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资企业社会环境
⑴ 法学专业的:环境评估,社会环境,行业环境,职业环境
您不是华政的吧,感觉怎么这么像勒?
这个问题问问你现在大四的师兄师姐们,前景很不版乐观阿
就业权环境: 就业压力史无前例的大
行业环境:法律人才接近饱和
这两个就够了,其它不用怎么说了
祝到你们那届的时候运气好点~
⑵ 企业需要什么样的社会环境
企业需要一个具有公平性的社会环境,这样才能够达到更理想的企业发展效果,让它能够更好的根据趋势有效发展。
⑶ 法学的就业社会环境分析
无论如何能够得到一个律师执业资格证是必须的。就业大方向上法学专业还是比较高端和稀缺的。法律意识已经在普通民众中得到认同普及。个人和企业需要更多的法律支持和帮助。而国家需要补充更多的熟练掌握法学知识的人填补岗位。所以法学生会成为与金融专业同样好的选择。
⑷ 有没有企业环境社会责任这个概念呢有的话它与企业社会责任、企业环境责任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
保护环境是企业社会责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即企业的环境社会责任。
一、企业社会责任:
1、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简称CSR) 是指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承担法律责任的同时,还要承担对员工、消费者、社区和环境的责任。企业的社会责任要求企业必须超越把利润作为唯一目标的传统理念,强调要在生产过程中对人的价值的关注,强调对消费者、对环境、对社会的贡献。
2、企业的主要社会责任:明礼诚信、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保护环境、文化建设、发展慈善事业、保护职工健康、发展科技。
保护环境:随着全球和我国的经济发展,环境日益恶化,特别是大气、水、海洋的污染日益严重。野生动植物的生存面临危机,森林与矿产过度开采,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很大威胁,环境问题成了经济发展的瓶颈。为了人类的生存和经济持续发展,企业一定要担当起保护环境维护自然和谐的重任。
二、企业环境社会责任:
现代环境问题是伴随着工业化与现代化进程产生的。由于早期企业立法上强烈的个人本位主义使人们在对企业的认识上一直停留在把企业看成仅仅是股东共同出资共同受益的组织体,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也就成了企业的惟一目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企业作为社会一员所应承担的责任,尤其是企业对于环境所应负的责任。
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随着企业力量的不断壮大,以及工业发展对社会负面影响的日益暴露,社会对企业的关注上升到新的高度。美国是研究企业社会责任最早的国家,企业社会责任作为一个概念最早是由谢尔顿(OliverSheldon)于1924年提出的。由此,人们开始探讨企业在追求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以外,还要承担带有一定公共性的社会责任。
20世纪30年代以来,由于环境公害频繁发生,环境保护运动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兴起,社会开始更多地关注企业的环境社会责任,国际社会迫切需要共同采取一些行动来解决这些问题。
1972年,联合国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人类环境会议发表了《人类环境宣言》,提出了人类在开发利用自然的同时,也要承担维护自然的责任和义务。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这份重要的报告,明确给出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并提到由于经济快速的成长,给环境带来巨大的冲击。倘若企业不主动负起其对于环境的责任,资源的浩劫及环境的承载力将会持续恶化,如此一来,环境将无法持续发展。1992年,联合国在巴西召开了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发表了《关于环境与发展的里约热内卢宣言》和《21世纪议程》。1999年1月,在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提出了“全球协议”并于2000年7月在联合国总部正式启动,该协议号召企业遵守的社会责任中就包含了环境保护的要求。2001年12月12日社会责任国际发表了SA8000标准第一个修订版,在该标准中涉及到了企业的环境社会责任。由此可见,企业环境责任已经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
企业作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主体,也开始将环境保护、环境管理纳入企业的经营决策之中,试图寻求自身发展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一致性。
当前,我国已经明确提出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企业的环境社会责任成为一个理论界迫切需要研究的新课题。鉴于此,本论文试图从环境法学的角度对企业的环境社会责任进行归纳分析研究。
我国研究企业环境社会责任的意义:
虽然我国于1979年已颁布施行了《环境保护法》(试行),1983年底国务院宣布“环境保护是中国一项基本国策”,1989年制定了现行的《环境保护法》,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之后,中国正式发表了《中国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明确了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2] 但是,我国目前面临着严峻的生态环境形势,资源短缺和浪费的现象并存。我国人口众多,经济持续多年的高速发展,使我国的资源、能源短缺问题日渐突出,每年要从国外进口大量的资源。但同时,我国的资源浪费现象非常惊人,据世界银行和国内有关机构测算,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的经济增长有2/3是对生态上实现的。2003年,我国消耗了世界钢铁总量的30%,水泥总产量的40%,煤炭总产量的31%,但GDP仅占世界的4%。我国石油消耗量的1/3要靠进口,世界铁矿石和铝矾土贸易量中的绝大部分被我国采购。此外,我国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1/5的水资源和不到1/3的土地资源己出现全面紧缺势头。我国“高消耗、低效益、高排放”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造成我国资源环境瓶颈约束的根本原因。 