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法李永军pdf
① 李永军的科研成果
(1)《合同法》,法律出版社,2006年2月版;
(2)《民法总论》,法律出版社,2006年2月版;
(3)《破产法律制度》,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1月版;
(4)《破产重整制度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5)《民事权利体系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 1、《自然之债源流考评》,李永军,《中国法学》,2011年6月发表
2、《论破产法上债权人委员会的地位》,李大何; 李永军,《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年6月发表
3、《论姓名权的性质与法律保护》,李永军,《比较法研究》,2012年1月发表
4、《从权利属性看人格权的法律保护》,李永军,《法商研究》,2012年1月发表
5、《我国《企业破产法》上破产程序开始的效力及其反思》,李永军,《法学杂志》,2011年2月发表
6、《合同法发展趋势的前瞻性探索——读《欧盟合同法一体化研究》有感》,李永军,《人民司法》,2010/17发表
7、《论连带责任的性质》,李永军,《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11年2月发表
8、《论《侵权责任法》关于多数加害人的责任承担方式》,李永军,《法学论坛》,2010年2月发表
9、《对《物权法》第一编的反思》,李永军,《当代法学》,2010年2月发表
10、《我国《物权法》登记对抗与登记生效模式并存思考》,李永军; 肖思婷,《北方法学》,2010年3月发表
11、《民法上的住所制度考》,李永军; 王伟伟,《政法论坛》,2009年6月发表
12、《破产法的程序结构与利益平衡机制》,李永军,《政法论坛》,2007年1月发表
13、《从物权法规范看物权法的立法精神》,李永军,《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7年3月发表
14、《新《破产法》焦点问题透视》,李永军,《财会学习》,2006年10月发表
15、《物权与债权的二元划分对民法内在与外在体系的影响》,李永军,《法学研究》,2008年5月发表
16、《非财产性损害的契约性救济及其正当性——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的二元制体系下的边际案例救济》,李永军,《比较法研究》,2003年6月发表
17、《论私法合同中意志的物化性——一个被我国立法、学理与司法忽视的决定合同生效的因素》,李永军,《政法论坛》,2003年5月发表
18、《民法上的人及其理性基础》,李永军,《法学研究》,2005年5月发表
19、《论我国人格权的立法模式》,李永军,《当代法学》,2005年6月发表
20、《合同法上的错误及其法律救济》,李永军,《山东审判》,2003年3月发表
21、《论合同解释对当事人自治否定的正当性与矫正性制度安排》,李永军,《当代法学》,2004年2月发表
22、《论权利能力的本质》,李永军,《比较法研究》,2005年2月发表
23、《重申破产法的私法精神》,李永军,《政法论坛》,2002年3月发表
24、《私法中的人文主义及其衰落》,李永军,《中国法学》,2002年4月发表
25、《诚信面面观》,李永军; 姚辉; 葛晨虹; 陈少峰; 郑也夫,《前线》,2002年7月发表
26、《论商法的传统与理性基础——历史传统与形式理性对民商分立的影响》,李永军,《法制与社会发展》,2002年6月发表
27、《论破产法上的免责制度》,李永军,《政法论坛》,2000年1月发表
28、《从契约自由原则的基础看其在现代合同法上的地位》,李永军,《比较法研究》,2002年4月发表
29、《试论破产原因》,李永军,《政法论坛》,1995年6月发表
30、《破产犯罪的比较研究》,李永军,《中国法学》,1995年2月发表
31、《论破产程序中的取回权》,李永军,《比较法研究》,1995年2月发表
32、《定式合同问题研究》,李永军,《中国工商管理研究》,1996年10月发表
33、《对我国格式合同的思考》,李永军,《工商行政管理》,1996/19发表
34、《契约效力的根源及其正当化说明理论》,李永军,《比较法研究》,1998年3月发表
35、《我国合同法是否需要独立的预期违约制度─—对我国正在起草的合同法草案增加英美法预期违约制度的质疑》,李永军,《政法论坛》,1998年6月发表
② 李永军的科研情况
(1)《商法学》,主编(高等院校规划教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2)《民法学》,副主编(高等院校规划教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3)《合同法》,独著(21世纪高等院校法学系列教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学术论文类:(1)《我国法上真的不存在物权行为吗?》,载《法律科学》,1998年第4期。(2)《契约效力的根源及其正当化说明理论》,载《比较法研究》,1998年第3期。(3)《我国合同法是否需要独立的预期违约制度》,载《政法论坛》,1998年第6期。(4) 《格式合同及其规制》,载《中国工商管理研究》,1996年第10期。(5)《破产、和解与重整制度比较研究》,载《中国博士后文集》,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 年版。(6)《论破产原因》,载《政法论坛》,1995年第6期。(7)《破产犯罪的比较研究》,载《中国法学》,1995年第2期。(8)《论破产程序中的取回权》,载《比较法研究》,1995年第3期。(9)《论破产法上的免责制度》,载《政法论坛》,2000年第一期。(10)《中国新破产法起草中的主要问题》,载《中国法律》,2000年8月第4期。(11)《重申破产法的私法精神》,载《政法论坛》,2002年6月第3期。(12)《私法中的人文主义及其衰落》,载《中国法学》2002年8月第4期。(13)《论商法的传统与理性基础》,载《法制与社会的发展》2002年12月第6期。(14)《论商事合伙的特质与法律地位》,载《行政与法》2002年2月第1期。(15)《从契约自由的基础看其在现代合同法上的地位》,载《比较法研究》2002年10月第4期。(16)《论和解与重整的差异与价值考量》,载《私法》,2002年第2期。