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胜利法的社会意义
Ⅰ 《阿Q正传》启示:你怎么看待日常生活中,人们的精神胜利法
但是精神胜利法在当下的一些时候依然有可以利用的地方,精神胜利法是有可取之处的,虽然鲁迅笔下的时代离我已经挺远。快节奏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无形之中给人造成很多压力;某些时候所谓的上进,过上精致生活,通过自己的奋斗就可以实现。
精神胜利法又被称为阿Q精神,阿Q鲁迅《阿Q正传》小说中主人翁阿Q个人精神胜利法,表示为妄自尊大、自轻自贱、欺弱怕强、麻木健忘等我们都知道。鲁迅通过对阿Q精神胜利法淋漓尽致的描绘,表明精神胜利法是普遍存在于“国人魂灵”中的精神病症。一代民族代表人受异族迫害之酷毒莫过于宋,而精神胜利法也以宋以后为盛。
个人觉得精神胜利法,可以在人特别脆弱的时候,给予一定的鼓励,增强信心,重新面对生活,不至于落入低谷,一蹶不振。但这些的前提都建立在你知道自己哪里有问题,这样才能够重新的奋斗拼搏!
Ⅱ 名词解释 精神胜利法
精神胜利法称为阿Q精神。具体表现为他妄自尊大,自轻自贱,欺弱怕硬,麻木健忘等等。阿Q的精神胜利法的实质就是阿Q的心理防御机制。阿Q及未庄同时代人的思想中等级观念之强已深入骨髓。
他们的本我中有一种强烈的权力欲望,一味地要凌驾于一切人的头上。在现实中,阿Q的这种欲望不但得不到满足反而牺牲自己满足了别人。为了平衡内心的冲突.阿Q寻找可行的方法。
合理化主要指选择一些合乎内心需要的理由来减轻心理上的痛苦,宣扬一些可以接受的信息,在阿Q身上表现为“接受”。当然,阿Q的防御机制还远不止这些,比如他还会“回避”。
(2)精神胜利法的社会意义扩展阅读:
没有自己独立的个体人格只有与外界发生联系或交往才不会感到孤独,相反,拥有自己独立的个体人格、有自己的价值信念或信仰的人即使长时间独处也不会感到孤独,斗室中虔诚向佛的高僧,牢狱中坚定的政治犯在精神上是不孤独的。
阿Q生活在社会的底层,他上无片瓦,下无寸土,没有属于自己的固定住所,只能寄住土谷祠;阿Q一字不识,没有一技之长,只能靠到处打短工为生;阿Q瘦骨伶仃,没有强壮的体魄,甚至连他非常渺视的王胡也打不过。
阿Q无名无姓,没有任何亲戚,也没有其他人关心他。为了避免孤立与精神孤独,阿Q需要与外界相连,寻求一种与社会联系的纽带,以确保生存。
Ⅲ 鲁迅批判"精神胜利法"的重大而深远的社会历史意义体现在哪些方面
论阿Q性格的基本特征及鲁迅批判精神胜利法的重大社会意义
鲁迅小说《阿Q正传》是一部享有世界声誉的作品,它深刻地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农村的面貌,批判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尖锐地提出了中国民主革命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农民问题。作品表明:只有通过强有力的思想启蒙,打碎农民精神上的枷锁,才能使他们真正的走向反抗和斗争的道路。
小说的主人公阿Q生活在辛亥革命时期阶级矛盾非常尖锐、阶级对立十分严重的一个江南农村——未庄,是一个极其贫困的流浪雇农,也沾染了一些流氓无产者的习气,即鲁迅所说的“沾了些游手之徒的狡猾”。他无家无业、无亲无故,借住在一个土谷祠里,靠着给人做短工维持生活。阿Q的社会地位也非常低,连准确的姓氏都不可考,地主赵太爷竟然可以不许他姓赵,并且给了他一记耳光。未庄的人平时谁也不注意阿Q,只在活儿忙的时候才记起他这个廉价劳动力来。人们对阿Q可以随便嘲弄,使他的人格受到难以容忍的伤害。然而可悲的是,这样一个被侮辱被损害者,却似乎并无真正的愁苦,倒反而总是那么达观和得意。这是什么原因呢?
