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与法为基
Ⅰ 法与和谐社会的法治的关系
法律是和谐社会法治的基础与保障,和谐社会法治是法律的发展。
和谐社会法治的本质是法治,法治的根本在法律。法律为和谐法治提供条文阐释,制度基础与执行保障。
法律的理念与原则是和谐社会法治条文订立的理念与原则。当代法律公平正义的原则,也是和谐社会的法治的原则。更是和谐社会的发展建设目标。和谐社会法律条文的制定离不开现代法律,正因为和谐社会法治的订立是依据法律所以法律可以对其条文进行阐释。保证其合法性、正确性、统一性。
法制是制度,法治为理念。法制的实体性是法治理念形成的基础,正确的法治理念形成,离不开法制的客观性。没有法制为制度的法治便是空中楼阁。法治需要法制,法制在该法制基础上,以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为原则,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以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和谐社会为目标,坚持不懈的完成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的任务。
目的法治。达成和谐社会法治的目标必须要一个成熟的完善的法律制度体系。
和谐社会的基本目标是建立一个社会各体系间对立事物的相同相成、相辅相成、相反相成、互助合作、互利互惠、互促互补、共同发展的关系。事物间的协调统一,需要人类道德的自我修正,也需要社会法律的外界调节。因此,法律对调节社会间对立事物的关系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和谐社会法治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要手段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
和谐社会法治是法律的发展。是法律的升华,是人类历史上最完善,最适应中国社会的法律。是以中国的基本国情为基础发展的。
具体的不写了,不然以后我写材料人家还以为我抄袭的。
Ⅱ 坚持依法治国对构建和谐社会有哪些积极作用政治题
一、坚持依法治国的法治理念,是社会安定有序的基本保障
理念是一种观念,是行动的指导,也是为人民群众普遍认同的一种价值取向。理念的偏差直接导致行为的偏差。我们要厉行法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首先要有正确的理念作为指导,这就是要坚持实行依法治国的法治理念。依法治国是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尊重社会发展规律,顺应世界潮流,体现人民意愿,落实执政为民理念的最佳方略。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体现了一种高层次的政治文明,是已经被人类历史所证明的一种进步的治国方式,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坚持依法治国的法治理念,必须将国家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社会生活纳入法治的轨道,用法治的权威来保障国家政治和社会秩序的安定。
二、坚持依法治国的法治理念,为协调各种社会利益关系和矛盾创造有利条件
社会公正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取向。维护和实现社会公正,关键在于妥善处理和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在全社会形成合理的利益格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我国利益主体和利益需求的多样化,使得社会利益关系更加复杂。如果各种利益关系和矛盾不能及时有效地得以调整和解决,就会在各个社会阶层和群体之间造成对立,甚至引发社会不稳定。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确定利益主体、界定利益范围、指导利益分配、协调利益关系,并对生活困难群众给予救助,就能维护社会公正,避免社会利益之争的激化,使各个阶层实现共赢共荣,共享社会发展进步的成果。坚持依法治国的法治理念,为人们之间的诚信友爱创造良好环境。没有人与人之间的诚信,就没有相互的合作和普遍的社会认同,也就没有社会和谐。和谐社会
要求社会成员之间团结友爱、和睦相处。法治社会可以创造诚信友爱所需的社会环境,有利于培养人们内心的宽容、谦让和互助友爱地相处。
三、坚持依法治国的法治理念,为激发社会活力创造宽松氛围
社会活力不断增强,是推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动力源泉,也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挥各方面的创造活力。依法治国通过法律的形式确认和维护劳动者的创业动力、经济利益和创造成果,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鼓励人们创新的良好氛围,营造平等竞争和共谋发展的社会环境。
四、坚持依法治国的法治理念,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提供制度支持