(17)《私法中的人文主义及其衰落》,载《中国法学》,2004年第4期(18)《论权利能力的本质》,载《比较法研究》,2005年第3期。(19)《论合同解释对当事人意思自治否定的正当性与矫正性制度安排》,载《当代法学》2004年第2期。(20)《论我国人格权的立法模式》,载《当代法学》2005年第6期。(21)《非财产性损害的契约性救济及其正当性说明》,载《比较法研究》2003年第6期。(22)《民法上的人及其理性基础》,载《法学研究》2005年第5期。(23)《中国破产法的问题与对策》,载《韩国灵山法律论丛》2006年12月第3卷第2号。(24)《新破产法要旨综述》,载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审判指导与参考》,2006年第27集。(25)《新破产法焦点问题透视》,载《会计学习》,2006年第10期。(26)《破产法的程序结构与利益平衡机制》,载《政法论坛》,2007年第一期。(27)《解读合同法中的漏洞》,《美中法律评论》2007年第4期。
③ 如何获取报考院校指定书目
现在已经不再指定参考书目!!!!
以下为历史上曾经被指定过的参考书目.
仅供参考!!!
法学院硕士生招生入学考试参考书目录
专业课考试科目 参 考 书 目 作 者 出 版 社
民法学 民法总论 梁慧星 法律出版社
民法学 物权法 梁慧星、陈华彬 法律出版社
民法学 债法总论 张广兴 法律出版社
民法学 合同法 崔建远主编 法律出版社
民法学 侵权行为法 王利明等 法律出版社
民法学 人格权法 王利明等 法律出版社
民法学 继承法 郭明瑞 法律出版社
民法学 知识产权法 郑成思 法律出版社
商法学 中国商事法 王保树主编 人民法院出版社
综合考试(法律) 法理?沈宗灵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综合考试(法律) 民事诉讼法教程 张卫平主 法律出版社
综合考试(法律) 经济法原理 王保树主编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综合考试(法律) 国际私法 韩德培主编 法律出版社(可能有误,推荐其97年由武汉大学出版的版本)
版本力求最新,考试时注意老师的观点哦!
清华看黄皮教材,法律出版社的。
【另一个版本】06年清华大学法学院研究生入学考试<民商法学>参考书目[权威]
06年清华大学法学院研究生入学考试<民商法学>参考书目[权威]
06年清华大学民商法学应试必备的参考书,推荐给大家参考:
1. 郑玉波<民法总论>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3版
2.拉伦茨 <德国民法通论> 谢怀拭等译 法律出版社 2003版
3.赵旭东 <公司法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版
4.刘春田 <知识产权法>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版
5.王泽鉴 <民法总论>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2版
6.张俊浩 <民法学原理>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0版
7.[德] 迪特尔--梅迪库斯<德国民法总论> 法律出版社 2001版
8.杨与龄 <民法概要>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3版
9.李永军 <合同法>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版
10.隋彭生 <合同法要义>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3版
11.梁慧星,陈华彬 <物权法> 法律出版社 1997版
12.梁慧星 <中国物权法草案建议稿> 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版
13.梁慧星 <中国物权研究> 法律出版社 1998版
14.王利明 <中国物权法草案建议稿> 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1版
15.[德] 鲍尔/施蒂尔纳 <德国物权法> 法律出版社 2003版
16.陈华彬 <外国物权法> 法律出版社 2004版
在此向提供资料的清华大学研究生,表示诚挚的感谢!
06年清华大学民商法学应试必备的参考书,推荐给大家参考:
1. 郑玉波<民法总论>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3版
2.拉伦茨 <德国民法通论> 谢怀拭等译 法律出版社 2003版
3.赵旭东 <公司法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版
4.刘春田 <知识产权法>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版
5.王泽鉴 <民法总论>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2版
6.张俊浩 <民法学原理>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0版
7.[德] 迪特尔--梅迪库斯<德国民法总论> 法律出版社 2001版
8.杨与龄 <民法概要>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3版
9.李永军 <合同法>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版
10.隋彭生 <合同法要义>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3版
11.梁慧星,陈华彬 <物权法> 法律出版社 1997版
12.梁慧星 <中国物权法草案建议稿> 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版
13.梁慧星 <中国物权研究> 法律出版社 1998版
14.王利明 <中国物权法草案建议稿> 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1版
15.[德] 鲍尔/施蒂尔纳 <德国物权法> 法律出版社 2003版
16.陈华彬 <外国物权法> 法律出版社 2004版
在此向提供资料的清华大学研究生,表示诚挚的感谢!