为了保障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必须处理好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而环境问题主要是由经济发展的目的不明确、发展的方式不当引起的。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改变社会经济发展模式,调整社会经济活动与生态系统之间不平衡的物质交换关系,走循环经济的发展道路。循环经济要求企业具有环境成本意识和与自然和谐统一原则,使企业的生产经营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相互和谐,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取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社会是企业的依托,企业是社会的细胞”,作为经济最根本因素的企业,只有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方针和目标,才能推出有利于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实际举措,才能被社会所接纳,才有足够的发展空间。因此,企业可持续发展问题是整个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问题,加强对企业环境社会责任问题的研究尤其显得重要和必要。
参考资料:
1、企业社会责任:http://ke..com/view/160938.htm#6
⑸ 我国企业面临的的法律环境
貌似只有企业环境和政治法律环境这两个定义,希望帮到你。
什么是企业环境[1]
企业环境是指一些相互依存、互相制约、不断变化的各种因素组成的一个系统,是影响企业管理决策和生产经营活动的现实各因素的集合。这一定义,既不是专指企业的外部环境,也不专指企业的内部环境或内部环境的某些方面,而是指一个环境系统;既反映了企业环境的内容、作用,也反映了企业环境的基本特征。
[编辑]企业环境的构成
企业环境有自然地理环境、经济环境、科技环境、政治法律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等构成;
(1)自然地理环境
主要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区域的自然环境、地理条件、气候条件等;
(2)经济环境
第一、市场环境
构成企业的经济环境的因素很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经济环境主要是市场环境,这在下一个知识点中会详细讲解;
第二、宏观经济环境
企业所在国家或地区的宏观经济环境从总体上影响企业经营和发展,这些因素主要有经济增长及其周期性、通货膨胀与就业、资本市场与外币市场、外汇管制等;
第三、税收环境
税收是国家按所制定的法律向经济单位和个人征收实物或货币。目前我国实行的是货币税额。
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对企业来说,按法纳税是应尽的义务,
纳税支出构成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开支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税收环境既是企业的经济环境也是企业必须重视的法律环境。
(3)科技环境
科技环境主要是指一个企业所在国家或地区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科技政策、新产品的开发能力以及科技发展的新动向等等。
科学技术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新产品、新机器、新工具、新材料和新服务上。
来自技术的益处就是取得更高的生产率,更高的生活水准,更多的休闲时间和更加多样化的产品。在任何一个社会或企业,对于决定生产何种产品或提供何种服务,采用何种设备以及如何管理生产等等,科技水平是一个重要因素。
(4)政治法律环境
主要指国家政治制度、社会制度和法律制度,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等;
一个国家的政治和法律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管理政策,它的稳定性也直接影响到企业长期计划的制订。
政治与法律环境属于上层建筑领域,它们相辅相成,互为因果关系。政治与法律由当权的政府构造,企业必须在既定的法律构架下从事生产和经营。
因此,企业管理人员要熟悉适用于本企业经营活动在法律上的必要条件和限制因素,有见识的企业家通常聘请法律和政治方面的专家当自己的顾问,请他们帮助预见和处理政治问题,预见和对付可能获得通过的法律问题,以减少自己决策的失误。
(5)社会环境
一个社会的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社会成员接受教育的程度等因素也会影响到企业生产和经营。
社会环境主要指一个国家的人口数量、年龄结构、职业结构、民族构成和特性、生活习惯、道德风尚、历史传统、文化传统等;
社会是人群生活所组成的各种组织体积行为规范与态度的集合。在社会这个大家庭中,企业只是其中的一个成员,比较重要的社会组织还有:家庭、学术团体、公益团体、体育团体等,在资本主义社会,一些国家同乡会、职业工会、劳动工会、宗亲、宗教团体也比较发达。企业与这些组织同处共生,不得不注意相互间的影响。
(6)文化教育环境
文化教育环境主要指人们受教育水平和文化素质以及人们受教育的各种场所的规模、结构等;
文化是人类社会所拥有的知识、信仰、道德、习惯和其他才能与偏好的综合体。
从总体上看,文化环境的变化是缓慢的,但就一段时间比较,其变化还是明显的,尤 其是物质文化的改变。
文化的不断演进对社会中每一个组织而言都是一项重要的影响因素。
[编辑]企业环境的特征
(1)企业环境的可变性
是指企业环境因素是不断变化的,有渐变也有突变。如自然地理环境变化较慢,而经济环境,特别是市场变化却是很快的。
企业环境可以变化的特性,既可带来企业的经营困难,也可给企业带来发展机会,关键在于企业是否善于把握。
(2)企业环境的复杂性
是指企业环境因素是由多方面组成的。这些因素可能单独影响企业,也可能由多个因素对企业产生综合影响。
(3)企业环境的交互性
是指构成企业环境的各种因素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无论哪一个因素发生变化,都会直接或间接的引起其他因素的变化。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是企业所面临的最重要的社会经济环境。
⑹ 你认为除了政治法律环境外,还有哪些环境因素会显著地影响企业的经营为什么请举例说明。
会受到各种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包括但不限于:
1、国家的法律专法规、国际公约等
2、国家与政府的政属策、方针与导向、经济体制等
3、行业规范、标准、准则
4、社会环境与公众责任
5、市场环境与竞争,包括国际市场竞争
6、客户需求与反馈
外部环境因素 宏观环境分析
一般认为企业的宏观环境因素有五类,
即政治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与自然环境以及技术环境。
政治和法律环境,是指那些制约和影响企业的政治要素和法律系统,以及其运行状态。
