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的经济法涉及
Ⅰ 秦朝的民事法律规范有哪些
在出土的秦简上看,虽然绝大部分是关于刑法、刑事诉讼法、行政法和经济法方面的内容,但也有若干民事立法,调整当时的民事法律关系。
当然,在秦律中没有现代的民法,甚至单行的民事法规也不曾见到,仅有若干民事法律规范混杂在刑法和其他的单行法规中,或者仅仅作为惯例混杂在《法律答问》中。民事立法在秦朝如此不发达,可能与当时尚没有较为发达的商品经济有关系。尽管如此,我们仍然可以从中发掘出我国早期的民事立法和民法思想。
(一)名籍和住所
在秦律有一系列的关于人及其身份的规定,实际上就是有关民事主体的规定。《商君书·境内》:“四海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在秦管制下的居民,不论是男是女,生下来就有自己的名字,而且有权把自己的名字登记到官府的簿籍上,取得名籍,即具有了权利能力。
在封建社会,人们习惯把出生地称为原籍或籍贯。因此,在那时,人们的住所往往同籍贯是一致的。在处理法律的问题时,秦律特别重视人们的住所。秦简中提到发生法律关系的人时,总是明确写明“某里士伍甲”、“某里公士乙”,或“居某县某里”。因赎而获得自由的录臣,要“复数其县”,即送回原籍居住。欠债于官府的百姓,“居他县,辄移居县责之”,在所居住的县履行债务义务。住所发生变化,必须报官转移名籍,即所谓“更籍”。这些在法律上都有明文规定。
(二)所有权
在所有权的起源问题上,秦律的制定者认为所有权不是从来就有的。是圣王根据社会安定的需要确定的。
秦朝承认先占取得和孳息取得的原则,同时在传来取得问题上,因赏赐、交易、继承而取得的所有权也被法律承认。即使是盗窃犯的赃物,经过交易而取得的所有权,也受到法律的保护。例如秦简中记载的一个案例,查获盗窃的衣服,却不把衣服归还原主,而把卖衣所获买的布归还原主。在所有权的消灭问题上,秦律承认因所有物的灭失、转让使之消灭。
秦律属于封建法律发展的早期阶段,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刑民不分。因此,在所有权遭受不法侵害时,主要利用刑罚的手段加以保护,甚至对于一般的民事纠纷,也使用刑罚手段。当然在某些情况下,秦律还是用民法手段去解决民事纠纷。如所有权的归属发生争执,并向官府提出控告时。官府的责任就是确认所有权,以帮助所有人得以实现其占有、使用和处分该物的权利。据《争牛·爱书》的记载,某里公土甲和士伍一起带来一头黑色母牛,都说是自己的,请求公断。当时县令就让令史检验牛的年龄,为确认所有权作准备。
(三)债权
从秦律上看,秦朝的债权主要有契约之债、侵权之债、不当得利之债和损坏公物之债等形式。
《法律答问》有这样的记载:“何谓‘亡券而害’?亡校券右为害”。问什么叫丢失契约的危害,回答说,丢失了作为凭证的右券就造成危害。“右券”是秦时债权人所持有,丢失了右券就意味着丧失了权利。在秦简中出现很多关于借贷契约的规定。
在秦律中,也有因非法侵犯而发生的债的关系问题。但是秦律是站在维护社会整体利益的立场上,把盗窃、抢劫、伤害、诽谤这类不法行为,首先看成是侵犯统治阶级所需要的社会秩序的犯罪行为,因此必须用刑罚手段加以解决,而把被害人请求返回和损害赔偿的权利,当做附带的问题来加以解决。
关于不当得利。秦朝规定,不当得利就要返回,这样就在不当得利与利益所有人之间发生了债权关系。例如,《除吏律》记载了这样一个关于训练御手的法律规定,学习和受御手训练四年之久,本人还不能驾车,因本人不努力或根本没有学会驾车的条件,却四年不出摇役和四年不戍边任务,而令其补上四年应出的摇役和戍边任务,以履行由不当得利而发生的债务义务。还有领取口粮的官吏因公外出,又在驿站获得了口粮供应,从而获得了不当得利,应负有偿还的义务。
另外,秦律中关于债务的担保、债务的变更、履行和消灭,也有较为明确具体的规定。
Ⅱ 如何看待秦朝法律
秦朝的法律吸收了三代以来法制文明成果,尤其是对于战国时代各诸侯国在法律建设方面各项有益的探索进行了系统的梳理、改造和取舍,承前启后,使华夏文明薪火相传,开辟了中华法律文明发展的新阶段。
(一)积极方面
1、有助于秦国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和中华民族的形成,都起了重要的作用。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明确以法家思想为治国方针和立法原则的朝代。自商鞅变法之后,秦从群雄中脱颖而出。秦国由于社会变革,并且改革的比较彻底,建立了比较巩固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