④ 全中国合同法著作谁写的最好
! 首先你要分析下目前我们国内的民商优势学科在哪几个学校 哪几个人那里!!! 这样你就有目标了 王利明老师虽然备受谴责,但是不可否认 他写的著作对于普及法律知识和打基础的话很是不错的 代表作:合同法研究一二卷 还有合同法新问题研究 李永军:这个人在合同法研究方面也还是可以的 他的观点论证都深含英美功底哈哈 江平老师的 合同法著作肯定是不能少的哪 哈哈 他毕竟是中国民法界的大师啊~代表作:合同法精解 清华大学的:崔健远的合同法 法律出版社出版的 可以 说 是现在的经典之作,也是权威之作了~~写这本书的作者里面包含了现在合同法方面的 新锐人物 比如王轶!!! 韩世远 老师的合同法也不错 也是他研究的重点项目,他的著述有,合同法总论 违约责任研究 都是很值得一看的!!! 陈小君:她在合同法领域也是研究很深的一个人,她些的著作也是比较不错的 很值得看的!!! 既然是全中国嘛 我就不得不说下台湾的现状 哈哈 台湾的民商法研究比大陆不知道要领先多少~~ 值得关注的有王泽鉴、林城二 郑玉波、丘聪智 史尚宽 黄立等认了 另外推荐一本 英美法里面 合同名著!!!! [英]阿狄亚:合同法导论@@!!! 科宾论合同也是经典啊!!!
⑤ 求一篇合同法和招投标方面的论文
《合同法》与招投标
问过好多招标代理机构的年轻人,整个招标投标程序操作至全过程结束的目的是什么?大都一脸的茫然加疑惑,部分人能回答:省钱。这种答案不能不说是行业中的悲哀了,其实答案只有三个字:签合同。
招标投标的整个过程是一个为签订合同做准备直至合同签订完成的过程。招标代理则是招标代理机构受招标人委托为招标人寻找一个完成招标项目的合同当事人,即选一个有能力又经济的合作伙伴。
既然是签订合同的过程,就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以下简称《合同法》)的有关规定行事。《合同法》中第十三条“当事人订立合同,采取要约、承诺方式。“要约-承诺”是合同订立的基本过程,是受法律保护的。一旦要约成立(即到达受约人处),发出的一方即应该承担法律责任。同样,承诺成立,发出承诺的一方也应该承担法律责任。招标投标就是通过招标方式,完成“要约-承诺”的全过程,用于约束签订合同的双方当事人。
看似简单,其实具体落实到招标投标活动中的各个阶段,对比起来就比较复杂了。现在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以下简称《招标投标法》)中规定的“招标投标”与《合同法》中规定“要约-承诺”他们之间的关系分析一下。
一、招标公告和投标邀请书
在招标投标活动中“招标公告”和“投标邀请书”是 “要约邀请”,是希望他人向自己发出要约的意思表示,是引诱他人向自己发出要约的一种特殊方式。它不是要约的意思表示,只是要约邀请,属于事实行为,不是法律行为。
在招标投标活动中“要约邀请”引诱的不只是一个要约人,而是不少于三个,所以应当广而告之。要约邀请不承担法律责任,如果你不想向我发出要约,可以不参加招标投标活动,如果你有兴趣,可以按照我“要约邀请”中的提示,即通过“招标公告”或“投标邀请书”了解项目情况,了解向招标人发出要约的有关事项。
二、编制和发售招标文件
编制、发售招标文件,招标文件中对项目情况进行详细阐述,并初步规定(这里是规定,不是协商)了双方的责任和义务,使要约人了解更详细的项目情况。
招标文件算“要约”、 “要约邀请” 还是“承诺”,现在还有些争议。一般大家习惯把它算做“要约邀请”,即我编制招标文件邀请你来向我发出要约,你要是不想向我发出要约,可以不参加投标,即不递交投标文件。它符合《合同法》的“要约邀请”条件。可招标文件中又有一些受要约人和要约人双方应负的法律责任在里面。例如合同部分,大家都知道,合同是附在招标文件里的,是承诺人的意思表示,是法律行为,而要约邀请不属法律行为,招标文件的解释顺序一般又在投标文件前,也就是说此处的本应“承诺”的内容跑到“要约邀请”里面去了,还有要约的内容也搀杂其中,所以单讲招标文件是“要约邀请”还有些问题。大部分行内人士认为招标文件是要约邀请内容的具体化,是要约邀请的继续,是要约邀请的一个组成部分。
我个人认为招标文件有别于合同法的“要约邀请”,它包含了部分“承诺”的成分和本应要约人发出的要约信息。它应该属于合同一方当事人即招标人的提前承诺,虽然不受《合同法》的约束,但在《招标投标法》中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在开标前十五天受其约束,不得随意改动。这是一般法与特殊法的关系问题,有些盘根错节。
《招标投标法》有其特殊性,依据《招标投标法》的第十三条、第二十八条规定,在招标投标活动中发出要约的要约人是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法人或其他组织,是准备通过竞争来获取承诺的多个当事人,招标文件是向多个投标人发售的,它不是《合同法》中所指的合同双方的哪一方,因为合同的另一方还没有确定,即要约人还没有确定。
招标文件自发售之日起至提交投标文件截止时间至少十五日至,这一段时间招标文件还可以认定为“要约邀请”,因为还可以做必要的澄清和修改。但开标前十五日后,招标文件对招标人产生了的约束力,此时只认定是事实行为而没有法律行为,在招标投标活动中就有些太随便了,不能因为招标人发出的招标文件,在法律上认定为“要约邀请”,没有法律行为,就可以在承诺前回避或逃避责任,对于做为参加投标的要约人和当事人的投标人来讲,就谈不上公平了。在实际项目操作中,有很多招标人对这个十五天的规定极端的不重视,经常随意修改招标文件的内容,其实与只认定招标文件是“要约邀请”有很大关系关系。
招标文件有好多内容是招标人自己给自己规定的法律责任,所以不能单单将招标文件认定为“要约邀请”或“要约”。它是由合同的一方当事人即招标人做出的部分“要约邀请”加部分的“提前承诺”揉合在一起的具有一定法律约束力的文件,是合同的组成部分。
三、递交投标文件
