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集锦 » 加强纪法效果和社会效果统一

加强纪法效果和社会效果统一

发布时间: 2022-09-13 13:27:22

Ⅰ 法律效果 政治效果 社会效果的统一

法律分析:要坚持政治效果、社会效果、法律效果相统一。检察办案决不能只守住形式“不违法”底线,必须将天理、国法、人情融为一体,情同此心,通过卓有成效的法律监督巩固党的执行。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一条 第一款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Ⅱ 体现三不一体推进理念思路和方法的有哪些

坚持标本兼治,树立“三不”一体理念思路。立足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不断巩固拓展的新阶段,正确把握“不敢”、“不能”、“不想”内在联系,持续深化标本兼治。其中,“不敢”是前提,指的是纪律、法治、威慑,通过惩贪治腐、正风肃纪,以严格的执纪执法增强制度刚性,让党员干部从害怕被查处的“不敢”走向敬畏党纪国法的“不敢”,为“不能”、“不想”创造条件;“不能”是关键,指的是制度、监督、约束,通过强化监督制约、扎紧制度笼子,科学配置权力,推动形成不断完善的制度体系,严格有效的监督体系,巩固“不敢”、“不想”的成果;“不想”是根本,指的是认知、觉悟、文化,通过思想道德教育、党纪国法教育,加强理想信念,强化信仰认同,提高党性觉悟,涵养廉洁文化,夯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思想根基,实现“不敢”、“不能”的升华。“三不”是一个整体,任何一方面滞后都会影响反腐败整体进程和综合效果,必须一体推进、同向发力,实现效应叠加。

强化统筹推进,做实“三不”一体工作举措。“不敢”、“不能”、“不想”不能单项突进、顾此失彼,必须统筹推进、形成合力,坚持问题导向和目的导向,做实各项工作举措,不断提升反腐败工作质量和水平。在推进“不敢腐”上,始终保持惩治高压态势。省纪委五次全会指出,对党的十八大以来不收敛不收手,严重阻碍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贯彻执行、严重损害党的执政根基的腐败问题要从严查处,对主动投案者依规依纪依法从宽处理,对巨额行贿、多次行贿的严肃处置。严肃查处金融领域腐败问题,坚决查处资源、土地、规划、建设、工程等领域的腐败,深化治理国企领域腐败问题。在推进“不能腐”上,重点挖掘案件背后的制度因素。注重研究案件暴露的体制机制问题和制度漏洞,推动完善相关党内法规和有关法律制度,提升法规制度和监督措施的针对性。要深化以案促改,深入剖析典型案件,重点挖掘个案和同区域、同领域、同岗位、同类型案件背后的制度因素,及时向发案地区、单位和部门反馈并督促整改,推动重点领域监督机制改革和制度建设。在推进“不想腐”上,注重强化办案的教育感化。

Ⅲ 法律效果三效合一

法律分析:实现司法审判的政治效果、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有机统一,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法院追求良法善治的有益探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本质属性的必然要求,是党和人民群众检验人民法院执法办案效果的重要标准,也是人民法院必须坚持和保有的公正观。. 实现司法审判“三效统一”表明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不断完善趋于成熟,越来越显示出其鲜明特征和显著优势。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

第一条 为了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实现国家监察全面覆盖,深入开展反腐败工作,制定本法。

第二条 坚持中国共产党对国家监察工作的领导,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监察体系,建立集中统一、权威高效的反腐败体制,强化党和国家的自我监督,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第三条 监察机关依照本法对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进行监察,调查职务违法和职务犯罪,使公权力始终置于人民监督之下,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第四条 国家监察工作应当坚持依宪依法,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权责对等,从严监督;惩戒与教育相结合,宽严相济。坚持标本兼治,保持高压态势,形成持续震慑,强化不敢腐;深化改革、健全法治,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力,强化不能腐;加强思想道德和法治教育,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强化不想腐。

