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法6c轨迹
『壹』 国际信用评级6c法的概念
信用6C分析法是商业银行传统的信用风险度量方法。是指由有关专家根据借款人的品德(character)、能力(capacity)、资本(capital)、抵押品(collateral)、经营环境(condition)和事业的连续性(continuity)等六个因素评定其信用程度的方法。它涉及6个方面,这些方面的英文词语第一个字母都是“C”。 谢谢亲的采纳
『贰』 求国际法全文
当代国际法的基本内容
以主权国家为基础的当代国际法的基本内容可概括为: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关于国家、居民、领土的国际法制度;国际人权法;海洋法;航空法和外层空间法;外交关系和领事法;条约法;国际环境法;国际经济法;国际刑法;国际组织法;国际争端的解决;战争与武装冲突法。
一、国际法的基本原则
主要包括:主权和各国主权平等原则、国际合作原则、人民自决原则、尊重人权和基本自由原则、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原则、不使用武力和威胁原则、不干涉内政原则,诚意履行国际义务原则等。中缅、中英共同倡导的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概括和反映了上述原则,在许多双边的和一般的国际文件中都有规定,因此,也被认为是国际法基本原则。
二、国家、居民和领土的国际法制度
1�国家。国家作为国际法主体,享有充分的主权,法律地位平等,有独立参加国际关系的能力、直接承受国际权利和义务的能力和独立进行国际求偿的能力。国家违反国际法的行为构成国际不法行为,应承担国际责任,其形式主要有道歉、终止不法行为、赔偿等。国家行为构成国际犯罪的,国家责任的形式可表现为限制国家主权等。犯有国际罪行的个人,应承担刑事责任。
2�居民。居民包括本国人和外国人。一个人依国籍而同其国籍国建立法律联系受该国的法律管辖,享有和承担该国法律规定的权利和义务。外国人同时服从居住国的属地管辖权和国籍国的属人管辖权。各国给予外国人的待遇主要有三种:国民待遇、最惠国待遇和差别待遇。
3�领土。领土由领陆�包括领水的底土、领水�包括内水和领海和领空组成。领空是指领陆和领水的上空,直至外层空层的下沿。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属于沿海国的管辖区域,但不是一国的领土。领土处于一国的主权之下,是国家行使最高权力的空间范围,其他国家不得侵犯一国的领土主权和领土完整。国家对其领土内的一切人、事、物享有属地管辖权;在行使其属地管辖权时,应尊重他国的属人管辖权。
三、国际人权法
国际人权法主要渊源是国际人权条约,主要有《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等。《联合国宪章》、《世界人权宣言》在国际人权法的形成中起了奠基作用。根据国际人权条约的规定,所有人,不分性别、种族、肤色、宗教、语言、国籍、社会出身,等等,都有权平等地享有经济、社会、文化、政治权利,缔约国有义务采取立法和其他措施,保证其领土范围内的所有人享有这些权利;在他们的人权受到侵犯的情况下,有权得到行政的和司法的救济。国际人权法禁止种族灭绝、种族隔离、贩卖奴隶、施行酷刑等严重侵犯人权的行为,它们被认为是刑事犯罪,缔约国有义务予以惩罚。人权在一般情况下被认为是本质上属于一国的国内管辖事项,其他国家不得加以干预。
四、海洋法
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对习惯海洋法规则进行了全面编纂,并有很大发展。现行的海域制度主要有:领海,是沿海国主权之下的国家领土的一部分,宽度从领海基线量起不超出12海里。沿海国对领海内的一切人和事均有管辖权。外国所有船舶享有无害通过权。但我国法律规定,外国军用船舶通过中国领海,须事先得到批准。专属经济区,是领海以外并邻接领海的一个区域,宽度从领海基线量起不超出200海里。是沿海国的管辖海域,沿海国对其中的一切自然资源享有主权权利,对其中的人工岛屿等设施的建造和使用、科学研究和海洋环境保护有管辖权。其他国家在专属经济区内有航行、飞越、铺设海底电缆和管道的自由。大陆架,海洋法上的大陆架是指领海以外,依陆地领土的自然延伸扩展到大陆边外缘的海底区域的海床和底土,宽度自领海基线量起不超出350海里。窄大陆架国家大陆架宽度不到200海里的,扩展到200海里。公海,是国家管辖海域以外的海域。对所有国家开放,实行公海自由原则,所有国家在这里都有航行、飞越、铺设海底电缆和管道、建造人工岛屿等设施、捕鱼和科学研究的自由,但捕鱼自由已受到严格限制。在公海上航行的船舶和船上事项受船旗国管辖。国际海底区域,是指国家管辖范围以外的海床、洋底及其底土。由国际海底管理局代表全人类进行管理,国家和自然人、法人可通过与管理局签订合同的方式参与“区域”资源的勘探和开发活动。
五、航空法和外层空间法
航空法和外层空间法,是分别调整空气空间和外层空间的社会关系的法律。空气空间和外层空间之间的界限至今在法律上尚未明确。
空气空间分为国家领土之上的空气空间和国家领土以外陆地和水域上的空气空间。前者称为领空,属于国家领土的一部分,后者称为公空,不属任何国家所有和管辖。同劫机行为作斗争是航空法的一项重要内容。劫机被认为是犯罪行为,航空器登记国、航空器承租人主营业所所在地国、航空器降落地国、犯罪发生地国、犯罪份子所在地国均有管辖权。对劫机犯罪实行或起诉或引渡原则。外层空间是指领空和公空以外的空间,包括所有天体在内。外层空间是人类共同继承财产,任何国家和个人不得据为己有,应为所有国家的福利和利益而利用。
六、外交和领事关系法
外交和领事关系法,是关于国与国之间外交和领事关系的建立,外交代表和领事及其机构的设立和派遗,外交代表和领事的等级,他们及其机构的特权和豁免,以及对接受国的义务的国际法。
使、领馆享有的特权和豁免有:悬挂派遣国的国旗和国徽,馆舍和档案、文件不可侵犯,自由通讯,免纳一切捐税等。外交代表和领事官员享有的特权和豁免有:人身、寓所和文书、信件不可侵犯,管辖豁免,免纳捐税等。使、领馆和外交代表,领事官员应尊重接受国的法律和规章,不干涉接受国的内政。
七、条约法
条约对缔约国有拘束力。条约必须遵守。缔约国有义务善意履行条约规定。
缔结条约,一般要经过谈判、签署、批准和交换�存批准书等程序,才能生效。一国在签署、批准或加入一条约时,有权在不违背条约的宗旨和原则的条件下,对条约的某一或某些条款提出保留。
八、国际环境法
