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集锦 » 对社会与法

对社会与法

发布时间: 2022-08-20 23:01:30

① 社会与法的宗旨

《社会与法》频道宗旨:宣传“依法治国”、“以德治国”的治国方略。
传播法的精神,普及法律知识,提高国民法律素质。
充分满足社会民众与公检法司行业之间的沟通需要。
弘扬正义,增强公民对法制社会的信心。

② 社会与法 讲的是不是假的

《社会与法》频道已于2004年12月28日正式开播,它是我国惟一国家级法制专业频道,也是国内惟一上星法制专业频道。《社会与法》频道将建设成以人为本、品质优良、受众广泛、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的专业频道,努力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提高国民法律素质,构建法律服务法律援助的电视平台。 为使大家深入了解《社会与法》频道所倡导的“公民、公正、公益”的频道精神,让所有的公民都来关注中国的法治建设和道德建设;让所有关注中国法治建设和道德建设的公民都来关注《社会与法》频道,并借助频道提升企业形象、有必要对《社会与法》的宗旨、定位、风格及主要栏目进行全面介绍。
《社会与法》频道的开播,是为了落实“依法治国”、“以德治国”的治国方略和建立“和谐社会”的目标,为了保持社会稳定与进步,为了沟通司法与社会,为了使我国政法工作和民众法律素质适应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要求,努力普及法律知识,提高国民法律素质,开展思想道德和精神文明建设,满足社会公众同公检法司行业之间的沟通需要。 《社会与法》频道是大众化频道,针对公民意识、公民权利、公民责任,满足人们对法律、道德的普遍需求。强化人们的公平、正义观念,提升人们的公民素质共同构建和谐社会。

③ 《社会与法普法栏目剧》的意义

《社会与法普法栏目剧》的演出形式新颖,老百姓要想用法律维权,首先要知法懂法。在现代社会,人民对法律知识的渴求越来越强烈,而这类节目通过不同的形式创新人民认识法律、了解法律的途径,是法律延伸方式法一个突破,可以扩大法律的受众群体。


④ 法律与社会的关系

法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私有制和商品经济的产生是法的起源和经济根源。社会经济的发展引起阶级的出现,也是法的起源的根本原因。社会的性质决定法的性质,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最终决定法的本质 。马克思说:“社会不是以法律为基本的,那是法学家的幻想。相反,法律应以社会为基础。法律应该是社会共同的,由定的物质生产方式所产生的利益需要的表现,而不是单个人的恣意横行。

⑤ 社会与法普法栏目剧对中学生的意义是什么


⑥ 一)孟德斯鸠:社会与法的精神

(一)和谐社会与法治精神的关系

最早提出“和谐”一词的是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他认为“整个天是一个和谐”;而“和谐社会” 这一用语则是由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首次提出的,他主张在未来的和谐社会中,通过由富人捐资组织的“试验性”股份公司制协作社,把对抗性的资本主义社会改造成和谐社会。

而最早给法治界定内容的是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他“把一个以法律为基础的国家假设为达到‘善生活’的唯一可行的手段”,并认为“法治应该包含两重含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良好的法律”。当我们将法治不仅作为一种信仰、意识、观念,而且成为一种思想方式、行为方式,甚至是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时,法治的“软件系统”——信任和尊崇就建立起来了,这也是法治精神的内涵。

可见,和谐社会一直是人类所希望的理想社会,但我们必须认识到“和谐社会”不是绝对平均主义实现的社会,不是法律虚无主义横行的社会,不是人格尊严和基本自由的个体消失的社会,它与法治精神有密切的关系:法治精神是和谐社会的基石、内在要求、努力方向和目标,是和谐社会特征的有力保障,并服务于和谐社会的主要方面。“构建和谐社会就是构建法治社会”——这种一体化的联系根源于他们具有共同的价值追求。

