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法宣传口号
A. 1953年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发布的《关于贯彻〈婚姻法〉的指示》内容是什么
1953年2月,中央抄人民政府政务院发布《关于贯彻〈婚姻法〉的指示》指出:全国各地,除少数民族地区及尚未完成土地改革的地区外,无论城市或乡村,均应以1953年3月做为宣传贯彻《婚姻法》的运动月。在这个月内,必须充分发动男女群众,特别是妇女群众,展开一个声势浩大、规模壮阔的群众运动,务使《婚姻法》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发生移风易俗的伟大作用。
B. 中国新女性争取婚姻自由出现在什么时候
冲击封建婚制的第一波
冲击封建婚制的第一波,当属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为代表的“婚姻革命”。新式婚姻要求打破一切旧道德、恶习俗,破除非人道的婚姻制度,建立以平等、自由,以恋爱为基础的两性结合,使男女当事人成为婚姻的主体。
“婚姻革命”之所以成为五四时期社会解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因为新文化运动的主线就是争取个性解放、自我觉醒与肯定个体价值。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把改造中国社会与改造家庭制度相联系起来。认为只有“以个人本位易家庭本位”才能使中国真正实现政治上的民主与物质上的繁荣,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此,压抑个体的封建家族主义,便成为首当其冲的批判目标。
男女青年同受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的压迫,但女性因为夫权更多一层压迫更为痛苦,因此,妇女们在反抗封建礼教,争取婚姻自由权的行动中,表现得更大胆热烈,甚至不惜以最惨烈的方式抗争。
1919年11月14日,湖南长沙街上一顶迎亲的花轿内不断有鲜血汩汩流出,20岁的新娘赵贞五为反抗父母强把她许配给40岁的古董商,在花桥内用剃刀自杀。贞五之死激起广大青年男女对父母包办婚姻的痛恨,在报纸上发表的檄文就有20多篇,青年毛泽东在几天之内,连续在《湘江评论》、《大公报》发了9篇文章,愤怒谴责封建婚姻制度惨无人道。批判封建“吃人礼教”,冲决一切封建罗网,成为那一时代的最强音。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争取“婚姻自由”的过程被视为社会解放的过程,“婚姻革命”又与妇女解放紧紧相连。当时不论男女,凡关心社会进步、拥护社会改革的人,无不关心妇女问题,无不为妇女解放大声疾呼。在“解放妇女要从哪里做起?”的讨论中,改造家庭与争取平等教育、经济独立、思想解放和人格尊重一起,成为妇女解放的重点。共产党人李大钊,就曾指出:妇女不解放,中国文明就是“半身不遂”的。因为新思想的传播、妇女运动的兴起和婚姻自由的要求, “恋爱神圣”和“妇女解放”的口号响遍全国。
1918年6月,《新青年》出版了“易卜生专号”,翻译介绍了挪威剧作家易卜生的名剧“玩偶之家”,借以暴露旧式家庭的罪恶。作品描述一个不甘做丈夫玩偶的女性娜拉因觉醒而离家。“玩偶之家”受到广大知识分子的欢迎,几次被搬上舞台公演,在中国掀起一阵“娜拉旋风”。剧中女主角娜拉所言:“我是一个人,一个同你一样的人”,“我第一要紧的,是努力做一个‘人’”,成为那个时代新女性最脍炙人口的宣言,娜拉也成为那个时代女性反抗家庭束缚、争取自由权利的榜样。在中国湖南的一个叛逆女性谢冰莹的自传体《女兵日记》中,她详细描述了自己多次逃婚的故事。《女兵日记》畅销,出走也成为女性逃离封建家庭,争取婚姻自由的一种方式。革命家萧楚女曾经写文章概括女性离家出走的原因,不外乎以逃婚争取婚姻自主、以恋爱自由思想反对专制婚姻。
在解放浪潮下,妇女被“发现”,妇女也发现了自己。此间的妇女团体,积极争取包括婚姻自主权在内的平等社会权利,提出“制定男女平等的婚姻法”。
争取婚姻自由的第二次狂澜
婚姻自由的第二波,当属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5月1日颁布的《婚姻法》,和此后宣传实施掀起的狂澜。
尽管早在1930年12月26日,国民政府公布的《民法·亲属篇》已正式确立了“婚约由男女当事人自行订定”的婚姻自由权;把古代宗法分亲属的旧观念改为血亲和姻亲两种亲属关系,使夫妻地位在法律上基本平等;禁止早婚、重婚纳妾等封建陋习也写进条款,但是由于资产阶级革命的不彻底性,《民法·亲属篇》在姓名权、居住权、财产权、继承权、家庭管理权和教养子女权等方面仍然维护夫权,明显存在对妇女的歧视。比如“妻以其本姓冠以夫姓”、“妻以夫之住所为住所”、妻子将自己原有财产交丈夫统一管理,使用权、收益权和处分权归丈夫所有、丈夫财产由直系血亲继承、妻子不能代位继承、家设家长,子女从父姓、父亲为未成年子女法定代理人等。
而1950年颁布的《婚姻法》,则高扬反封的旗帜,高扬男女平等的旗帜,旗帜鲜明地提出,必须摧毁封建主义缠绕在妇女身上的四条绳索:政权、族权、神权和夫权。而新婚姻制度当然应该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制”“保护几千年来受尽剥削压迫的妇女”。
《婚姻法》的公布,彻底废除了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年之久的包办强迫、男尊女卑、漠视子女利益的封建主义婚姻制度,规定了禁止重婚、纳妾,禁止童养媳,禁止干涉婚姻自由,禁止买卖婚姻。确立了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权利。