国际环境法的领域十分广泛,包括空气空间和外层空间环境的保护,海洋环境的保护,水环境和水资源的保护,生物资源的保护,自然文化遗产的保护,南极环境和资源的保护,危除废物污染的防治等。国际环境法的渊源主要是国际条约;但是,联合国大会以及联合国主持下的国际会议通过的许多宣言、决议、宪章,如1972年《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宣言》、1992年《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1982年《世界自然宪章》等,在国际环境法的形成上也起了很大作用。
国际环境法的基本原则主要有:�1尊重国家主权原则;�2各国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3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原则;�4国际合作原则;�5资源共享共管原则;�6兼顾各国利益和优先考虑发展中国家特殊情况和需要原则;�7禁止转移污染原则等。
九、国际经济法
关于国际经济法的性质和内容,国内学者有两种大相径庭的看法。一种意见认为,国际经济法是调整国家与国家之间和超越一国范围的经济关系的法律;它的主体,与一般所称的国际法的主体不同,除国家和国际经济组织以外,还包括个人�自然人和法人。另一种意见认为,国际经济法是调整国家和国际组织之间经济关系的法律,而不调整国家与个人和个人之间的经济关系,其主体是国家和国际经济组织。但一般都认为包括国际投资法、国际贸易法、国际金融法、国际税法等方面。
十、国际刑法
国际刑法是关于防止和惩治国际犯罪的法律,作为国际法的一个分支正在形成之中。目前,被国际法认定为国际犯罪,因而应当受到惩罚的罪行有:侵略罪、战争罪、危害人类罪、种族灭绝罪、贩卖人口罪、劫持人质罪、危及海上航行安全罪、危害国际航空安全罪、贩卖毒品或精神药品罪、伪造货币罪、盗窃国家珍贵文物罪等。凡犯有这些罪行的个人都应承担个人责任。即使为侵略罪这样的国家行为,参与策划、准备、实行侵略的个人也必须承担刑事责任。
十一、国际组织法
国际法上的国际组织是指两个以上国家为了某种目的以一定协议形式创设的各种机构,即政府间组织。国际组织的参与者分完全会员、准会员、部分会员、联系会员和观察员,他们各自享有与其资格相应的权利和承担相应的义务。
十二、国际争议法
当代国际法禁止使用战争作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手段,要求各个国家使用和平方法解决它们之间的各种争端,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是当代国际法的一项基本原则。解决国际争端的和平方法包括:谈判、协商、斡旋、调停、仲裁等。当一国遭到外来武力攻击时,受到攻击的国家有单独的和集体的自卫权。在这种情况下,当需要使用武力时,应立即向联合国安全理事会报告。
十三、战争与武装冲突法
当代国际法禁止一国对另一国发动战争。但是,国际法承认在三种情况下使用武力合法:�1当一国受到武力攻击时行使单独或集体自卫权;�2联合国安全理事会为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而采取行动;�3殖民地人民为反对殖民统治而进行民族解放运动。武装冲突法主要体现为1899年和1907年的海牙公约体系和1949年日内瓦四公约及1977年两个附加议定书
现代国际法基本原则的内容
(一)国家主权平等原则
无论是《联合国宪章》,还是其他有关国际法原则宣言的文件,都将此原则列为各项原则之首。由此可见,这一原则是现代国际法基本原则的核心。
国家主权,是国家最重要的属性,是国在国际法上所固有的独立处理对内对外事务的权力。具体表现为:⑴对内的最高权,即国家对其领土内的一切人、物以及领土外的本国人享有属地优越权和属人优越权。⑵对外的独立权,即国家在国际关系上是自主的和平等的,有权独立自主地处理本国的对内对外事务,而不受任何其他国家或国际法主体的侵犯和干涉。
国家主权平等原则之所以是一项最重要的国际法基本原则,是由国际社会及国际法的基本特点决定的。国际社会是主权国家林立的社会,在这一社会的法律秩序中,国家既然是彼此独立的主权者,相互之间就应该是平等者间的关系。因此,在国际法中,每个国家,无论大小、强弱和政治经济制度如何,都应互相尊重主权,平等交往。国际法的其他原则、规则和规章、制度,都必须以国家主权平等原则为出发点。
根据旧金山会议的一个专门委员会起草的报告,主权平等应有四个要素:各国在法律上平等;每一国家享有充分主权所固有的权利;国家的人格、领土完整与政治独立受到尊重,各国在国际秩序中应善意履行其国际义务与责任。1970年《国际法原则宣言》将主权平等的要素分为六项,其中除了重申上述四个要素外,还特别强调各国均有义务尊重其他国家的人格和均有权利自由选择并发展其政治、经济、社会及文化制度。
(二)禁止使用武力相威胁或使用武力原则
此原则是从国家主权平等原则中引申出来的,是在世界人民反对侵略战争中 ,特别是在二战以后发展起来的。
《联合国宪章》是第一个明文规定不得使用武力相威胁或使用武力的国际公约。宪章第2条第4款规定:所有会员国在它们的国际关系中,不得以武力相威胁或使用武力来侵害任何其他国家的领土完整或政治独立,亦不得以任何其他同联合国宗旨不符的方式以武力相威胁或使用武力。从这一规定及其相关史料来看,“禁止武力”已成为一项具有强行法性质的规范,其含义不仅在原则上重申禁止侵略战争,而且进一步确认一切武装干涉、进攻或占领以及其他以武力相威胁的行为,都是违反国际法的。不过,宪章同时又规定,依宪章有关规定采取的集体强制措施、单独或集体自卫及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的武装斗争,不受这一原则的限制。
1970年《国际法原则宣言》在《联合国宪章》的基础上郑重宣布,禁止以武力相威胁或使用武力是各国建立友好关系及合作的国际法原则,并列为七项原则中的首位。宣言明确指出,侵略战争构成危害和平之罪行,使用武力威胁或武力构成违反国际法及联合国宪章的行为,永远不应作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方法。
(三)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原则
此原则是从禁止以武力相威胁或使用武力原则中引申出来的,是二战后正式确立的一项国际法基本原则。它是指国家之间在发生纠纷或争端时
,应通过和平方法予以解决,任何使用或企图使用武力或武力威胁的方法来解决争端,都是违反国际法的。
