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集锦 » 社会与法挖井

社会与法挖井

发布时间: 2022-08-10 02:12:55

① 一个人挖井,挖了好几个井,眼看就要成功了,但每次都半途而废的故事800字

看图写文《挖井人》实例

那年,15岁的陈娟因不爱念书下学,在家无所事事。家人出于关心,找关系,把她送到家乡县城一家有名的彩妆店,学彩妆。那里的老板娘是一位美得像仙女一样的女性。很少有女性40岁皮肤保养得像婴儿的皮肤一样,眉清目秀。最值得赞美的是她化妆技术非一般可比,可以说是能无限发挥,新样绝妙。她可是中国有名的化妆师毛戈平的徒弟,也许娟应该自豪,家人给娟找了一位这样有实力的师父。妈妈陪着娟一起走进那家彩妆店,简单的言语托付与介绍后,仙女师父用乐意教学的语气对陈娟说:“好好学,相信有一天娟一定会拿起画笔,画出属于你的那份成功”。没有主见的娟,听到师父的激励,心里一股士气升起。带着她的新鲜感,第二天就去报到。娟却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学?学出来以后会怎么样。尽管家人已经对她说过学彩妆的目的,娟不所知的当作好玩一样。没有上进心,没有目标,像完成别人的作业一样草草的在画纸上画着那柳叶眉,那妖娆眼,那樱桃唇。一混就是一年的时间,除了会打点粉底,化几个简单的彩妆,编几款发型以外,打杂倒还不错。彩妆的门槛都没踏进。没有成就感,新鲜感也过了,娟开始讨厌早早的去报到,晚晚的回家。她放弃了这份可以让她拿起画笔,画出成功的机会。
在家呆了一段日子,与几个下学的同学天天泡在一起玩。认识一个男孩子。开始早恋。男友去了市里工作。贪玩的她想与男友在一起。娟找到亲戚把她带到市里去。亲戚出于好心,给娟找关系,进了一家正在扩大的美容院。这家的美容院老板娘,是一位大方温柔的女性。见娟略显聪明伶利。很顺利就同意收留了娟。而且还给她安排了一个老练的高级美容师。这位美容师的预约客户很多。跟着她也学到很多东西。娟学东西很快,做事认真,二个星期就学会所有的手法。2个月的工作实践得到大部分客户的好评。娟本性是个活泼的女孩,对她好的人。她都会用翻倍的好回报别人。所以与同事之间的关系也处理得很好。更加得到老板娘的欢心。轻松开心的过了4个月,(原本是一份很好的工作,娟很满意很喜欢的工作。)突然有一天男友对她:“我回家了,你也跟我一起回去吧”。娟无所谓的放弃这份喜欢的工作。娟没有不舍,老板娘却不舍。辛苦培养起来的人,刚刚能上手,却要走了。她也故不了那么多,为了与男友在一起,甚至对家人隐瞒着她工作的事,与谈恋爱的事。不理解家人会担心。后来,事情揭穿,可怜的妈妈到处找娟,在路上晕倒。只能怪娟的无知。如果娟坚持做下去。以娟的聪明。引用妈妈的话:“学出来就是铁饭碗,以后一个月轻轻松松拿几千,那是小意思。好的话,自己可以开店当老板”。可惜,美容的光辉道路也丢弃了。
可怜天下父母心,妈妈担心女儿未来会一事无成。又给她出主意:“舅妈的同学,在县里开了一家美容院,还很有规模。要不你去那上班”?心高气傲的娟心想:前些日子跟舅妈吵过架,打死也不去。没得商量。
娟依然混着日子,谈着一场自以为是的恋爱。不知不觉2年的时间又混过去。男友的生意倒闭,回到家里做了啃老族。19岁的娟仍不放弃自己的无知。提起模糊的胆子,离开男友,离开家。与同学一起去了一个离家上千公里的城市。
娟没有钱,好心的同学帮助娟买了一切生活所需。不幸的同学却得到娟的不识社会现实的回报。娟常常想买这个。想买那个。同学说:“有没有钱”?娟心里怪同学,常常提钱又小气又俗气。与同学一起在一家酒店里工作。娟不习惯酒店里的工作生活。充满厌恶感的工作了3个月,又离开了同学。拿着杯水车薪,拖着行李,上了车。一个人坐在车上。开始有点思绪地反问自己:路在哪里?我要走到哪去?我要去哪里?
故事就写到这啦,这是我自己的真实故事,现在想起来,真觉得自己好笨,好傻。
站在一个外人的角度来看,一个没有责任心,一个没有上进心,一个看不懂社会,一个没有生活计划,一个没有生活方向及生活目标的人,能有多大的成就?她去到哪里结果都一样,都是一无所获。
至今,我已经二十二岁了。后来的3年工作常常这里跳那里,再不行再换。到现在都不知道自己精通什么,好像是什么都不会。今年终于想通。从明年开始,认准一个行业,我就会奉献我的一生,不管什么原因我都不会放弃。用了8年的时间才悟透“人情冷暖,事业有成”是怎么一回事。8年的时间才明白,“要让自己成为一个有知的人”。是不是太晚?现在才懂得:工作,要有责任心,要坚持不懈,要勤劳钻研等等。人情,要关心他人,帮助他人,朋友亲戚之间要常走动,多联系。800年不来栽一定人缘不好,别说8百年,现在是半年不来栽,人情就淡成陌生人了。
楼主的问题,你的这篇看图写文我小学也考过,那时我知道它所指的道理。却不知道要怎样从生活中实践。“不要总想着多找几个地方试试,可能会挖出水。而是找准一个地方坚持挖下去,挖到底才会出水”。不过有的人还真是很倒霉,坚持到死都没挖出水,那也别怪谁,思想乐观点就好。至少你挖井的经验不会比别人差。在此也劝各位童鞋能以我的故事为典型的例子,切勿模仿,不要做个没有主见没有思想的人。如果你决定要做一件事情,一定要勤奋不偷懒,拒绝外围阻力,坚持努力做下去,否则像我一样。注定一事无成。

