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合同法
❶ 中国公民在俄罗斯享有何种法律权力
实际点,看两国协议和国际公约吧
❷ 俄罗斯对中国酒进口的法律
中国的酒类商品出口俄罗斯一般走正常的海关程序即可,包括产品的质量认证等都需要有。俄罗斯的进口限制放宽了许多。和前苏联解体前严格的控制相比,目前所有的企业和个人可以不必经过特殊的注册手续就能够从事进口贸易,而且几乎所有的商品都可以自由进口。只有部分商品才须申请办理进口许可证以及其他一些管制手续。俄罗斯的卢布从1996年6月开始在外贸交易中就完全可以自由兑换了,1998年1月俄罗斯重新划分了卢布的币值单位。在那之前,俄罗斯的出口商只被允许保有硬通货的50%的收入,剩余的必须兑换成卢布。而对于进口商来说,为了购买外币进行商品进口,他们甚至还得提供相关的文件加以证明。俄罗斯海关关税的划分方法是基于商品描述和代码的海关协调编码体系(HS),对于大多数的进口商品来说,基本的税率范围从3%~33%。俄罗斯联邦海关同时还给与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特殊的关税地位待遇,这其中包括中国大陆和香港特别行政区。从这些国家和地区进口的商品只需交纳基本税率的75%,但这其中不包括诸如像合成纤维制成的服装、鞋、珠宝、仿珠宝制品、组装电子元件、电话、集成电子芯片、手表、钟表以及玩具等产品。除了进口关税,大部分的进口商品还需交纳增值税(VAT)。从2004年1月1日开始,增值税的征收标准从原来的20%下调到18%。为了保证进口商品的质量,一些进口商品,包括消费品在内,必须符合俄罗斯相应的产品安全标准。所以进口商必须出具由俄罗斯联邦国家标准化及度量衡委员会(简称GOST)或它的授权机构颁发的安全标准证书。俄罗斯正致力于加入WTO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谈判,并根据这两个组织的规则继续修改相关法律。一、贸易投资法律体系俄罗斯与贸易投资管理相关的法律主要包括:1.贸易管理政策与法律2003年11月以来,俄罗斯国家杜马(联邦议会下院)和政府颁布了一系列与贸易有关的法律和政策。2003年11月,俄罗斯国家杜马通过了《关于针对进口商品的特殊保障、反倾销和反补贴措施联邦法》,并于2003年12月以第165号联邦法颁布。该法的宗旨是"在俄罗斯关税区内出现商品进口增加、进口商品倾销和受补贴商品进口时,保护俄罗斯商品生产者的经济利益",并就采取和实施相关措施的具体程序做出了规定。2003年11月,俄罗斯国家杜马通过了《外汇调节与监督法》,以确保国家统一外汇政策的落实,保障俄罗斯卢布和外汇市场的稳定。该法允许俄自然人在经济合作发展组织成员国或反洗钱金融措施工作组成员国境内的银行开设账户。2003年12月通过的《对外贸易活动国家调节原则法》取代了《对外贸易活动国家调节法》。新法旨在使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知识产权贸易领域最大限度地接近WTO的各项原则与规则,并规定除了针对货物贸易的关税和非关税调节措施,针对服务贸易和知识产权贸易的禁止与限制措施,以及新法所规定的促进外贸发展的经济措施和行政措施以外,不允许实行其他的对外经济活动国家调节措施。2004年3月,俄联邦政府颁布了《调整肉类进口管理办法》,对肉类进口配额的使用办法进行了调整,主要内容是:如某一国家爆发严重动物疫情,持有从该国进口肉类许可证的俄罗斯进口商有权改从未发生疫情的国家进口肉类。俄罗斯其他与贸易管理相关的政策和法律主要有:《特许证法》、《商品标志、服务标志和商品产地名称法》、《海关税则》、《产品和服务验证法》、《广告法》、《在对外商品贸易中保护俄罗斯联邦利益措施法》、《出口发展联邦纲要》、《出口监督法》、《外贸产品种类表及关税税则》、《电子数字签名法》、《海关法典》、《租赁法》、《关于对自俄罗斯联邦出口的两用产品和技术进行监督的办法条例》。2.投资管理政策与法律俄罗斯与投资有关的法律有:《外国投资法》、《产品分成协议法》、《土地法典》、《农用土地流通法》、《对部分有关发展住房抵押信贷的俄罗斯联邦法律法规的修改和补充》、《有限责任公司法》、《股份公司法》、《实施国家监督过程中法人和个体经营者权益保护法》、《货币调控与外汇管制法》、《法人国家登记法》、《不动产权和交易国家登记法》等。3.其他相关政策与法律2004年4月,俄罗斯国家杜马批准了俄罗斯与乌克兰、白俄罗斯及哈萨克斯坦建立统一经济空间的协定。俄罗斯联邦政府《国家对外经济政策》旨在有效地实现俄罗斯与国际劳动分工体系的一体化,并使这一进程成为一种长期的经济任务,以便对俄罗斯经济进行结构性的改革,保障俄罗斯对外经济业务参与者的利益。二、贸易管理制度1.关税制度俄罗斯关税税率表所标税率为基本税率,对来自享受最惠国待遇国家进口产品按基本税率计征关税,对来自其他国家进口产品按基本税率的两倍计征关税。俄罗斯实行多种关税优惠措施,对来自与俄罗斯签有自由贸易协定的独联体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进口产品,免征进口关税;对来自享受普惠制待遇国家进口产品按基本税率的75%计征关税,中国属于享受普惠制待遇的国家之一。目前,俄罗斯进口关税平均税率为10.5%~11%,绝大部分进口货物按从价税计征关税,小部分商品实行从量税和复合税。近年来,实行复合税的货物种类渐趋增多。1996年7月,俄罗斯曾全面取消出口关税。1999年1月起又恢复了部分产品的出口关税,需缴纳出口关税的产品包括:煤、石油、天然气、成品油、部分化工产品、有色金属、木材、皮革原料、大豆、油菜籽、葵花籽及部分海产品等。2.进口管理根据俄联邦经济发展贸易部1997年5月签发的第21-154号公函,自1997年5月起,俄罗斯禁止在其境内销售无俄文说明的进口食品;另外,根据俄联邦国家关税委员会1997年10月签发的第N01-15/18803号公函,自1998年7月起,禁止在其境内销售无俄文说明的进口商品。1998年12月,俄罗斯颁布《关于对在俄罗斯联邦境内销售的商品和产品粘贴防伪标志和统计信息条以及对其流通情况进行统计的程序条例》,规定从1999年7月起,禁止在其境内销售条例所附清单列出的无防伪标志及统计信息条的商品和产品。该条例所附第一批商品清单主要包括酒类制品、音像制品和电脑设备等。3.出口管理俄罗斯主要采用出口配额、出口许可证等方法实施出口管理。(1)出口配额和出口许可证俄罗斯对以下三类产品实行出口配额和许可证管理:第一类是国际协议规定要求限制数量的产品,如纺织品、个别黑色金属制品、碳化硅等;第二类是某些特殊产品,包括野生动物、药物原料、密码破译设备、武器及军民两用产品、核材料及其装置、贵金属及宝石、矿物及古生物学的收藏资料、半宝石及其制品、麻醉剂、镇静剂、毒药、有关能源信息等;第三类是俄罗斯国内需求较大的产品,如1998年10月俄政府决定,自1998年11月起对未加工皮(牛皮、羊皮及其他皮)和油籽(葵花籽、油菜籽、大豆)的出口实行许可证管理(无数量限制)。出口配额的分配主要是通过招标和拍卖进行。配额如有剩余,亦可根据出口实绩进行增发。出口许可证由经济发展贸易部驻地方特派员办事处负责发放。(2)军民两用产品的出口监督1996年10月,俄罗斯政府发布了《关于对自俄罗斯联邦出口的两用产品和技术进行监督的办法条例》,规定出口军民两用产品和技术需申领出口许可证,以出口产品和技术与俄罗斯联邦承担的有关国际义务是否一致作为出口许可证颁发的依据。(3)出口合同登记制从1996年10月起,俄罗斯要求对所有金额超过5万美元的进出口合同进行登记。合同登记工作由俄罗斯经济发展贸易部驻地方特派员办事处负责。