原来,阿Q不但贫困和不幸,而且在他身上还束缚着一种可怕的精神枷锁,那便是精神胜利法(即阿Q主义或者叫阿Q相)。
一、自欺欺人、自我安慰。其特点是用从幻想中求得胜利、从精神上战胜对方的方法来消除耻辱,取得安慰。因此,所谓精神胜利法,实质上乃是一种奴隶主义和失败主义的表现。比如阿Q虽然用“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来解脱被人揪住辫子在墙壁上碰了四五个响头的难堪的局面,虽然在赌赢的一堆洋钱被抢走后用自打耳光而以为是打别人的耳光的“转败为胜”的办法来“战胜”对方,但是,这一切并不能掩盖他实际上处处是一个失败者。尤为令人吃惊的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发展到极致时,竟由“怒目而视”变成了“你还不配”,以丑骄人。
二、爱面子、讳疾忌医,不敢正视自己的弱点和缺点。他连身上的虱子不如王胡多也觉得“大失体统”。他很自尊,可偏偏头上有几个癞疮疤,因而讳说“癞”以及一切近于“赖”的音,后来推而广之,“光”也讳,“亮”也讳,再后来,连“灯”、“烛”都讳了。阿Q既自尊自大而又最能自轻自贱,这两种对立的东西在他身上奇怪地统一着;当被人扭住黄辫子,形势于自己很不利时,他可以大胆承认:“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么?”但不到十秒钟,阿Q又觉得仍是心满意足和得胜了:因为他觉得他是第一个能自轻自贱的人;除了“自轻自贱”不算外,余下的就是“第一个”,而状元不也是“第一个”么?这是何等荒唐的阿Q式的逻辑!
三、阿Q还欺善怕恶、欺弱怕强。他遭到失败后往往不敢向真正的敌手做斗争,比如被赵太爷打了耳光,他不敢抗议,换了假洋鬼子的哭丧棒,他也不敢抗争。却转而向弱小者去报复。他的调笑小尼姑、与王胡以及小D的打架,都是他欺弱怕强的典型表现。
四、此外,阿Q还十分麻木、健忘,特别是对于被压迫被损害的麻木、健忘。他的糊涂和麻木可以说基本上贯穿了一生,如画圆圈时的思想状态,以及游街时竟因没唱几句戏而“很羞愧自己没志气”等等,都是精神极端麻木的突出表现。阿Q还患有一种对于被压迫被损害的惊人的健忘症。他经常这样:在生活中受了侮辱,以“你算是什么东西”等“妙”法“战胜”怨敌之后,便愉快地跑到酒店里喝几碗酒,和别人调笑一通,口角一番,“得胜”后,就愉快地回到土谷祠,放倒头睡着了。挨他一向瞧不起的“假洋鬼子”的打,是多么大的屈辱!但“幸而拍拍地响了之后,于他倒似乎完结了一件事,反而觉得轻松,……他慢慢地走,将到店门口,早已有些高兴了”。这种惊人的健忘症,使得他老是处于被侮辱中而不自觉。至于他认为“女人是害人的东西”,对“男女之大防”非常严以及认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等,则都是封建道德观念的遗毒的具体表现。
以上,就是阿Q性格的基本特征,阿Q主义的一些主要因素。但是,在阿Q身上除了阿Q主义之外,还在某种程度显示着劳动者的对压迫者的仇恨心理和要求改变不幸命运的愿望,当辛亥革命的风暴掀起时,阿Q甚至被革命所吸引,接近和要求参加革命。尽管阿Q对革命的理解荒唐可笑,只是一种“阿Q式”的革命,但是,他对于改变不幸命运的愿望却是热烈而真诚的。因此,阿Q的阿Q相和革命要求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我们理解阿Q这一艺术典型的思想性格时不能忽视的。