② 红色资本家、经营之神是谁

阿曼德·哈默这位美国实业界最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之一,曾被人称为“经营之神”、“幸运之神”。1898年5月21日生于美国,在上大学时,即开始经营父亲留给他的药厂,获得很大成功,成为当时美国惟一的大学生百万富翁。1921年赴苏联,成为贸易代理人,获得巨额财富。1956年58岁的哈默收购濒临倒闭的西方石油公司,逐步使其成为世界最大的石油公司之一。1974年哈默的西方石油公司年收入高达60亿美元。哈默一生与东西方政界领导人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在全世界享有盛誉。从他经营的各种行业来看,可谓无往不胜。无论是与苏联人做粮食、铅笔、毛皮生意,帮赫斯特卖珍玩,还是经营威士忌酒、石油,都一一获得大利;从他的对手的角度来看,也不得不惊呼“哈默是无敌的”。

然而,“无敌的”哈默,“经营之神”哈默,却栽过一个不大不小的跟头:对方出了远不是他能接受的价,他坚决不要,可几次较量后,他不得不接受对方的条件。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吃到一块好牛排委实不易。受此启发,哈默踏人养牛业这一行。牛要卖得出好价钱,很大程度上系于种牛的血缘、质量。

正好,其时有一头名叫“埃里克王子”的得奖种牛,在密苏里州拍卖,这头种牛被养殖专家誉为本世纪最佳种牛。开始时,哈默想出个“大价”,用1.5万元买下。但一个叫奥布莱恩的企业家比他更出得起价,以3.51万元将它买下了。退而求其次,他以2.75万元,买了前一年国际种牛赛冠军——“野蛮王子”来繁殖牛群,到后来一年收入上百万元。这使他更加感到“埃里克王子”的可贵。

正在这时,一位兽医告诉他一个好消息:“埃里克王子”患了阳萎病,而且据他的分析:它的病仅是心理上的,而非生理上的。还可利用其精液进行人工授精。

听到这个消息,哈默心花怒放,当即打了个电话给奥布莱恩:“莱斯,老朋友,把您的‘王子’卖给我,怎么样?”

“我很乐意这样做。”奥布莱恩的答复竟是出奇的爽快。

“好,你打算出什么价?”

“10万元。”

这一棒把哈默简直打昏了。他不由吼骂起来:“您疯了吧?我刚听说您这头牛不能再交配了,而且一年多没有交配过了。”

“那您为什么要买呢?”对方竟反击说,“我知道您想干什么。大学里已经派人来讲过,‘埃里克王子’还可以作人工授精的种牛呢?”

原来对方已洞察了自己的心理!哈默有些气馁了。他当即以很委婉的语调向对方讨价还价:“我也仅仅是碰碰运气而已。谁也没真正证明它还能生育。这样吧,‘埃里克王子’已给您服务这么久了,我一分钱不少,照原价给您,怎么样?”

“10万元。”对方寸步不让。

咬咬牙,哈默立即将价拉了1倍多:“我们折衷一下,7.5万元,不过您得让我做次试验。好不好?”

奥布莱恩稍微沉吟了一会,接着说:“好吧,你来吧!”

哈默带着兽医去了,试验结果十分满意。于是他掏出7.5万元的支票交给奥布莱恩。

奥布莱思接过支票看了看,又把它还给哈默:“钱不够。”

“怎么?不是讲好7.5万元的吗?”

