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集锦 » 社会与法疑心

社会与法疑心

发布时间: 2022-08-24 06:17:25

❶ 疑心过重怎么办

生活中,我们时常会碰到一些猜疑心特别重的人。你对他说一句平常话,他再三品味“言下之意”;你面带笑容地问候他,他认为你不怀好意,笑里藏刀;同事间开个小玩笑,他怀疑是在影射他;看见别人低声说话,他猜测 是在议论他;生活中碰到点小麻烦,事业上遇到点小挫折,他归罪于有人在 整他;甚至你好心好意帮助他,他也猜度你用心不良;对爱人和亲友的忠诚,他也无端怀疑,像侦探似的跟踪调查。那种高度的警觉性和动不动就翻脸的冲动性格,令人难以忍受,只好对他敬而远之。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多疑是一种心理疾病,属于偏执型的性格缺陷。患多疑症者,多为胆汁质和性格外向的人,而且男性多于女性。多疑症患者一般是在儿童时代受到严厉对待或遭受不幸,与别人在感情上慢慢疏远,又由于缺乏感情交流,逐渐发展到对一切人都不信任。这类人往往自视甚高,心胸狭窄,神经过敏,怀疑一切,遇事爱往坏处想,总认为人人都在与自己作对,在向自己耍阴谋诡计,甚至捕风捉影,听风即雨,别人咳嗽一声,开颜一笑,都认为是冲着自己而来,从而引发怒火,产生出攻击性的言行,在家不能与亲人感情和睦,在外不能与同事融洽相处,弄得周围人际关系紧张。多疑症患者自己的日子也不好过,整天处于心理紧张之中,长期为惶惑不安、 孤独空虚、沮丧焦虑等不良情绪所困扰,缺乏真诚的亲情、友情和爱情。

患多疑症的人自古皆有。在我国,就有许多关于多疑的典故,“有人亡斧者”和“杯弓蛇影”,是其中较有名的典故。前者说的是古代有个砍柴的老头丢失了斧子,疑心是邻居的儿子偷了去,看见那孩子一举一动都非常像偷斧子的人。几天后,老头在山里找到了斧子,原来是自己砍柴时遗忘在那里的。回到家再看邻居的儿子,一举一动又不像偷斧子的人了。后者说的是汉代有一位小官员拜见上司,上司赐酒,他在端起酒杯喝酒时,墙上挂着的 一张弓的影子映在酒杯中,很像一条小蛇,他尚未完全看清,酒已下肚,于是他怀疑喝进了小蛇,从此腹痛不止,久治不愈。

在我国的历史人物中,患多疑症的大人物不在少数,三国时的曹操,是较典型的一位。曹操刺杀董卓未遽,逃回家乡募兵讨伐董卓,途中经过父亲的结拜兄弟吕伯奢家中,吕伯奢吩咐家人杀猪款待曹操。曹操坐在屋内,听见后院有磨刀声,又听见有人说:“绑起来再杀!”怀疑吕伯奢要谋害自己,决定先下手为强,拔剑冲进后院,将吕伯奢家男女老少全部杀死。搜查至厨房,看见一头猪被绑起来准备宰杀,方知自己疑心过重错杀了好人。

由此可见,多疑症是大有害处的。中国有句俗话叫“疑心生暗鬼”这“ 暗鬼”一害自己,二害别人。若是小人物,患了多疑症还掀不起多大风浪。像曹操一类的大人物患了多疑症,可就了不得,轻则给别人带来满门抄斩的恶果,重则给国家民族造成深重灾难。

对多疑症患者能避而远之固然是好,但如果这类人不巧出现在我们的亲友和同事中,没法避开,我们应该从心理学的角度,把他看成是“病人”, 给予尽可能多的宽容和谅解,在他面前说话做事,处处小心在意,尽量避免对他产生不良刺激,万一发生不愉快,应采取退后一步天地宽的态度化解矛盾,切勿与他对着干,激化矛盾。与他较亲近者在可能的情况下,应给予力他所能及的帮助,比如在他较心平气和,能进行正常的感情交流时,向他介绍多疑症的特点、表现及危害,让他明白自己所存在的心理障碍,及早采取 纠正和治疗措施。多疑症患者本人呢,则应在亲友们的帮助下,对自己的“心病”及早认识,尽到最大的努力去克服它,必要时可求助于心理医生。

❷ 关于佛法的帮助提问,如何改掉疑心病重

疑心就是对自己的见闻知觉都产生怀疑,起源于自我的主观臆测,也就是因为对“我欲、我见”的执着取舍。根源是由于对“自我”的种种贪爱不舍。或者因为贪爱自我的表现欲望而做出种种不法行为,或者因为痴迷自我的保护而事事逃避畏缩,由爱“我”而自我意识越来越膨胀,只认识自己不相信他人,只生活在自己的思维中,不知道换位从其他角度看问题,由自我的爱得不到满足而害怕我爱的失去,由此产生对他人更多的怀疑和妄想。
当知世间一切境界,皆依众生无明妄心而得住持。是故一切法,如镜中像,无体可得。唯心虚妄:以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故。
这个业障,正如 jinze 所说,不完全是外界干扰的这种障,纯粹是自身的无明妄想,愚痴和我爱带来的不能如理作意。思维也是一种业,而且是一切业行的基础,思维产生误解,导致其他身体行为和社会行动上的乖张。
消除我爱、我执,认识“我”的色、受、想、行、识种种都是虚假结合,舍弃种种发源于自我、贪爱于自我的认识见解,而后才会逐渐好转。只要有执著,或者看的过重,或者看的过轻,都会产生心理的苦恼,无明。如果执著于固有的思维模式去看问题,去认识世界和接触世界,这样就会产生不利于社会认知社会交往的行为,也就会影响学习和工作的各种态度。只有把习惯改变,才能真正改变行为方式。性格会影响我们的习惯行为,我们知道这一点后经常予以自我控制,就会减少性格和习惯的负面作用。