一战前,传统国际法承认国家有进行真正的权利。因为当时战争还可以作为解决国际争端的合法方式。1899年的第一次海牙和平会议上开始提出和平解决国际争端,1907年《海牙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公约》补充了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方法。1919年的《国际联盟盟约》含有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条款,之后1928年的《巴黎非战公约》和《联合国宪章》都进一步对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废除战争作为推行国家政策的工具做了确认,其中《巴黎非战公约》第一次把和平解决国际争端规定为一项普遍性国际义务。
国际实践反复证明:国际争端,不论是经济的、政治的,还是法律上的或事实上的,如果长期得不到解决,就有可能发展为武装冲突,甚至引发国际战争。历史表明:国际争端只有通过和平解决,才能真正促进国际和平与安全;以战争、武力或武力威胁的强制方法,不仅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争端,反而会激化有关国家之间的敌对情绪,而且有可能使争端扩大和升级,成为冲突和战争的导火线。因此,《联合国宪章》第33条还专门规定了一些和平方法,如谈判、调查、调停、和解、斡旋、仲裁、司法解决
、利用区域机关或区域办法等。
1970年《国际法原则宣言》也强调:“每一国应以和平方法解决其与其他国家之国际争端,避免危及国际和平、安全与正义。”作为争端当事国,“有义务继续以其所商定之它种和平方法寻求争端之解决。”这就意味着,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原则本身是强制性的,至于具体采用哪种和平方法,有关国家则可以任意选择,但必须用尽和平方法。
(四)不干涉内政原则
此原则是从国家主权原则的性质直接引申出来的,是国际法上产生和适用较早的一个原则,其含义是指任何国家或国际组织不得以任何理由或任何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干涉他国主权管辖范围内的一切内政与外交事务
,不得以任何手段强迫他国接受别国的意志、社会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所谓“内政”,是一个具有广泛内容的概念,一般是指国家不受国际法约束而能独立自主处理的那些事务,它不仅指一国的国内事务,还包括一国与其他国际法主体间的事务,即对外事务。判断一个行为是否属于一国内政的标准是看该行为是否在本质上属于国内管辖之事件以及该管辖和在管辖中的行为是否符合公认的国际法。一国在本国境内的行为,可能并不违反其国内法,但是只要违背公认的国际法,就不能逃避国际责任和制裁;相反,一国在境外的行为,也可能是一国的内政,纯属于国内管辖事项。
虽然一系列国际文件未能详尽列举国家内政的范围,但是国际社会对不干涉内政原则都曾多次予以重申。继《联合国宪章》之后,1965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关于各国内政不容干涉及其独立与主权之保护宣言》1970年的《国际法原则宣言》都重申了不干涉内政原则,并且将其扩大适用于国家集团。《国际法原则宣言》认为不仅武装的威胁企图是一种干涉,而且“干预”也是干涉他国内政的行为,不仅要进行谴责,而且要确认是违反国际法的,应负国际责任,这是对国际法的重要补充和发展。
在国际实践中,一国干涉他国内政的事件仍是时有发生,特别是某些强国,常常打着“人道主义”的旗号,对他国内政进行直接或间接的干涉
。可见如何确保不干涉内政原则的施行,仍是国际社会必须长期为之努力的一项艰巨任务。
(五)国际合作原则
国家间的合作由来已久,从近代开始,国家间在国际贸易和国际经济关系方面的交流与合作越来越多,范围也越来越广,并且逐步向长期性合作发展。但在20世纪以前,国际合作仅是双边或地区性的,不是一般国际义务,更不是一个基本的法律原则。
一战后,《国际联盟盟约》曾规定会员国必须“增进国际合作并保证其和平与安全”。但那时的合作主要是大国间为安排彼此间的利益或为应付突发事件而进行的有限的政治合作。
二战后,国际合作迅速上升为一项具有普遍意义的现代国际法基本原则。国际合作原则是指各国不问政治、经济及社会制度有何差异,均有义务在国际关系上各方面彼此合作。《联合国宪章》明确地将“促成国际合作”列为其宗旨之一。为实现这一宗旨,宪章还作出了一系列的具体规定
。宪章的生效和联合国的诞生,标志着一国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各国平等的全球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国际合作体制已初步形成。
其他的国际法律文件里也记载有国际合作的精神或条款,其中以《国际法原则宣言》最为重要。该宣言庄严宣布:各国依照联合国宪章彼此合作是一种必须“严格遵守”的义务,此等合作构成“国际法的基本原则”
;“各国应与其他国家合作”,“采取共同及个别行动与联合国合作”,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科学与技术等方面的进步。
在国际合作原则的指导下,现代国际合作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第一,合作的形式多种多样,除了传统的双边和多边合作外,区域性合作、集团化合作和全球性合作平行发展;第二,合作的层次越来越多,除国家间的合作外,国际法还特别强调国家与有关国际组织进行合作的义务;第三,合作的领域不断拓宽,从过去的政治合作发展到现在的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合作,凡是现代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几乎都有程度不同的合作。
总之,尽管各国所处的地利位置不同,政治制度各异,经济发展水平不一,但都需要依法进行国际合作。只有国际社会成员真诚合作,建立和完善国际合作的法律制度,人类才能在同一个地球上和平相处,共同发展
。
(六)民族自决原则
此原则是指在外国奴役和殖民统治下的被压迫民族有自由决定自己的命运,摆脱殖民统治,建立民族独立国家的权利。
民族自决最初是作为政治概念出现在1776年的美国《独立宣言》中的