(4)统一验证制度1996年1月起,俄罗斯对出口商品的数量、质量和价格实行统一的强制性验证制度,规定出口商品,特别是重要的战略性原料商品,均须在起运地接受验证机构的检验,验证其数量、品质是否与报关单上填写的内容一致,其价格是否合理。验证完毕后,由验证机构向出口商出具"验讫证书",对缺少该证书的出口商品,海关不予放行。自1996年3月起,这一制度不再具有强制性。目前,由于技术原因,"统一验证制度"尚不能全面实施,实践中只能对石油、成品油、天然气、煤、黑色及有色金属、木材、矿肥等部分商品进行验证。(5)加工贸易出口俄罗斯将来料加工和本地购料加工均纳入加工贸易管理范围,加工贸易产品出口时可享受一定的税收优惠。4.其他相关制度除了关税、进口管理、出口管理等方面外,俄罗斯其他贸易管理制度有:(1)海关监管自2004年1月起,俄罗斯实施修改后的《海关法典》,进一步简化海关监管手续,提高通关效率,相关准法律文件数量从3000件减少到100件。(2)税收制度俄罗斯对进出口产品征收消费税和增值税。自1993年2月起,俄罗斯对部分进口产品征收消费税,征税不区分进口产品的来源地。目前,被征税的产品包括酒类、香烟、汽油、首饰、小轿车等五大类。俄罗斯对部分出口产品征收消费税,包括石油和天然气,以及通过易货合同出口的产品,同时规定向非独联体国家出口的产品(石油和天然气除外)免征消费税;向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三国出口的、以非自由兑换货币结算的产品,免征消费税。自1993年2月起,俄罗斯对来自非独联体国家进口产品征收进口环节增值税。进口环节增值税的税基为产品海关申报价值、进口关税额、消费税额三项之和,税率为20%(部分食品和儿童用品的税率为10%)。2004年1月起,进口环节增值税税率降至18%,同时,在俄罗斯境内加工和销售进口商品过程中的新增价值部分也需缴纳增值税。俄罗斯规定向独联体国家出口产品征收全额增值税,一般产品增值税税率为20%,部分食品和儿童用品为10%。向非独联体国家出口产品免征增值税。三、投资管理制度《俄罗斯外国投资法》明确规定,除俄罗斯联邦法律另有规定外,给予俄联邦境内外国投资者的法定待遇不得低于本国投资者。此外,第9条第2款规定,参与优先投资项目的外国投资者和外资商业组织享受专门的优惠和法律保障,保证其投资条件的稳定性,在一定时期内不受俄罗斯法律法规变化的影响。《俄罗斯联邦农用土地流通法》第1章第3条规定,拥有法定资本50%以上的外国公民或法人可以以租赁方式拥有农用土地,租期不超过49年。《俄罗斯联邦税法典(第二部分)》中规定将利润税税率下调到24%,将增值税税率下调到18%,将各种社会缴纳费用(医疗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养老保险费)改为统一社会税,税率从原来的相当于企业工资总额的40%左右下降到35%。
❸ 矿业权的流转及侵权行为制度
矿业权的流转可以分为两个市场: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因为矿产资源所有权属于国家,一级市场是一个完全垄断市场,因为在这一市场中,尽管矿产资源需求者众多,但矿产资源供给者却只有一个国家,按照俄罗斯法律规定,出让矿产资源管理部门是唯一合法国家垄断的市场,这一市场的主要制度是矿产资源所有权的行使制度。二级市场是矿产资源开发者之间的横向交易,它体现了矿产资源权在不同交易主体之间流通、转让的市场关系,国家只履行其行政监督管理职能。
矿业权出让的一级市场是由国家垄断的市场。多数是由政府以出让的方式选择合适的开发商进行矿产资源的开发,通过招标、拍卖、特许权授予、委托方式选择有相应资质等级的矿产资源开发企业承担,而通过有相应资质的开发企业负责实施矿产资源开发的,俄罗斯的矿业权出让基本采用招标拍卖方式。对于矿业权二级流转市场,俄罗斯并未规定。在实践中,俄罗斯矿业权二级市场流转一般有转让、出租等债法形式。
(一)矿业权流转制度中债法的一般规定
1.债的概念及债的履行
《民法典》第307条直接指出,债,即债的关系———债权债务关系,债务人有义务为债权人为一定行为。其中有权要求对方履行其义务的人是债权人,应为一定行为的人是债务人。例如,交付财产、完成工作、支付金钱等。债与所有权、他物权都是民法调整财产关系的结果,但作为财产法律关系的不同组成部分,两者又有不同的特征。
债的关系是基于一定的法律事实(法律要件)而发生,既可以因合法行为而发生,也可以因非法行为而发生。这一点与所有权不同。根据《民法典》第307条第2款的规定,“债因合同、侵权以及本法规定的其他根据而产生”。综观有关规定,债的发生原因主要有:第一,人的行为。主要包括单方行为,例如遗赠、各种票据行为等;双方行为,例如合同,这是发生债的关系的最普遍的情形;共同行为,例如设立公司的行为、股东大会的决议。第二,无因管理。第三,侵权行为。第四,不当得利。第五,法律规定。例如,相邻土地所有人之间的债。
《民法典》对债的履行做了较全面的规定。《民法典》第309条指出,债务人应按照债的条件和法律要求的方式来正确履行。因此,债的履行是债的最主要的效力。只有债务人履行了自己的义务,债权人的债权才能实现,债权人的利益才能得到实现。
债的履行是债务人作出的特定行为,也就是给付。债务人履行债务也就是履行给付义务。给付义务的发生原因有3个:一是基于当事人的约定;二是基于法律的明文规定;三是基于交易习惯或者其他通常提出的请求。债的履行是由债务人履行全部义务,《民法典》第311条明确规定,“债权人有权不接受债务的部分履行”。特别是合同不仅须履行给付义务,而且还要履行附随义务。附随义务的种类较多,大致包括说明义务(《民法典》第456条、第469条)、通知义务(《民法典》第483条)、照顾义务、协助义务(《民法典》第462条)、保密义务、不作为义务(《民法典》第461条)等。债务人全面正确地履行了义务,债权也就全部实现。因此,债的履行是债消灭的原因。
债的履行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形。
(1)完全履行
完全履行是指债务人按照合同约定或者法律规定,全面地履行了自己的义务。《民法典》第311条规定,“债权人有权不接受债务的部分履行”。完全履行,即全面履行,是指债务人履行了其全部义务。
(2)适当履行
适当履行是指当事人按照合同约定或者法律规定,由适当的主体,在适当的期限、适当的地点,以适当的方式履行全部债务,也就是说履行主体、履行期限、履行地点、履行标的、数量、质量、履行方式等都符合合同约定或者法律规定。相反,不适当履行主要表现为迟延履行、加害履行、受领迟延3种形式。债的提前履行不属于不适当履行,债务人有权提前履行债务,但是,如果法律或者根据债的条件、性质另有规定的除外。
(3)债的不履行
债的不履行是指当事人根本就没有履行债务。《民法典》第310条规定,“单方不得拒绝履行债务或者改变履行债务的条件”。如果履行不能是因不可归责于任何一方的情况所引起的,那么将导致债的终止。因此,不能全部履行的,免除债务人的全部履行义务;部分履行不能的,免除债务人的部分履行义务。
2.债的履行的担保及移转、消灭
在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俄罗斯立法者重新审视了保证债务履行的方式。《民法典》第329条规定了违约金、抵押、质押、保证、银行保证、定金以及法律或者合同规定的其他方式担保7种保证方式,但没有英美法系的违约赔偿金和签名等保证债务履行的方式。
