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集锦 » 张荣芳国际经济法

张荣芳国际经济法

发布时间: 2022-09-23 13:10:48

① 女排为什么这么成功

上世纪60、70年代,日本女排崛起,他们不同于欧美力量型打法,而是根据自身条件开创了小快灵的亚洲体系。在1960年代创下了118场国际赛场连胜的神话,被誉为“东洋魔女”。为了学习日本女排,在周恩来总理的批示下,时任日本女排教练的大松博文来到中国,传授日本经验。日本人做事有自己的逻辑和态度。一个是细,就是揉碎事情的所有规律和机制,然后各个专研突破,根据自身特点寻求解决办法。第二个事狠,日本二战后经济的崛起离不开国民忘我的精神。细和狠,保证了他们做事能够达到极致。这一点也体现在大松博文的排球理念上。排球运动,说简单一点,无非是怎么发球,怎么接球,怎么扣球,怎么拦网,怎么防守。大松博文根据日本女排身材矮小,但移动灵活的特点,在防守上,独创了滚翻防守。欧美选手身材高大,下蹲速度慢,矮小的亚洲球员可以通过翻滚,根据来球方向,快速将手臂插入球下。勾手飘球,通过改变拳头和球面的接接触量,改变球的飘动速度和方向的不确定性,增加对方的接球难度。

等等。同时,大松博文要求严格,坚持’魔鬼训练“。才塑造了东洋魔女的神话。来到中国的大松博文只指导了1个月左右,但是对于中国排坛的震撼是巨大的。震撼不仅来自前所未闻的技术动作。更是来自大松博文的高强度训练。我觉得大松博文真正的意义在于,他给中国女排上了一堂什么是竞技体育的启蒙课。作为最想崛起的女排,也随后成为其他体育项目的学习对象,在某种程度上,大松博文的这堂启蒙课,影响了中国体育界。袁伟民是中国女排的教父。1974年,袁伟民担任中国女排的总教练。可以说,袁伟民很好地沿袭了大松博文的排球理念。根据中国人的特点组建队伍。同时创新了不少技术动作。为了更好地发挥副攻在2号位的牵扯作用,增加战术变化,创新了背飞战术,这一技术成为排坛的主流技术,经久不衰。训练量也是巨大的。这在当时各种通讯报道中都有体现。随后袁伟民带领中国女排横扫国际大赛金牌的光荣事迹大家都知道了。郎平和张荣芳是中国女排的教母。说起中国女排,妇孺皆知的一个标签就是”五连冠“。

其实袁伟民作为总教练取得了1981年世界杯、1982年世锦赛、1984年奥运会和1985年世界杯的冠军。其中1986年的世锦赛的冠军是张蓉芳和郎平两人作为教练,带领运动员获得的。当时张蓉芳是总教练,郎平是助理教练。这样的安排也合理合理。一方面张蓉芳的年纪比郎平大,在国家队的时候就是队长。经验丰富,有威信。二是,张蓉芳虽然没有”铁榔头“的名号那么大,但是技术实力一点也不差。身高174的她充分发挥了川妹子泼辣的特点,挥臂速度快,移动灵活。战术多样,防守好。我看了不下10遍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中国和日本的半决赛,可以说张蓉芳是全队的攻防核心。

说二人是中国女排队的教母,绝不是因为仅仅带领中国女排获得世界冠军。而是在以后的20年中,两人以不同的方式影响了中国女排。先说郎平。退役后本来被分配当局级干部。但是郎阿姨毅然决然地走了一条不同的人生道路。先是去美国留学。1990年还短暂复出帮助中国队拿到1990年世锦赛的亚军。1995年,中国女排可以说跌倒了谷底。郎阿姨毅然决然回国,接过了教鞭。阿姨一方面大胆启用新人,主攻孙?、副攻王怡、二传何其,组建了一支攻守平衡的队伍。另一方面,郎阿姨沿袭恩师袁伟民的执教理念。启动了高强度、高密度的训练方法。效果十分显著,1995年世界杯铜牌、1996年奥运会银牌和1998年世锦赛银牌。其中96、98两次在半决赛中展示强大的俄罗斯,成为了阿姨的经典战役。

1999年,阿姨以身体为由辞去了中国女排教练,转由张蓉芳的丈夫胡进担任。随后女排再次陷入低潮。同样带着五连冠辉煌的张蓉芳退役后,走上了仕途的道路,从四川省体委一路攀升到国家体育总局。作为女排的直接管理者,郎阿姨的出山和张蓉芳都有很大的关系。从1995年开始,张蓉芳和郎平以两种不同的方式影响着中国女排的命运。张蓉芳是长官中国女排的最高行政长官之一,郎平是执教女排的教练。时间回到2013年,也是郎平再次执掌中国女排的时候。经历了08―12周期的混乱,以及伦敦奥运会的惨败。谁能再次站出来拯救中国女排呢?当时郎平的呼声很大。但是郎平明确表示不参加女排教练的竞选。一是年纪大了,身体不允许;二是,自己还指教恒大俱乐部。

