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集锦 » 油气合同法

油气合同法

发布时间: 2022-08-14 02:24:34

1. 油气产业要交哪些税现在的具体税收政策是什么,谢谢!

油气田企业增值税管理办法


第一条根据国务院批准的石油天然气企业增值税政策,为加强石油天然气企业的增值税征收管理工作,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原油、天然气生产的企业。包括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石油集团)和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石化集团)重组改制后设立的油气田分(子)公司、存续公司和其他石油天然气生产企业(以下简称油气田企业),不包括经国务院批准适用5%征收率缴纳增值税的油气田企业。
存续公司是指中石油集团和中石化集团重组改制后留存的企业。
其他石油天然气生产企业是指中石油集团和中石化集团以外的石油天然气生产企业。
油气田企业持续重组改制继续提供生产性劳务的企业,以及2009年1月1日以后新成立的油气田企业参股、控股的企业,按照本办法缴纳增值税。
第三条油气田企业为生产原油、天然气提供的生产性劳务应缴纳增值税。
生产性劳务是指油气田企业为生产原油、天然气,从地质普查、勘探开发到原油天然气销售的一系列生产过程所发生的劳务(具体见本办法所附的《增值税生产性劳务征税范围注释》)。
缴纳增值税的生产性劳务仅限于油气田企业间相互提供属于《增值税生产性劳务征税范围注释》内的劳务。油气田企业与非油气田企业之间相互提供的生产性劳务不缴纳增值税。
第四条 油气田企业将承包的生产性劳务分包给其他油气田企业或非油气田企业,应当就其总承包额计算缴纳增值税。非油气田企业将承包的生产性劳务分包给油气田企业或其他非油气田企业,其提供的生产性劳务不缴纳增值税。油气田企业分包非油气田企业的生产性劳务,也不缴纳增值税。
第五条 油气田企业提供的生产性劳务,增值税税率为17%。
第六条 油气田企业与其所属非独立核算单位之间以及其所属非独立核算单位之间移送货物或者提供应税劳务,不缴纳增值税。
本办法规定的应税劳务,是指加工、修理修配劳务和生产性劳务(下同)。
第七条 油气田企业提供的应税劳务和非应税劳务应当分别核算销售额,未分别核算的,由主管税务机关核定应税劳务的销售额。
第八条 油气田企业下列项目的进项税额不得从销项税额中抵扣:
(一)用于非增值税应税项目、免征增值税项目、集体福利或者个人消费的购进货物或者应税劳务。
本办法规定的非增值税应税项目,是指提供非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销售不动产、建造非生产性建筑物及构筑物。
本办法规定的非应税劳务,是指属于应缴营业税的交通运输业、建筑业、金融保险业、邮电通信业、文化体育业、娱乐业、服务业税目征收范围的劳务,但不包括本办法规定的生产性劳务。
用于集体福利或个人消费的购进货物或者应税劳务,包括所属的学校、医院、宾馆、饭店、招待所、托儿所(幼儿园)、疗养院、文化娱乐单位等部门购进的货物或应税劳务。
(二)非正常损失的购进货物及相关的应税劳务;
(三)非正常损失的在产品、产成品所耗用的购进货物或
者应税劳务。
(四)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规定的纳税人自用消费
品。
(五)本条第(一)项至第(四)项规定的货物的运输费用和销售免税货物的运输费用。
第九条 油气田企业为生产原油、天然气接受其他油气田企业提供的生产性劳务,可凭劳务提供方开具的增值税专用发票注明的增值税额予以抵扣。
第十条 跨省、自治区、直辖市开采石油、天然气的油气田企业,由总机构汇总计算应纳增值税税额,并按照各油气田(井口)石油、天然气产量比例进行分配,各油气田按所分配的应纳增值税额向所在地税务机关缴纳。石油、天然气应纳增值税额的计算办法由总机构所在地省级税务部门商各油气田所在地同级税务部门确定。
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内的油气田企业,其增值税的计算缴纳方法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和税务部门确定。
第十一条 油气田企业跨省、自治区、直辖市提供生产性劳务,应当在劳务发生地按3%预征率计算缴纳增值税。在劳务发生地预缴的税款可从其应纳增值税中抵减。
第十二条 油气田企业为生产原油、天然气提供的生产性劳务的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油气田企业收讫劳务收入款或者取得索取劳务收入款项凭据的当天;先开具发票的,为开具发票的当天。
收讫劳务收入款的当天,是指油气田企业应税行为发生过程中或者完成后收取款项的当天;采取预收款方式的,为收到预收款的当天。
取得索取劳务收入款项凭据的当天,是指书面合同确定的付款日期的当天;未签订书面合同或者书面合同未确定付款日期的,为应税行为完成的当天。
第十三条 油气田企业所需发票,经主管税务机关审核批准后,可以采取纳税人统一集中领购、发放和管理的方法,也可以由机构内部所属非独立核算单位分别领购。
第十四条 油气田企业应统一申报货物及应税劳务应缴纳的增值税。
第十五条 现行规定与本办法有抵触的,按本办法执行;本办法未尽事宜,按现行税收法律、法规执行。
第十六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税务机关可根据本规定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并报国家税务总局备案。
第十七条 本办法自2009年1月1日起执行。《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油气田企业增值税计算缴纳方法问题的通知》((94)财税字第073号)、《财政部 国家税务关于印发〈油气田企业增值税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财税字[2000]32号)和《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油气田企业增值税问题的补充通知》(国税发[2000]195号)同时废止。

2. 西南油气田员工违反与用人单位签订的《商业秘密保密协议》承担哪些责任

员工违反保密协议,公司可以依据相关协议追究违约责任。情节严重涉嫌犯罪的,要承担刑事责任。
《劳动合同法》 第二十三条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可以在劳动合同中约定保守用人单位的商业秘密和与知识产权相关的保密事项。
对负有保密义务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可以在劳动合同或者保密协议中与劳动者约定竞业限制条款,并约定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后,在竞业限制期限内按月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劳动者违反竞业限制约定的,应当按照约定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

刑法》第二百一十九条 有下列侵犯商业秘密行为之一,给商业秘密的权利人造成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造成特别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限徒刑,并处罚金:
(一)以盗窃、利诱、胁迫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获取权利人们商业秘密的;
(二)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以前项手段获取的权利人的商业秘密的;
(三)违反约定或者违反权利人有关保守商业秘密的要求,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其所掌握的商业秘密的。
明知或者应知前款所列行为,获取、使用或者披露他人的商业秘密的,以侵犯商业秘密罪论处。
本条所称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
本条所称权利人,是指商业秘密的所有人和经商业秘密所有人许可的商业秘密使用人。

3.  亚洲主要国家的油气工业发展概况和安全战略

日本、韩国是亚太地区油气资源匮乏的国家,因此两国的油气严重依赖进口。其能源安全政策着重于得到安全可靠的石油供应,并通过立法建立石油储备体系。印尼油气资源丰富,是东南亚重要的产油国之一。因此,印尼的油气开发政策着重与外国进行油气合作勘探、开发项目,通过与外国公司的产品分成合同及工作合同垄断性地管理石油开发项目。

一、日本的油气工业发展概况和油气安全战略

1.日本的油气的产量和储量

日本是一个工业发达而油气资源极端匮乏的经济大国,其所消费的石油的99.7%都要依赖进口。其国内石油剩余探明储量截止到2002年为801.4万吨,与截止到2001的剩余探明储量799万吨相比增长了0.25%。日本2002年的石油产量为60.0万吨(估计值),比2001年的产量65.5万吨减少了8.40%。

日本也是一个天然气资源很贫乏的国家,1999年底,日本仅有几个小气田,1976~1999年日本年产天然气22亿~26亿立方米,2002年为24.02亿立方米。日本2003年1月1日的天然气估计探明储量为396.44亿立方米,与2002年同期的估计探明储量相比增加了0.99%。日本2002年的产量为24.02亿立方米,比2001年的24.38亿立方米减少了1.46%。

2.日本油气贸易

日本是世界上第四大能源消费国,第二大能源进口国(仅次于美国),石油进口位居世界第二。日本缺乏足够的国内能源来源,必须大量地依靠进口能源,该国约80%的一次能源依靠进口。日本的石油资源在海外,市场在国内。2000年进口石油2.64亿吨,进口天然气725亿立方米。

日本天然气进口量在逐年增加(见表7-2)。日本是岛国,没有从国外进口管道天然气的管道条件。日本进口天然气主要是液化天然气,其中,1998年液化天然气贸易量为661亿立方米。日本天然气主要进口来源:印度尼西亚占39%,马来西亚占20%,澳大利亚占16%,文莱占10%,阿联酋占10%。

表7-2日本天然气进口量(单位:亿立方米)

资料来源:日本通产省。

1999年日本主要的石油进口来源于中东,共占日本石油进口总量的85.0%,其中阿联酋占26.4%,沙特阿拉伯占22.1%,伊朗占9.8%,卡塔尔占7.0%,印尼和科威特各占5.9%,阿曼占5.1%。另外,从中国进口的石油占日本石油总进口量的4.7%。

