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集锦 » 社会与法之拯救介绍

社会与法之拯救介绍

发布时间: 2022-10-07 15:29:03

① 拯救者电视剧剧情介绍

拯救者电视剧主要讲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为维护抗日战争统一战线,拯救广大中国老百姓,与妄图破坏国共合作的日本间谍展开一场又一场生死之战。除了家国纷争以外,唐煕饰演的步德贤还有着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拯救者》是由“人气小生”王骏毅携手“实力花旦”唐熙主演的年代谍战大剧,在剧中他们将给大家演绎一段惊心动魄的救国行动。

《拯救者》情节设置环环相扣,值得观看。剧中的各个角色不仅挺身而出拯救他人,还在激烈的斗争中实现了自我救赎,是一部极具正确价值观和深刻思想内涵、饱含正能量的优秀红色作品。

不同于《伏击》里妩媚精致、攻于算计、不择手段的反派BOSS,在这部剧里,唐煕饰演的国民党保卫队队长步德贤是一个刚毅正直、有胆有识、不屈不挠的正面人物。作为一名军队统领,唐煕将大部分以军装形象出现,实力演绎巾帼英雄的角色。

对于接连出演两部战争题材的电视剧,唐煕却是满满的激动,她表示自己十分喜欢此类作品,拍战争戏特别能让人感到热血沸腾。

② 社会与法的主要栏目介绍

《社会与法》频道每天播出20小时,节目形态多样,新闻、专题、访谈、电视专剧等异彩纷呈,由撒贝属宁、张绍刚、路一鸣、侯丰、李雨霏、张晓琴等将担纲重点栏目主持人。
主要栏目有《中国法治报道》、《大家看法》、《道德观察》、《第一线》、《庭审现场》、《法治视界》、《法律讲堂》、《忏悔录》、《天网》、《心理访谈》等设置了10个主要栏目,另外还开设了2档电视剧场分别是《方圆剧场》(法治类)、《天地剧场》,(道德类)。

③ 刘焕荣的电影效应

《网络妈妈》给观众带来三大启示成家长和孩子热议话题
一部聚焦网瘾青少年的励志故事片《网络妈妈》,目前观影势头大热,票房接近800万,观众反响热烈。这部影片切中时下要害,引发社会热议,为观众讲述了一个成功戒除网瘾的例子,三大启示为我们揭秘片中的贺嘉成功“戒网”的原因。启示一:看励志电影对于戒除网瘾有很大帮助
现状:目前我国青少年网络成瘾的人数已经多达2000万,而且这个数据正在迅速增长,网瘾问题越来越严重。加之上网看电影已蔚然成风,成为新型的“网瘾”现象。男生玩游戏,女生追影视,形成了校园的一个“怪圈”。
剧情:“网络妈妈”刘学萍作为一个重度烧伤的残疾人,用自强不息的生命事迹彰显了人性的光辉。她本来是一个成绩优秀的花季少女,但一场无情大火将她严重烧伤,使她变成了仅剩一根手指能活动的残疾人。但是,她身残志不残,仍然努力学习,自学成才,甚至成为家庭的顶梁柱。后来,她还学会了上网,偶然认识了沉迷上网的少女贺嘉。当她得知贺嘉为了上网而逃学时,她将自己的生命历程与贺嘉分享,将自己靠一支笔和一根手指敲击键盘的艰辛告诉贺嘉,从而感动了贺嘉。“网络妈妈”的生命是一个励志事迹,像一把火激励了贺嘉和很多网瘾少年,激发出他们对生命的尊重,以及好好学习,好好生活的勇气。
感悟:看完影片《网络妈妈》之后,来自四川灾区的一位学生满脸泪水,哭着说“‘网络妈妈’真的很坚强,她经受的挫折那么大,但是她仍然挺过来了,我们要好好学习她的乐观精神!”一位网瘾学生擦干泪水后说,“‘网络妈妈’这么大的磨难都熬过来,我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的呢?我以后不再玩游戏了!” 。。生命本身散发的热情和强大力量,是一个励志精神。透过一个个苦难之后更加坚韧的生命见证,或许我们就能增加多一些好好生活的勇气,帮助我们从虚拟空间中解脱出来。
启示二:“网瘾”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孩子“缺乏关爱”
现状: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们往往不懂得如何与孩子沟通,以为让孩子有好吃的食物和漂亮的衣服就足够了,忽视孩子的内心感受。但是,孩子却渴望听到他人的肯定和赞美,渴望有人听他们说话。孩子与父母之间没有沟通意识,失去了共同语言,只能通过玩游戏打发时间,寻求刺激。
剧情:贺嘉的妈妈为了救孩子脱离网瘾,不惜苦口婆心,甚至为了劝贺嘉回家,在深夜里找遍了一间又一间网吧。但是,这样的感人情节感动了幕前的观众,却无法感动贺嘉,而“网络妈妈”的出现感动了贺嘉。这是因为,“网络妈妈”刘学萍成为贺嘉一个很好的朋友,她和贺嘉建立了良好的平等的朋友关系。贺嘉愿意和“网络妈妈”倾吐心里话,把最真实的内心感受告诉“网络妈妈”。而“网络妈妈”放下了作为长辈的架子,认真聆听贺嘉的倾诉,以一个很好的聆听者取得了贺嘉的信任。
感悟:曾有一位学生观众在看完《网络妈妈》后泪流不止,他说,“我爸爸从来没有抱过我一次!”有一位父亲观影后很懊悔地表示,“平时忙于工作,确实疏忽了和女儿的相处,以后会多争取时间和孩子沟通。”关爱孩子是父母共同的责任,而非只有母亲来承担,作为父亲尤其要肩负起责任。孩子是十分需要关爱的,孩子更希望父母能够像朋友一样和他们平等对话,分享在学习生活中的开心和难过。因此父母与孩子之间更需要沟通和理解。
启示三:对待网瘾孩子,“以柔制刚”才能出奇制胜
现状:有些家长面对极端的网瘾孩子会采取极端手段,骗他们去网瘾学校,或者硬性规定他们不准上网,完全不能接触电脑等。但是,这种管制方法往往受到孩子们的排斥和抗拒。家长越管教,孩子上网越严重,这种“堵”的方法只会事倍功半。 剧情:“网络妈妈”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通过介绍一些学习网站,对英语有帮助的趣味网站,或谜语、成语接龙等有趣而有益的绿色网站给贺嘉,从而让贺嘉找到乐趣,然后慢慢不再玩游戏。就这样,贺嘉在“网络妈妈”的影响下,懂得了玩游戏的危害,明白了生命的意义,也理解了父母的爱,于是,她成功挣脱了网瘾,重返校园。
感悟:有很多家长看完影片后都表示,《网络妈妈》对他们教育孩子的方式都有很大的启发,让他们更懂得用心去关爱孩子,用智慧去帮助孩子。一位妈妈看完影片后说道,“我终于明白到,管教孩子不能靠打骂,而是要引导。我平时打骂孩子太多,关心孩子太少了……”看来,教育孩子的方式,需要很多的技巧和智慧。并且,引导作用十分重要,不仅学校要教育孩子,父母更需要去循循善诱,引导孩子走出网瘾。在有效治疗网瘾的技术还不充分、网瘾学校管理还不完善的情况下,戒除孩子的网瘾,是一个长期奋斗的过程,不能操之过急,而是要循序渐进,这样方能奏效。
《网络妈妈》 受到全国网瘾少年追捧