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和物质条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获得空前发展,但面临着人口膨胀、资源匮乏、环境污染等严重问题。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以法律的形成确立人与自然和谐的基本原则,抑制和制裁破坏自然环境的行为,是建成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社会的必由之路。 综上所述,构建和谐社会应当坚持依法治国的法治理念,是因为和谐社会同时也是一个法治社会。和谐社会的建立必须以法治为中心,构建一个秩序井然、公平公正、人民的权利得到充分保障、人人能够安居乐业、和睦相处的社会,可以说和谐社会就是法治社会,只有加强法治,才能保障社会有秩序的运行,确保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人民享有殷实安康的生活。所以,和谐社会和法治社会的目标是一致的,二者都追求在规则和秩序范围内的社会和谐与进步。
Ⅲ 法律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作用
当代中国法律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1、法对于社会主义民主的实现具有重要作用。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前提和基础,社会主义法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体现和保障。
2、法通过确认并保障正义标准的实现,协调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实现公平正义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关键是确定公平正义的标准,并以有效方式保证公平正义的实现。
3、法可以为诚信友爱的实现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诚信友爱是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之一。尤其在生产社会化、人际关系依赖性高的现代社会中,离开诚信友爱,就不可能有良好的合作和互动,整个社会就无法维系。诚信友爱本身虽然从根本上说是主体的价值观问题,但法并非对其无能为力。
4、法为激发主体的活力创造制度条件。社会进步的动力源于每一个主体的创造力的发挥,而自由是发挥创造力的基本条件。从而有效保障主体自由的实现,如以法律形式确认和维护劳动者的财产权利、交易自由和其他权利等。此外,法还可以通过制度安排直接鼓励公民从事有益于社会的创造性劳动。进一步激发主体的创新欲望。
5、法为维护社会的安定和秩序提供有力保障。秩序是社会的基础价值之一,任何社会都需要安定和秩序,没有安定和秩序,社会共同体就无法存在,更无法正常运转。没有安定和秩序,也根本不可能有中国当前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大好局面。法的实施过程可以将法的秩序要求具体化为行政机关的管理活动和司法活动以实现秩序;法的国家强制力则是抑制违法犯罪行为、实现法律秩序的有效保障。
6、法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为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和谐提供制度支持。市场经济激发了人们创造财富的潜能,在生产力飞速发展的同时,也构成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和环境的巨大威胁。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使发展经济与自然界能够提供的资源相适应,实现可持续的发展,这是摆在全人类面前的重大课题。对于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贫乏的中国来说,这一任务更为艰巨。以法律形式规范和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确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和规范,抑制生产和消费活动中的任意性,制裁破坏资源和环境的违法行为,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维护良好生态环境的必要手段。
法的上述作用要通过法律调整的机制才能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当代中国法在建构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又具体地表现在法的制定、实施、遵守和法律监督的过程当中。
Ⅳ 请你制作三条宣传口号号召人民知法懂法不违法
1、“言”以诚为尺,“行”以法为度。
2、百忙千忙万忙,学法守法不忘。
3、办事时你不依法,出事后法不依你。
4、不懂知识可悲,不懂法律可怕。
5、部门分扮黑白脸,教导抚慰传佳话。
6、柴米油盐酱醋茶,如今样样不离法。
7、诚是做人之道,法乃治国之本。
8、诚信经营传美名,守法创业结硕果。
9、触犯法律,监狱为你开好了房间。
10、聪明人以法护身,愚蠢者以身试法。
11、大家与法为友,幸福天长地久。
12、当法律成为生活,和谐还会远吗?