2、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秦代统治者很注重用法律手段管理经济,故秦代的经济法也较为发达。如秦简中的《工律》、《田律》、《仓律》、《金布律》、《关市律》、《效律》等就涉及了农业生产管理、官营手工业管理、市场贸易管理等许多方面。
秦朝统一后,推行了一系列的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的制度和措施,如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修驰道,拆关塞,结束了战国时期各国关塞壁垒,货币制度混乱的局面,使得各个地区物产流通,有利于商品交换。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经济制度的统一也有利于商品交换。正如翦伯赞先生所说,秦代政府为适应商业交换全面发展的要求而宣布废除前代各自为政的经济制度。在战火熄灭的条件下,中国的商业交换开始向以全国为规模而活动的历史阶段。
(二)负面影响
1、焚书坑儒,使先秦文化受到极大的摧残。“焚书坑儒”事件为秦朝的全国的统一起到了良好的积极作用,稳定了统一的社会和官僚群体的思想,稳定了秦政权(反动思想很多隐匿其中),为秦朝的大改革的顺利实施扫清了思想障碍。同时,“焚书坑儒”事件使大量的民间存放的典籍不复存在,对文化造成了极大的毁灭。加之以后的项霸王的焚毁,使最后存放于皇宫的典籍孤本彻底消失。
2、极力推崇法家思想,严刑酷法,法律繁杂,造成人民处境恶化,最终导致“二世而亡”。秦朝极力推崇法家思想,对法家以外的学派进行压制。由于法家相信“人性恶”的学说,主张法治和注重法律教育。他们认为这种恶性是无法改变的,所以必然会导致违法犯罪。除了刑罚和法律教育以外,没有任何其他办法可以预防犯罪和消除犯罪。这样,他们就从根本上否认了道德的价值与作用,除了法律教育外,否认任何形式的教育。因此,他们的法治必然导致“唯法论”,在实践上必然是专任刑罚,甚至是严刑峻法。
秦律学之法家,法家修法是急法尚刑,也就是治世必用重典。重典治世,虽有威慑力,但也于法太苛刻,与民束缚太紧。物其必反,秦律在造成了秦吏治清明的同时,也让人民举手投足皆为罪,为法生而受法拘,无疑这对统一后的秦帝国的发展是严重的束缚的,因为人民不知道自己是怎么犯法的,甚至是不知道怎么才能不犯法,人民忙于守法却犯法,这样的社会状况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无疑是自取灭亡。
秦朝的法律制度给了我们很多启示,也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教训,我们应该正确的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待秦朝的法律制度。它在中国法制建设的历史中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同时,秦法的不好的一面也值得我们现今甚至是以后的领导者的重视。
Ⅲ 从正反两方面评价秦朝法律制度
从一些出土的竹简来看,秦法严苛。
秦法的积极意义:
战国乱世结束,但是六国专势力并未完全被铲除。严苛的法属令加上霹雳的手段可以迅速让被占领地区恢复正常。
2.申韩之法在战国被地主阶级所重视,地主阶级取代了奴隶主贵族。商鞅变法后严苛的法令适应了战国时代的需要,秦国之所以能一统六国,秦法功不可没。
3.秦始皇嬴政揽申韩之法驾驭群臣。权术辅以严格的法令让秦始皇得以坐稳江山,威慑百官。
4.郡县制的推行,一套完整的法令势在必行。秦法在郡县封官治理地方时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秦法的消极意义:
增加了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什伍连坐制度。
2.“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秦法的严苛,官吏的严厉让黎民百姓增加了对秦国的憎恨程度。
3.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秦法可以迅速恢复地区稳定,但是如果长期推行极为严格的法令会导致民众缺乏德育而不知廉耻。
4.秦始皇死前想要传位扶苏,是想让宽仁的扶苏迈向守文之路。然而扶苏自杀,秦朝再经胡亥、子婴而亡。究其原因,秦法可取但秦国一直奉行严苛的秦法最终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和六国旧势力与既得利益集团的冲突。
秦法有利有弊。是秦国统一六国的有力武器,但长期的严苛法令也是最后葬送秦帝国的原因之一。
Ⅳ 秦朝统一卡会计制度形成的原因及主要内容
秦朝的会计管理制度对我国的会计发展方面和我国的会计制度史上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秦朝时,不仅使全国官方会计组织、制度和会计核算基本方法得到了统一,而且还将经济法制和会计监督相结合。