违约金是预先确定数额并于违约后生效的、独立于履行行为之外的给付。在俄罗斯《民法典》中,违约金不仅是债的担保形式,而且是一种违约责任形式(《民法典》第394条)。违约金具有督促、制裁、补偿当事人以确保债权实现的作用。苏联主要利用违约金这种较之传统私法严厉得多的措施,来保证合同的履行。而现行的《民法典》则将自由约定违约金的权利交给当事人自己,允许当事人享有自愿设定、随意处分的自由,以及约定排除其适用的自由。因此,违约金具有惩罚性和赔偿性的双重性质,而在原则上应以惩罚性为主、赔偿性为辅。当然,既然要注重惩罚性,就意味着在合同立法及审判实践中,必须对约定过高的违约金加以禁止,以防止违约金条款的设定成为当事人的一种赌博,防止违反法制要求的显失公平现象的发生。在这方面其他国家已有先例。
定金在债法中的地位,俄罗斯与许多国家不同(但与我国相同),历来将定金视为债的担保,并规定在《民法典》第380条、第381条。这种做法与1964年《苏俄民法典》相同。定金的主要目的在于,督促当事人履约,防止和制裁违约行为。定金并不是代偿物,因此,不能作为解除合同的代价。作为违约责任的一种形式,定金的效力主要体现在其罚则上,即合同一方当事人,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向对方交付定金的,因给付定金当事人的过错,致使合同不能履行时,不得请求返还定金;因收受定金当事人的过错,致使合同不能履行的,收受定金当事人应双倍返还定金。
《民法典》规定的某些保证方式在我国没有规定。例如,银行保证是一种法定保证方式,根据《民法典》第368条的规定,银行、其他信贷机关或者保险机构,依主债务人的请求,出具书面保证。这在《民法典》中也是新的规范。依此规定,银行有义务成为保证人,在债务人提出请求时,银行承担的担保义务就是不可推卸的。
债的移转是指债的主体发生变更。在债的移转中,变更债权人的,称为债权移转;依照法律规定而发生的债权移转,称为法定移转;变更债务人的,称为债务移转。
债权移转是指债权人的债权可以根据约定或者法律移转于他人(《民法典》第382条)。由于债权的转让,一般不会引起债务人义务的加重,不会损害债务人的利益。因此,债权人转让权利时,不需取得对方的同意。但合同或者法律另有规定(与债权人人身不可分割的权利、对生命或者健康的损害而引起的赔偿请求权)的除外。
债权的法定移转是指根据法律的规定,当事人一方的债权全部地一并移转给第三人。根据《民法典》第387条的规定,债权人的债权在下列5种情况下可以移转于第三人:①因对债权人债权的总括继受;②根据法院的裁定而将债权人的债权移转于第三人,如果依据法律规定这种移转是可能的;③非为债务人的保证人或者抵押人履行了债务人的债务;④在发生债务人应当负责的保险事故时,债权人对债务人的债权移转于保险人;⑤法律规定的其他原因。
债务移转是指在维持债的客体、内容同一性的前提下,将债务人所承担的债务移转于第三人负担的一种双方法律行为。这里的债务人为让与人,第三人为受让人,又称承担人。
债务移转是由债务人和第三人订立移转协议,将债务移转于第三人。因为由谁承担和履行义务,直接关系到债权人的权利有无保障。所以,债务移转的协议只有经债权人同意才能生效(《民法典》第391条)。
债的消灭将导致当事人之间所确立的债权、债务关系全部或部分终止。债的消灭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1)履行。债的适当履行或使债权债务关系归于消灭。因此,绝大多数的债都是因履行而消灭。债权人在接受了履行后,有义务开出证明履行的收据,返还债务文件。如果债权人拒绝,则视为债权人迟延。
2)补偿金。根据双方的协议,债可以由支付补偿金、违约金代替履行而终止。
3)抵消。抵消是指债的当事人双方因相互负有同类对待请求权的给付义务,而将两项债务全部或者部分相互充抵。抵消的性质是一种单方民事法律行为,因一方意思表示的提出而发生(《民法典》第411条)。
4)混同。债因债权人与债务人混同为一人而终止,此为混同。
5)更改。更改是指当事人双方订立一个新合同来代替原合同,使原来的合同终止,相互间发生新的合同关系。合同更新后的新合同必须是在原合同的前提下订立的,以其他标的或者履行方式的代替而终止债。
6)免除。债权人放弃自己的债权,免去债务人的债务而终止债。免除要有债权人放弃权利的意思表示,并且不损害与债权人的财产有关的第三人的权利。
7)自然人死亡或法人解散。债务人是自然人的,具有严格的人身属性的债务,在债务人死亡时债消灭;债务人是法人的,在法人解散时,也会发生债的消灭。
(二)矿产资源权流转制度中合同法的一般规定
合同是最重要的一种债,债法首先是合同法。民事立法应当最大限度地贯彻“法所不禁即为许可”这一格言。俄罗斯民法对这一格言持积极态度。《民法典》第1条第2款就规定了合同自由,“公民(自然人)和法人以自己的意志和为自己的利益取得和行使其民事权利。他们在根据合同确定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方面,以及在规定任何不与立法相抵触的合同条件方面享有自由”。《民法典》第42条明确规定,“公民和法人在订立合同上享有自由”,“禁止强制订立合同”,“合同条款按当事人自愿决定”等。但合同自由不能超越法律的限制。在《民法典》的条文中,合同自由受《民法典》及其他法律中强制性规范的限制(《民法典》第422条)。强制性规范不允许法律关系参加人变通,更不允许法律关系参加人违反。例如,《民法典》第550条、第551条规定了不动产合同必须以书面形式签订,并且需要国家登记。《民法典》第560条规定了企业出卖合同、第574条规定了不动产赠与合同、第584条规定了年金合同等均需要国家登记。
《民法典》第三编第二分编对合同作了一般的规定。有关合同的一般规定既继承了苏联的传统立法,也吸收了《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协定》(联合国1980年4月1日)的内容。此外,第一编第9章对法律行为作了规定(《民法典》第153条至第165条),主要包括法律行为(合同)的概念、附条件的法律行为(合同)、法律行为(合同)的形式要求以及违反法律行为(合同)的法律后果等。
1.合同的概述
《民法典》第420条、第157条和第154条对合同(法律行为)的概念作了统一的规定,合同就是两人或者多人之间订立的有关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权利义务的协议。
合同的成立必须各方意思表示一致和对合同的所有主要条款达成一致。根据《民法典》第432条第1款的规定,合同的主要条款包括合同的标的、法律或者其他法律文件对该类合同所要求的实质性或者必需的条款以及根据当事人的请求而成立的条款。
合同的缔结包括要约和承诺两个阶段。要约和承诺的概念与联合国买卖法的规定一致。要约应当包含合同的实质性条款,必须针对一个或几个特定的人并有明确的缔结合同的意思表示(《民法典》第435条第1款)。没有直接指明的、针对不特定多数人的建议只是一种要约邀请。而包含了合同的全部实质性条款,面向公共的、愿意与任何人在该条款下缔结合同的意思表示则视为要约(《民法典》第437条)。
与要约相对应,承诺是受要约人对要约接受的肯定答复。承诺的内容必须与要约的内容一致,这就要求必须是无条件的承诺,不得限制、扩张或者变更要约的内容,否则应视为新的要约(《民法典》第438条第1款、第443条)。沉默不是承诺,但法律另有规定,交易习惯或合同各方的惯常做法的除外(《民法典》第438条第2款)。很明显,在这点上,俄罗斯立法者采纳了德国体例(《德国民法典》第154条第2款),而与我国《合同法》第31条的规定不同,也与联合国买卖法的规定不同。我国与联合国买卖法均规定:在要约人未立即提出异议的情况下,对要约中的内容作出非实质性变更的意思表示也可使合同成立。
