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集锦 » 社会与法致命的情感

社会与法致命的情感

发布时间: 2022-09-24 11:12:58

Ⅰ 犯罪人具有那些情感特征和意志特征

一、认知结构特征。认知结构是指知识水平、认识能力、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的总称。犯罪是一种反社会行为,是个体与社会不协调和冲突的表现。因此,这种协调和冲突主要来自个体因素,首先在于认知结构方面的缺陷。
1.极端的自我中心倾向。人从小到大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这种过程的实质是主体对社会的认同,即认识趋同和一致,这样才能达到协调。个体社会化程度低下,除生理缺陷、精神障碍者除外,就正常人而言,主要是由于认知水平低劣而δ能自觉矫正孩童时期固有的自我中心倾向。具有极端自我中心倾向的人必定蔑视社会的地为规范和价值标准,无视社会伦理和国家法律对人的行为的界定和约束,衡量行为当为与不当为的准则就是对自己是否有利。这就使得他们的行为难免要同法律规定发生冲突。
2.知识水平低下,愚昧无知。必然伴着精神空虚,行为常受本能和原始欲望所支配。而且愚昧和野蛮是相伴的,许多抽样调查表明,知识水平低下的愚昧无知者在刑事案件在占有较大比例。
3.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低下。知识水平和认识能力低下使他们缺乏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导致分析和判断能力低下,丧失自我控制机制。这就为接受外界消极影响敞开思想大门,将外界消极因素内化为自己的犯罪意识。在这种心态下,犯罪的概率相当高。除智力犯罪外,一部分犯罪的发生是与行为人分析判断能力低下密切相关。
二、情感特征。情感是人的一种情绪体验,基于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对客观事物产生的心理体验。良好的情感推动人前进,不良的情感则促使人去实施不良行为(包括犯罪)。人的情感在人的认识活动中具有重要的能动作用。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情感具有某种动机作用,即会在个体内部产生一种新的激动状态,开成一种内部驱力。实施犯罪行为的人,其情感大致有以下特征:

Ⅱ 人的情感受法律保护吗体现在哪里

人的情感是个人的事情,也就是私人的事情,法律是管不到那么具体的,你和别人情感好,或者是坏都在你自己掌握之中,法律怎么保护情感呢?情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没法用条条框框去约束的,所以人的情感是不受法律保护的