但这时,作为女排五连冠成员之一的陈招娣去世,老女排们重新聚到了一起。郎平随后突然从广州飞到了北京参加了当天的女排教练公开应聘。在电视画面中,甚至看到了张蓉芳还在场上传球指导。这一幕难免让你想起1986年两人一起带领中国队获得世锦赛冠军的画面。历史重演,两人再次将中国队带上了冠军领奖台。陈忠和是中国女排的救星。2001年,同样是在低谷期接管中国女排的陈忠和,大胆推陈出新,启用新人。并发掘了一批天才级球员,连夺03世界杯和04奥运会的金牌。陈忠和是当年五连冠时期的陪练员,后来长期在中国女排担任领队。经历起起伏伏,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执教理念。

小编码这么多字很累的,欢迎点赞和分享,不接受批评(傲娇脸),么么哒。

② 张荣芳的介绍

张荣芳,女,1963年出生,湖北京山人,汉族,中共党员,法学博士,现任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武汉大学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研究中心副主任;兼任中国社会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湖北省法学会社会法学研究会会长,湖北省法学会经济法专业委员会理事,湖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③ 武大法硕考研考试科目有哪些

作为一名考研的咨询老师,天道考研网校的老师给你说一下武大法硕专业课的参考书目,希望对你有帮助!
综合知识(法理学、宪法学、行政法学、刑法学、民法学、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国际法学):

李龙主编、汪习根执行主编:《法理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周叶中主编:《宪法》二十一世纪核心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马俊驹、余延满著:《民法原论》(第四版),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

秦前红主编:《新宪法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二版)

马克昌主编,莫洪宪执行主编:《刑法》(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

高铭暄、马克昌主编,赵秉志执行主编:《刑法学》(第七版),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

江国华编著:《中国行政法总论》,武大出版社2012年版

洪浩著:《刑事诉讼法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林莉红著:《行政诉讼法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15年8月第四版

赵钢、占善刚、刘学在:《民事诉讼法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三版)

梁西主编、曾令良等修订:《国际法》,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邵沙平、余敏友主编:《国际法问题专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法理学:

李龙主编、汪习根执行主编:《法理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张文显主编:《法理学》(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张文显著:《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法律出版社

中国法律思想史及外国法制史:

曾宪义等主编:《中国法律思想史》(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4月版;

杨鸿烈著:《中国法律思想史》(第一版),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

何勤华主编:《外国法制史》(第三版),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陈晓枫主编:《中国法制史新编》(第二版),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年5月。

宪法学:

周叶中主编:《宪法》二十一世纪核心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二版

秦前红主编:《新宪法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二版

行政法学:

江国华编著:《中国行政法总论》,武大出版社2012年版

姜明安主编:《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刑事法学:

马克昌主编,莫洪宪执行主编:《刑法》(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

高铭暄、马克昌主编,赵秉志执行主编:《刑法学》(第七版),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

张明楷著:《刑法学》(上下册),法律出版社2016年版。

商法学:

余延满、马俊驹著:《民法原论》(第四版),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

魏振瀛主编:《民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陈本寒主编:《商法新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王保树主编:《商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刑事诉讼法学:

洪浩著:《刑事诉讼法学》(第二版),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年8月版

徐静村主编的《刑事诉讼法学》(第三版),法律出版社2012年

行政诉讼法学:

林莉红著:《行政诉讼法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15年8月第四版

姜明安主编:《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第三版),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林莉红著:《中国行政救济理论与实务》,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5月版

民事诉讼法学:

江伟主编:《民事诉讼法》(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赵钢、占善刚、刘学在:《民事诉讼法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三版)

占善刚、刘显鹏著:《证据法论》(第三版),武汉大学出版社,2015年8月版

赵钢、占善刚、刘学在主编《民事诉讼法教学指导:法规、案例与试题》,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年6月版

经济法学:

漆多俊、冯果主编:《经济法学》(第三版),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漆多俊著:《经济法基础理论》(第四版),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冯果:《公司法》,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张荣芳:《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韩德培主编:《环境保护法教程》(第七版),法律出版社2015年版

蔡守秋主编:《环境资源法教程》(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金瑞林主编:《环境法学》(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国际法:

梁西主编、曾令良等修订:《国际法》,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梁西著、杨泽伟修订:《梁著国际组织法》(第六版),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邵沙平、余敏友主编:《国际法问题专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国际私法:

韩德培主编:《国际私法》(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

黄进主编:《国际私法》,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肖永平著:《肖永平论冲突法》,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肖永平著:《国际私法原理》,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肖永平著:《法理学视野下的冲突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郭玉军编著:《冲突法导读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何其生著:《比较法视野下的国际民事诉讼》,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

国际经济法:

余劲松主编:《国际投资法》(修订版),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三版)

漆彤主编:《国际贸易法新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张庆麟主编:《国际经济法》,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同等学力加试参考书目:

曾宪义主编:《中国法制史》二十一世纪课程教材,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版

吴汉东主编:《知识产权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④ 急求王子今编著的<秦汉区域文化研究>及<中国古代行旅生活>的主要内容

王子今著《秦汉区域文化研究》以论述秦汉时期的基本文化区及其文化风貌为重点,分别讨论了秦汉时期12个文化区的人文社会面貌和民俗文化构成,分析了当时最主要的有突出代表意义的区域文化的特征,着重探讨了秦汉文化共同的形成及其区域文化传统基因(如乡土意识、文化节奏、儒风流布、人口流动等),还对秦汉时期最高统治集团的区域文化观和区域文化政策进行了认真的历史总结,“作者对秦汉区域文化方面的研究有诸多独到的见解,是一部成功的多有创见的著作”(史念海序)。程民生著《宋代地域文化》(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8月出版)也是一部断代文化地理研究的专著。
http://www.xiangyata.net/data/articles/b02/517.html