Ⅳ 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研究目的意义

“法律效果”:通过法院的执法活动对社会生活产生的作用和影响,衡量法律效果如何,主要看法律作用的结果能否达到法律的预期目标。“社会效果”:通过法院的审判和执行活动,使法的本质特征得以体现,法的秩序、自由、正义、效益等基本价值得以实现,从而使执法的结果得到社会的公认。“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都依赖于法院的执法活动得以实现,法院的执法活动是展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平台。
“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是统一的,互为因果关系和互相包含的。因为社会效果即法的价值的实现,是立法的依据和驱动力,法律效果的实现,导致法的价值即社会效果的实现。因此,一个正确的裁判既要有良好的社会效果,同时也应该有良好的法律效果。任何两个效果相背离的裁判,都将是错误的裁判。损害法律效果的社会效果,实际上是经不起历史检验的,也不会得到真正拥护和支持的。
然而,法律是稳定的,社会是发展的。法律与社会存在差异,法律对社会关系只是一般调整,不是具体调整。法律既不可能无所不包,立法者也不可能预见到一切可能发生的事情,加之成文法的滞后性等等,使得任何法律都存在缺漏和盲区。因此,法律在反映社会关系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法官的职责和智慧是把两者有效地统一起来,在执法活动中,应当遵循立法本意、立法目的和法律原则,体现法的公正价值,遵循社会效果的价值取向,最终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当人的价值和物的价值冲突的时候,优先考虑人的价值;当生命权与人格权发生冲突的时候,优先考虑生命权;当生存权与其他权利发生冲突的时候,优先考虑生存权;当程序价值和实体权利发生冲突的时候,程序价值要大于实体上的价值;当公正与效率发生冲突时,应以公正为主。

Ⅳ 你是否了解纪检检察机关处理主动投案问题的规定试行等规定谈谈你的看法

Ⅵ 办案工作取得三个效果是哪三个效果

办案工作应当注重政治效果、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相统一。
1、政治效果,是指纪检监察和执法机关的执纪执法行为对党和政府形象、社会政治稳定产生的影响和结果。良好的政治效果有利于维护党和政府的形象,有利于促进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有利于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
2、社会效果,是指纪检监察和执法机关的执纪执法行为在社会生活、社会公众中产生的影响和结果。良好的社会效果有利于体现法纪的本质,实现法纪的秩序、公平正义等基本价值,从而得到社会的认同。
3、法纪(法律)效果,是指纪检监察和执法机关的执纪执法行为在法纪严肃性、公正性上所产生的影响和结果。良好的法纪效果有利于体现法纪的原则,坚持在党的纪律和国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维护党的纪律和国家法律的严肃性。

Ⅶ 论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本题参考答案:
法律效果侧重于法律与事实的形式逻辑的推理方法,强调法官在司法实践中具有“法律至上”的司法理念,严格依法对各类案件进行审判,维护了法律的统一性、一贯性、确定性和权威性。而社会效果强调法官在司法实践中不能照搬法律条文,机械地适用法律,而是参考法律条文,重点考量社会变化、社会需求和其他社会因素,强调法的价值特别是正义价值的实现,使判决结果符合普通民众的心理预期和公平公正的观念,符合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和社会整体利益,不仅使当事人息诉服判案结事了,而且得到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普遍认同,对未来的当事人甚至整个社会有正面的积极的影响。(10分)
一、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对立

法律的普遍性与社会生活的具体性、法律的滞后性与社会生活的变动性之间的矛盾,是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对立的客观原因。

第一, 法律的抽象性与社会生活的具体性之间的矛盾。

法律具有普遍性抽象性的特点,故法律不针对社会生活中各种具体的人和事,法律也不可能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作出非常细致和详尽无遗的规定,法律只针对一般的人和事。但法律来源于社会,又服务于社会,社会生活就像一个万花筒,多姿多彩、纷繁复杂,同时社会中的人又是形形色色。法律效果强调法律的普遍性,要求法律或法官对所有的人都一视同仁适用一个标准,但要使判决实现真正的公正达到良好的社会效果,就必须考虑案件当事人中每一个个体的具体情况。如果司法判决时法官不考虑当时当地社会生活的实际情况、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具体案件的具体情况,不考虑当事人所在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当地的风土人情,而是照搬法律条文,教条刻板地适用法律,那么法官的判决必将导致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对立。(5分)

第二,法律的稳定性与社会生活的变动性之间的矛盾。

法律一旦制定就要在一定时期内发挥效力,不能频繁地修改或废止,同时为了法律的权威性,法律也应该保持相对稳定性。而社会生活总是不断地发展变化,社会总是不断地出现新情况、新问题、新的矛盾和新的纠纷。法律总是滞后于社会生活而无法适应社会生活的变化。如果法官在司法过程中不考虑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固守过时的僵死的法条,或者说无视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刻板僵化地适用法律,那么判决也必将导致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对立。(5分)

二、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

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不仅是对立的,也是统一的,二者互相作用,相辅相成。

第一, 法律效果是社会效果的基础。

法官的判决不得违背法律的明文规定而片面追求社会效果。无视法律的判决是非法的判决,非法的判决即无所谓社会效果。审判或判决的过程是一个受法律严格羁束的过程,法治是规则治理的事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类似案件类似处理是法治社会的重要特质。法律是判决的基本准绳和唯一依据,如果法官不依法裁决而是随心所欲,就会助长司法专横,就会使人类社会回到专制的统治时代。正是由于法律的可预测性、规范性、统一性、确定性、权威性和一贯性才使人类社会摆脱了变动无常、偶然性的(公权力)没有法律约束的专制的统治。因此,在司法实践中,法官必须 “依法裁决”,任何以实现“社会效果”为幌子而不顾法律效果的违法判决,都不利于成就我国法治的伟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且最终都不可能真正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5分)