❸ 培根说疑心的议论方法

一,不要无端猜疑心语星空
无端猜疑,于是无补;疑心太重,害己殃人。
猜疑,就是无中生有地起疑心,对人对事不放心,小心过甚。有了猜疑之心,对待朋友,看待事物,就不能从客观实际出发,进行合乎逻辑的判断、推理,而是凭借一点表面现象,主观臆断,随意夸大,进行扭曲事物,得出一个不切实际的结论,或者先入为主,先设框框,然后察言观色,甚至无中生有,把幻觉当真,把一些毫无关系的现象也当作事实材料,生拉硬拽来当作证据。
猜疑使人际交往中本来小小的疙瘩发展成长期的不和。自古以来不知有多少人因为猜疑而疏远了朋友,中断了友谊,甚至断送江山。猜疑实在是害人又殃人。
猜疑又是自己折磨自己。杯弓蛇影的典故就是很好的例证。弓影投映在盛酒的杯中,好像小蛇在游动,饮者以为真把小“蛇”给吞下去了,越想越恶心,结果害得自己重病一场。这才是天下本无事,庸人自疑之,疑心太重,到头来自讨苦吃。
对别人无端的猜疑,貌似无端,实在有端,猜疑源于褊狭的私心。“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疑心太重的人,总怕别人争夺自己的所爱、所求、所得,怕别人损害自己的利益,终日疑神疑鬼,顾虑重重,你对别人不放心,别人能对你坚信不疑吗?虽说防人之心不可无,但是时时提防,处处疑心,还会有知心朋友吗?
每个人都有多疑的时候,疑心是人在社会中保护自己和预防性保护自己的正常心理活动,但疑心的程度却有轻重,过于疑心和过于敏感却是不正常的现象了。
敏感多疑,通常不只是对外界事物,也包括对自身状态的猜疑和忧虑。有些人性格内向,生性不开朗、不豁达,什么事情都斤斤计较,造成性格不完善和缺陷,我们虽然不能认为这就是精神症状,但大多数精疾病的发病却和性格缺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说,大部分精神疾患者中,疑心过重都是主要的表现。
他们常常把周围环境中跟自己毫无关系的事物牵扯到自己的身上,像看到别人吐痰,就认为是瞧不起自己:听到他人的言谈中说到自己的姓,就认定是在谈论、甚至讥讽漫骂自己。
虽然疑心过重并等于精神疾病,但却有引发精神疾病的可能,其危害之大由此可见。当然,适度的戒备自然对保护自己有益,但疑心过重,对别人的任何举措都当作是对自己居心不良,必然是毫无益处。
多疑源于心理不健康。多疑的人心胸狭隘,斤斤计较,患得患失,与人相处,眼里坏人总比好人多,所以朋友很少,更无至交。多疑的人思想飘忽不定,心无主见,容易受人挑唆,无中生有,怀疑一切。由于心理不健康,往往生出许多事端,自己给自己制造麻烦,事后又常常后悔不迭。我国古代的名医华佗有一句名言:“多疑也是病。”多疑是一种心理疾病,是身心健康的“隐性杀手”。
摒弃多疑,首先要加强思想修养,使自己心胸开阔。应多些平和淡泊,多想别人好处,多些仁爱宽容,多和外界交往。遇事看得开,少钻牛角尖。“胸襟和眼界要特别宽阔。”
摒弃多疑,自己要善于给自己“开天窗”,增加心里的“透明度”。对自己一时纠缠不清,剪不断理还乱的问题,不管是外边的,还是家里的,遇有疑虑别闷在心里,应及时向家人或有关人敞开心扉,多沟通、多倾诉,将心中的疑虑大胆暴露,及时化解。这样不仅减轻了自己的心里负担,和淋漓家人是关系也会越来越亲近,自然就离多疑越来越远。
多疑的病根在自己,只有不断的战胜自我,才能消除心理多疑。战胜自己的狭隘,就会心怀坦荡开朗:战胜自己的偏激,就会理智处事:战胜自己的浅陋,就会多一些宽容:战胜自己的孤僻,就会多一些友谊。就是对待疾病,也要首先战胜自己讳疾忌医的恐惧心理,才能正视疾病,战胜疾病……这样不断战胜自我,才会迎来美好、和谐、舒畅、顺达的人生。
有人说:“假如我们都知道别人在背后怎样谈论我们的话,恐怕连一个朋友都没有了。”这并不是一句否定人与人之间友情的话,相反的,它正可以告诉我们,不、对背后的闲话尽可不必去认真打听和计较。
要知道,人们背后一时兴之所至,谈到你的过错和缺点,说了对你不利的话,这是人之常情。即使他是你的朋友,偶尔一两次顺口说来的话,也并不证明他不够朋友。
假如你不知道,这事情就会和你根本没有发生过一样。
可是,假如你时常担心别人背后对你的谈论,而要千方百计得去打听的话,传话的人可能会把事情夸张些或歪曲些。这样一来,本是无意之间的闲谈,就会成为相当严重的有意的中伤,当然就会影响到朋友之间的感情。
我认为在这方面是大可不必过于认真的;假如你喜欢你的朋友,在传话的人面前,你反而应该替他辩护一下或洗白一下才对。因为这是换得朋友对你的信心及杜绝闲话的最好办法。朋友之间的感情本不是短时间可以建立得起来的。在彼此交往期间,不计较小的恩怨,适当地消除小的误会,原谅对方有意或无意的错误等等,都是使友谊巩固和增进的最好方法,许多人一生交不到一个朋友,那就是因为他太斤斤计较了。要知道,世间有几个人没有缺点和没有粗心大意的时候呢?假如别人也同样的来计较我们的错失的话, 我们不是也会成为孤立可怜的人了吗?
对人多一些体谅,欣赏别人的好处,记住别人的好处,忘掉别人的错处,原谅别人的缺点,不去故意挑剔别人,就可以获得一种心安理得的快乐。
有一颗体谅他人的心,就仿佛获得了一把钥匙,能开启本来关闭的大门。
多少年以前,有一个名诗人自问:“世界上有哪一个人的作为,能满足世人所有的需要和欲望?”他想了一整夜,后来他自己回答:“没有一个人能做得到。”
尽管是最接近、最亲爱的人也不能做得同我们所要求的完全符合。即使是关系最密切、最贴心的人,也不能像我们所想那样做得十全十美,使我们满意。如果你能认清这一事实,这便是人生智慧的一部分。忽略了这一点,或者是看不清这一点,我们就会不满足于现状,因而希望获得更多,也要求更多了。这样一来,人生就显得更无趣了。
人类既机灵又畏羞,如果你抱持一种不怎么体贴的态度,对方就会觉察出来,马上像蚌壳一样,立刻关起门来,躲避我们了。
所以我们时常要求得到更多的光、更多的爱心、更多的体谅。