“不,我没有讲同意7.5万元成交,我只是同意你到这里来做试验。”

这简直是十足的无赖!哈默气昏了,转身就走。奥布莱恩在背后微笑着目送他。

次年12月,最负盛名的芝加哥国际牲畜展览会开幕了,哈默带着一头年轻母牛参展。此时的哈默尽管在养牛界已很名气,但可惜的是,他的牛却从未得过芝加哥展览会的世界冠军。这一次却大不相同,这头母牛也是“埃里克王子”的后裔,作为牛犊时,哈默就出了5000元的高价将它买下,同时他又请了一些最有名望的专家来饲养。他志在必得,养牛界的许多同行也认为冠军非它莫属。

可没料到,这头母牛仅得一个亚军。冠军还是被“埃里克王子”的另一“女儿”抢走了!奥布莱思的电话:“莱斯,我愿意出你要的10万元……”

终于,这笔生意,还是以比奥布莱恩当初买人价高6.49万元的价成交了。

1921年的苏联,经历了内战与灾荒,急需救援物资,特别是粮食。哈默本来可以拿着听诊器,坐在清洁的医院里,不愁吃穿地安稳度过一生。但他厌恶这种生活。在他眼里,似乎那些未被人们认识的地方,正是值得自己去冒险,去大干一番事业的战场。他做出一般人认为是发了疯的抉择,踏上了被西方描绘成地狱似的可怕的苏联。当时,苏联被内战、外国军事干涉和封锁弄得经济崩溃,人民生活十分困难;霍乱、斑疹伤寒等传染病和饥荒严重地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列宁领导的苏维埃政权采取了重大的决策——新经济政策,鼓励吸引外资,重建苏联经济。但很多西方人士对苏联充满偏见和仇视,把苏维埃政权看作是可怕的怪物。到苏联经商、投资办企业,被称作是“到月球去探险”。

哈默心里当然也知道这一点,但风险大,利润必然也大,值得去冒险。于是哈默在饱尝大西洋中航行晕船之苦和英国秘密警察纠缠的烦恼之后,终于乘火车进入苏联。沿途景象惨不忍睹:霍乱、伤寒等传染病流行,城市和乡村到处有无人收殓的尸体,专吃腐尸烂肉的飞禽,在人的头顶上盘旋。哈默痛苦地闭上眼睛,但商人精明的头脑告诉他:被灾荒困扰着的苏联目前最急需的是粮食。他又想到这时美国粮食大丰收,价格早已惨跌到每蒲式耳一美元。农民宁肯把粮食烧掉,也不愿以这样的低价送到市场出售。而苏联这里有的是美国需要的、可以交换粮食的毛皮、白金、绿宝石。如果让双方能够交换,岂不两全其美?从一次苏维埃紧急会议上哈默获悉苏联需要大约100万蒲式耳的小麦才能使乌拉尔山区的饥民度过灾荒。机不可失,哈默立刻向苏联官员建议,从美国运来粮食换取苏联的货物。双方很快达成协议。初战告捷。没隔多久,哈默成了第一个在苏联经营租让企业的美国人。此后,列宁给了他更大的特权,让他负责苏联对美贸易的代理商,哈默成为美国福特汽车公司、美国橡胶公司、艾利斯一查尔斯机械设备公司等30多家公司在苏联的总代表。生意越做越大,他的收益也越来越多。他存在莫斯科银行里的卢布数额惊人。

朋友告诉他:20世纪20年代初期创立的西方石油公司,正处在风雨飘摇的困境之中。这家公司请求哈默给予帮助。对石油行业还是外行的哈默,同意借给5万美元作为尝试,让该公司钻两口油井,将来得到的利润各占一半。哈默的打算是:如果这两口井是枯井,这笔钱可以根据当时的规定,作为亏损从应缴纳的税款当中扣除。

出乎哈默意料之外的是:两口井都出了油。西方石油公司的股票一下子上涨了。初次尝试的成功,引起哈默在石油行业进行冒险的极大兴趣。1957年,他干脆把借给该公司的贷款转化为股票,成为西方石油公司最大的股东,当上该公司的总经理。

石油钻探事业毕竟是一项冒险性很大的行业。1961年,西方石油公司几乎用完了1000万美元勘探基金,但仍无所建树。哈默计划集中余力,攻克难点。这计划吸引了一个名叫鲍勃的青年地质学家。他向哈默建议:旧金山以东有一片被德士古石油公司放弃了的地区,这地区可能有天然气田,西方石油公司应该把它租下来。

哈默接受了意见,汇集了一大笔钱,投入这一冒险活动。这个地质学家挖井定位为离开那几口废井大约600英尺的一块空地上。当钻到8600英尺的深度时,终于钻出了加利福尼亚的第二大天然气田,价值2亿元。几个月以后,又在附近钻出了一个蕴藏量丰富的天然气田。

1966年,西方石油公司来到盛产石油的利比亚。正值利比亚政府准备进行第二轮出让租借地的谈判。来自9个国家的40多家公司参加了这次投标。哈默要同这些实力雄厚的大公司争夺,似乎有点不自量力,这些石油巨头一举手就可以把他打倒。但哈默依然乘坐一架由轰炸机改造的飞机赶来了。他采取了独特的投标方式。他独出心裁,用红、黄、绿三色彩绸做成投标书,正好和当时利比亚的国旗颜色一样。并且,他还在投标书中特别注出:如果西方石油公司中标,公司将为国王先祖所在地的绿洲造一个漂亮的大花园。这样,哈默成功地创造了开发利比亚石油的机会。他一举得到了两块租借地,使那些颇有名望的竞争对手大吃一惊。