全国媒体关注“《网络妈妈》现象”
影片《网络妈妈》在全国部份城市首轮上映,受到众多教育专家和社会专家,尤其是广大家长的一致推崇。许多网瘾矫治学校、心理医院等机构纷纷组织学生集体观看。甚至有家长还不远千里带着网瘾少年到广州专门看这部电影,还有不少中小学校纷纷组织家长和学生一起观看这部电影,有的学校还举行影片观摩座谈会。目前,全国已有1万余名网瘾青少年观看了这部电影,并流下了感动和悔恨的泪水。
《网络妈妈》因聚焦青少年健康成长及亲子沟通两大社会热点问题,真实质朴的故事情节及角色塑造生动再现了青少年上网成瘾的社会现状,在社会上赢得了极高的关注和呼声,受到网瘾少年和家长的追捧。南昌一位网瘾少年观看了这部电影后,擦着眼泪对记者说:“以前我不太懂事,《网络妈妈》让我认识到了父母的辛苦,我一定痛改前非,好好体谅和孝顺父母。”还有一名云南的网瘾少年观看这部电影后表示,“看了这部电影,会对网络有正确的认识,以后会摆脱网瘾,缩短上网时间,不再去玩游戏。”还有网瘾家长认为,“《网络妈妈》让人们看到网络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是一部让网瘾青少年戒除网瘾的活教材,给家长和青少年有很多启示。”还有一位从事多年青少年心理研究的学者看过影片后表示,“影片中的网瘾少年贺嘉是时下众多叛逆青少年的缩影,她在循循善诱下从坏变好的转变过程就像是一本活生生的教材,给青少年及家长们带来很好的引导和鼓励。”
片在受到社会各界关注的同时,也引起了电视媒体的兴趣。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CCTV-12)《第一线》、因关注网瘾现象曾拍摄《战网魔》等系列电视纪录片的刘明银编导还专门赴江西弋阳对网络妈妈刘焕荣及影片主演张明婕进行追踪报道。广东电视台的《文化珠江》栏目及广州电视台的《沟通无界限》节目也对影片及其反映的网瘾问题进行了专题报道。还有不少的电视栏目也纷纷致电剧组,希望能对影片进行相关的报道。
影片上映后受关注的这些现象受到了国家电影局的高度重视,《中国电影报》对影片连续进行了20多个版面给予大幅报道,很多报纸媒体也对这部影片给予了好评。《广州日报》称,《网络妈妈》在商业大片空洞表现形式让观众产生厌恶的今天,《网络妈妈》是遏止“IAD”的一剂良药。《羊城晚报》认为,《网络妈妈》可贵之处,在于关注社会,虽然有点悲情,但却充满力量,传播了爱的主题,令人深思。《信息时报》则认为,影片体现的浓浓母爱和孩子成长后感恩的种种细节,让观众感动得流泪。
被观众誉为“温情超标” 票房突破2000万元大关
知名教育学家向全国家长推荐《网络妈妈》
长线上映一年悄然走红坊间,票房突破2000万元大关的小成本亲情电影《网络妈妈》日前参加《网络妈妈》“爱在身边”主题观影活动。著名教育学家陶宏开教授和300多名小学生参加了观影活动。映后,陶宏开教授认为,《网络妈妈》是当今网瘾少年的真实写照,是一缕阳光:同时,他认为,全国目前已有1600万青少年上网成瘾,仅靠一个“网络妈妈”是远远不够的。这部被观众誉为“温情超标”,媲美《妈妈再爱我一次》,由擅长关注社会现实题材的青年导演周勇执导的小成本催泪弹,改编自网上传颂的“网络妈妈”刘焕荣真实故事。“网路妈妈”刘焕荣有着曲折、积极的人生经历,少年时她因火烧致残,但她却自强不息,凭着惊人的毅力,从灾难中重新站起来,并成为了家里的顶梁柱。在虚拟网络世界里,她用真实的身份、母亲般博大的胸怀,抚慰了一颗颗在网络里迷失方向的网瘾少年的心,帮助他们解除心灵桎梏,重新燃起生命激情。 据了解,刘焕荣先后成功帮助了300多名青少年摆脱了网瘾,国内外有近2000多人加入到“网络妈妈志愿者”行列,她的事迹经媒体报道后,在全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被人们称为“网络妈妈”。 曾荣获全国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十大杰出母亲”、全国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先进个人、中国青少年社会教育银杏奖特别荣誉奖等多项殊荣。
据介绍,陶宏开教授是著名的社会学家、教育学家、素质教育积极倡导者,华中师范大学特聘教授。2004年,他曾因主动帮助一位辍学少女戒除网瘾后考取重点高校,因而在社会上引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挽救上网成瘾者行动”。先后被团中央聘为首位“青少年网络文明爱心大使”,2004年度央视“十大新闻人物”;2006年获团中央、中央文明办等五部委颁发的“杰出贡献奖”,2007年被中宣部评为中国思想政治工作年度贡献人物之一。有“中国戒网瘾第一人”之美称。