不能原谅自己,但要原谅别人。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严于律己、宽于待人,尤其是更不能有快意恩仇的报复之心。
在生活中我们感到有些人似乎带有一些阴气;有些人总令你不寒而粟,总想离他(她)远一点;有些人你即使想说服自己接受,但感觉始终让你对他(她)充满警惕。原因很简单:正常人无法接受心理扭曲心态失衡的人,他们反感这类人,不屑也根本不愿意和他们交往。
其实,报复心重的人有时候也想轻松畅快地与人交流,但其骨子里时不时漏出的报复浊气,令人望而生畏。当报复心驾驭了人的灵魂时,人就无法自己。从这一刻起,报复者就自己给自己判了无期徒刑。在这种情势之下,报复者就只有一种选择就是选择孤独。
翻看任何一个有关报复的案例,我们都会发现,报复是一种可怕的事,表面上看来似乎是快意恩仇,但是,报复往往是一柄双刃剑,它在将剑刺进对方身体和心理的同时,也伤害了自己。在生活中有更多的人也许没有过激的言行,但是,却会在内心的深处埋藏着对对方的仇恨,虽然由于自制力强没有酿成大祸,但那份埋藏的仇恨却像一匹野兽撕咬着他的心,很苦也很累。仇恨不是唯一解决问题的方式,多一点原谅他人之心,生活也许更美好。
原谅他人并非软弱,一个懂得原谅二字用处的人,原谅会成为他的无形武器;消极的一面是可以避免因仇恨卷入无益复仇的旋涡,积极的一面是可以克服对他有所不利的敌人,而且可以更进一步把敌人化为朋友。
此文章很真实,反映我们心理的想法和心态的调整。其实,我们生为凡尘人,让自己快乐,幸福就是我们的目标。多一分理解、包容、体谅和关怀,是我们奔向目标的先决条件。
愿你爱的人更爱你,你想人更想你!
二,“疑人偷斧”也是病
疑心症是一种对自己的健康状况和心理感受过分关注、担心或深信自己的身体和生活出现了严重变故,固执地对自身感觉或生活征象做出与实际不符的病态解释,致使整个身心被由此产生的疑虑、烦恼和恐惧所占据。这一心理病症的特点是:他人的解释和客观现实均不足以消除其怀疑心态。
这类患者一般是在儿童时代受到过严厉管教或遭受不幸,与他人感情疏远,又缺乏感情交流,逐渐发展到对一切人都不信任。这类人往往自视甚高,心胸狭隘,神经过敏,遇事爱往坏处想,总认为别人什么事都在瞒着自己,甚至捕风捉影,听风即是雨,缺乏与家人、同事的沟通能力,弄得周围人际关系紧张。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疑心症属于偏执型的性格缺陷。疑心症患者多为胆汁质和性格内向的人,以白领人群发病较多。疑心是人的一种性格缺陷,疑心重的人多心胸狭窄,行为偏激,性格乖戾,与人格格不入,有时会把自己引入主观臆想的死胡同,排斥了别人,也孤立了自己,为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增加了许多麻烦,有的人甚至会影响到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疑心重的人应做一定强度的体育锻炼,疲劳后获得轻松感,血液循环加速,有氧代谢增快,有利于患者从疑心状态中解脱、情绪放松。跑步、跳绳、游泳、健身舞等都是理想的选择,但要结合身体状况量力而行。
饮食中缺乏B族维生素和某些氨基酸也会诱发或加重疑心症。因此,食物中适当补充粗粮、胡萝卜、鱼、动物肝脏、海产品等,这些富含微量元素的食物可以增强体质,稳定身体机能,有利于心理健康。
家有疑心病者,亲人应帮助他们进行全面、细致、权威的体格检查,根据检查结果排除躯体性疾病。如果因为疑心重而影响生活、工作,应到专业心理治疗机构进行支持性心理治疗。