,而作为一个法律原则则是由列宁在1916年《论社会主义革命和民族自决权》中正式提出的。一战和十月革命后,这一原则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传播并获得一定的承认。二战后,随着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殖民主义体系的瓦解,民族自决原则得到了确认。《联合国宪章》是第一个正式规定民族自决原则的国际条约。
战后,联合国大会通过了一系列宣言和决议,使民族自决原则得到了进一步明确和发展,其中最主要的有:1952年《关于人民与民族的自决权
》的决议、1960年《给予殖民地国家和人民独立宣言》、1970年《国际法原则宣言》、1974年《各国经济权利和义务宪章》等。
二战后50多年来,非殖民化已取得了伟大胜利,但是只要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和新殖民主义仍然存在,民族自决原则作为国际法的一项重要基本原则就仍具有重大意义。随着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运动的进一步发展,民族自决原则又被赋予了新的内容。“自决”不再仅仅体现在政治上,而更多更重要的体现在经济上。目前,广大发展中国家虽然在政治上获得了独立,但是经济与发展方面的落后尚没有消除,政治上的真正独立还有待于经济上的发展。1974年《各国经济权利和义务宪章》将“各民族平等和民族自决”作为指导各国间经济关系的基本原则之一,要求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使该原则又有了新的更加具体的内容。
需要指出的是,不可将民族自决原则理解为与国家主权原则相冲突。对由多民族自愿组成的国家而言,如果它已建立了合法政府并实行有效的统治了,就应当严格禁止任何国家假借民族自决名义制造、煽动或支持民族分裂,破坏该国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的任何行动。否则,就是对国家主权的践踏,违反了不干涉别国内政这一国际法基本原则,从而也从根本上违背了民族自决原则的真实含义。
(七)善意履行国际义务原则
此原则是指一个国家应善意履行《联合国宪章》提出的各项义务,善意履行由公认的国际法原则和规则所产生的各种义务,善意履行其作为缔约国参加的有效双边或多边国际条约所承担的各种义务。而当其参加的国际协议与《联合国宪章》广大的会员国义务发生抵触时,应优先履行宪章规定的义务。
善意履行国际义务的原则,是由“条约必守”这一古老的国际习惯演变、发展而来的,现在已被众多的国际条约和国际文件所确认。《联合国宪章》、1948年《美洲国家组织宪章》、1969年《维也纳条约法公约》、1970年《国际法原则宣言》、1982年《海洋法公约》等都强调了这一国际法基本原则。另外,一些国际判例也认可和运用了这一原则。
善意履行国际义务之所以成为国际法基本原则之一,是由国际法自身特点所决定的。国际法是通过互相平等的国家间的协议而形成的,国际法所规制的对象主要就是国家,依国际法建立的国际合作制度主要是在国家自愿承担义务的基础上进行运作的,国际社会缺乏国内社会那样具有强制管辖的司法机关来保证国际法的遵守与执行。因此,国际法的有效性和国际法律秩序的稳定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国忠实遵守国际法的规范和善意履行其承担的国际义务。
但是,善意履行国际义务不应理解为与国家主权原则相冲突。一般情况下,国际义务只有在依国家主权原则自愿承担的情况下才具有国际法上的约束力;违背国家主权原则的一切义务都是没有法律效力的。也就是说
,善意履行国际义务的前提,必须是那些符合公认的国际法的义务,而不是奴役性的、侵略性的、由非法条约产生的义务。事实上,只要各国真诚地履行国际义务,国家主权才能真正得到尊重。
总之,以上七项国际法基本原则是相互联系的,在解释和实施上应相互关联,每一原则都应参酌其他原则解释,而不能将七项原则完全割裂开来地解释和运用。
『叁』 2010年4月国际经济法概论的试题及答案
全国2010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国际经济法概论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构成南北合作实践、替代《洛美协定》的协定是( )
A.《服务贸易总协定》 B.《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C.《科托努协定》 D.《七十七国集团协定》
2.有约必守原则不是绝对的,其中一项限制条件是( )
A.意思自治 B.违约赔偿
C.诚实信用 D.情势变迁
3.下列关于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发价(要约)和接受(承诺)的表述,正确的是( )
A.缄默构成接受 B.向广大公众散发商品目录构成发价
C.向公众提出订立合同建议构成发价 D.根据投邮主义,接受后不可撤回
4.下列关于《200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的表述,正确的是( )
A.《通则》涉及违约的后果
B.《通则》涉及免责事项
C.《通则》适用于无形货物的买卖
D.《通则》适用于买卖合同当事人的权利义务
5.下列有关“CIF上海”的表述,正确的是( )
A。目的港是上海 B.卖方在上海交货
C.海上运输途中的风险由卖方承担 D.买方支付保险费
6.下列有关托收的表述,正确的是( )
A.托收是一种银行信用
B.托收行承担付款责任
C.托收行与付款人之间是代理关系
D.对付款人来说,承兑交单比付款交单较为有利
7.建立世界贸易组织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多边贸易谈判是( )
A.肯尼迪回合谈判 B.多哈回合谈判
C.乌拉圭回合谈判 D.东京回合谈判
8.下列中国对外开放服务贸易的承诺中,属于水平承诺的是( )
A.商业服务承诺 B.以合资企业的形式提供服务
C.健康与社会服务承诺 D.关税减让承诺
9.下列关于国际技术贸易中“技术”的表述,正确的是( )
A.技术是一种抽象的思维 B.技术具有有体性特点
C.技术是系统的知识 D.作为贸易对象的技术通常是公有技术
10.旨在促进国际投资跨国流动的世界性组织是( )
A.IMF B.WIPO
C.NAFTA D.MIGA
11.多边投资担保机构在作出每一项承保决定之前,必须对以下哪个国家的投资环境进行审查( )
A.投资者母国 B.东道国
C.承保人本国 D.该机构总裁国籍国