3.日本的油气消费

(1)日本的经济增长与油气消费

日本经济在不断地增长,虽然从90年代以来日本的经济陷入困境,但其年增长率大约达1.3%,对能源特别是石油和天然气的消费仍然在不断地增长。其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的关系见表7-3。

表7-3日本的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

资料来源:日本通产省。

(2)日本油气的消费量

日本的天然气和石油消费量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在不断地增长。其1988年以来的石油消费量,见表7-4。

表7-4日本1988年以来的石油消费量(单位:万吨)

(据《能源政策研究》,2000.4)

日本的天然气消费量也在不断地增长。1995年其消费量为624.98亿立方米,1996年的消费量为676.79亿立方米,增长率为8.28%,1997年的消费量为664.1亿立方米,比1996年下降了1.88%,1998年的天然气消费量为692.6亿立方米,比1997年的消费量增加了4.29%。

(3)日本油气消费结构

日本是第二大经济强国,由于原来的石油消耗非常大,对外依赖进口的程度非常高,如果发生石油危机,日本的经济和国家安全会受到极大的危害,因此日本近年来不断努力降低其石油耗费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例,不断增加天然气和其他清洁能源的消费。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石油1997年为52.8%,1999年为51.1%,预计2010年将达到50.1%~47.7%。天然气所占比重1997年为10.7%,1999年为13.2%,预计2010年将达到12.7%~14%。

4.油气储备及其能源安全政策

日本是亚太地区最大的原油和天然气进口国,其国内能源资源极为贫乏,油气几乎全部依靠进口。而其石油消费的99.6%靠进口,其中又有77.3%的石油来自中东地区,这就意味着日本比别的国家更容易受到石油问题的冲击。因此,日本积极采取各项步骤进行石油储备工作,从1975年日本就开始大量进行战略石油储备工作,制定了《石油储备法》,规定石油输入者、石油的炼制者都有储备石油的义务。到80年代初,日本的总储备量已相当于其121天的石油净进口量水平;到1992年日本的石油储备总量为8000万吨,占年消费量的28%,相当于其140天的石油消费需要;到1995年日本国家和民间石油储备总量相当于157天的消费量。目前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石油储备国。

日本的石油储备体系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根据其石油储备法进行的国家储备,另一部分是民间储备。国家储备又分为两种,即国家直接修建的储备基地和国家向民间租借的储备基地;民间储备则分为由民间石油企业进行的石油储备和由进口液化石油气(LPG)的部门进行的储备。其储备体系见图7-1。

图7-1日本石油储备体系

(据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2001)

日本国家石油储备的主要对象是原油。到目前为止,日本在不同的地区规划建造了10个国家储备基地。到1995年3月,日本民间石油储备大约为4540万立方米,政府石油储备大约为4500万立方米,总储备量相当于157天的消费水平。

日本石油储备动用机制和机构为:日本石油公团以石油公团法,按通产省的命令,负责储备的动用。原则上,政府储备是“最后措施”,在动用政府储备前,业界民间储备必须先投放市场,在以下两种情况下可以动用政府储备:

(1)达成了利用政府储备作为联合应急对策的协议。

(2)政府在考虑石油供应中断的性质后认为有必要动用储备。

日本战略石油储备的资金来源是:政府储备的资金是由日本石油公团(70%),炼油厂及地方政府;而民间储备是由各炼油厂、营销商及进口商。

1999年7月,日本石油政策委员会(通产省的咨询机构)建议通产省考虑在供应中断的早期阶段就动用政府储备,并将储备量增加到与其他IEA的重要成员国可比的水平,即增加3140万桶。

20世纪60年代日本能源安全政策的基本目标是保证稳定的石油供应。后来,第一次能源危机迫使日本将其能源来源多样化,因此,政策目标调整为保持多种能源的稳定供应(见表7-5),而不只是石油的供应,扩大核能和其他可替代能源的使用,减少石油进口,在建筑部门和运输部门实行严格的旨在提高能源效率的新措施,解除对油气部门和电力部门的管制,总之,日本能源安全政策的基本要素有:

A.促进海外石油开发,更好地利用潜在的国内能源资源;

B.发展非石油能源替代品,尤其是核能和液化天然气(LNG);

C.石油供应来源的多元化并保持与能源生产国的友好关系;

D.促进新能源技术的保护和商业化;

E.制定能源紧急管理程序,建立石油储备,应付可能的石油供应中断;

F.加强区域合作。

表7-5日本能源安全指标(1973~2010财年)(%)

注:日本财年是从每年的4月1日到下一年的3月底(据赵志凌,2001)

为支持在海外勘查的日本石油公司,1967年,日本成立了一家国有公司(日本石油公团,JNOC)。日本石油公团已扶持了300多个海外的石油和天然气勘查项目。最初目标是要把日本公司在海外生产的石油在消费中所占的比例提高到30%,然而,目前仅达到15%。日本石油公团的另一种职能是建立政府的原油储备。日本石油公团耗巨资建立了10个储备基地,目前日本石油公团管理的储备石油相当于78天的消费量。若加上私人石油公司的储备,则日本能抵挡连续6个月的石油供应中断。日本石油公团这类组织的正常运作依靠各种形式能源税的收入,因此,日本的能源价格在所有经合组织国家中是最高的。

从区域角度看,日本与近邻国家,尤其是东亚各国面临共同的能源安全问题。健全的区域能源体系有利于日本。系统的安排,如区域性石油采买和储备体系,能强化对石油供应中断的抵御能力并确保石油供应既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又维持合理的价格。此外能源安全的传统概念也被赋予更多的含义。1980年中曾根首相政策研究小组首次在报告中使用了能源安全这一概念。此后,环境安全又发展成为一个新的工作领域,以维持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为了达到该目标,日本极力创设和资助许多研究项目。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区域合作领域:

A.能源政策、需求预测和供应战略方面的信息共享;

B.双边或多边储备的石油储备及储备释放机制;

C.定期联合审查应急措施;

D.合作研究限制需求措施,如税收、能源保护和提高效率等;

E.区域液化天然气贸易和开发;

F.联合开发可再生能源;

G.通过外交手段和国防战略保护国际海运线;

H.环境合作,如跨国界空气污染问题。

1996年7月,在日本财政支持下,亚太能源研究中心(APERC)在东京成立。该中心推动了APEC成员国对各种能源环境问题的理解和认识。如APERC调查了各APEC成员国建立应急石油储备的成本和效益。之后促使日本研究人员提出如下建议:日本倡议建立“亚洲战略石油储备”,以抵抗石油供应中断。

在区域合作问题上,日本一直在财政上做出了许多努力,并提供技术支持。这些活动包括:在保护与有效利用能源方面与中国联合实施的合作项目;与中国和韩国举行的三方环境部长会议;东亚酸雨监测网络系统;APEC环境技术交流虚拟中心(APEC-VC);以及2000年11月与澳大利亚、中国、印尼、韩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和越南共同组织的“亚洲核能合作论坛”。

日本石油公团过去不管是否真正发现了石油,都对项目给予资金支持。这种对石油勘查的补贴,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日本获得未来预期的一定石油储量,为日本长期的石油供应提供储量保障,但是却在一定程度上使公司没有动力寻求高的回报。结果是,长期以来大量的投资项目和贷款担保,使日本石油公团积累了许多坏账(1万亿日元以上)。据媒体报道,从日本石油公团接受补贴基金的266家公司中,有154家公司已经破产,剩下的112家中,仅有13家没有亏损。财务管理的不善最终导致了丑闻,迫使石油公团董事长下台。为弥补亏损,日本通产省要求石油公团清算盈利项目以抵消坏账。

此外,2000年2月,石油公团子公司(日本阿拉伯石油公司)在沙特阿拉伯的钻探权未获延期。对日本寻求海外石油投资的政策,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因此,通产省重新考虑了未来的政策,将逐渐减少对石油公司石油开发支出的财政支持,公团对私人石油公司的资助也将更加慎重。(赵志凌,国际经济动态参考)

二、韩国的油气工业发展概况和油气安全战略

1.韩国的油气产储量、贸易及情况

韩国也是一个油气资源比较贫乏的国家。国内几乎没有什么油气储量,各种能源消费中的97%依赖进口,其75%以上的石油进口于中东。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能源消费量迅速上升,1962年为1040万吨油当量,1995年达到了1.5亿吨油当量,增长了近14倍,1999年则达到了1.82亿吨油当量。1998年韩国的石油消费量为9930万吨,1998年韩国的天然气消费量为156亿立方米。在1999年世界一次能源消费构成中,韩国的石油消费占消费量的56.3%,天然气的消费占9.3%。

近10年,韩国能源消费平均年增长速度高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二者分别为10.3%和8.7%,石油和天然气的消费增长速度更高,其中天然气的消费平均每年增长达22%,居亚洲各国天然气消费增长速度的首位。

1998年韩国进口液化天然气(LNG)为143亿立方米。

2.韩国的油气储备及其能源安全政策

1979年韩国石油开发公司(PEDCO)法(1999年1月1日更名为韩国国家石油公司,KNOC)规定建立政府石油储备系统,1991年修订,1993年实施的石油经营法规定了私人公司的储备义务。韩国1999年9月底的储备规模为7580万桶,相当于37天的需求量。2001年9月的原油和石油产品储备达到了1.51亿桶,相当于韩国74.5天的供应。