Ⅲ 人与人相处 时间长了是熟悉还是更加陌生

距离会使感情变得疏远
我方的观点是——距离会使人们感情变得疏远。或者换句话说:近距离的接触,将有利於人们增进感情、加深友谊。
众所周知,人的感情交流是在一定的时间、空间范围内,通过人的语言、肢体动作、面部表情等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这不难看出,影响人的感情的要素,涉及时间、空间、感情交流的载体[即:语言、肢体动作、面部表情]等诸多方面。我们今天在这里要讨论的,实际上是空间距离与感情的关系问题,或者说是距离对感情的影响问题,并不涉及感情交流的载体问题。
我们的 生活 是现实的,所以注定了我们的感情也必须随之现实。一切不切实际的愿望不过就是愿望而已。虽然看起来高尚美好的东西,如果不能真实的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那麼这些高尚和美好也就只能供我们仰望。
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密切程度基本跟空间距离成正比。
也就是说:人与人之间空间距离越小,随著时间的推移,关系将越来越密切。反之,关系将越来越疏远。
(1)如果人与人在工作、学习或共同生活相处接触时间久了,原来是陌生的人会成为朋友,异性可能会发展成为 恋人 ,日久生情就是讲的这个道理。这里应就有一个近距离接触的问题。可以说,近距离的接触,是增进感情的润滑剂。有些父母为了阻断子女的恋情,往往会采取极端的做法之一,就是采取隔离的手段,断绝他们的来往,让他们逐渐忘对方。绝大多数人迫於父母的压力,接受了这样的现实,後来与原来毫无感情基础的人结婚後,逐渐与配偶培养起感情,养儿育女,相伴终身,也就是所谓的先结婚後恋爱。这样的例子可以说是屡见不鲜。
关系学生时代,跟我最好的朋友,不是同桌就是同寝室。近距离,是让感情萌生的一个必要条件(但不充分)。
无论同性还是异性,频繁的接触,才能让彼此的 生活 相互融入相互渗透相互影响。遥遥相望的关系只能是自我想像的海市蜃楼,根本经不起现实的撞击。
环境不同地域不同都会导致人的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差异。这些差异可能会被热烈的感情暂时蒙蔽,但当激情退去的时候,一切都会成为问题。
最现实的亲密关系应该在离我们最近的地方发生。
「若是两情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样的句子看起来很升华,但不是事实。事实是,「两情若要长久时,就得朝朝暮暮」。
(2)如果人与人之间长期处於分离、不接触状态,即使以前很熟悉,也会变得陌生,甚至淡忘;即使以前有感情,也会变得淡漠。我们可以设想,在他们长期处於分离、不接触状态的时间里,会发生怎样的事情呢?在妻子最困难、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丈夫却不在身边,如果这时有人挑柴担水,给以无微不至地关心,长此以往,这时婚姻状况会显得十分脆弱,感情将会发生偏移。为什麼出国留学的夫妻离婚率会大幅上升?原因就缘於此。为什麼我国法律对长期分居6个月以上的夫妻的一方,在提出离婚诉讼时,会以感情已经破裂为由,规定准予判决离婚?也缘於此。距离产生思念,思念使所有的感情变得华美而折磨,折磨愈发使你相信这份情感。但,这样的感情不夭折,只限於以下两种情况:
1、不要结果,只要过程。享受把一个人放在心底的美好;
2、两人有非常非常牢固的感情基础,彼此已经成为对方的一部分。
除此之外,感情绝大多数会受被距离摧毁,最终不了了之。
我大学同寝室的华,念书时跟我十分要好。华是个瓷娃娃样的活泼女孩,非常漂亮 可爱 ,但也娇气的不得了。一点小病就会大呼小叫得让人觉得有必要叫「120」。但她的聪明漂亮单纯善良,让许多怜香惜玉的男生争先恐後地要当她的护花使者。最後,我们班幽默厚道的体育委员方如愿以偿地被我们的华 公主 选中。方曾经频繁地出入我们宿舍,几乎为我们每个人打过饭,顺便嘛,呵呵。
方曾经幸福地为华付出过最真挚的感情,此乃我亲眼见证。
但毕业後,华回到了她的原籍——广州。方等啊等,等到的消息是华准备申请去美国。那时,我也在做出国的努力,申请过美国多家大学的心理学专业,考过托福。那时,华跟我通信频繁,因为我们有共同的话题。其间,我获悉,华跟她一起上托福陪训的一个小夥子恋上了。方知道此事後,当即赶往广州,准备以爱的疯狂挽回失去的爱。
後果不难预见——无功而返。因为他没有能力去广州,更没有能力陪华一同出国。
後来,我和华都因为种种原因申请失败。至此,书信渐少,因为不同的环境使我们失去了共有的话题。
再後来,几经周折,华跟新男友去了奥洲。临行前举行了婚礼,我还收到了她的一张婚纱照。出国後的几年里,我还间或可以收到她的信件。後来,我搬了家,原来的邻居还给我送去过她寄给我的贺卡。但慢慢的於不知不觉中我们失去了联系,距离使我们变得陌生。
几年後的某个春节,初一早上,我意外地接到了她的越洋 电话 。她说很想念家乡想念同学,希望我们能常联络,然後她给了我一个电子邮箱地址,让我一定经常email给她。可是,那时,我连电脑都没有,拿什麼email给她?但为了不让她扫兴,我还是暂时答应了她。後来,也写过几封信,但总觉得没什麼好说。距离,已经让我们有了不同的生活。
後来,我们终於彻底失去了联络,彼此下落不明。
时间与距离是感情的两大致命伤害。很多感情都因为这两个因素而消失。
有人说:凡事没有绝对的,时间和距离也不一定会影响感情。这个结论是以承认时间和距离会影响感情为前提的。
有人说:感情要麼不投入,一投入就会是百分百的。爱一个人就是爱他的全部,包括他的优点缺点。爱是包容,爱是忍让,爱是相互间的理解。「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些都只是理想化的说教,是想通过道德的力量与现实相去甚远。因为,人的本性,谁不 希望 时时刻刻得到来自外界的关心和帮助。
有人说:距离产生美。这句话的本意是讲,由於两人相处久了,相互间可能性产生厌倦感,彼此分开一段时间之後,开始怀念彼此相处的美好时光和对方的长处,今後相聚後会更加珍惜彼此相处的时光。
有人说:「距离产生距离。」也就是说空间的距离会产生感情的距离。这句话都有一定的道理的。谁又愿意和自己心爱的人分隔两地,不能经常见面呢?有时我们不得不面对现实,没有办法,不得已而为之,忍痛割爱。为了保家卫国,我们不得不暂别妻儿;为了学有成就,我们不得不告别家乡父老,甚至出国留学。我现在能做的就是,和时间打赌,和距离打赌,赌注就是自己的幸福。
我说上述几个例子,绝不是鼓励红杏出墙,移情别恋,相反,我们呼吁社会应该给这些人员以更多的关心和更多的回报。
狼孩事件给我们的启示。这讲的是,一个小孩尚在嗷嗷待哺之时,被狼叼走,伴随狼群 生活 并长大。後来被一个猎人发现,把他从狼群中抢救回归人类之後,社会学家对他进行了跟踪研究发现:这个狼孩既不懂人类的语言,不能与人类进行正常的交流,只会像狼一样嚎叫,也不能适应人类的生活习惯,不肯穿衣遮体, 饮食 茹毛饮血,连行走都是象狼一样四肢著地。这个事件说明,即使人,一旦长期与社会处於隔离状态,他就会失去人的属性,就不会与人交流,进行意思表达,更不用说进行感情的交流了。