1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建立的国际货币法律制度称为( )
A.牙买加体系 B.巴塞尔体制
C.布雷顿森林体制 D.华沙体系
13.《国际货币基金协定》第8条规定的一般义务是指( )
A.固定汇率 B.取消经常项目的外汇管制
C.取消资本项目的外汇管制 D.使用特别提款权作为储备资产
14.无追索权项目贷款的还款来源是( )
A.项目主办者的款项 B.项目本身产生的收益
C.项目主办者的母公司 D.项目公司的注册资本
15.下列各项中属于国际证券发行审核制度的是( )
A.单一制 B.复合制
C.注册制 D.普惠制
16.下列关于税收管辖权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在纳税人居民身份认定方面形成了统一的国际标准
B.中国在法人的居民身份认定方面采取实际管理机构所在地标准
C.中国在自然人的税收居民身份认定方面只采取住所标准
D.目前大多数国家行使公民税收管辖权
17.甲国与乙国已经缔结避免双重征税协定,但甲国与丙国尚未缔结避免双重征税协定,丙国一企业为获得税收优惠待遇在乙国设立一家子公司,这种做法叫作( )
A.资本弱化 B.套用税收协定
C.纳税主体的跨国移动 D.纳税对象的跨国移动
18.以下关于欧盟的表述,正确的是( )
A.欧盟是根据1991年《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成立的
B.欧盟理事会是欧盟的执行机构
C.欧洲议会议员目前由各成员国政府选派代表组成
D.欧共体法院的判决对于成员国没有法律约束力
19.依中国《仲裁法》,下列关于仲裁的表述,正确的是( )
A.仲裁机构不拥有法定管辖权 B.仲裁裁决可以上诉
C.在仲裁程序中不能进行调解 D.为确保公正,仲裁裁决应当公开
20.CIETAC是下列哪个争端解决机构的英文缩略语( )
A.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 B.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
C.中国香港国际仲裁中心 D.瑞典斯德哥尔摩商会仲裁院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21.根据《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买方违约,卖方可以采取的补救方法是( )
A.减价 B.要求交付替代物
C.要求损害赔偿 D.宣告合同无效
E.要求履行义务
22.根据《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下列关于风险转移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在货物特定化之前,风险就可以转移
B.风险转移的含义是风险造成损失的承担的转移
C.谁承担风险,谁就承担风险造成的货物损失
D.风险转移到买方承担后,货物损坏,买方可以无条件解除付款义务
E.卖方根本违约,但风险已转移给买方,买方即不能宣告合同无效
23.下列有关信用证开证行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开证行负首要付款责任 B.开证行对受益人有付款义务
C.开证行付款时须获得开证申请人的同意 D.开证行付款时遵循严格相符原则
E.开证行是出具汇票的银行
24.世界贸易组织《服务贸易总协定》承诺表的内容包括( )
A.部门或分部门 B.服务提供方式
C.市场准入 D.国民待遇
E.附加承诺
25.我国作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方,根据《国际服务贸易分类表》承诺开放的部门是( )
A.教育服务 B.娱乐、文化与体育服务
C.销售服务 D.健康与社会服务
E.环境服务
26.根据我国《技术进出口管理条例》,国际技术贸易合同可以分为( )
A.技术服务合同 B.专利权转让合同
C.专利实施许可合同 D.专利申请权转让合同
E.技术秘密转让合同
27.国际投资法领域中的“赫尔原则”是指征收补偿应当( )
A.充分 B.适当
C.及时 D.合理
E.有效
28.以下普遍被认为属于避税港的是( )
A.瑞士 B.澳门
C.香港 D.巴哈马
E.哥斯达黎加
29.下列关于中国与GATT/WTO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
A.中国是GATT的创始缔约方 B.中国是WTO的创始成员方
C.中国于2001年加入WTO D.中国坚持以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加入WTO
E.中国坚持权利义务平衡原则
30.根据中国《仲裁法》,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仲裁庭可由三名仲裁员或一名仲裁员组成
B.仲裁应开庭进行,但当事人可以协议不开庭
C.仲裁庭可以自行收集证据
D.仲裁庭可以采取财产保全措施
E.裁决书不附具裁决理由;当事人要求写明的,应当写明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5分,共15分)
31.简述信用证欺诈例外原则及欺诈构成要件。
32.简述《服务贸易总协定》之《关于金融服务的附件》中有关金融服务的“审慎例外”条款的内容。
33.简述贷款人为保证所设浮动抵押权的优先地位通常所采取的保障措施。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34.论国际货物贸易管制的目的、特征及主要国内法律措施。
35.论国际税法中的税收管辖权。
五、案例分析题(本题15分)
36.中益达公司是一家中国外贸公司,美丽美是一家美国外贸公司。两公司于2008年7月签订了家俱买卖合同,CIF天津,装货港为旧金山,2008年10月交货,8月底前买方经由开证行开出以卖方为受益人的信用证,信用证有效期至2008年11月30日。开证行及时开出了信用证。卖方在交货日期到来前,听说买方因受金融危机影响而出现财务困难,便以预期违约为由拒绝履行合同。买方对卖方提起诉讼。
问题:设该合同适用《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
(1)卖方在什么地点将货物交到哪里?
(2)本案中,卖方可否以买方预期违约为由拒绝履行合同?为什么?
(3)开证行向卖方付款的条件是什么?