政治环境包括国家的政治制度、权力机构、颁布的方针政策、政治团体和政治形势等因素。
⑺ 企业的外部社会环境是什么
企业外部环境是对企业外部的政治环境、社会环境、技术环境、经济环境等的总称。
外部环境诸因素对一个企业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 A.首先,对于一个特定的企业来说,它总是存在于某一产业(行业)环境之内,这个产业环境直接地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所以第一类外部环境是产业环境,它是企业微观的外部环境。 B.第二类外部环境因素间接地或潜在地对企业发生作用和影响,将这第二类外部环境称为企业的宏观外部环境。 企业外部环境
一般说来,宏观外部环境包括下面一些因素或力量,它们是政治一法律因素,经济因素,社会一人文因素和技术因素。这两类环境因素与企业内部的关系如图所示。产业环境和位于其内部的各个企业均要受到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等宏观环境的影响。当然,这些因素和力量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⑻ 企业行政宏观环境分析
企业的宏观环境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即企业的政治环境、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科技环境和文化环境。
一、企业政治环境分析
政治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要考察企业面临的宏观环境,政治因素及 其运行状况是企业宏观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因为政治给企业带来的影响异常巨大和明显,同时影响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其他社会因素也都会因为 政治条件及状况的不同而对企业发生不同的影响。因此,政治是决定、制约 和影响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极其重要因素。
企业的政治环境是指制约和影响企业的各种政治要素及其运行所形成的 环境系统。政治环境对企业的影响有以下四种情况:
(一)政权更迭时期
这一时期包括革命或战争时期和政权建立初期,政治活动的核心是争夺 国家政权、维护和初步巩固国家主权,这时企业要绝对服从政治,企业几乎没有自主经营权,是企业发展中的特殊时期。
(二)改革时期
这是指处于统治地位的阶级集团在不改变社会根本制度的前提下,对其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某些方面的自我改造和完善,这一时期的政治环境无论从范围上、程度上都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影响较大,往往使企业处于十分复杂 的境地,从而使企业行为呈现出短期化的现象。
(三)稳定时期
这一时期政治要素稳定,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任务,政治的职能表现 为对经济的管理和协调,企业地位稳定,这是企业政治环境最为理想的时期。
(四)内乱时期
这一时期是指已经夺取政权的阶级由于缺乏经验,导致国家大政方针失 误,或受国内外敌对分子煽动,从而造成社会混乱状态,这种政治环境会使企业发展畸形,或基本陷于停顿。
政治环境对企业影响的共同特点是:
1. 直接性。即国家政治环境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经营状况。
2. 难于预测性。对于企业来讲,难以预测国家政治环境的变化趋势。
3. 不可逆转性。即政治环境因素一旦涉及到企业,就会使企业发生十分迅速和明显的变化,而这一变化是企业驾驭不了的。
企业政治环境的具体内容包括以下五方面内容:
(一)政治制度
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以人民民主专政为实质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二)政党和政党制度
政党和政党制度是影响国家政治环境的主要围素,也是影响企业政治环 境的重要因素。
我国是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
(三)政治性团体
如社会主义国家工会、青年团、妇联等,这些政治性团体对国家政治决
策具有很大的影响作用,有时也会使企业政治环境发生重大变化。
(四)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
这是在一定阶段内指导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全局方向性、原则性的 战略策略规范,因此企业必须遵循这些方针政策,它对企业活动往往具有控制和调节的作用。
(五)政治气氛
所谓政治气氛一是指阶级、政党政治主张的矛盾和力量对比在政权上的 反映所形成的国家政治局势;二是指基层组织和群众的政治情绪,如政治倾向、政治热情及政治思想等。
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和方针政策构成了我国企业政治环境的基本要素, 政治体制改革和不同时期的具体方针政策则为企业政治环境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发展前景,这些都将对企业的领导制度、生产经营和管理产生深远的影 响和制约作用,正确充分地利用,适应企业所面临的政治环境,无疑是使企 业生存和健康发展,实现其经营战略的重要前提条件。
二、企业法律环境分析
企业的法律环境是指与企业相关的社会法制系统及其运行状态。我国社 会主义法律是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按照自己的意志,通过国家政权制定或认可建立起来的法律制度和执法原则,这是我国法制的根本性质。我国企业面 对社会主义法制环境,它规范、制约、引导企业,要求企业从成立之日起其 一切生产、经营、管理、分配、交换以及改组、合并、扩充或破产行为都必须符合人民群众和全社会的根本利益,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利 于开展国际经济合作和国际竞争。
企业的法律环境包括多种环境因素,但主要的有三种要素:
(一)我国的法律规范
它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 行为规则。法律规范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同企业及其活动相关的法律规范体系是由不同效力等级的一系列法律所组成,主要有宪法,基本法律、行政法 规、地方性法规等,其中与企业相关的法律规范构成企业法律环境中最基本 的内容。
(二)国家司法、执法机关
这是指国家设立的法律监督、法律审判和法律执行机关,主要有法院、 检察院、公安机关及各种行政执法机关。与企业关系较密切的行政执法机关有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税务机关、物价机关、计量管理机关、技术质量监督 机关、专利机关、环境保护管理机关、政府审计机关等。此外,还有一些临 时性行政执法机关,如各级政府的财政、税收、物价检查组织等。