第二,社会效果是法律效果的目标。

正如实质正义是形式正义的目标,社会效果是法律效果的目标,法律效果最终要接受社会效果的检验。法律来源于社会,又服务于社会,法律运行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实现社会正义,即实现良好的社会效果。因此,法官在审理案件时,当依据法律条文所作的形式逻辑推理的结果无法实现社会正义,即产生负面的社会效果时,法官就不能将形式逻辑推导出来的结果宣称为审判的结论。法官应该更多地关心判决能否实现定纷止争、息诉服判的效果;判决结果能否得到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普遍认同,以及判决结果是否符合普通民众的心理预期、公平公正的观念、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和社会整体利益,以及能否对未来的当事人甚至整个社会有正面的积极的影响,或者说能否对社会心理起到良好的指引作用达到扬善抑恶的社会效果。只不过以上这些目标(社会效果的核心要素)需要借助法律程序和话语来实现,也就是说必须在法律框架内实现社会效果的最优化。(5分)

第三,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统一于司法实践。

正义是法律的终极价值追求,同时正义又是社会的评价标准,或者说是社会效果的核心要素。正义是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共同的目标和核心要素。在司法实践中,围绕着正义的目标,即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统一,法官的判决要注重规则与价值相统一,逻辑与经验相融合。

法官判案或判决离不开法律,当然也离不开三段论的逻辑的推演和论证。但是过分依赖逻辑推演或形式法治,则易于导致机械适用法律使判决不适应现实的社会生活。而法官的社会经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法律规范的理性逻辑与人民群众的感性生活之间的鸿沟。一个优秀法官既要守住依法裁决或形式法治的底线,又要回应社会对判决实质正义的渴求,即对社会效果给予必要的关注,从而获得一个法律逻辑上自洽而又符合人民群众心理预期的正义的判决。例如法官可以通过运用法律解释的方法,或是借助法律原则作出合理的判决,即运用相关司法技术从规则的社会环境中去寻找规则可能的意蕴,以弥补规则本身内蕴的正义价值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从而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5分)

总之,法律效果是社会效果的基础,社会效果是法律效果的目标。判决的正当性在形式或直观的层面上来自于法律效果,在内容或实质层面上则由社会效果来决定,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统一于司法实践。只有当法官的判决既实现了法律效果又实现了社会效果时,才真正能够树立法律的权威,实现司法正义,提高司法机关的公信力。(5分)

Ⅷ 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六项总体要求是什么

一是坚持把党对政法工作的绝对领导贯穿教育整顿各方面和全过程;
二是坚持政治效果、纪法效果、社会效果相统一;
三是坚持突出“关键少数”;
四是坚持问题导向;
五是坚持开门搞教育整顿;
六是坚持标本兼治。

Ⅸ 在办案中如何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要做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首先需要法官正确理解法律,不断的提高运用法律的能力。法律是我们手中的武器,法官必须精通法律,具有精湛的业务水平。只有这样才能深刻理解各项法律的立法精神和立法本意,准确适用法律,真正坚持法律正义,才不至于在各种干预司法独立的不良风气面前茫然若失,不知所措。
其次,要做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还需要法官有全局观念和服务大局的意识。审判工作必须为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服务,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法院必须遵循的一条重要原则。审判人员只有牢固树立大局意识,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大局开展审判工作,才不至于迷失政治方向,才能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为改革、发展和稳定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我们要充分认识审判工作为大局服务的重要性,牢固树立全局观念,努力提高为大局服务的自觉性与执法水平。充分发挥法院的调节、保护、规范等审判职能作用,有效运用司法手段,制裁违法行为,保护合法权益,化解社会矛盾,把不稳定因素消除在萌芽状态,努力实现审判工作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为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这是我们审判工作的价值目标。具体到个案,就是要兼顾双方当事人、国家、集体甚至第三人的利益。笔者认为,要做到这一点,法官应注意以下五点:

1、积极全面地履行释明权。

总体上说,人民群众法律意识淡薄,对具体的法律规定知之甚少。有些当事人手中虽拿着法律条文,但往往一知半解。这种情况下,当事人对法官、法院判决的不满常常出于对法律的误读或听信某些别有用心的人的谗言,所以法官在办理案件的过程中,需要就案件涉及的法律问题多多向当事人解释,以帮助当事人更好的参与诉讼,表达诉求,使自己不仅是优秀的法律适用者,更是光荣的法律宣传者。