Ⅳ 致命的“恋爱”,男子因感情纠葛一夜杀害女友家三口,恋爱为何会这么致命

因为人动了感情就容易丧失理智,一些自控能力差的人会为了爱而不得而用心报复,其结果对自己对他人都非常不利。

现代社会讲求法治,希望我们身边多一些正能量和积极向上的故事,不要为了一时冲动,为了一个不合适的对象而对对方赶尽杀绝,这样的场景或许常出现在电视里,但是现实生活不能重来,我们更期盼幸福的每一天。

Ⅳ 当感情与法律相矛盾时 怎么办

法律与爱情

法律与爱情之间的差异委实不小。前者重于理性,而后者重于感性,西方哲人有云:世间不存在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同理,世间当不存在毫无共性的事物。法律与爱情概莫能外。

1.法律与爱情的主体

法律是基于人的行为和关系而存在。因为个体的行为可能会对他人产生影响,该影响极有可能影响其正常的生活与可贵的生命,因此需要法律对主体行为及关系进行有效的调整,使得各自能顺利、安定地生活和生存。

然而,爱情也产生于双方的互动(我们此处只考虑正常情况,另外柏拉图式的爱情也在排除之列)。若男女各为一单一的翅膀,那么爱情则是吸引两只翅膀的磁力。只有爱情的存在,才让人的感情最终有了寄托,让其全面鼓起生活的风帆。

法律的一个宗旨是: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国王之上有上帝高擎法律之剑”是也。爱情的一个要素是:双方平等。正如舒婷诗云: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法治社会中若人格不平等,必是一个特权社会,在爱情王国若有依附,那必是一颗痛苦的种子。法律和爱情的主体不是单一的,平等的主体创造着美满的社会和生活。

2.一对价值的冲突

法学领域,多少年来论者不遗余力的试图说明公正与效率的二者谁之位次更优。公正和效率都是法律不可缺失的价值。法律之灵魂在于公正,而迟来的正义(公正)为非正义。二者实为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目前,公正与效率不是一个理论问题,更多的是一个技术操作的问题,谁具优位其实是根据时代需求而定。

女朋友往往会出其不意的抛给男朋友一个问题:我和你的母亲同时落水,你会选择先救谁?这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话题。一个是心爱的女友,一个是敬爱的母亲。两位都是这一生中最为重要的女性。爱情因为这对矛盾而变得复杂起来。事实上选择先救谁,并非代表不爱被后救者。若不爱,何必救?这也是一个技术操作问题。若真有同时落水之发生,我们的反应必是就近兼最险原则。若男友将可随手捞起的母亲弃之不顾,而奔向遥远的女友,你敢相信这样的爱情吗?