❹ 如何去除恋爱中的疑心病

恋爱当中产生疑心病的根源就在于,对另一半不够信任。其实在当下这个社会,很多人在爱情当中都会有这样的通病但是如果你总是疑心并且顾虑重重,那么你们的内心永远无法达到契合。
所以想要去除恋爱当中的疑心病,方法也很简单,做到相信对方,也要做到始终支持对方,恋爱需要两个互相信任的灵魂结合。

❺ 什么是疑心病 症状有哪些

像曹操那样的,多疑,经常是对他人的一举一动都感到恐慌,并且都会以为是能够对自己造成威胁,简单说就是多疑

❻ 怎么样克服疑心

所谓“疑心病”就是“无病疑病”的一种不健康的心理。选用心理治疗可以治好“疑心病”。
治疗“疑心病”从思想方法上讲,是要学习用实事求是的唯物主义观点看人、看物、看自己,要以客观事实材料根据,切忌胡思乱想、主观主义。治疗“疑心病”从心理学角度讲,是学会运用积极的自我暗示,疑心和暗示有关。所谓暗示,就是不加分析、不加批判、毫无反抗的情况下,用含蓄的、间接的方法对人的心理和行为施加影响。受暗示就是一个人把上述影响作为信念,在心理上尽力趋向于这一方面。暗示可以来自他人,也可以来自自己,来自自己的叫“自我暗示”从暗示的效果好坏,可以将暗示分为积极暗示和消极暗示。积极暗示可以使人增添信心,精神振奋。消极的暗示可以使人忧心多虑、疑神疑鬼。“无病疑病”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只要加强积极的自我暗示,即人们常说的“自我感觉良好”就不会出现“无病疑病”的不正常心理状态了。