(二)和谐社会与法治精神的价值追求

1、公正

社会和谐的根本、法治精神的精髓都在于社会的公平正义,即公正。维护和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法治国家最基本的原则。柏拉图在《共和国》一书中指出,正义存在于社会有机体各个部分间的和谐关系之中。毕达哥拉斯也认为,不公正,就破坏了秩序,破坏了和谐,这就是最大的恶。尽管正义有一张普洛透斯似的脸,但历代法学家仍保持着探索的狂热;尽管法学家对正义有不同的表述和标准,但他们总是将正义观念与作为规范大厦组成部分的规则、原则和标准的公正性与合理性联系起来。就笔者而言,本人赞同约翰·罗尔斯的正义标准:(1)每个人对与其他人所享有的类似自由相一致的最广泛的基本自由都应有一种平等的权利;(2)社会的和经济的不平等将被安排得使人们能够合理地期望它们对每个人都有利,并使它们所依系的地位与职务向所有的人都开放。所以,公正是和谐社会、法治精神追求的价值目标,是构建和谐社会和弘扬法治精神过程中进行制度安排和创新的重要依据,是任何文明社会的核心价值取向。

2、秩序

秩序与和谐有着紧密的关联——秩序往往意味着起码的和谐,而法律构建的初始动因起源于人们对秩序(安全)的强烈欲求。佛洛伊德指出,人类神经系统在节省能量与减少精神紧张方面的需求,解释了人对于有序生活方式的先见取向。马斯洛也指出,我们社会中的大多数成年者一般都倾向于安全、有序的、可预见的、合法的和组织的世界,这种世界是他所能依赖的,而且在他所倾向的这种世界里,出乎意料的、难以控制的、混乱的以及其他诸如此类的危险事情都不会发生。西方中世纪神学主义奥古斯丁承认:“无论天国还是地上之国,也无论社会还是个人,一个共同的目标是追求和平与秩序,以便获得社会和个人的心灵安宁,法律正是维护和平与秩序的必要工具”。因此,秩序是社会和谐的基本要求,是法律产生的直接价值追求,就如同英国宪法学家韦德所认为的“法治理论的出发点就是秩序优于无政府主义”。

3、自由

无论从社会的变革历史,还是从科技发展的进程,无不能看到人类追求解放和自由的需要。我们要建立的和谐社会必然包含着自由的价值目标,否则社会不可能有序,也就不会有和谐局面的产生,因为“要求自由的欲望乃是人类根深蒂固的一种欲望”。同时,整个法律和正义的哲学是以自由观念为核心而建立起来的。约翰·洛克宣称,“法律的目的并不是废除或限制自由,而是保护和扩大自由”。所以,一个追求和谐与法治的社会必然要充分彰显公民的自由权利,限制政府的强权干预,保证人的能力不为压制性的桎梏束缚,从而建立一种有益于尽量多的人的高度文明。

4、效率

和谐社会和法治精神对效率的需求根本上出于经济的考虑。按照社会学的思维路径,人们对某种价值追求的偏向总会打上时代的烙印,在“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今天,效率决定社会内部的稳定,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人与自然的长久和平共处,有限政府应当鼓励市场主体通过提高效率减少外部不经济效应,获得资源的最优配置和利用。法治从来都存在着对效率的向往:法治将社会主体之间重复博弈的行为固定,给人以稳定的预期,理性的经济人基于这种预期进行选择,就当然地节约社会成本、提高效率;法治要求及时的正义,尤其体现在司法上要及时保障公民的人身自由,尽快确定财产归属并尽快使其进入流通领域。

总之,和谐社会与法治精神的基本价值内涵相同:直接宣扬公平正义,确立核心价值定位;要求诚信友爱、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确立对秩序的基本价值追求;强调民主法治,满足与生俱来的对自由的向往;要求充满活力,更大程度上则是对效率的追求,以保证和谐社会与法治精神所需要的物质条件。

(三)和谐社会与法治精神的价值平衡需求

社会科学从来都没有停止思考“善社会”的问题,所以,绝大部分社会学家和法理学者关注社会控制所应追求的最高价值目标,应然的社会和实然的社会辩论从来未停止过。正义、公平、自由、效率、秩序(安全)、公共利益甚至服从自然或上帝的意志——所有这些和其他一些价值被不同时代的不同思想家宣称为社会的最高价值。