这样一来,就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封建王朝对财政收支情况和整个社会经济的控制。秦朝会计制度因币制和度量衡的统一而日渐得到完善。有很多出土的秦朝竹简为我们研究秦朝会计管理制度提供了珍贵史料。秦朝会计管理制度在我国会计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文将从两大方面来介绍秦朝的会计管理制度。
一、从财计组织看秦朝会计管理制度的发展情况
完善的财计组织机构——自上而下相对应的会计机构
在秦朝,封建官僚机构是完整并且统一的,财政机构自上而下也有一套相互联系而又相互制约的一个系统。秦朝设有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财政经济方面的事务由丞相负责,御史大夫负责监察,其中包括对国家财政收支情况的监察。这样的权力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审计作用。丞相下的财计主管部门设有两个队伍,建立两套账簿,对财政收支进行核算和管理。
他们相互牵制又各自独立。这在历史的会计官制中不得不说是一大创举,发挥了会计内部的制约作用。这两个队伍,一个是治粟内史,具体掌握国家的财政经济;另一个是少府,主要掌管皇室财政。
秦朝会计各自核算,分工明确精细,各司其职,又互相制约,以实现经济集权为目的,从不同方面构建了相互牵制的关系。这可以充分反映出秦朝的会计管理水平,而且这一管理制度在当时西方国家也很难找到。由此可见,我国秦代自上而下实行的会计管理组织机构已经相当完善。
二、从财计制度看秦朝会计管理制度的发展情况
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的财计制度——会计管理发展的又一高度
对经济管理监督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建立健全经济法制。会计管理制度作为经济管理监督的依据,一样必须建立在有规可循,有法可依的基础上。我国的会计发展至今,都离不开国家财政部颁发的一系列法规,而会计管理有法可依的特色就可以追溯到秦朝时期。秦朝会计管理的重要手段就是通过法律确定了财计制度。
当时的法规涉及到会计管理的各个方面,为我国会计法规的建立健全提供了借鉴作用。
三、建立在完整的会计核算体系上的会计管理制度
现代会计核算体系可以展示出会计工作的基本环节。在账户设置、复式记账、填制凭证、登记账簿和财产清查和会计报告中,可以看到我国会计长期发展的精华部分,我国秦朝的会计核算就是促使这精华出现的源泉。这对我国会计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会计账簿的设置与分类管理
从古老的中式会计方法中,登记会计账簿一直是基本方法。秦朝时期制定了严密的管理制度来管理记录财物的会计书籍。佃租、盐税、商税、铁税和口赋等,都是秦朝财政收入的主要内容。
会计部门会根据这些收入,设置各种会计书,并且进行分类登记。而且从中央到地方,各级会计部门都会统一上述收入设置会计书籍。
这种分类记录的会计书籍,已经有了现代中明细分类账的作用。这种方式,可以明确详细地向人们展现各类财产收入的情况,而且可以核对账目、检查记录是否正确。
(二)会计凭证的建立和运用
随着封建经济的产生和发展,经济凭证和账簿的记录有了密切的关系,这便诞生了作为记账依据的原始凭证。到秦朝的时候,经济凭证的作用扩大,也由财政收支情况的凭据演变成记账的原始凭据。
在现代会计中,要求对所有经济业务的记录都必须有真实凭据,而在秦朝,早已广泛应用这一规则。当时会计管理制度规定,财物出入必须进行审查,到一定时期还要将凭证进行整理,依次排序排列,作为日后的检查依据。
秦朝时的会计凭证已经成为记录账簿的依据并且名副其实。当时的凭证有相应分类,类似于我们现在的一式二联,一式三联的会计凭证。并且规定了传递手续。这一点发挥了会计凭证在内部制约中的重要作用。
(三)会计计量单位的飞跃
现代会计的一大特征就是以货币为主要的计量单位,这是因为货币以价值记录还可以反映会计对象。在会计对象计量单位不同的情况下,起到了统一汇总的作用。如果没有货币计量,会计核算也会相当复杂繁琐,也不会有现在的总账账簿和会计报表。
在秦朝,以实物计量单位为主的会计记录方式有了质的飞跃。币制统一,实现了会计计量以实物为主向货币为主的过渡,也为其奠定了基础。以至于到现在,以实物为主要的计量单位已经被淘汰,而以货币为主的会计核算沿用至今,并且在规范简化会计核算方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时的货币度量,在商品交易中也被广泛应用。每日卖出商品所得收入都要记录到账簿中,到一定时期,管理市场的相应官员会根据账簿计算出所应缴纳的的税收金额,同时通过货币的度量方式计算这一时期的经营成果。