递交投标文件截止、开标是要约到达的时间即要约生效时间。其实,对于投标人来讲递交投标文件截止时才是比较重要的时刻,因为要约人的所有法律责任在这一时间成立,递交投标文件截止时(包括投标文件的修改和撤回均应在这一时刻之前),即要约成立。
《合同法》第十三条规定要约到达要约人时生效。招标过程中生效时间即为投标截止时间,即开标时。《合同法》规定了撤消通知应当在要约到达受要约人之前或同时,也就是说投标截止后就不可以撤回投标,当然也就不可以补充和修改投标文件,投标截止时(开标时)发出要约的投标人,已经接受了要约邀请,作出了要约的意思表示,法律行为成立。投标人受其约束,不可随意改变法律条件,在招标投标活动中为投标人实质性响应招标文件要求,并不得随意改变,如改变将按违约处理,承担响应责任。
四、评标、推荐和确定中标人
评标、推荐和确定中标人的过程,是从众多发出要约的人中选出最优秀的法律意思表示人,接受要约的过程。对各要约人的意思表示进行评比直至确定中标人,即要约—承诺。整个过程在《合同法》中没有时限要求,只在《合同法》第二十三条规定了“承诺应当在要约确定的期限内到达要约人”,这里可理解为双方的事先约定。《招标投标法》也没有对其作出明确时间限制,只是规定了发出《中标通知书》后签订合同的时间,但《招标投标法》有其特殊性,它使要约人和承诺人在招标投标活动中受投标有效期的约束,所以各部委又在各种办法和规定中相应制定了部分时间的限制,而且各部委之间的规定各有差异,不好掌握,是个有待统一解决的问题。
五、发出《中标通知书》
发出中标通知书,即招标人做出了承诺,它是受要约人同意要约的意思表示。《合同法》第二十三条规定承诺生效时合同成立。发出通知后是否可以理解为招标文件中的合同就成立了,其实不然,招标文件中的合同是一个不完善的合同,如果代理机构认真负责些,业主又比较明白,那么合同会严谨和完整些,如果文件编制肤浅粗糙,那么合同的签订便十分麻烦和困难。此时已经承诺确定了中标人,再谈合同细节内容,互不相让,这时候再回头看招标文件的性质时,还能看做只是“要约邀请”吗?对双方来说,它还含有一部分“要约”和“承诺”在里面。
还有一个经常被业主和代理机构以及监督机构忽视的问题,即《招标投标法》第四十五条规定由招标人向中标人发出中标通知书。此处的“招标人”有可能是业主,也有可能是招标代理机构,还有可能是他们双方,看是如何委托的了。在招标活动实际操作中,招标代理机构往往习惯以自己的名义向中标人发出《中标通知书》,此项工作就由代理机构代劳了。那么,代理机构有权向中标人发出中标通知书吗?我个人认为,如果招标人全权委托代理机构,并对中标结果予以认可,还是可以的,但往往代理合同在双方权利和义务中并没有明确规定,我看招标代理机构不去自以为是的代理此事也罢。
谁来做出“承诺”是《合同法》中规定的法律地位主体能否成立的重要条件,所以以招标代理机构名义发出中标通知书,总归不符合法律规定,有些篡权的味道。中标通知书是承诺人的第一承诺,是确定合同主体的第一个正式文件,可不能儿戏。如果中标人收到的中标通知书是以招标代理机构名义发出的,那么一旦发生问题,招标人可以否认其合法性,到时约定俗成的东西,就没有法律依据了,官司难打。虽然此类事情极少发生,但合同主体还是清楚点比较好,这也是招标人的权利。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我是一个投标人,中标通知书所加盖的红章是招标代理机构的,我会放心吗?我又不是与你们招标代理机构签订合同,你哪有权利向我的要约做出承诺,承诺人是项目业主,讲的通俗些,是支付给我工钱的人,我哪里会承认你。
现在是买方市场,投标企业竞争太激烈,大家都不去计较这些,赶快签了合同,我投标人再也不用与代理机构打交道了。签订合同后,承诺的主体确定下来,大家即可按照合同履行责任和义务,下步工作也就按部就班了。
了解了以上内容后发现,以《合同法》解释招标投标的过程,其中有一个问题不好确定,就是招标文件的定位,是否理解为“要约邀请”,还是“承诺”?我想不好加以定义。那么如果算做“要约邀请”,只是招标人一方的意愿,是否能理解为双方的前期沟通,那么是否需双方协商法律责任?而不是招标人自己说了算。倒是理解为“提前承诺”或含部分“要约”比较合适,招标人已经将自己签订合同后的法律责任和部分承诺事先写在里头了,例如:工期、付款方式、计价方法等,并且规定了一段时限的法律约定,就不能只认作是“要约邀请”了。看来,两部法的融会贯通还是个复杂的问题,或许法已经到了该重新修订的时候了。
二○○六年十月
⑥ 谁能给我《论合同自由与合同正义》全文 作者:于沛 加急!!!!!! 跪求!!!!!
(一)、在合同管理方面,新合同法大大减少了政府对合同的行政干预。
政府对合同的干预主要体现在合同管理,而合同管理是与合同自由相矛盾的。从合同管理制度的产生来看,它反映的是计划经济条件下的要求和观念,与市场经济不相协调。而且,合同管理明显属于公法的范畴,新合同法作为私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此是不能予以规定的。原经济合同法设有“经济合同的管理”一章,而新合同法采取了折中的办法,取消合同管理一章,只规定第127条列入总则。可见,从立法体例上看,相对于旧法而言,新合同法已大大减少了政府对合同的行政干预。
(二)、在合同的订立程序方面,新合同法第一次在新中国合同立法中系统、完整的规定了要约与承诺制度。
要约和承诺是订立合同的必须程序,一方面,这一缔约制度包含了当事人意志自由、双方的合意本身即可构成合同并产生相当于法律效力的思想,是私法自治、合同自由的充分体现;另一方面,要约与承诺制度所具有的严格的程序性,又为合同自由原则在缔约阶段的实现提供了坚强有力的保障。
(三)、对合同形式的规定,新合同法采取了十分宽容的态度。