<中国古代行旅生活>
是古代生活大型丛书,是适应社会文化需要的新举措,也是进行学术领域开拓的新尝试。比较系统具体而生动地秒描述了中国古代行旅生活史。
全书从“心理准备““行装与旅费”“行旅送别礼俗”“行旅方式”“旅食与旅宿”“行程与行速”“行礼与行具”“行旅的安危”等方面,从社会史的角度评述了行旅在中国古代社会文明成熟,推动历史进步的积极意义,可以更为真切地了解许多生动具体的历史事实,看到一幅幅绚丽多彩的风俗画卷,领略其中隽永幽婉的意趣风致。反映出中国历史文化的若干重要特色。
正文之中,往往是引用典故的堆砌,却少有注释,帮助读者阅读;看起来更像是“古代行旅生活考据”一类的文章。不是说这样写不行,而是这样写没有针对丛书的目标读者是谁们,而造成读者的阅读困难。所以,这一本“行旅生活”是看得最慢的。
目录:
一 行诱的心理准备

1卜行择吉

2行神祭祀

二 行装与旅费

三 行旅送别礼俗

1灞桥折柳

2饯别形式的演变

四 行旅方式种种

1徒行时代与徒行阶级

2骑乘形式

3篮舆伊轧

4乘车行旅

5舟筏行水

五 旅食与旅宿

1行旅饮食

2宿息 宿泊

3民间行旅食宿服务业的经营

六 行程与行速

1远行的历史记录

2行旅速度:急脚 快马 飞车

3晓行与夜行

七 行李与行具

1行囊与行橐

2行滕与行缠

3其他随身行具

八 行旅的安危

1行旅交通事故

2贫病转零落 故乡不可思

3虎患及其他山林行旅灾难

4旅途盗劫危患

九 行旅生活百昧

1游学行迹: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2游宦生涯:区区牛马走 趋驰名利牵

3游贾事业:周流天下 无所不至

十 旅人的精神寄寓

1家园忘却酒为乡

2弦管笙歌销客愁

3客舟唱咏与驿壁题诗

十一 软脚·洗尘·接风

中国古代行旅生活"的书摘……
人们平时常常用“衣食住行”,也就是衣服、饮食、住居、

出行,来概括社会物质生活的基本内容。

“行旅”,一般是指历时较久、历程较远的出行活动。

古代中国文明长期以来一直建立在以小农为经营主体

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基础之上,从而导致形成了相对封

闭的文化传统,也曾经形成了对“行旅”活动存有某种消极

偏见的生活观念。

《老子》一书中所描绘的理想社会的蓝图,是以“安其居,

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

种彼此严重隔绝的社会生活为标志的。晋代名士陶渊明的

《桃花源记》对于“与外人间隔”的所谓“桑竹垂余荫,菽稷

随时艺”的社会生活环境的记述,也寄托着大体类同的梦想。

与此相应的淡漠交往,厌畏出行的习尚,似乎久已成为中国

传统社会生活的重要特色之一。

尽管民间行旅在传统中国古代的总体社会生活中居于

相对次要的地位,但是行旅促进社会文明成熟,推动历史进

步的积极意义仍然是显而易见的。

据说民间原本通行以“衣食住”作为主要生活形式的说

法,后来孙中山先生有感于近代世界交通与交往作用之重

要,力倡加入“行”字,于是始有“衣食住行”之说。其实,

早在先秦时代,《荀子·修身》中已经可以看到这样的说法:

“食饮、衣服、居处、动静,由礼则和节,不由礼则触陷生疾。”