在要约有效期限内作出的可推知行为,应视为承诺,合同成立。《民法典》第438条第3款规定的履行合同义务的行为,例如,运输商品、提供服务、完成工作、支付金钱等为可推知行为,但这一行为可在要约中或通过法律规定予以排除。此外,《民法典》第440条、第441条规定,要约中规定了有效期限的,应遵照此规定。口头要约必须立即作出承诺。要约中未规定有效期限的、亦无法规定有效期限的,遵照通常的必要期限。而及时发出的承诺迟到,要约人没有立即通知对方承诺迟到的,迟到的承诺视为迟到;要约人接受承诺的,迟到的承诺也有效(《民法典》第442条)。
2.合同体系
《民法典》建立了全新的合同体系,主要有下列6项内容。
(1)转移财产所有权的合同
具体包括:①买卖合同。其特点是以金钱为对价。民法典将买卖合同分为总则和7个具体的种类,即零售买卖合同、供应合同、归国家所需商品的供应合同、订购合同、电力供应合同、不动产买卖合同、企业的买卖合同。民法典对买卖合同双方规定了严格的义务,对标的质量规定了特殊要求。②互易合同。其特点是以其他财产为对价。这种形式在苏联时期普遍适用,当时规定得很详细。现行的《民法典》保留了这种合同形式。③赠与合同。这是一种无偿合同。现行《民法典》的规定较苏联的规定更为详细具体,范围也被放宽了,从有形财产扩大到无形财产。④年金合同。包括永久性年金和终身年金两类。⑤终身赡养合同。
(2)转移财产使用权的合同
具体包括:①租赁合同。这是一种使用后返还原物的有偿合同。租赁形式在苏联时期已规定,当时是为了用于交换住房。现行《民法典》扩大了对租赁的规定,不再将其与维持生活相联系。特别是俄罗斯私有化早期,租赁是国有财产私有化的一种主要方式。因此,《民法典》规定了5种具体的租赁形式,包括动产租赁、交通工具的租赁、建筑物及构筑物的租赁、企业租赁、融资租赁等。②住房租赁合同。③无偿使用合同。
(3)完成工作的合同
承揽,包括日常生活的承揽、建筑租赁、完成设计和勘察工作的承揽、对国家所需工作的承揽。
(4)调整创造性活动结果的合同
具体包括完成科学研究工作、试验设计和工艺工作的合同;许可使用合同;转让商业秘密的合同;著作权合同。
(5)服务性合同
具体包括:①运输合同。又分为货运合同、客运合同、船运合同。②保险合同。③结算合同。又分为委托付款结算合同、信用证结算合同、托收结算合同、支票结算合同4类。④保管合同。⑤委托合同。⑥行纪合同。⑦代办合同。
(6)以共同从事一定工作为目的合同
主要指合伙合同。
3.违约责任
现行《民法典》与以前的民事立法相比,加强了对违约责任的规定。其基本要求是债务人必须偿还损失。如果债务人不履行或不适当履行义务,债权人就不能得到收益。因此,违约责任的首要目的是使债权人的收益能够收回。
在瑕疵担保责任和不适当履行责任方面,俄罗斯采取英美法的做法,即有偿合同中的债务人,对其所提出的给付,应保证其权利完整和物的质量合格。如果债务人违反此种担保义务,则应负瑕疵担保责任。债权人有权选择解除合同或者减少价金或者补偿费用(《民法典》第475条)。
合同成立后,因不可归责于当事人的情况,导致合同不能履行或履行困难时,可以免除违约责任。《民法典》规定了免责事由,一般包括:不可抗力、货物本身的自然性质、货物的合理损耗、债权人的过错等。其中,不可抗力是普遍适用的免责条件,其他的条件则仅适用于个别场合。《民法典》将不可抗力限定为“异乎寻常和不能克服的情况”。同时规定,另一方当事人违反义务、债务人缺乏必要的资金、市场上缺乏为履行债务而需要的商品等情况均不属于不可抗力。因此,诸如因电力供应不足、运输紧张、交通堵塞、原材料涨价等原因而阻碍合同履行的因素,是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就应该预见到的,当事人从事交易也应当承担这些风险。因此不属于不可抗力,也不属于不可归责的事由。
与不可抗力的概念紧密相关的是情事变更。情事变更与不可抗力的基本特征相同,两者都属于当事人无法预见、无法避免和无法克服的客观情况。但是,二者在客观表现、适用条件、免责范围等方面均有差异。就最根本的一点而言,情事变更原则的适用,旨在清除合同履行中出现的显失公平的结果。严格说来,适用情事变更原则的法律后果,是当事人合理分担非正常风险所造成的损失,而不是单纯免除一方当事人的违约责任。因此,情事变更与不可抗力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不可抗力原则是免责的原则,而情事变更原则为履行的原则,两者在合同法中的地位是不同的。
(三)矿产资源权的侵权行为制度
传统的民法理论认为,债的发生原因有4种,即合同、侵权行为、不当得利和无因管理。《民法典》仍沿用此体例。侵权行为同时产生侵权责任和侵权之债。侵权之债,是指因侵权行为引起的债权债务关系;侵权责任,是指行为人因过错而实施侵权行为所应当承担的民事法律后果。一般而言,先有债务,后有责任,债务是责任产生的前提,责任是债务履行的保障。在侵权行为关系中,债务和责任的产生无先后之分。但是,侵权之债和侵权责任仍不能互相替代。
1.侵权行为的归责及抗辩
《民法典》第1064条明确规定了侵权行为的3个构成要件:①侵权行为是侵害他人物权或者人身权等绝对权的行为;②侵权行为是行为人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③侵权行为是因过错而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行为。
《民法典》仍然保留了苏联确立的4类侵权行为的归责原则。
1)过错责任原则。根据《民法典》第1064条第2款的规定,侵权之债是以过错作为归责的最终构成要件,以过错作为确定责任范围的重要依据,即无过错即无责任。《民法典》保留了将过错责任原则作为侵权行为的主导归责原则。
2)过错推定责任原则。根据《民法典》第1083条、第1098条的规定,如果原告(受害人)能够证明所受损害是“商品的出售者或者制造者、工作或服务的执行人”造成的,而被告不能证明存在法定的抗辩事由,法律就推定被告有过错并负民事责任。过错推定责任实行举证责任倒置,由被告就自己没有过错承担举证责任。过错推定责任作为一项归责原则,主要适用于《民法典》规定的几种特殊侵权行为。法律对过错推定责任的免责事由作出了严格的限定,主要包括不可抗力、受害人的过错、第三人的过错等。
3)公平责任原则。《民法典》重现了1922年苏俄民法典的公平原则条款,但并未走极端,全盘否定免责事由的规定。《民法典》第1083条第3款规定,如果加害人对造成的损害事实并非故意,则根据公平的观念,在斟酌当事人财产状况的基础上,减轻加害人的责任。《民法典》以一般条款的形式,确定公平原则是一项独立原则。
4)无过错责任。根据《民法典》第1064条的规定,加害人对其行为造成的损害没有过错,基于法律的特别规定,也应当承担民事责任。并通过一些具体的规定确立了这一原则。《民法典》第1079条基本上保留了1964年苏俄民法典第454条的内容,从事对周围环境有高度危险活动(使用交通工具、机械装置、高压电力、原子能、爆炸物剧毒品等;从事建筑和其他与建筑有关的活动等)的法人和公民,如果不能证明损害是因不可抗力或受害人故意所致,应赔偿高度危险来源所造成的损害。
此外,《民法典》还规定了侵权民事责任的免责事由,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不可抗力。因不可抗力造成他人损害的,一般不承担民事责任,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如果不可抗力只是造成损害后果扩大的原因,行为人对扩大之前的损害,应当依其过错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2)受害人的过错。只要受害人对于损害的发生存在过错或者故意,就全部或部分免除行为人的责任(《民法典》第1064条)。
3)正当防卫。《民法典》第1066条规定,“正当防卫造成损害的,未超过必要的限度,不承担民事责任。”此处的适当,是指防卫人仅对不应有的损害承担民事责任。