13、道德指导幸福,法律指导规矩。
14、多一点法律知识,少一点人生迷失。
15、法长治,国长安,城长和,民长乐。
16、法大于天,和谐无限,发展无限。
17、法法法,深铭记,罚罚罚,恒远离。
18、法律不是你的敌人,除非你漠视他。
19、法律和人生相伴,平安与和谐同在。
20、法律是把双刃剑,惩恶扬善保发展。
21、法律是生产建设的有力保证。
22、法律似剑又像伞,惩治邪恶保平安。
23、法律条文要弄懂,遵纪守法最光荣。
24、法律意识心中有,幸福生活保长久。
25、法律知识进万家,幸福生活你我他。
26、法明心智,法正言行,法创和谐。
27、法是公民保护神,律是歹徒头上剑。
28、法是护身法宝,信乃立身根本。
29、法是立国之源,律乃安邦之道。
30、法是人民保护神,法是新城总舵手。
31、法是人生启航灯,让你平安到彼岸。
32、法是我的庇护神,我是法的宣传人。
33、法是一把双刃剑,守安违伤一瞬间。
34、法似警钟警双耳,律如明镜明众心。
35、法为宝书用心读,德作良田尽力耕。
36、法为家书人人读,和作良田家家耕。
37、法为家书一生读,和作良田万代耕。
38、法兴国运国兴法,和谐世道世谐和。
39、法兴国运国兴法,廉树党风党树廉。
40、法在律,情在人,和谐在你我。
41、公民遵纪守法,社会政通人和。
42、关爱我们的亲人,从自我守法做起。
43、国是篱笆法是桩,拆了桩子篱散光。
44、和谐社会诚为本,科学发展法当先。
45、和谐社会人为本,依法行政事业兴。
46、和谐以人为本,维权以法为绳。
47、家事国事天下事,学法守法成大事。
48、见善必扬,知恶必教,违法心究。
49、接轨国际严执法,发展新城利万家。
50、九州繁荣律为本,四海昌盛法当先。
51、开启法律明灯,照亮人生前程。
52、科学发展是前提,依法行政是保障。
53、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54、劳动创造生活,法律保护你我。
55、立法修法人为本,学法守法我先行。
56、立善防恶谓之礼,禁非立是谓之法。
57、立身须以诚为本,治国必以法为基。
58、律己不论事大小,守法不在位高低。
59、毛毛细雨湿衣裳,违法要从小处防。
60、明荣知耻法为先,除恶扬善德为首。
61、莫道普法不关己,时时刻刻总含情。
62、木性根土,人性根祖,国性根法。
63、你的守法,我的安心,大家的幸福。
64、平安和谐最幸福,知法守法最自由。
65、平时不学法,遇事就像盲人骑瞎马。
66、普法教育进万家,幸福和谐你我他。
67、普法莫怕巷子深,和谐发展靠人人。
68、普法情系千万家,平安惠及你我他。
69、普法曲声声悦耳,和谐歌悠悠怡心。
70、普法宣传手牵手,和谐平安心连心。
71、齐心协力普五法,国泰民安谐天下。
72、求学经商法护航,构筑和谐新天堂。
73、人人尊法律为本,个个得和谐平安。
74、人生道路千万条,学法用法第一条。
75、人生规划千万条,遵纪守法头一条。
76、人生许多红绿灯,遵法守法百事通。
77、人生之路千万条,学法用法第一条。
78、实践科学发展观,普法教育天地宽。
79、守法成就长治世,文明建设小康家。
80、守法法有情有义,违法法无情无义。
81、守法者处处通途,犯法者寸步难行。
82、守护人生绿色灯,不闯法律红灯。
83、天大地大法最大,金贵银贵和最贵。
84、违法呈一时之得,守法享一世之裕。
85、违法违规严批评,道是无情却有情。
86、违法之行不可有,守法之心不可无。
87、违法铸成终身悔,守法伴你一世安。
88、我为法律做宣传,法律为我保平安。
89、我为普法而光荣,普法因我而精彩。
90、无规矩不成方圆,无法纪哪来平安。
91、心底无私天地宽,手中有法岁月安。
92、心中带杆法纪称,遇事不妨称一称。
93、新城新景新希望,守法用法为大家。
94、行事鲁莽需谨慎,法到用时解你忧
95、行无邪恶居常泰,胸存法律品自端。
96、行政依法、管理唯法、办事循法。
97、幸福人生和为贵,平安社会法为本。
98、学法,知法,守法,法律为你护身。
99、学法和守法并重,平安与幸福同行。
100、学法和守法并重,平安与幸福相依。
101、学法律、讲权利、讲义务、讲责任。
102、学法明是非曲直,守法辨正邪善恶。
103、学法人人有责,守法家家和谐。
104、学法守法运用法,利己利人利大家。
105、学法用法手牵手,知法守法心连心。
106、学好法,辨是非;用好法,处纷争。
107、学习方知懂法少,维权更觉法是宝。
108、依法生产,守法经营,合法发展。
109、依法生产、规范管理、诚信经营。
110、以法护身万人赞,以身试法千夫指。
111、以法为尺度人生,以信为本立天下。
112、以法为尺兴国家;以信为本行天下。
113、以法为尺兴九州;以信为本行四海。
114、以法为基创和谐,以人为本建新城
115、以理服人人人服,依法办事事事兴。
116、以身试法栽跟斗,依法维权有奔头。
117、用知识武装自己,用法律保护自己。
118、有法律的约束,方有人生的幸福。
119、有规矩自成方圆,遵法律社会和谐。
120、有品,言行文明;守法,幸福安宁。
121、知法,懂法,守法和谐,和平,和乐。
122、知法懂法不犯法,男人女人文明人。
123、知法懂法不犯法,你好我好社会好。
124、知法护法守法,利国利民利家。
125、知法守法不犯法,爱你爱我爱大家。
126、知法守法法是伞,违法犯法法是剑。
127、知法守法你我他,幸福平安千万家。
128、志不强者智不达,法不知者事不成。
129、制法知法也执法,你好我好他也好。
130、遵纪守法,您永远的一张“通行证”。
131、遵纪守法,人生永远的一张“通行证”
132、遵纪守法,是对家人最好的报答。
133、遵纪守法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134、遵纪守法心常惬,违法乱纪寝难安。
135、遵章守法事事顺,违法犯规时时难。
136、做人道理千万条,遵纪守法第一条。
Ⅳ 如何理解法治建设与社会和谐的关系
社会和谐离不开法治,和谐社会对法治有一种内在的、本能的、必然的要求,法治专是支撑和谐社会大厦的基本属支柱,是判断社会是否公正与和谐的基本标志。如果法治本身不和谐,实体上是恶法而非良法、善法,形式上是自相矛盾、漏洞百出,那就无法实现法治应有的价值与功能。当然,以促进社会的各方面、各领域的关系和谐来达到和谐社会,以逐步完善的法治来推进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但是,这并不能成为我们减慢法治发展速度与进度,我们尽可能地、及时地矫正法治建设进展中的错、漏、偏、差,弥补不足,以健全和完善法治的和谐。社会和谐需要法治支撑,以法治为基础、为前提、为标准、为调谐器。同时,社会和谐也要求法治和谐,即法治各领域内部的自我和谐与各领域之间的相互和谐,以和谐的法治去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这是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Ⅵ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