参加主题看片活动的著名教育学家陶宏开表示,他看了这部电影很受感动,感触也颇多。他介绍,他曾多次见过“网络妈妈”原型刘焕荣,一起交流帮助孩子戒除网瘾的心得和体会。他还介绍,“‘网络妈妈’是一位善良而坚强的女性,像她这样高度伤残的残疾人本应是需要他人帮助的,而她却用仅有的一个手指在网络上帮助沉迷于网络的孩子,为社会树立了难能可贵的学习榜样。”陶宏开还教授表示,“《网络妈妈》这部电影是当今网瘾少年的真实写照,这部电影是一缕阳光,温暖着青少年,用这种寓教于乐的形式很有感染力。现在社会上有很多强制网瘾机构,但那种限制孩子自由、体罚等强制性方法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而《网络妈妈》告诉我们,帮助孩子戒除网瘾,需要更多的耐心、毅力以及正确和细致的沟通。”他力荐《网络妈妈》,希望这部引人深思的电影能够得到更多的家长的关注。
全国知名戒网瘾专家陶宏开教授还表示,网络过度娱乐化、网络不良游戏化已经对和谐社会的构建造成严重障碍,不少青少年沉迷有害的游戏世界,而现在,目前全国已有1600多万青少年上网成瘾,仅靠一个“网络妈妈”是远远不够的,他期待能出现更多的“网络妈妈”。(据今视网)
《网络妈妈》影院放映将结束 票房3000万
改编自“十年十大杰出女母亲”刘焕荣真实故事,讲述网瘾少年重回课堂的写实电影《网络妈妈》,先后在全国30个省市长线放映二年悄然走红,在学生和家长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和好评,累计发行拷贝近200个,公益放映超2万场,观影人数超过600万人次,票房已超过3100万元,在主旋律影片扎堆的今天,无疑《网络妈妈》为主旋律电影竖起了一面旗帜。
这部长线上映两年不衰,由江西省委宣传部、江西省残联、江西电影制片厂和上饶市委、市政府等单位联合摄制,曾执导《荔枝红了》、《会说话的风筝》等获奖影片的青年导演周勇执导,以“母爱,亲情”为主题的小成本电影《网络妈妈》,虽没有大明星,也没有大制作,更没有强大密集的宣传,而仅仅通过口碑悄然走红。影片不但在票房上大获成功,而且在社会上也好评如潮。影片不仅成为国家教育部、文化部、广电总局三部位向全国中小学生推荐的优秀重点教育影片,主创还两度被邀参加金鸡百花电影节,而且还被观众誉为“最为煽情”、“特别温情”;当今网瘾少年的真实写照,预防网瘾的好题材。《网络妈妈》还成为“海南省第二届学生电影节”、“第五届湖北省中小学生暑期电影展映月”、“第五届新疆花季儿童电影节”等多个电影展映活动的主打影片,不少地方还举办了“爱在身边” 、“关爱网瘾少年,同看《网络妈妈》”、“给母亲一个拥抱”、“正确利用网络,切莫虚度年华”为主题的观影活动;各地还纷纷举办各种形式观影征文活动,片方还举办了“月朗杯”全国观影征文活动,片方收到征文稿件达两万多件,许多家长还盛赞用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非常奏效。
擅长社会现实题材的新锐导演周勇为带着一份社会责任感拍摄了这部《网络妈妈》,据周勇导演介绍,《网络妈妈》主要很对学生口味,聚焦了当今社会教育热点问题,学生市场大有可为。周勇还介绍,《网络妈妈》虽然全国放映已接近尾声,但是片方每天还会接到要求购到该影片的音响制品的电话和信息。据介绍,影片影院放映结束后,还将出版音像制品在全国发行,也会在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播出。(秋菊)
《网络妈妈》双喜临门张明婕考上导演专业
在继江西省委宣传部,江西省残联,江西电影制片厂等单位联合摄制,以拯救网瘾少年为主题的写实电影《网络妈妈》长线上映突破3200万票房佳绩之后,近日从导演周勇处获悉,凭借《网络妈妈》登上大银幕的主演——江西女孩张明婕又以优异成绩考入了华中师范大学武汉传媒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
据了解,《网络妈妈》的主演张明婕是导演周勇为了还原生活,采用“平民电影平民演”的思路,从全国6000多名海选演员中脱颖而出的。因为张明婕也曾是一位“网虫”,与片中贺嘉有几分相似而被导演周勇相中。也因为张明婕的本色出演,使影片大获成功,且被广大观众认可。而成功凭借《网络妈妈》一度走红之后,张明婕又主演了青春美少女励志电影《春蕾绽放》,这部云集了8位童星的新片不久又将与广大观众见面。张明婕还两度获邀参加了金鸡百花电影节,和明星一起参加走红地毯仪式,与成龙、冯小刚、徐帆、邓超、姚晨、杨紫等大牌明星亲密接触,“这是我以前连想都不敢想的事,让我终身难忘。”张明婕如是说。
“《网络妈妈》改变了我的命运,”今年18岁的张明婕坦陈,“拍《网络妈妈》之前,我是个不懂事的女孩,跟片中的叛逆少年贺嘉一样,有网瘾倾向,成绩一度下滑,对父母也大呼小叫。拍完电影后,自己改变了许多,懂事了许多,也会站在别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影片中的经典台词“大海从不拒绝走过弯路的小溪……”成了她的座右铭。她走红后,还被许多导演看中,但为了不耽误学习,她推掉了很多片约。她知道,她需要加倍努力。回顾自己走过的路,张明婕称,最感激的人就是导演周勇,是周导给了她这一次拍电影改变自己的机会,否则今天就圆不了大学梦,也不会对未来如此地有信心。张明婕表示,进入大学后,会憧憬大学生活,以学业为主,拍戏也都是在不耽误学习的情况下才去拍。 (李心洋)