但是,这两块地很快成了哈默烦恼的源泉,钻出的头三口井都是滴油不见的干井。每打一口井就要花费300万美元,另外还得花费200万美元用于地震探测和向利比亚政府的官员交纳不可告人的贿赂金。董事会里有些人开始把这项计划叫做“哈默的蠢事”,连公司里的第二大股东里德,也主张应该撤退。哈默是九头牛也拉不回的脾气,他大力支持公司的地质家采用电子计算机探测新技术,终于打出。了9口油井,其中一口井年产7.3万桶,是利比亚最大的一口井。

利润开始像石油一样源源不断地流进西方石油公司的账户,冒险又一次取得成功。

西方石油公司海外石油事业的另一个具有冒险性而获得成功的投资,是对英国北海油田的开发。1972年,该公司在北海连钻三口都是枯井,每口井的代价为2.50万美元。幸而最终得到上帝垂青,钻出了石油,获得了成功。

目前,公司已与英国的格蒂石油国际有限公司,联合化学有限公司和报界大亨汤普森的苏格兰石油有限公司等组成北海开发石油的财团,西方石油公司占有36.5%的股份。

犹太人在中国

早在唐代就有犹太人从陆路经古丝绸之路来到了中国。但较多的犹太人是在北宋时期以后从印度转道进入中国的。

当时,这些犹太入主要的活动是经营商业,尤其是出售布匹。开封当时是北宋的都城,有近百万人口,经济非常繁荣,这样就为这些善于经商的犹太人提供了发挥的广阔天地。

名扬开封府的石璞就是这些犹太人当中的一个。在清朝康熙年间,石璞来到河南省开封北土街创办“石子玉汴绸庄”。是一间自产自销的丝绸手工工场和零整批销店。石璞是位机敏而勤劳的犹太后代,他通过对市场的考察,发觉丝绸行业有发展前途,从而决心在这方面开创自己的事业。善于心计和有远谋的他,在开创丝绸事业中不急于求成,而从最基本的工作做起。待逐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打下基础后,才直接介入。

当他真正独立经营之时,做到“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一炮打响,使自己的经营一往无前,击败各方面的竞争者。石璞的丝绸业务经营是从当丝织厂学徒开始的,当他立志创办“石子玉汴绸庄”之后,他不嫌弃当学徒的收入微薄,也不畏惧学徒工作的艰辛,到一间丝织厂去当学徒。在那里,他埋头工作,不怕苦和累,样样工作都争着去干,由于细心观察和注意学习,他每项工作都很快上手,干得出色。厂里有些人笑他是小黄牛,不明白他这么卖力当学徒所求的是什么。石璞如此卖力工作,为的是熟悉织造丝绸的各种技术,掌握有关诀窍。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丝绸技艺迅速提高,老板很赏识他,很快把他当做技工使用。经过几年的学徒生活和几年技工生涯,石璞成为一位丝织行业的能工巧匠了。此时,时机已成熟,他找了个适当的理由,以自己前段积攒的一点积蓄和学习到的本领,创办“石子玉汴绸庄”。开始之时,他的绸庄是间狭窄的小工厂,三十几平方米的房子,后大半截是工厂,其内是机房、剪裁、纺织、绣花、平熨等加工场地:前小半截则是零售、批发展卖店。就是这么一个前店后厂的小绸庄,石璞自任老板,又是技师,并且是推销员。

由于石璞织造丝绸的技艺超群。做出的产品倍受顾客欢迎。他织造的各色绫、绸、纱很快驰名各地,远销全国及海外。传说石璞曾经因此受到康熙皇帝的嘉奖。随着生意的兴旺,石璞的加工厂和绸庄逐步扩大,成为开封乃至中国数一数二的大绸庄。他们生产的黄绫色光绚丽,质地细密,轻柔飘洒,成为驰名中外的名产。当时河南地方乃至全国的大吏和富豪常用这种黄绫上贡皇室,号称“贡绫”。石璞开创的汴绸庄由于经营得法,在他自己及其后裔的努力下,蓬勃发展,经历了九代清朝皇帝,直至民国年间,前后达200多年。留下了许多关于石璞和“石子玉汴绸庄”的传说故事,如《十二个金牛犊儿的故事》、《康熙私访汴绸庄》和《石子玉汴绸庄的好丝绸》等。

近代又有一些犹太人社团在中国兴起,它们主要集中在哈尔滨、天津和上海等几个大中型城市。

在19世纪中叶,精明的犹太商人他们特有的商业眼光,瞄准了黄浦江畔的这块风水宝地,纷纷前来“淘金”。近代来到上海的犹太人以英籍居多,大都来自英属印度、埃及和伊拉克等地。从鸦片、茶叶、丝绸贸易开始,后发展到工业、金融、房地产等方面,逐渐成为上海乃至远东最富有的一个犹太商人集团。