1、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把以人为本贯彻始终,把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准,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2、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方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牢固树立和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统筹兼顾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必须坚持改革开放: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动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体制的改革和创新,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
(6)和谐社会与法为基扩展阅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任务的提出,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更加清晰。这是我们党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取得的又一个新的认识成果。
Ⅶ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思想道德更重要还是法律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思想道德更重要还是法律制度更重要?
我方认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法律制度更重要,思想道德上的进步并不能完全带动社会主义和谐,而法律制度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当代中国法律在建构和谐社会中的地位
和谐社会不可能自发地实现,有关和谐社会的价值理想需要一系列方针和措施来体现,其具体要求也必须通过有效手段来实施和保障。
在我国当代和谐社会的六个基本特征中,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和谐社会的基本价值目标,而民主法治除了作为建构和谐社会的内容和价值取向之外,还具有特殊的意义。如果说社会主义民主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政治基础和前提,那么社会主义法治就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制度手段和关键因素。
无论从逻辑还是事实上看,和谐社会的构建都必须借助于法律制度的推动和保障。
首先,和谐社会的原则精神与基本目标和要求不仅涉及个人与社会之间、.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复杂的利益关系,而且还关系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它们必须上升为国家意志,转化为法律,通过法律来体现,以获得全体社会成员的共识。并因此而取得权威性、确定性、规范性、稳定性和可操作性,包括以法律形式确定不同利益主体的正当权利及其界限,提供权利行使和权利救济的途径,保障主体权利的实现,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等等。
其次,由于涉及上述关系,因此,和谐社会的原则、目标和要求在实现的过程中,必然会遭遇来自各个方面的干扰甚至破坏,这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鉴于现实利益关系的复杂性和客观性,因此必须以法律手段保证构建和谐社会的一系列方针和措施的实施。只有以法律所具有的国家强制力为后盾,才能有效防止破坏和排除干扰。
总之,和谐社会离不开法。在社会主义人民民主的前提下,能否制定一个良好而完备的法律制度,能否切实保证这一法律制度的真正实现,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性制度因素。
二、当代中国法律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法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法对于社会主义民主的实现具有重要作用
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前提和基础,社会主义法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体现和保障。
(二)法通过确认并保障正义标准的实现,协调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实现公平正义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关键是确定公平正义的标准,并以有效方式保证公平正义的实现。
在民主基础上达成关于公平正义的共识,将其制定为法律,确定利益主体和利益范围,指导利益分配,协调利益关系。当产生利益纠纷时,以法律判明是非;当利益受到侵害时,以法律救济,才能排除根本上的不公正,将社会矛盾和冲突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使不同利益主体共存,公平合理地分亭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成果。在当今中国.通过法律切实保障弱势群体的利益.是实现公平正义的重要任务之一。
(三)法可以为诚信友爱的实现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