大意是说,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应当遵循“礼”的规范,

如此方能和谐有序,否则就会导致祸患。这里所说的“食恢、

衣服、居住”,自然也就是“衣食住”,而所谓“动静”,与

“行止”涵义大体相近。这可以由《周易·艮(gen亘)》中的

一段话得到说明:“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

道光明。”“行”和“止”,“动”和“静”,都要合乎时宜,这

样才可能接近理想境界的实现。当时人所说的“动”或者

“行”的涵义,其实是包括行旅活动的。也就是说,在中国人

的传统意识中,行旅生活在社会生活总体内容中的地位,似

乎并没有完全受到漠视。
http://www.haotushu.com/book/375626/

⑤ 急求!!魏晋南北朝包括西蜀、东吴和十六国吗

1992年魏晋南北朝史的研究成果可观。9月,在陕西师大举行了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
第四届年会暨国际学术讨论会,百余位中外学者就本时期的民族关系、思想文化等问题进行
讨论,提交论文90余篇。出版的专著有陈长琦《两晋南朝政治史稿》(河南大学出版社)、余鹏飞《三国经济史》(河南大学出版社)、杜士铎主编《北魏史》(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论文集有南阳诸葛亮研究会编辑的《诸葛亮躬耕地新探》(社会科学出版社)。此外,见诸报刊的学术论文数量达200余篇,覆盖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社会经济、军事战争、思想文化、社会生活、民族等领域。现就将学术论文的研究情况做一简述:
一、政治史研究
田余庆《孙吴建国的道路》(《历史研究》1992年第1期)从陈琳《檄吴将校部曲文》入手,指出三国之中,东吴建国最晚的原因在于孙氏起自孤微,在江东没有强大势力,孙策是袁术旧部,江东大族对袁术旧恨甚深,因此对孙策霸有江东难以接受。孙氏兄弟经历了凭借淮泗武力打击吴会英豪,仰仗张昭、周瑜笼络外来人士,才保全了江东统治,继而采取对会稽虞、魏等族既使用、又防制,并借重顾雍、陆逊疏通与江东大族的关系,广泛吸收江东人士参政的过程,完成了孙吴政权江东地域化的进程,才终于建国。在此过程中,江东大族也经历了敌视、观望、尝试合作和竭诚结合的转变。该文还进一步分析了东晋建国比东吴顺利的原因,指出,在民族矛盾尖锐之际,司马氏的名份地位具有很大的优势,晋末侨姓土族的从政能力及社会威望又远高于孙氏兄弟最初依赖的淮泗集团,所以江东大族没有理由也无力抗拒,只有臣服。吴鉒鉒《豪门政治在南方的移植——王导的“愦愦之政”》(《福建师大学报》1992年第2期)认为,王导“绥靖南北,清静为政”的治国方针,实际上是西晋豪门政治——“愦愦之政”的延续,东晋之国不能仅归功于王导的“愦愦之政”,广大人民群众在民族矛盾的驱使下的一致支持以及祖逖、桓温、陶侃、谢玄等才智之士的努力也当在其中。何德章《北魏国号与正统问题》(《历史研究》1992年第3期)一文揭示了汉族士人从以晋室为正统到以拓跋魏为正统,对少数民族政权则经历了由歧视到认同,由不合作到积极参与的过程。与此同时,拓跋政权自登国元年至天兴元年的12年间,在国号上也始终存在“代”、“魏”之争,最终才定国号为“魏”;其都城建筑模仿邺城、仪定五行从曹魏土德都是为了表明自己是曹魏法统的继承者。其后,拓跋焘统治时期的改革,又使北魏向汉族传统王朝迈进了一步,孝文帝的全面汉化政策,终于把北魏改造为一个地地道道的汉族政权,北魏政权也随之被汉族人士完全接受,视为正统。张金龙《高肇专权与北魏宣武帝统治时期集团内部矛盾》(《兰州大学学报》1992年第3期)认为,高肇专权对宣武帝一朝政局有重要影响,是君主信任和高肇具有专职宰相权力的结果,是孝文帝改革后汉族官僚的力量首次超过鲜卑贵族、尤其是宗室贵族力量的反映。对国家政令的决策和执行没有多大消极影响,主要是影响了统治集团力量的变化。
薛军力《州的地方化与曹魏时期中央与地方关系》(《中国史研究》1992年第3期)一文,以刺史地方化为突破口,研究了曹魏时期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两汉以来,州刺史只是中央派往地方的监察官;东汉末才演化为集军政大权于一身的地方大员;曹魏时,刺史掌一州大权,对稳定地方统治起有重要作用。为强化对地方的控制,曹魏重视刺史人选,并辅以各种监察措施,约束刺史权力过于膨胀,基本上达到了目的。田昌五、马志冰《论十六国时代坞堡垒壁组织的构成》(《中国史研究》1992年第2期)指出,往昔认为坞堡垒壁是以宗族乡党为基础,坞堡主是由东汉至魏晋地方大族中孕育出来的看法值得商讨。指出十六国时期的坞堡组织有少数民族和汉族居民两种,后者又分流民或乞活与当地居民两种。少数民族坞堡大多以部落组织形式为基础,其中匈奴胡人与氐、羌的部落组织形式又有不同。汉族坞堡主要由流民建立,坞堡主有流民、乞活帅,还有一些地方大族,身份相当复杂,当时的北中国可分为三个地区:匈奴胡人为主的并州地区,氐羌为主的关陇地区,民族关系比较复杂的关东地区。受各自坞堡组织的影响,这些地区的社会结构也不同程度地发生了一些变化。
政治制度研究主要包括封爵、监察和考课等。高敏《孙吴封爵制的创始年代略考》(《许
昌师专学报》1992年第2期)一文考证了孙吴的封爵制,认为这一制度开始于建安二十四年末及建安二十五年之间,在孙权称吴王、改元黄武时正式确立;孙权称帝、改元黄龙元年时达到高潮。它的创立与奉邑制的停止在时间上前后相继,反映了其间的内在联系。李小沧
《曹魏时期监察彻度的形成与特征》(《南开学报》1992年第3期)指出,曹魏监察制度旨在改革两汉旧制,加强吏治。它的形成可分为曹魏草创、曹丕定制两个阶段,具有四方面特征:御史台成为独立机构;监察系统呈多重结构;皇帝保留、控制部分监察权;中央与地方的上下控制失调。该制度表明皇权相对衰落、权臣权力膨胀。余世明《东魏、北齐的监察制度》(《贵州大学学报》1992年第2期)认为,东魏、北齐的监察制度确立的“寺署台案”制衡机制,起到整顿吏治、肃清弊端、澄清吏治的积极作用,较前代趋于完善、健全,开唐代“三司推事”制之先河。但受“家国一体”封建意识影响,使这一制度成为统治集团权力纷争的工具。杨普罗《北魏官吏考课制度述略》(《甘肃社会科学》1992年第4期)认为,北魏官吏的考课始于道武帝时期,完善于孝文帝改革时期,到北魏末期渐于废弛。按程序考课分为内考、外考两种,由尚书主持。考第划分严格,一般据此赏罚官吏。