4)避险。《民法典》第1067条规定,为了使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财产、人身或者其他合法权益)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而不得已采取的致他人较小损害的行为,法院酌情全部或部分免除致害人的责任。
5)受害人的同意。根据《民法典》第1064条规定,对于侵害人应当承担的人身伤害、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财产损失的民事责任,受害人事先作出的免除责任的同意不产生法律效力。但受害人的同意不得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不得违背社会公序良俗。
2.特殊侵权行为
当事人基于与自己有关的行为、物件、事件或者其他特别原因致人损害,依照民法上的特别责任条款或者民事特别法的规定,应当承担民事责任。《民法典》规定了以下几种具体的特殊侵权行为。
(1)国家机关及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职务侵权责任
《民法典》第1069条规定,国家机关、地方自治机关或者该机关工作人员在执行职务中,侵犯公民、法人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本条即是关于职务侵权行为的规定。
(2)调查、预审、检察机关及法院的违法行为致人损害的责任
根据《民法典》第1070条的规定,因非法判人以罪、非法追究刑事责任、非法采用羁押或者具结不离境的强制措施,以拘留或劳动改造的方式非法处以行政处罚而给公民造成损害,以俄罗斯联邦的财产承担赔偿责任,而在法律规定的情况下,由俄罗斯联邦主体或者地方自治组织的财产赔偿,而且不论调查、预审、检察机关及法院的公职人员有无过错,均应依法定程序全部赔偿。调查、预审、检察机关及法院的违法活动给公民和法人造成的损害,如未发生前述所定之后果,则依第1069条所规定的根据和方式赔偿。
(3)产品责任
《民法典》第59章第3节规定,因商品、工作或服务瑕疵造成他人财产、人身损害的,商品的出售者或者制造者、工作或服务的执行人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据此,产品责任的构成要件有3个:一是产品不合格或者存在缺陷;二是造成他人人身、财产损害;三是产品和损害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根据《民法典》的规定,因商品、工作或服务瑕疵造成人身、他人财产损害的,受害人可以向商品制造者、工作或服务的执行人要求赔偿,也可以向商品的出售者、工作或服务的执行人、产品的销售者要求赔偿。属于商品的制造者的责任,产品的出售者赔偿的,产品的出售者有权向产品制造者追偿。属于产品的出售者的责任,产品的制造者赔偿的,产品的制造者有权向产品出售者追偿。产品的运输者、仓储者对产品的不合格造成损害负有责任的,产品的制造者、出售者有权要求赔偿。
(4)危险作业致人损害的赔偿责任
《民法典》第1079条规定,从事使用交通工具、机械装置、高压电力、原子能、爆炸物、剧毒物等,以及从事建筑和其他与建筑有关的活动对周围环境有高度危险的作业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高度危险作业致人损害适用无过错责任,旨在促使从事高度危险作业的组织提高责任心和不断改进技术安全措施,从而保障社会公众的人身、财产安全。
(5)由责任险的投保人赔偿损害
根据《民法典》第1072条的规定,为保护受害人利益,依自愿或强制保险程序对自己责任投保的法人或公民,当保险赔偿金不足以完全赔偿所致损害时,应当赔偿保险赔偿金与实际损失的差额。
(6)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致人损害的赔偿责任
根据《民法典》第1073条、第1074条、第1076条、第1077条、第1078条的规定,不满14岁的未成年人造成的损害,如其父母(收养人)或者监护人不能证明损害非因其过错所致,则应由该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监护人对所致损害负赔偿责任;年满14岁不满18岁的未成年人致人损害,依照一般规定独立承担责任;年满14岁不满18岁的未成年人,如无收入或无其他为赔偿损害的足够财产,则其父母或保护人应负赔偿责任,或者赔偿其不足部分,除非他们能证明损害非因其过错所致;被认定为无行为能力的公民致人损害,应由其监护人或有监督义务的组织负赔偿责任,除非他们能证明损害非因其过错所致;因滥用酒精饮品或麻醉品使行为能力受限制的公民致人损害,由致害人本人负赔偿责任;有行为能力的公民或者年满14岁不满18岁的未成年人,对其在不能辨认自己行为意义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状态下致人损害,不负赔偿责任。如果受害人的生命或健康受到损害,法院可斟酌受害人和致害人的财产及其他情况,责成致害人负担全部或部分赔偿责任;致害人不能辨认其行为意义或不能控制其行为状态,如系由其自己饮酒或使用麻醉品或者其他方式所致,不免除致害人的责任;如果不能辨认自己行为意义或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人,因其精神障碍致人损害,法院可以责成与致害人共同生活、知其有精神障碍却未提出认定其无行为能力的请求的其有劳动能力的配偶、父母、成年子女负担赔偿责任。
(7)被剥夺亲权的父母对未成年人致人损害的赔偿责任
根据《民法典》第1075条的规定,父母在被剥夺亲权后的3年内,如未成年子女的致害行为系因父母未正确履行其义务所致,法院可责成父母对子女所致损害负责。
❹ 俄罗斯联邦民法典的法典简介
《俄罗斯联邦民法典》的体系是总则(包括权利主体)、物权、债(包括各种合同)和继承4编。其中主要是财产关系,也包括一部分与财产关系有联系的人身关系。1964年颁行、1975年修改的新的《俄罗斯联邦民法典》,则增加了著作权、发明权、发现权和涉外条款等编。1959年《匈牙利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除无总则外也大体相同。1958年《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则分自然人、财产和所有权的变更、获得所有权的各种模式等3编。1964年《波兰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近似1922年《俄罗斯联邦民法典》体系。1964年《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民法典》和1975年《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民法典》,把调整范围缩小在企、事业单位与公民以及公民相互之间为满足公民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而发生的财产关系,在民法典编纂的体系上改变了传统的方式。对于企、事业单位之间的经济关系,捷克斯洛伐克另订经济法典,民主德国则制定经济法规进行调整。
❺ 什么情况下是无效赠与