实际上,在我们一直追求“善社会”的过程就是肯定公正所具有的基础性价值。然而,我们必须认识到:每个时代都面临着有一些社会控制的重大问题,而这些问题则需要最有才智的人运用智慧加以解决;思想家们试图激励他们同时代的人去关注他们各自时代所存在的某些尖锐且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社会制度不平等极为凸显并引发威胁社会基础的强烈不满的时代,有洞见的思想家所提出的价值目标会着重强调较多的平等;在遭到混乱和无政府主义危及的社会制度,必会期望秩序(安全);在一个政治上专制主义的时代,人们则可能倾向于在政治控制所确定的限制范围内或在无视这种限制的情形下强调社会价值中反专制主义因素——自由。

因此,在和谐社会与法治精神的基本价值平衡过程中,我们需要确立公平正义作为贯穿始终的价值目标;而对于秩序、自由、效率的价值平衡问题无法给予一个“一刀切”的等次排列,如前所述,必须针对具体时代、具体职能部门及具体事件来确定他们的次序。那么,司法部门作为社会和谐的重要保证、法治精神的关键体现,公正处于当然的核心地位,依法有效保障公民自由的第二位价值追求当然对效率提出了要求。而当我们的司法体制能够依法公正高效地保障公民自由时,秩序就水到渠成了。

二、我国司法体制的弊端

我国司法体制是根据我国现行宪法和人民法院组织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的规定设置的,其司法体系由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系统构成。在此所探讨涉及的司法及司法体制,主要指我国专司审判的审判机关——人民法院和以法院为中心的司法体制。

1、司法权设置的地方化

我国宪法规定,地方人民法院由同级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并对其负责。这样一种宪政安排,决定了地方司法系统隶属于地方的客观属性。虽然我国宪法又同时规定司法权的国家专有性和专属性,但地方司法系统的人、财、物大权、生存和发展都掌握在地方手中,法院对行政机关实际上存在机构、人员和经费等依附关系。利益张力的存在使审判权非常可能成为地方政府博弈的对象,设在地方的国家审判机关成为地方的审判机关。在每个地方都有其特殊利益的情况下,占主导性的行政机关必然要求行政、立法、司法等权力机构为维护地方利益而竭尽全力,这就为司法上的地方保护主义和司法活动的功利化提供温床。

司法权作为一种运用法律这一机制来配置资源的专属权力,其地方化设置会阻碍资源在全社会的自由流通、影响资源的最优配置和利用,不利于统一有序市场的形成;会干预平常主体交易的自由,甚至为政府侵害公民的基本自由权利提供司法保护;会影响法制的统一实施,破坏司法权存在的最高价值——公正。而司法主动的功利化是对司法中立的严重挑战,因为“假如司法者采取主动的行为,试图积极的发现和解决社会中出现的或潜在的纠纷,必将自己卷入当事人之间利益冲突之中,难以保持公正的面目”。

2、法院管理的行政化

法律文化作为全世界共有的文明成果,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和规律,从国际通行的做法来看,为确保司法公正和司法独立,不同法系的国家在架构以审判权为中心的司法体制时,共同遵循将司法权的行使与司法行政事物相分离的原则,从体制上保证司法权在行使过程中处于一种超脱、公允和中立的地位,有效避免行政权或其他权力对司法权的干扰。但我国的法院管理实际上是一种行政化管理模式。

第一、从法院与其他行政机关关系上看,法院的人、财、物是由行政机关按照行政模式进行管理的。法院的管理人员和法官是依照统一的《公务员法》进行录用、确定工资福利待遇和职级;法院的资金由地方行政机关拨付;法院的物资装备必须由地方政府支持。这种与行政人员采取相同的管理模式无异于鼓励司法者采取主动的行为——或介入纠纷之中,或与政府保持密切的关系,以追求“政绩”、获得晋升,确保“饭碗”甚至得到更丰厚的利益回报——不中立的法院和法官如何公正?