❼ 如何消除疑心、多虑症

疑病症概述
疑病性神经症(Hypochondriacal neurosis)简称疑病症(Hypochondriasis),又名疾病臆想症。这是一种对自己身体健康状况过分关注、担心或深信自己患了一种或多种躯体疾病,经常诉说某些不适,反复就医,经多种检查均不能证实疾病存在的心理病理观念。这是对自身感觉或征象作出患有不切实际的病态解释,致使整个心身被由此产生的疑虑、烦恼和恐惧所占据的一种神经症。以对自身健康的过分关心和持难以消除的成见为特点。患者怀疑自己患了某种事实上并不存在的疾病,医生的解释和客观检查均不足以消除其看法。据国外报道,本病约占各种疾病的1%。一般都发生在40岁以后,女性多于男性。我国尚无全国流行学调查资料,天津地区报告其患病率为0.01‰,男多于女。一般认为文化落后的地区较多见,但从Gopla的研究发现,在城市白领也是一个密集人群。这有时需要和亚健康状态进行区别。
[病因与发病机理]
疑病症是由于亲友或熟悉的人患病,或由于曲解了医生的言语和医学知识,或由于误信了不正确的科普宣传,产生了对自身健康状况的过度关注和担心,误以为自已生了重病,如担心自已生“癌”、“心脏病”、“艾滋病”等,以致把轻度的身体不适、正常的血管跳动和骨骼隆起以及含糊的检查资料作为患病证据,虽多次检查结果正常和医生的一再解释都不能使病人解脱。这是一种心理疾患。
病因未明。疑病症患者病前常有过分关注自身健康,要求十全十美或固执、吝啬、谨慎等性格特征,男患者常有强迫性特点,女患者中具有癔症性格者较多。约1/3患者是由躯体疾病所诱发,当数患者可能是医源性。心理社会因素的强化作用在疾病持久方面起一定作用。
患者病前个性常常是敏感、多疑、主观、固执、自我中心、自怜和孤僻,可因躯体疾病后衰弱状态而促发,也可由于环境的变迁、个体生理心理条件的改变,如月经初潮、绝经期等的疑虑或由于医务人员言语不当造成。自我暗示或条件联想,如见友人死于心肌梗塞,使患者对自身轻微胸痛过分关注,或婚外性交后染上性病而产生焦虑与恐惧等。
正常人在某一时期过分重视自己的健康,对不严重的普通疾病或不适感的疑惧,可出现疑病观念,但经检查证实无病,给予适当解释后可放弃疑病观念。这类表现则不属于疑病性神经症。
疑病症患者通常以身体的某个部位、某系统、某脏器有某种不适或疼痛证明自己患了某种疾病,并不断加以强化,企图用各种办法以获得别人的同情。根据其知识水平的不同,分别认为自己受了“风”、“寒”、“病毒”等侵袭,患了“痹证”、“肝炎”、“肺病”、“癌症”、“心脏病”等,主诉喉部有异物阻塞,肠子被扭曲,血液在皮下流动,小虫在体内行走,或为部位不恒定的疼痛。某些病人则诉述闻到某种难闻的怪味,自身形态发生了奇异的变化等。病人可出现紧张、焦虑,甚至惶惶不安,反复要求医生进行检查和治疗,并对检查结果的细微差异十分重视,认为这种差异“证实”了自己疾病的存在。对于别人的劝说和鼓励不是从正面理解,常认为是对自己的安慰,更证明自己疾病的严重性。患者受疑病观念的驱使,东奔西走,到处求医,寻求“最新”诊断。作了大量不必要甚至是重复的检查,对反复检查的阴性结果常感到不满,而对于偶然出现的“阳性”结果虽认为抓住了“证据”,但也常感到怀疑。
病人除表现有日趋严重的疑病症状外,其他认识良好,主动求医,无任何精神衰退,体检或实验室检查均无异常发现,一般诊断较易明确。
疑病症的治疗
以心理治疗为主,药物治疗为辅。
病人应携带全部病史和检查资料到医学心理咨询门诊就医。采取科学态度,实事求是地讨论不适症状的性质和担心患病的理由,配合医生弄清问题。
诊断确立后,医生应将检查结果告诉患者,并说明不再进行躯体检查,同时开始心理治疗。心理治疗的目的在于让患者了解所患疾病的性质,解除或减轻精神因素的影响。病人关心自身健康这是正当的,但不要反复强求医生做重复的、不必要的检查。
首先应尽量避免可能产生的医源性影响。医源性影响指医生不恰当的言语、态度和行为对病人所起的不良心理影响。医源性影响有以下几种:(1)错误的诊断;(2)反复检查和长期不能确诊;(3)错误的治疗;(4)其他。因此,在治疗实践中需注意以下几点:(1)注意医患关系,对患者的疾病和症状不要急于否认,也不要对治疗轻易下保证。应告知患者不要对治疗抱过高的期望与要求;(2)不要迁就病人作进一步检查的要求,在理解患者的基础上,巧妙地婉拒不必要的检查,否则极易引起医患间对立情绪的出现;(3)治疗过程中,当患者出现新的症状与诉述时,切不要简单地把他们归入疑病症状之中,须认真检查是否确实伴发了躯体疾病,以免延误治疗。
要全面准确地理解医学知识和有关信息,注意心理卫生。
总之,疑病症的心理治疗要取得满意的效果,是困难而费时间的。但是,只要病人并非处于精神病状态和没有显著智力缺陷而又愿意接受心理治疗,从实践的角度说,心理治疗总是可以有所作为和对病人多少有些好处的。
对疑病症的药物治疗主要在于解除患者伴发的焦虑与抑郁情绪,可用苯二氮�FDD6�类、三环抗抑郁剂以及对症处理的镇痛药、镇静药等。少数病例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可获缓解。根据笔者的用药经验,舒必利不但有抗幻觉妄想作用,又有抗抑郁作用,对疑病症有较好的疗效,剂量可从每次0.1g,每日2次开始,逐渐增至每日0.6~0.8g,同时服用苯海索每次2mg,每日2次,以免发生锥体外系的不良反应。
采用电抽搐治疗要慎重,因为电抽搐治疗,不仅无利于症状的缓解,而且使这类治疗的病例焦虑、紧张情绪加重,思想负担沉重,日后再予精神治疗往往发生困难,影响治疗效果。
参考资料:
疑病癖又在医学上称之为疑病观念或疑病症,是指个体对自身的健康状况或身体的某些功能过份关注,以致怀疑患有某种躯体或精神疾病,而与实际情况并不相符,且医生的解释及客观的医疗检查的正常结果不足以消除其固有成见。患者往往感觉过敏,除对一般性强度的外来刺激不堪忍受外,对体腔内脏的正常活动,也能“清晰”的感知并过份关注,如感到体内膨胀、跳动、堵塞、牵扯、扭转、缠绕、流窜、热气上冲等。这些内感性不适便成为疑病者的始因和基础,加上固执多疑和易受暗示等个性特点,即可发展成为疑病症。
导致疑病观念的原因还有:一些不负责任的医学科普杂志危言耸听,其哗众取宠之言,或个别医护人员轻率武断的议论判断,也可引起或加固患者的疑病观念。此外,疑病性神经症患者大多具有疑病观念。
对这类病人的治疗,可从几个方面同时进行:
1.消除心理压力,即证明无病。要对心怀疑病观念的患者进行全面、细致的体格检查和必要的化验及仪器检查,根据检查结果表明他(她)并无躯体性疾病,以打消其思想顾虑。