原经济合同法规定,除即时清结者外,经济合同应当采用书面形式(第3条)。涉外经济合同法也规定,涉外经济合同应采用书面形式。至于口头合同和其他各种非书面合同是否应被法律允许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新合同法对合同的形式采取非常宽容的态度。该法第10条规定:“当事人订立合同,有书面形式、口头形式和其他形式。”并且新合同法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对以数据电文(包括电报、电传、传真、电子数据交换和电子邮件等)形式订立的合同也予以认可。应该讲,这是新合同法在合同形式方面的重大突破,这不仅适应了现代商业运作的便捷和经济的要求,而且在更大程度上体现了当事人的缔约自由。
(四)、在合同内容方面,新合同法对合同主要条款只做一般性规定,使得当事人有充分的自由决定缔约内容。
原经济合同法第12条规定:“经济合同应具备以下条款… …”涉外经济合同法第12条规定:“合同一般应当具备以下条款… …”从立法语言上来看,经济合同法规定较强硬,涉外经济合同法较之有所松动,但二者均将合同主要条款作为合同成立的前提,这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当事人有权决定缔约内容的自由;新合同法第12条明确规定:“合同的内容由当事人约定,一般包括以下条款… …”可见,新合同法充分尊重当事人决定缔约内容的自由。
(五)、在合同效力认定方面,充分尊重当事人的选择,这一点主要体现在新合同法对可撤消合同范围的规定。
所谓可撤消合同,是指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因意思表示不真实,因此经利害关系人的请求可撤消该合同,使其发生的法律关系归于消灭。大陆法国家大多将意思表示不真实的合同归入可撤消合同的范围。而我国《民法通则》第59条规定,在行为人对行为内容有重大误解或显失公平的情况下,可以经利害关系当事人的请求,撤消该合同,使其发生的法律关系归于消灭。可见,我国民法并未将因欺诈、胁迫以及乘人之危等原因做出的意思表示不真实的合同作为可撤消合同来对待,而是作为无效合同来处理的,这一点与国际通行立法是有差距的。而新合同法第54条的规定使可撤消合同的范围扩大到了因欺诈、胁迫和乘人之危等原因做出的意思表示不真实的合同,这充分体现了当事人的意愿,体现了合同自由原则,也达到了与国际接轨。
(六)、在违约责任制度方面,新合同法充分体现合同自由。
违约责任,又称违反合同的民事责任,是指合同当事人因违反合同债务所应承担的责任。违约责任的承担,主要是通过支付违约金的方式得以实现。合同违约金在原经济合同法与涉外经济合同法中有不同的规定。经济合同法认为,违约金应起到威慑合同违约的作用,因此违约金的作用应是惩罚性,赔偿性仅居第二。(见经济合同法第31条)涉外经济合同法认为,违约金只能用以赔偿损失,合同当事人之间的法律地位是平等的,双方均无权对对方进行惩罚。(见涉外经济合同法第19条)新合同法基本上采纳了原涉外经济合同法的观点,对违约责任的规定表现出很大程度上的任意性(见新合同法第114条第1款),即当事人可以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对一方的违约责任可以做出事先安排。具体表现在,当事人可以事先约定违约金的数额幅度,也可以预先约定损害赔偿额的计算方法。对于违约责任的事先约定,从根本上说是合同自由原则决定的。而原经济合同法认为违约金具有惩罚性作用的观点明显带有国家意志向合同违约责任制度渗透的倾向。因此说,新合同法在违约责任制度中,充分体现了合同自由原则。
(七)、在平衡当事人意志与国家意志方面,新合同法充分尊重当事人意志,即在不违反法律与社会公德的前提下,当事人意志较国家意志优先适用。
一部详尽规定的合同法均要求当事人的意志无条件服从国家意志,无异于国家在替当事人订立合同。新合同法较好的处理了二者的关系,允许当事人的意志在一些条件下不同于国家意志,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规定了大量的“当事人另有约定除外”的条款和当事人有约定的,“按照其约定”的条款。
2、新合同法的一些规定只适用于当事人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的情况;也就是说,只有当事人意志不明时,某些国家意志才得以适用。例如新合同法第306条规定:“托运人应当按照约定的方式包装货物。对包装方式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的,适用本法第一百五十六条的规定。”由此可见,合同法的这些规定,不能优先于合同当事人的约定,只有在当事人约定不明、其意思内容依法不能确定时,才作为当事人意思表示空白的补充来适用。
三、诚实信用—矫正合同自由
资本主义发展到现代,人类经济生活发生了深刻变化,原先完全竞争的自由市场不复存在。随着垄断的出现,劳动者与雇主、大企业与消费者、出租者与租借者之间地位的不对等日益明显,彼此之间的矛盾开始激化;反映在民法领域,传统民法所推崇的合同自由原则受到怀疑。对合同正义的追求,成了现代合同法矫正合同自由的一把锐利武器,这种矫正主要体现在诚实信用原则的确立。
合同自由原则以个人为本位,诚实信用原则则以社会为本位。所谓诚实信用,其本意是自觉按照市场制度中对待的互惠性原则办事。(3)诚实信用原则就是要求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维持双方的利益均衡,以及当事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平衡的立法者意志。(4)我国新合同法明确确立了这一原则(第6条),并且,新合同法将这一原则贯彻到整部合同法当中,使之非常丰富,而不是流于一句空洞的口号。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在合同成立前,规定先合同义务。
传统民法认为,只有合同成立后双方当事人才互负权利义务。而现代合同法则规定合同成立前,双方当事人之间已形成“合理信赖利益”由此派生出相应的协作、通知、照顾、保护及保密等附随义务。这种附随义务在合同订立阶段称为先合同义务,违反此义务的当事人应承但缔约上过失责任。新合同法第43条对保密义务的规定便是典型的先合同义务,第42条则规定了缔约过失责任。