(三)企业的法律意识
法律意识是法律观、法律感和法律思想的总称,是指企业对法律制度的 认识和评价。因为任何企业都要同与其生产经营活动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发生经济、技术、贸易关系,这些关系都具有社会经济法律关系的性质。企业的 法律意识,最终都会物化为一定性质的法律行为,并造成一定的行为后果, 从而构成每个企业不得不面对现实的法律环境。
综上所述,法律规范是企业法律环境赖以存在的基础,国家司法、执法 机关及其活动是企业法律环境健康生长的保证,企业的法律意识是企业参与法律环境和感受法律环境的重要媒介。
法律环境对企业的影响方式受法的强制性特征所决定,对企业的影响方 式具有刚性约束的特征。针对经济法律规范所调整的不同的经济法律关系,其刚性又有程度上的差异,不同的法律形式对它的调整对象采取不同的调整 手段和作用方式。
法律环境状况对企业发展方向的影响:法律环境自身所表现的不同情况 不仅为企业提供完全不同的生存和发展条件,而且具有环境导向性能,可以引导或迫使企业走上方向完全不同的道路。良好的法律环境对企业成长、发 育有着积极促进的作用;不健康的法律环境不利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三、企业经济环境分析
所谓经济环境是指构成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经济状况及国家经济政 策,社会经济状况包括经济要素的性质、水平、结构、变动趋势等多方面的内容,涉及国家、社会、市场及自然等多个领域。国家经济政策是国家履行 经济管理职能,调控宏观经济水平、结构,实施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指导方 针,对企业经济环境有着重要影响。
企业经济环境是一个多元动态系统,主要由社会经济结构、经济发展水 平、经济体制和宏观经济政策等四个要素构成。社会经济结构又称国民经济结构,这是指国民经济中不同经济成份、不同产业部门以及社会再生产各个 方面在组成国民经济整体时相互质的适应性、量的比例性及排列关联的状 况。
一般而言,社会经济结构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即产业结构、分配 结构、交换结构、消费结构、技术结构,其中最重要的是产业结构问题。实践证明,社会经济结构上如果出现问题,立即会导致相当范围与数量的企业 不能正常生产经营,甚至造成国民经济的危机。企业关注社会经济结构的变 化动向,及时妥善地调整企业的经营活动,主动适应宏观经济环境变化就能保证企业的安全与健康,有时还能把握时机,开拓创新,推动企业的发展。
经济发展水平是指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规模、速度和所达到的水准。反 映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常用的主要指标有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人均国民收入、经济发展速度、经济增长速度等。对企业而言,从这些指标中 可以认识国家经济全局发展状况,利用全国、各省市和企业自身的数据对比, 加之时间序列(各年度数据)的比较,可以从中认识宏观经济形势和企业工 作环境的发展变化,对企业是有帮助的。
经济体制是指国家组织经济的形式。经济体制规定了国家与企业、企业 与企业、企业与各经济部门的关系,并通过一定的管理手段和方法,调控或影响社会经济流动的范围、内容和方式等。正因为如此,经济体制对企业的 生存与发展的形式、内容、途径都提出了系统的基本规则与条件。在经济体 制改革过程中企业应加强和重视对新经济体制实质、形式及运行规律等方面的了解,把握、建立起新的体制意识,改变企业行为的方式与方法,这对企 业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经济政策是国家、政党制定的一定时期国家经济发展目标实现的战略与 策略,它包括综合性的全国经济发展战略和产业政策、国民收入分配政策、
价格政策、物资流通政策、金融货币政策、劳动工资政策、对外贸易政策等。 宏观经济政策是国家根据一定时期经济须域中普遍的问题提出的针对性政策,它规定企业活动的范围、原则,引导和规范企业经营的方向,协调企业 之间、经济部门之间、局部与全局之间的关系,保证社会经济正常运转,实 现国民经济发展的目标与任务。
综上所述,这四个要素组成了企业的经济环境,它们是相互结合地整体 地影响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从企业的角度来看,企业在宏观经济环境中应当加强经济环境意识。企业经营管理活动是多样、复杂、快节奏的,以致许 多企业经营者被迅速变幻的微观环境因素所缠绕,“埋头拉车而不抬头看 路”,忽略了对宏观经济环境的观察、了解和思索,而宏观经济环境往往是通过微观经济环境具体地对企业发生作用,因此导致企业对它的感觉和认知 在时间和空间上存在一定距离,由此带来的结果,当宏观经济环境发生的变 化已逐步被企业经营者觉察时,早已错过良机,甚至某种经济形势早已“兵临城下”,使企业被动应付,险象环生,困窘不堪。形势突变,如江河决堤、 一泻千里,倾刻吞没企业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困此企业的宏观经济环境意识要特别强,这样才能使企业在经济环境乃至整个社会环境中的生存发展得到 有力的保证。
四、企业科技环境分析
企业的科技环境是指企业所处的社会环境中的科技要素及与该要素直接 相关的各种社会现象的集合。粗略划分企业的科技环境,大体包括四个基本要素:社会科技水平,社会科技力量,国家科技体制,国家科技政策和科技 立法。
社会科技水平是构成科技环境的首要因素,它包括科技研究的领域、科 技研究成果门类分布及先进程度和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三个方面。社会科技力量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科技研究与开发的实力。科技体制是一个国家社 会科技系统的结构、运行方式及其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关系状态的总称, 主要包括科技事业与科技人员的社会地位、科技机构的设置原则和运行方式、科技管理制度、科技成果推广渠道等。国家的科技政策和科技立法是国 家凭借行政权力和立法权力,对科技事业履行管理、指导职能的途径。以上 四个基本要素都会对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等多方面产生影响。
我国科学技术在近十年来获得了飞速发展,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 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空间技术及海洋开发技术等许多部门都取得了重大成就。科学技术的发展,促使我国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生产力的迅猛发展, 推动着我国电子工业等一批新兴工业的发展,也促使我国产业结构向高级化 方向发展。新产品及新技术的不断涌现给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机会,也给某些企业带来了威胁,一项新技术的出现有时会形成一个新工业部门,但同时也 会摧毁另一个技术落后的工业部门。