阿Q主义是一种具有社会性的精神病态,鲁迅对它的解剖意在批判整个旧社会,小说的谴责对象广泛涉及各个阶级、各个阶层。几十年来,阿Q精神已经成为一切自欺欺人、因循守旧的腐朽思想的通用名词,人们常常用它来讽刺敌人和批评群众中的落后现象。今天,阿Q所生活的时代和环境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但是,这个形象至今仍具有现实教育意义,能鞭策我们进一步向旧思想的残余影响进行坚决斗争。
Ⅳ 《阿Q正传》中阿Q的精神胜利法,会给人的生活造成什么影响
阿Q的精神胜利法如同麻醉剂,使人们不能认识自己所处的悲苦命运,过着奴隶不如的生活,至死了不觉悟。
阿Q的性格很复杂,但其核心是“精神上的胜利方法”,即对于实际的羞辱和失败,用自我挫败的方法来实现精神满足和想象力的胜利。“优胜记略”和“续优胜记略”两章,集中刻画了阿Q的这一性格。
生活在社会底层的阿Q因身体和精神素质而处于社会底层,为了生存,为了克服个人被置于社会中的孤独,面对敌意和强大的外部世界,他只能屈服被虐待。屈从、受虐是一种心理压抑,人不可能长久地处于压抑的状态之中,他必须安全地释放攻击性——施虐于人。因此,虽然阿Q是渺小的、卑微的,但他也渴望自己强大,渴望获得权力,主宰他人。
Ⅳ 如何评价阿Q“精神胜利法”的历史与现实内涵
“精神胜利法”作为一种国民劣根性的代言词,它的基本症状在小说主人公阿Q身上都能找到最集中的体现。如:自轻自贱,自大自夸,化丑为美,麻木健忘,欺软怕硬,忌讳缺点,把失败幻想成胜利,在精神胜利中逃避失败的痛苦,却不思改变失败的事实。阿Q用精神胜利法,主要是由于当时社会形势所逼迫。
金庸先生曾说自己写《鹿鼎记》的主人公韦小宝,是受了阿Q的启发,实际上韦小宝是一个因以外奇遇而成功的“阿Q”欲望被释放了的韦小宝一方面是中国各民族的“杂种”,一方面又是一个地地道道、货真价实的“纯种”中国人。韦小宝用精神胜利法,一旦形势转化有利是,他又善于抓住时机,积极进攻,所以总是以“胜利者”的姿态出现。
阿Q放大了我们国民性中丑陋可笑的一面,具有脸谱化的特征,韦小宝却代表显示生活中一整群人的真实生存状态,是世俗化的。我们一见阿Q,就知道要肯定什么,否定什么,但我们对韦小宝确实不知道该赞还是该骂。这种审美理想与历史现实的冲突以及由此产生的张力让人再一次体会到那种迷茫。
Ⅵ 阿Q的精神胜利法有现实意义吗如果有是什么呢
“精神胜利法”作为一种国民劣根性的代言词,它的基本症状在小说主专人公阿Q身上都能找到最属集中的体现。如:自轻自贱,自大自夸,化丑为美,麻木健忘,欺软怕硬,忌讳缺点,把失败幻想成胜利,在精神胜利中逃避失败的痛苦,却不思改变失败的事实。阿Q用精神胜利法,主要是由于当时社会形势所逼迫。
金庸先生曾说自己写《鹿鼎记》的主人公韦小宝,是受了阿Q的启发,实际上韦小宝是一个因以外奇遇而成功的“阿Q”欲望被释放了的韦小宝一方面是中国各民族的“杂种”,一方面又是一个地地道道、货真价实的“纯种”中国人。韦小宝用精神胜利法,一旦形势转化有利是,他又善于抓住时机,积极进攻,所以总是以“胜利者”的姿态出现。
阿Q放大了我们国民性中丑陋可笑的一面,具有脸谱化的特征,韦小宝却代表显示生活中一整群人的真实生存状态,是世俗化的。我们一见阿Q,就知道要肯定什么,否定什么,但我们对韦小宝确实不知道该赞还是该骂。这种审美理想与历史现实的冲突以及由此产生的张力让人再一次体会到那种迷茫。
这是小弟我个人综合武侠与传统的一些看法,写的好了追点分,希望对你有帮助!