《婚姻法》的颁布,宣告了基于男女平等的婚姻自由的婚姻制度的确立,为中国妇女解放奠定了基础,因此得到妇女们的衷心拥护,在青年男女争取自由恋爱、解除包办婚姻以及解放童养媳、寡妇改嫁方面,妇女表现出更大的热情和勇气。在青年们对封建婚姻制度发起挑战之时,也遭到封建势力的顽抗,反映那一个时期新旧势力交锋的作家赵树理的小说《小二黑结婚》,是以喜剧结尾的。《婚姻法》一出,所有阻碍自由恋爱的旧势力、旧思想都偃旗息鼓。但是作为它原型的一对男女青年,他们的恋爱却遭到家长和村干部的粗暴干涉,男青年被毒打致死,女青年自缢身亡。同时上世纪50年代初还发生了一系列迫害改嫁寡妇的惨案。
1950年3月8日,《人民日报》发表《正确解决婚姻制度问题》的社论:“全中国人民首先是劳动人民必须了解和支持妇女的反封建婚姻压迫的斗争”,它指出:现实妇女反封建婚姻制度的斗争,已经不是“反抗地主对妇女压迫的斗争,而是劳动人民内部反对封建制度所遗留下来的风俗习惯的斗争”。社论强调,“我们的党员和干部绝对不应拥护封建的婚姻制度,绝对不应该‘镇压’妇女的解放斗争”并指出,正确解决婚姻制度问题的关键一靠中央人民政府制定颁布保障婚姻自由的婚姻法,二靠对农村干部与党员进行反对封建婚姻制的思想教育。而且后者更为重要。
在《婚姻法》颁布之后,政府在大张旗鼓地宣传婚姻法的同时,采取了一系列扫除婚姻自由障碍的行动,如打击封建宗族势力、坚决支持妇女争取婚姻自由的行动、解放童养媳、取缔娼妓制度、促使妻妾家庭自行解散等等。
50年代,一个摧枯拉朽的时代,一个妇女翻身解放的时代。
C. 贯彻落实婚姻法,下句接什么与之相联系比较合理押韵
贯彻落实婚姻法,一夫一妻兴旺家。
贯彻落实婚姻法,和谐建设靠大家。
贯彻落实婚姻法,互敬互爱幸福家。
贯彻落实婚姻法,一夫一妻和谐家。
贯彻落实婚姻法,共建和谐幸福家。
D. 2021民政局新标语是真的吗
是真的。民政局的标语换成了: “婚姻不一定幸福,单身不一定不幸福,出生是一个人,离开时也不可能是两个人,爱情是奢侈品,没有也行”。
(4)婚姻法宣传口号扩展阅读:
婚姻法是调整一定社会的婚姻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是一定社会的婚姻制度在法律上的集中表现。其内容主要包括关于婚姻的成立和解除,婚姻的效力,特别是夫妻间的权利和义务等。从调整对象的性质看,婚姻法既包括因婚姻而引起的人身关系,又包括由此而产生的夫妻财产关系。
婚姻法的内容多数为强制性规范,概念上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别,广义的婚姻法的调整对象除婚姻外,还包括家庭关系,其名称是在扩大意义上使用的,如1950年和1980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既有结婚、夫妻关系和离婚的规定,又有关于父母子女和其他家族成员间权利义务的规定。其内容较亲属法窄,但较狭义的婚姻法宽,实际上是婚姻家庭法。狭义的婚姻法的调整对象仅限于婚姻关系,其名称是在严格意义上使用的,如《南斯拉夫塞尔维亚社会主义共和国婚姻法》规定:“婚姻和婚姻中的法律关系由本法规定”,不涉及其他事项。
第一条
本法是婚姻家庭关系的基本准则。
第二条
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婚姻制度。
保护妇女、儿童和老人的合法权益。
实行计划生育。
第三条
禁止包办、买卖婚姻和其他干涉婚姻自由的行为。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
禁止重婚。禁止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禁止家庭暴力。禁止家庭成员间的虐待和遗弃。
第四条
夫妻应当互相忠实,互相尊重;家庭成员间应当敬老爱幼,互相帮助,维护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关系。
第五条
结婚必须男女双方完全自愿,不许任何一方对他方加以强迫或任何第三者加以干涉。
第六条
结婚年龄,男不得早于22周岁,女不得早于20周岁。晚婚晚育应予鼓励。
第七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禁止结婚:
(一)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
(二)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
第八条
要求结婚的男女双方必须亲自到婚姻登记机关进行结婚登记。符合本法规定的,予以登记,发给结婚证。取得结婚证,即确立夫妻关系。未办理结婚登记的,应当补办登记。
第九条
登记结婚后,根据男女双方约定,女方可以成为男方家庭的成员,男方可以成为女方家庭的成员。
第十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婚姻无效:
(一)重婚的
(二)有禁止结婚的亲属关系的
(三)婚前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婚后尚未治愈的
(四)未到法定婚龄的。
E. 中国第一部婚姻法颁布的意义
你好,抄1950年《婚姻法袭》以破旧立新为起点,对封建政权赖以生存的婚姻制度及家庭结构、家庭关系、家庭功能进行全面改造后,新型的自由婚姻显著增加,文明和睦的家庭大量涌现。同时,宣传《婚姻法》也是对女性生存权和平等权的传播过程。妇女群体借助强大的国家力量,从封建婚姻制度束缚中解放出来,不仅成为新政权的积极拥护者,还调动起参加生产的积极性,催生出新的社会生产力。通过对《婚姻法》的宣传和执行,具有现代意义的新民主主义价值观开始渗透到人民的日常生活中,促进了社会主义因素的积累,推动了中国整体性的社会变迁。当然,除旧布新、移风易俗的婚姻变革对旧的婚姻秩序的冲击荡涤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仅仅通过一场社会运动就彻底根除旧有的传统做法和习惯。贯彻《婚姻法》工作依然是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历史阶段的一项重要任务。