第一个来上海谋发展的犹太人是大卫·沙逊。沙逊家族不仅最早来到上海,而且经过100年的经营发展,成为上海外商中的首富。大卫·沙逊出生在伊拉克的巴格达,大约在19世纪初迁到英属印度的孟买并加入了英国籍。

上海成为通商口岸不久,精明过人的大卫就来到了上海,于1845年建立了沙逊洋行。这个洋行靠从事非法的鸦片贸易起家,没有多久就牟取了巨额的暴利。沙逊洋行先后在伦敦、香港、上海、横滨、长崎等地开设了分行,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国际商业帝国。后来大卫又转向金融业,他与其他几家洋行于1864年共同创办了著名的汇丰银行,在上海和香港两地同时经营。到大卫·沙逊1864年底病死时,这个家族的财产已多达400万英镑。沙逊家族从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40年代,在上海经营了整整100年,经历了四代人,到该家族的第四代继承人维克多·沙逊时,沙逊集团达到了鼎盛时期,成为上海首富。沙逊集团有上海地产有限公司、汉弥尔登信托有限公司、中国国际投资信托公司等多个公司。旧上海共有10层以上的大楼28座,沙逊集团拥有其中的6座。到中国抗日战争爆发时,沙逊集团在上海的投资涉及纺织、食品、建筑、交通、金融等13个行业的24家企业,总资产达50亿中国法币。中国抗日战争爆发之前,沙逊集团开始将其财产从上海向国外转移。

到上海解放前夕,新沙逊洋行将其总部从上海迁往巴哈马群岛的拿骚,结束了沙逊家族在中国100年的历史。

另一个传奇人物就是本书中我们已经多次提到过的阿隆·哈同。他的发家经历和经营技巧,我们在前面已分别做了详细介绍,这里就不再赘述了。他去世时,他的遗产中仅不动产部分就有土地近500亩,各种建筑1300余所,遍布上海的繁华地段。哈同的传奇不仅由于他经营的能力,而且还由于他与中国社会的密切关系。大部分来上海的外国冒险家多数都不打算在这里定居,他们的目的只是在这里发财享乐。即使沙逊家族这样以上海为基地的大财团也在世界其他许多地方建立了分支机构,一旦中国情况有变,马上就把其财产转移到国外,一走了之。而哈同则不同,他不但在中国发了财,而且还深深地进入了中国社会,在上海安居乐业。人们对哈同热心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社会各界建立广泛的关系有很多的说法。有人认为他已在思想上完全接受了中国文化,也有人认为这只是他的一种谋略。但不管怎么说,这些活动说明他已深深地融入了中国社会,而且他的这些活动在客观上对近代上海的文化事业、市政及经济建设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上海的犹太富豪中。除了沙逊家族和哈同外还有很多的犹太商人。他们的财富虽然没有沙逊、哈同那样巨大,但也是些有名的百万富翁,在近代的上海经济中占有一席之地。比较著名的有嘉道理家族、埃兹拉家族以及安诺德家族等。

日本侵华战争爆发以后,上海犹太商人的活动也受到了沉重的打击,并从此走向衰落。早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沙逊集团等一些犹太企业就开始将其资产从上海转移到其他的国家。日本侵略军占领上海租界后,对各国外商的财产进行了掠夺性的接管,这些犹太商人也未能幸免。之后,中国又开始了内战,时局非常混乱和动荡。上海的犹太商人意识到在中国内地发展的机会很小了。纷纷开始撤出资产,沙逊集团将其总部迁到了巴哈马群岛,嘉道理家族将其经营中心搬到了香港,还有一些迁到了美洲、欧洲、澳洲。

在近现代,中国的哈尔滨曾是犹太人在东亚地区的最大聚居中心和精神中心。犹太人在哈尔滨进行政治、经济、文化活动,对哈尔滨的经济繁荣、城市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犹太人在哈尔滨居住的几十年里,经济活动十分活跃,创办了众多的工贸商服企业,为哈尔滨近代工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这些工业包括采矿、冶金、金融、流通、宾馆、林业、面粉、制油、酿酒、制糖、烟草、建筑、印刷、出版、仓储、运输、畜牧等行业领域。犹太人还通过他们的贸易才华,开创了中国大豆输出欧洲的历史先河。

犹太人最初是随着中东铁路的开工而移居哈尔滨的。这条铁路的修建对犹太人来说,是不可多得的商业契机。哈尔滨犹太人借助与中东铁路公司内上层犹太人的关系,承包了中东铁路工程、林场、煤矿,开办航运公司,并为从事中东铁路建设的俄国工人和中国工人提供生活服务,不少人因此而大发其财。

著名的斯季德尔斯基家族就是这样发迹的。1903年,他获得了韦沙河等五片森林的采伐权。1909年开始经营扎责诺尔煤矿,1924年又获得穆棱煤矿的经营权,成为中东铁路燃料的主要供应商。