参考答案
国际经济法概论:1C 2D 3D 4D 5A 6C 7C 8B 9C 10D
多选 21CDE 22BC 23CD 24ABCD 25ACE 26ABCD 27ABCD 28ADE 29ABCE 30ACDE
31.所谓“欺诈例外”, 是指在肯定独立抽象性原则的前提下,允许银行在存在欺诈的情况下,不予付款或承兑汇票,法院亦可颁发禁止支付令对银行的付款或承兑予以禁止。
欺诈例外之“欺诈”的构成要件如下:①欺诈一般应是受害人的行为;②欺诈应达到实质性的程度;③欺诈必须是有充分证据证明已实际发生的行为。
32该附件特别指出,一成员基于审慎原因,可为保护投资者、存款者、保单持有人或金融服务提供者对其负有信托责任的人,或为保证金融体系的完整和稳定而采取与GATS条款不符的措施,此即“审慎例外”条款。
国际经济法概论
33 在国际融资实践中,为了保证所设浮动抵押权的优先地位,贷款人通常采取的保障措施有二 一是在浮动抵押协议中明确规定,借款人不得再在抵押财产上设定等同于或优先于贷款人浮动抵押权的其他担保权利,并就该浮动抵押协议办理登记手续,使得这一限制性条款具有对抗第三人的效力,二 是先在借款人担保价值较高的财产上设定一般担保物权。
34各国对其国际货物贸易进行管制主要出于以下目的:①保护和促进国内生产,提高就业,调整产业结构;2.稳定汇率,维持国际收支平衡; 3.保障和促进对外贸易发展; 4.为实现某种政治或外交上的目的服务。
特征:1.它是一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法律化,体现了国家对进出口贸易的干预;2.它主要是通过国家制定和执行国内立法、缔结和执行国际条约的形式来进行。3.它在内容上主要体现为鼓励出口、限制进口和改善本国的贸易条件。
国内法律措施:主要分为关税措施和非关税措施两大类。(一)关税措施 关税是指一国海关根据该国法律规定,对通过其关境的进出口货物课征的一种税收。关税措施是一种古老而当令仍然使用非常普遍的一种对外贸易管理措施。(二)非关税措施 非关税措施是指除关税措施以外的其他一切直接或间接限制外国商品进口的法律上或行政上措施的总称。
35税收管辖权指一国政府进行征税的权力,是国家主权在税收领域内的体现。 在所得税和一般财产税上各国基于主权的属人效力所主张的税收管辖权表现为居民税收管辖权和公民税收管辖权,而基于主权的属地效力所主张的税收管辖权为所得来源地税收管辖权和财产所在地管辖权。
案列分析
1 卖方在旧金山将货物越过船舷时即完成交货
2不能 ,因为 买方开出了以卖方为名义的信用证所以卖方无条件履行合同
3开证行付款的条件是具有以下两样 A买方开出的以卖方为受益人的信用证,B 两公司买卖合同的单据
『肆』 简述国际法的三个分支
国际法是作为国际法律关系主体的国家(或者地区)之间制定和实施的法律。
国际法指适用主权国家之间以及其他具有国际人格的实体之间的法律规则的总体。国际法又称国际公法,以区别于国际私法或法律冲突,后者处理的是不同国家的国内法之间的差异。国际法也与国内法截然不同,国内法是一个国家内部的法律,它调整在其管辖范围内的个人及其他法律实体的行为。
国际私法private international law
在世界各国民法和商法互相歧异的情况下,对含有涉外因素的民法和商法关系,解决应当适用哪国法律的法律。由于涉外因素又称国际因素,民法和商法在西方传统上称为私法,国际私法因而得名。因为广义的民法可以包括商法,各国民法和商法互相歧异的情况,法律术语称为民法的抵触或民法的冲突,或称法律的抵触或法律的冲突,因此长期以来这一部门法被称为法律抵触法或法律冲突法。1834年美国法学家J.斯托里首创国际私法一词作为法律抵触法的同义语。随后,在德文、法文中创造了相应的词汇,再后在意大利、西班牙文中也产生了相应的词汇。在中国和日本则称为国际私法。因为国际私法是关于各国民法的适用的法律,所以又称为法律适用法。
国际经济法
是指调整国家之间;国际组织之间;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国家与他国私人之间;国际组织与私人之间以及不同国籍私人之间,相互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它是随着各国之间贸易和经济往来日益增长以及国家对贸易和经济活动的干预日益加强而形成和发展的。早在中世纪末期,欧洲主要商业城市就有一些关于国际商业交易的规则。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有关国际经济关系的法律规则和制度大量出现 ,并具有了国家之间条约的形式。作为一门学科,国际经济法学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逐渐发展起来。
『伍』 国家经济法 国际私法和国际商法有什么不同
1.概念不同:
国际经济法是指调整国家之间;国际组织之间;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国家与他国私人之间;国际组织与私人之间以及不同国籍私人之间,相互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它是随着各国之间贸易和经济往来日益增长以及国家对贸易和经济活动的干预日益加强而形成和发展的。早在中世纪末期,欧洲主要商业城市就有一些关于国际商业交易的规则。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有关国际经济关系的法律规则和制度大量出现
,并具有了国家之间条约的形式。
国际私法(private
international
law)在世界各国民法和商法互相歧异的情况下,对含有涉外因素的民法和商法关系,解决应当适用哪国法律的法律。由于涉外因素又称国际因素,民法和商法在西方传统上称为私法,国际私法因而得名。为广义的民法可以包括商法,各国民法和商法互相歧异的情况,法律术语称为民法的抵触或民法的冲突,或称法律的抵触或法律的冲突,因此长期以来这一部门法被称为法律抵触法或法律冲突法。
国际商法是调整国际商事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它的调整对象是国际商事关系,这种关系是各国商事组织在跨国经营中所形成的商事关系。
2.研究的内容不同:
国际商法最要研究国际贸易过则,如wto规则、反倾销规则、国际税收制度等。
国际私法涵盖国际商法内容,但是偏向与民事关系。
国际经济法的主体则既包括经济领域中超越一国国界的“私法”关系上的主体,也包括经济领域中国际公法关系上的主体,即国家以及各国政府间的国际组织。
『陆』 国际法 民商法 经济法
1、你首先要明白国际法与民商法、经济法各自的概念,以及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国际法作为部门法之一,其分类级别高于民商法、经济法,因为国际法主要是由国际公法、国际私法,以及国际经济法这三个下一级的部门法所组成。
2、国际公法主要是调整各国之间,各个国际组织之间政治、外交、政府合作方面关系的法律,如联合国的运作规范、条约法、外空间探索规范、外交关系规范等等。
3、国际私法主要是调整不同国家公民、组织之间的婚姻、家庭、财产、继承等民事关系的法律规范,如异国夫妻结婚、离婚应当适用那一个国家的法律,发生纠纷应当在何国法院诉讼、仲裁等等。基于这些特点,国际私法又称作民商事法律冲突法或私国际法。
4、国际经济法主要是调整不同国家经济组织之间的异地经济交往行为的法律规范,一般由表现为国际惯例、相互承认的国际经济条约、国内涉外经济法律规范等。如不动产法律适用及法院管辖方面的国际条约,海运规则、提单、信用证、货物对外贸易等方面的国际惯例及公约、条约。