二、社会经济史研究
土地制度方面,蒋福亚《东晋南朝的大土地所有制》(《江海学刊》1992年第2期)、《东晋南朝的占山护泽》(《中国经济史研究》1992年第4期)两篇文章颇有新意,前文不同意目前较为流行的土地买卖是东晋南朝时期大土地所有制形成、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的观点。认为在当时,靠购买土地不可能形成大地产,占山护泽、凭恃私人武装或权势侵凌百姓、巧取豪夺才是同一时期大土地所有制发展的主要渠道,土地买卖充其量只是补充手段。后文指出,占山护泽是在生产力进一步提高,人口大幅度增长,开辟山林川泽有利可图的产物,东晋南朝正具备了这些条件。三吴地区所以成为此时占山护泽最疯狂的地区,是由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政治及阶级斗争的形势、侨姓与吴姓士族的力量对比等因素决定的。东晋南朝的占山护泽,可以大明年间的占山法划分为两个阶段。占山法旨在限制,积极性是提出了垦辟的要求,此时掠夺自然富源是占山护泽的主流,故不能过高估价其对南方经济开发的作用。“占”、“请”、“求”等名义是将山林川泽据为己有的代名词,“借”则只是拥有使用权。占山护泽是否违法,太守拥有裁决权。
区域经济研究,有万绳楠《江东侨郡县的建立与经济的开发》(《中国史研究》1992年第3期)、许辉《论六朝时期长江流域经济的整体开发》(《江海学刊》1992年第4期)、陈长琦《六朝广东发展的考古观察》(《广东社会科学》1992年第3期)等。万文在对西起芜湖、东至无锡的侨郡侨户进行数量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侨民对开发淮南、建康、南东海、晋陵等地区功不可没,以至内地一些地区也受其影响。作者还就“土断”提出新释:正其乡土与断其白籍。许文则以长江流域的巴蜀、江汉、三吴三个经济区为视角,对其历史沿革和发展状况进行论述。指出六朝时期的长江流域在经济开发上具有范围不断扩大并向纵深发展,并且开始形成一个整体的特点。陈文力主纠正视六朝广东为落后地区的观点。作者运用考古材料,分别考察了农业经济、手工业生产以及海外交往,进而论证除手工业与中原和江东地区有差距外,其它两方面的发展均不逊色,这一发展得益于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另外,还有黎虎的《北魏前期的狩猎经济》(《历史研究》1992年第1期)。该文认为拓跋魏的社会经济呈现递进性:早期拓跋部的经济是畜牧——狩猎经济;北魏建立后,狩猎经济与农业、畜牧业经济并存,但已退居次要地位;孝文帝以后,狩猎经济基本消失于社会生活中。
陈海新《论西晋末期汾涑地区的居民与经济》(《山西师大学报》1992午第2期)和陆庆夫《十六国时期五凉地区的人口迁徙》(《兰州大学学报》1992年第4期)均就人口流动与经济的关系发表看法。陈文以西晋末期的汾涑地区为例,指出这一地区的农业人口大量流亡,以畜牧业经济为主的匈奴、羌、氐等少数民族进入,使居民结构发生较大变化,经济生活也从原来的农业区变为半农半牧区。陆文则以五凉地区的人口流动为研究对象,提出内地流民和塞北民族的迁入,不仅促进了这一地区的经济开发,对五凉文化的繁荣和民族融合也起到作用。
丝路贸易方面,张荣芳《论汉晋时期楼兰(鄯善)王国的丝路贸易》(《中国史研究》1992年第1期)根据佉卢文书等文献资料,考证汉晋时期的鄯善王国扼丝路南道咽喉。其与中原王朝的贸易得到双方政府的鼓励。从事贸易的人成份复杂,既有往来使者、自由商人,也有管辖西域的政府官员。贸易以实物交换为主,货币交换为辅。钱伯泉《从〈高昌内藏奏得称价钱帐〉看麹氏王朝时期丝绸之路的商人和商品》(《西北史地》1992年第3期)主要依据吐鲁番出土的四件有关价钱的文书,对丝路中段的贸易状况进行概述:从事国际贸易的商人有粟特九姓胡商、西来的汉商、西域各国各族的商人,其中男女均有;金银、香料、生丝等西方名贵特产为主要货物,贸易多为中转型,波斯银币为通用货币;各国设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和规章制度;经济收入归王家。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自然灾害较秦汉、隋唐都为严重。李丙寅《略论魏晋南北朝时代的环境保护》(《史学月刊》1992年第1期)对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进行分析:受长期战乱的影响,国家分裂,即使建立了虞衡等环保机构、颁布了环境保护的法令,却很难执行。文章也同时肯定这一时期在农业生态习性的考察、利用,对物种遗传变异的认识上均比前代有所提高,水利设施也有所增加。
三、军事战争史
军事制度方面,薛军力《魏晋时期都督制的建立与职能转变》(《天津师大学报》1992年第4期)意在阐释于汉魏之交建立的都督制,在维护西晋统一时起到一定作用;但与此同时,都督的职能已发生变化,到八王之乱前,都督已基本摆脱中央控制,成为凌驾地方各州之上的地方割据力量。高敏《西晋时期兵户制考略》(《历史研究》1992年第6期)指出,西晋兵户制源于曹魏士家制,所以具有典型世兵制的一切特征。但是兵户休假制度、家属从军大致开始实行于魏末晋初。在连年战争、世家大族对兵户的强占等影响下,兵户制发生严重危机,西晋政府乃采取逼良、募兵、发奴隶僮客为兵的措施补充兵源,才使兵户制得以维持。作者另一篇论文《十六国前秦、后秦时期的“护军”制》(《中国史研究》1992年第2期)认为在前秦和后秦,“护军”制既是军职名称,也是地方长官名称。护军兼有军、政两权,拥有实际领地,是为统治少数民族而设置的机构,贯彻胡汉分治的原则。
吴蜀荆州之争是三国时期的重要事件。其中的曲直是非,至今莫衷一是。朱绍候《“借
荆州”浅议》(《许昌师专学报》1992年第5期)和张兆凯《论吴蜀荆州之争》(《求索》1992
