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与法同行评课稿
⑴ 我对道德与法律的认识500到800字
谈到法律,总会给人以神秘、威严、崇高的感觉。其实,法律与道德、习惯、宗教、纪律一样,都在规范着人们的行为。正是由于这些规范的存在,这个社会才变得有序;正是由于法律的存在,我们的权利才得到应有的保障。
从小学四年级开始,我就开始关注法律,那时的我还是一个幼稚而天真的小孩。可是不知怎么,看到里面的法制故事,我就情不自禁关注起了这个那时令我似懂非懂的名词―“法律”。那时我们小孩子最喜欢的是少儿频道的动画片,而我是个例外,偏偏喜欢中央电视台的法制节目―《今日说法》。我几乎每天都会收看这个节目,近乎到了痴迷的程度,每天中午,节目一开始,我便一手捧着饭碗,一边目不转睛的盯者屏幕,生怕会错过每一个镜头。就这样,时光飞逝,转眼间法律已经陪伴我度过了四个春夏秋冬,这时的我已经是一个中学生了,但是收看《今日说法》依旧是我每天的家常便饭,是我每天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近几年的法律事故频频出现,老师对我们的法律教育渐渐增多,中学生们不得不对法律重视和关注起来。观看《今日说法》,不但可以了解这十年来祖国法制社会的变迁,而且可以增加许多法律知识。看了这么多年的《今日说法》,我也应该是它的忠实观众了吧,有许多法制故事令我记忆犹新,其中两个我记忆深刻:
一个女孩,父母离异后,与父亲和继母生活在一起,继母一直虐待她,最后将女孩的胳膊打残了,继母因此而被判刑。这个法律事件引起我们的深思,虽然这是一件小事,但女孩也是受法律保护的,就因为继母不懂法,不知道打孩子也是违法的行为,才导致了事件的发生。这件事启示我们:不学法就很容易触犯法律。我曾经在《今日说法》看到过这样悲惨的一幕:广西田东县一位司机驾驶大货车行至国道323线,将横穿马路的一名6岁男童碾压致死,一名仅6岁的儿童就这样被夺去了宝贵的生命。这起交通事故只因男童违反交通规则,横穿马路。“不可翻跃防护设施”是交通规则中明确规定的,可是,人们总是这样想:没事我心里有谱,绝对不会发生事故,再说了,这样不就可以少走几步路了么。他们就是因为这种侥幸心理,而送了性命,几步路难道还不如人生最宝贵的东西―生命么?这种走捷径丢性命的事故数不胜数。这难道还唤不醒人们遵守交通法规的心吗?
随者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中国成了一个法治社会,所谓依法治国,各种宪法:《未成年保护法》、《妇女儿童保护法》、《劳动法》……。相继出台,现在我们老百姓更应该知法懂法。然而我们应该思考的是:在我们的成长道路上如何与法同行?有人可能会说:你多虑了,我们还是未成年人,只要不杀人不放火,法律就约束不到我们。我说:不!法律离我们很近。那些轻视法律作用的人,我想是没有真正意识到法律的重要性。有一句人所共知的法律格言:“正义不仅应得到实现,而且要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加以实现。”法律,就是实现正义、体现公平、正确规范人的行为的社会准则。
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常常讲要遵纪守法,可见遵纪是基础。我们千万不要忽视遵纪的作用。所以我们现在只有从一名合格的中学生做起,将来当我们走出校园,融入社会这个大集体后,才能真正成为一名知法、懂法、守法的好公民。作为21世纪的青少年我们更要有坚定崇尚科学、追求真知的信念;树立远大理想,确立人生的奋斗目标,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勤学苦练,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用党的方针路线指引自己,用优秀思想文化影响自己,激励自己;认真学习法律知识努力提高知法、用法、守法和护法的水平,让法律一直随着我们成长
⑵ 小学道德与法治与品德与社会的区别
《品德与社会》和《道德与法治》体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差异不大。都能贴近学生的实际经验,关注学生的发展,都能转向对话、动态、开放的知识教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更关注学生当下的生活,引导学生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道德与法治》主张让儿童通过在情境问题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来逐步提升辨别美丑、分清是非的能力。让学生在情境中,“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用自己的身心去体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分享、互动、争论、合作中建构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形成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
⑶ 品德与社会学本式成长课堂之收获
学本式成长课堂——个人实施计划
新时期的教育逐渐发生着变化,要求引导学生确立终身学习的理想。市教育局确立了“学本”课堂教学模式,致力于为学生奠定终身学习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学习品质。为了实现从“带着知识走向学生”向“带着学生走向知识”的转变,特制订如下计划:
一、研究教案如何编写、使用、及使用后反思与提升,作业如何选编,预习作业的设计等。
教案的书写除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外,重点放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学生学情研究,方法指导,规律的揭示,应注意的问题和讲授语言的精练设计等方面。
二、数学“学本”课堂教学采用四步教学法,即导、学、教、练。
1、根据低年级学生年龄的特点,导入要灵活多样,每堂课课前可以安排一分钟的口算训练,使学生巩固口算技巧:“破十法”、“想加算减法”、“口诀法”。还可以利用讲故事、猜谜、游戏等具体情境引入,使学生产生学习和探索数学的兴趣。
2、学习新知要体现“ 先学后教,先生后师”。通过小组合作等形式让学生思维发生碰撞,充分调动每位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学生教学生,学生与学生争辩,尽可能让学生自主发现、检验、运用知识,实现自我学习能力的提升,增强学会新知“我能