货币度量的作用,不仅仅体现在记录和计量上面,这也是会计发展史上的一块丰碑。
(四)记账、结账及账实核对方法的发展
在现代会计核算方法中,经济事项的内容摘要、发生日期、记账方向、数量以及会计期间的严格划分,都是记账的主要内容,这些因素都充分表现在秦朝的会计记账方法中。
秦朝开始,我国进入记账方法的定式简明会计记录时期。从前文字叙述式的繁琐记录方法被简明固定的会计记录格式取代。秦代在记账时对会计期间的划分也有了充分认识并且相当严格。
如今会计期间的划分已经为世界所公认,并且为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实施提供了必要条件。这也是秦代给出的历史借鉴作用。
在秦代,“入一出二余”的结账公式在会计核算中得到灵活运用,主要运用在两个方面。一是月度年度结账,二是新旧官员交接工作时。这种财物记录和清算相结合的制度,相互制约,也成为了秦朝会计发展过程中的突出表现。
秦朝完善的财计组织机构,分工明确,自上而下且相互制约;秦朝的财计制度又有法可依;会计管理制度给现代会计管理提供了精华成分;会计账簿分类设置并且分类登记;记录账簿有会计凭证作为依据并且有相应分类;计量单位发生质的改变,成为会计发展史上的一大里程碑;
会计记账方式由繁至简,又有灵活的记账方式,这些又成为秦朝会计发展中的一大亮点。秦朝会计管理制度的辉煌成就在大量史料中均有记载。
这个管理制度,对后来历朝历代乃至现代中国的会计组织机构的健全完善以及记账法应用,还有账簿凭证体系的规范化起到了推动作用。由此也不难看出秦朝会计管理制度在会计史上的重大意义。
Ⅳ 经济法包括哪些法律
经济法具体都包括哪些法律?
经济法包括公司法、外商投资企业法、合伙企业法、个人投资法、证券法、票据法、破产法、金融法、保险法、房地产法、环境法、自然资源法、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障法和产品质量法、财政法、税法、计划法、产业政策法、价格法、会计法和审计法等法律。
二、经济法的分类
经济法是对社会商品经济关系进行整体、系统、全面、综合调整的一个法律部门。可以按照以下原则进行分类:
1、国家规范经济组织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这方面的法律有公司法、外商投资企业法、合伙企业法、个人投资法等。
2、国家干预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这方面的法律有证券法、票据法、破产法、金融法、保险法、房地产法、环境法、自然资源法等。
3、国家管理、规范经济秩序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这方面的法律有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障法和产品质量法。
4、国家在经济调控中发生的经济关系。这方面的法律有财政法、税法、计划法、产业政策法、价格法、会计法和审计法等。
三、经济法的主要特点
经济法作为一个独立的、新兴的法律部门,与传统的相邻法律部门相比,其主要特点有:
1、经济法是国家干预经济的法
经济法的产生是国家干预经济的必然结果,它把调整的重点始终放在引导各类经济主体依法进行经济活动,保证经济关系的正确确立和有序的进行上,以形成本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环境和经济秩序。
2、经济法是社会责任本位法
经济法与民法、行政法相比较,在调整社会整体与社会个体的关系上,各有自己的主导思想。经济法是“社会责任本位法”,它以社会利益为基点,无论是国家机关,还是社会组织或个人,都必须对社会负责,在此基础上处理和协调相互之间的关系。
3、经济法是商品经济发达的法
只有当商品经济成为社会的主导,经济法才会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因而经济法是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
4、经济法是以经济为目的的法
经济法始终调整经济关系,调整的目的就是使社会的整体经济能持续、稳定的发展,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而且在这个调整过程中甚至会有意使局部利益或个体利益有所损失。
5、经济法是综合调整的法
经济法所调整的经济关系是纵向经济关系,但对横向经济关系会产生明显的影响;采取的手段既有惩罚性的,也有补偿性的,既有鼓励类的,也有禁止、限制类的,体现了明显的综合调整的特征。