④ 拯救的角色介绍

林秋鸿:(江 珊饰)33岁,猫科动物研究所副所长,善良宽容,学识渊博、美丽少妇。丈夫夏天阳不幸遇车祸,留下一孤独洋孩儿,带来无尽麻烦,给竞争者带来口实,情感历尽波澜。
冷松:(佟瑞欣饰)30岁,养殖场主,英俊热情执着,夏天阳的铁哥们,也是夏家的干儿子,被夏天月所追求,为了追随林秋鸿和她的养虎事业,不惜变卖自己的家产。宋北风:(赵 炬饰)34岁,林秋鸿的大学同学,也是事业上的竞争者,因爱慕林秋鸿不果,由爱生恨,给林秋鸿制造了许多障碍,并与小云发生了畸形的情感。
老所长:(杜雨露饰)60岁,研究所所长,也是林秋鸿的导师,接班人的人选问题是他的心病,给予林秋鸿很多支持。
夏长远:(鞠庆州饰)57岁,林场场长,林秋鸿的公爹,正直善良,面对儿媳倡导“放虎归山,野化训练”与林场工人争生存空间,陷入重重矛盾之中。
贺家贤:(阎淑琴饰)56岁,林秋鸿的婆婆,上有公爹,下有儿孙,夹在中间,中年丧子,又要接纳一个来路不明的洋孙子,包容一切。
一枝笔:(杨猛饰)35岁,林场小学教师,自诩文人,有点酸腐,酷爱钢笔。借洋孩子安德鲁的到来,以家庭教师的身份借机接近林秋鸿,疯狂追求林秋鸿,与妻子大闹离婚,喜剧人物。
一枝花:(宋惠娟饰)32岁,一枝笔的妻子,美丽艳俗,好传播小道消息,养殖野猪杂交能手,对丈夫极其崇拜,挣来的辛苦钱都给丈夫买了钢笔。
夏天月:(宋茶茶饰)23岁,夏家的女儿,热情任性,养虎姑娘,内心喜欢冷松并大胆追求,当得知冷松爱上自己的嫂子后,痛苦万分,想开后转而鼓励林秋鸿大胆接受冷松的情感。
小云:(张曦文饰)23岁,一枝笔的妹妹,养虎姑娘,单纯善良,与宋北风有感情纠葛,最后终被宋北风抛弃。
二獾子:(姜 超饰)28岁,林场工人,善良的小混混,欺负自己的姐夫一支笔,不满承包林被占,利用小洋孩调戏夏厂长,追求夏天月,色彩丰富的喜剧人物。
洋孩儿:(谷炎龙饰)7岁,淘气顽皮,天真无邪,他的到来给夏家带来强烈地震,他管夏天阳叫“爸爸”,搞得全家一头雾水,会说流利的汉语。
夏盈盈:(韩舒洱饰)8岁,在盼望分别多年的爸爸归来时,却等来了一个莫名其妙的“洋弟弟”,从最初的反感抵触到后来的接纳与难舍难分。
洋孩母:汉学家,遭遇车祸后昏迷不醒,花费了夏家巨额医药费,是夏天阳的房东,单身母亲,曾追求夏天阳,后跟林秋鸿作了深刻的忏悔。

⑤ 社会与法观后感

社会与法 观后感

开始看的时候,以为又是哪个小孩失足掉马桶里了,实际上根本不是的,这小主人公今年才2岁,而杀害他的是一个年仅18岁的小姑娘……

那个小姑娘是青海人,学习成绩非常优异,常常被评为三好生,可是,她却没有一个完整的家,父母长期在北京打工,小姑娘已经10年没有看见她的爸爸妈妈了,后来,她的父母在北京开了家水果铺,好不容易有了些积蓄,随后就接小姑娘来北京,准备给他报个重点高中,让她继续上学,将来考上名牌大学……