5、在以上介绍中,大致也概括了民商法与经济法之间的关系及区别。
6、在当前较大的资产管理公司中,经营业务范围和领域,基本上都会涉及国内、国际经济事务;即使是单纯的国内事务,许多法律操作规范几方法,亦是大量借鉴、吸取了英美、大陆法系发达国家的许多先进规范。加上资产管理公司目前大量存在的与国外投行、金融机构、企业之间的合作、投资、并购关系,由此,从事资产管理公司的法律工作,对国际经济法的学习、精通是必不可少的。
7、基于此,作为资产管理公司的律师,应当系统学习国际经济法,也就是说,应当去专修这个专业。同时,对于任何从事民商、经济法律事务的律师而言,民商法(不要刻意区分国际、国内)是必备基本功。至于国际私法、国际公法,与这个职业没有太直接关系,一般了解即可。
『柒』 经济法的调整范围
经济法就是调整现代国家进行宏观调控和市场规制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专称。
经济法属是独立的法的部门,因为他的调整对象有特定的范围,他只调整在国家协调本国经济运行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而且其调整对象同其他部门法的调整对象是可以分开的。
1、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引导、推进和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3、扩大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
4、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
(7)国际经济法6c轨迹扩展阅读
经济法概念在我国出现得较晚。1979年6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五届二次会议的官方文件提出:“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我们需要制定各种经济法”。
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将经济法确立为我国法律体系中七大法律部门之一,与宪法及宪法相关法、民商法、行政法、社会法、刑法和诉讼与非诉讼法(程序法)并列。
我国经济法概念受大陆法系国家德国,日本以及苏联的影响,一直以来也没有统一定论。我国经济法概念的核心之争,在于经济法是否能够成为一个独立的法的部门。
『捌』 调整国际经济秩序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供参考:
建立和调整国际经济秩序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①基本原则:在主权平等、版和平共处权的基础上,建立互相合作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关系。②主要内容:各国有权选择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制度、经济模式和发展道路;各国有权对本国资源及其开发实行有效控制;各国都有权参与处理国际经济事务;发达国家应尊重和照顾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和需要,在提供援助时不应附加任何政治条件;加强南北对话和合作,在商品、贸易、资金、债务、货币、金融等重要经济领域做出必要的调整和改革。
(3)南南合作既是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主要内容,也是打破国际经济旧秩序的力量源泉。①“七十七国集团”作为第三世界最大的经济组织,主要通过与发达国家在联合国的谈判,来实现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目标。②为了同不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作斗争,亚非拉一些原料出口国还联合建立专门的国家经济组织。南南合作对冲破现存。不平等的国际经济关系,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具有伟大的战略意义。
『玖』 国际经济法与国际法的关系
国际经济法与国际法既有区分又有联系。从内容上而言,广义说认为国际经济法是国际法的分支,认为国际经济法从属于国际法;狭义说认为,国际经济法是调整国际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是一个新兴的、独立的、综合的法律部门。从学科分类而言,国际法属于二级学科,国际经济法属于国际法这一二级学科下的一个分科。
『拾』 国际经济发展的基本形式是什么你认为世界金融危机对我国的主要影响是什么
先来回答第一个问题
国际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是指贯穿于国际经济法的各项法律规范之中的、对国际经济法的全部内容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各种准则、是国际经济法律规范的基础和核心。这些准则归纳起来主要有非歧视原则、经济主权原则、公平互利原则、全球合作以谋发展原则、市场准入原则等。
1.非歧视原则,也称无歧视原则,它是国际经济法最重要的基本原则,它强调各缔约国之间应在无歧视的基础上进行贸易,要求每个缔约方在任何贸易活动中都要给予其他缔约方以平等待遇。非歧视原则主要通过最惠国待遇和国民待遇原则体现出来。
最惠国待遇是指一国通过协议给予另一国及其国民的各种待遇,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都不应低于其他国家及国民的优惠、特权和豁免待遇,它主要有四种形式:(1)单方面的最惠国待遇;(2)相互的最惠国待遇;(3)有条件的最惠国待遇;(4)无条件的最惠国待遇。自本世纪以来,关贸总协定中的最惠国待遇是多边的无条件的最惠国待遇,它适用于“各缔约国间对于进出口货物及其有关的关税、税费、征收方法、规章手续、销售和运输,以及与进出口货物有关的国内税和国外规章的国民待遇方面”。当然这一原则又有例外,如历史上的特惠安排、边境贸易、自由贸易区和关税同盟、临时协定安排等。
国发待遇原则,即一缔约国在其境内对来自其他缔约国的产品,应给予与本国生产的同类产品在国内税收和国内规章方面的同等待遇。国民待遇原则是最惠国待遇原则的补充,它主要被用以调整进口产品与本国产品在国内市场上的关系。如果一个国家要阻止原产于国外的产品进入本国市场,除通过关税调整外,就是利用国内各种名目的税收和规章手段,国民待遇原则实际上是消除了最惠国待遇的国内措施法规对进口产品的歧视。从以上可以看出,最惠国待遇与国民待遇原则都是建立在无歧视原则基础上,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是要求在不同出口国之间实施无歧视待遇,后者是要求不在本国产品和进口商品之间实施歧视待遇。
2.经济主权原则。这是从主权原则中发展而来的。《各国经济权利和义务宪章》第二条规定了经济主权的内容:每个国家对本国的全部财富,自然资源以及全部经济活动都享有并且可以自由行使完整的永久的主权,其中包括占有、使用和处置的权利。即每个国家对本国的一切财富,一切自然资源和一切经济活动享有完整永久主权,故也有人将这一原则确认为“经济主权和国家对自然资源的永久主权原则”。
