予职工的基本权益也难以得到保障。
在劳动合同中明确规定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的劳动权利和义务,对双方主体既是一种保障,又是一种约束,有利于避免或减少劳动争议。同时,在发生劳动争议时,劳动合同也是双方主张权利的主要依据。因此,建立完善的劳动合同制度就十分必要。
三、劳动合同立法
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义务的协议。在西方工业化国家的早期立法中,劳动法属于民法的调整范围,适用契约自由的原则。在1804年的《法国民法典》中有专门的劳动合同条款,被称作“劳动力租赁契约”。在该法典的影响下,许多国家如欧洲的意大利、美洲的加拿大及亚洲的日本等都把劳动合同列为其民法典中的内容。
20世纪,出于国家干预劳动合同和协调劳动关系的需要,劳动合同由民法转入劳动法范围。比利时于1900年3月制定《劳动契约法》,从劳动契约的角度进行立法。法国在1910年颁布的《劳动法典》第一卷把雇佣合同列为第二篇。其后,许多国家相继把劳动合同置于劳动立法范围。
现代劳动合同有三种模式:(1)在劳动法典等劳动基本法中将劳动合同单列一章或一篇,如法国、日本、加拿大;(2)制定关于劳动合同的专项法规,如意大利、比利时等;(3)少数国家仍然沿用民法的合同法,或者按普通法有判例对劳动合同进行规范,如英国、美国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劳动合同立法一直是劳动立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劳动部于1950年制定的《失业技术登记介绍办法》,1951年制定的《关于各地招聘职工的暂行办法》,1954年《关于建筑工程单位往外地招用建筑工人订立劳动合同的办法》等,都要求用劳动合同确立劳动关系。但是,随着固定工制度的普遍实行,劳动合同仅在临时工与用人单位之间签订。直到80年代初劳动合同立法才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其间颁布了大量的劳动合同方面的规定,如1980年国务院发布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劳动管理规定》,1986年国务院发布的《国营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暂行规定》,1993年《关于股份制试点企业劳动工资管理暂行办法》等法规,都要求把劳动合同作为缔结劳动关系的法律形式。
在劳动立法的过程中,1995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该法系统地规定了劳动合同的定义、适用范围、内容、变更、解除和终止等情形及其法律适用,为建立统一的劳动合同制度奠定了法律基础。
《劳动法》对劳动合同制度的规定有了较为全面的涉略,但是,由于劳动法还只是劳动领域的一个基本法,该法所设各个章节尚需具体的法律规定详尽调整,因此,十分有必要制定一部《劳动合同法》,对劳动合同的设立及解除的全过程予以系统、专门的调整。为了配合劳动法中劳动合同制度的执行,劳动部在劳动法实施的同时,还配套制定了《违反和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办法》和《违反<劳动法>有关劳动合同规定的赔偿办法》。
为了更加明确地调整劳动关系,制定劳动合同法的呼声越来越高。
2005年12月24日,《劳动合同法(草案)》提交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审议;2006年3月20日,劳动合同法草案公开征求意见,这一关乎亿万人切身利益的法律成为社会瞩目的焦点。在《劳动合同法》的立法调研、起草、审议过程中,从立法宗旨到具体条款,劳资双方均展开了针锋相对的立法博弈,开门立法收到了191849件意见,引起了非常广泛的社会关注和强烈反响。
2006年12月24日,充分吸纳各方意见并做出大幅修改的《劳动合同法(草案)》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进行二审。按照立法进程,草案进入三审。
2007年6月29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高票表决通过《劳动合同法》。这部备受关注的法律经历了向社会全文公布征求意见、四次审议之后,终于出现在人们面前,并将于2008年1月1日起施行。
四、从契约角度看劳动合同的实践意义
人与人之间只要建立关系,他们之间就会产生某种契约。
契约俗称合同或协议。法国民法典(即拿破仑法典)1101条对契约的定义为:“契约是一种合意,依此合意,一人或数人对于其他一人或数人负担给付、作为或不作为的债务。”后来契约制度的发展已使其含义广泛化。在商业或经济层面上,它是社会共认的一种让渡财产权的方式;在道德伦理层面上,它是一个人应该信守自己订立的协议,履行自己诺言的道德原则的体现;在政治层面上,契约成为政府与民众联接起来的法律形式。
契约在法律上是指“两个以上当事人间具有法律约束力之协议,或由一个以上当事人为一组具有法律拘束力之允诺。”从这一概念,不难分析出它所包含的结构要素:
第一,“契约”的概念意味着订约主体或当事人的复数性,契约的主体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当事人;