http://wenku..com/link?url=-L0Y65H5Xxd-S7yu6HONh4Vp493_
⑷ 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优秀教学论文论文
小学《品德与社会》是小学阶段对儿童进行德育的主要课程,它以态度、情感和行为的改变为主要目标。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思想品德课教学,是否真正走向素质教育,其重要标志是引导学生主体参与教育过程的程度。在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尽情为学生安排充实、丰富的活动,给予充分表现的机会,不断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让他们在自主探究、自主发现、自行判断、共同评价中,明辨是非,感知善恶,加速道德认识的内化,促进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
1.角色扮演 引发共鸣
近年来,有识之士提出“让学生中在活动中学习思品”、“思品教学体现活动化”等观点。在思想品德课中,一篇故事完整、情节生动、表象鲜明的课文,可以让学生自己来扮演课文中的人物,表演出整个故事情节。通过一台有血有肉、情节生动的课本剧,学生可从中领悟到课文中的思想内涵。这是一种以社会经验为基础而设计出的教育模式。它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增强社会中的角色意识,唤起责任感。例如《我想要我能要》一课,有关星星和爸爸妈妈逛商场吵着买东西的一段情节,就可以让学生以模拟的百货商店为背景,由学生来扮演爸爸妈妈和星星,双方都试图说服对方。让学生演了后评,评了再演。这样在评演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言行,认识到想要的和能要的之间的区别、差距,加上老师的点拨和激励,学生的道德认识不知不觉内化为学生的行动而外显出来。
2.组织辩论 深化明理
学生的道德认识不能只局限于课本,有时必须通过活动拓展认识,深化明理,而开展课堂辩论,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有效方法。中央电视台曾经现场直播“国际大专辩论会”,吸引了无数观众。来自不同国家的选手旁针博引,唇枪舌剑,向广大观众展示了敏捷的思维,超凡的口才。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道德认知冲突或抓住学生认知冲突,让学生采用辩论的方式解决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在辩论中深化明理,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行为能力。
3.开展实践 知行结合
思品课的教学应注重课堂明理,课外导行。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除了课内教学,校内训练,还要有意识地抓住各种教育时机,组织学生主动地、愉快地进行实践活动,从而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有利于知行统一,形成道德评价的能力,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现代儿童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很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而大部分家长是只重视智力的开发,忽略了对其他方面的要求,这就造成了部分学生不关注周围的人和事,对他人的劳动无感激之情,觉得一切都是自然的、应该的,逐步养成了惟我独尊、我行我素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倾向。在教学《我的劳动感受》一课时,我一方面引导学生学会关注他人,知道学校内、社会上有许许多多的工作岗位,这些岗位上的人们都在辛勤地劳动着,他们每天都在默默地为我们服务着;一方面让学生参与力所能及的劳动,有意识地尝试不同的工作岗位,体验劳动的过程,感受劳动的艰辛,激发对劳动的热爱之情和对劳动者的理解和尊重,同时在劳动实践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⑸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第二单元:法律在我身边教案
法律,生命的保护伞
(1课时)
目的要求:
1、通过学习,知道保护未成年人的根本法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知道未成年人是指未满十六周岁的公民。
2、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能就法律条款中的有关规定对身边的现象发表评论。
3、在成长过程中,知道并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
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对身边的事情有更深刻的认识,能够就法律条款中的有关规定对身边的现象发表评论,并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
难点: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
课文说明:
学会健康地生活,仅仅远离恶习、毒品、邪教,还是不够的,生命之路是美好又曲折的,要使生命之树茁壮成长,还必须拿起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本课着重介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通过具体生动的案例,让学生在评论中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相关条款,学会运用法律,为生命撑起保护伞。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最近,有一位同学露露遇到了一件烦恼的事,你想听一听他的烦恼,帮助他解决烦恼吗?(愿意!)
让我们来听一听他的心声吧!