赠与合同无效情形包括一方以欺诈或者是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或者是双方恶意串通,以合法的形式来掩盖非法的目的等都是属于合同无效的情形。合同无效之后,合同自始无效,之前当事人约定的合同内容一律归于无效。二、赠与合同是诺成合同吗?传统民法理论以是否以交付标的物为生效要件,而将合同划分为诺成合同和实践合同,诺成合同是指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即告成立且生效的合同。实践合同是指除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外,须以实际交付标的物才能生效的合同。区分诺成合同和实践合同的法律意义在于:诺成合同与实践合同的生效要件不同。诺成合同是双方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合同即发生效力,双方当事人即受合同的约束。而实践合同在交付标的物前,合同成立而未生效、对当事人不具有约束力。《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以下简称《合同法》)第一百八十五条规定:赠与合同是赠与人将自己的财产无偿给予受赠人,受赠人表示接受赠与的合同。赠与合同是诺成合同还是实践合同,各国立法上有不同的规定,我国学者也有不同的主张。前苏联和东欧一些国家的立法一般规定赠与合同为实践合同,而德国、日本等一些大陆法系国家的立法则规定赠与合同为诺成合同。现《俄罗斯联邦民法典》也将赠与合同作为诺成合同,该法在第572条中规定:如果允诺是以适当形式含有在将来无偿移转财产或者权利于特定人或者解除某人的财产性义务(允诺赠与),视为赠与合同并对允诺人有约束力。
【法律依据】:我国《合同法》第52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无效:1、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2、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3、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4、损害社会公共利益;5、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❻ 我想了解一下出口俄罗斯的一些流程及注意事项
我们出口报关都是一样的流程,客人清关文件的话一般是需要报关单,发票做商会认证的,还需要产地证
❼ 俄罗斯人18岁必须当兵吗
不是,俄罗斯不是实行的强制服兵役,采用的是义务兵役制与合同兵役制相结合的混合兵役制度,年满18岁的俄罗斯公民都有服兵役的义务。
随着俄罗斯人口出生率的持续低迷以及军队体制改革,征兵难也成为俄军现代化转型中面临的一个大问题。为改善俄罗斯军队形象,俄国防部中央广播电视台开办了一个名为“星辰”的军事频道,播出俄罗斯特种部队进行国际反恐行动的纪录片以及前苏联时代的战争电影,宣传俄罗斯参军青年的自豪感和责任感。
(7)俄罗斯合同法扩展阅读
俄军在2020年前实现由义务兵役制为主向以合同兵役制为主的混合兵役制过渡。从2013年起,俄军在现有以义务兵为主的混合兵役制基础上,逐渐增加合同兵的比例,军队职业化进程稳步推进。
2013年,俄军总共征召6万多名合同制军人,超出征召计划6%,合同制军人员额增长至24.14万人。
到2017年,合同制军人员额将增长至42.5万人,其中,复杂和贵重武器与军事技术装备使用人员100%是合同制军人。
2017年至2020年,合同制军人员额将一直保持在42.5万人,此期间根据俄联邦武装力量任务组建科学连并为其补充最有才华的高校毕业生。
❽ 哪位大侠能说说德国、法国、俄罗斯等国对于物权共有权处分方面的法律规定吗
什么是无权处分行为
--------------------------------------------------------------------------------
作者:广州市黄埔区人民法院·蒋华胜
一、处分和处分行为的内涵处分作为民法上的基本概念,其包括事实上的处分和法律上的处分,事实上的处分指权利人对物或权利加以变更或消灭,使其形态加以改变,如把木材加工成桌椅;法律上的处分是指通过法律行为,改变所有物的法律状态,如租借,转让,设定他物权。1要使物或权利发生处分上的效力,不仅要在双方当事人之间为债权行为(如买卖合同),而且还要使物权在双方当事人之间发生变动,(如动产之交付或不动产之登记),使其价值得以实现,实现交易目的。诚如梁慧星先生所言,法律行为可分为负担行为与处分行为,前者是发生债权债务之行为,故又称为债权行为,如租赁、保证;后者是指使特定权利直接发生得丧变更之行为,如抵押权的设定行为,商标权的转让行为。动产或不动产的买卖虽然属于债权行为,但是债权的行使或债务的履行结果将导致物权的移转、变更,因此既包含负担行为,也包含处分行为2,这是我国大陆学界目前的主要观点。
我国台湾学者对处分行为涵义的研究可谓精细深入,就法律意义而言,他们认为,法律上的处分包括负担行为和处分行为,相当于我国大陆学者的通常观点,但是,狭义上的理解,处分行为不包括负担行为,因为处分行为有自己的特质,它能使物权直接发生变动3.就上文的论述而言,处分行为的涵义的确有进一步作精细研究的必要,在不同的场合,其有不同的内涵,故吾人应审慎探讨,以克济事。无权处分行为是大陆法系民法上的特定概念,但大陆法系各国的法制背景不同,人们对之理解也不同,概言之,对于无权处分行为的理解和物权变动模式有极大的关系,通过对大陆法系主要国家的物权变动模式进行考察,可以对无权处分行为的内涵有一个清晰的理解。
二、非物权行为立法模式下无权处分行为制度的历史考察
(一)法国模式:以法国为代表的大陆法系国家,并未采纳物权行为理论,把债权行为作为物权变动的原因,认为物权变动是债权行为的当然结果,一个法律行为应该有债权发生和物权变动的双重效果,故只要合同双方当事人订立的合同生效,则标的物的所有权理所当然移转,力求对债权行为和物权变动作一体化把握,而没有作严格的区分。法国民法典第711条规定:财产所有权,因继承、生前赠子、遗赠以及债的效果而取得或移转;该法典第1583条作了进一步规定,当事人双方就标的物及其价金,相互同意时,既使标的物尚未交付时,价金尚未交付,买卖合同即告成立,而标的物所有权即由出卖人移转于买受人。由上规定可以看出,仅依当事人之间的合意,物权就自然而然地发生变动。这一立法的原因是法国民法中并无债权行为和物权行为的严格区分,因此在法国民法中,并没有形式主义的物权立法,把物权变动作为债权行为的内容,学者把以法国为代表的物权变动模式,称为法国模式。4在法国的物权变动模式下,对债权行为和物权变动作统一的把握,只要债权行为有效,物权变动自然发生,债权行为内包括物权变动即处分行为。因此法国民法上的处分行为的内涵是作广义的理解的,在这种物权变动模式下,当事人有充分的意思自治,并且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债权行为本身就是处分行为,根据法国民法典第1599条规定,出卖他人之物的,无效,从而将作为无权处分行为之典型形态的出卖他人之物的合同规定为无效。无权处分他人之物的合同无效,是法国在其物权变动模式下的必然的选择,根据其法律的规定,买卖合同生效,标的物的所有权自然移转,物权变动是债权行为的当然结果,物权变动本身没有自己的构成要件,所以让无权处分人买卖他人之物的合同生效,则权利人的物权丧失,买受人完整地取得了真实权利人的标的物所有权,对无权处分行为来说,这样严重违背民法的公正理念,损害真实权利人的利益,只能从反面对其进行限制,对买卖合同的效力进行彻底的否定来保护真实权利人的利益,所以出卖他人之物的合同无效。法国的物权变动模式有其突出的缺点,物权自意思表示一致时发生移转,由于这一移转没有公示,缺乏公信力,第三人很难辩认物权变动的外部表征,这对交易安全非常不利。