(二)、在合同履行过程中,规定附随义务。
新合同法第60条规定:“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全面履行自己的义务。”同时又规定:“当事人应遵循诚实信用原则,根据合同的性质、目的和交易习惯履行通知、协助、保密等义务。”
(三)、在合同终止后,规定后合同义务。
传统民法认为合同终止后,当事人之间权利义务关系归于消灭;而现代民法基于诚实信用原则,为更周到的保护当事人利益,创设出后合同义务。如新合同法第92条规定:“合同的权利义务终止后,当事人应遵循诚实信用原则,根据交易习惯履行通知、协作、保密等义务。”
诚实信用原则有效弥补了合同自由对合同正义背离的不足,因此,诚实信用原则被奉为“帝王条款”而得到遵守。
四、确立合同自由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在我国,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使人们对合同自由造成了诸多误解,合同自由做为社会主义计划原则的对立面受到众多指责。例如,1981年经济合同法第4条将遵守国家政策和计划的要求做为订立经济合同的一项基本原则;第7条也确认凡违反国家计划的合同为无效合同。可见,合同自由在当时并未得到认可,甚至一度被当成资产阶级民法理论加以批判。直到民法通则出台以及1993年修改经济合同法,合同自由原则才逐渐得到认可。新的统一合同法第三条、第四条可以认为是对合同自由的规定,尽管仍未使用“合同自由”一语,但这部合同法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合同自由原则。合同自由原则得以确立,在中国有着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一)、确立合同自由原则,是打破计划经济体制,巩固改革成果,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和必由之路,在中国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统一的市场,呼唤统一的法律;竞争的市场,要求自由的原则。统一合同法确立了合同自由原则,打破了计划经济体制下市场的条块分割,由统一的法律来规范市场行为;同时,新合同法赋予市场主体充分的自由,最大程度的调动市场主体的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这必将使交易更加活跃,社会财富极大增长,市场也必将随之繁荣。因此说,统一合同法确立合同自由原则,在中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二)、确立合同自由原则,是中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逐步适应经济全球化挑战,与国际接轨的必然结果,这对中国加入WTO具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定意义上讲,世界贸易组织就是一系列制度和规则的集合。中国要想实现现代化,要想建立自由开放的市场经济,必须从传统的计划经济阴影中走出,这必然要求中国的法律与国际接轨。加入WTO,要求中国必须按市场原则办事,必须遵守统一的规则。合同自由原则的确立,与国际通行立法以及WTO规则相符合,因此,合同自由的确立对中国加入WTO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注释:
(1)曼兮帕蓄(mancipatio):即以买卖的形式完成所有权的转移,是一种传来取得的方式,是罗马法中最古老的转移所有权方式。 (见《罗马法基础》p136 江平 米健 著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2)见李永军著《合同法原理》p41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见张俊浩《民法学原理》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修订版p25
(4)徐国栋《民法基本原则解释》 p79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992年版
主要参考书目:
梁慧星《民法总论》 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张俊浩《民法学原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李永军《合同法原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王利明《合同法新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相关性:毕业论文,免费毕业论文,大学毕业论文,毕业这是我给你转的合同自由,合同正义你自己在这新合同法里找吧
⑦ 合同法怎么样
记不大清楚,哪里推荐李永军的书颇有见第,赞他为青年俊才。 可我这外行,看了几本李永军的书,感觉如下: 李老师喜欢亦擅长连篇累牍引用他人观点,与其说是一本本著作,不如说是一本本书摘。 李老师甚至不屑于稍作整理,只是把摘抄的内容统统扔在纸面上,前后几无逻辑性可言。 读者怀疑自己跑到了一家管理不善的图书馆,各色书籍部分学科,满满挤在一个狭小的书架上。 李老师自己的阐发极少,到了惜字如金的地步。难得的“真知灼见”,也很让人怀疑是否死译自国外的法学著作。 “法国学理认为,历史上法律行为的理论是德国学者在合同理论的基础上所创立的。对于与德国人具有同样严格的逻辑思维习惯以及崇尚例行的传统的法国学者来说,法律行为理论对其产生极大的诱惑力,是极其自然的事情。” 这么多的“的”,还有“法律行为理论”“产生诱惑力”“是极其自然的事情”。 “这一概念可以说是在英美法系国际较有权威并被人们所普遍接受。” “在介绍英美法系国家关于合同的定义时,有必要对即时的现金买卖是否属于合同问题作一简单的讨论。” 这类句子,书中比比皆是。 或许李老师“崇尚”一切仅在不言中,抑或李老师认为读者看了他的书摘,一定可以大彻大悟。又或者李老师有深意: 读者透过他的学术著作,能直接学会外语句式。 岂不美哉! 或未可知。