我无法原谅母亲偷看了我的信。
“妈,你过来,这是什么。” 我抓起一叠信狠狠地问,“妈,你真的太令我失望了。”妈妈有点不知所措,“小枫,妈也是为了你好啊,你看你都上初中了,妈不想你分心啊,妈本来打算等你考完了再给你的。”“为我好?为我好就不应该把信藏起来。”这是的我已经完全丧失理智了,“你不但藏我的信还看我的信……”“妈没看啊。”“没看?那这是什么。”我举起手中的一封信,显然这已经被拆开过的。“你以为你是我妈妈就可以管我的一切吗?我也是人,我也需要自由,你为什么私自拆看我的信件,你不知道私自拆人信件是犯法的吗?作为一个母亲,你就不能认识到这件事的错误性和严重性吗?!”
同学们,你知道这件事的严重性吗?
(侵犯了隐私权)
同学们,法律是保护个人隐私权的。让我们来学习一下:
第三十条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的个人隐私。
第三十一条 对未成年人的信件,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隐匿、毁弃;除因追查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进行检查,或者对无行为能力的未成年人的信件由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代为开拆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开拆。
在这花样的年华里,我们的未成年人却受到很多的伤害。这伤害犹如航船时的暗礁,可能产生致命的打击,一切不及挽回。我们自己应该学会自我保护,要做到知法、懂法,用法律保护自己。积极维护自身的合法权利。你知道维护少年权益该用什么法律武器吗?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二、初步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让我们阅读课文22页,走进《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2分钟后,你有什么收获?
随机:
(一)、课件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通过、公布、施行的日期以及相关条款。(1991年9月4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 1991年9月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50号公布 自1992年1月1日起施行)学生自主阅读,并再次进行评论。
(二)、课件出示: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保护未成人的身心健康,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促进未成年人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把他们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初步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是保护未成年人的根本大法。
三、了解法律保护的权益。教师引导学生认识:生活中的合法权利受到侵害时,我们可以运用法律来积极维护自身的合法权利。出示案例,展开分析。
1、父母可以带未成年人子女到歌厅唱歌吗?
案例:一天晚上吃过饭,小强的爸爸说:“没什么事情做,带你歌厅唱歌吧”。结果到了歌厅门口,门卫却说:“大人可以进去,小孩不能进,看见这牌子了吗‘未成年人禁止入内’”。小强的爸爸不理解:“我们花钱进去唱歌,凭啥不让我儿子进?”
分析:《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二十三条规定:营业性舞厅等不适宜未成年人活动的场所,有关主管部门和经营者应当采取措施,不得允许未成年人进入。现在,社会上有很多舞厅,而法律规定禁止小朋友进入营业性舞厅。一方面舞厅并不适合小朋友,另一方面舞厅的消费将浪费小朋友的精力和时间,影响小朋友完成自己的学业。而且小朋友没有经济收入,进入营业性舞厅消费,会增加家长的负担。
这些场所折经营者如果放任或诱惑小朋友进入这些场所,应受到法律的制裁。按照《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规定,小朋友进入营业性舞厅等不适宜未成年人的场所是一种不良行为,家长和老师都有责任进行教育和制止。
2、儿童的智力成果受法律保护吗?
案例:小明是个聪明爱动手的孩子,经常自己做一些小发明,他只有14岁,还没成年,他的发明能申请专利得到保护吗?
分析: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规定:国家依法保护未成年人的智力成果不受侵犯。对待有特殊天赋或者有突出成就的未成年人,国家、社会、家庭和学校应当为他们的健康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我国《民法通则》规定:公民、法人享有著作《版权》,依法有署名、发表、出版、获得报酬的权利。公民、法人依法取得的专利权受法律保护。公民对自己的发现享有发现权。发现人有权申请领取发现 证书、奖金或者其它奖励。我国的《著作权法》和《专利法》也有类似的规定。经常有儿童获得美术绘画的国际国内的大奖;有的儿童还出版了自己的诗集。
3、谁是孩子的监护人?
案例:李某夫妇在一次交通事故中双双身亡,留下一对双胞胎兄弟。兄弟俩由于没有父母管教,经常跟社会上一些不三不四的小青年来往,最近因参与盗窃活动,被公安机关收审。但由于兄弟俩年龄还小,被免除刑事责任。公安机关通知他们的监护人来派出所领人,但亲戚们对兄弟俩已经头疼至极,都不愿意去。
分析: 那么,究竟谁是孩子的监护人?谁该去领孩子呢?对于这个问题,我国《民法通则》第十六条做了详细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监护人,未成年人的父母已经死亡或者没有监护能力的,由下例人员中有监护能力的人担任监护人:
(一)祖父母、外祖父母;
(二)兄姐;
(三)关系亲密的其他亲属、朋友愿意承担监护责任,经未成年人的父、母所在单位或者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同意的。”对担任监护人有争议的,由未成年人的父、母所在单位或者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在近亲属中指定。对指定不服提起诉讼的,由人民法院裁定。后来通过村民委员会的调停,俩兄弟终于由大舅领回了家。
4、未成年可以进游戏厅吗?