第二、从法院内部管理体制上看,法官职务的行政化、非程序的内部请示和批复制度、审判委员会对案件的决议职能、案件指标管理制度都严重违背审判权的“亲历性”规律。这种缺乏亲历性的审判必然会提高错判率,造成案件不断地请示、发回重审,严重影响“高效司法”的实现,浪费本就紧张的司法资源,限制财产流转速度。而对于涉及到人身自由、生命权利的刑事案件,错判对司法公正的打击无疑是摧毁性的。即使他们最终被昭雪,但“迟来的正义即非正义”。

内外一致的行政化管理使法院不能独立行使司法权,使法官不能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对案件形成内心确信断案,这就增加了干预司法的机会,而这种干预必然导致各种利益的较量——增加社会成本,降低办案效率,阻碍公正的实现。

3、法官职业的大众化

我国法官队伍的成分非常复杂,不仅有专家学者型的精英法官,还有姚晓红式的“三盲法官”。若干年前的法官选拔制度,无论什么人,只要有一定关系都可以轻而易举地调进法院,并名正言顺地当法官。这种先天不足并没有通过后天的培训机制得到很大改观,司法权的地方化和行政化又将法官的精力和注意力引向功利化的东西上。无法想象,一个根本不懂法律这架精密仪器的人,怎么会知道法治精神是何物,怎么会生产出大众迫切需求的公正、秩序、自由和效率?

这些司法体制弊端的存在与和谐社会要求的内容格格不入,与法治精神及和谐社会共同追求的价值目标南辕北辙。因此,重构我国司法体制势在必行。

三、重构我国司法体制

面对背离法治精神的不和谐现象和行为,重构我国司法体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选择;同时,我们在构建司法体制的过程中,必须贯彻法治精神,符合其与和谐社会的价值追求。本文仅就司法体制中主要的具体制度构建提出一些个人的看法。

(一)司法独立,改变法院行政化管理模式。

司法独立包括两个层面的涵义:一是法院独立审判,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二是法官独立审判,不受其他法官的干涉。法官独立居于核心和根本地位,对审判独立或司法独立起着决定性和支撑性的作用。

1、通过立法确立两级产生体制,即全国人大产生最高法院和高级法院及其法官,经费由中央财政保障;省级人大产生中级和基层法院及其法官,经费由省级财政保障,同时规定中级以下法院经费保障标准,必要时中央可采取转移支付的财政政策,避免各省法院和法官经费和待遇不均。

2、将其他机关、组织监督司法的程序明确化、法定化。首先,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司法必须坚持的,但党的领导有一个科学领导的问题。实际上我们的法官坚持体现党的意志、人民利益的法律,就是坚持党的领导的过程。其次,虽然司法体制改革后,省级以下的人大将不产生法院和法官,但地方人大仍有监督的权力。该监督权不是个案监督,而是人大在行使监督权时必须有充分的证据请求产生该法官的人大通过诉讼程序行使弹劾权。

3、取消案件的审批签发制度,确立主审法官或合议庭负责制。院长不需要为自己不办理的案件负责。当责任具体明晰到个人时,迫使审理案件的法官不得不尽全力甚至利用他人的智慧谨慎细致地处理案件。

4、将审判委员会的决议职能转变为法律咨询职能。不仅可以避免审判委员会间接判案,避免权责不明、无法找到真正责任人,而且可以调动法官自觉提高自身素质的积极性。

5、取消请示和批复制度,确保二审终审和上诉制度的存在意义。司法裁判依据的是法律的规定以及法官的知识、经验和良知,没有理由认为同样是法官,下级法院的法官就不如上级法院的法官。

6、单立《法官保障法》,对法官的人身、工资福利待遇、权利救济等方面作明确的规定。司法无权威的极端表现是法官被殴打、法庭被冲击,此类现象务必杜绝。

(二)法官职业精英化

构建精英化的法官职业是一个庞大繁杂的体系,除了制度设计避免精英法官庸俗化、功利化外,更重要的是司法主体的法律意识、现代社会的执法与司法意识、操守和品质等全面素质的提升,这又涉及到充分的物质、精神和人才准备。