韩国的储备机构有政府储备(韩国国家石油公司负责国家战略石油储备的规划、储备场所的建设,储备油购买、维护及动用)和民间储备(主要是石油精炼厂,石油进口商和销售商)。

在紧急状态下,韩国国家石油公司负责储备的动用。可以在以下情况下动用战略储备:

1)严重的及长期供应中断的情况下,根据政府命令动用储备;

2)短期供应中断情况下,应精炼厂和进口商的要求可动用储备。储备的动用主要按照国家石油公司与精炼商或进口商的租借合同进行。

韩国石油的政府储备主要由国家出资(主要来源于能源税的专门账户),民间储备由企业出资。

1999年7月8日,韩国国家石油公司(KNOC)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地下石油储备终端(在丽水),储备能力为3000万桶。这一终端的完工标志着KNOC应急储备计划的二期工程完工。KNOC目前的储备能力为9500万桶,相当于51天的消费量。韩国政府正在进行储备计划的三期工程,预期2004年完工。届时KNOC的储备能力将达1.62亿桶,相当于84天的消费量。若加上私人公司的储备,则可满足IEA90天消费量储备的规模。

1999年6月挪威国家石油公司(Statoil)与KNOC签订协议,租借韩国的两个上述石油储备终端(包括刚完工的丽水终端),出于商业性目的在韩国储备800万桶的北海石油。Statoil向韩国政府承诺,在发生紧急情况时,KNOC有权优先动用这些储备油,价格可以比国际市场低5美元/桶。

为确保能源安全,韩国积极推行能源多元化政策。

三、印度尼西亚油气工业发展概况及油气安全战略

1.印度尼西亚的油气产量和储量

印度尼西亚的石油剩余探明可采储量截止到2002年底为止为6.85亿吨,与2001年底的6.82亿吨相比增加了0.44%。印度尼西亚截止到2002年底的天然气估计探明储量为2.62万亿立方米,与截止到2001年底天然气估计探明储量2.62亿吨相比没有什么变化。

印度尼西亚2002年的石油产量为5600万吨(估计值),比2001年的石油产量6071万吨相比减少了7.76%。2002年的天然气产量为590.34亿立方米,比2001年减少了8.39%。

2.印度尼西亚的油气贸易和油气消费

印度尼西亚自从1996年以来,其石油消费量都超过了4200万吨,1997年达到了4600万吨,1998年达到了4370万吨。

1998年印度尼西亚的天然气商品量为635亿立方米,而其1999年的天然气商品量为660亿立方米(估计值)。1998年印度尼西亚的出口量为364亿立方米,而其1999年的出口量为388亿立方米(估计值)。

3.印度尼西亚的油气储运和油气安全政策

印度尼西亚位于东南亚,国土面积191.9平方公里,人口21370万(2000年预计数),印度尼西亚有丰富的油气资源,是东南亚重要产油国之一。印度尼西亚1999年底探明的石油储量为4980百万桶,原油产量为128.8万桶/日,油气管理部门是PER-TAMINA国家石油公司。

1954年印度尼西亚宪法规定,印度尼西亚的自然资源归国家控制。1967年的矿业法将印度尼西亚的矿产分为三类:

a类:战略性矿产;包括石油和天然气、放射性矿产、煤、锡等。

b类:重要矿产;包括金、银、铅、锌、铜等矿产。

c类:未包括在a类和b类的矿产,如非金属矿产。

对a类和b类矿产的矿业活动由矿业能源部代表国家行使管理和控制权,c类矿产是由矿产所在地的省政府来管理。

根据1945年印度尼西亚的宪法和1967年矿业法的宗旨,矿产资源的所有权属于国家所有。其他各方只可以根据由矿业能源部代表国家颁发的采矿授权书(针对战略性矿产和重要矿产而言),或由有关的省政府颁发的区域采矿许可证(针对C类矿产)进行矿业活动。

采矿授权书和区域采矿许可证只可授予印度尼西亚政府机构或国有企业、本国私人企业、集体企业和印度尼西亚公民。

尽管采矿授权书和区域采矿许可证只可授予印度尼西亚的团体和个人,但外国公司有大量的机会参与印度尼西亚的矿产资源开发活动。自1967年以来,印度尼西亚政府一直在促进外商投资活动,根据外国资本投资法(1967年),外国公司可以在与政府签订“工作合同”的基础上,获得矿产开发的专有权。就石油工业和天然气而言,一家私人公司(通常称之为“石油承包人”)必须按照所谓的产量分成合同(PSC)的规定签订一个合同。石油勘探也采取PSC方式,外国公司必须同国有石油公司(PERTAMINA)签订合同。根据合同的规定,外国公司得到28.85%的石油产量,印度尼西亚政府得到71.15%的石油产量。对于公司所得的28.85%的产量,承包公司必须支付48%的所得税,外国公司实际到手的收益只能是石油产量的15%。外国公司负担的所得税是由油气分成合同决定的。

印度尼西亚政府要求国家石油公司(PERTAMINA)建立储备,其目前储备的规模相当于34天的国内消费量(其中17天用于国内销售,12天用于供应炼油厂,5天供港口船只)。印度尼西亚的储备机构为印度尼西亚国家石油公司(PERTAMINA),其资金来源为国家石油公司的周转储备。

4.印度尼西亚鼓励外商投资的立法变化和油气开发新政策

为了更好地吸引外资进入印度尼西亚从事油气资源勘查活动,印度尼西亚政府制定了优惠的措施。主要是:外资要想从事勘查活动,可以直接与印度尼西亚政府签订工作合同,也可以与印度尼西亚勘探权人建立联合风险企业,然后再签订工作合同。但外商一般选择与印度尼西亚政府签订合同的方式进入,因为这种方式可以更好地保证外资取得开发其发现的矿床的权利。工作合同的法律效力高于其他政府规定,并且不受未来立法变化的影响。它赋予经营公司独占权利进行矿产勘查,开采发现的矿床,精炼、存储和运输采掘出的全部矿产,在印度尼西亚境内推销、出售或处置生产的矿产品。经营公司必须是在印度尼西亚注册的有限印度尼西亚责任公司。工作合同具有优先权,对土地所有者的补偿和安置程序比较简单。工作合同有效期可长达30年,并可以延续。1994年6月印度尼西亚发布一项新的政府规定,大幅度放宽对外资的限制,为外国投资者提供了一系列特许权。即允许在新成立的印度尼西亚公司中外资股权达到100%,而以前最高不能超过80%,并且取消了以前规定的最低投资需要125万美元的要求(张莓,2001)。在石油开发方面,印度尼西亚的最新政策是(张新安,2001):

1)PERTAMINA通过与外国公司的产品分成合同及工作合同垄断性地管理石油开发项目;

2)1988年以来产品分成合同修改了4次,针对前缘地区开发,提供专门优惠;

3)1997年东南亚爆发了金融危机之后,重新审视了总体石油政策,国会正在讨论新的油气法。

4)建立石油战略储备。目前印度尼西亚的石油战略储备已达成34天的国内消费量。

在天然气领域,印度尼西亚天然气勘查开发和利用的新政策是:

1)计划扩大天然气用量以替代国内石油消费,减缓石油出口能力下降的速度;

2)为鼓励天然气开发,计划采取税收优惠政策,取消石油产品补贴,修建国内天然气管线网(苏门答腊-Batam-新加坡;苏门答腊-西爪洼等)。

4. 我国油气资源发展战略研究

车长波丁锋

(国土资源部油气资源战略研究中心,北京,100035)

油气资源是重要的能源矿产和战略物资,在世界经济和国际关系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重要影响。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石油在世界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已经达到40%以上,成为现代工业和经济增长的主要能源和动力。各方面研究认为,天然气将会在21世纪逐步逼近和取代石油而成为第一能源。20世纪70年代发生的两次全球石油危机以来,世界主要石油进口国家相继建立了石油储备制度,并从此加强了石油政策和能源战略的探索与研究。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原油价格持续攀高,各国争夺油气资源进入白热化状态。1993年以来,我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进口量逐年增加,供需矛盾日趋突出,对外依存度超过40%。为此,关注石油安全,加强油气资源政策研究,积极探索油气资源发展战略,是一项迫在眉睫的重大课题。

胡锦涛总书记在200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必须从战略全局的高度,加快制定新的能源发展战略。要坚持开发和节约并举,利用国内资源和国外资源并举,积极推进能源多样化和进口多元化,加快建立国家石油战略储备,逐步建立境外能源生产供应基地,积极开发石油替代产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确保国家能源安全。”

我国油气资源发展战略,是对油气资源勘探、开发、运输、加工、储备、贸易、化工和消费等一系列问题的综合分析,回答其带有全局性、整体性、长期性的方针、政策、策略和规划等,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对油气资源的需求,保证石油供应安全。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油气资源发展战略的研究工作,先后组织开展了油气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和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的编制,成立了国务院能源领导小组和国务院能源办公室,提出了能源领域开展研究的工作要点,为系统、科学和适时开展我国油气资源发展战略研究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国内外油气资源现状