第二,“契约”的概念意味着某种目的性、互惠性,意味着定约必然存在着某种目的,契约的达成是为了追求一定的利或善,目的的实现则是双方互惠的实现;
第三,“契约”的概念意味着某种程度上的一致意见和某种形式的允诺,即合意与合意的达成。这种合意可能是相向的,也可能是同向的,而允诺是契约的核心和实质内容,只有允诺才使得合意具有意义,使契约最终成立;
第四,“契约”的概念意味着约束力,义务和责任。法律概念中的契约具有明显的法律约束力,这种责任和义务的实现主要依赖法律。
由契约的定义可以看出,契约界定了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违约责任,是对双方未来行动的约束,降低了不确定性。而且契约本身具有严格的条文或条款。因此,契约会对组织及其员工产生特定的约束,规范双方行为,并促使组织目标的达成,属于雇佣关系中的关键要素之一。
五、我国劳动合同制度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劳动合同签订率低,出现劳动争议时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
根据2003年全国职工队伍状况抽样调查,相当一部分民营企业不签订用工合同,劳动合同签订率低,无法为劳动者权益保护提供法律保障。全国劳动合同的签订率仅为57.1%,其中私营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只有30.5%。在民营经济发达的广州市,国有企业职工的劳动合同签订率在99%左右,中外合资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为85%,而民营企业的签订率只有40%。据2004年抽样调查统计,在单位就业人员中,劳动合同平均签订率与2002年相比降低了近10个百分点。特别是建筑业、餐饮服务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较低,在40%左右,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率在30%左右,中小型非公有制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不到20%。用人单位不与劳动者签订书面劳动合同,使得双方是否存在劳动关系都难以确认,建立在劳动关系基础上和与劳动关系相关的劳动者工资报酬权利、参加工会组织和参与集体协商的权利、解除合同的经济补偿权利、社会保险权利等等,都得不到有效的保障。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劳动法执法检查中发现,一些地方中小型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的劳动合同签订率仍不到20%,个体经济组织的签订率更低。有些企业只与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签订劳动合同,而不与一线工人签订劳动合同。
劳动合同签订率低的原因很复杂。许多用人单位不愿签订劳动合同,主要是为了降低用工成本。
那么,签订劳动合同后,一个劳动者到底给企业增加多少成本呢?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以南京市一个不为员工缴纳五险、辞退员工不给经济补偿、不实行带薪休假的企业为例:
在社会保险方面,按照南京市的规定,企业为员工缴纳的最低社保缴费基数为每月1189元,养老、失业、生育、工伤、医保五项保险合计每人每月缴费536.73元,其中个人承担140.79元,企业每月要为一名员工缴纳社保费395.94元。
辞退员工的企业需要给员工经济补偿,企业与劳动者签订的劳动合同到期需要解除劳动关系,企业要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经济补偿按照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不按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也就是说,企业实际上每年支付给员工的工资不是12个月,而变成了13个月。以南京市职工最低工资标准850元计算,企业每年要多支付850元。
关于强制带薪休假的规定,员工在企业工作满1年以上10年以下必须带薪休假5天,否则要按照3倍工资支付加班费。企业对于这项的支出是:年工作日:365天-104天(休息日)-11天(法定节假日)=250天;照此计算,每月实际工作日为20.83天,按照职工最低工资标准850元计算,每个工作日工资为40.8元,如果不允许员工带薪休假,企业每年要向员工支付612元。
以上3项,企业每年为每个员工多支付6214元,按照南京市最低工资计算,企业的劳动力成本上涨了61%。
有些劳动者不敢提出签订劳动合同的要求,主要是在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形势下,劳动者处于弱势地位。
2.劳动合同短期化,劳动关系不稳定。