⑧ 北大民商法复试书目
梁彗星:《民法总论》,法律出版社
史尚宽:《民法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
王泽鉴:《法律思维与民法实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
余延满:《合同法原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
崔建远:《合同法》(修订版),法律出版社,1998年
韩世远:《合同法总论》,法律出版社,2004年4月
谢怀轼《合同法原理》
李永军《合同法》(法律社05年第2版)
史尚宽:《债法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
王泽鉴:《侵权行为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
王利明杨立新:《侵权行为法》,法律出版社1996年
王利明:《物权法论》(增订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
王轶:《物权变动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版
曼昆的《经济学原理》上下册 梁小民教授翻译
萨缪尔森的《经济学》(Economics)高鸿业教授翻译,商务印书馆于1981年出版。和诺德豪斯合写,由萧深教授翻译,并拆为《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两个单行本出版。
蒋大兴的《公司法的展开与评判》
人大法学院民法专业硕士研究生阅读书目推荐
人大法学院民法专业硕士研究生阅读书目推荐
来源站: BBS 水木清华站
一,民法总论
1必读书目
A 王利明:《民法总则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10底出版)
B 董安生:《民事法行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C 江平主编:《法人制度论》,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
D 梁彗星:《民法总论》,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
E 龙卫球:《民法总论》(第2版),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
2 参考书目
A 迪特尔梅迪库斯:《德国民法总论》,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B 卡尔拉仑兹:《德国民法通论》,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C 王泽鉴:《民法总则》(修订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
D 胡长清:《中国民法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
E 黄立:《民法总则》,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
F 史尚宽:《民法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
G 郑玉波:《民法总则》,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
二 民法学方法论和案例研究方法
1 必读书目
A梁彗星:《民法解释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
B 卡尔拉仑兹:《法学方法论》,台湾五南出版社
C黄茂荣:《法学方法与现代民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
D 杨仁寿:《法学方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
E 王泽鉴:《法律思维与民法实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
F 王利明:《民法疑难案例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
2参考书目
A 徐国栋:《民法基本原则解释》,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
B 王利明主编:《中国民法案例与学理研究》(四卷),法律出版社,2003年
三 人格权法
1必读书目
A 杨立新:《人身权法论》(修订版),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年版****
B 王利明主编:《人格权与新闻侵权》,方正出版社,2002年
C 张新宝:《名誉权的法律保护》,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
D 张新宝:《隐私权的法律保护》,群众出版社
2参考书目