(一)我国油气资源现状

我国油气资源总的特点是总量丰富,质量一般,分布不均,人均不足,油气比接近。据初步评价结果表明,全国石油、天然气可采资源总量超过200亿吨和20万亿立方米,其探明程度分别为33%和13%。截至2004年年底,石油累计探明可采储量67.34亿吨,其中剩余可采储量24.46亿吨,居世界第11位;天然气累计探明可采储量2.76万亿立方米,其中剩余可采储量2.37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14位。

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和海域共发现油气田616个,先后建成大庆、胜利等47个油气生产基地。1950年原油年产量仅有12万吨;1963年大庆油田开发,1965年实现国内原油自给;1978年原油年产量突破1亿吨;1993年再次成为石油净进口国;2004年生产原油1.75亿吨,生产天然气408亿立方米。到2004年,全国累计生产原油43亿吨,累计生产天然气0.61万亿立方米。

油气资源勘探投资逐年增加。1992年以来,全国油气勘查总投资每年都在100亿元以上,1995年达157亿元,2000年为200亿元,2004年为250多亿元。油气资源对外合作取得丰硕成果。1982年以来,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共开展了四轮海上油气资源对外合作区块招标和不同形式的双边谈判,与18个国家和地区的70家外国石油公司签订了180个石油合同,引进勘探开发资金100多亿美元。中国陆上石油工业对外开放始于1985年,累计吸引外资约20亿美元。3大石油公司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不断增强,在美国《财富》杂志2001年全球500强排名中:中国石油81位,营业收入414.99亿美元;中国石化86位,营业收入403.88亿美元。中国石油利润居23位,50.21亿美元,是亚洲最赚钱的公司之一,也是发展中国家最赚钱的公司之一。

表1美国《财富》杂志2000年以来全球500强排名

(二)世界油气资源现状

世界油气资源总的特点是油气资源总量丰富,潜力巨大,分布不均,海域勘探程度低于陆域,油气比接近。随着人类对地下石油资源认识能力的提高,世界油气资源总量的评价结果将会不断升高。其中中东地区的石油探明剩余储量为999亿吨,约占世界61.7%左右。中东天然气剩余探明可采储量为72.83万亿立方米,约占世界的40.6%左右。根据BP公司资料,截至2004年年底,世界石油探明剩余可采储量1619.0亿吨,天然气剩余探明可采储量179.53万亿立方米。2004年世界原油产量38.68亿吨,天然气产量2.69万亿立方米,目前世界石油和天然气储采比分别约为40.5和66.7

上世纪90年代开始,拉美、西非、中东地区的非欧佩克国家以及中国的原油产量份额逐步增长。同时,非欧佩克国家已探明的储量稳定增加,目前非洲特别是几内亚湾地区存在巨大的资源潜力。近年,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对非洲石油投资不断增加,非洲成为世界能源市场的又一个竞争高地,已引起世界广泛关注。非洲石油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9.4%。同时,非洲石油产量、出口量较前10年也有大幅度上升。

目前,世界正处在天然气取代石油而成为世界首要能源的过渡时期。国际能源界普遍认为,今后世界天然气产量和消费量将会以较高的速度增长,2020年以后世界天然气产量将要超过煤炭和石油,成为世界最主要的能源,21世纪将是天然气的世纪。同时,未来石油需求将呈现稳定增长态势。世界中长期油价将在波动中逐步有所上升。造成国际油价上涨的主要原因,第一是全球经济复苏,拉动石油需求增长;第二是大国操纵并利用油价制约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第三是投机因素影响,大量游资转向石油期货市场,投机炒作加剧,造成油价居高不下;第四是突发因素影响。需要说明的是最近国外有些机构散布“中国石油威胁论”,认为国际油价飙升主要是由于中国石油需求增长过快而引起的。事实上,虽然近两年我国石油消费增长比较快,石油净进口量逐年加大(2003年进口石油9700万吨,2004年增加到1.5亿吨左右),但仅占同期全球石油出口总量的4%~5%。现在全球一年石油出口贸易总量23亿吨,其中美国去年进口石油6.1亿吨,占全球石油出口总量的26.5%。因此说,在世界石油市场上,不存在中国石油威胁论的观点。总之,今后20年世界石油和天然气供给增长因素明显多于需求增长因素,总体上能够满足市场需求。

二、世界各国石油战略特点

未来十几年,在可替代能源未出现时,仍依赖常规能源。鉴于能源资源的勘探开发状况,预计2015年以后,世界各国对常规能源的争夺将更加激烈。为此,各国都从长期战略出发,根据本国的经济社会状况和能源储备、能耗效率、未来能源需求预测、环境条件制约等因素综合制定了本国的能源战略。纵观全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能源战略,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发达国家的能源战略

(1)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如美国,能源消费占世界能耗的24.8%,故从战略上考虑,大力发展海外,近年来对亚非地区能源投资额高达280亿美元;日本进口能源占能耗的95%,也积极开展能源外交,欲将西伯利亚建成其能源供应基地。

(2)促进国内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如美国,视国际石油市场价格,适当促进国内原油勘探和开发,提高原油产量,减少对进口原油的依赖;欧盟在积极保障境内能源供应稳定安全,能源生产消费适应环保要求,仅有煤炭资源的德国则积极发展核电,降低能源的进口。

(3)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发展清洁燃料,实行“碳税”政策,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如美国有《清洁燃料计划》;德国实行地下煤气化和煤的液化;英国煤液混合物燃烧;丹麦煤灰利用;国际能源组织(IEA)的温室气体捕获、贮存和利用等。

(4)开发利用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美国以天然气代替汽油;丹麦发展风力;英国的核燃料循环技术;挪威水力发电的高效能源系统等。

(5)增加战略储备。第一次能源危机后,美国开始建立战略石油储备,计划最初为1亿吨,1993年扩大储备量34000万吨。

(二)发展中国家能源战略

(1)加强国内能源资源的勘探和开发。

(2)加大对能源产业的资金投入,加强能源利用研究。

(3)大力开展节能活动,用经济手段促进能效的提高。

(4)吸收引进更多的资金、技术和设备,加强国际交流和合作。

(5)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尽快完成可再生能源替代常规能源的进程。

(6)采取积极而谨慎的态度履行国际公约,既要保护环境,又要发展经济,逐步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力争在平等的地位上共同发展。

(7)加大教育方面的投资,加强环境与能源的宣传教育,促进节能与新能源开发。

发展中国家在未来的几十年间,主要仍将依赖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以及薪柴、农作物秸秆、动物烘干粪便等非商业燃料。据预测,未来20年,经合组织之外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地区将占全球能耗增长的69%。为此,发展中国家从现在起每年需投入500亿美元发展能源。发展中国家既要尽量利用有限的资金发展本国经济,同时又要高度重视经济发展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在发展中寻求环境问题的解决。

三、我国油气资源发展战略的基本思路

(一)总体思路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在我国能源供应和安全总体战略指导下,紧紧抓住和充分利用21世纪头20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快我国石油和天然气的发展。石油、天然气应坚持开发和节约并重的发展方向,沿着可持续发展和新型工业化的道路,面向全球,充分开拓和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优化配置和灵活配置石油、天然气资源,积极调整和改善我国的能源结构,不断提高石油、天然气供应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建立石油、天然气安全保障应急体系,为保护环境和生态,为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为国家的经济安全创造必需的条件,提供必要的保证。

(二)基本方针

坚持国内外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和石油、天然气并举的方针。国内外两条腿走路的方针是既要加强国内石油、天然气的勘探、开发,又要加快“走出去”的步伐,建立境外石油、天然气生产供应基地,发展多种形式的石油、天然气贸易,实现油气来源多源化、进口方式多样化、进口品种多元化。

石油、天然气并举的方针是在加强石油发展的同时,大力发展天然气。既要加快天然气的勘探,又要加快天然气的开发;既要加快天然气管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又要积极开拓天然气利用市场;努力把天然气产业链培育成一个独立的能源支柱产业。

要深化石油、天然气行业的改革,规范市场行为,引入竞争机制,创造平等的竞争环境和条件,形成并完善我国统一、开放、有序的石油、天然气市场,实现与国际石油市场的接轨。

总的来讲,实现我国油气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应抓住“三个关键点”和“三个突破口”。

三个关键点:一是增加国内供给。我国探明油气资源总量丰富,探明程度低。要加强油气地质理论研究,加大油气资源的勘探投入,提高勘探开发技术水平。要继续深化东部老油田勘探,加速中西部和海域油气资源勘探部署,积极促进天然气资源快速开发,不断加强油气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增加供给总量。同时,鼓励开发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和非常规替代资源。二是深化国际合作。我国油气资源供需矛盾突出,长期依赖进口已成定局。要积极开展国际油气资源合作,通过各种合作投资途径,参与境外油气勘探开发,逐步增加海外份额油,并稳步开放下游市场,实行进口多源化和多元化,有效降低进口风险,达到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目的。三是积极引导消费。我国石油保障程度逐年下降,对外依存度逐年上升,有效引导消费迫在眉睫。要通过优化消费结构,合理引导消费方式,鼓励消费能源资源节约型产品,逐步形成节约型的消费方式。要尽快开征燃油税,建立原油、成品油期货市场,实现原油、成品油滞后价格向实时价格转变。