当前由于需求及技术寿命周期的缩短,当企业经营活动还处于持续成长 阶段时,企业经营者就必须研究怎样为企业增添新的经营活动领域,还要考虑如何从不能继续满足企业增长目标的经营领域中撤退,这是企业的重要经 营战略问题。需求及技术寿命周期从一个阶段发展到另一阶段时,企业就必 须谋划适应新技术阶段的战略,即当技术发展处于萌芽阶段和加速成长阶段,企业可以把精力集中于国内市场,企业将获得较大的成功。但当国内技 术成长速度较慢而国外需求仍处于萌芽期或加速成长期时,企业就可以转而 采用国际经营战略。当技术发生转化更新时,企业也必须及时在产品上进行调整。因此企业必须预测技术的发展及转化更新的趋势、预测技术环境的发 展变化,并根据这些变化不断进行产品结构的调整,重视新技术及新产品的 开发工作,才能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五、企业社会环境分析
企业的社会环境包括我国社会阶层的形成和变动、人口的地区性流动、 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社会中权力结构、人们生活方式及工作方式的改变等,这些方面必然都要反映到企业中来,严重影响到社会对企业产品及劳务的需 求,也改变着企业的战略决策。
我国企业的社会环境主要有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人口问题
我国目前人口有11亿多,经计算机仿真计算,到2000年我国总人口将 达到13亿多。我国劳动就业压力将长期存在,随人口增长,耕地减少,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将向非农产业转移。
(二)我国人力资源开发面临着繁重的任务
1993年统计我国文盲半文盲数为1.8亿,占全国15岁以上人口的22%, 按宽口径估算,我国知识分子约为2000万人,占总人口的2%—2.5%,主 要是教育投资不足,使企业职工素质受到影响。
(三)对企业产品及服务的新需求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及工作方式都发生 了较大变化,对企业的产品及服务都提出了多样化的要求,同时我国许多大城市已进入老龄化社会,由此也引起对企业产品及服务的新的需求。
六、全业文化环境分析
中华民族文化是我国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构成了企业的文化环 境。然而文化环境对企业行为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并没有被社会所认识。在企业成长过程中,文化对企业产生的许多影响都被埋入企业行为动机的原 始部位,即处于行为动机的意识层面之下,这正是文化作用往往被人们忽视 的原因。事实上,企业的文化环境始终以一种不可抗逆的方式影响着企业,因此研究企业经营战略,决不能忽视文化环境对企业的影响。作为企业经营 管理者,只有深刻认识文化的内容和实质,全面了解企业所处的文化环境, 才能真正把握企业经营战略与文化环境的内在联系,在更深层次上掌握企业行为的规律性。
文化的基本要素包括哲学、宗教、语言与文字、文学艺术等,它们共同 构筑成文化系统,是企业文化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哲学是文化的核心部分,在整个文化中起着主导作用。我国的传统哲学 基本上由宇宙论、本体论、知识论、历史哲学及人生论(道德哲学)五个方面构成,它常以各种微妙的方式渗透到文化的各个方面,发挥着强大的影响。
宗教作为文化的一个侧面,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与传统思想文化有着千丝
万缕的联系,在我国文化中,宗教所占的地位并不像西方那样显著,宗教情 绪也不像西方那样强烈,但其影响却是不可忽视的,它对人们心理、风俗习惯、哲学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乃至医药卫生、政治经济生活等都会产 生深刻的影响。
语言文字是一种传递信息、观念和规范的基本文化手段。语言文字是一 个民族得以发展和流传的直接载体。我国语言以汉语为主,文字仍保持方块字形的非拼音文字,这些都反映了我国文化的基本特征。
文学艺术往往是整体文化形象具体的表现,是社会现实生活的反映,它 对企业职工的心理、人生观、价值观、性格、道德及审美观点的影响及导向是不容忽视的。
要充分认识文化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存在决定意识,意识反映存 在又反作用于存在。文化对于人们认识经济发展规律、调整人们的经济活动、加速或延缓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一般来讲,文化发达、水平高,有利于经 济发展,文化落后、水平低,不利于经济发展。文化与工业发展之间有不可 分割的关系,工业落后,文化也必然落后,反过来也同样如此。工业与文化相互影响,螺旋式发展,因此根本不存在纯粹的经济行为。例如钢铁本身似 乎和文化没有什么联系,但它可以生产成汽车、轮船和楼房,这已经是完全 文化的产物。企业为了占领市场、赢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必须注重研究文化环境,因为文化的影响遍及企业整个生产经营活动,包括产品、定价、促销、 分销渠道、包装、款式、服务等,企业一切生产经营活动都受到环境文化价 值观的检验,有的产品就受到欢迎,有的产品则遭到抵制或排斥。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能否适应当地文化,决定着企业经营活动的成效。因此,成功的企 业不仅要了解环境中有关文化的具体知识,而且必须对文化有非常敏感的感 受力,能够体会到文化环境中人们的价值观念、人生意义等比较抽象的文化理念。这样才能客观地观察、评价和理解企业所处的文化环境,并以此作为 制订经营战略的重要依据。
⑼ 关于环境社会责任
企业环境社会责任与环境法律
企业社会责任是相对于企业商业责任提出的概念,其含义随着新的社会问题不断涌现,社会文明不断提高而逐步扩大,从商业道德到社会福祉,从劳动者权益保护再到环境保护等,可以说囊括了方方面面内容。但由于企业社会责任的权利义务内容并不明确,涉及的方面也很广泛,很多都是道德上的要求,所以并不能概括的将之法律化。2006年1月1日,我国开始实施的新《公司法》第5条规定:“公司从事经营活动,必须……承担社会责任。”这仅仅是在总则中进行原则性、抽象性的规定,对于法律具体操作没有实际意义,但这并不意味着企业社会责任就失去了法律保障。
近十多年伴随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环境污染破坏问题。人们物质生活越丰富,要求舒适和良好的环境的呼声也越高,因此环境保护成为企业社会责任中最重要的一环。所谓企业环境社会责任,从通常意义上来说就是企业为了社会公众利益而作为一个“企业市民”自主性承担的环境保护责任。当然从广义上来理解的话,应该包括企业承担的环境法律上的强制责任,这一部分可以说是企业承担环境社会责任的根基所在,另一部分则是促进企业承担环境社会责任的各种诱导性制度和措施,或者是使利益相关者发挥促进作用的辅助性制度和措施,这是促使企业承担环境社会责任的重要推动力。