F. 1950年5月下旬,内蒙古自治区和绥远省人民政府宣传《婚姻法》的方式有哪些
1950年5月下旬,内蒙古自治区和绥远省人民政府分别发布命令,要求各盟市、旗县大力宣专传《婚属姻法》。于是,整个内蒙古自治区和绥远省掀起了学习《婚姻法》的热潮。各级宣传工作队深入城乡采取表演自编小节目、广播讲座、放映电影等各种各样的方式来宣传《婚姻法》。一些专业文艺团体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地方戏的演出形式,把《小二黑结婚》、《小女婿》、《方四姐》等抨击封建制度、歌颂婚姻自由的文艺节目表演给群众看。
G. 与1950年婚姻法相比,1980年婚姻法在原则规定中,增加的内容内容有什么
新中国有两部《婚姻法》,第一部是1950年版,28条。婚姻法的基本原则,都讲“男女平等”、“婚烟自由”,但是同样的原则口号,由于时代不同,含义也不同。1950年是新中国建立初期,当时妇女的社会地位极其低下,40多岁的妇女还有裹脚的。当时体力劳动对国家建设还是很重要,妇女的生产力要解放出来。所以,那时讲男女平等,对于树立“男女平等”观念、让妇女“翻身”、增加家庭劳动力等等,都有革命性意义。其次,实际上妇女的经济地位不高,因为许多妇女文化水平低,从经济角度说,在家庭中起着辅助作用,不算是“家庭顶梁柱”。那么,离婚后呢,独身妇女生活就容易陷入困境,所以,该部《婚姻法》就有具体条文规定要照顾女方。
1980年《婚姻法》,从经济角度说,是改革开放初期,国家仍不富裕,但是,建国30年后,妇女的文化教育比49年前明显改善,裹脚的一代妇女陆续进入老年,中青年妇女在家庭经济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虽然总体上说,妇女地位还比不上男人,但是婚姻法对妇女的照顾,除了原则上照顾以外,具体条文的倾斜规定比较少。在司法实践(司法解释)中,实际有照顾,但规定也不是十分强调。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一些人经济上成了“暴发户”,包二奶、家庭暴力现象比较突出,对社会风气、社会安定都有很大影响,也违背了男女平等原则,需要在法律上予以遏制。2001年对80版婚姻法进行修订,把重婚、有配偶又与他人同居、家庭暴力、虐待等行为作为认定感情破裂的充分依据,并且要对受害方赔偿。在适用过程中,对一些条文做了解释,出台了《婚姻法解释一》、《婚姻法解释二》。随着“财产性收入”的增多,原来根据“按劳分配”原则规定的“婚后收入如何处置”还不足以处理婚姻财产关系。比如婚前财产在婚后的“孳息”,如果也算共同收入的话,就不太合理。具体例子,婚前购置的一套房子,值20万元,婚后升值到100万元,那么增值的80万元,如果算共同财产,就说不过去。而且,如果算共同财产的话,容易发生“骗婚”等问题。诸如此类问题,《婚姻法解释三》做出了明确解释。
H. 1950年婚姻法基本精神是什么
1950年婚姻法基本精神是废旧立新。即废除封建主义的婚姻家庭制度版,建立社会主义的婚姻家权庭制度。
1950年《婚姻法》开宗明义规定:“废除包办强迫、男尊女卑、漠视子女利益的封建主义婚姻制度。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利益的新民主主义的婚姻制度”,“禁止重婚、纳妾。禁止童养媳。禁止干涉寡妇婚姻自由。禁止任何人借婚姻关系问题索取财物”。这既表明了党和政府废除旧式封建婚姻制度的严正立场和坚定态度,也体现了新制度下的婚姻家庭观念。与此同时,党和政府开展了一系列大张旗鼓的宣传和贯彻《婚姻法》的运动,旨在加速旧式婚姻制度的衰亡和进一步确立适合社会主义制度需要的新型婚姻家庭关系。
I. 关于婚姻法的啦啦队口号
这是前后矛复盾的两句话,既制然真爱无敌,那么必然会带来离婚的自由;须知,离婚不等于抛弃真爱,只表示一段感情结束,也许是去寻求另一段真爱;而珍惜伴侣则意味着即使遇到真爱了,你也可能要放弃,因为你已经有了伴侣,要珍惜嘛。因此,在提这些口号的时候,最好是先在逻辑上理清。
J. 八荣八耻
八荣八耻”要做到“四个落实”
(重庆市合川市委组织部副部长 李龙光)
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这是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要树立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这一概括精辟地阐明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深刻内涵,囊括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及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风尚的本质要求。在现代化之路上,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是凝聚人心的坚强纽带,是实现宏伟目标的强大精神动力,是全体公民为人处世的精神指南。目前,我们正站在实现“十一五”规划、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起点。