诚信友爱是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之一。尤其在生产社会化、人际关系依赖性高的现代社会中,离开诚信友爱,就不可能有良好的合作和互动,整个社会就无法维系。诚信友爱本身虽然从根本上说是主体的价值观问题,但法并非对其无能为力。首先,价值观只有通过行为表现出来,才能形成现实的合作与互动关系,法在指导和规范主体之间的互动行为关系方面
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次,法通过确立和维护普遍的社会正义标准,抑制和制裁违法行为,可以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为全社会范围内诚信友爱精神的巩固和发展提供有利的制度环境。
(四)法为激发主体的活力创造制度条件
社会进步的动力源于每一个主体的创造力的发挥,而自由是发挥创造力的基本条件。与传统社会相比,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对主体行为自由的保护。自由是现代法律的基本价值取向,法律将社会公认的主体行为自由确定为法律上的“权利”,排除来自各个方面包括国家权力对主体自由的非法限制和干预,从而有效保障主体自由的实现,如以法律形式确认和维护劳动者的财产权利、交易自由和其他权利等。此外,法还可以通过制度安排直接鼓励公民从事有益于社会的创造性劳动。进一步激发主体的创新欲望。
(五)法为维护社会的安定和秩序提供有力保障
秩序是社会的基础价值之一.任何社会都需要安定和秩序,没有安定和秩序,社会共同体就无法存在,更无法正常运转。没有安定和秩序,也根本不可能有中国当前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大好局面。社会的安定有序需要诸多条件,除主体利益分配的合理性这种实质要求以外,还需要有健全的组织结构和良好有效的管理。法可以确认和规范各种社会组织和国家机关的构成,界定其内部关系和不同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法可以指导社会组织的活动.规范国家权力的运行;法可以大大提高社会管理的水平.使之制度化、规范化,做到有据、有序、有效、有力;法还可以缓和矛盾与冲突,将纠纷的解决控制在“秩序”的范围以内。总之,法在缓解矛盾、维护社会正常秩序方面有突出的优势。立法可以提供普遍的行为准则以形成统一的秩序.法的实施过程可以将法的秩序要求具体化为行政机关的管理活动和司法活动以实现秩序;法的国家强制力则是抑制违法犯罪行为、实现法律秩序的有效保障。
(六)法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为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和谐提供制度支持
市场经济激发了人们创造财富的潜能,在生产力飞速发展的同时,也构成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和环境的巨大威胁。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使发展经济与自然界能够提供的资源相适应,实现可持续的发展,这是摆在全人类面前的重大课题。对于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贫乏的中国来说,这一任务更为艰巨。以法律形式规范和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确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和规范,抑制生产和消费活动中的任意性,制裁破坏资源和环境的违法行为,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维护良好生态环境的必要手段。
法的上述作用要通过法律调整的机制才能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当代中国法在建构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又具体地表现在法的制定、实施、遵守和法律监督的过程当中。
首先,只有加强立法,以科学、公正、完备的法律体系作为保障,才能为建构和谐社会奠定基础和前提。其次,公正、高效的司法是维护公平和公正的社会环境,建构和谐社会的有力保障。再次,广大社会成员自觉守法,政府严格依法办事是建构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和条件。最后,严格的法律监督是保证法的制定、适用和遵守,社会和谐得以真正实现的可靠保障。
Ⅷ 我国和谐社会建设与法治建设的核心目标是以人为本吗
和谐社会建设与法治建设的核心目标是以人为本。和谐社会建设与法治建设作为内科学容发展观的一部分,其核心同样是以人为本。
它之所以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第一,以人为本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项基本原则。
第二,以人为本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
第三,以人为本全面回答了科学发展观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8)和谐社会与法为基扩展阅读:
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思想的具体含义包括: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中共十六大报告进一步贯穿着以人为本的思想。如在阐述“三个代表”时提出了要“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又如,在阐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时,最终明确要求落实到人民、人的身上,即“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人民安居乐业”、“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直至整个报告的结束语“共同创造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