公正和效率需要兼顾,女友和母亲不可抛弃。二者没有根本的冲突,只是临时的环境需要一个临时的抉择。

3.秩序与自由抑或忠贞与自由

法律的目的不过在于维持一个安定的秩序,而在这个既定的秩序中,每个人都享有充分的自由,个人得已全面的发展,个性得已充分的张扬。若有秩序而无自由,那必定是一个专制的社会;若只有自由而无秩序,那自由也是虚假的自由,生活的状况不过是人人自危。

忠贞与自由相对于爱情,莫如秩序与自由相对于法律。只有忠贞而无自由可言的爱情,必是一种奴役,人格已被辱没;拥有自由而无忠贞,谁还相信爱情的存在。当选择了爱情,你就要负起忠贞的义务。如果你忠贞你的爱情,你就要勇敢的担起这份责任。爱情不是束缚,相互间应该具有平等的人格,如果你尊重他(她)就应该给他(她)自由,但是只有自由而没有忠贞,爱情只是一个泡沫。

4.独占和排他

法律和爱情都承认这一原则:独占和排他。

法律作为一种规范就是要让人们分清你我,自己的财产不容许他人的干涉和侵害。

而爱情作为一个封闭而神圣的城堡,是决不允许外人插足的。弗洛姆早就说过,“**(两性之间的爱情)区别于胞爱和母爱之最大特点在于排他性。”

法律和爱情,都确立了一个相对闭合的空间,而这个空间的外墙上都写着这么几个大字:私人空间,神圣而不可侵犯!

Ⅵ 怎么评价情感类栏目《夜线》

看了几期《夜线》这个栏目,我觉得里面不仅有很多正能量的知识,而且它也有很深刻的教育意义。可以说,这个节目是一个小社会的缩影,它不仅包含了社会上常见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也给观众提供了被科普的机会。比如:普及了法律上的知识,让更多的观众朋友懂法,守法;也揭示了人们情感上常见的问题,让很多的人在面对情感问题的时候,能够找到更多的解决方法等等。

总得来说,《夜线》补全了人们所空缺的部分,其中的每一个故事都非常的具有代表性,故事的内容非常的有感染力,所表现出来的精神也非常的鼓舞人。虽然说人不免会犯错,但是人性本身是善良的。其次,我觉得在各种各样娱乐节目霸屏的今天,很多电视节目都成了娱乐大众的类型,像《夜线》这种比较有意义的节目越来越少见,不过我推荐大家,在看多了千篇一律的娱乐节目,去看一看这类的节目,会让你收获到更多。

Ⅶ 为什么情感问题往往很致命

大部分情感问题往往很致命,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原因如下分析。
第一情感是人的一种体验,是一种心理感受。很多人不能从失恋或者离婚当中解脱出来,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没有这个心理准备。大多数这样的问题都是心理问题,这种问题需要长时间,努力治疗才能改变过来。
第二,大部分人都容易坚持己见。自己的方想法很难改变。因为每个人都有思想盲区和认知误区,所以一旦出现情感上的问题就属于思想上的问题,这种是不容易改变的。这就是最致命的原因。
因为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习惯不容易改变,而情感问题又是属于思想上面的问题,所以情感问题往往是很致命的。