案例:育新小学附近有个游戏厅,尽管门前立着“未成年人禁止入内的牌子”,却仍有很多同学放不后到游戏厅玩游戏,游戏厅这种做法对吗?
分析:玩游戏机是些小朋友生活中非常喜欢的游戏。许多家庭都为小朋友购置了游戏机。社会上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游戏厅。这些地方对许多小朋友都有吸引力。但是,小朋友应当认识到过多玩游戏机的害处:长时间玩游戏机会影响身体健康;不加控制地玩游戏机会妨碍学业;经常玩一些暴力的游戏可能会诱发犯罪。因此,对一些营业性游戏厅,法律作了特别的规定。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规定,游戏厅的入口处应当张挂“禁止中小学生入内”的标牌,而且真正做到不允许未成所人入内。国家的法律明确要求游戏厅禁止小朋友入内,这种规定的根本目的在于保护小朋友的健康成长。
四、请你出招。
同学们,我们要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当少年儿童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应该怎么办?(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选择课文中的其他案例,进行评论。)
◇看图片评议:
1. 全班交流。
2. 师:评论了这些案例,请你选择一位主人公,把最想说的话写下来。
◇看漫画评议。
◇表演小品《她该怎么办》
◇我们经常听到 “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等等,请发表你的看法。
◇学生就教材“小讨论”中的第三题展开小组讨论。。
随机进行知识学习
投影:
五、小结
生活中处处有法律,法律保护未成年人的正当权利,未成年人要增强法制观念,依法律已,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
附录:《中国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重点
1、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第九条 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尊重未成年人接受教育的权利,必须使适龄未成年人按照规定接受义务教育,不得使在校接受义务教育的未成年人辍学。
2、接受父母抚养的权利。
第八条 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依法履行对未年成人的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不得虐待、遗弃未成年人;不得歧视女性未成年人或者有残疾的未成年人;禁止溺婴、弃婴。
回答:
3、保守个人隐私权。
第三十条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的个人隐私。
第三十一条 对未成年人的信件,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隐匿、毁弃;除因追查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进行检查,或者对无行为能力的未成年人的信件由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代为开拆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开拆。
二.
4、享受劳动保护权。
第二十八条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招用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
任何组织和个人依照国家有关规定招收已满十六周岁未满十八周岁的未成年人的,应当在工种、劳动时间、劳动强度和保护措施等方面执行国家有关规定,不得安排其从事过重、有毒、有害的劳动或者危险作业。
5、维护自己人格尊严的权利。
第十五条 : 学校、幼儿园的教职员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学生和儿童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
6,人身安全、财产继承权。
第十六条 学校不得使未成年学生在危及人身安全、健康的校舍和其他教育教学设施中活动。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扰乱教学秩序,不得侵占、破坏学校的场地、房屋和设备。
让我们走进未成年的心灵,聆听他们对家的自白。有请赵子延同学。
附录:《中国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1991年9月4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促进未成年人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把他们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 本法所称未成年人是指未满十八周岁的公民。
第三条 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对未成年人进行理想教育、道德教育、文化教育、纪律和法制教育,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国际主义、共产主义的教育,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德,反对资本主义的、封建主义的和其他的腐朽思想的侵蚀。
第四条 保护未成年人的工作,应当遵循下列原则:
(一)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二)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
(三)适应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的特点;
(四)教育和保护相结合。
第五条 国家保障未成年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保护未成年人,是国家机关、武装力量、政党、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法组织、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和其他成年公民的共同责任。
对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行为,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有权予以劝阻、制止或者向有关部门提出检举或者控告。
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应当教育和帮助未成年人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第六条 中央和地方各级国家机关应当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未成年人保护工作。
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政府根据需要,采取组织措施,协调有关部门做好未成年人保护工作。
共产主义青年团、妇女联合会、工会、青年联合会、学生联合会、少年先锋队及其他有关的社会团体,协助各级人民政府做好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第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对保护未成年人有显著成绩的组织和个人,给予奖励。
第二章 家庭保护
第八条 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和扶养义务;不得虐待、遗弃未成年人;不得歧视女性未成年人或者有残疾的未成年人;禁止溺婴、弃婴。