据有关调查,到2005年,全国劳动合同期限以短期合同为主,签订3年以下的占60%左右;签订无固定期限的仅占20%。许多用人单位为减少解雇成本,宁愿一年接一年地与劳动者订立短期劳动合同,也不愿意与劳动者订立一个较长时间的劳动合同。这一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劳动关系的稳定,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职工的职业稳定感和对企业的归属感,影响了其为企业长期服务的工作热情和职业规划,对企业的长期发展、社会的稳定产生不利影响。
劳动合同短期化的主要原因是用人单位试图通过短期劳动合同,最大限度地自由选择劳动者,并减少因解除劳动合同而应向劳动者支付的经济补偿。有些企业花最低的用工成本使用工人最有活力的“青春期”。这种状况不仅损害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也影响了劳动者的职业稳定感和对企业的归属感,影响了他们为企业长期服务的工作热情。事实证明:劳动合同短期化,不仅损害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企业自身发展也最终会受到影响。
3.用人单位利用自己在劳动关系中的强势地位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
在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背景下,用人单位利用自己在劳动关系中的强势地位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现象时有发生。有些用人单位滥用试用期,以劳动者在试用期内达不到录用条件为“理由”,试用期满不予录用;有些用人单位通过设定较长时间的试用期,规避对劳动者的法律义务;有些用人单位违反法律、法规规定,拖延、克扣工人工资,不按国家规定缴纳社会保险费;有些用人单位不执行劳动定额标准,随意延长劳动时间,不支付加班费;有的用人单位甚至对劳动者实行强迫劳动;有的用人单位随意设立违约金,限制了劳动者的择业自由和劳动力的合理流动,致使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受到严重侵害。上述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近些年来,劳动争议案件和因劳动纠纷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显示,1995—2006年的12年中,劳动争议案件数量增加13.5倍,集体劳动争议案件数量增加5.4倍。因此,在总结劳动法实施以来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劳动合同法,完善劳动合同制度,合理规范劳动关系,是迫切需要的。
4.集体合同立法缺失。
自1995年劳动法颁布实施以来,在全国总工会的推动下,集体合同制度在我国得以迅速展开。至2003年底,全国共签订集体合同67.29万份,覆盖企业121.4万个,覆盖职工1.035亿人。其中:企业单独签订53.74万份,覆盖职工6706.67万人。其中,公有制企业18.67万个,职工4668.3万人;非公有制企业27.32万个,职工1293万人。签订区域性行业性集体合同共13.54万份,覆盖企业67.67万个,覆盖职工3641.6万人。其中,签订区域性集体合同9.52万份,覆盖企业54.27万个,覆盖职工2398.16万人;签订行业性集体合同4.02万份,覆盖企业13.4万个,覆盖职工1243.44万人。全国开展工资集体协商、签订工资专项集体协议的企业29.31万个,覆盖职工3579万人。全国建立各级三方协调机制5062个。
但随着我国集体合同制度的推行,立法中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这些问题包括:(1)规章的立法层次低,缺乏法律的权威性。(2)法律规定分散,过于原则,缺乏操作性,且法律之间规定不相一致。(3)集体合同的实施范围过窄,缺少对行业或产业以及地区集体合同的规定。我国关于集体合同的规定依然停留在企业一级,对于区域和行业、产业层面的集体合同没有规定,虽然近年也有一些地方对此进行尝试,但缺乏相应的法律依据。(4)没有明确集体协商和签订集体合同的责任。
六、《劳动合同法》出台的紧迫性及其现实意义
由上可以看出,1995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以下简称为《劳动法》)在第三章“劳动合同与集体合同”中共有17条内容规定劳动合同,但作为将来制定的《劳动合同法》的基本法,《劳动法》现有的规定远远不能适应实践中存在的大量问题。因为《劳动法》关于劳动合同的立法太过原则,《劳动合同法》又未及时出台,中央政府部门为调整劳动关系现实中的诸多问题,先后发布了不少部门规章和相关政策。这些规章和政策大多是推行劳动合同制度中实践的总结,然而其效力却仅限于劳动行政部门的业务范围。法院在诉讼过程中其效力往往受到质疑;为了解决各地在司法中存在的问题,劳动部又有大量的“解答”、“通知”等,其效力也是较低;各地也纷纷立法,其内容远远超出了《劳动法》的内容所设范围,其中一些内容存在不规范的地方。基于此,有必要针对劳动法贯彻以来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对现有规定进行整理,制定专门的《劳动合同法》。
《劳动合同法》终于在万众瞩目下于2008年1月1日起如期施行。它的出台有其必然性和巨大的深远意义。