三个突破口:一是安全获得境外油气资源。国内油气资源产量增长空间有限,消费需求的满足主要取决于进口的安全性和可能性。要下大力气建立稳定的油气资源进口基地,采用快捷、安全和经济的运输方式。同时,应采取多种形式获得原油、成品油和石油制品,把油气资源进口安全的各种风险降低到最小程度。二是积极调整能源产业结构。大力调整能源产业结构是减缓我国油气资源进口长期增长势头的重要举措。目前,世界能源消费已完成了由煤炭向石油的转换,正在朝着高效、清洁、低碳或无碳的天然气、核能、太阳能、风能方向发展。但是,我国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的特点,决定了我国一次能源仍将以煤炭为主。因此,建议适当增加核能和可再生能源的比例,大力开发水能、太阳能、风能和其他可再生能源。同时,积极推进能源生产的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开发和利用。三是将节能列入基本国策。节约能源资源,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路子,是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节能必须纳入基本国策,节能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四、我国油气资源发展战略

(一)战略目标

1.油气比1:1的目标

我国天然气丰富,加快发展天然气工业,实现油气比1:1,改善和调整能源结构,充分利用洁净能源,进一步改善我国的环境。

2.石油持续稳产20年的目标

2004年,我国原油产量为1.75亿吨,在今后20年,原油产量能持续稳产在1.8亿吨/年。

3.走出去的目标

2004年,我国3大油公司的海外份额油为2000多万吨,用10年的时间,境外份额油争取达到1.8~2.0亿吨。

4.发展海洋石油勘探的目标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能源需求缺口越来越大。陆上能源的开采趋于饱和,于是海洋油气能源的探索成为人类寻求新能源发展的必然选择。专家认为,海洋储藏了全球超过70%的油气资源,加快海洋油气资源的开发已势在必行,这是一个强国目标,用5~10年的时间,使我国成为世界海洋石油勘探强国。

5.降低能耗目标,节约用油

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目前仅为33%,比发达国家落后20年,相差10个百分点。能源消费强度大大高于发达国家及世界平均水平,约为美国的3倍,日本的7.2倍。我国的单位产值能耗是世界上最高的国家之一。

我国能源探明储量中,煤炭占94%,石油占5.4%,天然气占0.6%。这种“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资源特点,决定了我国能源生产与消费以煤为主的格局将长期难以改变。随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国签订的《京都议定书》在今年2月16日正式生效,必将对我国的能源结构产生一定的冲击,节约用油和开征燃油税需加快步伐,尽快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二)我国油气资源发展战略

1.陆上石油资源勘探开发战略

坚持“深勘东部、加强西部、开拓新区”方针,促进陆上石油资源勘探开发工作的新局面。

依靠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开展东部老油区新层系、新领域的勘探,增加后备储量,继续将松辽盆地、渤海湾盆地及其外围盆地作为主攻方向,将新层系和隐蔽油气藏作为勘探重点对象,重视华北前第三系和东北中新生代断陷盆地群石油资源评价工作。不断创新工艺,提高采收率,增加最终可采储量,减缓东部产量递减。

建立全国油气资源定期评价制度,实现油气资源的5年周期性评价和重点地区的随时评价,通过定期评价和重点评价,提供权威的油气资源数据。

以寻找经济储量为目标,以松辽、渤海湾、鄂尔多斯、准噶尔、塔里木、四川和柴达木等大盆地为勘探主战场,进一步加强油气勘探工作,不断增加探明储量。推进勘探开发一体化,加快新区产能建设,强化老油田综合治理,降低生产成本,开发难动用储量,开发边际油藏,充分利用资源。

2.海域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战略

要坚持自营开采与对外合作并举,进一步提升海域油气的战略地位,使海域成为我国增储上产的重点区域,大力提高海域油气的比重,全面开创海域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新局面。

加强海域基础调查评价工作,为海域划界提供基础依据;通过政治、外交和军事手段,采取灵活的合作政策,吸引外国石油公司,促进南海南部、黄海和东海的勘探开发,维护国家海洋权益。

整合现有力量,打造一支独立、有规模、技术先进的海洋石油勘探开发作业队伍,为开展我国领海的勘探开发创造条件,为全球开发海洋油气资源奠定施工作业能力的基础。

渤海要坚持勘探开发并举,进一步扩大已有勘探成果,加快蓬莱19—3等油气田开发建设,加强伴生天然气回收利用,使渤海成为我国重要的油气接替区。黄海要进一步加强调查勘探,努力发现商业性油气田。东海要加大勘探工作力度,加快对外合作步伐,加强春晓气田群的开发利用,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台西盆地和台西南盆地的勘探,稳步增加油气产量。南海要加大珠江口盆地、琼东南盆地、北部湾盆地边际油田和莺歌海盆地的勘探力度,扩大勘探范围和程度,增加油气资源储备,重点开发建设北部湾油田、东方1-1气田。促进海域深水和争议海域油气勘探,充分利用东盟与中、日、韩的合作机制,寻找切实可行的途径和办法,加强南海南部海域油气资源勘探,切实维护我国海洋权益。

3.发展天然气战略

立足鄂尔多斯、塔里木、四川、柴达木、琼东南、莺歌海、东海7大盆地,以寻找大型气田为目标,培育竞争性勘探市场,切实加强国内天然气勘探工作,为天然气工业发展提供资源保障。

加快投资体制改革,简化政府审批程序,放宽审批权限,实现国家授权经营、项目备案制度。形成与项目备案制度相协调的外汇匹配制度和投融资制度。完善工资分配管理制度,继续分离企业社会职能,分流企业富余人员,为石油企业国际化经营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打造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运作规范、富有活力的国际化大企业集团。

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供应稳定性和灵活性,实现输配网络化为目标,加紧推进俄气南下、哈气东输的管网论证和建设。加大政府对天然气管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和扶持,完成西气东输和沿海天然气管网建设,构筑全国性基干管道网络。引进LNG技术,开发小型边际气田,发展LNG运输。

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加快天然气市场开拓,打破垄断,促进天然气下游竞争性市场发育,鼓励天然气消费,促进竞争,开放市场,总量调控,加强监管,实现天然气工业的快速发展。

4.国际合作战略

坚持互惠、互利、互换、互补原则,针对不同情况,采取灵活方式,利用符合游戏规则的办法,加强对资源的控制。俄罗斯、中亚国家以经贸——资源交换关系为主,中东国家以市场——资源交换关系为主,非洲国家则以投资——资源交换关系为主。正确处理油气资源“走出去”和整个石油工业“走出去”的辩证关系,依托油气“走出去”,促进其他行业产品、技术、装备和劳务走出去。

一是尽快建立我国石油工业开展国际合作贸易的法律法规体系,保障我国石油工业开展国际合作战略的顺利实施;二是建立国家海外石油风险勘探基金,由政府参与承担一部分勘探风险,改善融、投资机制;三是提高政府办事效率和政府之间的协调;四是对参与境外石油、天然气投资的企业实行资格审核制;五是积极参加国际石油、天然气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六是鼓励国家石油公司海外份额油优先返销国内;七是综合利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手段,为我国扩大利用国际石油资源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5.安全供应战略

实行境外油气资源进口渠道多元化和贸易方式多样化战略,扩大进口国别选择范围,通过参与现货、期货、产权等多层次的国际市场竞争,通过大量、反复交易去主动影响价格,学会驾驭市场和掌握市场的主动权,积极利用周边国家的炼油能力并进口成品油。通过市场采购、市场换资源和合作开发,最大限度地利用国外油气资源。

以构建多元化石油运输体系为目标,加快建设我国油轮队伍。国家可以对中国远洋运输总公司、中国海上运输总公司以及招商集团的油轮船队运力资产进行整合,并对油轮船队建设所涉及的金融、海关、税务等方面给予支持。国家也可以考虑由货主、船东以及港口三方投资组成大型油轮船队。

6.石油储备战略

石油储备是稳定供求关系、应对突发事件、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手段。建立以国家储备为主,企业储备为辅的战略储备结构,合理布局、因地制宜选择石油、油(田)井、石油资源储备以及技术储备方式,形成布局合理、管理集中、调度统一、反应迅速的石油战略储备体系。

国家制定油气战略储备管理法律法规,设立石油战略储备建设专项资金,明确储备种类和指标、经济政策和动用规则,安排储备专项预算和年度储备计划,确定收储、动储方案,组织并监督实施。国家还应以法律形式规定并以优惠政策鼓励石油企业在正常的周转库存外,建立和增加商业储备,作为战略性石油储备的重要补充,在国家统一管理和集中调控下,由企业自行安排。

储备目标为2005年达到1600万立方米,2010年达到4400万立方米,相当于2010年进口90天的储备量。

7.节油增效战略

我国人口众多,石油、天然气等优质能源匮乏。节约油气资源是加快我国能源结构调整,促进能源结构优化的重要措施,也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增强国际竞争力,应对加入WTO挑战的现实选择。