同时,物权自合同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时移转,由于没有公示方法,容易导致物权重复现象,违背物权的一物一权主义原则,为无权处分行为的实行打开了方便之门。法国法将债权法上的规定和物权法上的规定混在一起,此种方法妨碍了法律的适用,也不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是鼓励交易,提高社会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率,优化资源的配置。在法国的物权变动模式下,无权处分行为作无效的理解,有检讨的必要。法国民法典对出卖他人之物的合同的效力的否定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当时,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取得了胜利,崇尚自由的资产阶级本着对人的充分尊重,坚持契约自由,重视对所有权的保障,充分相信自己的自由意志和创造能力。5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下,法国民法典就把先在哲学或政治等其他方面表现出来的观念或趋向法的方面反映出来,各国都依赖法学家在法律上反映新的哲学和政治思想与制定法的新门类。6法国民法典就无权处分行为而言,是对罗马法的反动,罗马法是承认出卖他人之物的合同的效力的,乌尔比安在《论萨宾》上说:毫无疑问的是,可以出卖他人之物的,事实上,这是个买卖契约,只不过物可以从买受人手里被追夺。法国法将出卖他人之物的合同规定为无效,这和罗马法根本不同。罗马法通过使买卖合同有效,但是物权并不移转来保护真实权利人的利益,而法国通过对买卖合同效力的否定来保护真实权利人的利益,虽然两者的目的相同,但是路径不同。法国法的规定,并非是立法上的唯一选择,法国的选择原因是,当时的社会弥漫着个人主义、自由主义,认为人的价值超乎一切万物,个人之意思应受到绝对尊重,因而个人之意思所致,万物应该因应而变化。7鉴于法国民法典第1599条的局限性,法国的法学家对其提出了批评,认为不加选择的把出卖他人之物的买卖合同宣布无效,不符合社会经济和当事人意思自治的要求,主张该条的适用范围应受到限制8.近年来,法国学者针对1599条的不足采取实际行动,力图将其解释为相对无效,而非绝对无效,表明了就买卖他人之物而订立的合同,并非一概无效9,法官在具体适用法律时,往往改变了民法典的规定。
(二)日本模式:尽管日本民法典的物权变动模式,继受了法国模式,主张买卖合同成立,标的物的所有权移转,但在出卖他人之物的买卖合同效力问题上,并未追随法国,日本民法典第560规定,以他人权利为买卖标的时,出卖人负取得该权利并移转了买受人的义务,其第561规定,于前条情形,出卖人不能取得其卖掉的权利并不移转于买受人,买受人可以解除契约。可见,在日本民法上,出卖他人之物的买卖合同是生效合同,日本民法典在物权变动模式上,虽然采取了与法国一致的立场,但在出卖他人之物合同的效力问题上,并未采法国法的立场,说明了买卖合同生效只能说明标的物的所有权移转的可能性,根据日本民法典第177条规定,不动产物权的取得、丧失和变更,非依登记法规定进行登记,不得以之对抗第三人,其第178条规定,动产物权的让与,除非将该动产交付,不得以之对抗第三人,可见根据日本民法典的规定,虽然物权发生变动,买受人取得物权,但其不能在交付或登记前对抗第三人,这与法理相矛盾,既然买受人自买卖合同成立之日起,就已经取得标的物的所有权,但其所取得的所有权未经登记或交付,却不能对抗第三人,这与所有权的性质不符。10所以出卖他人之物,买受人取得的只是虚拟的物权,并不具有物权的性质,从而也雄辩地说明了,仅有债权行为,并不当然有真正意义上物权变动的发生,债权行为并不能包括狭义的处分行为的内容,作为无权处分行为之典型形态的出卖他人之物而订立的合同,仅指债权合同,原则上应为有效。
三、承认物权行为立法模式下的无权处分行为制度的历史考察
(一)德国模式:作为物权形式主义的代表,德国民法坚持债权与物权的严格区分,认为在物权变动过程中,存在性质不同的两个法律行为-债权行为和物权行为,债权行为是负担行为,它使当事人享有债权和承担债务,即债上请求权。物权行为是处分行为,它是直接发生物权变动的行为,坚持物权行为的独立性。正如谢在全先生言:物权行为与债权行为相互分离,而且是独立于债权行为之外,就是物权行为的独立性。11基于这种严格区分的物权变动模式下,一个物权变动过程被分成两个不同的行为,即负担行为和处分行为,负担行为是债权行为,当事人之间的意思合致即可成立,在当事人之间产生效力;处分行为直接发生物权变动,使物权发生移转。有负担行为不一定能发生物权变动,仅有负担行为,对物权不进行动产交付或不动产物权之登记,物权没有发生变动。即使动产已交付或不动产已登记,如果没有法律上的原因,还是不能发生物权变动。物权变动后之权利归属能否得到法律确认的原因,就是无权处分行为的效力问题。
德国民法典将无权处分行为的效力认定为效力待定,指的是处分行为的效力待定,债权行为是有效的,根据德国民法典第185条规定:(1)经权利人允许,无权利人对标的物进行的处分,亦为有效;(2)处分人取得标的物,或者权利人成为处分人的继承人而对其遗产负无限责任时,前项处分亦为有效。就允许而言,第185条第1款只是明确规定,经事先允许的,非权利人可以为有效的处分,亦即处分授权。第185第第2款第一句第一种情形是:非权利人所为的处分并非自始无效,而是效力未定,其效力是可以补正的,处分人取得标的物亦即非权利人自己变成权利人时处分有效,他在接受自己的处分的约束。12德国民法承认物权行为理论,坚持物权行为的独立性与无因性,认为物权变动的构成要件由物权契约加上公示行为(动产之交付与不动产之登记)构成13,物权变动的效果并不是债权行为的当然结果,而是坚持物权与债权相分离的原则,德国民法典的这种体系,有其突出的优点。
首先,德国民法典的体系为世界上大多数传统大陆法系国家所继受,说明了德国民法体系的科学性。德国民法坚持物权与债权的严格分离,明确区分两种法律行为的不同性质,有利于民法概念的精确把握和民法的体系化建设,对提高人们的法学水平有重要作用。
其次,有利于维护合同秩序的稳定,坚持物权行为与债权行为相分离,物权行为不受债权行为的影响,有利于维护合同秩序;如果以物权变动是债权行为之当然结果14,则不符合生活实际,因为除了占有改定等特殊情况外,只有债权行为,不一定能发生物权变动,否则合同责任就没有意义,而且也不会有违约责任的产生。同时,把物权变动效果作为债权行为的内容,也使合同的约束力视同儿戏,作为合同主要条款的物权变动,如果没有发生当事人所追求的结果,就宣布合同无效,很难维持合同效力的稳定。尤其在无权处分行为的场合,债权行为效力不受物权行为的影响,如果没有发生物权变动的结果,债务人就要承担违约责任,可以有效地使债权人得到法律的救济。
(二)我国台湾地区:我国台湾地区民法典,对德国民法中有关无权处分行为的效力问题进行了全面的继受15,其第118条规定:无权利人就权利标的物所为之处分,经权利人之承认始生效力,台湾地区的学者通说认为,此处的处分系指处分行为,不包括负担行为(债权行为)在内,例如甲擅将乙寄存的某画作为已有出售与丙,并依让与合意交付之,该出卖他人之物的买卖契约有效,物权行为系无权处分,效力未定16.概言之,在上述两种物权变动模式下,对处分行为内涵的理解大相径庭,如前所述,债权行为和物权行为是一个过程中的两个不同阶段,债权行为是负担行为,它在当事人之间产生的是债上请求权,它不能直接导致物权变动。