Ⅶ “精神胜利法”有积极意义吗
当然会有,任何事情都有其积极的一面和消极的一面,事物本来就是矛盾的结合体,内而且积极容与消极也是相对的,不同时期不同国家民族也有差异,当初鲁迅先生批判精神胜利法中国正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饱受列强掠夺倍受豪强欺压的时代,中国需要的是奋不顾身挺身而出而不是麻木不仁任人宰割仍无动于衷的民众,沉溺在精神胜利法中的自欺欺人活在自己营造的安全环境中不失进取,中国怎么会有希望,鲁迅先生的初衷是希望唤醒“沉睡”中的大众而对精神胜利法进行辛辣的讽刺。时至今日,时代变了,时代精神可以有适度的调节,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快捷,民众生活工作压力陡然增大,如果继续的对其精神上增加压力,容易导致许多不善于自我调节的人群精神紊乱甚至郁郁寡欢直至精神分裂症等精神上的疾病,而精神胜利法的积极意义正在于它的自我减压自我减负,对于现代精神高度紧张生活节奏急剧加快的民众,精神胜利法可以适当鼓励。其实不同的时代应该提倡符合时代需要的时代精神,不应该思想僵化固守一成不变的不能适应时代的思想准则。比如小日本一向宣扬宁死不屈,但是在二战后也适当的主张忍辱负重也未尝不可的观念。
Ⅷ 对阿q精神胜利法的本质的理解
阿Q的精神胜利法,主要是表现为:在失败和屈辱面前不敢正视现实,不承认自己所受屈辱和失败,而用虚假的胜利在精神上来自我安慰,甚而自欺欺人。
但正常的精神安慰对人的心理健康是有益的,每个人都必须学会从失落中走出来,都必须学会调节心理,使它获得某种平衡。否则,我们将长期处在名利的斤斤计较中而痛苦。阿Q的错在于他没有任何的原则,凡事都计较,凡失败都要求得某种程度的超越。而他又不是通过现实的奋斗来实现,只是作一番精神上的假想,求得虚妄的胜利。这种精神胜利法,只会麻痹人的斗志,为我们的苟且偷生找到心安理得的借口,不利于现实的改造,不利于人类的进步,是我们应该扬弃的。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还得学一点阿Q精神胜法。
当我们事业失败时,我们常会说胜败乃兵家之常事,失败是成功之母,谁笑到最后,谁就笑得最好;当我们受人欺辱时,我们会说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当我们失恋时,我们会说天涯何处无芳草。这些安慰都是我们所需要的。因为只有以良好的心态去面对现实,我们才能赢得最后的成功。我记得有一位才女送我这样一句格言:乐观,就是最大的成功。
Ⅸ 如何理解鲁迅的《啊q正传》的精神胜利法
阿Q是辛亥革命时期的农民典型。他是赤贫的雇农,社会地位低下,受压迫受剥削,被侮辱被损害,生影视剧中的“阿Q”形象
活十分悲惨,阿Q的性格十分丰富、复杂。他有农民的优点:“真能做”,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他身上又有农民的弱点:主观、保守、狭隘、愚蠢。他还受封建思想的种种影响,严于“男女之大防”及排斥异端等等。 阿Q的主要性格特征是精神胜利法。所谓精神胜利法,就是在现实生活中处于失败者的地位,但不正视现实,用盲目的自尊自大、自轻自贱、畏强凌弱、健忘、忌讳缺点、以丑为荣等种种手法来自欺自慰,自我陶醉于虚伪的精神胜利之中。精神胜利法是一种麻醉剂,它使得阿Q不能正视自己的现实处境,不能清醒地认识自己的悲惨命运,虽然受尽欺凌,却并无真正的不平。但尽管如此,阿Q作为一个劳动人民,还是表现出自发的革命要求。