1、建立完备的法律教育体系和丰富的法律教学内容。“教授法律知识的院校,除了对学生进行实体法规和法律程序方面的基础训练以外,还必须教导他们像法律工作者一样去思考问题和掌握法律论证与推理的复杂艺术。”我们的法律教育必须培养学生的法治精神,将法律作为自己坚定的信仰,并坚持担任法治有益的传播者。同时健全法官职业培训体系,完善法官继续教育制度。例如,每名法官必须每年参加为期一个月的培训,并有严格的考核制度,培训的内容不应仅限于成文的法律制度、法学理论,还应包括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论理学甚至现代的一些尖端技术的介绍。因为“法学并不是社会科学中一个自足的独立领域”

2、提高法官的待遇。在法官独立审判后,对承受压力的能力、法官素质、教育和再教育的要求必然会提升一定高度,这样,从事法官职业意味着首先必须付出更多的劳动和支出更多的费用,依据成本和产出的关系,提高法官待遇是必然的选择,也是吸引更多法律精英从事法官职业的必要物质保障。至于法官待遇的水平可以根据国家发展状况,高于一般公务员的5—6倍。

3、精简分流现有的法官,严格法官职业准入,规范法官选任程序,统一法官选任标准。针对法官队伍大众化的现实,按照“学历+经验”的标准,将一部分不符合任职标准的法官分流出去,按照合理的规模配置法官。然后通过考核,安排从事法官助理工作、司法辅助人员或司法行政人员。在法官职业准入方面,要进一步提高门槛——在法律精英竞相进入法官职业时——是必然的。

4、确定准入和退出法官职业的年龄标准要科学。就像其他的法律不能为每个人量身定制,我们确定法官准入和退出的年龄标准也只能根据一般情况。这个标准同时应考虑到法官职业对经验——“法律的生命不在于逻辑而在于经验”的特殊要求。因此法官职业的准入年龄应为28-30岁,退出年龄一般应在70岁。

综上,笔者就重构司法体制的具体制度提出以上看法,仅仅是司法体制大厦中某个房间甚至窗户的建构,而要将我国的司法体制重构成一座弘扬法治精神、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公正、秩序、自由、效率的理想城堡,不仅需要法律人不懈的努力,还需要具有改革的勇气和决心,克服制度的溯及力量与惰性力量,为那些可能成为变革的无辜牺牲者带来最低程度的损害。

作者:admin
出处:中国法院网

⑦ 大家对《社会与法》普法栏目剧的评价如何呢


我觉得挺好的 演员演技不错 剧情也挺好的 还普及了一些法律知识 比那些乱七八糟的狗血剧强多了!我国各类法的案例都很多一般没有必要去编造。而且从你所说的情况来看,没有必要去编造,演艺圈、文艺圈本来就很糜烂,吸毒、性滥交、陪睡都很正常的。再者,模特往往为了保持身材有吸毒的传统。再者毒品的复吸是很正常的现象,据调查来看复吸率往往能高达80%左右。
悬念化的叙事结构、大众化的叙事定位、合理化的叙事逻辑、多样化的叙事风格值得法制节目工作者学习。