可是接到北京来后,不知是什么原因让原本学习成绩异常优秀的她不愿意上学,硬是不肯上,起初她怕别人问她什么的就不敢出门,后来开始在小区里散步,有一天……

那天,她在小区里碰见了豆豆(被杀的小孩),2岁的活泼可的豆豆立刻让那个小姑娘喜欢的不得了,于是小区里就可以经常看到她在小区里带豆豆玩~后来,豆豆的爸爸妈妈也觉的这个小姑娘不错,于是就让她到他们家开的发廊里去照顾客人,给客人洗洗头啦什么的,工资也从不拖欠……直到有一天,她在给一位客人洗头时,由于不小心弄湿了客人的衣服,惹恼了客人,随后豆豆妈妈骂了她几句,对客人说:“她是农民工,乡下小孩,笨手笨脚的,您大人不记小人过。”使劲的给客人陪不是,叫小姑娘带豆豆出去玩去……那个老板娘根本不知道,其实小姑娘对那几句话特别在意,脸上已经流露出了强烈的不满……带豆豆到厕所后,豆豆洗手总是以没洗干净为由玩水,弄的小姑娘一身都是,小姑娘想拖他走,豆豆大叫起来:“农民工,离我远一点,我不用你管!”,当时小姑娘就在想:“我在学校被人欺负,在发廊里被你的爸妈欺负,如今你个小P孩也欺负我!”她想着想着,抓住豆豆的头,打开水龙头,使劲的按了下去,边按边说:“我让你洗,我让你洗!”豆豆拼命挣扎,不一会就没了动静,小姑娘这才意识到自己闯了大祸,情急之下把豆豆塞到了抽水马桶里,并把厕所反锁上,想把豆豆从抽水马桶里抽下去,可是,怎么冲都冲不下去,她把盖子放下,坐在了马桶上面。

豆豆的爸爸妈妈早就已经察觉到不对劲,平时小姑娘总是带豆豆在门口玩玩的,今天怎么离开了这么长时间还不回来,于是他们赶紧四处寻找打听他们的下落,打听到小女孩带着豆豆去公用厕所了,他们来到厕所门口,看到门锁住了,顿时就慌了,立刻叫来了保安,砸开了厕所门,看到小姑娘坐在马桶上,豆豆爸爸一把把小姑娘推开,打开了马桶盖,豆豆妈妈看到自己的心肝宝贝在马桶里时,立刻尖声大叫,他的爸爸把豆豆从马桶里拎了出来,此时豆豆早已死亡一个多小时,可是他们的爸爸妈妈仍然在那大喊,快叫救护车……

豆豆一家的伤害是无比巨大的,因为豆豆的爸爸妈妈长期无子,好不容易有了这个心肝宝贝,而且豆豆妈妈因为生豆豆的时候难产已经拿掉了子宫,也就是说他们以后不可能再有孩子了……面对这突如其来的事情,豆豆妈妈整天以泪洗面,尽管如此,他们伟大的一面就是,在法庭上,豆豆的爸爸妈妈却向法官求情:“我们已经失去了孩子,我们不能让另一个家庭也失去孩子,所以请法官对她从轻处罚!”

最后,那个小姑娘以故意杀人罪被判无期徒刑……

看完之后,我们都惊呆了,要是社会上多一些对农民工的关爱和照顾,我相信,很多很多的悲剧其实可以避免的!

⑥ 喜欢看法制节目女生,特别是那些悬疑案,经常看《今日说法》,《社会与法》之类的,是一个什么性格的人

应该是做事成熟冷静,果断,不喜欢拖泥带水,不会优柔寡断的人,给人太理智的感觉,有点像女强人,不过如果是在感情上,偶尔弱一点也没关系的。

⑦ 社会与法的介绍

《社会与法》频道已于2004年12月28日正式开播,它是中国惟一国家级法制专业频道,也是中国国内惟一上星法制专业频道。《社会与法》频道将建设成以人为本、品质优良、受众广泛、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的专业频道,努力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提高国民法律素质,构建法律服务法律援助的电视平台。 为使大家深入了解《社会与法》频道所倡导的“公民、公正、公益”的频道精神,让所有的公民都来关注中国的法治建设和道德建设;让所有关注中国法治建设和道德建设的公民都来关注《社会与法》频道,并借助频道提升企业形象、有必要对《社会与法》的宗旨、定位、风格及主要栏目进行全面介绍。《社会与法》频道的开播,是为了落实“依法治国”、“以德治国”的治国方略和建立“和谐社会”的目标,为了保持社会稳定与进步,为了沟通司法与社会,为了使我国政法工作和民众法律素质适应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要求,努力普及法律知识,提高国民法律素质,开展思想道德和精神文明建设,满足社会公众同公检法司行业之间的沟通需要。《社会与法》频道是大众化频道,针对公民意识、公民权利、公民责任,满足人们对法律、道德的普遍需求。强化人们的公平、正义观念,提升人们的公民素质共同构建和谐社会。频道宗旨是宣传“依法治国”、“以德治国”的治国方略。频道每天播出20小时,节目形态多样,由撒贝宁、张绍刚、路一鸣、侯丰、李雨霏、张晓琴等将担纲重点栏目主持人。

⑧ 一)孟德斯鸠:社会与法的精神

(一)和谐社会与法治精神的关系

最早提出“和谐”一词的是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他认为“整个天是一个和谐”;而“和谐社会” 这一用语则是由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首次提出的,他主张在未来的和谐社会中,通过由富人捐资组织的“试验性”股份公司制协作社,把对抗性的资本主义社会改造成和谐社会。