加大节油力度,制定节油规划,贯彻落实节能法,建立全国性节油监控网络;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石油利用效率,建立节油型经济体系;建立和完善节能技术服务体系,培育和规范节能技术市场;综合运用经济、行政、法律等手段抑制不合理的石油消费。

大力促进交通运输业的节油,抓紧燃料油节约和替代技术的开发,在电力、石化、冶金、建材、化工等5大重点行业创办示范工程,实施“气代油、煤代油”项目,力争到2020年,工业节油的五大重点行业形成节约和替代石油能力4500万吨。

作者简介

[1]车长波,国土资源部油气资源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2]丁锋,国土资源部油气资源战略研究中心办公室副主任,助理研究员,在读博士。

5. 什么是可采储量及剩余可采储量

石油及天然气可采储量是指一个油(气)田(藏)在当前工业技术条件下可采出的油(气)量。可采储量不仅与油(气)藏类型、储层物性、流体性质、驱动类型等自然条件有关,而且与布井方式、注入方式、采油工艺、油(气)田管理水平以及经济条件等人为因素有关。以探明程度区分的地质储量为基础,相应地亦可分为证实的、概算的和可能的石油(天然气)可采储量。可采储量(Reserves)的分类与地质储量(OOIP)的分类有一致性,但也有它的特殊性。按照SPE及世界石油大会标准,可采储量的分类也分为P1(Proven reserves)、P2(Probable reserves)、P3(Possible reserves),这与地质储量是一样的。可采储量的特殊性在于它与油田开发的生产状况和经济合理性紧密相连,特别是对证实的可采储量(P1)定义比较严格,不一定和地质储量的分类有一致性。如果按照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标准,假如已证实了的P1地质储量如果还闲置着,还没有开发方案,根据油气藏的地质因素预计的一次可采储量只能算入P2可采储量;如果考虑到该油藏有可能开展二次采油,但没有任何试验加以证实,这种二次采油增加的估算也可能算入P3的可采储量。只有经过试验证明了的、已经具有了开发方案并经过批准、已投入生产的才能算入已开发生产的P1可采储量。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应用的可采储量体系技术可采储量 技术可采储量是指依靠现在的工业技术条件可能采出,但未经过经济评价的可采储量。通常以某一平均含水界限(如98%)、某一平均油气比(如2000立方米/吨或10000立方英尺/桶)、某一废弃压力界限或某一单井最低极限日采油(气)量为截止值计算的可采出油(气)量,这称为最终可采储量。如果考虑某一特定评价期(合同期)的总可采储量,是根据油井递减率动态法或数值模拟方法计算到评价期截止日的可采出油(气)量。

剩余可采储量 剩余可采储量是指一个油(气)田(藏)投入开发,并达到某一开发阶段,可采储量减去该阶段累计采出油(气)量的剩余值。

经济可采储量 经济可采储量是指经过经济评价认定、在一定时期内(评价期)具有商业效益的可采储量。通常是在评价期内参照油气性质相近著名的油(气)田发布的国际油(气)价和当时的市场条件进行评价,确认该可采储量投入开采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环境等其他条件允许,在评价期内储量收益能满足投资回报的要求,内部收益率大于基准收益率(公司最低要求)。

一个国际合作开发的工程项目(合同区或油气田),经过经济评价认定具有商业价值的可采储量是该项目合作双方共同拥有的经济可采储量,称为合同区或油气田经济可采储量,该经济可采储量不包括合作前采出的累计油气量,也不包括合同期以后还可能采出的油气量。

权益的经济可采储量 在国际合作的油田开发项目中,任何一方按照双方合作合同规定并遵循国家有关法规,从某一方的角度来考察项目的经济效益,经过经济评价认定具有商业价值的可采储量是该方的权益经济可采储量。

在国际合作中,合同区或油气田评价的计算期是从双方合作油气田正常投产起,经过回收期、收益高峰期、收益衰减期,直至合同期终结为止。

不同评价期计算的经济可采储量可能发生动态性的变化。原来计算的经济可采储量由于后来的市场条件或开采条件恶化(如价格下降、成本增加、递减率加大、增加评价井后发现地质储量减少、油气井事故废弃等),经过重新评价有可能变少;原来认为没有经济价值的可采储量,由于后来技术、经济、环境等条件改善或政府给予其他扶持政策,经过重新评价有可能变为经济的可采储量。

6. 关于石油天然气原始和实物地质资料委托保管利用收费的思考

黄照富

(中石油勘探与生产分公司)

摘要 油气原始和实物地质资料委托保管挂牌结束后,已汇交的委托保管资料目录陆续上线公布,提供社会利用将实质性展开。委托保管资料利用收费是影响资料提供社会利用的关键环节,严重影响和制约提供社会利用整体工作的推进。本文依据已有的规定,对收费的依据、收费的必要性、收费的具体办法等提出见解,呼吁国家尽快出台油气原始和实物地质资料服务利用收费政策。

关键词 油气 地质资料 利用收费

0 引言

油气地质资料是油气勘探开发的重要地质工作成果,是油气资料信息的重要载体,是油气勘探开发工作的重要基础,是油气勘探开发事业的宝贵财富。《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349号)和《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实施办法》(国土资源部令第16号)作出规定,油气成果地质资料交国土资源部,由全国地质资料馆负责接收和管理,并按规定提供社会利用。油气原始和实物地质资料由国土资源部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保管。目前,直接产生油气原始和实物地质资料的各油气田公司均已获得国土资源部委托保管油气原始和实物地质资料的资格,按规定接收和保管资料汇交人汇交的油气原始和实物地质资料,并按规定提供社会利用。

本着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油气原始和实物地质资料委托保管制度体系建设,进一步推进油气原始和实物地质资料委托保管和提供社会利用的目的,笔者就油气原始和实物地质资料利用收费的法律依据、必要性和具体办法等提出见解。

1 收费的法规依据

国土资源部关于油气原始和实物地质资料委托保管的行为属于行政委托,这一委托不发生行政职权和职责的转移,受委托的组织并不因此而取得行政职权,也不因此而取得行政主体资格。受委托组织根据行政委托行使职权必须以委托的行政主体的名义,而不是以受委托组织自己的名义进行,其行为对外的法律责任也不是由其承担,而是由委托的行政主体承担。因此,委托保管的油气原始和实物地质资料(以下简称“委托保管资料”)的利用收费不是商业行为,不得自行确定收费标准和自行收费。

1.1 国家法规关于地质资料服务收费的规定

地质资料服务过程中可收取相应费用。地质资料作为公共产品应无偿提供利用,但是在地质资料数据分发服务过程中可以收取一定的费用。对此政府的相关法规有明确规定,《地质资料管理条例》第十八条规定,保护期内的地质资料可以有偿利用,具体方式由利用人与地质资料汇交人协商确定。《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实施办法》第二十一条第二款规定,复制地质资料的,地质资料馆藏机构可以收取工本费。国土资源部发布的《公益性地质资料提供利用暂行办法》第四条规定,公益性地质成果资料(包括成果报告、图件及其说明书)应无偿提供全社会利用,但提供单位可酌情收取一定金额的印刷工本费。国土资源部发布的《加强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的若干规定》第十条第五款规定,需馆藏机构对地质资料做技术处理方能对外提供的,可按规定的收费项目和标准收费,但是,应将馆藏机构查阅利用制度、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等公开,接受主管部门和社会的监督。国家档案局和财政部关于《开发利用科学技术档案信息资源暂行办法》(国档发〔1988〕16号)第四章科技档案信息的使用收费及费用管理中规定了有偿使用的原则,第十三条中规定收费标准为:可根据科技档案所反映成果的技术水平、先进程度、开发劳动的难易程度和工作量,以及利用档案资料可能取得的经济效益的大小,本着有利于成果推广、促进生产发展的原则,由主管部门制定。对中外合资(合作)或外商独资企业所需我方属于测量、勘察、观测、探测、监测记录所形成的档案资料(如地质、水文、气象、测绘及海洋、石油勘探等),收费不应低于其记录成果形成时成本的50%。

1.2 地方法规关于地质资料服务收费的规定

各地方政府对地质资料信息的有偿使用也有相关的规定。其中黑龙江省、福建省、甘肃省的规定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黑龙江省地质科技档案信息使用收费管理办法》(黑价联字〔2003〕46号)第三条中关于地质资料信息的使用费收取范围和标准规定,收费范围包括档案保护费(利用一般档案进行复印、照相等)、购买公益性地质资料(按每种地质资料的制印成本收取)、复印费等。第六条中规定,地质资料信息使用费按财政预算外资金管理,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主要用于地质资料的制作、资料管理等购置设备、库房维修、资料修复、改善借阅条件、雇用临时人员以及其他地质资料管理专项工作等费用开支。

《福建省物价局关于国土资源(地质资料)信息服务收费有关问题的复函》(闽价房〔2009〕391号)中规定收费项目为:档案资料整理服务费、档案代管费、利用档案服务费、加工复制费、技术咨询费等。

《甘肃省物价局关于核定地质资料查询等服务费收费标准的函》(甘价函〔2007〕53号)规定的地质资料查询服务费包括资料查询费(每套400~800 元)、资料复制费、资料打印(打印机、绘图仪输出)费。