当此之时,将“八荣八耻”落实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落实在学校教育中,落实在新农村建设中,落实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等四个方面,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不断激发全体公民特别是青少年的崇高精神追求,努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将“八荣八耻”落实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常言道:“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广大党员行得咋样,做得如何,是国人赖以学习的一面镜子,尤其是作为执政者的党员领导干部,其行为习俗对社会风气有着最直接、最深远、最广泛的影响,因此,要将“八荣八耻”落实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把加强对党员领导干部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作为一个重点,让党员领导干部真正成为社会新风气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与学习贯彻党章结合起来,让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深刻领会“八荣八耻”的精神实质,深刻对比反思自己与“八荣八耻”要求的差距,分清楚何为荣,何为耻,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时时处处事事都做好表率,做好示范,维护和实践好自己的“官德”,在群众中树立良好的形象和标杆。先进性教育活动集中学习教育结束以后,要加强对党员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经常性教育管理,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任务,切实加强对农村党员的教育培训,不断增强农村党员“八荣八耻”意识,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党员干部对照“八荣八耻”的要求,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升华社会主义荣辱观,努力起到率先垂范,以身作则,为整个社会作出榜样的作用;要认真总结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创造出来的引导党员群众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好经验好做法,努力形成树立党员荣辱观的长效机制。
将“八荣八耻”落实在学校教育中。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其行为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和弹性,因此要立足长远,将“八荣八耻”落实在学校教育中,继续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来规范他们的行为,才有可能造就出一代代有道德的社会主义新人。教育部门和学校要统筹规划,精心研究,根据不同年龄、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选择最佳切入点,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适时引入教材、引入课堂,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入脑入心,特别是作为教育主阵地的学校,要从四个方面着手,帮助青少年学生形成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一是实践行为方面,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与学生自觉行动结合起来,教育学生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把树立和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客观要求内化为自觉行动,自觉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二是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导向,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三是在发挥教师教书育人的作用方面,要结合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加强教师的师德建设,把帮助教师自觉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师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引导广大教师自觉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学习和示范。学校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作为考核班主任和教师的重要指标。四是在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方面,努力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体系,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互配合,相互促进。