⑧ 社会与法观后感

这是前两天发生的真实案例。有一对夫妻,丈夫叫吴思明,妻子叫沈露。有一天,丈夫开着帕萨特去洗车,可是附近的洗车厂关闭了,平常洗车的地方也关闭了。终于,找到了一个洗车厂,在这里,认识了一位女朋友。
这位女朋友叫杨雅茹,很漂亮,是从乡村到城里打工的农村妹。不久,吴思明就喜欢上了杨雅茹,疏远了沈露律师,常常把家当成旅馆,随时可住,也从不给沈露说一句话。
渐渐地,沈露向吴思明提出了离婚。这时杨雅茹家,吴思明对杨雅茹说:“明天我要去上海谈事。”
“上海!我还没去过呢,你能带我去吗?”杨雅茹说。
“我要去工作,很早就起床了,很晚睡觉,没有时间陪你,你可以去商店买东西。”
“好,零花钱一口价:一万元!”杨雅茹外表漂亮,其实贪钱。
“可以......”吴思明极不情愿拿出这么多钱。
(次日)
杨雅茹去商店买东西,突然发现吴思明和妻子沈露在买东西。杨雅茹这才知道,原来吴思明有媳妇了,还骗了她!杨雅茹次日和吴思明吵架,吴思明就和沈露一起生活了。
沈露既漂亮又懂事,还是个律师。其实,沈露早已经解除了离婚协议。有一天,杨雅茹对吴思明说:“我要生孩子了,你给我十万元。”吴思明说:“开玩笑吧你,不可能的。”
“你信不信,我会自杀?”杨雅茹爬上大桥栏杆。
“随便你。”
突然,杨雅茹失去了平衡,还真的掉下水了。吴思明立即下水救人,路人见了,立即拨打120。
(医院里)
医生向吴思明爸妈和沈露说:“吴思明的肺部积水过多,死了。”吴思明爸妈又哭又叹气。吴思明爸妈来到杨雅茹病房里,听到杨雅茹在叫:“吴思明这个坏东西,连自己的儿子都不知道爱,疯了!”
吴思明爸妈对杨雅茹说:“你把我们把孩子生下来吧,小杨。”
“凭什么?”
“这样,我给你吴思明的所有遗产。”
“这还差不多。”
终于,吴思明爸妈把杨雅茹打动了,杨雅茹暂时成了儿媳妇。杨雅茹打麻将时,不仅要吴思明妈1000元,还要把丈夫的帕萨特来赌了一把。结果,全输光了。
“再拿1000元来。”
杨雅茹又输光了。
“再拿1000元。”
杨雅茹还是输光了。
“不信了,拿5000元来!”
又输光了。
“不打了。”杨雅茹亏了8000元加一辆帕萨特。
有天晚上,杨雅茹说:“我睡觉了,给我关灯。”
吴思明妈关了灯。
第二天早上,吴思明爸发现杨雅茹不见了。衣柜空了,首饰台空的,都是空的。还把50万遗产拿走了,孩子也打掉了。
吴思明的妈向沈露告状,沈露报案请公安局追踪杨雅茹,最终,杨雅茹被抓。
杨雅茹被判为诈骗罪,拘留十年。
我最可气的是杨雅茹,什么人啊?吴思明的爸妈一天才挣多少钱都搞不清楚啊?

⑨ 社会与法的介绍

《社会与法》频道已于2004年12月28日正式开播,它是中国惟一国家级法制专业频道,也是中国国内惟一上星法制专业频道。《社会与法》频道将建设成以人为本、品质优良、受众广泛、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的专业频道,努力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提高国民法律素质,构建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的电视平台。 为使大家深入了解《社会与法》频道所倡导的“公民、公正、公益”的频道精神,让所有的公民都来关注中国的法治建设和道德建设;让所有关注中国法治建设和道德建设的公民都来关注《社会与法》频道,并借助频道提升企业形象、有必要对《社会与法》的宗旨、定位、风格及主要栏目进行全面介绍。《社会与法》频道的开播,是为了落实“依法治国”、“以德治国”的治国方略和建立“和谐社会”的目标,为了保持社会稳定与进步,为了沟通司法与社会,为了使我国政法工作和民众法律素质适应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要求,努力普及法律知识,提高国民法律素质,开展思想道德和精神文明建设,满足社会公众同公检法司行业之间的沟通需要。《社会与法》频道是大众化频道,针对公民意识、公民权利、公民责任,满足人们对法律、道德的普遍需求。强化人们的公平、正义观念,提升人们的公民素质共同构建和谐社会。频道宗旨是宣传“依法治国”、“以德治国”的治国方略。频道每天播出20小时,节目形态多样,由撒贝宁、张绍刚、路一鸣、侯丰、李雨霏、张晓琴等将担纲重点栏目主持人。