另一个重要的犹太家族索斯金家族则开办了航运公司。

自中东铁路修建后,哈尔滨犹太人先后在面粉、制油、酿酒、制糖、烟草、畜牧、建筑、印刷、出版、仓储等行业中创办了众多企业。为哈尔滨近代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例如。1908年创建的、由犹太人卡甘经营的阿什河糖厂,是中国第一家甜菜制糖厂,在中国工业制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创办于1914年的华英油坊,设备先进,使哈尔滨的食油业最终进入了欧美市场。

有趣的是。犹太人还于1906年和1907年先后开办了哈尔滨最早的烫发店和西服制衣厂,培养了一批中国技师。

除了创办企业,精明的哈尔滨犹太人当然不会放弃自己最擅长的商业活动。

他们在皮毛鉴定方面具有卓越的见识,哈尔滨及东北的95%的毛皮商都是犹太人,在这一领域,他们具有绝对的垄断优势。

哈尔滨是中国最早引进西药的城市之一,犹太人对此做出了巨大贡献。

当时在哈尔滨及中国东北从事西药贸易的几乎全是犹太人。

在出口方面,1907年,哈尔滨犹太人比特克诺夫斯基首次将中国产大豆销往欧洲,开创了中国大豆出口欧洲的历史先河。

1922年,伊·索斯金等犹太商人创办了哈尔滨远东商业银行;1923年,哈尔滨犹太人集资创办了一家民营银行——哈尔滨犹太国民银行;1926年,哈尔滨犹太人又创办了哈尔滨协和银行。此外,带有国际犹太资本的银行还有华俄道胜银行、汇丰银行、花旗银行等。

特别是1898年设立的华俄道胜银行哈尔滨分行,是哈尔滨及东北地区最早出现的一家外国银行,也是哈尔滨近代金融业的开端。

据1926年的统计资料,哈尔滨的犹太工商企业达489家,工业部门种类达28类,商业25种;在东北三省的外国人总资本中,犹太人商业占31.6%,工业占46.5%。

在“哈尔滨交易所委员会”第一届理事会中,总共13名委员及候补委员,犹太人占了8席,而且交易所议长之职始终由犹太人担任。

1927年,犹太人在哈尔滨的势力出现衰退趋势,俄亚银行的破产使许多犹太商社蒙受巨大打击。1932年,日本占领哈尔滨,犹太人受到排挤迫害,许多犹太商店倒闭,一些犹太人被迫离开哈尔滨,前往上海或美国等地。

此后犹太人又相继建立了一批小学、中学以及各类专门学校,如商业会计学校、钢琴声乐学校、音乐艺术学校、小提琴学校等,为犹太社区和哈尔滨市培养了一批商业、音乐人才。

1912年,犹太人在哈尔滨建立了一座民族图书馆,藏书15000卷,上至拉比文学、犹太圣诗,下到当代高雅文学、儿童读物,能满足各层次读者的文化需要,是当时东亚地区规模最大的犹太图书馆。该图书馆还经常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如音乐会、诗歌朗诵会等,是哈尔滨犹太人的重要的文化活动中心之一。

犹太人还热衷于创办报刊,传播各种信息。其先后创办了《犹太言论》、《远东报》、《犹太生活》等十多种报刊。这些报刊宣传介绍了哈尔滨犹太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使在哈尔滨的犹太人同外部世界始终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值得一提的是,1929年2月9日,英吉利一亚细亚电报通讯社创立,它是共产国际在哈尔滨设立的秘密新闻机构之一,社长是英国犹太人哈同·弗利特。

哈尔滨犹太人还创办音乐学校、剧团、乐器商店,举办音乐会,为西洋音乐在哈尔滨的传播、生根做出了杰出贡献。1910—1922年,哈尔滨犹太人曾创办“意马尔达格”希伯来音乐、文学和戏剧协会,聚集了众多犹太音乐人,对哈尔滨音乐产生了巨大影响。20年代,有许多犹太音乐名人在哈尔滨各音乐学校任教,其中有赫赫有名的彼得堡音乐学院金质奖获得者B.N.特拉赫腾伯格和为躲避德国纳粹迫害来哈尔滨避难的柏林交响乐团副首席赫尔穆特·斯特恩。这一时期,哈尔滨还拥有了自己的交响乐团,由于有特拉赫腾伯格等一批犹太音乐大师的加盟,该乐团可与上海工部局的交响乐团媲美,成为中国最著名的两大交响乐团之一。那个时候,经常有世界级的犹太音乐家到哈尔滨演出,其中包括被誉为“神弓”的小提琴演奏家海菲茨和有“埃尔曼音”之雅号的埃尔曼。

在演出和教学的同时,哈尔滨的犹太人还开办了“康季莲娜”乐器店,经营各种管弦乐器、乐谱、唱片等,是当时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乐器商店之一。

二战结束后,在哈尔滨定居的犹太人陆续离开中国,移居欧美各国。如今,在以色列、澳大利亚、美国及英、俄等欧洲各国,都能找到哈尔滨犹太人及其后裔的身影。

③ 为何挖井的古人们,会先在井里放乌龟而不是放鱼

我们都知道,水是人们不能缺少的必需品,人可以几天不吃饭,但不能几天不喝水。我们的身体需要大量的水分来维持的,然而在古代,古人没有自来水,他们的饮水并不如我们这般方便。最开始的时候,原始部落都是依河而建,后来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依水而居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人们就发掘了一个新的技能,那就是挖井。