第九条 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尊重未成年人接受教育的权利,必须使适龄未成年人按照规定接受义务教育,不得使在校接受义务教育的未成年人辍学。
第十条 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以健康的思想、品行和适当的方法教育未成年人,引导未成年人进行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预防和制止未成年人吸烟、酗酒、流浪以及聚赌、吸毒、卖淫。
第十一条 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不得允许或者迫使未成年人结婚,不得为未成年人订立婚约。
第十二条 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不履行监护职责或者侵害被监护的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应当依法承担责任。
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有前款所列行为,经教育不改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有关人员或者有关单位的申请,撤销其监护人的资格;依照民法通则第十六条的规定,另行确定监护人。
第三章 学校保护
第十三条 学校应当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对未成年学生进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以及社会生活指导和青春期教育。
学校应当关心、爱护学生;对品行有缺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当耐心教育、帮助,不得歧视。
第十四条 学校应当尊重未成年学生的受教育权,不得随意开除未成年学生。
第十五条 学位、幼儿园的教职员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学生和儿童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
第十六条 学校不得使未成年学生在危及人身安全、健康的校舍和其他教育教学设施中活动。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扰乱教学秩序,不得侵占、破坏学校的场地、房屋和设备。
第十七条 学校和幼儿园安排未成年学生和儿童参加集会、文化娱乐、社会实践等集体活动,应当有利于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防止发生人身安全事故。
第十八条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送工读学校接受义务教育的未成年人,工读学校应当对其进行思想教育、文化教育、劳动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
工读学校的教职员应当关心、爱护、尊重学生,不得歧视、厌弃。
第十九条 幼儿园应当做好保育、教育工作,促进幼儿在体质、智力、品德等方面和谐发展。
第四章 社会保护
第二十条 国家鼓励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和其他组织及公民,开展多种形式的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活动。
第二十一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创造条件,建立和改善适合未成年人文化生活需要的活动场所和设施。
第二十二条 博物馆、纪念馆、科技馆、文化馆、影剧院、体育场(馆)、动物园、公园等场所,应当对中小学生优惠开放。
第二十三条 营业性舞厅等不适宜未成年人活动的场所,有关主管部门和经营者应当采取措施,不得允许未成年人进入。
第二十四条 国家鼓励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文艺等单位和作家、科学家、艺术家及其他公民,创作或者提供有益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作品。出版专门以未成年人为对象的图书、报刊、音像制品等出版物,国家给予扶持。
第二十五条 严禁任何组织和个人向未成年出售、出租或者以其他方式传播淫秽、暴力、凶杀、恐怖等毒害未成年人的图书、报刊、音像制品。
第二十六条 儿童食品、玩具、用具和游乐设施,不得有害于儿童的安全和健康。
第二十七条 任何人不得在中小学、幼儿园、托儿所的教室、寝室、活动室和其他未成年人集中活动的室内吸烟。
第二十八条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招用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
任何组织和个人依照国家有关规定招收已满十六周岁未满十八周岁的未成年人的,应当在工种、劳动时间、劳动强度和保护措施等方面执行国家有关规定,不得安排其从事过重、有毒、有害的劳动或者危险作业。
第二十九条 对流浪乞讨或者离家出走的未成年人,民政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应当负责交送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暂时无法查明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的,由民政部门设立的儿童福利机构收容抚养。
第三十条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
第三十一条 对未成年人的信件,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隐慝、毁弃;除因追查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进行检查,或者对无行为能力的未成年人的信件由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代为开拆外,任何组织个人不得开拆。
第三十二条 卫生部门和学校应当为未成年人提供必要的卫生保健条件,做好预防疾病工作。
第三十三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论应当积极发展托幼事业,努力办好托儿所、幼儿园,鼓励和支持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和其他社会力量兴办哺乳室、托儿所、幼儿园,提倡和支持举办家庭托儿所。
第三十四条 卫生部门应当对儿童实行预防接种证制度,积极防治儿童常见病、多发病,加强对传染病防治工作的监督管理和对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的业务指导。
第三十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采取多种形式,培养和训练幼儿园、托儿所的保教人员,加强对他们的政治思想和业务教育。
第三十六条 国家依法保护未成年人的智力成果和荣誉权不受侵犯。
对有特殊天赋或者有突出成就的未成年人,国家、社会、家庭和学校应当为他们的健康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第三十七条 未成年人已经受完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不再升学的,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对他们进行职业技术培训,为他们创造劳动就业条件。
第五章 司法保护
第三十八条 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
第三十九条 已满十四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其家长或者其他监护人加以管教;必要时,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