2.完善个性。疑病症患者往往具有固执、多疑、敏感、谨慎等性格特点。遇事总是过多地考虑悲观或不幸的一面,缺乏自信,这是疑病症发病的主要原因之一。为此,疑病症患者要做到心胸宽广,努力培养乐观情绪,提高生活信心。要走向社会,丰富自己的生活,如养花、钓鱼、下棋、绘画等。还应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和家务活,每天坚持体育锻炼,要多与朋友和亲人交流,培养幽默感,从而战胜消极悲观情绪和不良心理状态,最终治愈疑病症。

3.心理治疗。对疑病症的治疗,采用认知领悟疗法的疗效较好。

[临床表现]

最初往往表现为过分关心自身健康和身体任何轻微变化,作出与实际健康状况不相符的疑病性解释,伴有相应的疑病性不适,逐渐出现日趋系统化的疑病症状。疑病症状可为全身不适、某一部位的疼痛或功能障碍,甚至是具体的疾病。症状以骨骼肌肉和胃肠系统多见;就部位而言、以头、颈、腹部居多。常伴有焦虑、忧虑、恐惧和植物神经功能障碍症状。这种疑病性烦恼是指对身体健康或所怀疑疾病本身的纠缠,而不是指对疾病的后果或继发性社会效应的苦恼。患者也知道烦恼于健康不利,苦于无法解脱、不能自拔。四处求医、陈述病情始末,又不相信检查结果和医生的解释或保证。有的患者仅表现为特殊嗅觉异常或自身形态奇异等单一症状的疑病症。

[病程与预后]

病程长短不一,长者可迁延数月或数年,预后较差。起病急、有明显诱因及得到及时治疗者,预后较好。

[诊断依据与鉴别诊断]

一、以疑病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并过分关注自身健康状况。

二、伴有焦虑、抑郁症状;

三、工作、学习和家务能力下降;

四、病程在6个月以上;

五、排除精神分裂症、内源性抑郁症及所怀疑的躯体疾病。

[治疗]

以精神治疗为主,辅以药物治疗。

一、精神治疗:以支持性心理治疗为主,在耐心倾听患者陈述与仔细检查之后,以事实说明所疑疾病缺乏根据,切忌潦草检查与简单解释。如配合其它治疗,疗效可能更好。对暗示性较高的患者,在支持性心理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催眠暗示可能获良效。

二、药物治疗:无多大俾益。抗焦虑与抗抑郁药可消除患者焦虑、抑郁情绪。抗精神病仅对少数患者有效,哌迷清(2~8mg/d)对单一症状的疑病症可能有良效。

病因和发病机理:

1、遗传因素 该症有一定的家族遗传倾向。作为一种遗传特征的红细胞(ABO)血型,与强迫症关联的研究发现,强迫症有较高的A型发生率和较低的O型发生率。

2、心理社会因素 作为一种诱发因素,在正常人偶尔也有强迫观念,但不持续。只有在心理与社会因素影响下被强化才持续存在,如工作环境的变化、重大责任、过分要求严格、处境困难、担心意外或家庭不和、性生活困难、怀孕、分娩造成的紧张,加上患者谨小慎微、优柔寡断,遇事犹豫不决、缺乏自信、忧心忡忡,而促法强迫症状。

3、器质性因素 临床上昏睡性脑炎、颞叶挫伤、癫痫的病人可见强迫症状。而外科治疗显示切除尾神经束边缘脑白质对改善强迫症状有效,提示与上述部位的功能有关。此外,个性特征在发病中也有很重要的作用,着类病人往往有做事古板、井井有条、过于严肃等特点。

临床表现:

1、强迫观念

(1)强迫性怀疑 病人对自己行为的正确性产生疑虑。虽然明知这种怀疑没有必要,但却无法摆脱。如病人离家后怀疑屋门是否锁好、煤气是否关闭,电灯是否熄灭。信已投出,怀疑是否写错地址或忘记问候等。在此基础上,病人出现强迫行为,总是疑虑不安,常驱使自己反复查对才能放心,严重时可以影响工作及日常生活。

(2)强迫性回忆 患者对于往事、经历,反复回忆,虽然明知无任何实际意义,但却反复出现,无法摆脱。

(3)强迫性穷思竭虑 对于一些缺乏实际意义的问题,病人明知毫无必要,但无休止的思索。如病人反复思考\"为什么人要长两只眼睛?\"等。

(4)强迫性对立思维 在某种场合下,病人被一种和自己正常时的认识相反的思维纠缠,明知这种相反的想法不对,却无法抗拒,内心十分痛苦,如当单刀:欢迎\"\"祝贺\"等场面,病人立即出现\"\"痛斥\"\"批判\"等相反的想法。但却不会实施相应的行动。

2、强迫意向及动作

(1)强迫意向 在一些场合下,患者出现一种与当时情况相违背的念头,而且被这种意向纠缠。患者明知这是违背自己意愿的,但却无法控制其出现。如怀抱婴儿的母亲站在阳台上时,突然产生将婴儿抛下楼的想法,明知这是违背自己意愿的,但却无法摆脱,但是决不采取行动。因此有这种想法的患者,不敢带小孩走近高层建筑的栏杆,以免引起恐惧和焦虑不安。如与恐惧内容的强迫思维有联系,称为强迫性恐惧。