首先,本届中央政府制定的战略思路是坚持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注重社会公平,解决社会民生问题。1994年出台的《劳动法》对劳动合同制度的设计、法律责任的追究上有不到位的地方,使用范围也比较窄,毕竟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社会上还没有出现如此多的用工形式。比如包工头、劳务派遣公司,这些用工形式都不在《劳动法》的保护之列,却是雇佣底层劳动者的主要单位。
其次,从经济总体发展上考虑,政府希望拉动内需、改变对出口过于依赖的状态,但在中国GDP高速成长的同时,劳动者工资占GDP的比例却逐年下滑。同样是发展中国家的印度,它制造业工人的工资是中国工人的两倍。
此外,国家希望能改变经济竞争能力过于依赖低劳动力成本的现状,提高产业层次,改变中国制造企业在全球产业链中始终处于利润最低环节的现状。
七、《劳动合同法》实施所造成的影响
用人单位“增加了用工成本”的“叫苦连天”
劳动合同法的立法主旨是建立和谐稳定的劳资关系。从现实来看,劳动合同法实施后,我们看到了劳动者的欣喜,也听到了一些用人单位“增加了用工成本”的“叫苦连天”。《劳动合同法》正式实施尚不足半月。不过在此之前近半年的草案推出阶段,已经给中国企业足够的思考、应对的时间。重签合同规避新法者如沃尔玛者有之,声称公司早已按照甚至超越新法用工者如万科者有之,奔走呼号于政策制订部门如富士通者有之,关门大吉退出江湖亦有之。
根据《中国企业家》采访了解的情况,多位接受采访的企业家估算,在《劳动合同法》下,企业将普遍面临5%-40%的工资成本上升。感受压力最大的显然是那些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和中小企业。
《劳动合同法》涉及到的辞退补偿、加班补偿、带薪休假补偿的标准都与员工工资直接挂钩,这就让“员工工资”这个概念具有了推敲修改的空间。包干工资、年薪等概念被果断抛弃,计划经济时代“工资由基本工资、各项补贴奖金构成”的工资表重新归来。被采访的近10位长三角企业家,几乎全部重新修订了员工工资。就是“朝三暮四”的故事,工资总数不变,但是明确了只有一部分是基本工资,其他是加班费。”浙江湖州丝绸之路董事长凌兰芳很坦白地告诉记者,这样,他就不必再为每周工作六天的工人的加班费的问题操心了。杭州华力集团董事长汪力成也把集团下属四家公司的工资表重新调过,从底层员工到管理层的基本工资一项各自占到原工资总数的70%-30%不等。“辞退、加班、带薪休假的补偿都是基本工资的若干倍数,不能说我给员工的奖金补贴也要翻倍补偿给员工吧。”据了解,员工都能理解这种调整。
在大城市外企中被视作“天经地义”的带薪年假尚难被大多数长三角制造企业主理解接受。以外贸为主的企业压力更大:“单子来了恨不能一天做完,都休假去了我怎么办?”中国最大的袜子制造企业位于浙江义乌的上市公司浪莎袜业副董事长穿着工装接受记者的采访时这样说,他想出的解决办法是旺季(出口订单多的时候)加班,淡季轮休和休假。“我的锅炉、发电机都是连续工作的,大家都休年假,我这个企业就乱了。”丝绸之路凌兰芳想出的办法是“化整为零”:“把15天年假拆散,和其他假期放一起。比如说十一假期放3天,我就变成放7天。另外,在最高温的时候,集中全厂放假一星期。这样就把这15天给分解掉了。”
对于从事简单服务行业的企业而言,员工的保险很有可能是“不能承受之重”。杭州最大的家政服务公司三替集团总经理陶晓莺算了一笔账,一个保姆月工资1200元,上交公司10%为120元,公司如果要替她交300多元的保险,那一个保姆就要赔200多元。“难道我能为了给员工交300多元的保险,把保姆月工资提高到3000元?哪个人能接受这么高的保姆工资?”而且,即便是企业愿意给员工上保险,员工未见得领情。大多数外出打工的工人并不愿意把工资的一部分上交给这个自己很快就会离开的城市。对于这样的员工,企业在《劳动合同法》的要求下,都需要做员工的工作,说服他们同意上保险。“实在不愿意上保险的,就签订书面合同,证明企业已经把应该缴纳的保险交给员工了。”陶晓莺说。现在,上海已经出台政策,对服务类公司给予保险补贴,正是出于对此类公司困境的照顾。
而对“无固定期限合同”这个最让企业主头疼的“紧箍咒”,大多数企业目前正持观望态度,因为像华为那样的以“让员工辞职后重签合同”规避“无固定期限合同”的方法已被官方明令叫停并宣布无效,他们表示,将对“员工即将任职10年”和“员工第二次签订固定期限合同”这两个时点“反复掂量”,否则“就得永远把这个员工养起来”。巨力精密设备制造(东莞)有限公司董事长Jeremy说,“我们做企业有个原则,不能请那些不能开除的人。现在无固定期限合同岂不是要我们违背这个?我会跟人事部说,四五十岁的人以后就不要考虑了。这是在促进就业还是削减就业呢?”
㈦ 加拿大一公司B想拿到中国国内A公司在加拿大、墨西哥、美国的代理权,总则有一条是这样:"Laws"
“总则”里的 laws 泛指所列国家和地区的法律条文,并要求遵守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法律。这是为合同行文下的注脚,以避免以后双方可能产生的理解纠纷。结尾处的 Governing Law 是合同规定的具有管辖、裁定权的法律体系。所有类似合同都需明确当发生纠纷时,在诸多法律体系中,双方必须遵守何地的法律裁决,通常是生意所在地的法律体系。
“需要修改适用国法律”是指什么?把合同规定的具有裁决权的法律体系从A国改成B国?