法国民法简化人与物之间的关系,但其意思主义的立法模式是以牺牲分离主义立法的合理性为代价的,把对交易便简的要求推向极端,但是它无法解决与传统物权理论的冲突。就无权处分而言,法国民法典第1599条规定,就他人之物所成立的买卖无效,这显然混淆了买卖合同和物权变动的性质,把出卖人有处分权作为债权合同的特别生效要件,这种立法的结果就是把无权处分行为规定无效。日本民法改变了对无权处分行为无效的不足,认定无权处分行为是有效的,区分了债权合同和物权变动,认识到债权合同和物权变动不具有必然的同一性。德国民法就无权处分行为而言,仅指处分行为不包括负担行为,在效力认定问题上,债权行为有效,处分行为效力未定。
我国民法理论上不承认物权行为理论,认为物权行为是人工的雕琢,它实际上不过对单一的法律行为有两个相异的观察方式而已。今以捏造两种互为独立之契约,这完全是拟制的,不仅会混乱现实的法律过程,实施法亦会因极端之形式思考而受妨害。17我国的物权变动不同于法国和日本,而是采取了债权行为+公示行为(交付或登记)的债权形式主义,仅有意思表示尚不足以发生物权变动,还需要履行特定的形式,由于债权行为同时也是物权变动的主要生效要件,所以债权行为无效时,物权变动不发生,债权行为有效时物权变动不当然发生。我们对无权处分行为的效力的认定,也应以此为基础,无权处分行为不指物权行为或狭义的处分行为,而是指无权利人以自己的名义和相对人订立的无权处分的合同,在我国目前的物权变动模式下,只能作此理解,所以本文论述的无权处分行为的效力,就是指无权利人以自己的名义与相对人订立的债权合同的效力。
比较法研究是民法上的基本方法,这种吸收和借鉴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比较与取合过程;不同的物权变动立法模式下,对无权处分行为都有自己的处理方式,并且都对无权处分行为的效力作了自己的价值判断,我们在进行立法研究时,应进行合理的选择,使其与我国现行的法学理论和法律体系相协调,做到民法的逻辑化和体系化,法是秩序和正义的综合体18,这正是我们进行法律理论研究时的行为准则。我国合同法上的无权处分行为仅指债权合同,这是研究我国合同性无权处分行为的效力的前提和逻辑起点。
无权处分行为在我国指的是无处分权的人以自己的名义与相对人订立的债权合同,有合同法上的依据。第一,从体系安排上说,德国和我国之台湾地区将无权处分行为制度规定在民法总则上,起着统率作用,处分仅指直接使物权发生变动的行为。我国有关无权处分行为制度不是规定在民法总则,而是规定在合同法总则里,就很难作德国、我国台湾地区的理解而只能作合同法里的制度。第二,我国合同法把无权处分行为的制度规定在合同法的第三章合同的效力里,由于我国传统理论不承认物权行为的存在,这样我国的合同法里的无权处分行为指的就是无权处分合同。在合同的效力的统辖下,我国合同法上的无权处分行为制度当然仅指无权处分合同。第三,我国民法上对无权处分行为制度的设计之初,有给予了他制度上的定位。1995年1月《统一合同法建议草案稿》(第一稿)第46条规定,以处分他人财产权利为内容的合同,经权利人追认或行为人于定约后取得处分权的,合同自始有效。行为人不能取得处分权的,权利人又不追认的,无效,但其无效不能对抗善意第三人;1996年5月—6月的修改,考虑到实践中共有人未经其他共有人同意而处分共有财产的行为与其类似,并照顾到无权处分行为与善意取得制度的关系,遂于第44条(第三稿)规定,无权处权的人处分他人财产而订立的合同,未经权利人追认或行为人于合同成立后未取得处分权的,该合同无效,共有人未经其他共有人同意处分共有财产而订立合同的,该合同无效,无处分权分人处分他人财产或者共有人未经其他共有人同意处分共有财产,善意相对人因交付或登记取得该财产的,受法律保护,1997年5月14日征求意见稿(第4稿)对第三稿的规定作了文字上的修改和简化,将两款合为一款,即其第31条无处分权的人处分他人财产或者共有人未经其他共有人同意处分共有财产,善意相对人因交付或登记已经取得该财产的,合同视为有效,但该财产对处分权人具有特殊作用的除外。1998年9月4日公布的《合同法草案》则再度将共有人未经其他共有人同意处分共有财产并入一般的无权处分,其第51条规定:无处分权的人处分他人财产,让权利人追认或无权处分的人订立合同后取得处分权的,该合同有效19。从合同法起草人对该制度的设计宗旨来看,债权合同本身就是处分行为,应无疑义,也是我国学界的主要观点。
通过上文的历史考察可以看出,在不同的立法体例下,人们对无权处分行为的理解不同,但这并不妨碍在实际生活中具体应用,只要我们设计好了精细的法律制度,它一定能为我们的生活服务。
注释:
1 李双元:《比较民法》,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01页。
2 梁慧星:《民法总论》,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199页3 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第四册),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37页4 孙宪忠:“物权变动的原因与结果的区分原则”,《法学研究》1999年第5期,第31页。
5 曾世雄:《民法总则之现状与未来》,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63页。
6 勒内。达维达:《当代主要法律体系》,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第80页。
7 曾世雄:《民法总则之现状与未来》,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64页。
8 转引自刘家安:“论出卖他人之物合同的效力”,《民商法学纵论-江平教授七十华祝贺文集》,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9 我妻荣:《物权法》,岩波书店1983年版,第75页。
10 李永军:“我国民法上真的不存在物权行为吗”,《法律科学》1998年第4期,第57页。
11 谢在全:《民法物权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第67页。
12 [德]迪特尔。梅迪库斯:《德国民法总论》,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771—772页。
13 王泽鉴:《民法物权 通则。所有权》,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79 页。
14 梁慧星:“我国民法是否承认物权行为”,《法学研究》1989年第6期,第59页。
15 史尚宽:《民法总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605页。
16 王泽鉴:《民法物权 通则。所有权》,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83页。
17 刘德宽:《民法诸问题与新展望》,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222页。
18 [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302页。
19 孙鹏:《合同法热点问题研究》,北京:群众出版社2001年版,第189页。
❾ 俄罗斯法律
俄罗斯联邦法(按通过年度排列):
http://lawrussia.r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