凡是涉及到经济活动都受到经济法的制约,经济法包括了公司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等,这些法律的目的在于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行为作出调整,使得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可以稳定、高速的发展。对这些法律没有遵守的个人或组织会受到相应的惩罚。
Ⅵ 2、秦朝经济法中有“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体现吗
在秦朝的经济法中,实际上也可以看到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影子,就是他要保持朝廷的强大,那么就要始终不渝地推进经济的发展。
Ⅶ 秦始皇创制立法的内容
经过商鞅变法,地处西陲的落后的秦国,一跃成为战国七雄之首。公元前238年,22岁的秦王嬴政,举行加冕礼,亲理朝政。这个雄才大略的秦王,顺应历史潮流,以超人的胆识和气魄,消除了政敌,夺取了实权,选用法家人物治国佐政,进行兼并战争。用了17年时间,在他39岁时,即公元前221年,结束了中原几百年来的封建割据局面一统天下,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帝国。秦王嬴政成为全国最高统治者。他兼取传说中“三皇”和“五帝”的尊号,改“秦王”为“皇帝”。后加上“始”字,意思是子子孙孙传下去,直到万世。从此以后,皇帝这一称号被后世历代王朝统治者所沿用。
秦始皇首创帝制。皇帝的权力无限,不受法律约束,集立法、行政、军事、司法大权于一身。皇帝的命令就是法律,命称为“制”,令称为“诏”,印称为“玺”,自称为“朕”,从秦始皇开始,只准皇帝本人用这个自称。皇帝是中国最高行政首脑,具有绝对权威。在中央设三公九卿制。“三公”有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别掌管政务、军事、监察等事务,共同组成对全国发布政令的枢纽。“九卿”,是皇帝之下分别管理各部门事务的官职,有奉常(掌皇帝宗庙礼仪)、郎中令(掌皇帝和宫殿警卫,护卫皇帝出巡)、卫尉(掌宫廷门卫屯兵)、太仆(掌马政)、廷尉(掌刑狱)、典客(掌属国外交事务,又是典礼官)、宗正(掌皇族亲属事务)、治粟内史(掌农业、粮食、盐、铁的财政收入)、少府(掌山海池泽的税收,以供养皇室,又是皇帝的秘书)。在地方,秦始皇改分封制为郡县制,全国分36郡,郡下设县,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2000年之久的中央、郡、县三级管理体制。秦始皇的大臣们赞扬说:“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
秦始皇统一文字,统一货币和度量衡,统一车轨,并非常重视统一法度,明确宣布“作制明法”权在皇帝,臣下责在执行。皇帝的命令具有最高法律效力,是国家最基本法律形式之一。这一点被后世所沿袭。
秦始皇任用李斯为相。李斯是著名法家荀况的弟子,是韩非的同学,他在秦统一六国、建立与巩固专制集权制度过程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李斯推行“以法治国”的主张。他以法制维护君权的至高无上和君主的个人专制,由皇帝独揽大权,以严刑峻法来防止和镇压臣下的违抗。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李斯对过去众多的法规加以整理、修改、充实,编撰出一套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秦律》。秦律包括刑法、民法、经济法、行政法、诉讼法、军事法等各个法律门类,内容涉及农业、手工业、商业、徭役赋税、军爵赏赐、官吏任免以及什伍组织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以至穿什么鞋都有规定。例如,普通老百姓不准穿丝织有花纹的“锦履”。对于秦朝的法律制度,秦始皇自我颂扬说,凡事“皆有法式”,莫不“建立法度”。后世汉朝人描述说:“秦法繁于秋茶,而网密于凝脂。”(《盐铁论》)这两句话说明,秦代法律比秋天的茅芦类植物荼草还要繁多,刑罚比冻结的油脂还要稠密。
秦朝的法律形式有律、令、制、诏、课、程、式、法律答问、例等。“律”,是主要法律形式,有田律、厩苑律、仓律、金布律、关市律、工律、工人程律、均工律、效律等29种。“令”,是律的重要补充形式,如田律之外有田令。“法律答问”,是官吏在执行法律过程中对法律条文的解释,也是具有法律效力的一种法律形式。“例”,是中央司法机关廷尉运用法律审判案件所确认的成例,也是法律的补充形式。