④ 有人说:“吃水不忘挖井人”这句话过时了,你怎么认为

“吃水不忘挖井人” 这是毛主席在江西瑞金干革命的时候,发现当地有个叫沙洲坝的村子,村民吃水不仅跑得远,而且挑回来的水很混浊,就和当时成立的临时中央政府|的领导人,与当地的老白姓花了十几天,挖了一口井,老百姓们不仅不用跑几里去挑水,而且还能吃到清澈井水,人们为了感谢毛主席,在井旁立了一块大石头,写上了“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主席”的题词。

这就是现实,“钱”是好东西,离了钱就不能生活,可是,钱再好,它触犯了道德底线,就变得没有了价值。每一个人不管年轻时风光与否,都会经历从年轻到年老,都有一段需要人照顾的日子。人活一世,不敢说我这一辈子不需要任何人的帮助,希望每一个嫌弃自己家的老人拖累自己的时候,能想到那个此刻被你嫌弃的人,曾经也帮助过你。

⑤ 古人挖井时,也会有很多的讲究,在井底放2只乌龟有什么深意

中国历史悠久,在漫长的岁月中,出现了很多的习俗和禁忌。而这些习俗和禁忌很多都是基于迷信的角度产生的。不过,这也是不是绝对的,在很多习俗中,其实也有一些是有一定道理的,比如打井的时候人们总喜欢在井底放两只龟。

我们都知道,水是生命之源,倘若一个人三天不喝水,甚至都活不下去。而在中国古代没有自来水的年代,家家户户都是靠着井生活的。可以说,井是一家人的命脉。但是井是露天的,并且没有防范措施,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倘若你得罪了别人,他们在水中下毒,那么你一家子都会出事。这样的结果,谁也负担不起。为了防止这种现象的发生,人们便会在井中放两只乌龟。

倘若乌龟能够在水中活得很好,那就说明水是干净的,可以饮用。倘若乌龟沉入水底,再也没有上来,那就说明这个水是有问题的,应该好好检查一下再饮用。由此不难看出,在这件事情上,其实古人还是有一定的目的性的,并不仅仅是为了取一个好的寓意,而这也是他们智慧的体现。当然,如今的社会已经不需要这么做了。

⑥ 古代挖井难,挖好之后为何还要放乌龟进去

说是水的重要性,想必不需要多加阐述,作为人体的重要组成成分,人体中一多半都是由水构成的,现代人为了寻求健康的水,想尽了办法,开发出了种类繁多的净水机等用来保障饮用水的健康。但是回到古代,缺少现代人高科技的支持,古代人喝水远远没有这么方便,这也是为什么我国古代部落会安置在河流等水资源附近,并且在漫长的发展中,学会了自己开井取水,但是在挖井之后,古代人都有着一个奇怪的习俗,在正式使用井水之前,要往井中投放两只小乌龟,这是有什么特殊的讲究嘛?

读到这里,相比大家也明白了为什么要放乌龟进井了,古代人虽然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但是他们利用他们自己的智慧想出许许多多的方法来弥补科技的不发达,虽然可能有一些迷信的成分在里面,但也能够显示出古代人的智慧。

⑦ 谁有历年中考语文作文题目谢谢大家

1951:一年来我在课外努力地工作

1952:记一件新人新事

1953:写一个你所熟悉的革命干部

1954:我的报考志愿是怎样决定的

1955:我准备怎样做一个高等学校的学生

1956:我生活在幸福的年代里

1957:我的母亲

1958:大跃进中激动人心的一幕

1959:记一段有意义的生活

1960:我在劳动中受到了锻炼

1961:一位革命先辈的事迹鼓舞着我

1962:说不怕鬼;雨后(两选一)

1963:“五一”劳动节日记

1964:读报有感――关于干菜的故事

1965:给越南人民的一封信

(1966―1976:高考中断了11年)

1977:“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

1978:缩写:“速度问题是一个重要问题”

1979:改写:“陈依玲的故事”

1980:读后感:《画蛋》(达芬奇的故事)

1981:读后感:《毁树容易种树难》

1982:命题:“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983:看图作文:①说明一篇;②议论一篇(漫画《挖井》)

1984:一段报道,关于怎样写作文

1985:“致光明日报编辑部的信”(关于环境污染问题)

1986:“树木?森林?气候”(一段报道,副标题自拟)

1987:自拟题(关于育民小学游泳训练班的简讯)

1988:习惯

1989:“致青年同学的一封信”(关于报考志愿的困惑和苦恼)

1990:①动作表情;②肖像描写;③议论500字(素材为:玫瑰园里的花与刺)

1991:①以圆形物体为本,写一段想象②命题――选择(“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辩论或议论)

1992:①记叙;②议论(关于社会公德问题,街头雨中一景)

1993:广播稿:关于补课报酬问题

1994:尝试

1995:①一段对话;②一篇评论(素材为诗歌《鸟的对话》)

1996:①说明一篇;②议论一篇(关于给六指做整形手术的两幅漫画比较,议论题为“我更喜欢”)

1997:自拟题(社会调查分析,素材两份,主线为“助人为乐”)

1998:坚韧;我追求的品格战胜脆弱(二选一)小作文:补写《妈妈只洗了一只鞋》

1999:假如记忆可以移植

2000:通过对四个图形符号的不同认识,谈你在生活中看问题的角度、对问题的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问题的答案?