2、灵活运用调解方式结案。

在民事诉讼中,提倡“多调少判”,特别对涉及社会稳定的群体性纠纷、对法律滞后且如果判决可能会出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相冲突的案件、当事人双方今后仍然需要在一起工作、生活的婚姻家庭、相邻纠纷案件、矛盾易激化案件,法官尽量寻找各方当事人的利益平衡点,通过诉讼调解达到平息纠纷的目的。

3、巧用自由裁量权。

自由裁量权是指法官在审判活动中,依据法律自身原则,结合具体案情,自行裁判之权。无论是民事案件、行政案件、还是刑事自诉案件,当调解、庭外和解等结案方式都没办法实行,而呆板地适用法律条文又会造成实质上的不公正时,法官在综合考量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兼顾双方当事人的利益的前提下,可以在法定的裁量幅度内寻找利益平衡点并依此作出公正判决。

4、综合利用案外手段。

勿庸置疑,司法并不是解决纠纷的唯一手段,而且在一定情形下也不是最佳的手段。某些纠纷如一些深层次社会问题和矛盾纠纷,甚至一些因民间纠纷引发的诉讼案件,单靠司法手段难以有效解决,因此,通过案外手段解决纠纷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就显得更为重要。基层人民法院所辖区域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乡土社会”或者说“熟人社会”,在这样一个亚文化圈,可能有其特定且特别有效的解决纠纷的手段。它不像法律那样受一定程序与规则的制约,利用这些手段可能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事实表明,在“乡土社会”,通过基层组织、德高望重的村民的调停、甚至村民自己的争吵、协商,在很多情况下可能更有利于案结事了。

5、案中、案后做好当事人的思想工作。

有些案件,双方当事人情绪都很激烈。实质上,不论法官怎么判决,双方都不会满意。这就需要法官一定要依照证据进行裁判,并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及结案后,根据各方当事人的具体情况分别做思想工作,努力争取不出不稳定事件。当然,有时候光有说教还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法官整合各种社会资源,为弱势群体争取实实在在的物质利益,比如为作为集体企业下岗职工的当事人争取民政救助。

上述五种具体措施也是新时期党和国家对法官提出的新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也是提高法官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同时我们还需把握好以下三点:

首先,要树立大局意识,提高政策水平,始终围绕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开展审判。要为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服务,不能急功近利、只顾眼前利益,不能只顾局部、不顾全局。

其次,要增强服务意识,加强队伍的作风建设,提高办案的业务水平和审判艺术。要做到正确、准确执法,以法服人;要提高审判的公开性和透明度,让人民群众了解、理解判决,以理服人;要杜绝生、冷、横、硬、烦等衙门作风,耐心细的做说服工作,以情动人。

最后,要增强公众意识,扩大办案的社会效果。要充分调动舆论的作用,使社会和公众了解、理解和支持法院的审判工作,培养全社会自觉守法、护法的意识。

Ⅹ 怎样坚持法律效果,社会效果政治效果相统一

首先,这是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属性三个至上相适应的。
政治效果就是党的事业至上,对应的是党的领导、顾全大局
社会效果就是人民利益至上,对应的是执法为民、公平正义
法律效果就是宪法法律之上,对应的是依法治国

法官在审理案件中,首先应当做到的就是“依法审判”,这是依法治国的基本国策在司法实践领域的具体要求,要求法官严格按照宪法法律所规定的法定程序,以宪法法律为审判依据,切实维护宪法法律在司法审判中的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

在合法审判的同时,也应做到合理审判,这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中执法为民思想的具体要求。法官在审判活动中,不仅仅要严格执法,更要重视审判活动的社会效果,要时刻站在人民的角度看待具体案件,维护人民至高无上的利益。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要求我们在追寻公平正义,依法治国执法为民的同时也要顾全大局,坚持党的领导,这一点是由党的先进性决定的(三个代表),马克思主义认为法律是国家制定和认可的为国家政治服务的工具,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全面法制化的新时期,法官依法审判,在党的领导下,在审判工作中顾全大局,是保证社会主义法律实践工作的政治正确性和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安定团结的重要保障。

热点内容
保安劳动法无法保证 发布:2025-01-19 02:05:21 浏览:315
民法典与与生态环境 发布:2025-01-19 01:21:19 浏览:439
中国合同法起草 发布:2025-01-19 01:08:06 浏览:180
法律与道德的案例 发布:2025-01-18 23:50:09 浏览:277
违反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条例 发布:2025-01-18 23:45:42 浏览:414
刑法什么罪名 发布:2025-01-18 22:44:36 浏览:570
依规章行事 发布:2025-01-18 22:20:52 浏览:710
如何坚守道德 发布:2025-01-18 21:48:53 浏览:893
道德上负担 发布:2025-01-18 21:18:01 浏览:131
法学类6 发布:2025-01-18 20:49:49 浏览:4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