A 王利明主编:《人格权法新论》,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年
B 王利明,杨立新,姚辉:《人格权法》,法律出版社1997年
四 物权法
1必读书目
A 王利明:《物权法论》(增订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
B 王利明:《物权法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
C 陈华彬:《物权法原理》,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8年
D 梁彗星:《中国物权法研究》,法律出版社1998年
E 杨立新:《共有权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F 王轶:《物权变动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参考书目
A 梁彗星主编:《中国物权法建议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B 王利明主编:《中国物权法草案建议稿及说明》,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
C 钱明星:《物权法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
D 高富平:《物权法原论》,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
E 尹田:《法国物权法》,法律出版社1998年
F 曹士兵:《中国担保法诸问题的解决与展望》,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
G 程啸:《中国抵押权制度的理论与实践》,法律出版社2002年
五 债和合同法
1必读书目
A 王利明:《合同法研究》(第1、2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B 王家福:《中国民法学 民法债权》,法律出版社。2001年
C 崔建远:《合同法》(修订版),法律出版社,1998年
D 韩世远:《违约损害赔偿研究》,法律出版社,1999年
E 郭明瑞,房绍坤:《新合同法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
2参考书目
A 王利明:《违约责任轮》(修订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
B 尹田:《法国现代合同法》,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
C 龙翼飞主编:《新编合同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D 黄立:《民法债编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
E 史尚宽:《债法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
F 王泽鉴:《债法原理》(1、2),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
G 余延满:《合同法原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
H 我妻荣:《债权在近代法中的优越地位》
六 侵权行为法
1必读书目
A 王利明主编:《民法 侵权行为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B 张新宝:《中国侵权行为法》(第2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C 杨立新:《侵权法论》,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
D王利明杨立新:《侵权行为法》,法律出版社1996年
E杨立新:《简明类型侵权发讲座》,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2参考书目
A 王利明:《侵权行为法归责原则研究》
B王泽鉴:《侵权行为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
C 冯巴尔:《欧洲比较侵权行为法》,法律出版社2001年
D于敏:《日本侵权行为法》。法律出版社1998年
E 徐爱国:《英美侵权行为法》,法律出版社1999年
⑨ 事实合同
事实合同是指平等主体的合同当事人之间通过一定的适法的事实行为成立的债权债务关系。与传统合意合同相比较,事实合同的主要特征是:一是事实合同因事实行为而成立,没有经历“要约─承诺”的过程,因而事实合同的救济基础是事实合致,而不是意思合致;二是事实合同的效力适用合意合同之法律规定,并没有对合同法中关于合同效力的规定作出修改;三是事实合同在客观上构成一种法定的债权债务关系 。
当然,在大陆不怎么承认这种观点,在我国台湾地区比较流行。
可以参阅王泽鉴先生所著的《民法判例与研究》李永军《合同法》
目前, 事实合同关系在司法实务中已经得到了法院系统的认可。
来自 网络 以上内容由复制而来,
⑩ 有什么关于合同法的书推荐
我国的:王利明老师:合同法研究一二卷,合同法新问题研究。他的著作对于普及法律版知识和打基础的话权很是不错的江平老师:合同法精解韩世远老师:合同法总论,违约责任研究还有陈小君老师,李永军老师的也不错国外民法比较全面,可以看一下欧洲合同法,我国法学专家的观点好多都是借鉴外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