1.3 全国各级地质资料馆的地质资料服务收费情况

全国各级地质资料馆藏机构都建立了较完备的收费办法,收费项目主要是成果资料复制费,分为文字复制费、地质图复制费、电子文档复制费、扫描费等。有些省份设立了调档费、预览费、管理费、资料磨损费等借阅过程中产生的费用。同一收费项目的标准在各地差异较大,如文字复制费。

2 收费的必要性

2.1 有利于资料保护

受委托保管单位所管理的油气原始和实物地质资料,包括已向国家汇交的部分和依法不需汇交的部分,这两种资料库房并没有分开,按照同样的保管条件存放。为了有效保护委托保管资料,受委托保管单位每年都要提供必要的人力、财力和物力保证。委托保管服务利用收费,可以弥补地质资料管理经费,更加有利于资料保护。

2.2 有利于资料利用

委托保管资料的保管意义不是收藏,在于利用。如果不利用,资料将成为“死资料”,失去保管的价值了。在资料的提供利用服务工程中,必然要有设备折旧费、能源消耗费以及人工成本等方面的费用。合理收费能够很好地保证服务设备有效运转,保证服务流程有序运行,有利于委托保管资料提供社会利用。

2.3 有利于公平正义

从其价值属性来看,委托保管资料包括对油田有使用价值的部分和使用价值不大,甚至没有使用价值的部分。比如已注销矿业权区块的地质资料。已经注销的矿业权区块内产生的资料,对保管单位来讲已经没有什么用处,但是对社会来讲其使用价值依然存在。保管这部分资料的目的就是为社会提供服务,保管单位所付出的成本应该有所回报。

3 收费办法和机制

3.1 明确机构和职责

委托保管单位的档案馆为委托保管油气地质资料服务利用收费的主管部门,负责服务利用油气地质资料范围及收费对象的审查、划价、具体办理服务利用等工作。委托保管单位的财务部门负责费用收取和管理。

3.2 提供服务利用的油气地质资料范围

已经完成汇交手续的油气原始和实物地质资料,且其资料目录信息已经录入地质资料委托保管系统的,均属提供服务利用的油气地质资料范围。只要求汇交目录,无须汇交资料的油气原始和实物地质资料,不在提供社会服务利用的范围内。

3.3 审批权限

已汇交且不在保护期内的油气原始和实物地质资料,无须审批。单位和个人持单位证明、身份证等有效证件,即可以查阅、复制、摘录已公开的地质资料。

已汇交但在保护期内的油气原始和实物地质资料,应报委托保管单位主管勘探开发的领导批准同意后,才能提供利用。具体使用方式和费用由借阅方与保管单位协商确定。

借阅涉密地质资料必须持有《涉密地质资料借阅复制证书》。

委托保管馆藏机构提供资料的查阅、拍照、复制等方式的资料利用。如果申请人需要取样,应报委托保管单位主管勘探开发的领导审批。具体操作方式和费用由借阅方与保管单位协商确定。

3.4 收费对象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利用资料可不收费用。其他情况下的利用资料应按标准收取费用。

1)资料汇交(保管)单位利用资料的。

2)资料汇交(保管)单位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利用资料的。

3)资料汇交(保管)单位与其他单位合作项目,合同注明由资料汇交(保管)单位提供资料的。

4)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因公共利益,需要查阅保护期内地质资料的,应当向国土资源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提出需要查阅的地质资料范围,经国土资源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依照《地质资料管理条例》第十八条第二款的规定审查后,无偿查阅利用保护期内的地质资料。

3.5 服务利用收费流程

油气地质资料利用人员持本人有效身份证件,凭单位介绍信等提出利用资料申请,申请中应注明资料用途、范围、经办人联系方式等,同时加盖单位公章。个人借阅的由本人签名。

油气原始和实物地质资料委托保管馆藏机构履行提供服务利用职责,办理具体服务利用手续。

1)委托保管馆藏机构依据借阅人提交的资料目录和数量,测算出收费明细和金额,并填写《油气地质资料服务利用收费签认单》。

2)资料利用人员凭《油气原始和实物地质资料服务利用收费签认单》到财务部门交费。

3)委托保管馆藏机构凭财务部门签字认可的《油气原始和实物地质资料服务利用收费签认单》提供资料利用。

3.6 费用支出

油气原始和实物地质资料服务利用所收取的费用,仅限用于受委托保管的油气等原始和实物地质资料的保护、相关设备更新维修和人员培训,不得挪作他用。使用该项资金原则上应纳入年度预算管理。特殊情况下,使用前由委托保管馆藏机构提出申请,经委托保管单位主管财务工作的领导批准后列支。

4 结语

油气原始和实物地质资料委托保管挂牌结束后,已汇交的委托保管资料目录陆续上线公布,提供社会利用将实质性性展开。而委托保管资料利用收费的政策能否出台,将影响提供社会利用整体工作的推进。希望相关国家部委能够尽早出台油气原始和实物地质资料服务利用收费政策。