年第5期)二文,均对荆州为吴国疆域这一观点提出异议。朱文认为,荆州原来就不是吴国的疆域,所以刘备“借荆州”之说不能成立,但刘备又确曾向孙权借过荆州几郡。张文则进一步分析了吴蜀荆州之争对当时魏、蜀、吴三家的影响:吴国虽然取得胜利,但并非真正的赢家。蜀国受到打击后,力量削弱,使三国鼎立的局面消失,为曹魏灭蜀、平吴、统一中国提供便利。谭良啸《论三国初期的荆州争夺战》(《成都大学学报》1992年第2期)通过研究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形势以及荆州自身的地理位置,说明荆州之争,吴胜蜀败,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就具体战例进行探讨的有关治中《论曹操平定关陇的奠基战役——潼关之战》(《西北大学学报》1992年第1期)和杨德炳《失街亭斩马谡与蜀军的战斗力》(《武汉大学学报》1992年第2期)。关文认为,关陇之战对曹魏和西蜀政局有重要影响:曹操平定关陇,进而统一北方,加强了曹魏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力量,使蜀国的北伐屡屡受挫,并且为司马氏统一全国,灭蜀创造条件。杨文认为,马谡“违亮节度”、“依阻南山,不据下城”等并非街亭兵败的真正原因,蜀军素质不高、战斗力不强,才是街亭兵败及这次北伐失败的根本原因。即使马谡有罪,也只应承担一半,罪不致死;诸葛亮本人亦应承担一半责任。诸葛亮斩马谡是出于当时政治及形势的需要,因此不能把他视为“明法”的楷模。
关于赤壁古战场今地的讨论仍在继续。朱靖华《黄州赤壁与古战场地理环境吻合》(《中国地名》1992年第2期)和王琳祥《赤壁战地辨析——与万绳楠先生商榷》(《安徽师大学报》1992年第4期)两篇文章都认为,武昌赤壁说和蒲圻赤壁说都不能成立,而位于今长江南岸的黄州才是古赤壁战地。
四、思想文化史研究
宗教方面。杨辉坤《汉晋之际佛教发展的思想基础》(《四川大学学报》1992年第3期)指出,佛教作为一种外来宗教,传入中国后,对中国的传统思想采取兼容并包的态度。既调和传统儒学,也融进当时流行的玄学,逐步成为中国化的佛教。蓝勇《魏晋南北朝隋唐佛教传播与“西南丝路”》(《西南师大学报》1992年第2期)考证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的路线之一,就是由位于我国西南边疆云贵川地区的西南丝绸之路进入内陆,再向四周播散。郑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宣佛小说》(《文史哲》1992年第2期),认为当时佛教题材的小说创作与宣扬佛教、回击反佛派的攻击有关。创作的成功与失败为后世中国古典小说的发展奠定基础,并且提供了经验教训。
关于玄学问题的研究,张运华《荆州之学与魏晋玄学》(《湘潭大学学报》1992年第4期)通过荆州之学的形成、特点的阐述,对比了玄学的领袖人物王弼的治学内容、特点,提出荆州之学是魏晋玄学的重要渊源的观点。杨珍生、刘龙伏《玄学人生与世俗人生——魏晋与文艺复兴时期人生观比较》(《江汉论坛》1992年第10期)运用比较方法,得出魏晋时期的玄学人生,是一种消极处世的人生观,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世俗人生观是努力进取,追逐功利的人生观的结论。吴代芳《个体意识的崛起和社会诸矛盾的演变》(《大庆师专学报》1992年第3期)一文,对魏晋时期的人们性格进行透析:试图打破传统礼教的束缚,追求思想解放,充分认识自我的个体意识迅速崛起,并成为当时人们性格的主旋律。孔定芳《论东晋南朝文化精神对儒家理想的叛离:兼论东晋南朝的文化特色》(《华中师大学报》1992年第1期)认为,东晋南朝的文化精神已与儒家思想尊奉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截然不同。这一时期的人看重个体,轻视功利;适意自然,淡泊尘世,有较强烈的幻灭意识。这种文化取向为后世文化思想的发展增添了新的生机。
五、社会生活史研究
社会风气方面,郝春文《论东晋南朝时期的佛教结社》(《历史研究》1992年第1期)认为,佛教迅速向世俗社会渗透的途径之一就是佛教结社。文章考察了单纯从事造像、造塔等一次性活动的结社,和在造像之外从事其它佛教结社的这两种结社,指出佛教结社已非单纯的宗教活动,它受当时政治形势、经济发展的影响,与统治者的好恶密切相关。这时的“社”、“邑”有别,佛教的中国化尚未完成,还无力改造中国传统的社会团体。谢宝富《两晋南朝隐土成因及其他》(《安庆师专学报》1992年第3期)认为,两晋士人消极遁世,隐居山林的现象与当时社会环境有关。西晋隐士主要是为了逃避战祸。隐居之后消极待命,寄神阴阳五行之术以占卜未来;东晋南朝的隐土则多受社会风气熏陶,他们隐居之后主要从事研习经书等活动,带有弘扬文化的性质。王永平《论东晋上流社会的享乐风尚》(《社会科学战线》1992年第3期)指出,东晋统治阶层以门阀制度做庇护伞,土地与财富的集中为经济后盾,大肆纵情享乐,造成极坏的社会影响。奢侈性消费急剧膨胀,破坏了社会经济的正常进行。士族阶层丧失治国能力,封建政府的行政效能下降。文章还指出,这种享乐之风是对儒家思想谨奉的克己主义的强烈冲击。
婚姻方面,施光明《从〈魏书〉所记鲜卑拓跋部婚姻关系研究》(《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92年第3期)认为鲜卑拓跋部的婚姻分两个时期:北魏前期,拓跋贵族的婚配范围限于本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后期则多为汉族人。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拓跋鲜卑的封建化。杨铭《氐族的姓氏与婚姻》(《西北民族研究》1992年第1期)指出,氐族盛行的族内婚,在民族大迁徙、大融合的浪潮中受到冲击,并走向瓦解。其婚姻形态转向族外婚,逐渐与汉、羌等族通婚。此外,王大良《从北魏刁遵墓志看南北朝世族婚姻》(《北朝研究》1992年第2期)从研究个案入手,发现渤海刁氏家族的婚姻对象主要是当时的北方世家大族。由此说明婚姻已成为世族之间维持、保护世袭特权的工具,成为政治交易,经济联衡的纽带。
六、人物研究
李凭《北魏道武帝早年经历考》(《中国史研究》1992年第1期)主要考证了道武帝早年(6~15岁)的活动。前秦灭代后,道武帝年仅6岁,随同祖父什翼犍被执送长安。后又被贬至蜀地,辗转长安、中山等地。其间耳濡目染汉族先进文化和各民族的交往,为以后拓跋社会的封建化和汉化打下良好的基础。陈伟强《从刘宋王朝和谢氏家族的关系看谢灵运的玫治悲剧》(《北京大学学报》1992年第2期)认为,刘宋政权与谢氏家族的矛盾以及谢灵运政治对抗,导致了他悲剧性的命运,成为政治漩涡的牺牲品。此外,还有孔毅《论正绐名七傅嘏》(《许昌师专学报》1992年第3期)、张德鹏《曹操的政治性格略记》(《江汉论坛》1992年第11期)等文章,在此就不一一介绍。