(2)强迫计数 与强迫联想有关的不可克制的计数。病人不自主地计数一些事物,甚至计数自己的脚步、路边楼房的玻璃窗、公路旁边的标志灯。病人自知无任何意义,而且数后不再记忆,但无法控制。

(3)强迫洗涤 怕不罹患某种传染病。患者接触某物,则要反复洗手,明知手已洗干净,但却无法控制,否则心境不宁。

(4)强迫性仪式动作 这是一套重复刻板的相互联系的动作。此种仪式性动作往往对病人有特殊的意义,病人完成这种仪式是为获得幸运和吉兆,从而使内心感到安慰。如进门时要完成一套动作表示他孩子的病就能逢凶化吉,自己明知毫无意义,但如不做到则焦虑不安。该症大多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如急性起病,诱因明显,病前无强迫人格者一般预后良好。

治疗原则:

1.行为治疗为主的心理治疗。 2.药物治疗。

专家提示:

强迫症是较为难治之症之一。象氯丙咪秦这样的药物治疗可以减缓部分症状,但难于彻底治愈。行为治疗有一定的效果,但疗效难于巩固,方法有冲击疗法、系统脱敏疗法及思维中断法等。个别适当的病例,可进行心理疗法,据报导有较为理想效果,但耗时长,不易实施。严格的森田疗法对强迫症有较好疗效,通常需住院治疗。目前,强迫症较多采用的治疗方案是药物治疗加认知行为治疗,可获得较好的效果。

其他解答

病因和发病机理:

1.心理社会因素:人际交往失败,婚姻变故,子女离别后感到孤独,生活的稳定性受到影响,缺乏安全感等均可作为发病的诱因。有一部分病人是医源性的,如医生不恰当的语言、态度或行为引起患者的疑虑。若医生对病情难以做出确切的诊断,反复给病人作检查,则造成患者怀疑患有某种疾病的观念。也有因躯体得病后通过自我暗示或联想而疑病者

2.人格特征:易感素质是重要的发病基础,其特征为敏感、多疑、主观、固执、谨小慎微或对躯体过分关注,凡事要求十全十美。部分男性患者病前有强迫人格,女性则有癔病性格特征。

临床表现:

1.心理障碍它的表现分为两种形式:一为疑病感觉即表现为对某躯体部位的敏感性增加,进而疑病或者是过分关注,而患者对病情的描述却含糊不清,部位也不恒定;二为疑病观念即表现为患者认为患有某种疾病描述形象逼真生动具体。但有时自己也确信这些疾病并不存在,但仍要求各种检查。尽管检查正常,医生的详细解释也不能消除其疑病的信念,仍认为检查可能有失误,由此担心忧虑、惶惶不安、焦虑苦恼并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

2.疼痛这是最常见的症状,约2/3患者有疼痛症状,常见部位是头、腰、骼窝。但常描述不清,也查不到阳性体征,伴有失眠、焦虑和抑郁症状。患者四处求医毫无结果,最后才来到精神科诊治。

3.躯体病状表现多样,多涉及身体许多部位,以腹、胸、颈和头部为多,病人诉说的躯体症状有分散而模糊和明确而细致相结合的特征。如:诉述胃部膨胀隐痛,胃蠕动缓慢,幽门梗阻,食物难以通过,因此病人自己得出结论患了"胃癌"。疑病症病人对一般人所觉察不到的内脏活动,如心跳或躯体微不足道的疼痛、酸胀都很敏感,并对鼻腔分泌物、粪便带黏、淋巴结肿大都特别关切,认为是病症的来源。

4.病程和预后急性起病者,预后好。如在抑郁性神经症和焦虑症基础上伴有疑病症,则预后良好。病程两年以上者,预后较差。由于患者具有疑病性格,敏感多疑,对躯体过分关注,使疾病呈慢性迁延过程。

专家提示:

疑病症是较为难治疾病之一。通常采用认知疗法及暗示性疗法,合并应用抗焦虑及抗抑郁药物,可减轻部分症状。
参考资料:飞华健康网

❽ 疑心病怎么治疗

所谓“疑心病”就是“无病疑病”的一种不健康的心理。选用心理治疗可以治好“疑心病”。
治疗“疑心病”从思想方法上讲,是要学习用实事求是的唯物主义观点看人、看物、看自己,要以客观事实材料根据,切忌胡思乱想、主观主义。治疗“疑心病”从心理学角度讲,是学会运用积极的自我暗示,疑心和暗示有关。所谓暗示,就是不加分析、不加批判、毫无反抗的情况下,用含蓄的、间接的方法对人的心理和行为施加影响。受暗示就是一个人把上述影响作为信念,在心理上尽力趋向于这一方面。暗示可以来自他人,也可以来自自己,来自自己的叫“自我暗示”从暗示的效果好坏,可以将暗示分为积极暗示和消极暗示。积极暗示可以使人增添信心,精神振奋。消极的暗示可以使人忧心多虑、疑神疑鬼。“无病疑病”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只要加强积极的自我暗示,即人们常说的“自我感觉良好”就不会出现“无病疑病”的不正常心理状态了。
几种常见的疑心病:
具有疑心病的人,总是虚构一些因果关系去解释别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举止言谈。如有位妇女见到别人小声交谈,就认为是在议论她。
争公平
企求绝对公平的结果,总是抱怨对自己的不公平,嫉恨比自己强的人。
应该论
许多人的情绪被“应该论”所操纵。例如如果我对某人好,他就应该对我表示感谢,否则,就会郁郁寡欢。
依赖癖
有的人依赖异性,一旦离开,便无法支撑起自己的情感生活。摆脱这种情感陷阱的最好办法是要人格独立。
寻赞许
许多人把获得他人的赞许作为自己的一种强大的支配力量,其实质是:“不相信自己”。
至善狂
至善狂要求自己或别人的所作所为一定要十全十美,到头来,却使自己或别人变得无法接受。
自封心
具有自封心的人,总是借口秉性难易,不愿再改变自己,发展自己。其实是害怕约束自己,企求原谅自己。
内疚狂
症状
整天心烦意乱、无所适从、头昏眼花、心慌气短、四肢无力、浑身不适,不是这里痛,就是那里不舒服,吃饭不香,睡觉不安。有时对医生的解释也听不进去,甚至希望医生说他有病或责怪医生对自己不关心,责怪医疗设备落后,没能查出自己的病等。随着疑心病症的发展,各种症状还会加重、增多,甚至怀疑自己患了不洽之症。信任该信任的,警惕该疑心的!你要学会分清,如果是你身边很可靠的人都要怀疑的话,那就是太过紧张了?是因为受过什么伤害?其实社会里不只是个种阴谋,同样也有许多好人,这就要你学会用心去看一个人,看这个人值不值得自己去信任。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学不会对该信任的人放心,那样活着会很累的!试着改变自己,何苦让自己活的那么累呢!

❾ 疑心病是种什么病。

多疑是指神经过敏、疑神疑鬼的消极心态。 具有多疑心态的人往往带着固有的成见,通过“想象”把生活中发生的无关事件凑合在一起,或者无中生有地制造出某些事件来证实自己的成见,于是就把别人无意的行为表现,误解为对自己怀有敌意,没有足够根据就怀疑别人对自己进行欺骗、伤害、暗算、耍弄阴谋诡计,甚至把别人的善意曲解为恶意,以致与人隔阂,在人际交往中自筑鸿沟,严重时还有可能反目成仇。 猜疑似一条无形的绳索,会捆绑我们的思路,使我们远离朋友。如果猜疑心过重的话,那么就会因一些可能根本没有或不会发生的事而忧愁烦恼、郁郁寡欢;猜疑者常常嫉妒心重,比较狭隘,因而不能更好地与他人交流,其结果可能是无法结交到朋友,变得孤独寂寞,对身心健康都有危害,因此需要加以改变: 1.理性思考,不无端猜疑。当发现自己生疑时,不要朝着有利于猜疑的方向思考,而应问自己:为什么我要这样想?理由何在?如果怀疑是错误的,还有哪几种可能发生的情况?在做出决定前,多问几个为什么是有利于冷静思索的。 2.发现自己的优点,增强自信心。每个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不要只看到缺点而灰心丧气,更重要的是发现自己的优势,培养自信心和自爱心,相信自己有能力,会给他人一个良好印象的。这样就会充满信心地学习和生活。 3.增强对自我的调节能力。一个人在人生旅程中,难免遭到别人的议论和流言。如果猜疑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不必放在心上,但丁有一句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要善于调节自己的心情,不要在意他人的议论,该怎样做还是怎样做,这样不仅解脱了自己,而且产生的怀疑也烟消云散了。 4.加强交流,解除疑惑。有些猜疑来源于相互的误解,如果是这种情况的话,就应该通过适当的方式,两人坐下来交流。通过谈心,不仅可以便各自的想法为对方了解,消除误会,而且还避免了因误解而产生的冲突。 5.向心理医生求助。当经过上述调整,仍无法消除猜疑心时,而且可能会越来越坚信自己有猜疑的依据,并给自己与周围人都带来较大的困扰。这时候,光靠自己已无能为力了,建议找心理医生咨询,共同找到解决的方法。 总之,我们必须做到实事求是,理性思考,才能从猜疑枷锁中解脱出来。

热点内容
建设行政法律 发布:2025-01-20 11:38:59 浏览:835
劳动合同法一月半离职可以 发布:2025-01-20 11:32:48 浏览:749
矿井工作条例 发布:2025-01-20 10:03:54 浏览:225
行政法主体有哪些 发布:2025-01-20 09:29:09 浏览:906
法学的权利与义务 发布:2025-01-20 08:42:12 浏览:112
山东司法厅副厅长 发布:2025-01-20 08:31:04 浏览:613
现行环保行政法规目录 发布:2025-01-20 08:29:36 浏览:78
侦查学法学 发布:2025-01-20 08:20:40 浏览:5
劳动法解聘书面通知 发布:2025-01-20 08:01:57 浏览:396
婚姻法涉及计划生育的规定 发布:2025-01-20 08:00:38 浏览: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