由于社会对于环境问题的关心度逐渐提高,化学品管制、循环利用、全球变暖以及节能等各种法律制度也不断完善,而企业在这些制度成熟之前可能会产生重大的环境战略上的失误,例如暂时没有纳入管制对象范围的物质就可能在未来被证明具有毒性。因此企业环境社会责任在发达国家应运而生,它同时也是企业事前回避环境法律风险的一个有效措施。
比如,二恶英类原来就是被认为在安全范围内使用是无害于环境的,但在现实中已被证明对环境和人体健康有害;在一些开发活动中遇到了珍稀动植物或生态系统导致开发活动被迫停止。还有污染物排放虽然达到污染物排放标准,但给他人造成损害的,也不能免除企业的民事赔偿责任。所有这些都可能给企业带来巨大的赔偿责任和经营风险。为了回避因环境问题而产生的事后损失和责任,企业有必要在事前主动采取综合性的措施回避环境法律风险,包括承担强制规定外的企业环境责任。
企业环境责任兴起的另一个原因是规避国际贸易法律管制的需要。作为进口大国的欧美发达国家,其环境法律管制通常比较严格,除了要求产品对环境无害外,还会要求企业的生产活动采取无害于环境的方式进行。例如,1993年欧盟导入了《工业企业自愿参加环境管理和环境审核规则》(EMAS规则),让工业企业自愿承担环境管理责任。由此可见,为了有利于同欧洲企业的贸易或者在欧洲展开商务活动,构建企业环境保护体系及其成果评价也成为必要。
发达国家企业环境社会责任实践
推进企业环境社会责任承担,借助于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标准和重要国际组织制定的制度或措施是重要方式之一,这些标准、制度或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为各国法律和公众所认可。比如,日本有很多企业确立环境经营理念,将环境保护纳入到经营行为之中作为企业承担环境社会责任的重要形式。这些企业经营者在经营中导入ISO14000标准系列,公开环境审核,将环境成本和由此带来的效益公之于众,将环境成本确定为本企业经营的重大事项,并清楚地表明重视环境的经营方针。其中ISO14000标准系列是国际标准化组织于1996年公布的,要求公司建立与环境保护相关的经营体系和实施方法,作为一个尺度将有利于对企业承担环境社会责任的状况进行评价。环境审核制度则是在联合国1993年修订的《联合国国家会计信息系统》中有所规定,主要目的是在环境成本与经济效益之间形成对比,同时反映环境对于经济的贡献以及经济活动对于环境的影响。在信息披露方面,各国法律均有一定程度的规定,但为了使政府和社会公众有效了解企业承担环境责任的具体情况,这就使得主要发达国家的企业都会通过年度报告的形式披露更为详细的环境信息。
国内法在促使企业直接承担环境社会责任方面也起着重大作用。法律中强制性规定是企业实现环境保护的基础,而法律中某些非强制的刺激性制度则是促进企业承担环境社会责任的助推器,如排污权交易、环境税、环境保护协议等。从美国针对炼油厂的“铅淘汰计划”提前完成的实践来看,排污权交易制度促使企业改进技术,排放比法律许可排放量更少的污染物,促进企业承担环境社会责任的确是起到良好推动作用。环境税则会抑制对资源的浪费和消费,对环境影响大的商品的成本会增加,也促使企业更为环保。另外,美国政府还通过和企业签订协议的方式,规定企业如果在一定时间内减少有毒化学物质的使用,则可以获得政府的物质或精神奖励,以促使企业承担环境社会责任。
还有一些是使利益相关者发挥促进作用的辅助性法律制度。所谓利益相关者主要有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有着密切关系的消费者、环保组织、企业协会和商业银行等,他们的行为会对企业行为产生深远的影响。比如说“绿色消费者”,在充分考虑到购买的必要性后,会选择购买价格稍高的环境友好型产品以达到减少污染的目的,但必须有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制度作为基础,消费者仅凭自己经验是难以判定产品的性质的。再如美国的包括《清洁空气法》在内的多部法律中都规定了公民诉讼条款,使得环保 NGO可以代表公众或者大自然提起诉讼,这对于企业履行环境责任有着显著的影响。但如果没有规范和促进环保NGO或其它民间组织建设的这些法律,也不会达到以上效果。
促进我国企业承担环境社会责任的法律保障
1.完善环境法律
遵守环境法律特别是强制性法律规范,是企业履行环境社会责任的基石。从企业环境社会责任的多层次性上来讲,强制性法律规范所要求企业承担的责任是最低层次的企业环境社会责任,只有当强制性法律规范得到完善并被严格执行,企业才有可能去承担更高层次上的环境社会责任。换言之,如果企业连强制性负担都不愿意接受,足可说明其环境保护的意识很薄弱,是不可能去真正承担法律强制性规定之外的环境社会责任的。从企业面临的压力来讲,消费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行动对企业行为虽有影响,但如果企业不履行环境社会责任的结果只是道德上的谴责,这样的影响也将是微乎其微。只有当国家强制力介入,企业才会因为可能面临公权力制裁而具有更大积极性去保护环境。
但我国目前环境法律的执行还存在诸多问题,导致环境法律没有被严格遵守。环境立法抽象,有原则而无具体行为模式,或者有行为模式无法律后果;行政处罚设计不合理,违法成本严重偏低;司法救济程序上不完善,使污染受害者难以实现其诉权等。针对以上这些情况,我国必须完善环境法律,加强执法机构的建设,强制企业环境成本内化,为企业承担环境社会责任创造一个公平的良好法治环境,也是促进企业平等竞争的一个重要手段。
2.细化各种引导刺激性制度
在要求企业履行环境社会责任时,并不否定企业追求利润的天性和企业趋利避害的行为。如果企业实行了有利于环境的行为,可能会增加产品或服务的成本,此时通过引导刺激性制度使企业获得一些额外利益才算公平,如减税或财政援助。但目前我国这类制度有些还是空白,有些虽有原则上的规定,但没有实施细则而无法落实,所以完善细化各种引导刺激性制度的工作迫在眉睫。
如《清洁生产促进法》第二十条规定:“产品和包装物的设计,应当考虑其在生命周期中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影响,优先选择无毒、无害、易于降解或者便于回收利用的方案。”对于这种有行为模式而无法律后果的规定,显然对企业行为影响甚微,如果企业面临着一个成本较低但不太利于环境的方案和一个成本较高但有利于环境的方案,前者显然有减轻成本压力的因素,而后者对企业来说,除了增加成本外没有其它影响。但如果能细化该规则,对于优先选择无毒、无害、易于降解或者便于回收利用方案的企业给予一定的物质或荣誉上的奖励,则会大大促进企业环境保护的工作。
3.健全各种辅助性制度
利益相关者的行为能对企业产生巨大的影响,但这种影响都是有前提条件的。首先,利益相关者要能准确掌握企业的环境信息,才能使自己做出正确的选择;再者,利益相关者自身的建设也会制约其影响力的发挥,如果达不到一定的规模也很难有成效。这些都需要相关辅助性制度的健全和完善,特别是信息公开制度、认证制度以及环保NGO建设的相关法律制度等。
我国目前关于企业相关信息公开制度是已经开始实行的《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但该规定只是强制性要求超标准排放污染物或者超过污染物排放总量规定限额的污染严重企业公开企业环境信息,而且要求公开的环境信息也不够细致。而作为一个消费者愿意选择环境友好型产品,想了解企业生产过程是否采用了无害于环境的生产方式,都会因不能获得准确信息而使作为“绿色消费者”的愿望落空。还比如环境标准体系认证制度,无论是采用国际标准化组织的标准还是采用政府或其它组织的标准,都必须要有规范化的制度,使该认证真实可靠,具有威信力。至于环境保护组织,促进其成立以及到组织运作等也都需要法律的支持,这些都是发挥利益相关者