⑥ 秦汉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秦汉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1、政治方面:本阶段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巩固时期。

2、民族关系方面: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民族关系初步繁荣时期。

3、对外关系方面:本阶段,中国向朝鲜、日本、西亚和欧洲的交往开始以贸易往来,使节往来和科技文化交流等形式发展起来。

(6)张荣芳国际经济法扩展阅读:

由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和内蒙古包头市九原区委、区政府联合主办的“2012·中国‘秦汉时期的九原’学术论坛”近日在内蒙古包头召开。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西北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郑州大学、苏州大学、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内蒙古师范大学等单位的4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

秦九原郡、汉五原郡处于北方长城防御区“北边”的中点,具有防务重心的地位。又通过直道与政治中枢相连接,形成了特殊的交通格局。秦汉时期,这里曾经是农牧经济交汇的新经济区,也是民族文化竞争和融合的热点。

汉民族和匈奴民族的精英人物以九原为舞台进行过精彩的历史表演。这里有赵武灵王的足迹,有秦昭襄王经营北边的遗存,也是秦始皇、汉武帝巡视边务的地方。

与会专家不仅围绕秦汉时期九原地区的军事战略地位、地理沿革、民族互动、历史人物以及秦直道的作用与影响等主题进行热烈研讨,而且实地考察了秦长城、麻池古城、张龙圪旦汉墓群、昭君古渡等秦汉历史文化遗迹,对九原秦汉文化产业园区规划等提供了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中国秦汉史研究会是国内成立较早的断代史专业学会之一,1981年9月23日至28日,中国秦汉史研究会成立大会暨首次学术讨论会在西安举行,至今已召开了13次年会。上级主管部门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秘书处设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研究会的最高权力机构是会员大会,理事会由会员大会或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负责处理理事会及研究会的日常工作。著名学者林甘泉、林剑鸣、高敏、张荣芳、周天游等先后担任会长。现任会长为王子今,现任顾问为林甘泉、田余庆、安作璋、朱绍侯、高敏、张传玺、张荣芳、周天游。