当辛亥革命爆发的消息传来时,他就想“投降革命党”,希望从此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不过他的“革命观”是与落后农民的私欲和许多糊涂观念联系着的,他并没有真正地觉醒。 阿Q的精神胜利法,概括了极其深广的社会历史内容,是普遍存在于中华民族各阶层的一种国民性的弱点。所以,阿Q又是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魂灵”。同时,由于人类各民族都程度不同地存在着类似的病态心理,因此,阿Q的精神胜利法也是对人类的一种普遍的精神弱点的形象概括。另一方面,通过阿Q这一典型新形象与革命的关系,也深刻地总结了辛亥革命失败的历史教训,通过阿Q的悲惨结局,鲁迅深刻地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总结了辛亥革命没有发动和依靠农民而终于失败的历史教训,提出了农民问题在中国民族革命中的重要性。、、
阿Q正传》中的阿Q,是鲁迅创作极成功的典型形象。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里,阿Q由于受剥削受压迫而要求革命,但又因为受愚弄受毒害而落后,不能真正觉悟,最后还是被迫害致死。阿Q是是旧中国未庄的一个贫苦农民。这未庄是赵太爷,钱太爷的天下,阿Q连姓赵的权利都没有,所以被人叫着阿Q。他勤劳,专做短工,但穷得只有一条“万不可脱”的裤子。他是弱者,受了欺负却又欺负比他更弱小的小D;他挨了打,常用“儿子打老子”的话来安慰自己,在精神上求得胜利。他常为生计发愁,而关于妇女和婚姻,他还要“合乎圣贤经传“.野蛮的压迫剥削使他贫穷无奈,深重的愚弄毒害更使他愚昧麻木。革命了,“但他有一种不知从哪里来的意见,以为革命党便是造反,造反便是与他为难,所以一向是‘深恶而痛绝之’的,殊不料这却使百里闻名的举人老爷有这样怕,于是他未免也有些‘神往’了况且未庄的一群鸟男女的慌张的神情,也使得阿Q更快意。”革命造反的对象是举人,老爷,造反只能使劳动者失去枷锁,不可能与一无所有的人为难,这“意见”显然是赵太爷之流愚弄阿Q的。但阿Q毕竟不堪凌辱,他想改变处境,于是“神往”革命。革命目的认识是极其模糊的,他的革命行动是去静修庵里胡闹。当假洋鬼子不准他革命时,他恨假洋鬼子,却又恨起造反来了,这些都是阿Q想革命却又愚昧不觉悟的表现。
Ⅹ 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什么
阿Q的“精神胜利法”的表现是自尊自大、自轻自贱、自嘲自解、自甘屈辱、自欺欺人等等。“精神胜利法”是指实际上处于被压迫、受屈辱的失败地位,但是在精神上却要寻求“逃路”,获得满足,反而以胜利者自居的自我麻醉的作法。
作为落后的不觉悟的贫苦雇农阿Q身上的“精神胜利法”,其产生是由于在长期的封建统治和残酷的阶级压迫之下,农民的反抗相继失败,而又无力改变受屈辱的现实时,为了摆脱眼前的痛苦,而形成的种种病态心理。
“精神胜利法”的警醒意义
鲁迅揭出阿Q身上的病苦,是与其批判国民性的弱点联系在一起的。作为一种比较普遍的精神现象,“精神胜利法”主要是社会的产物,它表现为日趋没落的封建阶级失败主义的思想特征。
在扩张势力面前,不敢正视失败的现实,凭借着主观唯心主义的“精神胜利法”自欺欺人地一天一天堕落下去。封建阶级的病态心理,在现实的土壤中,逐渐渗透到社会各个阶层,特别是处在小生产形态的广大农民身上。鲁迅对“精神胜利法”的鞭挞,表明了他对改造国民性和改革社会的深沉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