第四十条 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办理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应当照顾未成年人的身心特点,并可以根据需要设立专门机构或者指定专人办理。
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和少年犯管教所,应当尊重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
第四十一条 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对审前羁押的未成年人,应当与羁押的成年人分别看管。
第四十二条 十四周岁以上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律不公开审理。十六周岁以上不满十八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般也不公开审理。
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在判决前,新闻报道、影视节目、公开出版物不得披露该未成年人的姓名、住所、照片及可能推断出该未成年人的资料。
第四十三条 家庭和学校及其他有关单位,应当配合违法犯罪未成年人所在的少年犯管教所等单位,共同做好违法犯罪未成年人的教育挽救工作。
第四十四条 人民检察院免予起诉、人民法院免除刑事处罚或者宣告缓刑以及被解除收容教养或者服刑期满释放的未成年人,复学、升学、就业不受歧视。
第四十五条 人民法院审理继承案件,应当依法保护未成年人的继承权。
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离婚双方因抚养未成年子女发生争执,不能达成协议时,应当根据保障子女权益的原则和双方具体情况判决。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六条 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被侵害人或者其监护人有权要求有关部门处理,或者依法向人民法院提出诉讼。
第四十七条 侵害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对其造成财产损失或者其他损失、损害的,应当依法赔偿或者承担其他民事责任。
第四十八条 学校、幼儿园、托儿所的教职员对未成年学生和儿童实施体罚或者变相体罚,情节严重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给予行政处分。
第四十九条 企业事业组织、个体工商户非法招用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的,由劳动部门责令改正,处以罚款;情节严重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吊销营业执照。
第五十条 营业性舞厅等不适宜未成年活动的场所允许未成年人进入的,由有关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可以处以罚款。
第五十一条 向未成年人出售、出租或者以其他方式传播淫秽的图书、报刊、音像制品等出版物的,依法从重处罚。
第五十二条 侵犯未成年人的人身权利或者其他合法权利,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司法工作人员违反监管法规,对被监管的未成年人实行体罚虐待的,依照刑法第十百八十三条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溺婴的,依照刑法第一百三十二条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明知校舍有倒塌的危险而不采取措施,致使校舍倒塌,造成伤亡的,依照刑法第一百八十七条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三条 教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依法从重处罚。
引诱、教唆或者强迫未成年人吸食、注射毒品或者卖淫的,依法从重处罚。
第五十四条 当事人对依照本法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先向上一级行政机关或者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行政机关申请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再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应当先向行政机关申请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再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办理。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在法定期限内不申请复议,也不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又不履行的,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或者依法强制执行。
第七章 附则
第五十五条 国务院有关部门可以根据本法制定有着条例,报国务院批准施行。 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可以根据本法制定实施办法。
第五十六条 本法自1992年1月1日起施行。
附:
刑法有关条文
第二十六条 教唆他人犯罪的,应当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处罚。教唆不满十八岁的人犯罪的,应当从重处罚。
如果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对于教唆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第一百三十二条 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八十二条 虐待家庭成员,情节恶劣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犯前款罪,引起被害人重伤、死亡的,处二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款罪,告诉的才处理。
第一百八十三条 对于年老、年幼、患病或者其他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人,负有抚养义务而拒绝抚养,情节恶劣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第一百八十七条 国家工作人员由于玩忽职守,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第一百八十九条 司法工作人员违反监管法规,对被监管人实行体罚虐待,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
⑹ 谈谈如何充分发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德育作用
文昌市重兴中心小学 冯凤丽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良好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质的核心。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加强对少年儿童的思想品德教育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前途。而品德与社会课程又是在小学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的综合课程。由此可见,通过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的学习对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和生活习惯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下面我们先来看看当前小学生在思想品德方面存在的问题:
第一, 在其生活和劳动方面。我们不难发现,现在的孩子有相当一部分是独生子女,都是温室里的花朵,在家里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其劳动观念淡薄,认为干家务等劳动是家长的事,认为看电视、玩电脑才是自己的事;来到学校,其劳动的主动性差以及生活自理能力差,有些高年级的孩子住校,衣服不懂洗、被子不懂叠等等。
第二, 社会公德方面。就比如在学校这个大家庭里,随手丢垃圾的现在并不少见,随地吐痰也不少有,还有平时对水电的浪费行为,甚至平时嬉戏时还出口成脏。
第三, 心理健康方面。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更是令人担忧,由于有些学生受到自卑、嫉妒、多疑及报复等不良心理的影响,当与同学发生矛盾时会耿耿于怀,甚至做出不理智的行为。
首先,我们从一个小家庭来看。父母对子女的过分呵护,事事顺着孩子等行为已经造成了对孩子的非智力因素的忽视,以致孩子的社会实践能力、独立生活能力乃至道德水准的下降。在我身边就有过这样真实的例子:一位妈妈,早晨要骑车送孩子上学,当孩子背着书包出来,发现他妈妈已经把车推出门口了,便大闹起来,弄了半天,才知道原来是他
其次,我们来从学校来看。一个就是教师人员的紧张,造成大部分品德与社会教师都是兼职的,这样,上这门课的老师对这门学科就没有深入的研究,教师不能运用正确的教学组织形式以及教师缺乏对教学理论和策略的学习。因此在上课的时候,教学方法体现出明显的单一性,从而导致我们一直以来都讲把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当成是所谓的副科。
第一, 要想充分发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德育功能,就必须深化教师队伍。我认为只要我们重视某一事情,就会认真去做。尽管大部分的小学农村品德与社会教师是兼职的,只要我们学校组织教学该课程的老师进行深入的研究学习,充分发挥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让其课程回归生活。
第二, 要想充分发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德育功能,就必须使教材资源和生活得到充分的结合。在品德与社会教材中,我们不难发现可爱的卡通画、亲切的生活照和简洁的提示语,既富有童趣有遵循儿童的认识规律和生活逻辑,令人耳目一新。如果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去获取知识,而不再是由老师读、学生背的机械运动。因此,只有吃透教材,用好教材,生教材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才能郑振发挥其德育教育。
第三, 要向充分发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德育功能就必须建立开放型、多元化的学校家庭互动的育人模式,形成德育合力。一个孩子,在学校的时间是有限的,不在学校的其余时间大部分都是和家人在一起,因此对一个孩子的教育只有做到学校与家庭的互动,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例如,学校可以经常开展家长会的形式与家长沟通。
总之,要想学生的道德素养得到提高 ,我们就得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充分发挥新课程的德育功能,不断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促进了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⑺ 谁有浙教版小学三年级思想品德(上)问号之歌的评课稿
《快乐的小问号》说课稿
一、说教材
《快乐的小问号》选自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第一课《问号之歌》,属于“我与学校”中的学习主题。本单元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孩子们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不仅是本册的学习重点,也是整个小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为此教材一共安排了3篇课文,分别是“‘问号’”之歌,“做学习的有心人”和“寸金难买寸光阴”。
《快乐的小问号》是《问号之歌》主题活动的第1课时,旨在让学生感受到“问号”的魅力,认识到乐问、善问是一种良好的学习品质,与第2课时的“勤学”、“惜学”教学内容既紧密联系又各有侧重。
二、说设计意图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提出要“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因此我充分关注学生个性差异,注重学生在开放式的课堂活动中的感受、体验、领悟,让其获得多元发展的机会。对于刚刚升上三年级的学生,他们对周围的一切更加充满好奇,他们的双眼里不但闪烁着求知的渴望,小脑袋中更是是跳跃着无数“为什么”,而他们本身也蕴藏着丰富的发展 内涵与无限的发展潜质。学生对感兴趣的事物能提上许多的问题,但对怎样问问题、到哪儿寻找答案,则处于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境地。兴趣的提升,提问及解决问题 能力的提高要以知识作后盾。所以,本课教学把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指导补充到里面,而且把它当作一个教学要点。“快乐”是本堂课的主基调,在探寻、交流、分享中明白“疑问”的价值,享受“解决问题”带来的快乐是本课教学的核心。
三、说教学目标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为了引导孩子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用自己的方式研究,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通过“世界真奇妙”、“问题大分享”等活动,使学生亲身感受大自然的奇妙,知道生活中有很多小问号,能积极主动参与发现——发问——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好奇、好问、好探索的良好学习品质。
2.逐步培养学生主动留意观察生活,善于发现问题及尝试解决问题的行为与习惯。
3.鼓励学生乐于动脑,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尝试通过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4.通过“问题大分享”等活动,让学生体验提问带来的快乐,感受解决问题的欢愉。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在活动中明白一些提问的方法与解决问题的途径。
难点:提问方法与解决问题途径的多维思考,明白问号带来的价值。
五、说活动过程
根据课程生活性强,资源性、拓展性广而多等特点,课前安排了让学生到大自然中、日常生活中寻找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的答案的活动,让孩子们经历了一个原生态的发现、探究过程,这是本堂课的铺垫和前提。
课堂教学从学生认知角度出发,按照“寻找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继续探究”的思路进行。
(一)世界真奇妙