而最早给法治界定内容的是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他“把一个以法律为基础的国家假设为达到‘善生活’的唯一可行的手段”,并认为“法治应该包含两重含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良好的法律”。当我们将法治不仅作为一种信仰、意识、观念,而且成为一种思想方式、行为方式,甚至是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时,法治的“软件系统”——信任和尊崇就建立起来了,这也是法治精神的内涵。

可见,和谐社会一直是人类所希望的理想社会,但我们必须认识到“和谐社会”不是绝对平均主义实现的社会,不是法律虚无主义横行的社会,不是人格尊严和基本自由的个体消失的社会,它与法治精神有密切的关系:法治精神是和谐社会的基石、内在要求、努力方向和目标,是和谐社会特征的有力保障,并服务于和谐社会的主要方面。“构建和谐社会就是构建法治社会”——这种一体化的联系根源于他们具有共同的价值追求。

(二)和谐社会与法治精神的价值追求

1、公正

社会和谐的根本、法治精神的精髓都在于社会的公平正义,即公正。维护和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法治国家最基本的原则。柏拉图在《共和国》一书中指出,正义存在于社会有机体各个部分间的和谐关系之中。毕达哥拉斯也认为,不公正,就破坏了秩序,破坏了和谐,这就是最大的恶。尽管正义有一张普洛透斯似的脸,但历代法学家仍保持着探索的狂热;尽管法学家对正义有不同的表述和标准,但他们总是将正义观念与作为规范大厦组成部分的规则、原则和标准的公正性与合理性联系起来。就笔者而言,本人赞同约翰·罗尔斯的正义标准:(1)每个人对与其他人所享有的类似自由相一致的最广泛的基本自由都应有一种平等的权利;(2)社会的和经济的不平等将被安排得使人们能够合理地期望它们对每个人都有利,并使它们所依系的地位与职务向所有的人都开放。所以,公正是和谐社会、法治精神追求的价值目标,是构建和谐社会和弘扬法治精神过程中进行制度安排和创新的重要依据,是任何文明社会的核心价值取向。

2、秩序

秩序与和谐有着紧密的关联——秩序往往意味着起码的和谐,而法律构建的初始动因起源于人们对秩序(安全)的强烈欲求。佛洛伊德指出,人类神经系统在节省能量与减少精神紧张方面的需求,解释了人对于有序生活方式的先见取向。马斯洛也指出,我们社会中的大多数成年者一般都倾向于安全、有序的、可预见的、合法的和组织的世界,这种世界是他所能依赖的,而且在他所倾向的这种世界里,出乎意料的、难以控制的、混乱的以及其他诸如此类的危险事情都不会发生。西方中世纪神学主义奥古斯丁承认:“无论天国还是地上之国,也无论社会还是个人,一个共同的目标是追求和平与秩序,以便获得社会和个人的心灵安宁,法律正是维护和平与秩序的必要工具”。因此,秩序是社会和谐的基本要求,是法律产生的直接价值追求,就如同英国宪法学家韦德所认为的“法治理论的出发点就是秩序优于无政府主义”。

3、自由

无论从社会的变革历史,还是从科技发展的进程,无不能看到人类追求解放和自由的需要。我们要建立的和谐社会必然包含着自由的价值目标,否则社会不可能有序,也就不会有和谐局面的产生,因为“要求自由的欲望乃是人类根深蒂固的一种欲望”。同时,整个法律和正义的哲学是以自由观念为核心而建立起来的。约翰·洛克宣称,“法律的目的并不是废除或限制自由,而是保护和扩大自由”。所以,一个追求和谐与法治的社会必然要充分彰显公民的自由权利,限制政府的强权干预,保证人的能力不为压制性的桎梏束缚,从而建立一种有益于尽量多的人的高度文明。

4、效率

和谐社会和法治精神对效率的需求根本上出于经济的考虑。按照社会学的思维路径,人们对某种价值追求的偏向总会打上时代的烙印,在“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今天,效率决定社会内部的稳定,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人与自然的长久和平共处,有限政府应当鼓励市场主体通过提高效率减少外部不经济效应,获得资源的最优配置和利用。法治从来都存在着对效率的向往:法治将社会主体之间重复博弈的行为固定,给人以稳定的预期,理性的经济人基于这种预期进行选择,就当然地节约社会成本、提高效率;法治要求及时的正义,尤其体现在司法上要及时保障公民的人身自由,尽快确定财产归属并尽快使其进入流通领域。

总之,和谐社会与法治精神的基本价值内涵相同:直接宣扬公平正义,确立核心价值定位;要求诚信友爱、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确立对秩序的基本价值追求;强调民主法治,满足与生俱来的对自由的向往;要求充满活力,更大程度上则是对效率的追求,以保证和谐社会与法治精神所需要的物质条件。

(三)和谐社会与法治精神的价值平衡需求

社会科学从来都没有停止思考“善社会”的问题,所以,绝大部分社会学家和法理学者关注社会控制所应追求的最高价值目标,应然的社会和实然的社会辩论从来未停止过。正义、公平、自由、效率、秩序(安全)、公共利益甚至服从自然或上帝的意志——所有这些和其他一些价值被不同时代的不同思想家宣称为社会的最高价值。