7. 石油消费国的石油政策与法规是什么

西方发达国家的能源结构中均是石油占主导地位,所以能源问题主要是石油问题。这些国家的能源政策往往也以确保石油的安全稳定供应为基础,而石油政策都是立足于各国自身的油气资源禀赋来制定的。
美国 力求继续在国际石油事务中起主导作用。美国既是一个石油生产大国,又是重要的石油进口国,在国际石油市场中居重要地位。其油气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是以国家安全和地缘政治为核心的。
2001年发生的“9·11”恐怖袭击是导致美国国家安全政策发生深刻变化的事件。而作为国家安全重要组成部分的能源领域,也因此发生了引人注目的政策性变化。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加大对OPEC产油国的压力,迫使OPEC增加产量,向国际石油市场提供更多的原油。
在七国首脑聚会时和OECD(经合组织)的会议上以及联合国等其他国际场合,美国联合西方石油消费国和一些发展中国家消费国,协调行动和口径,争取制止油价持续上升。
启用战略石油储备,通过政府提供政策法规保证、挑选石油公司从战略石油储备借用原油投放市场,来缓解美国国内市场紧张局势。
从长期措施入手,加快能源来源多元化,进一步减少对OPEC石油的依赖,扩大从墨西哥及非洲国家进口石油;并依照美国能源部1997年5月提出的“发展天然气业,减少对进口石油的依赖”的新能源战略方针,扩大对天然气资源的开发利用。
致力于调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新冲突,以避免中东地区局势恶化而引发危及全球经济的石油危机。
历史上,美国因石油问题而发生的严重经济危机不止一次,因此可以说石油问题是历届美国政府国家安全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20世纪70年代初发生石油危机后,美国于1975年12月22日颁布了《能源政策和储备法》,对能源政策进行重大调整,主要内容为扩大石油生产,提高燃油效率,降低能耗和建立战略石油储备,其中最重要的是建立战略石油储备以应不测。1977年7月21日,美国正式开始实施其战略石油储备计划。
在遭受历史上最严重的恐怖袭击之后,美国政府进一步意识到,作为经济命脉的石油供应一旦由于突发事件而中断,可能会给美国带来灾难性影响。因此,在2001年11月中旬,布什下令能源部迅速增加战略石油储备,为防止石油供应中断“采取最大限度的长期保护措施”,并确定了到2005年将战略石油储备增加到7亿桶的目标,即达到目前战略储备能力的极限。此后,美国的战略石油储备迅速增加,目前已经接近7亿桶。
美国政府严格控制战略石油储备的使用,决不轻易动用。近两年,美国市场上石油及相关产品价格飙升,一度达到20多年来的最高水平,给美国经济增长带来很大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国内要求动用战略石油储备以满足供应和压低油价的呼声日益高涨,但布什政府顶住来自各方面的强大压力,3年多来一次也没有动用战略石油储备。
与此同时,美国政府还及时调整进口政策,尽量避免把“鸡蛋”放在不保险的“篮子”里。从最近一二十年的情况看,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以外的产油国政局相对比较稳定,这也意味着这些国家的石油供应比较可靠。因此,美国也更加注重增加从非OPEC产油国的石油进口,以稳定供应来源,特别是增加从临近产油国的进口。2003年,美国从非OPEC国家的原油进口量日均近508万桶,是1973年的4.4倍,而从OPEC国家的进口量为458万桶,仅增加了2.2倍。美国尤其注重增加从邻国加拿大和墨西哥的石油进口。2005年,美国从加、墨两国的石油进口分别为日均155万桶和159万桶,比2000年增加了15%和21.4%。相比之下,美国从局势动荡的海湾地区的石油进口近年呈下降之势。2001年,美国从海湾地区的石油总进口量日均为260多万桶,创历史最高水平,但是随后逐步减少,2005年的日均进口量降至240万桶以下。
努力与建有战略石油储备的西方国家协调立场、一致行动,是布什政府能源安全战略的新特点之一。布什政府认为,只有西方国家采取一致行动,才会对国际石油市场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在油价不断上升的相当长时间里,布什政府一再强调,美国不会单方面动用战略石油储备,而是要同其他西方国家协调后才会决定是否动用。此外,美国还同其他西方国家进行协调,共同敦促OPEC增加产量。在美国看来,促使OPEC增产是西方石油安全的第一道防线,而动用战略石油储备是最后一道防线。
欧盟 欧盟作为石油的消费国,主要关注这样几个问题:油价的稳定;石油供应来源;环境保护。和美国相比,这些国家对世界石油市场的影响力较弱,因此在采取直接对话、加强与美国保持合作的同时,它们主要是在国内加强替代能源和节能技术的开发,支持和鼓励本国石油公司进行海外石油合作,增加石油供应渠道等,减少对进口石油的依赖。
欧盟各国消费燃料总量的75%靠进口,其中47%由OPEC国家提供。因此,欧盟历来关注世界石油供给动态及油价上涨趋势,重视同OPEC产油国之间的关系,并对OPEC的石油政策和石油战略倍加关心。欧盟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就通过加入国际能源机构,开展与OPEC产油国对话等联合行动方式来保证其石油消费需求,促进经济稳定发展。欧盟国家在实施其能源发展战略中确定了共同行动措施,例如建立石油应急储备,以便在石油供应中断时向成员国协调石油供应,满足基本消费需求;鼓励建立永久性能源市场信息体系,以实行成员国间的信息资源共享;与非成员国、工业产业界以及国际性组织协调合作,制定合理的全球性能源政策。
2000年的高油价对欧盟国家的冲击集中在成品油供应紧缺和价格上涨方面,导致了社会动荡以及对政府能源税政策的压力增大。欧盟各成员国政府对此采取了各不相同的紧急应对措施,包括适当降低燃油税、实行补贴、限制居民汽油消费量、对石油公司的石油产品销售进行监控等。但是,总的来说,欧盟仍更重视其长期能源政策和能源发展战略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并且加强合作行动。欧盟能源委员会提出了制定新的能源发展战略的建议,涉及到进一步节约能源、统一使用成员国石油库存、鼓励铁路和海洋运输、放宽欧盟内部石油税率限制、促进能源多样化、推动俄罗斯和里海周边国家增加石油天然气供应等各个方面,并且特别强调与OPEC产油国的对话与合作。
日本 石油在日本一次能源消费中占52.4%。日本的石油供应主要靠政府控制的石油公司(供应量占总量的64%),国际石油公司的石油供应量占24%,私人公司的供应只占不到13%。1995年日本石油供应的99%依靠进口,现在降到80%多,并且绝大多数来自OPEC中东产油国(约占进口总量的78.6%)。因此,日本政府一向是支配国内石油市场活动的主要力量。
日本政府历来优先考虑能源问题,重视制定并严格实施其能源发展战略和一系列能源政策,并联合个人和公共团体三方共同行动,实现能源发展战略目标。日本确定的能源战略目标是要达到“3E”,即同时实现能源安全(Energy Security)、经济增长(Economic Growth)和环境保护(Environmenta1 Protection)这三个目的。
日本政府自第一次石油危机后,采取了种种政策措施,旨在逐步减少对进口石油的单纯依赖。这些措施包括:鼓励开发替代能源,支持建立能源库存,减少石油消耗比率,石油进口来源多元化,与国际能源机构协调合作,密切同产油国的联系,保持本国原油提炼生产能力等。日本能源咨询委员会于1994年6月制订了《长期能源供需前景展望(Long-Terrg Energy Supp1y—Demand Out1ook)》,提出为实现上述战略目标,必须使石油需求年增长率保持在1%,同时要建立能源储备,到2010年时将石油消耗比率削减至占能源总消费的48%,扩大对核能、天然气及其他可再生能源的使用,以达到二氧化碳的减排标准。另外,日本政府为降低石油消费比率,提高能效,建立了遍及全国的“能源管理体系(Energy-Management System)”。该体系向企业、居民提供与能源有关的各种技术培训,监督节能设备改造等,取得了很大成绩。最近的高油价对日本经济和社会生活冲击不大,日本政府和居民没有陷入石油危机的恐慌中,主要是得益于日本实施的长期能源发展战略。
发展中国家石油消费国 以印度为例,印度一次能源以及油气的人均年消费量分别为285千克和115千克(相应的世界平均水平为1455 千克和930千克)。目前,石油和天然气满足了印度能源需求量的40%~45%。在今后20年或更长的时间内,石油和天然气仍将作为主要的一次能源。同时,鉴于天然气使用量的增加,在未来几十年内,油气在印度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例可能还将有所上升。目前全国原油需求量为1.12亿吨/年,70%需要进口,预计2011—2012年,石油需求量将增至1.9亿吨/年。目前天然气产量为0.8亿立方米/天,而需求量为1.5亿立方米/天。在未来10年,全国天然气需求量预计超过3亿立方米/天。印度政府2001年3月制定《2025年印度油气发展规划》,拟在以下几方面作好油气工作:
(1)加强勘探与开发。加强已勘探盆地的油气勘探开发,扩大对未勘探盆地和油气边缘盆地的勘探,在一定时期内勘探各地质盆地,提高已探明储量的开发效率,努力进行技术创新和环境保护方面的研究与开发。印度已进行商业油气开采的沉积盆地面积仅占盆地总面积(314万平方千米)的17%,而尚未进行开采的占83%,包括广阔的深水区和其他边远地区。鉴于油气勘探的风险性,不同沉积盆地或同一盆地的不同区块也处于不同的勘探阶段。
(2)开放勘探区域。从1993年开始,印度政府开放了石油勘探区。1999年,高度自由化的新勘探许可证政策出台。目前,印度已经完成了两轮许可证招标,签订合同的区块共有47个,其中8个在陆地,24个在浅海,15个在深海。在这两轮许可证招标中,未来两三年内最低义务勘探工作量的投资达到约5.35亿美元。7~8年后总投资估计将达到19.4亿美元。在合同期内,总沉积面积为50万平方千米的47个勘探区块将得到积极的勘探。到2005年25%以上的沉积盆地可望得到勘探。
(3)提高国内油气产量。印度石油天然气总公司计划投资3亿美元来提高大型老油田的采收率,并为愿意与印度合作提高印度油气产量的国际投资者提供了多种机会和空间。
(4)扩大在海外的石油权益。印度政府一贯鼓励印度国有和私有石油公司参与海外的石油勘探开发。最近,印度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下属的Videsh公司与俄罗斯Roseneft公司签订了一项长期协议,参股20%对俄罗斯库页岛油田进行开发。另外该公司还拥有越南一个海上气田45%的股份。
(5)提高炼油能力。印度政府为炼油业制定的主要目标是:保证拥有本国所需中间馏分油90%的炼油能力,建立开放市场和有序竞争的机制,提高产品质量,改善用户服务,发展基础设施以提高效益,在实现石油产品市场定价的同时,对某些部门及偏远地区所需的某些油品继续实行价格补贴。
(6)增强天然气供应能力。印度将通过勘探开发本国天然气和其他气体资源(如煤层气),并以进口管道天然气和液化天然气作为补充,来保证天然气的充分供应。预计印度国内天然气的年产量将从2001—2002年的295亿立方米增加到2004—2005年的380亿立方米。
(7)开发煤层气。印度的煤层气潜在资源量约为1万亿立方米,政府最近开放了7个位于全国不同地区的煤层气区块进行国际投标,这仅仅是开发煤层气资源的开始。并开展了旨在建立国家对煤层甲烷开采和利用能力的一项商业可行性示范工程,即从煤层和周围地层采煤前后和采煤过程中回收煤层甲烷及其利用的研发项目,开采的甲烷最终将用于双燃料发动机驱动的50吨运矿卡车燃料,和作为1MW 国产发电机发电燃料。
当代石油政策与法规的主要特点:
(1)石油政策跃升到国家安全和战略层面。石油政策是能源政策的组成部分,但是由于石油属于战略性资源,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安全和国防安全,因此,石油政策不是单纯的产业政策,而是从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综合多种因素加以制定的。换言之,石油问题涉及经济、地缘政治、外交、区域争端等多方面因素,石油政策不可能是单一的,而是体现国家意志、发展战略以及外交政策等各方面的意图。
(2)扩展与产油国的关系。进口石油实行来源分散化的政策。
(3)强强联合、区域合作的政策。
(4)能源效率提高的政策。
(5)能源消费多样化的政策。
(6)增强石油储备的政策。

热点内容
绵阳法官通奸的女的叫什么 发布:2025-01-20 22:24:17 浏览:846
隐名代理法律责任 发布:2025-01-20 22:14:41 浏览:884
浙江导司律师事务所 发布:2025-01-20 21:35:58 浏览:697
法律责任的特点是 发布:2025-01-20 21:13:14 浏览:172
多措并举开展法律援助 发布:2025-01-20 20:13:22 浏览:955
法院冻结汽车 发布:2025-01-20 19:39:02 浏览:447
郑州名律师 发布:2025-01-20 18:42:13 浏览:519
中级经济法只看郭守杰 发布:2025-01-20 18:40:48 浏览:501
新疆司法拍卖网 发布:2025-01-20 18:27:06 浏览:509
噪音扰民法律法规 发布:2025-01-20 18:10:15 浏览: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