Ⅷ 为什么佛教要万缘放下,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不是情感吗

所谓万缘放下,估计是某位祖师大德的话吧,好象佛经中并没有这样的文字。当然,可能是我的所知有限,有些经典没有阅读的过失。
应该说放下万缘,是因为各种“缘”在干扰我们的思维,产生种种妄念执取,由此带来种种烦恼。佛法所说的放下,不是说一切外缘都不存在,也不是说视而不见,而是让我们知道如何认识如何取舍,不做执著的无意义的妄执。佛法教导我们的是如何看待和解释自己的心情变化,并不是让我们没有心情。
对外界的各种心理反馈,是因为心的觉知功能。对事物的觉察,才生出种种见解。错误的见解,使人或者因为贪爱自我的表现欲望而做出种种不法行为,或者因为痴迷自我的保护而事事逃避畏缩。执著于“我”的时候,执于有我是自我的夸张和放大,执于无我是自我的内敛退缩。执著于“物”的时候,执于有是功利主义拜金主义,执于无是无所事事,空虚逃避。
只要有执著,或者看的过重,或者看的过轻,都会产生心理的苦恼,无明,不理智的思维,错误的执著和判断,是这些苦恼的根源。
这就是佛法的“缘起”分析。
所以,改变自己,是从改变内心的觉察开始。学习如何解脱无明烦恼,学习中道而行,勇于思维,勇于行动,不执著于事相、不执著于结果,以自我的觉察反省求解脱,求智慧。
至于情感,其实也是这样,首先有情的认识知觉,而后是因为对情的不能真实把握,才产生种种“感受”。所以情不是错,执迷于得失、欲望的种种烦恼而不知道中道行事,则是错误的行为。佛法并不是让我们忘记感情,而是让我们知道怎样理解感情。

Ⅸ 你如何看待所谓“朴素的法感情”,说明一下

没有人生来占据道德高地,法律人更非天然的卫道士,清平公正、铁面无私,每一位成熟的法律人,之所以能让其书写的每一份裁判文书都兼顾天理国法人情,无愧于己,除了扎实的理论基础,明理明德的“法感情”也是法律人所应有之本分

Ⅹ 法律人的情感思维都有哪些含义

在法律发现阶段,情感思维促使法律人反射式地形成直觉判断;在法律证成阶段,情感思维使法律人反思、分析之前形成的判断,运用情感论据加以证成,并通过赢得受众的情感认同来促进社会对该判断的接受。据此,法律人的情感思维具有以下三重含义。

(一)基于情感做出法律判断


在法律证成的阶段,法律人可以情感因素作为论据,理性地证成某个法律判断。此处的情感更多是指他人的情感。在古希腊,以情感为基础的论据是法庭论辩中最有力的三类论据之一。情感可以是做出某一法律判断的直接论据,即,由情感直接推出判断。更多情况下,情感作为间接论据,通过成为效用的一部分而参与基于后果的证成。

(三)以情感赢得对法律判断的认同

法律领域不乏“以理服人、以情动人”的事例,这是因为说服是一种心理状态,多数情况下,情感认同比理性分析更容易产生说服效果。实践中,人们可能基于不自觉的情感而自以为理性地接受某一法律判断。因此,在法律人的判断于法律层面获得证成的前提下,了解情感的生成机制、把握社会的共同情感是最大限度争取社会认同的关键。这一点在有着近2000年历史的修辞学中得到充分体现。

热点内容
复工证明具有法律效力 发布:2025-01-18 04:33:25 浏览:158
自然债务法律效力 发布:2025-01-18 03:45:00 浏览:205
商业侵权的法律责任包括 发布:2025-01-18 03:44:47 浏览:538
社矫条例 发布:2025-01-18 03:18:09 浏览:923
交通法规禁止 发布:2025-01-18 03:14:28 浏览:342
社会与法一夕阳红直播 发布:2025-01-18 02:37:46 浏览:724
谣言转发多少条付法律责任 发布:2025-01-18 01:48:20 浏览:471
女性就业地方性法规 发布:2025-01-18 01:29:02 浏览:923
最新婚姻法房子归属问题 发布:2025-01-18 01:22:43 浏览:87
国际经济法原理 发布:2025-01-18 01:22:39 浏览: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