实际上,在我们一直追求“善社会”的过程就是肯定公正所具有的基础性价值。然而,我们必须认识到:每个时代都面临着有一些社会控制的重大问题,而这些问题则需要最有才智的人运用智慧加以解决;思想家们试图激励他们同时代的人去关注他们各自时代所存在的某些尖锐且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社会制度不平等极为凸显并引发威胁社会基础的强烈不满的时代,有洞见的思想家所提出的价值目标会着重强调较多的平等;在遭到混乱和无政府主义危及的社会制度,必会期望秩序(安全);在一个政治上专制主义的时代,人们则可能倾向于在政治控制所确定的限制范围内或在无视这种限制的情形下强调社会价值中反专制主义因素——自由。

因此,在和谐社会与法治精神的基本价值平衡过程中,我们需要确立公平正义作为贯穿始终的价值目标;而对于秩序、自由、效率的价值平衡问题无法给予一个“一刀切”的等次排列,如前所述,必须针对具体时代、具体职能部门及具体事件来确定他们的次序。那么,司法部门作为社会和谐的重要保证、法治精神的关键体现,公正处于当然的核心地位,依法有效保障公民自由的第二位价值追求当然对效率提出了要求。而当我们的司法体制能够依法公正高效地保障公民自由时,秩序就水到渠成了。

二、我国司法体制的弊端

我国司法体制是根据我国现行宪法和人民法院组织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的规定设置的,其司法体系由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系统构成。在此所探讨涉及的司法及司法体制,主要指我国专司审判的审判机关——人民法院和以法院为中心的司法体制。

1、司法权设置的地方化

我国宪法规定,地方人民法院由同级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并对其负责。这样一种宪政安排,决定了地方司法系统隶属于地方的客观属性。虽然我国宪法又同时规定司法权的国家专有性和专属性,但地方司法系统的人、财、物大权、生存和发展都掌握在地方手中,法院对行政机关实际上存在机构、人员和经费等依附关系。利益张力的存在使审判权非常可能成为地方政府博弈的对象,设在地方的国家审判机关成为地方的审判机关。在每个地方都有其特殊利益的情况下,占主导性的行政机关必然要求行政、立法、司法等权力机构为维护地方利益而竭尽全力,这就为司法上的地方保护主义和司法活动的功利化提供温床。

司法权作为一种运用法律这一机制来配置资源的专属权力,其地方化设置会阻碍资源在全社会的自由流通、影响资源的最优配置和利用,不利于统一有序市场的形成;会干预平常主体交易的自由,甚至为政府侵害公民的基本自由权利提供司法保护;会影响法制的统一实施,破坏司法权存在的最高价值——公正。而司法主动的功利化是对司法中立的严重挑战,因为“假如司法者采取主动的行为,试图积极的发现和解决社会中出现的或潜在的纠纷,必将自己卷入当事人之间利益冲突之中,难以保持公正的面目”。

2、法院管理的行政化

法律文化作为全世界共有的文明成果,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和规律,从国际通行的做法来看,为确保司法公正和司法独立,不同法系的国家在架构以审判权为中心的司法体制时,共同遵循将司法权的行使与司法行政事物相分离的原则,从体制上保证司法权在行使过程中处于一种超脱、公允和中立的地位,有效避免行政权或其他权力对司法权的干扰。但我国的法院管理实际上是一种行政化管理模式。

第一、从法院与其他行政机关关系上看,法院的人、财、物是由行政机关按照行政模式进行管理的。法院的管理人员和法官是依照统一的《公务员法》进行录用、确定工资福利待遇和职级;法院的资金由地方行政机关拨付;法院的物资装备必须由地方政府支持。这种与行政人员采取相同的管理模式无异于鼓励司法者采取主动的行为——或介入纠纷之中,或与政府保持密切的关系,以追求“政绩”、获得晋升,确保“饭碗”甚至得到更丰厚的利益回报——不中立的法院和法官如何公正?

第二、从法院内部管理体制上看,法官职务的行政化、非程序的内部请示和批复制度、审判委员会对案件的决议职能、案件指标管理制度都严重违背审判权的“亲历性”规律。这种缺乏亲历性的审判必然会提高错判率,造成案件不断地请示、发回重审,严重影响“高效司法”的实现,浪费本就紧张的司法资源,限制财产流转速度。而对于涉及到人身自由、生命权利的刑事案件,错判对司法公正的打击无疑是摧毁性的。即使他们最终被昭雪,但“迟来的正义即非正义”。

内外一致的行政化管理使法院不能独立行使司法权,使法官不能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对案件形成内心确信断案,这就增加了干预司法的机会,而这种干预必然导致各种利益的较量——增加社会成本,降低办案效率,阻碍公正的实现。

3、法官职业的大众化

我国法官队伍的成分非常复杂,不仅有专家学者型的精英法官,还有姚晓红式的“三盲法官”。若干年前的法官选拔制度,无论什么人,只要有一定关系都可以轻而易举地调进法院,并名正言顺地当法官。这种先天不足并没有通过后天的培训机制得到很大改观,司法权的地方化和行政化又将法官的精力和注意力引向功利化的东西上。无法想象,一个根本不懂法律这架精密仪器的人,怎么会知道法治精神是何物,怎么会生产出大众迫切需求的公正、秩序、自由和效率?