上课伊始,学生交流自己心中的小问号。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必须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从一开始就奠定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继而观看“世界真奇妙”短片,使学生亲身感受大自然的奇妙,知道生活中有好多小问号,要我们去发现,激发学生好奇、好问、好探索的品质。
(二)问题大分享
上课一开始学生所交流的小问号,可能其他学生已经通过看书、问老师家长等找到了答案。这是适时让学生交流自己寻找到的“小问号”答案。既是对知识的互补,又能让学生让学生体验提问带来的快乐,感受解决问题的欢愉。而同时教师在交流的过程中引导对问号进行归类:板块一:大自然中的问号;板块二:日常生活中的问号。让学生明白问题来自于生活,来自于细心的观察,来自于用心的思考和大胆的实践。同时在问题归类中教给学生一些提问的方法。
(三)问号真有用
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对青少年来说这一点更为重要,孩子的年龄越小,榜样的感染力就越大,其最初形成的行为习惯几乎都是模仿而来的。因此,在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要特别重视榜样对孩子的巨大影响作用,时时处处给孩子树立好榜样。前苏联的著名教育家马可连柯曾经讲过:“一个家长对自己的要求,一个家长对自己家庭的尊重,一个家长对自己每一行为举止的注重,就是对子女最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教育方法。”在本课的学习中,我将以孩子喜闻乐见的讲故事的形式为孩子树立榜样。教师以“瓦特与蒸汽机”的故事为引子,在学生中开展名人勤学好问的故事会。
讲故事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故事情节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引发思维和想象。故事情节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引发思维和想象。正如柳斌所讲:“情境教育把教材教活了,把课堂搞活了,……” 因此,在思品课教学中进行讲故事比赛的形式,有助于走进学生的学习生活中,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里,以感人的故事感化学生。 在故事会的结尾教师适时小结:小问号里有大学问。
(四)探究无极限
要使教学向学生的领域拓展、延伸,让学生运用所学的道德知识进行推理、判断,必须使教育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创新性。 因此在课的最后安排学生交流学习收获:你的小问号解决了?以后小问号出现了,你会怎么样去解决它呢?使学生明白解决问题的途径有哪些。并布置任务:制作问号卡,把平时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并在解决问题后记录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结果。让学生把探索的精神延续下去做生活、学习的有心人。
⑻ 我为集体做了什么品德与社会评课稿
你好
评课稿的话
就是自己对课的评价
说说哪里好
哪里不好
不好的怎么完善
⑼ 品德与社会课程、品德与生活课程的评价目的是什么
研修进入最后一天了,通过五天的学习,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成长的幸福,想到研修即将结束,心中不禁产生了深深的眷恋和淡淡的不舍。因此也特别珍惜最后一天的学习机会,早晨早早来到学校,打开电脑开始了认真的学习。今天专家们讲解的是第六模块《如何实施评价》,我们知道评价的目的是激励和促进学生的发展,这是《品德与社会(生活)》评价的基本要求,然而具体落实到实际教学中,还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要通过评价依据学生的情况折射教师的教育 受以往传统思想的影响我们一直以为教育评价是评学生,由教师定出评价标准,使用评价尺度,去甄别判断学生学习的优劣。然而通过近几年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我们的思想观念也在逐步改变,我们明白评价的目的不是为考查学生得多少分,甄别一下学生处于什么水平,也不是为了选拔学生,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借助评价这种形式掌握学生学习的真实状况,从而为分析教师的教育方法和教学方式积累原始依据。 二、要通过评价掌握学生的总体发展和个体差异 我们评价的目的不是甄别选拔个别优秀学生,而是要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生动活泼地发展。通过评价我们可以全面掌握全体学生的发展现状,能够比较客观地评判每个儿童不同的发展水平和学习状况,有利于教师及时掌握全班学生的学习水平,并采用合适的教育方式全面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时评价也可以发现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学习特点、发展优势和存在问题,可以使教师能够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状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手段进行有针对性地指导。评价的目的是促进每个儿童素质的全面发展,不但是为了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更主要的是促进儿童情感、思想意识、态度以及习惯、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从而帮助儿童不断积累成功体验,健康、自信地成长。 三、通过评价促进教师的自我成长,提高专业能力。 正确理解评价的目的、掌握评价的方法、反思评价的结果、进行反思后的修改和完善是促进教师自身成长的重要内容。教师只有抱着认真负责、学习提高的态度,才会用心分析评价目的,认真制定评价标准,刻苦钻研评价方法,不断创新评价手段,认真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和反思,针对出现的问题再修改完善自己的教育行为。而这个过程就是教师自我学习、自我提升的过程,通过评价可以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和素养,促进教师快速成长。 四、通过评价促进课程的发展,提高教育质量 我们知道评价具有诊断、调解功能和强化与教育功能,这些功能体现在教师对评价的具体掌握和实施方面。教师通过了解、发现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状况,及时对学生学习的质量与水平、成就与需要、存在的问题作出诊断,掌握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能力的提高程度、情感的发展状况,从而找到教学的症结所在,为选择教学策略、对教学重点和进度进行有针对性和实质性的调整提供依据。《品德与社会(生活)》的评价是基于学生的健康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强调以鼓励为主的发展性评价。运用评价可以激发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与成功感等积极情绪体验,由于教师以欣赏鼓励的目光去对学生的学习成就进行了肯定,对不足提出了改进建议,就使得评价具有了积极的教育意义,强化了学生在课程中所得的各种成就,为他们树立了自信心,使他们更加明确了自身存在的缺点和努力的方向。这样就使得课程目标较好地得以实现,促进了课程的发展,提高了教育的质量。 评价不是一把尺,因为它无法丈量每个学生在不同阶段、不同层面的发展水平;评价不是一把刀,因为它无法横截学生之间的发展状况;评价不是一根线,因为它无法网络学生横向纵向的多方面成长。评价应该是一阵清风,轻拂在学生纯真的心田;评价应该是一缕阳光,普照在每个学生的心间;评价应是一双睿智的眼睛,能够透过表面看到本质;评价应该是我们促进教育教学的法宝,掌握它我们的教育会更加灵动,更加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