⑩ 关于社会与法的读后感作文有哪些

社会与法的读后感作文
昨天这个栏目的节目展现的是一起在河北保定发生的未成年人抢劫犯罪案件。涉及案件的四个人都是未成年人,其作案情节十分恶劣,手段十分残忍,让人触目惊心。有关公安在侦办此案时,起初没有想到的是,作案嫌疑者竟都是未成年人。这就不能不使人深思,这些走向犯罪深渊的未成年人所曾受到的是什么样的教育?他们喜欢什么?崇拜什么?学习什么?如何一步步滑向犯罪的道路?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我始终认为对儿童、少年、青少年、青年这几个年龄阶段的教育好坏,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最关键的,对每个阶段都不能忽视。好的教育来自于素质好的家庭父母、好的社会关系、重思想道德品质的好学校、不断被净化的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
现在不少青少年喜欢看纹身的黑帮老大、武艺高强的打斗高手、吃喝玩乐享受刺激的高手等之类的影视作品;现在一些青年人的思想都变了,尽想往能“享受”的地方呆,怕吃苦,不愿去环境差的地方;本来干各行各业的工作没有贵贱之分,现在哪有青年人喜欢种地当农民的事,农学院毕业的学生能有几个真正想当农民的?在“婚恋节目”的舞台上有那么多需要选择交友的女性,但能又有谁想愿意与农民身份干农活的年轻农民谈对象?别说农民了,现在喜欢当工人的也越来越少了。你看看现在的所有城市里从事清洁卫生包括打扫马路、楼道、厕所、转运垃圾的人几乎都是些中老年农村人,哪有现代年轻男女的身影?收废品的和搞废品垃圾分类的虽是能挣到钱的生意,许多年轻男女是不愿干的:一是嫌脏;二是感觉没面子。干这类工作的也常常是上了岁数的农村人。如果干这类工种的年轻人想上婚恋节目找个合适的人选也不知难不难?相反的是,当今一些年纪轻轻的人却喜欢从事酒吧、网吧、舞厅、迪厅、洗浴、桑拿、按摩、陪客、代驾等方面的工作。其中不少青年人爱与有钱的人交往,愿意在高档消费的地方工作,喜欢有“美女”的环境。不少青年人从小就是独生子,一直受到家庭的娇生惯养宠爱,培养了任性倔强脾气大的性格和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坐享其成的毛病,养成了贪图享受,好逸恶劳,好吃赖做、自私自利的坏习惯。还有的变得越来越虚荣,让人越来越讨厌了。
有一次我在一家大型超市门口看到一位打扮时髦浓装艳抹穿着高档戴金挂珠挎着名贵皮包的中年妇女,她领着一个上小学的男孩。只见她用红唇喝完饮料随手将饮料瓶仍在超市大门口的地上,行人都看她一眼,她一点不好意思的感觉都没有,那个小男孩也不闲着,抬起一脚又将那个饮料瓶踢得飞了起来碰到干净的墙面上,那女的还赞扬孩子踢的真准。这是家长不良行为影响子女不良行为的典型代表。
还有的家长从小就鼓励孩子如何“不让利”、“不吃亏”、“占便宜”的“绝招”,有的自己当着孩子的面为点小利大声争吵,更有甚者还特意教上幼儿园的儿子打架,认为早教会孩子打架,孩子在幼儿园与小朋友挣东西时打起架来不会吃亏。这样的家长还为数不少。

热点内容
B站讲刑法 发布:2025-01-20 15:53:42 浏览:328
法院强制执行的影响 发布:2025-01-20 15:27:19 浏览:106
行政法思维pdf 发布:2025-01-20 15:03:16 浏览:718
西林县司法局 发布:2025-01-20 15:02:14 浏览:742
东城法院主审法官 发布:2025-01-20 14:58:43 浏览:693
吉林法院司法改革 发布:2025-01-20 14:48:53 浏览:362
银行法治课件 发布:2025-01-20 14:45:44 浏览:378
廊坊市法院 发布:2025-01-20 14:30:41 浏览:693
书面协议签字的法律效力 发布:2025-01-20 14:10:18 浏览:611
劳动合同法关于违纪的条款 发布:2025-01-20 14:04:43 浏览: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