[案例一] 江苏省南京市一中学生李某从出生到1989年10月间居住在某石化炼油厂西生活区。居住地南边是某液化气罐装站,该站经常漏气;东边是栽制造压力容器的工程队,该队主要是就地进行射线探伤,对容器喷漆;北边是炼油厂的生产装置;西北边是炼油厂火炬,排放出的火炬气含有害物质。1989年11月至1997年7月,李某一家住在该炼油厂东生活区。住处的东边是炼油厂排污未封闭地带,北边是焦化装置。2004年除夕夜,李某被诊断出患了急性混合型白血病。其家人认为是周围环境污染造成的,在双方多次协商无果的情况下,李某将炼油厂告上了法庭。李某在起诉状中表示:炼油厂应对其人身损害承担赔偿责任;请求法院判令该单位赔偿已花费的医疗费用54万元,后续医疗费15万元,精神抚慰金26万元,交通费、住宿费、住院伙食补助费5万元,共计人民币100万元。
[案例二] 某外国公司拟在我国南方某市独资建厂生产各种塑料玩具,投资一千六百万美元,职工一千二百人,产品畅销国际市场。但该企业开始正式生产后,浇模车间产生恶臭和有毒气体,未经处理,即向大气排放,呛人喉鼻,使人呼吸困难;同时,机器发出的噪声明显超过国家排放标准,震耳欲聋,使人烦躁。对此,当地环保部门在多次督促该企业对污染进行治理并发出限期治理通知都遭到拒绝情况下,向当地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该污染企业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一、保护环境是企业的法定义务
我国法律明确规定了企业保护环境的法律义务,这也是企业对社会承担的重要责任。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规定:“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和控告”。还规定,“一切企业、事业单位的选址、设计、建设和生产,都必须充分注意防止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在进行新建、改建和扩建工程时,必须提出环境影响的报告书,经环境保护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审查批准后才能进行设计;其中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的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各项有害物质的排放必须遵守国家规定的标准。已经对环境造成污染和其他公害的单位,应当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制定规划,积极治理。”再如《水污染防治法》第二十二条规定:“企业应当采用原材料利用效率高、污染物排放量少的清洁生产工艺,并加强管理,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其他污染防治和自然资源保护的单项立法也有类似规定,如《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海洋环境保护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水法》、《土地管理法》、《矿产资源法》、《渔业法》、《森林法》、《草原法》、《野生动物保护法》、《水土保持法》、《防沙治沙法》等。在具体条文中,环境法律责任主体的术语表述为“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造成环境严重污染的企业事业单位”、“排污单位”等,显然,我国法律规定防治污染主要是以企业为法律规制对象。此外,我国民法通则也规定,违反国家保护环境防止污染的规定,污染环境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并且这是一种加重的、无过失的法律责任,即在责任认定、举证责任、过错认定等方面都不同于一般民事责任而更注重对受害者的保护。
企业保护环境的义务也正在成为国际环境保护的趋势。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1999年1月31日举行的《世界经济论坛》上首次提出了“全球协议”(Global Compact)新构想;2000年7月26日,全球协议正式启动。全球协议的宗旨是,促使全球协议及其原则成为企业经营战略和经营策略的一部分,推动主要利害关系人之间的合作,并建立有助于联合国目标实现的伙伴关系。换言之,全球协议力图推动有社会责任感的法人公民(responsible corporate citizenship)运动,从而使企业成为迎接经济全球化挑战、解决全球化问题的重要力量。安南号召公司领导者加入全球协议,从而与联合国机构、劳动者和民间组织一道支持人权、劳动者保护和环境保护中的九项原则。其中,第7项原则要求公司对环境挑战采取预防性策略;第8项原则要求公司积极承担更大的环保责任;第9项原则鼓励公司开发和推广环保技术。可以看出,《全球协议》中后三项原则都与企业的环境保护息息相关。由于全球协议活动是一项号召性、而非强制性的公司社会责任运动项目,《全球协议》的影响力大小完全取决于企业认同和贯彻《全球协议》的意愿。就中国而言,这种国际创新得到了许多中国公司的热烈响应。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会长陈锦华曾于2002年4月12呼吁中国企业界重视、支持、参与这项活动,认为参与“全球协议”,支持世界进步事业是中国企业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一项社会责任。
二、规范企业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
(一)维护环境安全、保障公民和全社会环境权益的需要
作为企业,应当认识到承担环境保护义务的重要性。污染问题解决好坏,不仅仅关系到企业行为是否具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更关系到人民的财产、生命安全。在这方面,已经有了太多血的教训:1932年的“马斯河谷烟雾事件”,一周内就使数千人中毒,有60多人丧生,这是20世纪最早记录的公害事件;1948年10月26日至31日“多诺拉烟雾事件”,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多诺拉镇冶炼厂排放的S02和烟尘,使5911人发病,17人死亡;发生在1952年12月5~8日的伦敦烟雾事件,4天内中毒死亡4000多人;1955年日本四日市哮喘病事件,因日本四日市石油提炼和工业燃油产生的废气,严重地污染四日市的城市空气,哮喘病患者达817人,死亡36人;1955~1972年日本镉中毒事件,因日本富山县内的锌、铅冶炼厂等排放的含镉废水污染神通川水体,两岸居民利用河水灌溉农田,由于水稻的吸收使产出的稻米含镉,居民食用含有镉的米和饮用含镉水而中毒,患者超过280人,数十人死亡;1968年日本的米糠油事件,因北九州市爱知县一带生产米糠油时,使用多氯连苯作热载体,由于生产管理不善,这种毒物混进米糠油中,造成13000人中毒,死亡16人;1976年7月10日意大利的塞维索化学污染事件,由于一家农药厂发生爆炸,导致剧毒化学品二恶英的污染.使许多人中毒,附近的居民被迫迁走,几年内当地畸形儿的出生率大为增加;1984年11月19日的墨西哥液化气爆炸事故,由于墨西哥国家石油公司所属的液化气供应中心发生爆炸,死亡1000多人,有400多人受伤,3万多人无家可归。当代环境问题急剧恶化的最重要原因是企业污染所致,特别是大工业污染所致。从前面所举我国的案例也可以看出,企业污染环境给受害者造成了多么严重的伤害,而这些损害法院认定后做出的损害赔偿判决也必然使企业承受严重的法律后果。企业的发展带来了物质财富的增长,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但环境污染如果不加以严格的控制,人们的生命安全将受到严重威胁,可持续发展也无从谈起。因此,环境保护企业责无旁贷。