这些司法体制弊端的存在与和谐社会要求的内容格格不入,与法治精神及和谐社会共同追求的价值目标南辕北辙。因此,重构我国司法体制势在必行。

三、重构我国司法体制

面对背离法治精神的不和谐现象和行为,重构我国司法体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选择;同时,我们在构建司法体制的过程中,必须贯彻法治精神,符合其与和谐社会的价值追求。本文仅就司法体制中主要的具体制度构建提出一些个人的看法。

(一)司法独立,改变法院行政化管理模式。

司法独立包括两个层面的涵义:一是法院独立审判,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二是法官独立审判,不受其他法官的干涉。法官独立居于核心和根本地位,对审判独立或司法独立起着决定性和支撑性的作用。

1、通过立法确立两级产生体制,即全国人大产生最高法院和高级法院及其法官,经费由中央财政保障;省级人大产生中级和基层法院及其法官,经费由省级财政保障,同时规定中级以下法院经费保障标准,必要时中央可采取转移支付的财政政策,避免各省法院和法官经费和待遇不均。

2、将其他机关、组织监督司法的程序明确化、法定化。首先,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司法必须坚持的,但党的领导有一个科学领导的问题。实际上我们的法官坚持体现党的意志、人民利益的法律,就是坚持党的领导的过程。其次,虽然司法体制改革后,省级以下的人大将不产生法院和法官,但地方人大仍有监督的权力。该监督权不是个案监督,而是人大在行使监督权时必须有充分的证据请求产生该法官的人大通过诉讼程序行使弹劾权。

3、取消案件的审批签发制度,确立主审法官或合议庭负责制。院长不需要为自己不办理的案件负责。当责任具体明晰到个人时,迫使审理案件的法官不得不尽全力甚至利用他人的智慧谨慎细致地处理案件。

4、将审判委员会的决议职能转变为法律咨询职能。不仅可以避免审判委员会间接判案,避免权责不明、无法找到真正责任人,而且可以调动法官自觉提高自身素质的积极性。

5、取消请示和批复制度,确保二审终审和上诉制度的存在意义。司法裁判依据的是法律的规定以及法官的知识、经验和良知,没有理由认为同样是法官,下级法院的法官就不如上级法院的法官。

6、单立《法官保障法》,对法官的人身、工资福利待遇、权利救济等方面作明确的规定。司法无权威的极端表现是法官被殴打、法庭被冲击,此类现象务必杜绝。

(二)法官职业精英化

构建精英化的法官职业是一个庞大繁杂的体系,除了制度设计避免精英法官庸俗化、功利化外,更重要的是司法主体的法律意识、现代社会的执法与司法意识、操守和品质等全面素质的提升,这又涉及到充分的物质、精神和人才准备。

1、建立完备的法律教育体系和丰富的法律教学内容。“教授法律知识的院校,除了对学生进行实体法规和法律程序方面的基础训练以外,还必须教导他们像法律工作者一样去思考问题和掌握法律论证与推理的复杂艺术。”我们的法律教育必须培养学生的法治精神,将法律作为自己坚定的信仰,并坚持担任法治有益的传播者。同时健全法官职业培训体系,完善法官继续教育制度。例如,每名法官必须每年参加为期一个月的培训,并有严格的考核制度,培训的内容不应仅限于成文的法律制度、法学理论,还应包括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论理学甚至现代的一些尖端技术的介绍。因为“法学并不是社会科学中一个自足的独立领域”

2、提高法官的待遇。在法官独立审判后,对承受压力的能力、法官素质、教育和再教育的要求必然会提升一定高度,这样,从事法官职业意味着首先必须付出更多的劳动和支出更多的费用,依据成本和产出的关系,提高法官待遇是必然的选择,也是吸引更多法律精英从事法官职业的必要物质保障。至于法官待遇的水平可以根据国家发展状况,高于一般公务员的5—6倍。

3、精简分流现有的法官,严格法官职业准入,规范法官选任程序,统一法官选任标准。针对法官队伍大众化的现实,按照“学历+经验”的标准,将一部分不符合任职标准的法官分流出去,按照合理的规模配置法官。然后通过考核,安排从事法官助理工作、司法辅助人员或司法行政人员。在法官职业准入方面,要进一步提高门槛——在法律精英竞相进入法官职业时——是必然的。

4、确定准入和退出法官职业的年龄标准要科学。就像其他的法律不能为每个人量身定制,我们确定法官准入和退出的年龄标准也只能根据一般情况。这个标准同时应考虑到法官职业对经验——“法律的生命不在于逻辑而在于经验”的特殊要求。因此法官职业的准入年龄应为28-30岁,退出年龄一般应在70岁。

综上,笔者就重构司法体制的具体制度提出以上看法,仅仅是司法体制大厦中某个房间甚至窗户的建构,而要将我国的司法体制重构成一座弘扬法治精神、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公正、秩序、自由、效率的理想城堡,不仅需要法律人不懈的努力,还需要具有改革的勇气和决心,克服制度的溯及力量与惰性力量,为那些可能成为变革的无辜牺牲者带来最低程度的损害。

作者:admin
出处:中国法院网

⑨ 黑砖窑txt全集下载

邮箱呢

热点内容
设区市政府规章设定行政处罚 发布:2025-01-17 03:53:46 浏览:96
法院处置网站 发布:2025-01-17 03:47:13 浏览:875
司法局民生 发布:2025-01-17 03:08:59 浏览:589
法院怎么转账 发布:2025-01-17 03:06:54 浏览:340
从经济法角度看校园贷 发布:2025-01-17 03:04:44 浏览:679
沈阳城市供热条例 发布:2025-01-17 02:42:54 浏览:673
合同法教材下载 发布:2025-01-17 02:35:05 浏览:644
民事诉讼法一审程序 发布:2025-01-17 02:34:19 浏览:211
水利转门法律知识考试 发布:2025-01-17 02:32:08 浏览:532
追究税收法律责任的主体 发布:2025-01-17 02:23:13 浏览:499