秦代法律在中国法制史上占用极其重要地位和意义。但是以前我们只能从零散的历史资料上作些不完整、不够准确的了解和猜测。1975年12月,考古工作者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发掘出土秦代竹简1155支(另有残简80片),其中大部分是法律条文和文书。这批竹简已整理编成《睡虎地秦竹简》一书出版,简称《秦简》。《秦简》虽然远不是《秦律》的全部,但它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唐以前法律条文最多、最早的法律文献,是中华民族的历史瑰宝。《秦简》的丰富内容证明秦代莫不“建立法度”,凡事“皆有法式”的说法是可信的。
Ⅷ 经济法的适用范围
首先,经济法是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关系进行整体、系统、全面、综合调整的一个法律内部门。容在现阶段,它主要调整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以各类组织为基本主体所参加的经济管理关系和一定范围的经营协调关系。
同时,经济法的基本原则的构成(一)资源优化配置原则;(二)国家适度干预原则;(三)社会本位原则;(四)经济民主原则;(五)经济公平原则;(六)经济效益原则;(七)可持续发展原则。
另外,在我国,经济法的主要作用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注重维护社会经济总体效益,兼顾社会各方经济利益公平。这一经济法基本原则也可以更简要地表述为:社会总体经济效益优先,兼顾社会各方利益公平。”
Ⅸ 秦国统一天下的是施行了什么政策
一、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皇帝制:秦王嬴政兼采传说中三皇五帝的尊号,宣布自己为这个国家的第一个皇帝,后世子孙代代相承,递称二世皇帝、三世皇帝,乃至万世皇帝。废除谥号。
规定皇帝自称曰“朕”,并制定了一套尊君抑臣的朝仪和文书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皇帝至高无上,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
三公九卿制: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公夫以下,是分掌具体政务的诸卿,其中有掌宫殿掖门户的郎中令,掌宫门卫屯兵的卫尉,掌京畿警卫的中尉,掌刑辟的廷尉,掌谷货的治粟内史,掌山海池泽之税和官府手工业制造以供应皇室的少府,掌治宫室的将作少府,掌国内民族事务和外事的典客,掌宗庙礼仪的奉常,掌皇室属籍的宗正,掌舆马的太仆等。
郡县制:秦始皇采纳丞相李斯的建议,取消西周时期流传下来的分封制,国家管理上推行单一的郡县制,废诸侯,立郡县,分天下为36郡; 其后南并五岭以南之南越地,置南海、桂林、象郡三郡,北取阴山以南地置九原郡,之后陆续分析出东海、恒山、济北、胶东、河内和衡山等郡。
统一货币: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钱。
统一度量衡:规定车辆上两个轮子的距离一律改为六尺,使车轮的轨道相同。
盐铁国营制:秦朝的主要基础行业是盐、铁的开采和贩卖,秦朝令民间商人不得从事此类行业,而统一由国家行政官僚经营,负责全国各地的盐、铁开采和出售。
全国性废除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实行土地私有制,废除了井田制度。
允许人们开荒,土地可以自由买卖,赋税则按照各人所占土地的多少来平均负担。此后秦政府虽仍拥有一些国有土地,如无主荒田、山林川泽及新占他国土地等,但后来又陆续转向私有。
什伍连坐制:禁止父子兄弟同室而居,凡民有二男劳力以上的都必须分居, 独立编户,同时按军事组织把全国吏民编制起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不准擅自迁居,相互监督,相互检举,若不揭发,十家连坐。
确定国书为小篆:令丞相李斯,中书府令赵高等对文字进行整理。李斯以秦国文字为基础,参照六国文字,制定出小篆;程邈根据当时民间流行的、更为简化的字体,整理出隶书。两种形体的文字均在全国推广。
“焚书坑儒”。这里注意的是焚书坑儒被后世歪曲的太多,实际上先秦文化的流失更大的原因是因为项羽入咸阳之后“焚书册,烧阿房,毁秦陵”造成的。
北:还击匈奴,令蒙恬修筑长城。
统一东南、岭南地区,兴修灵渠。
二、统一经济法度:
三、思想文化统治:
四、军事部署:
Ⅹ 经济法涉及的内容有哪些
企业法、国有资产管理、公司法、涉外企业法、破产法、证券法、物权法、合同法、票据法、外汇管理制度、知识产权法、会计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