(二)利益协调、社会和谐的需要
作为企业,应当认识到在当代社会承担环境保护义务与企业追逐利益的动机并不矛盾。按传统观念,企业是以营利为宗旨,最大限度追求股东利益的社会组织,因此现代社会中的企业,基于企业内部收益计算,把最大限度地获取收益作为自己的活动目标,企业经营者从未考虑、也无需考虑企业活动的社会影响即社会费用(social cost)的问题。企业在这种价值观之下当然不会考虑对大气污染、水质污染等的环境消耗支付代偿的问题,因而对污染防治、清洁生产自然也无需费心。但在当代社会,企业经营的社会环境已经发生变化,相应的企业追逐利益的游戏规则也发生变化,当立法设计导致企业环境违法成本远远高于守法成本时,只有履行环境法律义务,才更符合企业作为“经济人”所具有的理性行为特征。从上面案例中也容易看到另外一个问题,就是企业履行环境义务,有利于协调企业与当地政府、社区的关系,所谓“和能生财”,一个成功的企业决不会因为少许污染治理成本的付出,而牺牲企业生存赖以维系的社会基础。
(三)企业发展、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
与企业承担污染防治法律责任相比,企业承担生产绿色产品这一立法政策,代表着当代社会日益达成的、对企业更高的环境保护要求。所谓企业的绿色产品责任,它所关注的不仅仅是使产品加工过程中的污染最小,而且要使产品在整个生命周期中对环境的冲击最小。污染防治的立法要求旨在实现企业生产过程中有害物质的低排放、零排放,而绿色产品责任要求进一步降低原材料的耗费,要求企业对产品生产及其工序设计予以彻底变革。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绿色产品责任更容易与贸易壁垒相联系,并因而备受世人瞩目。
采取清洁技术,生产绿色产品代表着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未来企业发展的走向和历史潮流。这不再是绿色环保主义者的私下倡议和诗意主张,这已经是当前国际社会日益达成的共识和国际条约、规范的明确规定;因此它也不再仅仅是企业伦理讨论的范畴,而是企业基于经济理性也必须予以正视和解决的现实问题。毕竟,这里关系到实实在在的商业动机和经济利益,尤其在国际贸易领域,这是一种现实的游戏规则。对我国企业而言,这方面已经经受诸多惨痛教训。比如,2002年日本进出口检验检疫部门从佛山市顺德出口的白烧烤鳗中检出磺胺类药物残留超标,18吨烤鳗被退回,对我国的养鳗业造成严重打击,鳗鱼价格从每吨6.3万元急降至4.5万元,仅佛山市鳗农就因此而减少收入1亿多元。产自山东的大葱又因农药残留不合格而被日本拒绝进口。再如2004年春,新加坡国家AVA(The Agri- food and Veterinary Authority of Singapore)对中国香菇进行抽检化验,结果显示重金属镉的含量为1.57ppm和1.86ppm,而香菇的国际规定明确指出每公斤香菇中的金属镉的含量不得超过0.2ppm(但我国国内的规定事0.5ppm/kg),为此AVA通知各进口商从各零售渠道召回中国产香菇产品并集中销毁。作为该食品的出口企业既然要出口到国际市场,就应该事先了解国际规定,依章办事,原本可避免这次损失。据不完全估算,我国每年至少有70多亿美元的出口商品受到“绿色壁垒”的影响,而且还有逐步扩大的趋势。
三、企业必须切实保护环境不受侵害
现代社会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环境问题的产生根源于产业活动与人类其他活动造成超过自然界净化能力的污染物质与能源进入环境,以及为发展经济而过度利用生态资源所造成生态环境恶化。因此环境问题的解决,从根本上取决于人类采取何种态度和措施来开展我们的产业活动,即环境问题在本质上实际是个经济问题。企业是现代经济生活的主体,因此反思传统产业活动、传统经济生活,就必然涉及企业在解决环境问题方面所应扮演的角色。也正是因为如此,才有了企业环境法律责任这一议题。从理论上看,企业环境法律责任的提出既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这种理论思潮的一个延续和发展,也是现代环境立法响应可持续发展观的重要体现。所谓企业应承担环境责任,即指现代社会企业在谋求投资者利益最大化的基础上,应当考虑增进投资者利益以外的环境公益。这种观点显然得到现代社会的广泛认可。仅仅四十余年,它就从一种环保运动者的主张逐渐演变为现代国家的立法政策。企业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要落在实处,重点在于以下几点:
首先是要提高认识。我国环境保护最早起源于企业的劳动保护,因此一些企业把环境保护局限于内部利益,而对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认识不足。坚持企业承担法律责任,实际上就是贯彻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由于环境问题一旦发生,破坏巨大,极容易激发企业与社会、企业与普通公民、企业与政府之间的矛盾,解决不当,往往易于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激发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因此主张企业承担环境法律责任,把企业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作为重要评价体系来考核企业的生产经营,实际上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其次是要摆正保护环境与提高经济效益的关系。企业承担环境法律责任,就是要要打破片面的经济绩效决定论的观点,打破过去掠夺式的生产经营模式,而使企业发展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企业不可因追求自身眼前的经济利益而忽视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违反法律污染环境必将受到法律的制裁,而在文明和法制日益进步的当代社会,违法的企业、污染环境损人利已的企业也必然受到社会的谴责与排斥,他们的经济效益也不会持久。
再次是要自觉地保护环境。保护环境是一种法律责任,更应该成为企业的自觉行动。完全依赖于法律监督、管理、制裁的环境保护是低效率的,而自觉地守法、自觉地保护环境才是可持续发展的坦途。当今欧洲环境保护的许多法律规范正是起源于自觉保护环境的企业协议和行业规范,如著名的ISO14000环境管理认证,以及一些欧洲国家在电子废物污染防治的规范,最早都是企业和行业的自觉行动。这些环境保护的先进企业在为社会环境保护做出积极贡献的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良好的社会形象,进而提高了自身的市场业绩和经济效益,这些都是值得我国企业认真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