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在成立至今的三十多年中,在繁荣学术、加强交流、推动合作、培养人才等方面,为秦汉史研究的全方位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成为国内外较有影响的学会之一:已编辑出版《秦汉史论丛》12辑,累计字数近500万,还编译了国外秦汉史研究资料若干。

积极发展会员,秘书处每年定期编辑《中国秦汉史研究会通讯》,及时交流会员之间的研究信息。

定期举办年会暨国际学术讨论会及不定期的专业研讨会,还与高等院校及科研部门合作,召开各种小型的专门研讨会,不断将秦汉史研究推向深入。目前研究会还与日本、韩国及港台地区的秦汉史研究团体建立了较稳定的信息交流渠道。

⑦ 武汉大学法学考研参考书目

武汉大学法学院年考研参考书目如下:

综合知识(法理学、宪法学、行政法学、刑法学、民法学、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国际法学):
李龙主编、汪习根执行主编:《法理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周叶中主编:《宪法》二十一世纪核心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马俊驹、余延满著:《民法原论》(第四版),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
秦前红主编:《新宪法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二版)
马克昌主编,莫洪宪执行主编:《刑法》,(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
高铭暄、马克昌主编,赵秉志执行主编:《刑法学》(第七版),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
江国华编著:《中国行政法总论》,武大出版社2012年版
洪浩著:《刑事诉讼法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林莉红著:《行政诉讼法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15年8月第四版
赵钢、占善刚、刘学在:《民事诉讼法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三版)
梁西主编、曾令良等修订:《国际法》,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邵沙平、余敏友主编:《国际法问题专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法理学:
李龙主编、汪习根执行主编:《法理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张文显主编:《法理学》(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张文显著:《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法律出版社

中国法律思想史及外国法制史:
曾宪义等主编:《中国法律思想史》(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4月版;
杨鸿烈著:《中国法律思想史》(第一版),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
何勤华主编:《外国法制史》(第三版),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陈晓枫主编:《中国法制史新编》(第二版),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年5月。

宪法学:
周叶中主编:《宪法》二十一世纪核心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二版
秦前红主编:《新宪法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二版

行政法学:
江国华编著:《中国行政法总论》,武大出版社2012年版
姜明安主编:《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刑事法学:
高铭暄、马克昌主编:《刑法学》(第七版),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
马克昌主编,莫洪宪执行主编:《刑法》,(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
张明楷著:《刑法学》(上下册),法律出版社2016年版

民商法学:
余延满、马俊驹著:《民法原论》(第四版),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
魏振瀛主编:《民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陈本寒主编:《商法新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王保树主编:《商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刑事诉讼法学:
洪浩著:《刑事诉讼法学》(第二版),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年8月版
徐静村主编的《刑事诉讼法学》(第三版 ),法律出版社2012年

行政诉讼法学:
林莉红著:《行政诉讼法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15年8月第四版
姜明安主编:《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第三版),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林莉红著:《中国行政救济理论与实务》,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5月版

民事诉讼法学:
江伟主编:《民事诉讼法》(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赵钢、占善刚、刘学在:《民事诉讼法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三版)
占善刚、刘显鹏著:《证据法论》(第三版),武汉大学出版社,2015年8月版
赵钢、占善刚、刘学在主编《民事诉讼法教学指导:法规、案例与试题》,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1年6月版

经济法学:
漆多俊、冯果主编:《经济法学》(第三版),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漆多俊著:《经济法基础理论》(第四版),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冯果:《公司法》,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张荣芳:《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韩德培主编:《环境保护法教程》(第七版),法律出版社2015年版
蔡守秋主编:《环境资源法教程》(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金瑞林主编:《环境法学》(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国际法:
梁西主编、曾令良等修订:《国际法》,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梁西著、杨泽伟修订:《梁著国际组织法》(第六版),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邵沙平、余敏友主编:《国际法问题专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国际私法:
韩德培主编:《国际私法》(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
黄进主编:《国际私法》,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肖永平著:《肖永平论冲突法》,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肖永平著:《国际私法原理》,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肖永平著:《法理学视野下的冲突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郭玉军编著:《冲突法导读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何其生著:《比较法视野下的国际民事诉讼》,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

国际经济法:
余劲松主编:《国际投资法》(修订版),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三版)
漆彤主编:《国际贸易法新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张庆麟主编:《国际经济法》,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热点内容
经济法是属于政治吗 发布:2025-01-18 06:19:31 浏览:69
行政法法不溯及既往概念 发布:2025-01-18 06:16:35 浏览:329
读完劳动法感悟 发布:2025-01-18 05:53:41 浏览:571
新版劳动法对请病事假的规定 发布:2025-01-18 05:52:09 浏览:205
中美法学教育差异 发布:2025-01-18 05:32:42 浏览:811
刑事诉讼法第97条规定 发布:2025-01-18 05:25:08 浏览:239
司法所法律援助介绍信 发布:2025-01-18 04:53:05 浏览:908
复工证明具有法律效力 发布:2025-01-18 04:33:25 浏览:158
自然债务法律效力 发布:2025-01-18 03:45:00 浏览:205
商业侵权的法律责任包括 发布:2025-01-18 03:44:47 浏览: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