将“八荣八耻”落实在新农村建设中。建设新农村,重要的是需要农村基层政权组织和广大农民在加快经济发展、改善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同时,建立起一种适合于新农村建设的文化和是非观念。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一旦这种文化和是非观念能够形成并深入人心,就能够在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的层面上发挥其广泛、稳定而持久的影响,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好思想保证、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文化支撑。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处在起步阶段,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对于树立良好的民风,推动新农村建设步伐,具有重要的意义。“八荣八耻”作为乡风文明建设的内容之一,它需要切入口,需要载体,在新农村建设中,要拓宽设计载体的思路,创造更多的适应时代特点和形势需要的新载体,引导广大农村的居民做当荣之事,拒为辱之行,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比如组织开展“知荣辱、树新风”为主题的道德实践活动,引导广大农民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点滴做起,把“八荣八耻”转化为自觉行动;组织开展“讲文明、讲科学、讲卫生、树新风”活动,广泛进行文明常识和科学生活方式宣传教育,引导人们深刻认识不良行为习惯的严重危害性,以一言一行、一点一滴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自觉革除红白喜事大操大办、逢年过节大吃大喝等陈规陋习;组织开展送法律下乡活动,为农村党员群众讲解《婚姻法》、《民法》、《信访条例》、《农业法》、《土地承包法》等,宣传法律知识,开展现场法律咨询活动,解答群众在法律方面的疑虑,同时做好依法严厉打击拐卖妇女儿童等各种违法犯罪行为,坚决取缔和扫除邪教组织、流氓黑恶势力、非法民间组织,有效遏制“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为农民群众创造一个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
将“八荣八耻”落实在精神文明建设中。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是社会文明程度重要的标志,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内容,贯穿于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体现在经济、法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使之成为引领社会风尚的一面旗帜,成为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一个重要基础。当前,将“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落实到精神文明建设中,一是要广泛宣传、深入普及。通过收集“八荣八耻”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例,广泛开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宣传普及“八荣八耻”的重要意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和基本要求,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二是要营造好舆论氛围。通过报刊、广播、电视、政府网站等媒体宣传“八荣八耻”的基本要求和重要意义,宣传贯彻“八荣八耻”过程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通过街道社区、商店、广场、车站、码头等公共场所设立标语牌、设置公益广告广泛宣传,使之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三是开展各种道德实践活动和群众性创造活动。把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结合起来,多反映创建活动中涌现的新人新事新风貌,提倡真善美,抨击假丑恶,凝聚人心、提升境界、激发活力。四是在精神文化产品创作中坚持以“八荣八耻”为导向,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内容纳入文化作品创作中,创作排演一批反映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文艺作品,大力宣传普及社会主义荣辱观。 (干部八荣八耻演讲稿(学习心得)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