经济主权的具体内容可分为三方面:一是各国对境内一切自然资源享有永久主权。这一内容在1962年12月在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关于自然资源永久主权的宣言》中得以正式确定,该宣言强调:“必须承认各国享有根据本国国家利益自由处置本国自然财富和自然资源的不可剥夺的权利,并且尊重各国的经济独立”,“建立和加强各国对本国自然财富和自然资源的不可剥夺的主权,能够增进各国的经济独立”。二是对外国投资及跨国公司的活动享有管理监督权利。三是对境内的外国资产有权收归国有或由国家征用。
3.公平互利原则,它主要体现在“非互惠的普通优惠待遇”。《各国经济权利和义务宪章》规定:“为了加速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增长,消除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鸿沟,发达国家应当尽可能在国际经济合作的领域内给予发展中国家普遍优惠的、不要求互惠的和不加以歧视的待遇”,“发达的缔约方对他们在贸易谈判中对发展中缔约方的贸易所承诺的减少或撤销关税和其他壁垒的义务,不能要求得到互惠”。关贸总协定拥有的最惠国,无差别、互惠原则,如果适用于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交往是平等的,但就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关系而言,表面上看是平等的,但实质上是不平等的,因为二者之间的经济实力悬殊极大,如果等地用同一尺度去要求双方实行无差别的平等交往,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是极不公平的。实行公平互利原则并不是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恩赐;从长远和全局来看,并不是非互惠的,因为所有国家的经济发展都是相互依靠、相互联系的,发达国家可以从中不断取得更大的回报和实惠。
4.全球合作以谋发展原则:它包括了合作和发展二个方面的内容。合作与发展是一个辩证的关系,新的国际经济秩序的总目标是联合国大会在1975年通过的《发展和国际经济合作》决议提出的“提高发展中国家个别和集体地进行其发展的能力”,《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宣言》指出:“发达国家的利益与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不能相互分割开,发达国家的繁荣和发展中国家的增长和发展是紧密地互相关联的。整个国际大家庭的繁荣取决于它的组成部分的繁荣。在发展方面的国际合作是所有国家都应具有的目标和共同责任”。只有共谋合作,才能达到共同发展,否则,一损俱损,东南亚金融危机给全球带来的灾难和动荡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南北合作”与“南南合作”是全球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南北合作是中心环节5.可预见和不断增长的市场准入原则。它所包括的范围是比较广泛的。关税保护与减让原则,取消数量限制原则,透明度原则都可以纳入市场准入原则中来,因为这些原则尽管表现形式不同,涉及的领域也不一样,但它们的目的都是一样的,就是使商品和服务享有稳定的、可预见的、不断改善的市场准入条件。
(1) 关税保护与减让原则。这一原则有二层含义,首先,关税在世贸组织中是合法的,它是各国政府保护本国产业和市场的合法手段,各缔约国对其本国工业的保护只能通过关税实现,而不能采取其他非关税壁垒措施。其次,在肯定关税保护作用的前提下,关税总协定和边贸组织通过不断的双边、多边谈判,来削减各国的关税,逐步消除关税壁垒,促进国际贸易自由化,自关税总协定建立以来,通过七轮谈判,平均关税水平逐步大幅度下降,通过关税的减让使市场准入的条件得到改善。
(2) 取消数量限制原则:进出口数量限制是各国政府普采用的一种非关税保护措施,它在关贸总协定和边贸组织中被严格限制的,《关贸总协定》第十一条第一款指出:“任何缔约方除征收税捐或其他费用外,不得设立或维持配额、进出口许可证或其他措施以限制或禁止其他缔约方领土和产品的输入,或向其他缔约方领土输出或销售出口产品。”由于完全禁止数量限制难以做到,关贸总协定又允许某些情况的例外,如允许农产品进口实施数量限制;一缔约国为保障其对外金融地位和国际收支可以限制商品准许进出口的数量或价值,还有政府援助形式的数量限制等等。
3) 透明度原则:贸易的可预见性关键仅仅在于国内法律、规章的措施的透明度,这一原则主要出自总协定第十条,指一国政府实施的影响进出口贸易和货物过境的法律、规章、政策、裁决、决定等,均应公告于众,这实际上就是公开贸易政策、措施、使信息差异不再成为妨碍竞争的主要困难。总协定的其他条款也体现了透明度原则的精神。该原则经过乌拉圭回合后,其适用范围已从货物贸易本身或与货物贸易直接相关的法律、规章、政策、裁决、决定扩展到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方面的措施以及服务贸易领域的法律、规章、政策和其他行政决定或司法措施,贯彻透明度原则是限制贸易保护主义的重要手段。
参考资料
http://www.liuzhengxi.com/ns_detail.php?id=2&nowmenuid=49&cpath=&catid=0
在来说说影响!
美国金融危机发端于美国“两房”的企业危机。是美国的银行壮着胆子,敞开口子,几近无门槛的向美国购房者实行按揭贷款。而美国国民偏偏天性就是不爱货币储蓄专好提前消费。
为什么美国银行可以这么干,是因为房利美,房地美这两家企业可以全额收购美国银行的购房按揭贷款的债权。银行的风险由担保企业兜着呢。
那么房利美,房地美凭什么本事承接美国银行的购房贷款债权呢?是这两家公司能够向全世界发行由美国政府支撑的企业债券。企业按1:25的比例,即在自有资金400美元的情况下放大25倍向外兜售1万美元面值的企业债券。两家公司发行的是低经济本钱、高政府声誉担保的企业债券纸张,圈回的是货真价实的流通美元纸张。
在房价不断上涨的背景下,房利美,房地美两家企业的金融游戏的确玩的很顺很转也很赚。但一旦美国商品房屋价格回落购房人出现断供,这两家企业的金融游戏就表现为爆仓、漏光、戳穿、死神光临,还有就是一大堆购买这两家企业债券的资产风险高集聚。很不幸我国的主权基金和国有金融企业一共购买了美国这两家企业的债券高达4000多亿美元。幸运的是美国政府接管了这两家企业使我们暂时躲过了一大劫。
现在我们大致可以进一步的看清,在这一轮由美国金融危机引发的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冲击和影响,是和发源地美国经济的受冲击程度完全不一样的,是两种类型的不同特征的经济风险。美国的经济风险是金融链断裂、金融企业信用破产、相关企业连锁倒闭。我们的风险是美国欠我们的钱太多,应收欠款恐怕不能足额及时拿回来,这是一。其二是美国金融危机危及实体经济,美国企业对中国的出口商品需求量大减,已出口商品回款受损,导致已出口为导向的中国制造业企业蒙受巨大的灾难和损失。
综上所述,我们看到在这场全球危机中,我们还是存在着巨大希望的,是存在着摆脱危机、隔离危机、恢复生机的机遇的。关键是我们的经济政策要对头,要果断、要明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