合同本身就视同双方必须共同遵守的“法律”了,一旦制定就不是那么容易能修改的。
㈧ 谁知道解除合同时对方如何行使异议权
《合同法》第93条第二款和第94条规定,合同一方当事人可以单方行使约定解除权或法定解除权。该权利应在约定或法定期间内行使,或在对方催告的合理期限内行使,逾期该权利消灭。
《合同法》第96条规定,一方解除合同的应通知对方,自通知到达对方时合同解除。对方有异议的,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确认合同解除的效力。
但《合同法》并未规定异议权的具体行使期间,实务中对合同解除的最终效力长期处于不确定状态,导致大量争议产生。为此,《合同法》司法解释(二)第二十四条规定,
当事人对合同法第九十六条规定的合同解除虽有异议,但在约定的异议期限届满后才提出异议并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当事人没有约定异议期间,在解除合同通知到达之日起三个月以后才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因此,对方对单方合同解除有异议,应在约定期间内或合同解除通知到达后3个月内,依据合同约定向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请求确认合同解除的效力,逾期该异议权消灭,即无权要求继续履行合同。但合同解除并不影响合同结算和清理条款的效力,当事人仍有权依据合同约定追究对方违约责任。
--------------------------------------------------------------------------------------------------------------[建筑专业律师简介:]
李高来律师,北方交通大学工民建本科,中国政法大学法学硕士研究生,高级工程师,同时拥有全国造价工程师、一级建造师和监理工程师等注册执业资格,并获加拿大CCPE土木工程师认证,北京律协仲裁专业委员会委员。
李高来律师先后在中铁建和中建总公司系统工作十余年,并曾在大型房地产开发企业担任高级管理职位,为多项国家及北京市重点工程建设提供法律服务,并成功代理数十起工程纠纷仲裁、诉讼案件,累计争议金额达人民币数亿元,尤其擅长处理工程结算、欠款、索赔、停工等施工合同纠纷仲裁与诉讼、以及建设项目常年或专项法律顾问服务。
〔仲裁代理典型案例:〕
顺义区某别墅工程停工结算纠纷仲裁案(争议
2.2
亿);朝阳区某驻华使馆工程结算纠纷仲裁案(争议30万美元);朝阳区某房地产工程欠款纠纷仲裁案(争议560万);顺义区某研究中心工程结算纠纷仲裁案(争议600万);昌平区某大学体育场工程结算纠纷仲裁案(争议50万);西城区某房地产工程欠款纠纷仲裁案(争议5400万);BDA某外资厂房工程合同解除纠纷仲裁案(争议400万);邯郸市某医院工程分包结算纠纷仲裁案(争议280万);北京某重点大学工程结算纠纷仲裁案(争议1600万);北京某酒店改造工程结算纠纷案(争议
1.5
亿元)等。
〔诉讼代理典型案例:〕
怀柔某室外工程结算纠纷诉讼案(涉诉2400万);海淀某住宅工程结算纠纷诉讼案(涉诉3500万);大连某水泥厂工程结算纠纷诉讼案(涉诉480万);大兴某艺术学校工程结算纠纷诉讼案(涉诉3700万);丰台某公寓工程停工结算纠纷诉讼案(涉诉
1.27亿);朝阳某开发小区住宅楼结构质量纠纷案(涉诉160万);朝阳某部队公寓楼外墙装修质量纠纷诉讼案;河南某高速公路结算纠纷上诉案(河南高院);河北某住宅工程转包纠纷上诉案(河北高院)等。
〔建设项目法律顾问:〕
中央电视台新台址、国家博物馆改扩建、奥运村;数字北京大厦、吉利大学校区、青年沟公寓房地产项目;东直门某大型房地产项目、安哥拉某大型融资建设项目;BDA某科研及医院建设项目、武广高速铁路建设项目等。
㈨ 加拿大的蒙特利尔大学怎么样
蒙特利尔大学是一个很好的大学,在加拿大名列前茅的医博类大学。
蒙特利尔专大学,是加属拿大前几名的综合性大学,该校创立于1878年,目前为止已有130年的历史了。近几年来,学校各种学术成果在加拿大综合排名第二。现有人数为52631人,它是世界上最大的法语授课大学。一个主校区,2个附属学院—工程和商学院。
学校有全加拿大最大的法律研究中心。学校的医学专业设置全面,加拿大医学委员认证这里毕业的学生在全加拿大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