Ⅸ 遵纪守法是和谐社会的基础人人学法是基础中的基石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法盲无法立足于社会。学法,懂法,并在社会实践中自觉地遵守法律法规是每一个人必须具备的条件。同时,也是社会对每个人的要求。否则,作为个体则无法立足于社会,社会环境也不会稳定和谐。
Ⅹ 社会主义法治是如何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保障的 问答题
社会主义法治应该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保障,只有以法律手段来治国理政,使国家权力的行使和社会成员的活动处于严格依法办事的状态,经济、政治、文化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才有基本的秩序保障,整个社会才能成为一个和谐的社会。
一、依法治国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重要作用
法治是社会关系和社会矛盾的调控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依法治国。
(一)、依法治国为维护社会的安定有序提供法律保障。一个和谐的社会,必然有稳定安宁的社会政治环境和有条不紊的社会生活秩序。如果社会动荡不定、秩序混乱、矛盾激化,人们就不可能和睦相处、安居乐业。然而,任何一个社会都不可能没有矛盾、冲突和分歧、裂痕。法治以法律的规范性、强制性为特点,通过立法和法律实施,调整社会关系、平衡社会利益,整合社会资源,维护社会秩序。只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各方面都有章可循,才能以文明、平和的方式消除社会不稳定、不和谐因素,真正做到政治安定、社会安定、人心安定。
(二)、依法治国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提供制度支持。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和物质条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获得空前发展,但面临着人口膨胀、资源匮乏、环境污染等严重问题。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以法律的形成确立人与自然和谐的基本原则,抑制和制裁破坏自然环境的行为,是建成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社会的必由之路。
(三)、依法治国为协调各种社会利益关系和矛盾创造有利条件。社会公正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取向。维护和实现社会公正,关键在于妥善处理和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在全社会形成合理的利益格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我国利益主体和利益需求的多样化,使得社会利益关系更加复杂。如果各种利益关系和矛盾不能及时有效地得以调整和解决,就会在各个社会阶层和群体之间造成对立,甚至引发社会不稳定。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通过在民主基础上制定的法律法规,确定利益主体、界定利益范围、指导利益分配、协调利益关系,并对生活困难群众给予救助,就能维护社会公正,避免社会利益之争的激化,使各个阶层实现共赢共荣,共享社会发展进步的成果。
(四)、依法治国为人们之间的诚信友爱创造良好环境。没有人与人之间的诚信,就没有相互的合作和普遍的社会认同,也就没有社会和谐。和谐社会要求社会成员之间团结友爱、和睦相处。法治社会可以创造诚信友爱所需的社会环境,有利于培养人们内心的宽容、谦让和互助友爱地相处。
(五)、依法治国为激发社会活力创造宽松氛围。社会活力不断增强,是推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动力源泉,也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挥各方面的创造活力。依法治国通过法律的形式确认和维护劳动者的创业动力、经济利益和创造成果,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鼓励人们创新的良好氛围,营造平等竞争和共谋发展的社会环境。
二、加快依法治国进程,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来看,还有不少问题亟待解决,必须加快依法治国进程,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支持。
(一)、强化法律宣传,营造法律至上、敬畏法律的社会氛围。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要高扬民主和法治的旗帜,树立和维护宪法、法律的权威,把依法执政的过程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过程。要坚持人民当家作主,不断拓宽渠道,积极引导人民群众合法、负责、理性、有序地参与国家和社会管理。要继续在全体公民中增强法律意识、普及法律知识,特别是加强对党员领导干部的教育,牢固树立法治观念,树立党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的观念,支持和保证国家机关依法行使职权,为维护法律尊严、公民权利和社会公正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二)、强化立法工作,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完备的法律体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目前,我国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初步形成,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主要方面 基本上实现了有法可依,但立法的领域、数量、质量等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还有差距,必须下大力气研究解决。应树立以人为本和尊重人权的立法理念;对立法重点和利益协调方式进行相应的调整,实现立法与社会发展的和谐统一。