2001:诚信

2002:心灵的选择

具体的范文模板

链接:https://pan..com/s/1GEik0TwuFCe0l6TN59OiBw

提取码:nn24

⑧ 有人私自占用国家土地,还在上面挖井应该找哪个举报

非法占用国家土地挖井属于违反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行为,可以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进行反映。

土地管理法
第六十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对违反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行为进行监督检查。
土地管理监督检查人员应当熟悉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忠于职守、秉公执法。
第六十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履行监督检查职责时,有权采取下列措施:
(一)要求被检查的单位或者个人提供有关土地权利的文件和资料,进行查阅或者予以复制
(二)要求被检查的单位或者个人就有关土地权利的问题作出说明
(三)进入被检查单位或者个人非法占用的土地现场进行勘测。
(四)责令非法占用土地的单位或者个人停止违反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行为。

⑨ 吃水不忘挖井人的课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1)人要知恩图报吧.,要懂得饮水思源。

(2)需要知道,我们现在拥有的一切,是社会分工后的产物.我们能吃到蔬菜瓜果、米饭包子都是因为农民伯伯的努力耕种。就像我们喝从水井里打上来的水,我们或许付出了把水提上来的力气,但我们能有现成的井水喝,是因为前人已经找到了水源并挖好了水井。

(3)《吃水不忘挖井人 》是一篇记叙文,被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小学语文教材。作品讲述了毛主席在江西领导革命的时候,在沙洲坝时带领人们深挖水井的故事,表达对先人的感谢与敬佩。

(9)社会与法挖井扩展阅读:

红井

1933年4月,毛泽东和临时中央政府机关从叶坪来到江西省瑞金市沙洲坝后,他看到村子里的人总是挑着浑浊的水往家里去,就问:“老表,这水挑来作什么用?”老表回答说:“吃呀!”毛泽东又问:“水这么脏,能吃吗?”老表苦笑着说:“没法子,再脏的水也得吃呀。”毛泽东又问:“是从哪里挑的?”老表回答:“塘里挑来的。”毛泽东要老表带他去看看。走了一阵,只见一口不大的池塘,杂草丛生,水混浊得怕人。一村人洗衣、洗菜、吃水全在这里。毛泽东皱了皱眉,关切地问:“能不能到别处去挑水吃?”老表摇摇头,说:“我们沙洲坝就是缺水呀!河又远,挑担水要走好几里路。”毛泽东又问:“不能在村子附近打口井吗?”老表苦笑着摇了摇头。毛泽东若有所思地走了。

第二天,毛泽东找来村子里的人一起商量挖井,勘察水源,选择井位。当井位确定后,毛泽东卷起衣袖、裤腿,带头挖了起来。于是,大伙挖的挖,铲的铲,干得热火朝天。

在挖井的日子里,毛泽东和临时中央政府的其他领导人,一有空就到工地参加劳动。经过十几天的奋战,水井挖成了,沙洲坝的人民终于喝上了清甜的井水。群众激动地说:“我们从来没有喝过这么甜的水,毛主席真是什么事情都为我们想到了!”

红军长征转移后,国民党反动派卷土重来,他们要把这口井填掉。沙洲坝人民听了怒火满腔,决心拼死保住水井。敌人白天来填,群众就晚上挖开;敌人填了五次,群众也挖了五次。敌人无可奈何,只得罢手。沙洲坝人民终于把毛主席亲手挖的水井保住了。

建国后,沙洲坝人民把这口井称作“红井”,并在井旁立了一块木牌。后来又把木牌改为石碑,碑上刻着:“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

热点内容
泰国国立法政大学排名 发布:2025-01-21 04:33:05 浏览:894
敖汉旗法院院长 发布:2025-01-21 03:57:20 浏览:622
法院执行经验 发布:2025-01-21 03:51:29 浏览:809
石家庄律师查询 发布:2025-01-21 03:32:42 浏览:108
具有法律效力的购房合同模板 发布:2025-01-21 03:23:46 浏览:142
旧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一十三条 发布:2025-01-21 03:14:08 浏览:167
法国民法典离婚 发布:2025-01-21 02:18:53 浏览:992
承诺制法律效力 发布:2025-01-21 02:14:31 浏览:444
广告公司法 发布:2025-01-21 02:11:33 浏览:751
民法通则83条内容 发布:2025-01-21 02:03:26 浏览: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