应高度重视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以及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和生态维护方面的立法;高度重视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的立法,特别是加强应对各种突发事件、保障农民利益、促进就业和完善社会保障,以及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方面的立法。加强环境保护立法,以法律制度维护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三)、强化机制创新,推进司法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首先要逐步建立健全"权责明确、相互配合、相互制约、高效运行"的司法体制,按照司法权的权属性质,合理划分和科学配置司法权,形成良性的制约监督关系,最大程度地防止司法领域里各种腐败现象的滋生。其次,应确立司法公正的价值目标,全力构建维护社会公正的司法体制,使司法成为维护社会公正的有效平台;充分发挥司法机关解决纠纷、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司法功能;实行司法公开特别是审判公开,接受社会监督,确保司法公正的实现;提高司法效率,把效率和公正有机统一起来,及时化解社会冲突。
(四)、强化打击力度,确保社会稳定和政治安定。和谐社会是一个稳定安宁的社会。政法机关要坚持"严打"方针,坚决打击危害国家安全的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暴力恐怖势力等犯罪活动,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安全;严厉打击杀人、抢劫、绑架、伤害等严重影响群众安全的多发性犯罪,努力创造良好的治安环境;依法惩治各类扰乱和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犯罪,稳定社会主义市场秩序;积极查办职务犯罪案件,促进党风廉政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
(五)、强化综合治理,发挥社会管理作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管理是篇大文章,经济越是发展,越要重视和加强社会管理。一是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要充分尊重流动人口对于人际关系需要,加大对其居住地的安全防范力度,认可他们对于城市建设作出的贡献,增强他们的"归属感"、"安全感"。二是要加强对各种社会人的管理。研究加强对社会人进行管理的有效措施,严格落实属地责任、行业责任和单位、社区、企业法人责任,确保无上级主管单位的民营高科技企业职工、流动人口、下岗失业人员、民营高校学生等不脱管失控。三是加强对社会组织的管理。应当建立政府对社会组织的资助机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措施,发挥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推动社会组织发展。同时,要依法加强对境外非政府组织在华活动的管理。
(六)、强化执法监督 ,促进司法公正。一是加强党委、人大对司法工作监督。二是发挥人民群众和社会舆论监督。三是发挥检察机关法律监督作用。检察机关通过发检察建议、出庭支持公诉、抗诉等法定程序,对诉讼活动实行全程监督,还有接受人民群众的控告申诉。通过这些做法,确保法律的统一正确实施,把立法意义上的公平正义,变成了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增强人民群众对法治的信心、对法律的尊崇和守法的自觉性。
(七)、强化人权意识,更新司法理念。一是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进一步加强政法队伍思想政治建设的重大举措,也是法律创制和实施的先决条件,只有把人民主权、保障权利、制约权力、法制统一、公正司法、依法办事等社会主义微观法治理念贯穿到立法、司法、执法和守法的全过程,才能保证党的方针政策贯彻落实和依法执政,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是法治现代化进程的牵引动力。只有首先推进法治理念的现代化,培植和构筑先进法治的社会根基,才能推动法律制度创新和实践探索,使社会主义法律制度和司法实践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现代化进程。二是树立平等保护的司法理念。维护公平正义,既要维护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也要保护公民和个体私营、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尤其要加强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法律保护,妥善审理涉及进城务工人员、低保失业人员利益及劳动争议纠纷案件,促进社会保障机制的建立和完善。用法律手段保障中央关于解决分配不公、消除城乡和地区差距、兼顾各阶层利益的措施得到落实。二是树立宽严相济的司法理念。还要逐步扩大不捕、不诉、减刑、假释、缓刑的范围,总结推广"社区矫正"的经验。要扩大调解的范围,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社会纠纷处置机制。要加快研究无罪推定、疑罪从无、非法证据排除、有限再审等诉讼观念在我国的改造运用问题。要把适用刑罚的过程看作是教育人、挽救人的过程,看作是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的过程,通过采用人性化的执法方式,不断扩大和谐稳定的社会基础。
总之,和谐是社会发展的至高境界,我们所要构建的和谐社会,是整个社会的和谐,而实现和谐社会的推动力则是依法治国,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更加迫切的需要依法治国顺利进行,也需要我们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社会和谐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